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高地应力区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高地应力隧道软岩大变形段径向收敛控制措施

高地应力隧道软岩大变形段径向收敛控制措施

在隧道工程中,软岩地层的变形和收敛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尤其是在高地应力地区,软岩隧道的大变形段径向收敛控制措施更加重要。

本文将从技术措施、监测手段和管理方法等方面探讨高地应力隧道软岩大变形段径向收敛的控制措施。

1. 技术措施在软岩地层的隧道施工中,为了控制大变形段径向收敛,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合理的支护结构:选择合适的支护结构对软岩地层进行支护,比如钢架加混凝土梁、喷锚网、锚喷等,以增加地层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减少变形和收敛。

- 合理的巷道布置:通过合理的巷道布置,使得地层受力均匀,减小高地应力对软岩地层的影响,从而减少变形和收敛的发生。

- 降低开挖面积:通过减小开挖面积和采用分段开挖的方式,减少软岩地层的受力范围,减小地层变形和收敛的情况。

2. 监测手段在施工过程中,为了及时发现软岩地层的变形和收敛情况,可以采用以下监测手段:- 地下水位监测:通过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及时了解软岩地层的湿度情况,从而判断软岩地层的稳定性和变形状况。

- 地表位移监测:采用地表位移监测仪器,对隧道周边地表位移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软岩地层的变形和收敛情况。

- 支护结构变形监测:通过监测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及时了解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软岩地层的变形情况,为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3. 管理方法在施工管理方面,要加强对软岩地层大变形段径向收敛的管理,可以采用以下管理方法:- 强化监理管理:加强监理单位对软岩地层变形和收敛的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 强化施工队伍管理:加强施工队伍对软岩地层变形和收敛的认识和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确保施工质量和隧道安全。

- 强化应急预案管理:建立完善的软岩地层大变形段径向收敛的应急预案,规范应急处理流程,确保在发生问题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施工安全。

高地应力隧道软岩大变形段径向收敛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监测手段和管理方法三个方面。

6 韩常领- 软岩大变形隧道工程处治技术

6 韩常领- 软岩大变形隧道工程处治技术

软岩大变形隧道工程处治技术研究汇报人:韩常领汇报提纲一. 概述二. 大变形软岩分类与分级三. 软岩大变形机理四. 新型支护措施五. 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六. 软岩大变形隧道工程案例1. 概述截至2017年底,我国公路隧道已达16229处、1528.51万米,其中,特长隧道902处、401.32万米,长隧道3841处、659.93万米。

我国建成的超过10km以上公路山岭隧道有8座:最长的为陕西终南山隧道,长18.02km第二为山西西山隧道,长13.65k第三为山西虹梯关隧道,长13.11km第四为台湾雪山隧道,长12.9km第五为甘肃大坪里隧道,长12.2km第六为陕西包家山隧道,长11.2km第七为山西宝塔山隧道,长10.2km第八为四川泥巴山隧道,长10 km1. 概述水下隧道得到长足发展,过去“遇水架桥”单一选择在改变,穿洋越海,桥隧并重,择优选择。

上海崇明长江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港珠澳沉管隧道-世界级工程南京纬三路长江隧道广东深中通道八车道沉管隧道(在建)纵观我国公路隧道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

1. 概述路方面,已建成超过20km的特长隧道:1.西格二线新关角隧道(32.69km)2.兰渝线西秦岭隧道(28.24km)3.石太客专太行山隧道(27.84km)4.瓦日铁路南吕梁山隧道(23.44km)5.南疆线中天山隧道(22.45km)6.向莆铁路青云山隧道(22.17km)7.太中银铁路吕梁山隧道(20.78km)8.兰武二线乌鞘岭隧道(20km)1. 概述方面,在建超过20km隧道:1.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34.54km,高温热害、岩大变形、涌水、岩爆、岩溶、活动断裂带、高烈度地、放射性、有害气体、滑坡、偏压、顺层等多种地质,隧道最大埋深1155米,穿越19条断层,被誉为地质物馆”。

)2.成兰铁路平安隧道(28 .43km)3.成兰铁路云屯堡隧道(22.92km)4.蒙华铁路三荆段崤山隧道(22.75km)5.成昆二线峨米段小相岭隧道(21.77km)6.敦格铁路当金山隧道(20.1km)1. 概述1. 概述界上已建成最长铁路隧道瑞士圣哥达隧道(57km)国和意大利之间57km的D’Ambin铁路隧道正在设计根廷和智利之间穿越安第斯山脉52km隧道正在规划界上最长的公路隧道挪威洛达尔隧道24.5km,双向行驶,2000年11月27日正式通车1. 概述1. 概述随着公路、铁路建设技术标准的提高,穿越地区的自然条件、地质环境越来越,建设规模和难度越来越大。

高地应力大断面软弱围岩隧洞开挖变形控制技术

高地应力大断面软弱围岩隧洞开挖变形控制技术

则该部位 的最 大地应力在 4 . 5 . P 。在干燥条 20~ 00M a
收 稿 日期 :2 1 o 2 0 2一 4— 6
顶拱喷 C 3 ( F 0 硅粉 )钢纤维混凝土厚 2 m;⑤全断 0c
面 系统布置 中空注浆锚杆 西3 ,L为 60m和 8 0m, 2 . .
@ 10m×10m。支护布置见 图 2 . . 。
1 工 程概 述
锦屏二级 电站 引水 隧洞 由 4条相互平行 的隧洞群 组成 ,洞 间 中心距 6 . 0 0m,平 均洞 长 1. 7k 6 6 m,平 面布置见 图 1 。断 面 为 马蹄 形 断 面 ,最 大 开 挖 洞径 1. 4 6m,面积 12 3 1 2引水洞 绿泥 石软岩 7 . 2m 。 , 洞段总长 69 0m,其 中 洞 连续 长 27 0m, 2洞 2 . 1 6 .
作者简介 :董
宁 (9 5一) 16 ,男 ,四川阆 中人 。高 级工程师 ,主
要从事隧道 及地下 工程施工 技术研 究。Ema :u2 2 - i g 0 0 l
@ q . o 。 q cm

宁 :高地应力 大断面软弱 围岩隧洞开挖变形控 制技术
・13・ 6
( )径 向支护 强度 不 够 ,大部 分 洞段 开挖 虽 然 4
安全 通过 ,但 格栅 拱架加锚喷支护的体系无法抵抗 围
岩持 续 变形 。
( )设 计 未充 分考 虑 在开 挖后 ,支护 形成 体 系 5
前 的预留变形余量 ,导致变形侵限 ,需 要二次扩挖 。 ( ) 没有及 时有效 地 对地 下水 进 行引 排 ,使 地 6 下水 持续浸泡软化围岩 。
0 引 言
文献标 志码 :B
文章编号 :10 —82 (0 2 0 — 12— 4 0 3 8 5 2 1 )5 0 6 0 件下 ,完整 的绿 泥石 片岩 为 3 . a 8 8MP ,软化 系 数小 于 05 . ,其粘聚力 c 1.4 M a = 3 7 P ,摩擦角 = 14 。 2.3 ;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方法试验研究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方法试验研究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17 7 1 2 1 ) 1— 0 5— 6 6 2— 4 X(0 2 0 00 0
Tr a s a c n De o m a i n Co t o u i g Tu ei i lRe e r h o f r to n r ld r n nn l ng i o t G r un t g o s r s n S f o d wih Hi h Ge ・ t e s
ZOU o g Ch n ,Z HANG n i g Mi q n ,LIYa z n n o g ,Z HANG e x n W n i
( .Tcn l yC ne o hn ala u nl ru o , t. L oa g4 10 , ea ,C ia 1 eh o g et o rfC iaR i yT n e GopC . Ld , uy n 7 0 9 H n n hn ; w 2 n ier gMa a e et et , nsyo alaso hn , ei 8 4 hn ) .E gne n n g m n ne Miir R i y C ia B i g 10 4 ,C ia i C r t f w f j n 0
o c rig a i ee ts p fb n h e c v t n meh d aes mmai d h o cu in rw r sfl w :1 c u r tdf rn t so e c x a ai to r u n f e o rz .T e c n l s sda n ae a ol s )Re e o o .
Ab t a t h o t l o h eo mai n i d c d b u n l g i o r u d wi ih g o sr s s s d e s r c :T e c n r f t e d f r t n u e y t n ei n s f g o n t h g e —t s i t i d,wi o o n t h e u t h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发生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发生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发生机理及控制技
术研究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指的是处于高地应力环境下的软岩地层中开挖
的隧道。

由于所处的高地应力环境导致了软岩地层的高地应力状态,
因此开挖隧道时会导致地层变形和破坏,特别是隧道大变形。

因此,
对于这种隧道,需要研究其发生机理和控制技术。

隧道大变形的发生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层原有结构的破坏:隧道开挖会破坏地层原有的结构,导致
地层松动和变形。

2. 地层的应力状态改变:隧道开挖会导致地层应力状态的改变,
特别是高应力地区的地层应力状态,从而引起地层的变形和破坏。

3. 近似于松散垫层的软岩:这种软岩原本就具有不易承受应力的
特点,因此在高应力环境下更加容易发生变形和破坏。

4. 地层水文特征:地下水会影响地层的应力状态和稳定性,因此
隧道开挖时需要考虑地下水的影响。

针对以上机理,可以采取以下控制技术:
1. 实施一定的支护措施:在隧道开挖时需要实施适当的支护措施,如喷锚、加固网等,以保证隧道的安全稳定。

2. 降低地层应力状态:采用降水、减载等措施来降低地层应力状态,从而减小隧道的变形和破坏。

3. 优化隧道设计方案:通过优化隧道设计方案,如采用浅埋式隧道、采用适当的半圆形、梯形等断面形式等,来减小隧道变形和破坏。

4. 做好隧道施工管理:严格控制隧道施工期间的工程质量和安全
管理,确保隧道的安全稳定。

综上所述,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的发生机理和控制技术是一
个综合性问题,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保证隧道的安全稳定。

我国软岩大变形灾害控制技术与方法研究进展

我国软岩大变形灾害控制技术与方法研究进展

为了控制软岩隧道大变形,可以采用多种技术和方法。首先,合理选择施工 方法和工艺,如采用台阶法、CRD法等较为稳定的施工方法,避免采用反台阶法 等易引起不均匀沉降的施工方法。其次,对支护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提高其承载 能力和稳定性,以减小隧道的变形量。此外,还可以采用二次衬砌、加固岩体等 方法来增强隧道的稳定性。在施工过程中,对隧道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采取 措施进行加固和补救,以防止变形进一步扩大。
在软岩大变形灾害的控制策略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1)加固处理: 对已经出现大变形的岩体进行加固处理,如注浆加固、钢板加固等; 2)排水疏 干:对地下水进行处理,降低地下水压力,疏干积水; 3)釆取支护措施:采用 各种支护措施,如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支护等,以增强岩体的稳定性; 4)釆 取预防措施:加强地质勘察、监测等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软岩隧道的地质条件、施工环境、技术经济等 因素,选择合适的控制技术。加强施工管理和现场监管,确保各项技术措施得到 有效落实。例如,在某市地铁建设中,针对所经区域软土地层较多的问题,采用 了高强度钢构拱架支护、水平旋喷加固等技术措施,有效控制了隧道施工过程中 的大变形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软岩隧道大变形力学行为与控制技术进行了广泛而深 入的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多种手段,不断深化对软岩隧 道大变形力学行为的认识,探索更加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技术。例如,基于弹塑性 理论和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软岩隧道大变形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为实际工程 提供有益的参考;结合现代监测技术,实现软岩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实时监测和预 警,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变形。
支护技术介绍
针对软岩大变形巷道的底臌问题,常用的支护技术包括:
1、支架支护:根据巷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架形式(如U型钢支架、 钢筋混凝土支架等)进行支撑。同时,可在支架与围岩之间铺设缓冲材料,以减 小支架对围岩的应力。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

(b)高地应力作用下的软岩隧道挤压变形
研究表明,当强度应力比小于0.3~0.5时,即 能产生比正常隧道开挖大一倍以上的变形。此时 洞周将出现大范围的塑性区,随着开挖引起围岩 质点的移动,加上塑性区的“剪胀”作用,洞周 将产生很大位移。圆形隧道弹塑性解析解也表明, 当强度应力比小于2时洞周将产生塑性区,强度 应力比越小则塑性区越大。高地应力是大变形的 一个重要原因。这又称为高地应力的挤压作用。
位移/mm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0
拱顶竖向位移 墙腰水平位移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R
2 p
图2-5 洞壁位移与塑性区半径关系
2.4.4 洞壁位移的影响因素
(1)埋深 当仅考虑自重应力场时,隧道埋深与地应力成正比。
图2-6为各区段洞壁位 1.8
图2-2为乌鞘岭隧道分区段塑性区半径与围岩抗 压强度及强度应力比的关系,塑性区半径随围岩强 度及强度应力比的增加而减小。
3300 2255
2200
Rp/ m
R p/m
1155
1100
55
00
0
0
0
5
0.5
0.5
10
15
1
强度1应.0 力比
20
1.5
1.5
25 Rb/MPa
2
2.0 强度应力比
F7断层区段 图2-2 塑性区半径与抗压强度及强度应力比的关系
图1-3 F7断层圆形断面
其他地段根据围岩性质隧道采用椭圆形(图1-4)。
图1-4 椭圆形断面
第二章 大变形机理
2.1 高地应力、软岩的概念

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

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

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摘要:根据国内外隧道施工的实践总结,在一定高地应力条件下的软弱围岩,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大变形现象,是必然的。

目前对于围岩大变形的控制研究主要集中于地质情况较差地段的施工工艺和支护方法上。

对于围岩大变形比较轻微的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支护体的刚度或者强度,增大隧道预留的变形位移,同时及时地施工二衬以承担荷载,这样可以达到预防和控制围岩大变形的发生与发展。

因此,本文对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人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1木寨岭隧道工程概况木寨岭隧道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和岷县交界处,为双洞单线分离式特长隧道,全长19.02km,洞身地质条件非常复杂,隧道洞身共发育11个断裂带,穿过3个背斜及2个向斜构造,属高地应力区,极易变形。

隧道洞身穿越的板岩及炭质板岩区,占全隧的46.53%,总计各类软岩段长约16.1km,占隧道长度84.47%,极易发生围岩滑坍,施工难度很高。

2木寨岭隧道围岩及变形情况2.1开挖揭示围岩情况大部分围岩开挖揭示地层岩性为二叠系板岩夹炭质板岩,围岩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节理极发育,岩体极破碎,层间结合差,整体稳定性差。

2.2变形情况受围岩地质的影响,自隧道施工至F14-1断层带时围岩极其破碎,现场每循环开挖进尺不大于0.7m,采用人工进行开挖,1d只能施作1循环;当初期支护完成后经常出现喷射混凝土开裂、掉块、拱架扭曲变形等情况,量测数据显示拱顶下沉速率平均能达到90mm/d,累计平均能达到800mm,收敛速率平均能达到160mm/d,单侧收敛累计值能达到1800mm;当二次衬砌施作后,部分地方还出现开裂、甚至出现砼脱落、钢筋扭曲等现象。

3高地应力释放设计理念根据“先柔后刚、先放后抗”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要将围岩本身蕴藏的高地应力进行释放,可怎么释放,释放到何种程度,是关键所在。

目前有2种理论的施工,国内外都获得了比较成功的案例,一种是先行释放理论,意思就是采用先行导坑法释放部分围岩应力,释放稳定后扩挖成型,进行抵抗;另外一种就是边放边抗理论,意思就是预留适当预留变形量,让围岩应力得到相应释放,但在释放一定程度时,即预留变形量可控范围之内,开始加强支护,抵抗剩余围岩应力,使支护结构趋于平衡。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与处治技术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与处治技术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与处治技术作者:覃子秀林志严远方冯万林吴秋军来源:《西部交通科技》2023年第11期摘要:文章結合依托工程对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与处治技术展开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大变形灾害严重程度与地应力等级、围岩软弱程度高度相关,地应力越高、围岩越软弱,大变形越严重;(2)大变形灾害具有变形量大、持续时间长以及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3)大变形灾害处治应遵循“抗放结合、共同承载、动态控制”的原则,采取多项主动支护措施,降低灾害影响。

关键词:高地应力;隧道;大变形;施工技术;灾害处治0引言近年来,我国公路路网向地质条件与地质环境更为复杂的中西部延伸,配套的隧道工程也因地质条件等因素逐渐向大埋深、地质因素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的工程条件带来诸多影响隧道结构稳定性的问题。

目前,学者们针对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灾害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深入地认识了大变形特征与变形控制技术。

赵瑜等[1-2]结合数值模拟手段,对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

朱朝佐等[3]结合分段施工工艺,提出了采用格栅纵向连接形式以提高支护结构纵向整体性的方法。

张宏亮等[4]分析比对了武都西隧道大变形多种施工方案,认为应力释放至一定程度后及时施作二衬可有效解决大变形问题。

卢阳[5]结合文笔山隧道大变形处治成功案例,提出了“因隧制策,动态调整”的施工原则。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施工应采取“强支护”措施对抗围岩变形,但这并不适用于所有等级的大变形灾害,容易对现场施工产生误导。

本文根据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结合依托工程,对变形控制技术进一步探索与研究,以期形成成套处治技术,解决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难题。

1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1.1 工程背景木寨岭特长隧道全长15 km,最大埋深为629.1 m,穿越木寨岭,沟通西南地区与甘肃及西北地区。

隧址区地质环境极其复杂,地处秦岭构造带,工程开展极具挑战,在建设期间发生了强烈的大变形灾害。

隧道软岩大变形的防治技术 研究生小论文作业

隧道软岩大变形的防治技术 研究生小论文作业

隧道软岩大变形的防治技术Xx(xxxxx大学,xx市000000)摘要:深埋隧道通过软岩和断层带时,在高的地应力和富水条件下通常产生大变形。

这种隧道围岩变形量大,而且位移速度也很大,一般可以达到数十厘米到数米,如果不支护或支护不当,收敛的最终趋势是隧道将被完全封死,如果发生在永久衬砌构筑以前,往往表现为初期支护严重破裂、扭曲,挤出面侵入限界。

这种大变形危害巨大,严重影响施工工期或者线路正常运营,而且整治费用高昂。

关键词: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防治措施引言:修建中的某隧道位于高地应力区,局部地段地下水发育,易产生软岩大变形。

在分析隧道围岩发生大变形原因的基础上,从设计和施工两方面讨论了隧道大变形的防治措施,优化了支护参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软弱围岩隧道地质特征软弱围岩一般是指岩质软弱、承载力低、节理裂隙发育、结构破碎的围岩,工程地质特点有:(1)岩体破碎松散、粘结力差:一般为土层、岩体全风化层、挤压破碎带等构成的围岩,由于结构破碎松散,岩体间的粘结力差,开挖洞室后,仅靠颗粒间的摩擦效应和微弱胶结作用成拱,这类岩体极不稳定,尤其是在浅埋地段容易发生坍塌冒顶。

(2)围岩强度低、遇水易软化:一般以页岩、泥岩、片岩、炭质岩、千枚岩等为代表的软质岩地层,由于其强度低、稳定性差,开挖暴露后易风化、遇水易软化,尤其是深埋地段受高应力影响容易发生塑性变形,造成洞室内挤。

(3)岩体结构面软弱、易滑塌:主要是存在于受结构面切割影响严重的块状岩体中,由于结构面的粘结强度较低,开挖后周边岩体极易沿结构面产生松弛、滑移和坠落等变形破坏现象。

2.发生围岩大变形的地质条件及隧道围岩大变形发生机理大变形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有的学者提出根据围岩变形是否超支护的预留变形量来定义大变形,即在隧道,如果初期支护发生了大于25 cm(单线隧道) 和50cm(双线隧道)的位移,则认为发生了大变形。

姜云、李永林等将隧道围岩大变形定义为: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的等一种具有累进性和明显时间效应的塑性变形破坏,它既区别于岩爆运动脆性破坏,又区别于围岩松动圈中受限于一定结构面控制的坍塌、滑动等破坏。

成兰铁路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发生机理及控制技术

成兰铁路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发生机理及控制技术

成兰铁路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发生机理
及控制技术
成兰铁路是中国重要的铁路干线之一,其中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是
该线路的关键难点。

为了研究这些隧道的大变形发生机理及控制技术,需要对其内部高地应力长期变形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高地应力软岩隧道的大变形主要是由以下几
个因素引起的:第一,围岩的特性(包括岩层倾角、岩性、强度等);第二,隧道周围地应力的大小及分布;第三,隧道建设中的支护工程。

在控制这些隧道的大变形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包括分
区部分前锋法、钢筋混凝土衬砌、突出顶板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降低
隧道周围地应力的大小、改善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等,从而控制
隧道的大变形。

总之,成兰铁路高地应力软岩隧道的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对该铁路干线的建设和运营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其他类似隧道的建
设提供有益的技术参考。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变形机理分析 • 大变形控制技术措施 • 现场监测与信息化施工技术 • 工程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 断推进,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建设
日益增多。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问题已 成为制约隧道建设与安全运营的
化开挖方法、加强初期支护等手段,有效减小了隧道变形。
03
案例三
某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在高地应力软岩区域采用双层初期支护和径向
注浆等技术措施,确保了隧洞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成功经验总结
重视地质勘察和超前地质预报
采取综合控制措施
准确掌握地质情况和变形特征,为制定合 理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控制措施相 结合的方法,如超前支护、注浆加固、优 化开挖方法等。
布置合理的监测点位
结合隧道地质条件和施工工况,在关键部位和变形敏感区域布置监 测点,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
实时采集数据
按照监测方案要求,定期对监测点进行数据采集,确保数据的及 时性和连续性。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提取有用的变形信息和趋 势,为隧道施工提供决策支持。
将隧道断面分成上下两个台阶进行开挖,先开挖上台阶并及时支 护,再开挖下台阶,保持围岩稳定。
支护结构设计与选型
初期支护结构设计
根据围岩级别和变形量大小,设计合理的初期支护结构形式和参数, 如喷射混凝土厚度、钢筋网片规格等。
钢拱架选型与布置
根据隧道断面形状和尺寸选择合适的钢拱架型号和间距,并进行合 理布置,形成有效的支护体系。

复杂地应力区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控制技术探究

复杂地应力区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控制技术探究

2 . 2 预 留变形量 的确 定
不 同 围岩 机 构 情 况 下 的 支护 作 用 原 理 不 同 . 因此 会 有 产 生不 同程 度 的 变形 ,在 进 行 隧 道 建 设 设 计 过 程 中对 于 变 形 量 的预 留要 有 不 同的 标 准 和依 据 。 在施 工之 前 , 首先 要 确 定 复 杂 地 应 力 区软 弱 围岩 具 体 地 质 情 况 . 运 用超 前 地 质 探 测 技 术 . 能
支护优 化 参 数 的 确定 需要 通过 确 定 系统锚 杆 优 化参 数 、 初 期 支 护厚 度 优 化 确 定 、 二次衬砌厚度的优化确定、 炭质 页岩 富
1 复杂地 应力区软 弱围岩 的地质特征
复 杂 应 力 软 弱 围岩 的地 质特 性 主 要 包含 如 下 几 个 方 面 :
在 高地 应 力 的复 杂 的 应力 作 用下 产 生 挤压 , 形 成 太变 形 。 如 何 控 制 好软 弱 围岩 隧 道 的变 形 程度 是 当今 隧 道 施工 中 亟待 解 决 的 问题 之一 。本 文 主要 通 过 某隧 道 案例 , 对 其复 杂 地 应力 区 隧道 软 弱 围岩 大 变 形控 制 所存 在 的 问题 进 行研 究 , 提 出相 应 的解 决 措施 。
而粗 略 的 计 算 出支 护 的 最 大承 受 能 力 ( 失 稳 临界 点 ) , 从 而 算
且 会 随 着 隧道 开挖 后 不 断 的 释放 , 由于 围岩 软 弱 、 自稳 性 差 ,
且 承 载 能 力低 下 . 会 导 致初 期 支 护逐 渐承 受不 了 变形 程 度 . 逐
隧 道 的 变形 程 度 是 当今 隧 道 施 工 中 不 能 逃 避 的 问题 之 一 . 也

高地应力煤系软岩地层隧道大变形控制研究

高地应力煤系软岩地层隧道大变形控制研究

Th e p r a c t i c e a n d e x p e r i me n t s s h o we d t h a t a g o o d r e s u l t o f c o n t r o l t h e I a r g e d e f o m a r t i o n h a d b e e n ma d e
第3 7卷 第 1期
2 0 1 3年 2月








V0 1 . 3 7 No. 1 Fe b .2 0 1 3
J O UR N AL 0 F B E UI N G J I A 0T 0 NG U NI VE R S I T Y
文章编号 : 1 6 7 3 — 0 2 9 1 ( 2 0 1 3 ) 0 1 — 0 0 1 6 — 0 5
高 地应 力煤 系软 岩 地层 隧道 大 变 形控 制研 究
王 永 红 , 齐文 彪2
( 1 . 北京交通大学 隧道与地下 工程 教育部工程研究 中心 , 北京 1 0 0 0 4 4 ;
2 . 吉林 省水 利水 电勘测设计研究 院, 吉林 长春 1 3 0 0 2 1 )

要: 针 对 复杂条件 下 高地应 力煤 系软岩 地层 隧道 大 变形和 施 工难 点 , 采 用理 论 分 析 、 数 值 模 拟
Ab s t r a c t : F o r t h e d i f f i c u l t p r o b l e ms a n d l a r g e d e f o r ma t i o n o f t u n n e l i n g i n t h e we a k r o c k s o f c o a 1 me a —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变形特征与控制技术研究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变形特征与控制技术研究

理念 , 并进一步提 出了超 前加固 , 封 闭掌子面 , 采用双层初支 , 扩大拱脚等具体控制措施 , 较好的控制 了隧道 围岩的变形 , 保证 了隧
道 的施 工安全。
关键词 : 高地应力 , 软岩 隧道 , 变形特征
中图分类号 : U 4 5 6 . 3 1 文献标识码 : A
0 引 言
布, 初期支护 喷射 混凝土开裂 、 脱落 , 型钢屈服 。 于高地应力 区 , 其初 始原 岩应 力很大 , 另 一方 面岩体 本身 承 载力 本 文针对广昆线老 东 山隧道 构造挤 压带 段 的围岩 大变 形 问 极低 , 所 能够分担的应力 很小 , 单 纯采 用传 统的 “ 以放 为 主 , 先 放 题, 通过对隧道初 期支 护变形 特征 和原 因进行 系统 分析 , 确 定 了 后抗 ” 的围岩变形控制原 则 , 势必 会导致 围岩极快 的达 到其 屈服 控 制围岩变形 的控制原则和具体控制措施 。 强度而失稳破 坏。
第3 9卷 第 l 3期 2 0 1 3年 5 月
S HANXI ARC HnEC r U RE
山 西 建 筑
Vo 1 . 3 9 N o . 1 3
Ma y . 2 0 1 3
・1 6 5・
文章编号 : 1 0 0 9 — 6 8 2 5( 2 0 1 3 ) 1 3 - 0 1 6 5 — 0 3
措施 , 对施工过程实施 “ 动态管 理”, 实现 变形 开裂 的长期 有效 可 1 . 3 变形 速度 快 掌子 面 先行 位 移、 掌子 面 挤 出位移 、 掌 子面 后方 位 初 期支护后下沉速率一般可 达到 3 0 m m / d 、 收敛 速率 一般 可 控 。具体按 “ 移 、 各台阶拱脚下沉和地 下水 对初期 支护 影响 ” 等 五个方 面来 进 达到2 5 mm / d , 特殊地质段下沉速率最大 可达 到 7 0 m m / d 、 收敛 速 率一般 可达到 4 8 m m / d , 而且其变形 速度 降低 缓慢 。 行控制 。 2. 2. 1 掌子面先行位移控制

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措施

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措施

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措施软岩大变形是指在高地应力环境下,隧道开挖后围岩发生侧鼓、底鼓等严重挤压变形,挤压变形量超出常规围岩变形量的现象,是围岩柔性破坏时应变能很快释放造成的一种动力失稳现象。

1.工程概况某隧道为铁路单线隧道,隧址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断裂发育,存在构造应力相对集中的地质环境条件,局部埋深较大的隧道可能遭遇高地应力工程环境,特别是隧道埋深过大时,板岩、千枚岩等软质围岩可能发生软岩大变形;局部构造应力强烈的区域,破碎的硬质岩也可能出现大变形现象。

沿线易发生软岩大变形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系、泥盆系及志留系千枚岩、板岩地层.该隧道埋深大、软质岩发育地段,以Ⅰ级及Ⅱ级软岩大变形为主。

隧道在DK28+888~DK36+415段主要为绿泥片岩及片岩,层厚普遍小于3cm,属极薄层~中薄层,灰绿色为主,矿物成分以绿泥石、云母、石英为主,变晶结构,薄片状构造为主,岩质软弱,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部分段落呈中厚层状构造,岩体较破碎,该段落富水程度中等,绿泥片岩浸水后强度急剧降低。

其中DK29+765~DK36+415段具轻微~中等的变形潜势。

2.软岩大变形段的基本特性(1)变形量大:变形量远超常规预留变形量。

(2)初期支护变形速度快:隧道变形量测开始阶段,变形速率快,最大变形速率时间一般发生在边墙下台阶落底至仰拱闭合成环前。

(3)变形持续时间长:大变形区段变形时间从开挖至衬砌浇筑前,一般30d 或更长。

(4)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开裂变形持续不断,易发生大面积失稳坍塌,处置塌方难度大。

3. 软岩大变形段的施工情况软岩大变形表现形式多样,主要表现在边墙挤压纵向变形开裂,拱顶下沉环向变形开裂,钢架凸起变形、扭曲,边墙变形侵限拆换拱,初支喷射混凝土鼓包掉块,隧底初支受力鼓起,掌子面岩石崩解滑坍,应力集中部位明显开裂掉块,局部二衬开裂等现象。

4. 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措施及施工技术从主动加固围岩,发挥围岩自承能力,控制围岩塑性区发展出发,提出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主动控制技术要点为“加深地质、主动控制、强化锚杆、工法配套、优化工艺”二十字方针。

软岩隧道大变形成因分析及处置措施

软岩隧道大变形成因分析及处置措施

软岩隧道大变形成因分析及处置措施摘要:本文对软岩隧道大变形机理进行分析,详细介绍了软岩地区常见的支护设计和软岩区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措施,以解决当前施工阶段出现的问题,以期为软岩区隧道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软岩隧道;大变形;成因分析;处置措施0 引言由隧道大变形引起的地质灾害屡见不鲜,困扰着软岩区隧道的建设。

首例出现软岩大变形的隧道是1906年建成的新普伦隧道(全长19.8Km),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奥地利陶恩隧道,施工期间产生50~120cm的变形,日最大变形量达到20cm。

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乌鞘岭隧道,拱顶沉降达到105cm,周边收敛达到103cm,而凉风垭隧道的周边收敛值达到197.25cm,此类的地质问题还有许多,软岩隧道不仅延长建设的周期,而且还会大幅增加工程造价。

软岩隧道的支护理论有多种,20世纪初由Haim、Rankine等提出的古典压力理论,以及在之后提出的塌落拱理论,这也是新奥法的理论基础,其核心是隧道围岩具有自稳能力,L.V.Rabcewicz提出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方法(即新奥法),其后还有应变控制理论、能量支护理论、轴变论、软岩工程力学支护理论等。

近年来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可以对隧道变形进行初步的了解,提高设计的准确性,在施工技术、监测手段上也取得较大的发展,复合式衬砌、超前支护等应用于隧道工程中,高精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监测设备用于隧道变形和应力监测[1]。

1 隧道围岩大变形机理1.1 软岩大变形的工程定义目前对于围岩大变形尚未有明确的定性和定量判断依据,只是根据地质条件,以某一角度进行判断,而在实际的工程中,软岩大变形并未列入规范中。

软岩区隧道产生大变形与地质条件、时间、隧道的尺寸规模、埋深等有着密切关系,根据以上的影响因素,本文对软岩大变形给出如下定义:软弱围岩在水(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渗水)的作用下,采取常规的支护设计,围岩产生塑性变形,且无法有效控制,其变形量已经超过预留变形量或者规范的允许值,或者具有这种趋势,当二衬施工工后一段时间内,变形仍不稳定,且导致衬砌结构开裂的现象称为软岩大变形。

成兰铁路云屯堡隧道软岩严重大变形施工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应用贾辉

成兰铁路云屯堡隧道软岩严重大变形施工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应用贾辉

成兰铁路云屯堡隧道软岩严重大变形施工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应用贾辉发布时间:2021-12-29T08:09:32.33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8期作者:贾辉[导读] 本文主要针对成兰铁路云屯堡隧道施工中面临的软岩严重大变形高风险特点,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加强支护措施、运用监控量测、做好应急管理等手段,保证施工过程作业人员安全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36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成兰铁路云屯堡隧道施工中面临的软岩严重大变形高风险特点,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加强支护措施、运用监控量测、做好应急管理等手段,保证施工过程作业人员安全、财产免受损失的经验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为类似软岩隧道工程施工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隧道;软岩严重大变形;坍塌;监控量测;应急管理1.工程概况成兰铁路云屯堡隧道位于松潘县境内,全长 22.923km,为双线合修隧道结构,设计行车速度 200km/h。

主要围岩类型为砂岩、板岩、灰岩、千枚岩,多为互层,节理裂隙发育,局部硬质岩易产生岩爆、软岩易产生大变形,隧道最大埋深约 750m,正常涌水量约 33300m3/d,最大涌水量 49900m3/d,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3g。

图 1-1 云屯堡隧道地理位置图2.地质情况云屯堡隧道地处龙门山断裂带、西秦岭断裂带、岷江断裂带构成的“A” 形三角形断块中,最高海拔 3400m 左右,隧道埋深 300m~780m。

洞身穿越 4 个背斜,5 个向斜和 1 个冲断层,具有“四极三高”的显著特点,即地形切割极为强裂,构造条件极为复杂活跃,岩性条件极为软弱破碎,汶川地震效应极为显著,高地壳应力,高地震裂度,高地质灾害风险。

隧道穿越地层岩性为三叠系上统侏倭组(T3zh)炭质千枚岩、千枚岩、板岩、砂岩,呈薄层状,岩质较软,节理裂隙较发育,围岩较破碎,掌子面多处见股状水,炭质千枚岩、千枚岩、板岩遇水易软化,围岩稳定性差,掌子面及拱顶极易坍塌。

区间围岩裂隙、褶皱、揉皱发育,岩石强度 0~ 15MPa,最大水平主应力 15MPa。

软岩隧道围岩变形力学特征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软岩隧道围岩变形力学特征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初 支和 围岩 接 触压 力和 边墙收 敛进 行现 场试 验 , 通 过 实验数 据 分析 总结 了高地 应 力条件 下软 岩 隧道
围岩的变形力学特征 , 并提 出其相应的控制技术, 为以后类4  ̄ _ v - - 程的设计施工, 提供参考。 关 键词 : 高地应 力 ; 围岩 变形 力学特征 ; 现 场 实验 ; 控 制技 术
第一作者简介 : 张帅军 ( 1 9 7 7 一 ) , 男( 汉族 ) , 河南 临颖人 , 高级工程师 , 现从事 隧道及地下工程科研工作。
1 5 6
西部 探矿 工程
2 0 1 4 年第 2 期

3 7 . 48 0

3 6. 1 7 3
图6 Y DK1 7 5 + 1 9 0 初支断 面钢 拱架 外侧 应力分 布图 ( 单位: MP a )
压力 重新 分布 和调据监测数据 , 压力最大处基本上位于上半 断面
和 仰拱 处 , 下 半 断 面 和两 侧 边 墙 围 岩压 力 较 小 。 上半
◆ - Tl (1 2 8 )

a— T 2 (1 48 ) T 3 (1 22 # )
弘 如 ∞ ∞ ∞ ∞
要: 随 着铁路 、 公 路 隧道 的 不断 发展 , 穿越 高地 应 力 的隧道 也 不 断 出现 , 研 究探 讨 高地 应 力条 件
下软岩隧道的变形力学特征及其控制技术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以乌鞘岭隧道深层地段 围岩产生大 变形的特点 , 结合乌鞘岭 隧道岭脊地段千枚岩地层的设计施工 , 在现场选择一试验段 , 对初 支内力、
图7 YD K1 7 5 + 1 9 0 初支断面钢拱架 内侧 应力分 布图 ( 单位: MP a )
初 支 与 围岩 间接 触压 力变 化时 程如 图 8 所示 。 初 支 与 围岩 间接 触压 力在 断面 上分 布如 图 9 所示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出现 的大变 形情 况 较为 常见 。 本 文结合 峡 口隧 道进 口段 高地 应力 软岩 大变 形工 程实 例 , 分析研 究 围岩 大变 形特 征 和发展 规 律 , 探 究施
性 不利 。隧道 区 地 应 力 等 级 为 高 、 极高地应力 ( 主 要
结 果见 表 1 ) , 属 高应 力 区 , 隧道 极 易 产 生 大 的位 移 和
题 一 。
能 力差 , 易垮 塌 ; 围岩 在水 平地 应力 挤压 作用 下产 生弯 曲变形 , 形成 褶 曲。 根 据埋 深 2 4 0 m 的 隧道 现 场 断 面 测试 结 果 , 洞 身
最 大水 平应 力 为 1 3 . 0 6 MP a , 横 断 面最 大初 始 应 力 为
复 杂高 地应 力地 区且 工程 地质 环境 恶 劣 的软弱 围岩 的
理 设计 , 采 用复 合式 衬砌 , 初期 支 护采用 挂 网喷混 凝 土 和钢 拱架 , 二次 衬砌 为模 筑混 凝土 或钢 筋混 凝土 。
根据地 质 勘察 资料 , 隧 洞进 口段 围岩 分 级 为 Ⅵ类 围岩 。掌 子面 揭露 围岩 情况 显示 , 洞段 岩体 节理 、 裂 隙 遍布 , 岩体 非常 破碎 , 岩层 呈 薄层 、 交互 状 , 开挖后 自稳
变形。
工 过 程 中合理 的变 形 控 制 技 术措 施 , 以 期 为该 类 隧道 工 程 问题 的设 计 与施工 提供 理论 依 据 。
隧 道开挖 后 , 进 口段 围岩变 形强 烈 , 监 测数 据显 示
局部 最 大 拱 顶 下 沉 量 累计 达 到 了 6 4 c m, 两 侧 拱 腰 收
架现 扭 曲变形 成 “ S ” 状 或 麻 花状 , 对 隧 洞 安 全 十 分 不
分 幅式 , 其 左 幅长 6 4 5 6 . 0 m, 右幅长 6 4 8 7 . 0 m; 隧道
最 大埋 深 约 1 4 7 8 m, 属 深埋 特长 隧道 。隧道设 计 Ⅵ类
利 。最后 导致 峡 口隧 道 右 线 掌 子 面被 迫 暂 停施 工 , 对 Y K 1 0 5+ 0 7 6~Y K 1 0 5+1 3 7段初 期 支护 进 行拆 换 钢 架
围岩 采用 正 台阶环 形 法施 工 , 衬 砌结 构 依 据 新 奥 法 原
收 稿 日期 : 2 0 1 3一l 0— 0 9
对 鄂 西 复 杂 高地 应 力软 岩 隧道 大 变 形控 制 技 术 作 了有 益 的探 索 。
关 键 词 : 高 地 应 力 ;大 变形 ;变形 控 制 ; 施 工工法 ; 软 岩 隧 道 中 图 法 分 类 号 :U 4 5 5 文 献 标 志 码 :A
近 年来 随着 高 等级 公 路 建 设 的跨 越 式 发展 , 穿 越
缩 性 u 型 钢 架及 信 息 化 施 X - 等 综 合 大 变形 控 制 措 施 和 施 工 技 术 , 有 效 地 控 制 了 隧 道 围岩 大 变 形 。通 过 支护
结构受力监测 , 以 及拱 顶 、 水 平收 敛 累 计 沉 降 量 与 沉 降速 率 监 测 , 验 证 了 所 采 取 的 大 变形 控 制技 术 的合 理 性 ,
敛变 形 达 2 0 c m, 部 分 断 面 已发 生 侵 限 现象 。初 衬 裂
1 工 程 围 岩 特 点 及 变 形特 征
峡 口隧道 位 于鄂 西 兴 山 县 峡 口镇 境 内 , 隧道 采 用
缝首 先 自拱脚 部 位产 生 , 初 期 为羽状 剪裂 纹 , 随后 向拱 顶发 展 , 最后形成贯穿裂缝 , 裂 缝 宽 度达 1~2 c m, 钢
1 2 . 3 7 MP a , 对应岩体 ( 炭 质页 岩、 砂质 页岩 、 砂 质 泥 岩、 粉质 泥岩 ) 的单轴抗 压 强度 为 2 . 5~8 . 7 MP a , 最 大
水平 主应力 与 隧道轴 线 交 角 较 大 , 对 隧 道 围岩 的稳 定
平应 力 为主导 , 地 应力 量值 为极 高应 力 , 隧道 施工 过程
复 杂 高地 应 力 区软 岩 隧 道 大 变 形 控 制 技 术 研 究
潘 飞 , 程 圣 国, 陈 婷
( 三 峡 大 学 土 木 与建 筑 学 院 , 湖北 宜昌 4 4 3 0 0 2 )
摘要 : 以 鄂 西 宜 巴 高速 公 路 峡 口 隧道 为 _ Y - 程 实例 , 针 对 隧道 施 工 中遇 到 的 高地 应 力 软 岩 大 变形 问题 , 对 其 高地 应 力 软 岩 特 点 和 大 变 形 特征 进 行 分 析 研 究 。提 出优 化 开 挖 方 法 、 调 整预 留 变形 量 、 利 用 联 合 初 期 支 护 和 可伸
第4 5卷 第 1期 2 0 1 4 年 1月
人 民 长 江
Y a n g t z e Ri v e r
VO 1 . 4 5. NO, 1
J a n., 2 01 4
文章编号 : 1 0 0 1 — 4 1 7 9 I 2 0 1 4 ) 0 l一 0 0 4 9— 0 4
长 大隧 道越 来越 多 , 由于 隧 道 围岩 软 弱 、 地 应 力较 高 、 变形 大 且持 续 时间 较长 , 为 高 速公 路 长 大 隧 道 的 设计 和施 工 带来 了重 大 的 挑 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可 以 这样 说 , 在 高地 应 力 区修 建隧 道工 程 , 最 大 的难 题 就 是 大 变 形 的 控 制 问
地 下工 程 自身 的特殊 性导 致没 有任 何一 个理 论 或 治理 措 施 能 够 应 对 地 质 复 杂 多 变 的实 际情 况 。 宜 巴 高速 峡 口隧道 位 于地 形 、 地质 条 件复 杂 的鄂西地 区 , 隧道 区 的水平 地应 力 以构 造 应 力 为 主 , 地 应 力 场 以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