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复习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和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及切线的判断和性质,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
2.通过解答涉及直线与圆的有关问题,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的过程;了解、认识常规证明的分析方法和一些常规辅助线的添法;了解开放探究性、运动型问题的基本分析思路;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及切线的判断和性质的运用.
教学难点:运用直线和圆位置关系判断方法及切线的判断和性质的解题技巧.
教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采用导学案题组复习,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互查反馈题组,回忆复习本节课的内容,然后由“题组训练——构建知识框架——基础训练——错题警示—考题再现——拓展应用—检测达标”的方式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小题组练习、考题再现、拓展应用层层推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动脑、动手、动口,展开小组合作和互动式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前准备:
老师:导学案、多媒体课件
学生:导学案、练习本、课本(九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明确考试要求
师:同学们,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在中考中经常和垂径定理、勾股定理、扇形阴影面积等内容相联系,我们今天就来复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板书课题).首先请同学们了解一下中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
1.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切线的概念.
2.掌握切线的性质与判定,并能综合运用解决有关证明计算.
3.了解三角形的内心.
预计2013年会在选择题中考查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的试题,带有一定的开放性,在解答题中仍以证明切线及求线段的长为重点.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了解中考要求及题型,为复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作好准备。
师:拿出导学案,完成题组一,并说明考查的主要知识点。
题组一:自主完成 互查反馈 1.如图,直线AB 与⊙O 相切于点A ,⊙O 的半径为2,若∠OBA = 30°,则OB 的长为 .
2.已知Rt △ABC 的斜边AB =6cm ,直角边AC =3cm ,以点C 为圆心,半径分别为2cm 和4cm 画两个圆,这两个圆与AB 位置关系是 ;当半径为 cm 时,AB 与⊙C 相切。
3.(2012•江苏扬州)如图,P A 、PB 是⊙O 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 、B 两点,点C 在⊙O 上,如果ACB =70°,那么∠P 的度数是 .
4.如图,PA 是⊙O 的切线,切点为A,PA =32,∠APO =30°,则O ⊙的半径长为 .
第1题 第3题 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练习与小组合作及时纠错、讲解、补充解决问题过程,让学生回顾直线与圆的相关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对学生的解答给予及时评价,同时让学生回顾运用到的相关知识,为下面构架知识框架和解决直线圆的问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构建知识网络结构:
师:以上同学们完成的很好,那么你能尝试着说出直线与圆的知识点之间的知识结构吗?
学生复习课本P 123-P 130,结合刚才的习题,师生互动,回顾主要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 (利用PPT 展示):
相离<=>d>r
切线的性质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相切<=> d=r 切线的判定
切线的作图:三角形的内切圆
相交 <=> d<r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思考、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本节的知识框架,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发展脉络与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从而更好的从整体把握这部分内容,也为后面的题组训练打好基础.
三、题组训练,夯实基础
题组二:小组互查反馈展示,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1.(2012•江西)如图,AC 经过⊙O 的圆心O ,AB 与⊙O 相切于点B ,若∠A =50°,则∠C = 度.
2. ABC △中,10cm 8cm 6cm AB AC BC ===,,,以点B 为圆心、6cm 为半径作B ⊙,则边AC 所在的直线与B ⊙的位置关系是 .
3.(2012•海南省)如图,∠APB =300
,圆心在边PB 上的⊙O 半径为1cm ,OP =3cm ,若⊙O 沿BP 方向移动,当⊙O 与P A 相切时,圆心O 移动的距离为 cm .
4.(2012•三明)如图,AB 是⊙O 的切线,切点为A ,OA =1,∠AOB =60°,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直线和圆的 位置关系
相交 相切 相离 公共点个数 2 1 0
公共点名称 交点 切点 -
直线名称 割线 切线 -
图形
圆心到直线距离d 与半径r 的d>r d=r d<r
第1题第3题第4题
设计意图:本题组是基础题目,面向全体全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查反馈、教师点拨等手段,让每位学生体会成功的成就感和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借助该题组,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的解答,明确辅助线的添加,体会数形结合思想,为后续解题奠定基础.
题组三:错题警示
学生自主尝试完成,交流互查,并全班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画出图形,借助图形分析求解.
1.不能正确理解题意或数形结合而出错
(1)(2012•兰州)已知:⊙O是以数轴的原点O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AOB=45°,点P在数轴上运动,若过点P且与OA平行的直线与⊙O有公共点,设OP=x,则x的取值范围是.
图1 错解:-≤x≤.
剖析:错解的原因是对线段OP的长理解不透,对应OP的长应为非负数,要满足过点P且与OA平行的直线与⊙O有公共点,,容易知道直线与圆相切时有一个公共点,从此时开始向左移到与O重合的的过
程中满足有公共点,故0<x≤.
变式1:如果设P(x,0),x的取值范围是多少呢.(生探讨回答:-≤x≤.)
变式2:(2012•北海)如图1,等边△ABC的周长为6π,半径是1的⊙O从与AB相切于点D的位置出发,在△ABC外部按顺时针方向沿三角形滚动,又回到与AB相切于点D的位置,则⊙O自转了()
A.2周
B.3周
C.4周
D.5周
解:圆在三边运动自转周数:=3,
圆绕过三角形外角时,共自转了三角形外角和的度数:360°,即一周;
可见,⊙O自转了3+1=4周.
故选C.
设计意图:主要考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旋转等,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数与形相结合,正确的的画出图形是解题的关键,使学生明确运用数形结合手段,直观形象地分析数学问题,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这样才会避免盲目解题或受定势作用,造成失误.
2.直线与圆中的分类讨论
(2)(2012•江苏无锡)已知⊙O的半径为2,直线l上有一点P满足PO=2,则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 D )
A. 相切
B.相离
C.相离或相切D.相切或相交
点拨:根据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来判定:①相交:d<r;②相切:d=r;③相离:d>r(d为直线与圆的距离,r为圆的半径).因此,分OP垂直于直线l,OP不垂直直线l两种情况讨论:当OP垂直于直线l时,即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d=2=r,⊙O与l相切;
当OP不垂直于直线l时,即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d=2<r,⊙O与直线l相交.
故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相切或相交.故选D.
变式:已知⊙O的半径长为3,点P是直线l上一点,OP长为5,则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
A.相交
B. 相切
C.相离
D.相交、相离、相切都有可能
设计意图: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考题,应做到分类讨论,不能盲目套用d=r和d>r,明确这里的d是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是一条垂线段.
四.考题再现、归类示例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导学案上“考题再现”的题目,并巡视指导,并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与帮扶.学生自主完成,思考后有困难合作完成,并及时交流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
考点1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考查形式:主要以交点的个数或利用d与r的大小关系,来考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
(1)(2012•湖南衡阳)已知⊙O的直径等于12cm,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5cm,则直线l与⊙O的交点个数为( )
A.0 B.1 C.2 D.无法确定
分析:首先求得该圆的半径,再根据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与数量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判断.若d<r,则直线与圆相交,直线与圆相交有两个交点;若d=r,则直线于圆相切,直线与圆相交有一个交点;若d >r,则直线与圆相离,直线与圆相交没有交点:根据题意,得该圆的半径是6cm,即大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5cm,则直线和圆相交,故直线l与⊙O的交点个数为2.故选C.
考点2 圆的切线性质与判定
考查形式:主要考查圆的切线的性质与判定以及综合运用,在填空、选择、解答题中经常出现,解决此类问题是常常需要连接半径或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等解决问题。
1.切线的性质:
(2)(2009•泸州)如图2,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与小圆相切于点C,
若大圆半径为10cm,小圆半径为6cm,则弦AB的长为.
图2 图3 图4
变式1:(2011•梅州)如图3,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与小圆相切于点C,若AB 的长为8cm,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cm2.
变式2:(2012.兰州)如图4,两个同心圆,大圆半径为5cm,小圆的半径为3cm,若大圆的弦AB与小圆相交,则弦AB的取值范围是.
设计意图:圆的切线性质与判定采取有性质到判定,再到综合利用,先易后难,低台阶小步子,循序渐进,适合我校学情。
第(2)题及变式训练题,除了会做之外,提醒学生填空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填写要做到准确无误,特别注意填空题的单位与括号的使用,以免失分。
2.切线的判定
(3)如图,已知∠AOB=30°,M为OB边上一点,以M为圆心、2 cm为半径作⊙M.若点M在OB边上运动,则当OM=cm时,⊙M 与OA相切.
3.切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
例1 (2012•遵义)如图,△OAC中,以O为圆心,OA为半径作⊙O,作OB⊥OC交⊙O于B,垂足为O,连接AB交OC于点D,∠CAD=∠CDA.
(1)判断AC与⊙O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若OA=5,OD=1,求线段AC的长.
解:(1)线段AC是⊙O的切线;
理由如下:∵∠CAD=∠CDA(已知),∠BDO=∠CDA(对顶角相等),
∴∠BDO=∠CAD(等量代换);
又∵OA=OB(⊙O的半径),
∴∠B=∠OAB(等边对等角);
∵OB⊥OC(已知),
∴∠B+∠BDO=∠OAB+∠CAD=90°,即∠OAC=90°,
∴线段AC是⊙O的切线;
(2)设AC=x.
∵∠CAD=∠CDA(已知),
∴DC=AC=x(等角对等边);
∵OA=5,OD=1,
∴OC=OD+DC=1+x;
∵由(1)知,AC是⊙O的切线,
∴在Rt△OA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OC2=AC2+OA2,即
(1+x)2=x2+52,
解得x=12,即AC=12.
师:这题证明是切线采用了“过交点,连半径,证垂直”的思路,关键是知道点A在圆上,要是不知道该点在圆上我们该如何证明呢?我们一起看下一题的证明思路。
变式:(2012•莱芜)如图,在菱形ABCD中,AB=23,∠A=60º,以点D为
圆心的⊙D与边AB相切于点E.
(1)求证:⊙D与边BC也相切;(说明如何添加辅助线及证明思路)
(2)设⊙D与BD相交于点H,与边CD相交于点F,连接HF,求图中阴
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π);
(3)⊙D上一动点M从点F出发,按逆时针方向运动半周,当S△HDF=3S△MDF时,求动点M经
过的弧长(结果保留π).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学习,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圆的切线证明思路,明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包含有2个方面的类型即:欲证直线与圆相切,常规思路是“过交点,连半径,证垂直”;若待证直线与圆未指明有交点时,则可过圆心作该线的垂线,只证明垂线段为半径即可;若已知切线时,往往连接圆心与切点,可得圆心与切点的连线垂直于切线,从而利用该结论解决问题。
考点3 三角形的内心
例2如图,点O是△ABC的内切圆的圆心,若∠BAC=80°,则∠BOC= .
变式:点O是△ABC的外接圆的圆心,若∠BOC=110°,则∠BAC= .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内心与外心的区别,培养良
好的思维习惯和应变能力.
五、应用拓展与探究: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完成导学案上“应用拓展”的题目,并由学生板演讲解,不足之处小组代表订正,教师做必要的指导,以规范解题步骤格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例3(2012•聊城)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AB=AC=10,BC=12,P是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
作BC的平行线交AB的延长线于点D.
(1)当点P在什么位置时,DP是⊙O的切线?请说明理由;
(2)当DP为⊙O的切线时,求线段DP的长.
解:(1)当点P是的中点时,DP是⊙O的切线.理由如下:
∵AB=AC,
∴=,
又∵=,
∴=,
∴P A是○O的直径,
∵=,
∴∠1=∠2,
又AB=AC,
∴P A⊥BC,
又∵DP∥BC,
∴DP⊥P A,
∴DP是⊙O的切线.
(2)连接OB,设P A交BC于点E.
由垂径定理,得BE=BC=6,
在Rt△ABE中,由勾股定理,得:
AE===8,
设⊙O的半径为r,则OE=8﹣r,
在Rt△OBE中,由勾股定理,得:
r2=62+(8﹣r)2,
解得r=,
∵DP∥BC,∴∠ABE=∠D,
又∵∠1=∠1,
∴△ABE∽△ADP,
∴=,即=,
解得:DP=.
设计意图:通过做中考真题,让学生亲身体会中考热点和命题趋势,进一步把握复习重点.通过该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切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直线与圆的哪些知识?你都掌握了哪些数学知识,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吗?请你先想一想,再小组间说一说.
(学生口答展示、小组代表补充完成,教师利用PPT展示)
切线的证切线证明规律总结及常见的辅助线:
1.若证切线,有两条思路:
①直线上的点不知是否在圆上的,则过圆心作该直线的垂线段,根据定义证明垂线段等于半径;(作垂直,证明等)
②已知直线上的点在圆上,则连结圆心和这一点作半径,根据切线的判定定理证明这条半径垂直已知直线.(作半径,证垂直)
2.应用切线性质时,有切线则常连结过切点的半径;若不知切点,则过圆心作切线的垂线,则垂足为切点.
3.运用的数学思想: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
七、达标检测:
A 组(必做题)
一、选择题:
1. PA 为⊙O 的切线,A 为切点,PO 交⊙O 于点B ,PA =3,OA =4,则cos ∠APO 的值为( ) (A )34 (B )35 (C )45 (D ) 43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2 , l )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必与( )
A . x 轴相交
B . y 轴相交
C . x 轴相切
D . y 轴相切
二、填空题:
3.(2009•济宁市)如图,⊙A 和⊙B 都与x 轴和y 轴相切,圆心A 和圆心B 都在反比例函数1y x 的图象上,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 .
4.(2012•海南省)如图,∠APB =300,圆心在边PB 上的⊙O 半径为1cm ,OP =3cm ,若⊙O 沿BP 方向
移动,当⊙O 与P A 相切时,圆心O 移动的距离为 1或5 cm .
5.(2012•湖北黄冈)如图,在△ABC 中,BA =BC ,以AB 为直径作半圆⊙O ,交AC 于点D .连结DB ,过点D 作DE ⊥BC ,
垂足为点E .
(1)求证:DE 为⊙O 的切线;
(2)求证:DB 2
=AB ·BE .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B 组(选做题)
1.(2009•湖北省荆门市)Rt△ABC 中,9068C AC BC ∠===°,,.
则△ABC 的内切圆半径r = 2 . 2.(2012•泰州)如图,已知直线l 与⊙O 相离,OA ⊥l 于点A ,OA =5,OA 与⊙O 相交于点P ,AB 与⊙O 相切于点B ,BP 的延长线交直线l 于点C .
(1)试判断线段AB 与AC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PC =52,求⊙O 的半径和线段PB 的长;
(3)若在⊙O 上存在点Q ,使△QAC 是以AC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求⊙O 的半径r 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设置了A 、B 两组习题,A 组题目是必做题,B 组为选做题,让部分有学习余力的学生去完成,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当堂检测题要求在规定的时间独立完成自我检测,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体会分析的方法,查缺补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复习的效果,培养快速准确解答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了解学情,改变教学策略与方法,提高复习效果,
八、板书设计
§3.5.1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知识框架
图
例1
例2 拓展应用:例3 热点考题类型 错题警示
切线证明思路 及常见辅助线
教学反思: P O C B
l A O l
A 备用
1.本节课题目设计较多,可以根据学情适当调整,最好将导学案的题组练习让学生提前完成,课上直接交流展示,就可以节约时间来完成后续的综合问题提供时间保证。
2.通过直线与圆的相关题目训练,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要掌握常见辅助线的添加及解题的技巧:一是证明题就一般而言有两种类型即“连半径,证垂直”和“作垂直,证半径”;二是计算题一般“见切线连半径”,并与勾股定理、垂径定理相结合解决问题.
3. 由于题目设计较多,学生做题费时费力,在难题处理时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尤其是学生板演因人而异,造成课堂上时间显得仓促,以后教学中有些题目不必让学生一一板演,教师应灵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