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如何推断详解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动词“如同” 所:名词“处 所”
之:动词“前往” 因:动词“沿 袭”
1、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 2、词量不大,但词频很高 3、意义虚化,但功能强大 4、古今形同,但差异巨大
着眼常见,突出重点 立足文中,考测理解 既考用法,又考意义 学考兼顾,注重迁移
不重思维,只重结果
须有重点 须分虚实 须熟例句 须善比较 须察语境
例如: ①“而”
②河水清且涟漪。 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作介词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语, 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
例: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以”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
例: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助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 词 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
例如:
①公【为我】献之。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请【以剑】舞。 ④【以资政殿学士】行 ⑤故燕王欲结【于君】。
连 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 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词 。根据连词所表示的关
词 系,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正连词。表联合 关系又可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 词、承接连词四类。表偏正关系的又分为让 步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 词、目的连词等。
而、乎、何、其、且、所 为、焉、也、以、若、因 于、与、乃、则、者、之
•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 高考命题人青睐。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文言虚词试题,从总体上来 说,都是着眼于应用,不直接单独作为客观题考查 语法,而是文言文翻译中考查。
乃:判断词“是” 以:动词“认 为”
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 ⑾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而,或不译
牛难刀点小突试破:下列各句中的“以”用法是否相同?为什 么?
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③不赂者以赂者丧。 •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①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前四句的“以”与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介词。 后四句的“以”连接两个表因果关系的分句,连词。
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3、动词,可译为“认为” “带领”等 4、复音词,[以是][是以]译为“因此”、“所以”等。 5、通假“已”,译为“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 矣
解释句中“以”的用法。 ①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 把 ③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因 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在 ⑤以刀劈狼首 用 ⑥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带领 ⑦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凭 ⑧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而”“又”“而且”“并且” ⑨敛赀财以送其行 用来
• 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异较大。现代汉语虚 词一般就当虚词用,而文言虚词由于是从实词演 化而来,所以大部分虚词都有实词的含义,所谓 “虚词不虚”。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差异 最明显的是语气词,文言文中用“矣、哉、乎、 也、邪”,现代汉语则用“吗、呢、了、啊、呀” 等,没有一个相同。古文中的虚词,毫无变化的 保留到今天,只是极少数。
难点突破
2、下列各句中的“以”用法是否相同?为什么? ①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②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①作《师说》以贻之。 前面四句中“以”前的动词短语表行为方式,表修饰。 第五句中的“以”前后形容词表示平行关系,表并列。 后面两句中“以”后的动词短语表行为目的,表目的。
①人称代词。 ②指示代词。 ③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 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 等。 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
副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 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
词 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例如:
2016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 词如何推断详解
• 文言虚词数量远不如实词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 频率高,语法作用大,用法相当复杂且非常灵活。 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此几个虚词出入 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正因为用法复杂,才 给我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 就连古人也觉得“实字易训,虚词难释”。(阮 元《经传释词序》)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读懂古 文,了解并掌握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非常必 要的。
二、而 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于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介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
词 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 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 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 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
考测频率高
须
古今差异大
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重
中学教材有
点
自己不熟悉
平时常弄错
考学兼顾
新旧沟通
须熟
熟记课文
例句
温故知新
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 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虚词词性
代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分为三 词 类:
词。它一般分为 结构助词(“之”), 语气助词(“焉”“为”)、 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
叹 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词
一、以 1、 介词(1)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
“用”“把”“凭”“按照” 等。 (2)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因而”等。 2、连词,相当于“而” (1)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用来” (2)表动作的结果,可译为“以致”: (3)表因果,可译为“因为”: (4)表承接,相当于“而”,不译 (5)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 “而”“又”“而
之:动词“前往” 因:动词“沿 袭”
1、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 2、词量不大,但词频很高 3、意义虚化,但功能强大 4、古今形同,但差异巨大
着眼常见,突出重点 立足文中,考测理解 既考用法,又考意义 学考兼顾,注重迁移
不重思维,只重结果
须有重点 须分虚实 须熟例句 须善比较 须察语境
例如: ①“而”
②河水清且涟漪。 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作介词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语, 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
例: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以”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
例: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助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 词 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
例如:
①公【为我】献之。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请【以剑】舞。 ④【以资政殿学士】行 ⑤故燕王欲结【于君】。
连 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 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词 。根据连词所表示的关
词 系,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正连词。表联合 关系又可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 词、承接连词四类。表偏正关系的又分为让 步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 词、目的连词等。
而、乎、何、其、且、所 为、焉、也、以、若、因 于、与、乃、则、者、之
•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 高考命题人青睐。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文言虚词试题,从总体上来 说,都是着眼于应用,不直接单独作为客观题考查 语法,而是文言文翻译中考查。
乃:判断词“是” 以:动词“认 为”
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 ⑾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而,或不译
牛难刀点小突试破:下列各句中的“以”用法是否相同?为什 么?
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③不赂者以赂者丧。 •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①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前四句的“以”与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介词。 后四句的“以”连接两个表因果关系的分句,连词。
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3、动词,可译为“认为” “带领”等 4、复音词,[以是][是以]译为“因此”、“所以”等。 5、通假“已”,译为“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 矣
解释句中“以”的用法。 ①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 把 ③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因 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在 ⑤以刀劈狼首 用 ⑥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带领 ⑦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凭 ⑧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而”“又”“而且”“并且” ⑨敛赀财以送其行 用来
• 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异较大。现代汉语虚 词一般就当虚词用,而文言虚词由于是从实词演 化而来,所以大部分虚词都有实词的含义,所谓 “虚词不虚”。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差异 最明显的是语气词,文言文中用“矣、哉、乎、 也、邪”,现代汉语则用“吗、呢、了、啊、呀” 等,没有一个相同。古文中的虚词,毫无变化的 保留到今天,只是极少数。
难点突破
2、下列各句中的“以”用法是否相同?为什么? ①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②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①作《师说》以贻之。 前面四句中“以”前的动词短语表行为方式,表修饰。 第五句中的“以”前后形容词表示平行关系,表并列。 后面两句中“以”后的动词短语表行为目的,表目的。
①人称代词。 ②指示代词。 ③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 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 等。 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
副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 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
词 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例如:
2016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 词如何推断详解
• 文言虚词数量远不如实词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 频率高,语法作用大,用法相当复杂且非常灵活。 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此几个虚词出入 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正因为用法复杂,才 给我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 就连古人也觉得“实字易训,虚词难释”。(阮 元《经传释词序》)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读懂古 文,了解并掌握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非常必 要的。
二、而 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于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介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
词 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 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 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 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
考测频率高
须
古今差异大
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重
中学教材有
点
自己不熟悉
平时常弄错
考学兼顾
新旧沟通
须熟
熟记课文
例句
温故知新
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 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虚词词性
代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分为三 词 类:
词。它一般分为 结构助词(“之”), 语气助词(“焉”“为”)、 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
叹 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词
一、以 1、 介词(1)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
“用”“把”“凭”“按照” 等。 (2)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因而”等。 2、连词,相当于“而” (1)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用来” (2)表动作的结果,可译为“以致”: (3)表因果,可译为“因为”: (4)表承接,相当于“而”,不译 (5)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 “而”“又”“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