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线束三维布线作业指导书01
汽车线束三维布线作业指导书02
![汽车线束三维布线作业指导书02](https://img.taocdn.com/s3/m/0a596156be1e650e52ea9974.png)
《电气三维布线标准》附件5-2文件编号:YF·P ·019·A2-2006文件名称:汽车电气三维线束设计与布置作业指导书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发布日期:年月日实施日期:年月日前言为使本公司汽车三维布置与装配设计规范化,参考国内外汽车三维布线设计的技术要求,结合本公司已经开发车型的经验,编制本汽车三维布线设计指导书。
对本公司设计人员在三维布线设计中起到指导操作的作用,提高汽车三维布线设计的效率和精度!本作业指导书将在本公司所有车型三维布线开发设计中贯彻,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完善。
本标准于2006年XX月XX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室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室负责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修订人:陈明仇佳洁关绍文1 整车三维布线设计流程图2三维布线执行标准2.1QC/T 414 《汽车用低压电线的颜色》2.2QC/T 417.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1部分:定义,试验方法和一般性能要求》(汽车部分)2.3QC/T 417.3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3部分:单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2.4C/T 417.4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4部分:多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2.5QC/T 417.5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5部分:用于单线和多线插接器的圆柱式插接件尺寸和特殊要求》2.6QCn 29009 《汽车用电线接头技术条件》2.7QCn 29010 《汽车用低压电线接头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2.8QC/T 29106 《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2.9TJI/CZ.004.A1 《汽车线束设计技术规范》2.10TJI/YJY·03·135-2005《汽车电器三维布线设计规范》3三维布线设计基本技术要求3.1三维布线应满足第2章节“三维布线执行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3.2三维布线要与整车电气设计方案和整车电气原理相吻合。
汽车线束3D仿真布线设计与技巧
![汽车线束3D仿真布线设计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d9abc4c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b3.png)
图2H 型布局目前,汽车线束制造企业与汽车制造企业联合进行汽车线束的研发、设计已经成为主流。
在前期线束设计中为了方便、简单、快捷地得到汽车线束在空间的走向和尺寸;以使线束在整车中布置得更合理,尺寸准确,缩短开发周期,通常采用3D 软件仿真模拟布线。
目前,常用的3D 线束布线软件有CATIA 、PROE 、UG 等,由于不同的汽车主机厂家工程技术对线束开发所采用的线束3D 布线软件各不相同,故线束制造企业的工程师熟练掌握与应用主机厂所采用的线束3D 布线软件已成为必须具备的技能。
当前,CATIA 在线束3D 模拟仿真中比较简单实用,而UG 和PROE 在实际操作中过于复杂和繁琐,故CATIA 在汽车行业实际应用范围较广,如:一汽、奇瑞、江淮、青年莲花等汽车主机厂均采用CATIA 软件。
1汽车线束的3D 布局设计采用线束设计软件CATIA 进行线束的3D 布局设计。
由于线束的走向和布局方式主要受控于电器负载的安装位置、车体空间等因素影响,因此常根据电器负载的安装位置确定线束的走向布局设计。
目前,国际通用的线束布局方式有3种,即E 型线束布局设计、H 型线束布局设计、T 型线束布局设计。
1)E 型布局设计图1为E 型布局。
形状类似字母E ,整车线束从前向后以一条线束通道贯穿,适用于中小型车辆,例如:速腾、伊兰特、荣威550等。
优点及局限性:布局简单,减少从发动机舱到驾驶舱的过孔;整车电气功能增多时,单一的前后线束连接通道导致线束较粗,不便于线束的装配,同时也不利于线束的生产制作。
2)H 型布局设计图2为H 型布局。
形状类似字母H ,车身地板线束沿仪表中控台,一部分通过左右两侧的车身钣金孔向车头方向,另一部分沿地收稿日期:2012-07-30作者简介:安贺(1978-),女,产品工程师,助理工程师,E-mail :*************;张震华(1976-),男,工艺工程师,中级工程师;王龙波(1981-),男,产品工程师;苑静(1982-),女,产品工程师;姚孝涛(1983-),男,助理工程师。
整车高压线束连接作业指导书
![整车高压线束连接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5961776bcc17552706220809.png)
一、高压线束作业指导1.1 充电线束制作连接方案:高压盘(10Js02) →过渡连接器(+)→国标充电座(DC+)高压盘(10Js03) →过渡连接器(-)→国标充电座(DC-)(1) 电缆规格:35方橙色电缆(高压盘、国标充电座自带电缆)。
(2) 连接方式:由于高压盘和国标充电座所用电缆均为自带电缆,两个部件之间需选用康尼两芯连接器(型号:DL2-DC800/200)连接。
(3) 工具:剪刀、十字螺丝刀、剥线钳、冷压钳(适用于35方电缆)。
(4) 辅料:电工胶布。
(5) 工艺描述:✍高压盘(10Js02、10Js03)→过渡连接器(+/-)首先,用剪刀分别将10Js02、10Js03自带电缆的第一层绝缘层剥掉30mm;然后将裸露出来的金属屏蔽层拧成一束向后绝缘包扎,用黑色电工胶布将根部包好。
再用剥线钳将第二层绝缘层剥掉15mm;按照DL2-DC800/200的制作步骤用冷压钳将电缆铜芯与线鼻压接牢靠,将连接器组装好即可。
注意:10Js02为充电正极,11Js03为充电负极。
✍过渡连接器(+/-) →国标充电座(DC+/DC-)首先,用剪刀将国标充电座(DC+/DC-)自带线鼻子剪掉;然后用剥线钳将电缆的绝缘层剥掉15mm;按照DL2-DC800/200的制作方式用冷压钳将电缆铜芯与线鼻压接牢靠;将连接器组装好即可。
注意:正负切勿接反。
1.2 动力电容线束制作连接方案:高压盘(11Js02)→电容熔断器常带电端→动力电容总正高压盘(11Js03)→动力电容总负(1)电缆规格:高压盘自带电缆和35方橙色电缆。
(2)连接方式:OT 35-10,电容熔断器自带螺栓(M10),动力电容自带螺栓(M10),拧紧扭矩45N.m。
(3)工具:剪刀、热风枪、红色标记笔、剥线钳、冷压钳(适用于35方电缆),17#套筒扳手。
(4)辅料:热缩套管(适用于35方电缆),电工胶布(5)工艺描述:✍高压盘(11Js02)→电容熔断器常带电端→动力电容总正首先,用剪刀将11Js02自带电缆的第一层绝缘层剥掉30mm;然后将裸露出来的金属屏蔽层拧成一束用电工胶布向后绝缘包扎;用剥线钳将电缆的第二层绝缘层剥掉15cm;用冷压钳将OT 35-10与电缆铜芯压接牢靠;再用热缩套管对OT端子根部套做绝缘处理(热缩管长度不小于100mm)。
线束作业指导书
![线束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7870bab076a20029bc642d56.png)
线束作业指导书(2016-4-2)产品名称:A型线束(每一套用2根)需重点注意得一些环节:确认配件就是否齐全(红黑线、绿线、红线、黑线、橙线、黑色六孔(塑料壳)1只、O430300001线卡6只、扎带6根)2.根据客户要求下线(红黑线67m 绿线67cm红线40cm 黑线40cm 橙线40cm)3.根据所接端子得类型,确认剥线得长度4.蘸锡(线缆剥下后,铜芯必须先蘸锡)5.压端子(利用端子机压紧,不能脱落得现象)6.端子压好后需要再次焊锡固定7.穿塑料壳(注意顺序;不能有松动、脱落得现象)8.将每个线速用扎带扎紧9.每个批次得产品数据跟要求一致,有记录产品名称:B型线束(每一套用1根)1、确认配件就是否齐全(红线、黑线、橙线、黑色四孔(塑料壳)1只、O430300001线卡3只、扎带6根)2、根据客户要求下线(红线63cm 黑线63cm 橙线63cm)3、根据所接端子得类型,确认剥线得长度4、蘸锡(线缆剥下后,铜芯必须先蘸锡)5、压端子(利用端子机压紧,不能脱落得现象)6、端子压好后需要再次焊锡固定7、穿塑料壳(注意顺序;不能有松动、脱落得现象)8、将每个线速用扎带扎紧9、每个批次得产品数据跟要求一致,有记录产品名称:C型线束(每一套用2根)1、确认配件就是否齐全(红线、黑线、橙线、穿心电容2只、O430310001线卡3只、线耳1只、扎带1根)2、根据客户要求,实际下线(红线17、5cm 黑线12、5cm 橙线17、5cm)3、根据所接端子得类型,确认剥线得长度4、蘸锡(线缆剥下后,铜芯必须先蘸锡)5、压端子(利用端子机压紧,不能脱落得现象)6、端子压好后需要再次焊锡固定7、焊接穿心电容与线耳(穿心电容焊接处需要热缩管隔离)8、将每个线速用扎带扎紧9、每个批次得产品数据跟要求一致,有记录产品名称:D型线束(每一套用2根)1、确认配件就是否齐全(红线、黑线、橙线、线耳1只、扎带1根)2、根据客户要求,实际下线(红线7、5cm 黑线5cm 橙线7、5cm)3、没有线缆两端剥线确认长度4、蘸锡(线缆剥下后,铜芯必须先蘸锡)5、焊接线耳8、将每个线速用扎带扎紧9、每个批次得产品数据跟要求一致,有记录产品名称:E型线束(每一套用1根)1、确认配件就是否齐全(绿线、排线、排线头15dB1只、白色8针/塑料壳1只、0008500113小针(MX) 8只、线耳1只、扎带2根)2、根据客户要求下线(绿线12cm 排线55cm)3、根据所接端子得类型,确认剥线得长度4、蘸锡(线缆剥下后,铜芯必须先蘸锡)5、压端子(利用端子机压紧,不能脱落得现象)6、端子压好后需要再次焊锡固定7、排线头15dB1只得焊接(注意顺序;每个焊接处烘热缩管隔开)8、穿塑料壳(注意顺序;不能有松动、脱落得现象)8、将每个线速用扎带扎紧9、每个批次得产品数据跟要求一致,有记录产品名称:G型线束(每一套用1根)1、确认配件就是否齐全(绿线、棕线、白色8针/塑料壳1只、白色6孔/塑料壳1只、0008500113 小针(MX)10只、扎带2根)2、根据客户要求下线(绿线10、5cm 棕线10、5cm)3、根据所接端子得类型,确认剥线得长度4、蘸锡(线缆剥下后,铜芯必须先蘸锡)5、压端子(利用端子机压紧,不能脱落得现象)6、端子压好后需要再次焊锡固定7、穿塑料壳(注意顺序;不能有松动、脱落得现象)8、将每个线速用扎带扎紧9、每个批次得产品数据跟要求一致,有记录产品名称:H型线束(每一套用1根)1、确认配件就是否齐全(红线、黑线、橙线、粉线、蓝线、 8针/塑料壳1只、0008500113 小针(MX)7只、)2、根据客户要求下线(红线12cm、黑线12cm、橙线16cm、粉线16cm、蓝线16cm)3、根据所接端子得类型,确认剥线得长度4、蘸锡(线缆剥下后,铜芯必须先蘸锡)5、压端子(利用端子机压紧,不能脱落得现象)6、端子压好后需要再次焊锡固定7、穿塑料壳(注意顺序;不能有松动、脱落得现象)8、每个批次得产品数据跟要求一致,有记录产品名称:T型线束(每一套用2根)1、确认配件就是否齐全(绿线、红线、黑线、O430310001线卡3只、白色4孔/塑料壳1只、线耳1只、扎带1根)2、根据客户要求下线(绿线9cm、红线8cm、黑线9cm)3、根据所接端子得类型,确认剥线得长度4、蘸锡(线缆剥下后,铜芯必须先蘸锡)5、压端子(不能脱落得现象)6、端子压好后需要再次焊锡固定7、焊接线耳8、穿塑料壳(注意顺序;不能有松动、脱落得现象)8、将每个线速用扎带扎紧9、每个批次得产品数据跟要求一致,有记录产品名称:W型线束(每一套用2根)1、确认配件就是否齐全(橙线、红线、白线、O430310001线卡3只、0008500107大针(MXN)2只、线耳1只、扎带1根、黑色三极管1只白色3孔/塑料壳1只)2、根据客户要求下线(橙线17cm、红线12cm 10、5cm、白线17cm)3、根据所接端子得类型,确认剥线得长度4、蘸锡(线缆剥下后,铜芯必须先蘸锡)5、压端子(不能脱落得现象)6、端子压好后需要再次焊锡固定7、焊接线耳8、穿塑料壳(注意顺序;不能有松动、脱落得现象)9、焊接黑色三极管(烘热缩管中间分开,要套双热收缩管)8、将每个线速用扎带扎紧9、每个批次得产品数据跟要求一致,有记录产品名称:Z型线束(每一套用1根)1、确认配件就是否齐全(橙线、红线、蓝线、绿线、白色8针/塑料壳1只、0008500113 小针(MX)7只、航空头1只、扎带2根、)2、根据客户要求下线(橙线35cm+16cm、红线35cm+16cm、蓝线35cm、绿线35cm+16cm)3、根据所接端子得类型,确认剥线得长度4、蘸锡(线缆剥下后,铜芯必须先蘸锡)5、压端子(不能脱落得现象)6、端子压好后需要再次焊锡固定7、穿塑料壳(注意顺序;不能有松动、脱落得现象)9、焊接航空头(烘热缩管中间分开,要套双热收缩管拧紧接头)8、将每个线速用扎带扎紧9、每个批次得产品数据跟要求一致,有记录出厂要求:1、薄膜口袋内有“东贝”合格证,上有产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与生产批号等2、出库单(装箱单)标有采购单号、产品名称、数量、出厂日期、详细装箱资料等3、装有出库单得箱子(或袋子)要醒目,包装上要有醒目标注“内有出库单”。
《线束作业指导书》word版
![《线束作业指导书》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89ba031bb8f67c1cfbd6b841.png)
线束作业指导书(2016-4-2)产品名称:A型线束(每一套用2根)需重点注意的一些环节:1.确认配件是否齐全(红黑线、绿线、红线、黑线、橙线、黑色六孔(塑料壳)1只、O430300001线卡6只、扎带6根)2.根据客户要求下线(红黑线67m 绿线67cm红线40cm 黑线40cm 橙线40cm)3.根据所接端子的类型,确认剥线的长度4.蘸锡(线缆剥下后,铜芯必须先蘸锡)5.压端子(利用端子机压紧,不能脱落的现象)6.端子压好后需要再次焊锡固定7.穿塑料壳(注意顺序;不能有松动、脱落的现象)8.将每个线速用扎带扎紧9.每个批次的产品数据跟要求一致,有记录1.确认配件是否齐全(红线、黑线、橙线、黑色四孔(塑料壳)1只、O430300001线卡3只、扎带6根)2.根据客户要求下线(红线63cm 黑线63cm 橙线63cm)3.根据所接端子的类型,确认剥线的长度4.蘸锡(线缆剥下后,铜芯必须先蘸锡)5.压端子(利用端子机压紧,不能脱落的现象)6.端子压好后需要再次焊锡固定7.穿塑料壳(注意顺序;不能有松动、脱落的现象)8.将每个线速用扎带扎紧9.每个批次的产品数据跟要求一致,有记录1.确认配件是否齐全(红线、黑线、橙线、穿心电容2只、O430310001线卡3只、线耳1只、扎带1根)2.根据客户要求,实际下线(红线17.5cm 黑线12.5cm 橙线17.5cm)3.根据所接端子的类型,确认剥线的长度4.蘸锡(线缆剥下后,铜芯必须先蘸锡)5.压端子(利用端子机压紧,不能脱落的现象)6.端子压好后需要再次焊锡固定7.焊接穿心电容和线耳(穿心电容焊接处需要热缩管隔离)8.将每个线速用扎带扎紧9.每个批次的产品数据跟要求一致,有记录产品名称:D型线束(每一套用2根)1.确认配件是否齐全(红线、黑线、橙线、线耳1只、扎带1根)2.根据客户要求,实际下线(红线7.5cm 黑线5cm 橙线7.5cm)3.没有线缆两端剥线确认长度4.蘸锡(线缆剥下后,铜芯必须先蘸锡)5.焊接线耳8.将每个线速用扎带扎紧9.每个批次的产品数据跟要求一致,有记录产品名称:E型线束(每一套用1根)1.确认配件是否齐全(绿线、排线、排线头15dB1只、白色8针/塑料壳1只、0008500113小针(MX) 8只、线耳1只、扎带2根)2.根据客户要求下线(绿线12cm 排线55cm)3.根据所接端子的类型,确认剥线的长度4.蘸锡(线缆剥下后,铜芯必须先蘸锡)5.压端子(利用端子机压紧,不能脱落的现象)6.端子压好后需要再次焊锡固定7.排线头15dB1只的焊接(注意顺序;每个焊接处烘热缩管隔开)8.穿塑料壳(注意顺序;不能有松动、脱落的现象)8.将每个线速用扎带扎紧9.每个批次的产品数据跟要求一致,有记录产品名称:G型线束(每一套用1根)1.确认配件是否齐全(绿线、棕线、白色8针/塑料壳1只、白色6孔/塑料壳1只、0008500113 小针(MX)10只、扎带2根)2.根据客户要求下线(绿线10.5cm 棕线10.5cm)3.根据所接端子的类型,确认剥线的长度4.蘸锡(线缆剥下后,铜芯必须先蘸锡)5.压端子(利用端子机压紧,不能脱落的现象)6.端子压好后需要再次焊锡固定7.穿塑料壳(注意顺序;不能有松动、脱落的现象)8.将每个线速用扎带扎紧9.每个批次的产品数据跟要求一致,有记录产品名称:H型线束(每一套用1根)1.确认配件是否齐全(红线、黑线、橙线、粉线、蓝线、8针/塑料壳1只、0008500113 小针(MX)7只、)2.根据客户要求下线(红线12cm、黑线12cm、橙线16cm、粉线16cm、蓝线16cm)3.根据所接端子的类型,确认剥线的长度4.蘸锡(线缆剥下后,铜芯必须先蘸锡)5.压端子(利用端子机压紧,不能脱落的现象)6.端子压好后需要再次焊锡固定7.穿塑料壳(注意顺序;不能有松动、脱落的现象)8.每个批次的产品数据跟要求一致,有记录产品名称:T型线束(每一套用2根)1.确认配件是否齐全(绿线、红线、黑线、O430310001线卡3只、白色4孔/塑料壳1只、线耳1只、扎带1根)2.根据客户要求下线(绿线9cm、红线8cm、黑线9cm)3.根据所接端子的类型,确认剥线的长度4.蘸锡(线缆剥下后,铜芯必须先蘸锡)5.压端子(不能脱落的现象)6.端子压好后需要再次焊锡固定7.焊接线耳8.穿塑料壳(注意顺序;不能有松动、脱落的现象)8.将每个线速用扎带扎紧9.每个批次的产品数据跟要求一致,有记录产品名称:W型线束(每一套用2根)1.确认配件是否齐全(橙线、红线、白线、O430310001线卡3只、0008500107大针(MXN)2只、线耳1只、扎带1根、黑色三极管1只白色3孔/塑料壳1只)2.根据客户要求下线(橙线17cm、红线12cm 10.5cm、白线17cm)3.根据所接端子的类型,确认剥线的长度4.蘸锡(线缆剥下后,铜芯必须先蘸锡)5.压端子(不能脱落的现象)6.端子压好后需要再次焊锡固定7.焊接线耳8.穿塑料壳(注意顺序;不能有松动、脱落的现象)9.焊接黑色三极管(烘热缩管中间分开,要套双热收缩管)8.将每个线速用扎带扎紧9.每个批次的产品数据跟要求一致,有记录产品名称:Z型线束(每一套用1根)1.确认配件是否齐全(橙线、红线、蓝线、绿线、白色8针/塑料壳1只、0008500113 小针(MX)7只、航空头1只、扎带2根、)2.根据客户要求下线(橙线35cm+16cm、红线35cm+16cm、蓝线35cm、绿线35cm+16cm)3.根据所接端子的类型,确认剥线的长度4.蘸锡(线缆剥下后,铜芯必须先蘸锡)5.压端子(不能脱落的现象)6.端子压好后需要再次焊锡固定7.穿塑料壳(注意顺序;不能有松动、脱落的现象)9.焊接航空头(烘热缩管中间分开,要套双热收缩管拧紧接头)8.将每个线速用扎带扎紧9.每个批次的产品数据跟要求一致,有记录a出厂要求:1.薄膜口袋内有“东贝”合格证,上有产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和生产批号等2.出库单(装箱单)标有采购单号、产品名称、数量、出厂日期、详细装箱资料等3. 装有出库单的箱子(或袋子)要醒目,包装上要有醒目标注“内有出库单”文本仅供参考,感谢下载!a。
汽车线束3D仿真布线设计与技巧
![汽车线束3D仿真布线设计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26c725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c.png)
汽车线束3D仿真布线设计与技巧汽车线束3D仿真布线设计与技巧汽车线束3D仿真布线是现代汽车制造中非常重要的步骤之一。
线束是汽车电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线束将各种传感器、器件、电子设备等进行连接,实现数据传输、信号传递等功能。
因此,线束在汽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汽车线束3D仿真布线是汽车电子系统的重要环节,设计操作非常复杂。
下面将介绍汽车线束3D仿真布线的设计和技巧。
汽车线束3D仿真布线的步骤1.线束设计线束设计是汽车线束3D仿真布线最重要的部分。
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汽车的结构和布局,绘制出整车结构模型。
然后,根据电气系统要求,将线路图和线束附件清单提供给设计软件,对线束进行设计。
2.创建线束通过数据插件创建线束,定义线束端点和连接器、排列方式等参数。
编辑线束材料、包覆方式等参数,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
3.人工布线人工布线是仿真布线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最难的部分。
需要综合考虑线体的导向、空间位置、折弯的角度等各种因素。
在人工布线时,需要根据线束的长度工作站点、端点和附件的位置,进行逐步布线。
4.优化设计在布线完成后,需要进行优化设计。
优化可以通过修改线长、位置和折弯角度等尽量缩短线路和降低布线难度。
线束参数有多种,设计人员也应按照不同的汽车结构对合适参数进行选择和优化。
优化时,也需要对比多种方案,对不同的布线方案进行准确评估。
5.模拟仿真在完成布线设计后,需要进行模拟仿真测试。
模拟仿真可以通过计算机工具进行。
这将可以根据特定的材料、环境和运动等因素,对汽车线束进行全面的仿真检查。
在此之后,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设计。
汽车线束3D仿真布线的技巧1.了解汽车结构在进行汽车线束3D仿真布线设计时,必须要了解汽车的结构和布局。
设计人员应该了解汽车的每个零件的形态,以及相对位置,以便更好地设计线束。
2.使用优秀的软件汽车线束3D仿真布线设计需要软件工具,因此,设计人员应该选择优秀的软件进行设计。
AutoCAD 、CATIA等都是非常优秀的设计软件,使用这些软件,可以更好地对汽车线束进行3D仿真布线。
总装作业指导书1
![总装作业指导书1](https://img.taocdn.com/s3/m/2995aa92a8114431b80dd824.png)
车间总装车间班组电器安装第7 页工位号工位名称线束/电器/内、外部照明及信号装置安装工位工序名称部件编号/名称装配步骤/技术要求检查项目设备/工装器具/检具主/辅材料定额定额工时发动机仓灯安装发动机仓灯将线束扎到发动机仓灯安装位置,然后摆正发动机仓灯,用电钻打孔后,用十字半沉头自攻螺钉固定;将电源线护套对插。
灯具安装牢固,线束捆扎整齐手电钻电动/气动/手动螺丝刀1只十字半沉头自攻螺钉Q2764232 2只电风扇安装电风扇ZDS-300 在前顶中部相应位置用电钻钻φ6.7的孔。
然后用M8丝攻攻丝;用 M8*40全螺纹六角螺栓、弹垫Q40308、平垫Q40108将风扇托架固定;将风扇固定到托架上并连接风扇线路,线路捆扎整齐电风扇安装牢固、端正,接线可靠不松动、整齐。
手电钻电动/气动/手动螺丝刀全螺纹六角螺栓M8*40平垫Q40108弹垫Q40308尼龙扎带3*250蓄电池安装螺母(Q340B08)1、蓄电池的电解液的液面与刻度线比较,不够则添加电解液。
2、蓄电池搬至安装位置,根据蓄电池接线柱位置调整蓄电池。
3、用螺母、平垫、弹垫、电瓶压板将电瓶固定牢固。
4、连接蓄电池桩头线、搭铁线;然后用凡士林将电瓶线接头、搭铁接头涂刷防腐。
蓄电池固定牢固,蓄电池连接线可靠、无松动,蓄电池的桩头、搭铁螺母涂凡士林。
8-10开口扳手、12-14开口扳手4套电瓶压板2根平垫(Q40108)弹垫(Q40308蓄电池连接线蓄电池2只/按需编制(日期)核对(日期)会签(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字日期。
CATIA三维布线、线束三维设计方法、指导
![CATIA三维布线、线束三维设计方法、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5cd05ec1fc4ffe473268ab9f.png)
整车线束三维制图指南目录1、CATIA电气链接选项基本设置 (4)2、了解线束CATIA数模规范 (5)3、电器附件3D数据库的创建及管理 (5)3.1定义接插件(Connector) (5)3.2定义卡扣(Clip) (9)3.3定义橡胶件、护板 (10)3.4定义保护层(Protective Covering) (11)3.5 库的创建 (12)3.6电气附件3D库的管理 (14)4、线束3D绘制 (15)4.1线束3D目录树创建 (15)4.2线束3D相关数据调入 (16)4.3线束3D-Bundle绘制 (17)5、CHS文件输出 (23)文档概述本文档是介绍线束三维绘制及其相关操作,其中包括CATIA软件选项基本设置、CATIA数模规范、电气附件(接插件、卡扣、橡胶件、电器盒、保护层)属性定义、电气附件3D库建立及管理、线束3D绘制、线束3D生成CHS格式文件。
本文档介绍的内容主要针对福田乘用车电子电器部电器布置科全体员工。
目的是让电器布置科室人员都能使用CATIA软件来绘制线束3D图,并将该线束3D生成CHS格式(.xml)文件导入到CHS软件接口中。
本文档只是介绍操作上的命令和注意事项,并不涵盖布置整车线束的所有信息。
1、CATIA电气链接选项基本设置双击桌面CATIA软件快捷方式,软件打开后,点击菜单栏Tools,出现图1下拉菜单,选择“Options”,找到基础结构→零件基础结构→常规→勾选保持与选定对象的链接,见图2,在设备与系统选项下找到电气线束规则→Electrical Harness Installation→勾选图3红框中选项,点击确定,选项设置保存成功。
图1 图2图32、了解线束CATIA数模规范详见“福田乘用车CATIA数模设计规范”(Q/FPT 1001004—2012)和乘用车线束科CATIA 数模设计规范。
3、电器附件3D数据库的创建及管理建立3D数据库,首先要对入库数据进行电气属性的定义。
【精编范文】汽车线束作业指导书-word范文 (3页)
![【精编范文】汽车线束作业指导书-word范文 (3页)](https://img.taocdn.com/s3/m/d382252b650e52ea551898fd.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汽车线束作业指导书篇一:总装作业指导书(汽车)篇二:01-03全车线束铺设作业指导书篇三: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模板1篇四:汽车线束基础知识浅析--Di原创汽车线束基础知识浅析众所周知,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相当于汽车的血管和神经系统,没有线束也就不存在汽车电路,是相当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在目前,不管是高级豪华汽车还是经济型普通汽车,线束构成的形式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由电线,联插件[连接器],固定件[卡丁+塑胶件]和胶带组成,本文从设计/生产工艺/质量/成本控制等方面结合实际工作和大家做一个初步的探讨,旨在抛砖引玉,有任何意见请不吝赐教1. 线束的主体是电线,汽车电线又称低压电线,它与普通家用电线是不一样的。
普通家用电线是铜质单蕊电线,有一定硬度。
而汽车电线都是铜质多蕊软线,有些软线细如毛发[比如最近经常出现焊接问题的ABS线],几条乃至几十条软铜线包裹在塑料绝缘管(聚氯乙烯)内,柔软而不容易折断KSD一般使用的都是德标电线FLRY,其特点是绝缘皮薄,柔韧性更好下面表格是整理出的线束行业常用电线横截面与电流电压降的关系,[注:根据行业经验和标准所得,具体数据因具体真实情况而异]关于电线对应的颜色, KSD有自己的标准,和客户需求保持一致在此不在赘述;从汽车功能来分,普遍适合下面描述的情况:以整车线束为例,0.5规格线适用于仪表灯、指示灯、门灯、顶灯等;0.75规格线适用于牌照灯,前后小灯、制动灯等;1.0规格线适用于转向灯、雾灯等;1.5规格线适用于前大灯、喇叭等;主电源线例如发电机电枢线、搭铁线等要求2.5至4平方毫米电线。
这只是指一般汽车而言,关键要看负载的最大电流值,例如蓄电池的搭铁线、正极电源线则是专门的汽车电线单独使用,它们的线径都比较大,起码有十几平方毫米以上,这些比较大的电线就不会编入主干分之内,比如奥迪A3的E_BOX三条横截面都在10mm2以上的电线,类似还有供给长春B9项目的专用电线组以上这些数据是在设计线束时选取电线的基本参照标准,在客户端电检维修排查错误时也能用上2. 线束布线走向在设计时就应该仔细考虑,要充分结合车身铂金孔、车架等线束依附体的具体情况对整车电气件进行综合全面的考虑易于装配汽车线束布置装配性方面主要侧重考虑两方面内容:线束本身易于装配;线束固定结构易于装配。
汽车线束加工作业指导书
![汽车线束加工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e5b94244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11.png)
汽车线束加工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汽车线束是连接汽车各个电器设备的重要部件,其加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汽车的性能和安全。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向操作人员提供关于汽车线束加工的指导与要求。
二、加工前准备1. 工具准备:准备好所需的加工工具,如剥线钳、压接钳、压线机等。
2. 材料准备:准备好各种规格的线束材料,确保与车辆要求相符。
3. 安全措施:戴好工作手套,避免划伤和电击。
三、加工步骤1. 剥线:根据线束图纸和标识,使用剥线钳逐段剥离外护套,注意不要损伤内部线芯。
2. 线芯处理:清理好剥离后的线芯,确保不留有剥线时产生的刺激物。
3. 接线:根据线束图纸和接线要求,使用压接钳将线芯与连接器进行压接,确保接触良好。
4. 绝缘:使用绝缘套或绝缘胶带对接线处进行绝缘处理,确保防水和绝缘效果。
5. 导向:对线束进行导向,使用线束夹或导线套将线束固定在车身上,避免晃动和磨损。
6. 焊接:在需要进行焊接的接线处,使用焊锡进行焊接操作,确保焊接牢固可靠。
7. 全面检查:对加工完成的线束进行全面检查,包括接线是否正确、绝缘是否牢固等,确保线束的质量和可靠性。
四、注意事项1. 严格按照线束图纸和加工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加工质量符合标准。
2. 在加工过程中要细心操作,避免线束损伤、接线错误等问题的发生。
3. 加工过程中需注意个人安全,避免剥线时手部受伤或进行高温操作时烫伤。
4. 加工完成后要做好线束的整理和固定,避免线束松动或触碰其他零件而损坏。
5. 注意线束的绝缘处理,确保绝缘效果好,防止导致短路或其他电器问题。
五、结语通过本作业指导书,操作人员可以了解到汽车线束加工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掌握正确的加工方法和安全技巧。
只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才能保证汽车线束加工质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希望每位操作人员能够严守操作规程,确保加工质量达到最佳效果。
束丝作业指导书1
![束丝作业指导书1](https://img.taocdn.com/s3/m/cdf52221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4.png)
束丝作业指导书1束丝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束丝作业是一种常见的工业生产操作,用于将多根细丝或线束固定在一起,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详细的作业步骤和操作要点,以确保束丝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二、作业准备1. 工具准备:束丝机、束丝夹、细丝或线束等。
2. 材料准备:根据产品要求选择合适的细丝或线束,并确保其数量充足。
3. 工作环境准备:确保作业区域干净整洁,没有杂物和障碍物。
三、作业步骤1. 准备束丝机:将束丝机固定在工作台上,并连接电源线。
2. 调整束丝机参数:根据细丝或线束的直径和材质,调整束丝机的张力、速度和长度等参数,以确保束丝的牢固性和美观度。
3. 将细丝或线束插入束丝夹:将细丝或线束的一端插入束丝夹的夹口中,并确保其位置正确。
4. 启动束丝机:按下启动按钮,束丝机开始工作。
5. 进行束丝作业:将束丝夹沿着细丝或线束的长度方向移动,使束丝机自动将细丝或线束缠绕在一起。
注意保持适当的张力和速度,避免过紧或过松。
6. 结束束丝作业:当细丝或线束的长度达到要求时,停止束丝机的工作,并切断束丝。
7. 检查束丝质量:检查束丝的牢固性和均匀度,确保没有松动或断裂的情况。
8. 清理工作区域:清理束丝机和工作台,将废弃的细丝或线束妥善处理。
四、注意事项1. 安全操作:在进行束丝作业时,务必戴上适当的防护手套和眼镜,以防止细丝或线束的刺伤或飞溅。
2. 材料选择:根据产品要求选择合适的细丝或线束,确保其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
3. 参数调整:根据细丝或线束的直径和材质,合理调整束丝机的参数,以确保束丝的牢固性和美观度。
4. 操作规范:操作时要保持专注和细心,避免操作失误或疏忽造成质量问题。
5. 定期维护:定期检查束丝机的工作状态和维护要求,保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五、总结束丝作业是一项重要的工业生产操作,正确的作业步骤和操作要点对于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本指导书提供了详细的作业流程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帮助操作人员准确完成束丝作业,并确保作业质量和安全性。
汽车线束三维布线作业指导书01
![汽车线束三维布线作业指导书01](https://img.taocdn.com/s3/m/d9ebb3281eb91a37f1115ce8.png)
《电气三维布线标准》附件5-2文件编号:文件名称:三维布线设计作业指导书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发布日期:年月日实施日期:年月日前言为使本公司汽车三维布线设计规范化,编制本汽车三维布线标准作业指导书。
意在对本公司设计人员在汽车三维布线设计的过程中有所依据,在设计的过程中提高汽车三维布线设计的效率,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完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明关绍文仇佳洁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汽车三维布线设计的基本要求、具体方法步骤和校对的内容。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使用CATIA、UG软件进行设计的三维布线标准。
2.引用标准QC/T 414 《汽车用低压电线的颜色》QC/T 417.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1部分:定义,试验方法和一般性能要求(汽车部分)》QC/T 417.3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3部分:单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QC/T 417.4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4部分:多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QC/T 417.5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5部分:用于单线和多线插接器的圆柱式插接件尺寸和特殊要求》QCn 29009 《汽车用电线接头技术条件》QCn 29010 《汽车用低压电线接头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QC/T 29106 《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TJI/CZ.004.A1 《汽车线束设计技术规范》(试行)3.三维布线设计的基本要求3.1三维布线应满足技术要求中相关要求;3.2 三维布线分块与在车身上的走向要合理;3.3 线束过孔时要注意加护套保护,防止线束与板金摩擦造成损害;3.4线束上卡扣与卡扣之间的距离不易太长,避免线束滑动导致寿命过短,两卡扣距离一般定于30到40厘米之间;3.5 走线的时候要避免锐角过线,避免电线折断。
4. 检查分析4.1应符合电气设计任务书和电器原理图中电气组件的布置和走线分块等中的要求;4.2过线时要注意不能与钣金或内饰干涉;4.3 发动机线束布线时,要注意发动机缸体上的搭铁位置;4.4 电线是否连接到相应的电器件处;4.5整车线束所有的搭铁线不易太近,避免造成电器间运用的影响;4.6原先开的过线孔和卡扣开孔是否和过线胶套、卡扣位置相对吻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气三维布线标准》附件5-2
文件编号:
文件名称:三维布线设计
作业指导书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发布日期:年月日实施日期:年月日
前言
为使本公司汽车三维布线设计规范化,编制本汽车三维布线标准作业指导书。
意在对本公司设计人员在汽车三维布线设计的过程中有所依据,在设计的过程中提高汽车三维布线设计的效率,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完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明关绍文仇佳洁
1. 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汽车三维布线设计的基本要求、具体方法步骤和校对的内容。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使用CATIA、UG软件进行设计的三维布线标准。
2.引用标准
QC/T 414 《汽车用低压电线的颜色》
QC/T 417.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1部分:定义,试验方法和一般性能要求(汽车部分)》QC/T 417.3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3部分:单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
QC/T 417.4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4部分:多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
QC/T 417.5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5部分:用于单线和多线插接器的圆柱式插接件尺寸和特殊要求》
QCn 29009 《汽车用电线接头技术条件》
QCn 29010 《汽车用低压电线接头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
QC/T 29106 《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
TJI/CZ.004.A1 《汽车线束设计技术规范》(试行)
3.三维布线设计的基本要求
3.1三维布线应满足技术要求中相关要求;
3.2 三维布线分块与在车身上的走向要合理;
3.3 线束过孔时要注意加护套保护,防止线束与板金摩擦造成损害;
3.4线束上卡扣与卡扣之间的距离不易太长,避免线束滑动导致寿命过短,两卡
扣距离一般定于30到40厘米之间;
3.5 走线的时候要避免锐角过线,避免电线折断。
4. 检查分析
4.1应符合电气设计任务书和电器原理图中电气组件的布置和走线分块等中的
要求;
4.2过线时要注意不能与钣金或内饰干涉;
4.3 发动机线束布线时,要注意发动机缸体上的搭铁位置;
4.4 电线是否连接到相应的电器件处;
4.5整车线束所有的搭铁线不易太近,避免造成电器间运用的影响;
4.6原先开的过线孔和卡扣开孔是否和过线胶套、卡扣位置相对吻合。
5. 设计要点
5.1 设计时要时常与车身,底盘,总布置等部门联系,随时掌握车身钣金,内饰
等的修改状况,保持三维线束和车身的配合,减少改动量;
5.2确定电线卡扣安装孔位,如有变动,及时通知相关部门改变开孔位置;
5.3绘制三维线束时,所有线束与钣金之间留点间隙,线束走向尽量沿钣金件的
表面走线;
5.4 线束在整车上的布置,尽量不在车身内外露,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害或线束
降低寿命,容易损坏;
5.5考虑线束在实际情况下装卸时的方便,线束分块明确,过孔或固定接插件方
式要在足够的空间里,必须满足在实际情况下穿线和接插操作方便。
6、整车线束分块及走向定义
一般来说,整车线束可以分为前舱线束、发动机线束、驾驶室线束、车尾线束和车门线束这几大块。
这一分块原则是按白车身设计划分来大体定义的。
每个大块都还可以根据功能模块再细分。
6.1仪表板线束
一般情况下都是穿过翼子板内板连接发动机线束,并连接车身线束,沿着仪表板中的管梁行走连接仪表上的电器件所布置的走线;(如图1所示)
6.2发动机线束
前舱内环绕发动机,一般连接有凸轮轴、曲轴、节气门、水温、怠速、火花塞、倒车开关等各传感器,并连接发动机起动机、发电机等;(如图2所示)
6.3左翼子板线束
连接前舱内左大灯、左转向灯等不同车型配置的左侧电器件,主体从左翼子
板内板外侧走的走线;(如图3所示)
6.4右翼子板线束
连接前舱内右大灯、右转向灯等不同车型配置的右侧电器件,主体从右翼子
板内板外侧走的走线;(同上图3所示)
6.5车身左侧线束
沿车身左侧门坎内边沿行走,连接左前、后门和后行李箱线束的走线;(如图
4所示)
6.6车身右侧线束
沿车身右侧门坎内边沿行走,并顺着A柱内板走连接前室内灯和天窗开关等电器件,连接右前、后门,后行李箱线束的走线;(同上图4所示)
6.7车身中间线束
连接手制动开关及安全气囊ECU或其他电器件的走线;(如图5所示)
6.8左/右前门线束
连接前门电器件,一般有玻璃升降器和升降器开关、门灯和门灯开关、电动后视镜和后视镜开关、门灯、等不同档次汽车电器件,在内板和内饰板之间
的走线(如图6所示)
6.9左/右后门线束
连接后门电器件,一般有玻璃升降器和升降器开关、门灯和门灯开关、等不同档次汽车电器件,在内板和内饰板之间的走线(如图7所示)
6.10左侧背门线束
连接车身左侧线束并沿背门走,连接左后组合灯、牌照灯等不同档次汽车背门左侧电器件(如图8所示)
6.11右侧背门线束
连接车身右侧线束并沿背门走,连接右后组合灯、拍照灯等不同档次汽车背门右侧电器件
6.12空调线束
依据具体空调布置位置确定,一般是沿仪表板下方走线,连接空调面板、调
速电阻、信风门电机等。
(如图9所示)
6.13安全气囊线束
从仪表板下方出来,沿地板中间行走,并连接各相应传感器及气囊模块。
(如
图10所示)
6.14 ABS线束
从前舱的ABS阀体,过前围板,再并入车身线束。
通过四个轮包上的孔,和四个轮子的轮速传感器线束连接。
(如图11所示)
6.15 顶棚线束
一般与仪表线束和左侧车身线束相连,顺延左侧A柱走线上车顶部连接顶部
电器件,如:前室内灯、后室内灯、电动天窗电机等不同档次车型电器件,是由单独的一根线束;(如图12所示)
7、三维布线原则
线束的三维布置主要采用CATIA、UG软件进行绘制,以三维数模形式出图。
7.1布线原则
7.1.1 符合TJI/CZ.0014.A1的规定
7.1.2设计整车线束时,首先考虑线束在全车上的走向,注意在布线的过程中要
绕开可能引起干涉的车身件。
7.1.3尽可能贴着门坎,地板横梁等地方走线,避开人平时上下车可能踩到的那
些角落。
7.1.4护套、卡子不能高出固定处太多,避免盖上地毯后可能对线卡子和护套等
构成损坏。
7.1.5车底除了悬架上的ABS轮速传感器线外,避免任何走线,以免障碍物对裸
露在车外的线束造成损伤。
7.1.6布线时需考虑如果有些车身件运动的,而线束必须从附近通过,防止在运
动时与线束干涉。
7.2长度测量和极限偏差原则
7.2.1先给车身定出各个线卡子和护套的通孔位置,布好线后测出各段线束的长
度,反过来修改二维线束中的各段线长;
7.2.2为了保证线束的三维数模的设计值与汽车产品安装时的实际长度误差能
满足连接的要求,线束到各个用电器的分支线的设计长度都应该留出一定的余量,具体规定参见下面的标准:电线束尺寸应符合QC/T29106 4.2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的规定,其中电线束基本尺寸极限偏差取QC/T29106 表1中的上偏差值;TJI/CZ.0014.A1汽车线束设计技术规范。
7.3过孔原则
在线束过前围板、地板、A/B/C柱、后备箱等地方,为了防止线束由于长时间和钣金摩擦而断裂,必须在过线处开孔,在线束上安装橡胶护套。
护套大小应该根据穿过的插接件大小来确定,以便插接件和线束能顺利穿越。
7.4固定原则
应符合TJI/CZ.0014.A1汽车线束设计技术规范的规定。
7.5最小转弯半径原则
应符合TJI/CZ.0014.A1汽车线束设计技术规范的规定。
7.6接头原则
7.6.1汽车用电线接头技术条件应符合QCn 29009的规定;
7.6.2汽车用低压电线接头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应符合QCn 29010的规定;
7.6.3线束与电气件连接必须用插接件
7.7插接件选用原则
汽车用电线束插接器应符合QC/T 417.1、QC/T 417.3、QC/T 417.4、QC/T 417.5的规定。
7.7.1如有裹露在外的接插件一定要选用防层或防水接插件。
7.8线束包扎原则应满足TJI/CZ.0014.A1的规定。
7.8.1发动机线束要用波纹管包扎,ABS线束或在底盘上走的线束用PVC套管包扎
8、三维布线的具体步骤(以CATIA软件模拟布线为例)
8.1建立装配模块(如下图)
8.2导入钣金件(如下图)
8.3转入EHA模块(如下图)
8.4建立Geometrical bundle
8.5 开始布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