《大一统的汉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一统的汉朝》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主讲教师:董雯(吉林市教育学院)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归纳汉初统治者的统治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创设情境和阅读教材,由学生归纳出汉初统治者的统治政策,从而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创设情境,分组讨论,学习汉武帝解决诸侯国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难点,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阅读分析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前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
六、学习方法: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运用阅读理解方法感知教材,运用分析讨论法掌握知识,深化知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七、设计理念:意在张扬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给学生以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六、教学环节
(一)导入:由电视剧《汉武大帝》的主题曲《最后的倾诉》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新授内容:
1.汉武帝的大一统
①“大一统”出现的原因(条件)。
②汉武帝在政治上、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③“大一统“局面出现的含义。
(通过过程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增强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东汉的统治
3.小结(略)
4.练习(略)
5.板书设计: 条件 主观:雄才大论 顺应潮流
客观:文景之治 奠定基础
汉武帝的大一统 内容
作用: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第二部分 课堂实录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的主题曲《最好的倾诉》(循环播放),最后定格在汉武帝。
师:你们知道这是那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吗?这个人认识吗? 生:知道,汉武帝。
师:对,他就是汉武帝,在毛泽东的笔下,汉武帝可以与秦始皇相
提并论。秦始皇的功绩我们都知道,那么汉武帝的功绩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这位青史留名的汉武大帝。
2、体验过程,激活思维,培养能力
师:指导学生看教材61页,并解释课题“大一统的汉朝”。师生共同
分析“大一统”出现的背景原因。
生:回忆西汉王朝的建立者,时间,都城。(温故而知新)
师: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出示课件史料(民失
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政治上: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思想上: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而将相或乘牛车。)(一)
(学生读史料,解释内容,教师适当的点拨,共同得出“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结论)
师:面对西汉初年的经济形势,师生共同分析原因。(联系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
师:面对此情此景,西汉初年的统治者是怎么办的呢?
生:在书中找到答案。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措施和产生的效果。
生:找到并齐读。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并指明这为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出示汉武帝的图片,请学生讲述汉武帝的轶事,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指出雄才大略是大一统局面出现的主观因素。
(突出强调教师的“导”的作用,循循善诱,渐入佳境。)
师:即位之初,是不是汉武帝就可以无忧无虑的治理国家呢?出示史料(“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宝玉器,多于京师”)(二)
面对此种情形,汉武帝怎么办才能实现它远大的政治抱负?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汉武帝的做法。
生:找教材,归纳出两步:建侯国,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师:汉武帝这么做采纳了谁的建议?
生:主父偃
师:(板书)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失寸土,就巧妙地解决了诸侯王问题,他巧在哪儿?
生:讨论汉武帝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各组派代表发言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适当予以点拨。针对学生发言没有提到的要点,教师要启发学生答出;对于有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同学应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这样做培养了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点拨。
【学生1发言:如果汉武帝出兵打,会两败俱伤,诸侯国也有可能联合起来,汉武帝也不一定胜利。
教师点拨:汉武帝不做无把握之事。
学生2发言:打仗不可以,皇帝得为老百姓着想。
教师点拨:和为上策,得为天下苍生着想。
学生3发言:汉武帝不一定能打过诸侯国,死伤人数太多,对其统治不利。
教师点拨:死伤人数太多,天下就大乱了。】
师:汉武帝用软刀子杀人,一点点的削弱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师:一个烦恼解决了,汉武帝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不是,又出现了另一个烦恼。削弱王国的势力,遭到诸侯王门下诸子百家各派人物的指责,这些人物批评皇帝,指责中央,对皇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