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体生命活动的时空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体生命活动的时空特性

郭 蕾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导师 张珍玉

[摘要]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鲜明的时间和空间特性。其时间特性主要表现为脏腑、经络及情志活动所具有的四时节律、昼夜节律、月节律等。其空间特性则表现为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特点与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似和相通方面。对人体生命活动时空特性的认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独特性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脏腑;经络;时间特性;空间特性;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R 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 (2001)06-0421-05

[收稿日期]2001-09-04

[作者简介]郭蕾(1968-),女,山西太原人,医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是以脏腑经络、

气血津液为基础的,脏腑是人体生理、病理之核心。在中医学中,脏腑不仅具有解剖器官的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它还通过阴阳五行与自然界之事物现象密切联系,从而又具有时空特性。对此,《灵枢・本脏》作了明确说明:“五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

脏腑的时间特性主要体现于五脏的功能活动随四时阴阳的消长而或旺或衰;脏腑的空间特性则体现于五脏与五方之间通过五行实现的对应性关系。经络系统具有通行气血、营运阴阳之功能,内连脏腑、外络肢节,同样也具有鲜明的时空特性。脏腑经络的时空特性充分反映出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1 脏腑的时空特性

日月星辰的存在与变化,是产生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月象圆缺等现象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生命活动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其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情志活动等与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月象圆缺、地理环境、饮食五味等均有密切联系,随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人体各项生命活动与这些自然因素之间的相应关系主要是通过阴阳相应、五行相通实现的。

1.1 脏腑的时间特性 中医学脏腑的时间特性所反映的重点,不在于五脏解剖结构所具有的呆板、机械、固定的周期往复性,而是五脏功能活动随自然环境变化所具有的灵活、多变的消长盛衰特点。脏腑的时间特性虽然可用“节律”一词概括,但其中所包含的气候、日照、月象等的变化规律却不可不察,正是这些外在的变化规律使得脏腑具有了四时节律、昼夜节律、月节律和双月节律。

1.1.1 脏腑的四时节律。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随四时阴阳的消长而相应地发生或旺或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通过五行之气的相互通应实现的,主要有两种情况。

其一,肝、心、肺、肾四脏分旺于春、夏、秋、冬四季;脾不主时,分旺于每一季的最后十八日,即:“心者……通于夏气。肺者……通于秋气。肾者……通于冬气。肝者……通于春气。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者……通于土气”(《素问・六节藏象论》)。对于脾不主时的原因,《内经》也做了说明:“脾不主时何也?……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素问・太阴阳明论》)。

脾不主时,实际上是在强调脾主于四时。脾主运化,人体各脏腑均赖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以滋养,方能发挥各自的功能活动,因此,其他四脏所旺之时,均离不开脾胃的功能活动。具体而言,每一季的最后一个月分别为辰戌丑未,这四个月中,每一月土

421

第25卷 第6期2001年11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 RN AL OF SHAN DONG UN IVERSITY OF TCM

Vo l.25,N o.6N o v.2001

寄旺18日,一年共寄旺72日;每一季中除掉18日,亦剩72日,因而,就五脏分旺于四季的日数而言,是相对平均的,一年中每一脏各旺72日。

其二,肝、心、脾、肺、肾五脏分旺于春、夏、长夏、秋、冬五季,即:“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素问・藏气法时论》)。根据寒暑燥湿风之气候特点,将夏秋之间、湿气大盛之时,立为长夏,脾主之。这是运用五行理论将五脏与四时气候相联系的另一种方式。

五脏分旺于四时或五脏分旺于五时,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自然界之精气对五脏具有长养作用,即《内经》所说:“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为木旺之方,肝属木,木之精藏于肝中;南方为火旺之地,心属火,火之精藏于心中。依次类推,土之精藏于脾中,金之精藏于肺中,水之精藏于肾中。五脏之体用均依赖于天地之精气的长养作用。

五脏主时的另一意义在于,寒暑燥湿风与五脏相通应。春季多风,风属木,故风气通于肝。夏季暑旺,暑为火化,故暑气通于心。长夏湿盛,湿属土,湿气通于脾。秋燥冬寒,燥属金而寒属水,故燥气通肺,寒气入通于肾。五气入通于五脏,有一定的生理意义,五气促使五脏顺应生长化收藏的规律而活动,使机体生理功能状态处于旺衰交替的周期性节律之中,弛张有节,劳而不怠。

1.1.2 脏腑的昼夜节律。太阳光芒万丈,为万物阳气之源,且具有昼出夜伏之特点,由此形成了自然界阳气昼盛夜衰的变化规律。人体之阳气随昼夜阳气而消长,也就是随日出日落而消长:“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随着昼夜阴阳的盛衰交替,人体五脏气血也发生相应的盛衰变化。

古人用十二地支记时,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气血运行于十二经脉,自寅时起依次流注于五脏六腑,气血所注之脏为该脏功能活动的高峰时期,由此可推出五脏六腑当旺之时:胆肝旺于子丑,肺大肠旺于寅卯,胃脾旺于辰巳,心小肠旺于午未,膀胱肾旺于申酉,心包三焦旺于戌亥。所谓脏腑主时,即是此意。1.1.3 脏腑的月节律。月为阴之象,女为阴之体,月之朔望对女子生理活动的影响尤为显著。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月经的来潮周期与月象朔望周期的一致性。古人对女子生理功能与月象之间的相应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叶天士指出:“经,常也,如潮汐之有信,如月之盈亏,不愆其期,故曰经水,又曰月事,又曰月信。”[1]

明代妇科大家万全对妇女经水、胎产与月象盈亏之间的关系做了论述:“妇女阴质,取象于月。若自朔至望,经水行不失其候者,结孕易,生子多寿,以月光渐生,月轮渐满也。若自望至晦,经水行或失期者,胎难结,生子多夭,以月光渐消、月廓渐空也。”[2]女子月经的来潮、胎儿的孕育等生理功能皆以血为用。五脏之中,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月经、胎孕是心、肝、脾三脏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三者功能活动协调平衡的反映,此外,肾藏精,主生殖,对女子的生理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月经、胎孕所表现出的与月象盈亏之间的联系,实际上是心、肝、脾、肾四脏协同作用所具有的月节律的外在表现。1.1.4 脏腑的双月节律。从月节律而言,五脏的功能活动还有双月节律:“正月二月……人气在肝。三月四月……人气在脾。五月六月……人气在头。七月八月……人气在肺。九月十月……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肾”(《素问・诊要经终论》)。五脏的双月节律,其内因仍在于自然之气的运动变化,王冰注释此段时做了深刻的概括:“夫气之变也,故发生于木,长茂于土,盛高而上,肃杀于金,避寒于火,伏藏于水,斯皆随顺阴阳气之升沉也”(《素问・诊要经终论》王冰注)。

1.2 脏腑的空间特性 中医学脏腑的空间特性与脏腑的解剖结构并没有直接关系。天人相应的主导思想以及阴阳五行的具体运用,使得中医理论中的脏腑具有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器官完全不同的空间特性,主要表现在五脏与五方、脏腑气机与天地阴阳的联系上,联系的桥梁就是阴阳五行。

1.2.1 五脏与五方通应。五脏与五方的联系,通过五脏的功能特点与五方的地势、气候、物候等特征的相似、相类而实现。肝应于东,表现为肝的升发特性与日出于东方、草木之萌发生长相类,因而肝与东藉木以相通。其余心应于南、肺应于西、脾应于中、肾应于北均是此意。五脏的空间特性使得五脏的解剖形态居于次要地位,而五脏的功能特点在藏象学说中

422

2001年11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25卷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