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需要5份
浅谈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b1f205e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05.png)
浅谈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医学生必须具备优秀的临床思维能力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临床情况。
因此,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尽管临床思维能力是基于实践经验的,但临床思维仍需要建立在丰富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基础上。
因此,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医学课程中提供的机会,加强对基础科学知识的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应时刻将科学理论与具体临床实践相结合,学习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
二、提供实践机会临床医学生的培训必须基于实践,医学生应获得足够机会去接触真实临床情况。
学生需要在陪同医生的指导下深入分析和处理病人,了解病人的病情、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这有助于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临床思维。
三、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判断的准确性。
为了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学生应该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创造性思维。
此外,学生也应该学习如何收集并分析病例资料以及如何处理并记录病历信息,从而发现和诊断潜在问题。
四、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学生需要从同伴和教师的讨论中获得启示和帮助。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让他们接触到多种思考方法,学习如何有效地阐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批判性思维。
五、培养习惯最后,在临床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时刻保持自己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此外,还应该养成经常进行自我评估的习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发育,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开展良好的医学实践打下基础。
总之,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之一,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和完善相应的教学机构也是医学教育重要的发展方向。
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
![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75a1ecee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f.png)
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一、理论基础的建立医学生在培养临床思维方法之前,首先需要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
医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和基本科学知识,如生物学、生化学、解剖学等。
这些基础知识为医学生提供了问题分析和解决的基础。
二、病史采集和身体检查训练医学生通过病史采集和身体检查可以获取患者的相关信息,从而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医学生应当了解基本的病史采集和身体检查技巧,如如何询问患者症状、进行系统体检等。
通过反复实践和反思,医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三、问题识别和分类能力培养医学生应该具备辨别问题的能力,即能够准确地识别出患者的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
在识别问题的过程中,医学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信息,合理地对问题进行分类,确定问题的优先级和分级。
医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应该关注重点信息,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问题上。
医学生可以通过制作纲要、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来帮助自己关注重点。
此外,医学生还应该培养自己的思维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以便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实际操作和反馈机制医学生在培养临床思维方法时,需要进行实际的操作和实践。
医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模拟、临床实习等方式进行实际操作,从而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同时,医学生还需要建立反馈机制,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和调整。
六、案例学习和讨论医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典型案例和进行案例讨论来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医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决,同时也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促进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能力的提高。
总之,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是一个长期且动态的过程。
医学教育者应该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医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以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如何培养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e363990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6.png)
如何培养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如何培养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通用6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如何培养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何培养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篇1有的医学生问题思考逻辑条理性缺乏,回答问题是也较为松散和片面,浅析如何培养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素质教育为近些年来我国一项重要的教育思想和目标,在临床医学教育中也要贯彻这一思想,使得临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加强,对其逻辑思维进行强化训练,以此促进临床思维能力提升,是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
本研究以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为分析主题,分析内容报道如下。
1 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临床思维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应用各学科综合知识,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并强调有效交流和沟通,获取第一手资料,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最佳信息和证据进行充分利用,综合判断和分析多方面的信息,对诊断进行鉴别,制定出有效、安全、合理的个性化诊疗方案,并不断进行修正和反馈,最后对思维过程进行整合和执行。
在临床实践中临床思维极为重要,正确的临床思维可有效指导临床实践,也是提升诊疗方案准确性的重要途径,避免误诊情况发生,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而在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问题有:1.1 片面性有的医学生不能综合分析患者的各项检查结果、病史及体格检查,在对病例进行分析时,没有全面的考虑问题,很少思考伴发病和继发病,只诊断原发疾病,呈现出以偏概全的特点。
甚至有的医学生直接对诊断结果得出,或者诊断结果只依靠先进的检查手段,对整体分析判断完全忽略了,增加了患者诊断结果错误的现象发生。
重症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
![重症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552905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e1.png)
重症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重症护理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护士具备全面的临床思维能力。
只有具备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护士才能够及时判断和处理病情,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
因此,训练重症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种训练方法。
一、反思和讨论反思和讨论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
护士可以通过回顾自己在工作中的经历,分析和总结自己的决策是否正确、有哪些改进的空间等。
同时,在团队中进行讨论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与其他护士分享和比较看法和经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提高思维能力。
二、模拟和实践模拟和实践是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通过模拟真实的护理场景,护士可以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体验和练习对常见和复杂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这可以通过使用仿真模型、虚拟现实技术等进行。
同时,实践也是一种重要的训练方式,护士可以在实际工作中逐渐积累经验并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三、案例研究和解剖学课程通过对真实或模拟的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护士可以触发自己的思维,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不同治疗方案的优缺点等。
同时,解剖学课程也是培养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了解人体解剖学知识,护士可以更加理解疾病的本质和临床表现,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和处理各种疾病。
四、小组讨论和辅导在小组讨论和辅导中,护士可以和其他具有临床经验的同行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和学习各自的经验和知识。
通过互相提问、解答问题等方式,护士们可以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加深对各种临床场景的理解和把握。
五、持续教育和培训持续教育和培训是重症护士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班、研讨会等方式,护士可以了解最新的治疗方法、技术和研究成果,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模式。
同时,护士还可以通过学习相关专业书籍和期刊,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临床思维能力。
总之,重症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是保证患者安全和康复的关键。
通过反思和讨论、模拟和实践、案例研究和解剖学课程、小组讨论和辅导以及持续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护士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如何培养医学见习生临床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医学见习生临床思维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75527f88fe4733687f21aa10.png)
如何培养医学见习生临床思维能力摘要:医生能力核心内容是临床能力,而临床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连续不断的学习、教育、实践积累过程。
在临床实习阶段应重点关注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因为标志着临床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是临床思维能力。
现就如何在临床实习阶段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讨论如下。
关键词: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学生通过临床见习要把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印证,加深对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临床实践中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方法就是临床医生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利用所获得的有关疾病的感性资料,包括病史、体征、实验室及影象学检查,结合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综合,最终达到正确的诊断。
一、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思维是指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病人的家庭与人文背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正确的临床思维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临床思维是诊治疾病的核心,正确的临床思维是理论和经验在具体病人身上的结合。
外科专家曾九宪认为“操作技巧虽然与手术成功有关,更重要的成功原因是诊断无误,手术适应症准确,手术方案得当等,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
”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果断合理的治疗无不需要临床思维去分析、运筹与决断。
医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才能适应复杂的临床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医生能否掌握规范的临床思维方法,具备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是否经过严格的临床思维训练。
对于医学生而言,加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医学生进入临床后其个人成长的速度和发展程度存在很大差别,究其原因,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建立临床思维的要点
![建立临床思维的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a0b5e7e7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25.png)
建立临床思维的要点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临床思维作为医学专业人员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日益受到重视。
临床思维是指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结合患者的病情和病史,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下面将介绍建立临床思维的要点。
1. 培养全面的医学知识临床思维的基础是全面的医学知识。
医生需要掌握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医学知识,了解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扩大自己的医学知识面,提高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批判性思维临床思维需要医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即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和判断的能力。
医生应当主动质疑和思考,不仅要了解患者的主诉和病史,还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考虑可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并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决策。
3. 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临床思维需要医生具备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医生应当仔细观察患者的体征、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注意患者的表情、呼吸、皮肤颜色等细节,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同时,还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和需求,以便更好地制定治疗计划。
4. 学会整合和分析信息临床思维需要医生学会整合和分析各种信息。
医生应当将患者的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结果等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整合,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确定最可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5. 掌握科学的诊断方法临床思维需要医生掌握科学的诊断方法。
医生应当熟悉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方法,如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在进行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史,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应用适当的诊断方法。
6. 发展团队合作精神临床思维需要医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医生应当与其他医务人员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治疗计划和护理方案,分享和交流经验,共同解决患者的问题。
团队合作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7. 持续学习和改进临床思维需要医生持续学习和改进自己的能力。
临床医师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临床医师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062c1fcb5fbfc77da269b1ca.png)
六步骤培养临床医师逻辑思维能力江苏省灌南县人民医院业务院长主任医师中山大学(三院)—连云港鼻腔鼻窦疾病诊治中心执行主任江苏省灌南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诊治中心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医院管理方向EMBA在我们诊治疾病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有无良好的思维能力对疾病的正确诊治及转归举足轻重。
医生的临床能力是决定医疗环境的质量和水平的主要因素,真才实学的医师,他的能力集中体现在临床工作的具体行为和治疗效果中及康复过程中.正因如此,国家对医生、护理执业资格采取考试准人制度.让我们看看社会对此的反应:”得了病进医院,得到医师真心的关爱,医护人员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既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又有人文化\\人性化的服务,病人康复后重新获得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这就是好医生”.我们认为:只有靠自身临床能力的不断培养提升,同时注意和同行协作,在实践--理论--实践循环往复中不断思考提高,才能成为真正的好医生!!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医师的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至少应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注重培养善于发现问题的慧眼:不管在门诊还是病房,我们接触患者时,要善于发现患者在哪里出现了问题,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以便可以给予及时的诊治和判断.第一次接触患者时,他(她)的主诉可能是一个主要症状和时间,如头痛多少天?、发烧多长时间等,那么医生就要根据他(她)的步态、面色、表情、语言表达、或者是接触的环境,生活习惯等去发现问题.学会”察言观色”.每天查房,不管是术前还是术后抑或内科病人,都应该通过各种项目结果分析判断有什么问题出现,例如观察患者的精神状况、表情、皮肤、舌苔等,发现问题所在,然后自己先期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法,在和上级医生查房的指示相比较,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观察引流袋内容物的量和质地、颜色等,也可发现问题,避免误诊误治及漏诊.具备发现问题能力的医生会做到早诊断早干预(含并发症),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第二步培养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临床工作中,不管是在门诊还是病房,无论初诊还是复诊与患者接触,只要发现有问题,医生就必须具备根据主诉收集各种有关诊断和治疗信息的能力.•首先是病史,询问什么,重点是什么,启发患者回答哪些问题,通过病史找到病因和主要病理改变;通过病史收集提供鉴别诊断的依据;通过病史为正确的诊治找到依据.(医生询问病史的技巧和艺术也能体现出他(她)的能力);•查体的过程也是收集信息的过程,通过细致的体检能确定和排除哪些疾病,也体现出医生的诊断技能;•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这样一个过程同样是收集信息的过程,为诊断和鉴别诊断及今后的治疗提供依据.第三步培养善于分析信息,做出综合判断的能力•通过以上途径获得充足的信息后,接下来就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问题,这也是患方的知情权中的主要内容.•是否应用有关理论知识,有关文献资料和新进展,能否结合患者的有关信息(包括家庭和社会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这可以反映出医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学会记临床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上级医生查房所介绍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以及自己临床心得随时记下,这样应该能快点提高自己.第四步积极主动参与治疗方案的设计及实施过程•患者入院初期、住院期间及恢复期的诊疗方案自己可以先行思考,然后和上级医生的对照比较,看自己哪些没想到.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积累进而得到提升. •一名医生的能力还体现在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维护上,这也是社会、家庭、和医生们共同期待的结果.•我们可以把诊治疾病的过程叫做”决策”过程,它至少包括以下方面:决策过程•(1)准确的诊断;(2)判断手术适应症;(3)手术方式的选择;(4)确定好手术范围;(5)手术时机的选择;(6)术前积极的准备治疗;(7)术前充分的沟通;(8)施行手术;(9)术后反应的密切观察及处理;(10)手术后的后续治疗;(11)谨遵医嘱的随访。
浅谈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ce418f42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ed.png)
浅谈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医学生能够有效地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它是医学生必备的一种核心能力,对于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医学生在临床实习初期常常面临着临床思维能力薄弱的问题。
针对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基础。
医学生需要通过系统地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等方面的知识,为后续的临床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医学生要注重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结合,通过实例分析、案例讨论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对病情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积极参与临床实习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环节,通过参与临床工作,医学生将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患者,面对各种临床问题。
在实习过程中,医学生要积极观察、收集和记录患者的病情信息,学会询问患者、家属和其他医务人员,养成良好的观察和交流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医学生还需参与医疗团队的讨论和病例交流,与医生和其他临床导师密切合作,学习和借鉴临床经验,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医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临床案例,从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多个维度逐步推导出最有可能的诊断。
在分析过程中,医学生要善于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和猜测,并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和证实,逐步缩小诊断范围。
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医学生要学会积极思考和求助,克服困难,不断体验和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要加强自我反思和反馈。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学习和实践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和不足。
医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及时总结和分析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寻找改进的方法和方向,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医学生还需主动接受他人的反馈和指导,从医生和其他临床导师的经验中吸取有益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40d72cf3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1.png)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是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
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地分析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和年轻医生来说,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临床思维的概念临床思维是指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对患者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手段,获取患者的相关信息,并运用医学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医生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
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1、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医生在面对复杂的病情时,准确地分析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这不仅能够提高医生的治疗效果,还能够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2、增强医生职业素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医生提高技术水平,还能够增强医生的职业素养。
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医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和病情,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3、提高医院整体水平一个医院的整体水平不仅取决于医生的技术水平,还取决于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如果医生都能够准确地分析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那么医院的整体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三、如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1、学习医学知识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基础。
医学知识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需要医生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
2、积累临床经验临床经验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关键。
医生应该多参加临床实践,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和病情,积累临床经验。
3、掌握逻辑思维方法逻辑思维方法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核心。
医生应该掌握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如归纳、演绎、类比等,并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4、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学术交流活动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医生可以了解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并与同行进行交流和讨论,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路。
浅谈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f4164b7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2f.png)
浅谈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医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医学生通过对临床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解决,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的能力。
一个优秀的医生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才能正确、快速地诊断和治疗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病患的痛苦。
对临床医学生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注重实践和实习在医学教育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实习来完成。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医学生才能对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程、治疗和预后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培养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医学院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临床工作。
通过参与真实的病例观察、诊断和治疗过程,医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培养自己的临床思维。
二、强化病例分析和讨论病例分析和讨论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医学院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病例的分析和讨论。
通过分析真实病例,引导学生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培养学生对疾病的临床思维能力。
在病例分析和讨论中,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三、组织临床技能竞赛临床技能竞赛是一种有益的教学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通过临床技能竞赛,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还可以激发医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竞赛中,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临床知识和实践经验,快速准确地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临床问题的思考能力,增强综合应用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强调临床实习实训五、增强专科知识和技能培训在医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专科知识和技能也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医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注重系统学习专科知识,掌握丰富的专科诊疗技能。
只有通过丰富的专科知识和技能培训,医学生才能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处理复杂的疾病,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浅谈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73cc015f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f.png)
浅谈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了医学生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
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医学生在面对临床问题时,能够理性分析、辨别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预测可能的结果的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医学生的成长和未来临床实践至关重要。
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成为了医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搭建扎实的知识框架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
医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知识,构建自己的医学知识框架。
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医学生才能在临床实践中有所作为,能够对患者的病情有正确的判断和处理,才能培养出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
二、注重临床实践,锻炼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来锻炼。
医学院校应该注重临床实践教学,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临床案例,学会观察患者的症状、了解病史、进行体格检查、进行相关的检查和处理,从而锻炼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
只有亲自去实践,医学生才能对临床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积累临床经验,提升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三、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
医学生在面对临床问题时,需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只有具备了批判性思维,医学生才能在临床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四、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注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临床实践中,医学生面对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需要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院校在教育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学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能够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五、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协作能力在临床实践中,医学生需要与医生、护士、患者等各个方面进行合作沟通,需要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外科教学中医学生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外科教学中医学生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4da4f13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0.png)
外科教学中医学生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外科医生是需要具备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医生,而对于外科学生来说,如何在教学中培养这两方面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外科教学中的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不仅涉及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还需要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和提高技能。
本文将探讨外科教学中医学生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一、临床思维的培养1. 培养临床案例分析能力外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临床案例的学习,培养他们对不同疾病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真实的临床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病情、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等,从而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 强化诊断技能的训练在外科学习中,诊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需要加强学生的诊断技能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病例或实际病例来培养学生的诊断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询问、体格检查等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诊断思维,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速度。
3.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包括书籍、文献、视频资料等。
通过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提高他们的临床思维水平。
二、动手能力的培养1. 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外科学习中,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需要注重实践操作的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手术、实际手术观摩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熟悉手术操作的技巧和流程。
2. 强化技术细节的训练外科手术需要非常精细的操作,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技术细节的训练。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手术项目,开展专门的技术细节培训,让学生逐步掌握手术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建立综合教学模式1. 结合理论和实践在外科教学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
理论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疾病的认识和分析能力,而实际操作则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临床技能。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cc3ea3e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a.png)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临床思维,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只要掌握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才能提高临床医护能力,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基础理论的学习提高临床思维的能力,首先要具有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
现代医生在进入临床工作之前,需要在医学院校经过系统的学习,这是临床工作的基础。
但是只靠这些还远不能满足实际临床工作的需要,特别是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需要。
所谓基础理论,并不单纯指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和各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等理论,它还包括许多与之纵向和横向联系的知识。
祖国医学是从人与自然的整体上来考察疾病和健康关系的,因此强调学医要先学文,在精通医学知识的同时,要有天文、地理、气象、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由于中医源于我国古老文化,形象思维是其重要的思维方法,在古代要求医生琴、棋、书、画均应涉猎,其目的就在于丰富医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医生能在思考问题时,思想敏锐,触类旁通。
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医学属于应用科学,它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但又涉及到许多社会人文科学的知识。
所以要说基础理论,现代医学比古代中医学涉及的方面要更为广泛。
除了医学本身的各学科知识之外,还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遗传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大量知识。
数学可以用于一切自然现象和疾病现象的定量研究,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反映。
假若医生的数学基础不牢,就无法进行临床上常常要做的许多定量研究,也无法运用统计验证的法则和公式;假若医生的化学基础不扎实,在应用化学药物时就无法弄清楚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的产生机制及互相间的关系,对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的药物反应现象就不能很好地认识。
当面临这些现象时,即使医生的临床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恐怕也难以作出正确的结论,因为他缺乏广泛的知识储备。
护理临床思维培养范文
![护理临床思维培养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fd8b5c3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59.png)
护理临床思维培养范文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护理临床思维的培养也成为了护理教育的重要课题。
护理临床思维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运用护理知识和技能,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对护理过程进行持续评估和优化的思维过程。
护理临床思维的培养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护理临床思维的特点护理临床思维具有以下特点:1. 以患者为中心:护理临床思维的核心是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2. 实践性:护理临床思维是在护理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护理人员需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护理能力。
3. 系统性:护理临床思维需要护理人员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综合性的护理计划。
4. 动态性:护理临床思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对护理过程进行评估和优化,以提高护理质量。
二、护理临床思维的培养方法1. 加强护理理论知识学习:护理人员需要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中运用护理临床思维。
护理教育机构应加强对护理学生的理论教育,提高其护理理论水平。
2. 开展临床实践:护理人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护理能力。
护理单位应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临床实习,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护理临床思维水平。
3.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护理临床思维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护理教育机构可开展逻辑思维训练课程,提高护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 培养批判性思维:护理人员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才能发现和解决问题。
护理教育机构可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提高护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 培养创新能力:护理人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护理单位应鼓励护理人员开展创新性工作,培养其创新能力。
6. 开展护理科研:护理科研是提高护理临床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
临床护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临床护理思维能力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7847711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ec.png)
交接班---护理评估
术后第1天, 因切口疼痛, 一定程度地影响了病人的睡眠 与活动
病人有轻微的咳嗽 病人及家属对肠梗阻已有一定认识, 并了解造成此次梗阻
的病因 病人及家属情绪稳定, 理解治疗、护理目的, 积极配合治
疗及护理工作的进行
每个专科侧重点各有不同 护士长根据各专科特点拟定本专科范围内、护士能够操作
的专科体格检查
体现能级相对应
呼吸科患者---肺和胸膜体格检查
视诊 观察呼吸运动的类型、观察一分钟呼吸频率和深度、观察
呼吸节律 注意有无胸式呼吸增强或减弱, 腹式呼吸增强或减弱、呼
吸困难、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异常改变、异常呼吸节律
桶状胸
身体评估-----胸部
闻诊 肺: 两肺肺泡呼吸音减弱、呼气音常延长,感染时可闻干湿
罗音 心: 心音(遥远)、心率(加快)、心律(齐)
健康教育内容
1.取舒适的坐位或半坐卧位, 卧床休息以减少氧耗。 2.低浓度、低流量持续给氧(1-2L/min), 并注意用氧安全 3.协助翻身、拍背, 鼓励、指导病人有效咳嗽, 促进排痰 4.向病人或家属介绍抗生素、祛痰、解痉平喘药的作用及不
昏睡、昏迷
身体评估-----
头颈部
面容、面色, 是否存在呼吸困难 有无眼睑浮肿及球结膜充血、水肿; 呼衰有意识改变时, 望瞳孔
望诊 有无颈静脉充盈
舌象、咽喉(扁桃体) 痰液性状(30ml, 粘液黄脓状、粘稠)
可用活动耐量来评定呼吸困难的程度
Ⅰ度: 日常活动无不适,中重度体力活动时出现气促
Ⅱ度: 平地行走无气急,爬坡与上楼时有气促
综 合
能
从抢救过程中考察和训练应急能力
临床诊疗思维
![临床诊疗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02e984fb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5b.png)
临床诊疗思维临床诊疗是医生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过程,是医学实践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良好的临床诊疗思维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疾病,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临床诊疗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提高临床诊疗思维能力。
一、临床诊疗思维的重要性临床诊疗思维是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种思考方式和方法。
良好的临床诊疗思维能够激发医生的思维活力,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分析病情:临床诊疗思维要求医生具备全面、系统的医学知识,并能够将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才能够找到病因,做出准确的诊断。
2. 合理利用医学技术:临床诊疗思维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利用各种医学技术,如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辅助诊断和治疗。
通过对各种医学技术的综合分析和解读,可以提高对患者病情的认识和理解。
3. 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临床诊疗思维要求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科学、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只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才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二、培养和提高临床诊疗思维能力良好的临床诊疗思维能力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
以下是一些培养和提高临床诊疗思维能力的方法:1. 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医学知识在不断更新,医生需要时刻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指南。
从专业的医学期刊、学术会议等渠道获取最新的医学知识,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能力。
2. 多参与临床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锻炼和提高临床诊疗思维能力。
通过多参与临床工作,接触和处理更多的患者病例,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3. 建立临床疑难病例讨论平台:与同行医生建立疑难病例讨论平台,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经验。
通过多方意见的讨论和碰撞,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4. 培养批判性思维:临床诊疗需要医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即对现有的知识和观念进行质疑和思考。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b4c1ae6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c.png)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医学领域中,临床思维能力是医生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
它是指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诊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既需要系统的临床教育,也需要医生个人的努力和实践。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以及该能力对医生的重要性。
一、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临床思维能力是一名医生能否成为优秀临床医生的重要标志。
具备较高水平的临床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还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以下是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性:1.准确的诊断:临床思维能力使医生在面对患者症状时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作出诊断。
这对于救治重症患者和急诊情况非常重要,可以减少误诊和延误治疗的风险。
2.个性化治疗方案:临床思维能力使医生能够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个体差异,制定出更符合患者需求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3.综合分析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使医生能够综合考虑患者的各种症状、体征以及临床表现,从而作出全面的分析和判断,确保综合治疗的有效性。
4.问题解决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使医生能够迅速反应和解决突发情况,例如医疗意外或手术并发症。
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以上几点都彰显了临床思维能力在医生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下面将介绍一些培养该能力的方法。
二、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方法1.系统的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首先需要系统地学习医学知识和技能。
不仅要掌握各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还要了解各种医疗技术和临床实践中的最新进展。
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增强对临床思维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多角度观察:在诊断患者病情时,医生需要通过多个角度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例如,可以通过仔细询问病史、仔细观察病人的表情和姿势,通过听诊、触诊等手段获取更多的信息。
3.病例讨论:医院内的病例讨论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医生可以通过与同行的讨论和交流,分享各自的临床经验和思考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科理论教学中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余发明张廷欣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473000)
[摘要] 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内科理论教学中通过提倡复习和预习时的粗读、细读、联系;讲授中抓住病因、病机、病生,演变,推理出诊断和治疗;采用“多轨教学模式”联系临床;巧妙安排课后小结和作业等方法,既提高的了理论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以后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内科教学、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内科学属临床医学,又是临床各科的基础,要培养优秀的临床医生,不但要教育学生善于读书,勤于实践,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其临床实际工作能力,这是内科教学最终目的。
因此,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照办套用的模仿是下策,而把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贯穿于内科教学的全过程则是上策。
也是培养优秀临床人才的必由之路
一、提倡复习、预习中的粗、细、联三遍法。
古人讲“温故而知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是对复习和预习重要性的肯定,而学生“温故”、“读百遍”的效果则截然不同;有些学生虽经“温故”而并未“知新”,虽“书读百遍”却视而不见。
这其中存在读书的方法和技巧问题。
就内科学习而言实质上是缺乏正确地临床思维方法和能力,因此在内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尤
为重要,要求学生在对所涉及的相关知识针对性复习的基础上对所涉及的内科疾病内容进行粗读、细读和正确地联系和联想,弄清道理找出规律。
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温故而知新。
这也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1.粗读:了解的是所学疾病的一般性问题和内容构成,阅读速度可适当快些。
如该疾病病因有哪几个方面、主要的病生变化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有哪些。
粗读不应心不在焉。
2.细读:主要解决某疾病的病因是通过什么病机引发了病生变化,进而导致了哪些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的主要依据、治疗原则是从哪几方面提出来的。
边读边想,阅读速度应适当慢些。
3.联系和思考:即结合已学知识,系统化的联系和深层次思考,进行归纳分析、推理、判断,从中找出各部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病因与病机之间,病生与临床表现之间,诊断与治疗之间。
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
从中找出该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和原则。
对不懂的问题标上标记以备查询。
这是一个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也是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过程。
二、课堂讲授抓住“因”、“理”、“变”,推出“诊”和“治”
所谓“因”即病因;“理”即生理病理;“变”即疾病的演变和异常表现;“诊”即诊断;“治”即治疗;抓住“因”、“理”、“变”,推出诊和治是要求教师在内科理论教学中从充分启发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出发,抓住病因、讲透病机、阐明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
内在联系。
寻找演变规律;教师指导学生推理出正确诊断和治疗原则及措施,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果。
特别要讲清楚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因有果,因果联系,有理有据,系统而清晰,既教给学生学什么,又要教学生怎么学。
这既是所学知识系统化应用过程,更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例如在讲授慢性肺心病一章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或黑板图方式按肺心病发生发展演变规律,逐步将病因、病机、病理生理勾画出来,充分阐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分析、归纳、推理出肺心病的临床问题与表现,进而推理出诊断要点,提出治疗原则及措施,收效很好。
通过抓住“因”、“理”、“变”,推出“诊”和“治”有纲举目张之效,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克服了死记硬背、“照猫画虎”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学生说:“这样讲课我们易懂、易记,掌握牢固会应用,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我们喜欢。
”
三、采用“多轨教学模式”加强理论联系临床实际。
所谓“多轨教学模式”[1]简之即:多途径、多手段,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利用现代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课件、病历讨论分析、病房见习、临床影像、实验室、超声等多种临床资料,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加强临床思维开发,展现临床新成就、新技术。
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充分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准备适当的典型病历,临床辅助检查单、胸片、CT片等,结合理论讲授、帮助学生掌握理论要点,学会分析、归纳、推理、判断、
掌握诊断思路、治疗选药用药原则和特点,疗效分析等,并给学生一定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和环境,必要时带至病房见习,使学生开阔知识面,掌握重点和难点及临床思维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如在02-14班讲肺心病扩血管药选择时,启发学生从肺心病的关键病机(肺动脉高压)角度选择药物,尹红山等同学就提出:可选钙拮抗剂[2],说明了选药道理,在教师进一步启发下全体同学又补充了川芎嗪及NO[2]等,并对不同种类的扩血管药进行讨论辨析。
如遇病例讨论更是热烈。
再如讲授肺结核临床分型时,采用多媒体把五种不同分型的肺结核影像显示到屏幕上讲授后,再拿出临床不同类型肺结核的X线胸片让学生对照辨认,大多数同学能判断分型,总结各型之间的不同特点,收效很好。
既强化了理论和临床知识,加强了理论与临床的结合;又促进了教学互动,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四、安排课后小结和作业的技巧
课后小结并非一个模式,教师可以简要回顾本节重点难点重点;也可在教师启发下由学生自己总结;也可给出1个相关病例让学生分析讨论,强化知识点。
对学生认识中的偏差,教师再给予纠偏。
对作业的布置也不能一味的直问直答式,可在一般概念性问题外尽量安排一两个综合性应用型的题目,如典型病例分析、残缺病例补充或误诊误治病例分析,让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利用课余上网、图书馆查资料,广泛讨论确定答案,下次课前教师抽查并点评。
这样的课后安排,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临床任务”,迫使他们为
解决问题而多途径查资料找依据,并分析讨论,有些学生甚至自发组成攻关小组,到附院请教临床医生,无形中开辟了第二课堂,把抄书完成作业变成了积极主动探索临床问题,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学习兴趣,加强了临床联系,更培养了临床思维方法和能力。
可谓一举三得深受学生欢迎。
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和方式往往会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3],在内科理论教学时把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能力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其优点在于:1.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和能力,进而提高了临床实践能力,为今后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2.加强了理论与临床的联系,强化和巩固了已学知识;
3.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动机,促进了教学的良性互动,提高了理论教学效果;
4. 既教学生学什么,又教会了学生怎么学,为今后继续教育奠定了基础。
5. 有利于督促教师认真备课、充分准备、精通教材、改革教法、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力宁,孙汶生,马春红等. 创建“多轨教学模式”提高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58-59.
[2]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第六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91.
[3]张阑清,王孝信,宓淑芳. 妇产科理论授课方法改革的尝试[J]. 中国高等教育2004,(3):39.
附1. 作者简介:余发明,男,1957年11月出生于河南南阳,高校讲师,本科学历,长期从事内科教学与内科疾病临床研究
附2.
Training of Students’ Clinical Though Ability in Theoretical Internal
Medicine
(Nan Yang Higher Training School of Medicine, Nanyang, 473000,China) Abstract: Training of students clinical though ability in theoretical internal medicine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training of clinical practical ability .In teaching theoretical internal medicine, integrate skimming and intensive reading while reviewing and preparing lessons before class; inf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development of pathogenic factor, pathogenesis and pathophysiology of disease; “integrate=multi-method teaching” with clinic; combine brief summary after class with homework ingeniously, which has both improved theoretical teaching effect and trained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thought ability. In addition, it has laid a foundation for clinical work in future.
Key words:Internal Medicine Teaching;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Thought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