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农学论文参考范本
![农学论文参考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aaaa55e581c758f5f61f678b.png)
灌水和非灌水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群体动态及其产量相关性的影响摘要:在灌水和非灌水条件下研究了5个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群体动态变化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表现。
结果表明,各基因型小麦在灌水小区的群体指标明显高于非灌水小区;叶面积指数(LAI)变化呈“S”形曲线,且与产量有显著相关关系;在干旱条件下全生育期的LAI变化幅度较灌水条件下大,且拔节以后的LAI对产量影响较大;各处理下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群体变化对产量的贡献不同。
因此,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小麦除了选用大穗型品种外,还要力求保持小麦生育后期有较高的绿叶面积,并使各方面协调发展,以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关键词:灌水;不同基因型小麦;群体动态;叶面积指数;产量西北地区水资源不足是影响该地区小麦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
因此,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系统研究了不同的灌水措施对小麦生产的影响[1~12]。
有研究表明[14],采用传统地面灌每次灌溉定额相同的条件下,冬小麦全生育期灌水以2~3次较为适宜,增加灌溉次数小麦灌产量并不增加,甚至下降。
群体大小是群体结构的主要内容,是分析群体结构、制定栽培措施、调节群体与个体关系的重要指标[8]。
研究表明[11~16],小麦高产群体结构受品种、施肥、灌水等因素的影响;就同一品种而言,群体结构的好坏主要表现在分蘖与叶面积形态指标上,水分胁迫可降低小麦的粒叶比,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
本试验研究了5个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群体结构和LAI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关系,以期为西北干旱地区小麦栽培以及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试验于2003-2004年在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一站试验田进行。
试验田前茬休闲,土质为中壤,土壤耕层0~20 cm,有机质含量13.98g/kg,全氮0.87 g/kg ,全钾11.29 g/kg,全磷0.59 g/kg,速效氮0.18㎎/㎏,速效磷15.85㎎/㎏,速效钾191.90㎎/㎏,pH 8.0。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a9525055f242336c1eb95ea5.png)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发展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11年7期.冯永忠.韩娟.李轶冰.廖允成.温晓霞.[2].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生导师高志强.《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9年1期.[3].国家重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简介.《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1期.[4].不同施氮水平对南方早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4年4期.江立庚.曹卫星.甘秀芹.韦善清.徐建云.董登峰.陈念平.陆福勇.秦华东.[5].免耕对水稻根系生长及根际环境的影响Ⅳ免耕栽培对水稻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19期.周佳民.彭福元.刘开强.莫润秀.梁天峰.朱校奇.江立庚.[6].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学博士点简介.《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0年4期.[7].氮肥运筹对免耕水稻根系生长、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广西植物》.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5期.张玉.秦华东.黄敏.江立庚.徐世宏.[8].坚持科研创新促进成果"落地生金"——第十八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获得者、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主任曾勇军副教授.《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5年12期.高强.[9].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用物学博士点简介.《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1999年5期.[10].推广作物粉垄栽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物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2年5期.韦本辉.甘秀芹.刘斌.申章佑.陈烈臣.白德朗.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棉花膜下滴灌水氮耦合机理的研究.被引次数:8作者:郭金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石河子大学2005(学位年度)[2].华北平原壤质潮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优化氮素管理与反馈调节.被引次数:1作者:徐久飞.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莱阳农学院青岛农业大学2005(学位年度)[3].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稻麦生产力的影响.被引次数:2作者:陈文林.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扬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4].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田土壤质量与生产力的影响. 作者:冯宇鹏.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山东农业大学2014(学位年度)[5].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次数:4作者:杨江山.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甘肃农业大学2010(学位年度)[6].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被引次数:8作者:韩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山东农业大学2007(学位年度)[7].华北平原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被引次数:6作者:冯聚凯.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河北农业大学2006(学位年度)[8].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的影响.被引次数:1作者:赵红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山东农业大学2013(学位年度)[9].“旱三熟”种植区保护性耕作的效应及模式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邹聪明.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西南大学2010(学位年度)[10].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被引次数:1 作者:王亚雷.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扬州大学2009(学位年度)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推广作物粉垄栽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韦本辉.甘秀芹.刘斌.申章佑.陈烈臣.白德朗,20122012年全国农作物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生产研讨会[2]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从粮食作物结构的演变看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曾雄生,20012001年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影响研讨会[3]作物粉垄栽培增产效果与高产理论探讨.韦本辉.申章佑.甘秀芹.刘斌,20112011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4]浅谈洛阳谷子生产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司马青焕.张玉萍.刘要辰.董永红,2009首届全国谷子产业大会[5]免耕条件下氮肥管理对水稻根系及土壤特性的影响(摘要).张玉.秦华东.江立庚.徐世宏,2013全国第十五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6]新形势下如何处理作物育种与耕作、栽培技术的关系.王永宏,2003'2003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7]低碳农业的重要技术——免耕栽培.熊继东.成燕清,20102010年湖南科技论坛——低碳农业与湖南经济发展论坛[8]水浇地冬小麦撒播旋耕简化栽培.王小泰,20082008年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9]水稻品种不同形态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差异及其与氮素利用的关系.江立庚.郭立.刘开强.梁天锋,2007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10]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2007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
国外研究农业的参考文献
![国外研究农业的参考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ba6e790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e.png)
当然,我可以对参考文献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细节:* G. Einsele, SK. Chough, T. Shiki. "Depositional and their records-an introduction." Sedimentary Geology, Volume 104, 1996.+ 这篇文献详细介绍了沉积学及其记录,是沉积地质学领域的重要研究。
+ 作者G. Einsele、SK. Chough和T. Shiki是该领域的知名专家,他们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沉积物的形成、演化以及在地球科学中的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 Kauffman E.G., Elder W.P., Sageman B.B.. "High-resolution correlation: a new tool in chronostratigraphy." In: Einsele et al. (Editor), Cycle and Events in Stratigraphy.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1991.+ 这篇文献探讨了高分辨率相关分析在年代地层学中的应用,为地质年代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 作者Kauffman E.G.,Elder W.P.,Sageman B.B.在该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地质年代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国外垂直农业发展经验及启示.《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013期+ 这篇文章系统地介绍了国外垂直农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作者深入分析了垂直农业的优势、挑战及发展策略,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和启示。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垂直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农业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展望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农业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a543f140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1.png)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农业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展望在农业学科领域,文献综述是毕业论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对当前研究热点的梳理和未来发展的展望,可以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
本文将就农业学科的研究热点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农业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成为当前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农业科技创新涵盖了种植、养殖、农业机械化等多个方面,其中基因编辑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备受关注。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培育出抗病虫、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精准农业技术则可以实现对农田的精准施肥、精准灌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将继续深入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技术支持。
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旨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包括土壤污染治理、农药残留控制、农田生态系统恢复等方面。
在当前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将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当前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村产业转移等方面。
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未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继续深入推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撑。
四、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成为当前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涵盖了农业大数据分析、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智能装备等多个方面。
通过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未来,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将继续深入推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新动力。
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3篇
![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c304d6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01.png)
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3篇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一[1]刘进宝.刘洪.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收入增长弱相关性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9,(05) :26-31[2]程秋莲.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9,(05)[3]初宇平.杨添凯.基于索洛模型的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2):42-44[4]陈学忠.我国当前农产品丰收悖论探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9,(1):35-36[5]黄乐珊.孙泽昭.李红.增加农民收入与农业技术进步关系分析[J].甘肃农业,2019,(09) :72-74[6]王胜男.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报,2019,(32):291-291[7]逯进.贺晓丽.论经济增长理论的体系结构[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19,(6):110-117[8]张文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9,(8):60-62[9]杨肃志.黄粤.新形势下扩大内需与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分析[J].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9,(4):372-375[10]王双.陈柳钦.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严谨和最新发展[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9,(4):20-24[11]李学林.李晶.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生产函数设定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经济经纬,2019,(3):1-6[12]罗良文.周辉.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理论评述[J].江汉论坛,2019,(4):27-31[13]刘琴.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人力资本贡献率算法新探[J].统计与决策,2019,(4):77-80[14]刘险峰.山东经济增长模型与要素分析一基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视角[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92-99[15]齐峰.新经济增长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启示[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9,(4):262-262[16]赵辉.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及评论[J].生产力研究,2019,(12):35-36[17]Farrell M J.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 [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Society Series A, 1957,120: 253-281.[18]Fogel.R.W.Economic growth. Population theory and Physiology: The bearing of long-termProcesses on the making of economic Polic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 (84):369-395[19]Chow G. 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f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 1993, 108(3):809-842[20]Battese,GE.and Coelli, T.J. (1995), 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a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Panel Data, Empirical Economics, 20’ 325-332.[21]黄乐珊.孙泽昭.李红.增加农民收入与农业技术进步关系分析[J].甘肃农ik,2019,(9):72-74[22]Charnes A, Cooper, Rhodes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78,2:429-444.[23]Fare R, Prmiont G. Efficiency measures formulity plant firms [J].Operations ResearchLetters, 1984,(3):257-260.[24]Fare R, Grosskopf S, Li S Kinear programming models for firm and industry performance[J].The ScandinavianJournal ofEconomics, 1992, 94:599-608.[25]Charnes A,Cooper WW, Lewin A R,et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heory,methodologyand applica-dons [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4.[26]Hoopes B, TriantisK P,Partangel 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 and manufacturingplant performances goal programming approach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Opera-donsand Quantitative Management 2019,6:287-310.[27]郭剑雄.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技术进步[J].广东社会科学,2019,(6):59-65[28]张福.杨盛.人口生产偏好转变下的农业技术进步[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65-68[29]徐桂鹏.郑传芳.劳动力迁移、人力资本与农业技术进步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25-28[30]吴文元.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9,(04)[31]潘鸿.中国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D].吉林:吉林大学,2019,(10)[32]刘云惠.农业技术创新和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9,(05)[33]顾焕章.张景顺.中国农业增长的源泉与技术进步[J].农业技术经济,1991,(1):1-8[34]顾焕章.王培志.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1991,(1):11-15[35]朱希刚.我国“xx”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J].农业经济问题,2019,(5):12-13[36]吴敬学.毛世平.王志丹.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战略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9,(10):3-5[37]林毅夫.潘士远.刘明兴.技术选择,制度与中国农业发展[J].经济学(季刊),2019,(3):695-714[38]Richard U. Agesa & Sunwoong Kim. Rural to Urban Migration as a Household Decision:Evidence from Kenya,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9, 5(1): 71-53[39][11] Fu Xiaolan. Limited Linkages from Growth Enginesand Regional Disparities inChina[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19, 32 (01)[40]王庆.“兰农”问题中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9):21-23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二陈国秀. 2019. 法国农业信息化及其动力因素分析. 中国信息界, (3): 19~21陈蕾, 魏国静, 杨旭. 2019. 农业信息化分析. 农机化研究. (7): 36~37陈良玉, 陈爱锋. 2019. 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7): 67~71崔国胜, 孔媛. 2019. 法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 世界农业, (2): 40~41崔岩. 2019. 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崔岩.2019. 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邓波, 蔡荣波. 2019. 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访谈. 信息化建设, (4): 11~14范凤翠, 李志宏, 王桂荣, 石玉芳, 贾建明, 李敏. 2019. 国外主要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特点的比较研究.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18(6): 175~177方征. 2019-12-06. 打造农业信息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北京农业信息网,付时延. 2019. 21世纪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及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傅兵, 曹卫星. 2019. 美国农业信息化的特点与启示. 江苏农业科学, (6): 7~10高万龙. 2019. 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探讨与思考. 中国科技论坛, (4): 7~10郭永田. 2019. 试论发展农村信息化. 农业经济问题, (1): 44~46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协会. 2019. 中国信息年鉴. 北京: 中国信息年鉴期刊社郝利. 2019. 杨凌示范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侯倩茹, 林阳, 郭鹏飞. 2019. 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农业信息, 9~10黄婷婷. 2019.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安徽: 安徽农业大学霍韵婷. 2019. 从国外经验如何实现中国农业信息化. [硕士学位论文]. 吉林: 吉林大学贾崇吉, 周应萍. 2019. 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统计与信息论坛, 25(9):58~62贾善刚. 2019. 金农工程与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 (1): 5~10黎香兰. 2019.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创新体系. 农业网络信息,(2): 10~14李敏. 2019. 陕西农村信息化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新功. 2019.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化体系. 农村经济, (5): 33李志红. 2019. 青岛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刘继芬. 2019. 德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世界农业, (10): 36~38刘丽伟. 2019-12-10. 美国靠信息化发展精确农业. 经济日报, 13 刘纳新. 2019. 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 湖南农业大学刘世洪, 胡海燕, 郦晶, 郑火国, 朱海鹏. 2019.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农业网络信息, (2):13~14刘忠帕. 1999. 加深认识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探索, (3): 1卢丽娜. 2019a. 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三农论坛, (4): 23~26卢丽娜. 2019b. 世界农业信息化进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信息界, (1):85~91鲁信. 2019. 日韩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北京农业, (4): 1~2 吕晓燕, 卢向峰, 郝建胜. 2019a. 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16(11): 121~125吕晓燕. 2019b.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4): 51~54马琳. 2019. 农业信息化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初探. 理论研究, 188马占军. 2019. 浅析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 14(11): 177~179孟广均. 2019. 信息资源管理导论(第二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闵文江, 陈保华, 侯亮.2019. 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农业图书情报学刊,(4): 20农业部. 2019.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中国信息界, (21): 35~36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三[1] 卜善祥,郑敏.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2019. 8:12–14.[2] 约翰冯杜能.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3] Jurgen G. Backhaus. Joseph Alois Schumpeter, The European Heritage in Economics and theSocial Sciences[M].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 2019.[4] 朱志强. 熊彼特与他的创新理论[N]. 成都: 四川科技报. 2019.10 (11).[5] Francois Perroux. A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Basic Tenets[M]. Routledge. 2019.[6] 孔翔. 发展极理论的现实意义与农村发展极构建[J]. 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9. 20(04).200-203.[7] 胡瑞法. 农业技术诱导理论及其应用[J]. 农业技术经济. 1995.04. 24—27.[8] 李周. 中国农业技术变革理论述评[J]. 农村经济与社会. 1993.05. 14—21.[9] 翟勇. 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10] 李蕾, 李汉凤. 德国的生态农业[J]. 科技致富向导. 2019. 09. 14—14[11] 陆水平. 关于农业科技在美国家庭农场中应用的启示[J]. 上海农村经济. 2019. 08. 37—41.[12] 倪景涛, 李建军. 荷兰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学术论坛. 2019. 10.74—77.[13] 孙浩然. 国外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启示[J]. 社会科学家. 2019. 02. 61—64.[14] 蒋和平, 王有年, 孙炜琳. 农业科技园的建设理论与模式探索[M].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19. 128-130.[15] 查金祥,徐辉. 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理论基础[J].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19. 22(2). 151-183.[16] 陈阜,王喆.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特征与发展方向[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9. 23(2).133-135.[17] 许越先.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兴起的背景和进一步发展的几个问题[C]. 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学术. 2019. 96-97.[18] 杨其长. 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对策研究[J].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2019. 1-3.[19] 普特. 农业科技园区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模式[N].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9. 03. 6-9.[20] 肖思文,廖湘岳. 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初探[J]. 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01.12-15.[21] 曾希柏, 胡清秀.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及发展建议[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13.55-59.[22] 杨其长.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J]. 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回顾与展望. 2019. 38-43.[23] 黄仕伟,卢凤君,孙世民.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思路及规划内容[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9. 08. 73-76.[24] 杨秋林. 我国农业科技园质量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C]. 首届中国农业科技园区论坛文集.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9. 170-174.[25] 卢凤君,孙世民,任爱胜. 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组织体系建设的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19. 20(2). 19-22.[26] 陈栋,甄双七,刘建峰等.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 2019.12. 116-120.[27] 王朝晖, 李秋实.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初探——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为例[J]. 城市规划. 1998. 22(4). 25-28.[28] 王树进.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J]. 农业技术经济. 2019. 0l. 45-48.[29] 吴文良.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定位与发展策略[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9. 03(03).18-19.[30] 翟虎渠,曾希柏,沈贵银等.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 24(1). 40-45.[31] 王欧.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理论、模式与评价[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19.[32] 吴永兴,李卫江. 现代农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J]. 经济地理,.2019. 05. 530-533.[33] 曾希柏.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J].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 2019. 10. 6-7.[34] 郭振淮.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M]. 北京: 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8.[35] 徐俊辉. 高新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研究[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2019.[36] Walter Isard. Location and space-economy: a general theory relating to industrial location,market areas, land use, trade,and urban structure. New York: M.I.T. Press. 1956.[37] 蒋和平.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分类[J].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19. 02. 10-12.[38] 杨其长, 魏灵玲, 鱼亨善等. 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的理念与方法[C]. 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十年回顾与展望. 2019. 46-49[39] 李国新. 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功能、主导产业规划理论探讨[D]. 中国农业大学.2019.[40] 黄修杰等. 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其研究综述[J]. 广东农业科学. 2019. 07.289-293.。
农业管理论文被引量高的文献参考
![农业管理论文被引量高的文献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8317c74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03.png)
农业管理论文被引量高的文献参考许多研究人员希望他们的农业管理论文受到最广泛的关注和引用。
一种衡量一篇文章受到重视的方法是看它被引用的频率。
被引量高的论文可能会被认为是具有特别重要性的研究结果。
这篇文献参考提供了一些被引用次数较高的农业管理类论文,研究人员可以用来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相关问题。
1. 《农业管理与农村社会学杂志》•文献名称:The tenets of farmer co-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A recipe for institutional change towards sustainable agriculture•作者:A. Agrawal and C.C. Gibson•发表日期:1999•被引次数:2866该研究文章探讨了“农民共同管理自然资源的原则”,以及如何在农业经济学和环境管理方面实现这些原则。
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农民负责制定和实施资源管理方案,这将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
该文章被引用次数较高,表明人们对这种管理模式的关注度增加了。
2. 《土地经济学》•文献名称:Is the apparent demise of the land rent theory really the end?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land rent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rural development•作者:X. Sun and K.W. Chau•发表日期:2000•被引次数:185本文讨论了土地租金理论在可持续农村发展背景下的意义。
作者通过阐述土地租金理论在现代农业经济学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应该重新评估该理论的意义以及它在现代世界中的应用。
3. 《农业与人类价值》•文献名称:Assessing rural livelihood strateg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using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pproaches: An introduction •作者:M. Carney•发表日期:1998•被引次数:446这篇文章介绍了可持续生计方法在发展中国家农村生计战略评价中的应用。
农学毕业论文(精选多篇)
![农学毕业论文(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49ae67d7a5e9856a57126084.png)
农学毕业论文(精选多篇)农学毕业论文(精选多篇)正文第一篇:1 农学、理学类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规范农学、理学类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规范一、规范要求1.正文中论文题目使用黑体三号字,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字,1.5倍行距;正文中的数字、英文、英文单位字符及其其内的标点、斜线等,均为times new roman字体一级标题段前段后为0.5行,正文段前段后为0,字符间距为标准。
2.论文字数不少于8000字。
3.论文中的表格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以加辅助线;表头放在表格的上方,黑体五号字,居中;表格内容为宋体五号,左对齐,单倍行距;表格下方的注释内容为黑体小五号字,左对齐,单倍行距,段前零行距,段后0.5倍行距。
4.论文中的图,图题放在图的下方,不加外框。
5.表序、图序分别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
6.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采用顺序编码制,文中参考文献上标。
7.中英文摘单独成页。
摘要为全文浓缩,语言简练且概括。
英文摘要,须在意思上与中文摘要符合,在语法上与英文一致;凡是通过网络有道翻译、百度翻译充数的,直接ko。
8.为保证打印效果,全文字体的颜色统一设置成黑色。
均用a4纸单面打印(特殊要求除外)。
9.文中,不允许标题行出现在页码的最下一行(可移到下一页)。
二、格式1.目录格式(顶头空2行)目录(4号黑体,居中)中文摘要(小4号宋体) (1)abstract..........................................................................................1 引言(或绪论) (1)1□材料与方法………………………………………………………………………y1.1□材料……………………………………………………………………………y1.2□方法……………………………………………………………………………y1.2.1□×××××…………………………………………………………………y1.2.2□×××××…………………………………………………………………y1.2.3□×××××…………………………………………………………………y2□××………………………………………………………………………………y2.1□×××××……………………………………………………………………y2.2□×××××……………………………………………………………………y2.3□×××××……………………………………………………………………y3□×××……………………………………………………………………………y ……………………………………………………………(略)致谢……………………………………………………………………………………y 参考文献………………………………………………………………………………y 附录a××××(必要时)………………………………………………………y 附录b××××(必要时)………………………………………………………y 图1××××(必要时)…………………………………………………………y 图2××××(必要时)…………………………………………………………y 表1××××(必要时)……………………………………………………………y 表2××××(必要时)……………………………………………………………y 注:1. 目次中的内容一般列出三级标题即可;2.x、y表示具体的阿拉伯数字;3. 文中的□,表示一个空格。
最新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最新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81d6a65265ce050877321391.png)
最新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最新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一[1] 曹建国,孟德.建立以农户为中心的农户需求型农技推广运行机制[J].中国农技推广,2005,(10):25:1.[2] 姜婧.日本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10:1.[3] 农业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情况交流[J].2008,33(7):1.[4] 彭蓉.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3):1.[5] 张业忠.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3(13):1.[6] 李明珠.农业技术推广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13):2.[7] 张彦军.潍坊市农技推广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2.[8] 武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模式选择[D].湖南农业大学 2012:3.[9] 周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3.[10]魏冉.密云县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2:3.[11] 丁长发.主要发达国家科技进步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经验与启示[J].甘肃农业.2010(03):3.[12]徐彬,里昕,揭筱纹.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困境及新发展思路探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04):3.[13]孙大为,王岩,张淼,邓春辉.浅谈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机制[J].杂粮作物.2010(04):4.[14]揭筱纹,程君凤.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优化探索[J].农村经济.2009(02):7.[15]黄季焜,胡瑞法,智华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0 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J].农业技术经济.2009(01):7.[16]胡瑞法,李立秋,张真和,石尚柏.农户需求型技术推广机制示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11):7.[17]黄德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02):7.[18]吴仲斌 .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J]. 红旗文稿.2009(19):8.[19]汪朝晖.浅谈农业技术推广方法与农技推广队伍的管理[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05):8.[20]何蒲明,黎东升.农业技术推广如何走出困境[J].农业科技管理.2005(05):9.[21]元曙波.阳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调查与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0(07):9.[22]刘新杰,黄千建.湘潭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作物研究.2009(S1):9.[23]乔方彬,张林秀,胡瑞法 .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推广行为分析 [J]. 农业技术经济.1999(03):10.[24]申红芳,廖西元,王志刚,王磊.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分配与推广绩效——基于全国 14 省(区、市)44 县数据的实证[J].中国农村经济.2010(02):12.[25]王志刚,阮刘青,廖西元.农技推广与农户满意度浅析[J].中国农技推广.2007(09):12.[26]陈超,周宁.农民文化素质的差异对农业生产和技术选择渠道的影响——基于全国十省农民调查问卷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09):13.[27]廖西元,王志刚,朱述斌,申红芳,胡慧英,王磊.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07):13.[28]曹建民,胡瑞法,黄季焜.技术推广与农民对新技术的'修正采用:农民参与技术培训和采用新技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06):15.[29]刘伯龙,竺乾威,程惕洁著.2005.当代中国农村公共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6.[30]李小云,左停,叶敬忠主编.2005.中国农村情况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6.[3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8 年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6.[32]韩瑞清.美国的农业技术推广[M].国外农业技术推广.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06-109:16.[33][德].阿尔布列希特等.农业推广-基本概念与方法[M].高启杰,肖辉,吴敬业译.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4-90:17.[34]任晋阳.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18.[35]李维生等著.构建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18.[36]章之汶,李醒愚.农业推广[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9.[37]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830 号)[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30):6-8:20.[38]刘良军.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21.[39]王建明.发达国家农业科研与推广模式及启示[J].农业科技管理. 2010(01):20.[40]郭建强,高英,冯开文.国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与借鉴[J].中国渔业经济.2010(03):21.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二[1]刘洋.科技服务汉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2]谭贵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3]辛德奎,黄操军,甘龙辉.基于北斗和 GPS 的双模田间作业机车定位系统[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4,26(1):85-87.[4]Zhao C J.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technology[M].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2000.[5]Naiqian Zhang,Maohua Wang.Precision Agriculture-A Worldwide Overview[J].Tecjnology Innovationand SustainableAgriculture,2000,15(11):121-131.[6]彭道刚,杨平,杨艳华.现场总线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机电一体化,2004,(2):6-10.[7]张志森.电动汽车最优自动变速及能量回馈的控制技术研究[D].广东省,广东工业大学,2013.[8]庄卫东.东北黑土漫岗区大豆变量施肥播种技术研究[D].黑龙江省,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1.[9]张利.基于计划、控制实施的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研究与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2003.[10] 李建兰.基于 STC12C 系列单片机的 DS18B20 编程[J].理论和方法,2009,28(1):23-26.[11]王熙.精准农业大豆变量施肥控制研究[D].黑龙江省,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12]郭贵平.T 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广东省,华南理工大学,2011.[13]王少农,王熙.美国天宝公司网络农场系统[J].现代化农业,2015,12(2):59-60.[14]邵培杰.中国现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研究[D].河南省,河南大学,2012.[15]刘丽娟.基于气象条件的北方寒地水稻病虫害预警系统的研究[D].黑龙江省,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3.[16]宋海亮.基于 CAN 的汽车制动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17]贾国光.工业控制系统中基于 CAN 总线的实时动态调度研究[D].湖南省,湖南大学,2008.[18]周游.基于 CAN 总线的嵌入式玻璃拉丝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湖北省,武汉理工大学,2006.[19] 刘慧 , 宋磊 . 基于 CAN 总线的客车后置发送机数据采集显示系统[J]. 车辆与动力技术,2002,85(1):37-41.[20]饶运涛,邹继军,王进宏,等.现场总线 CAN 原理与应用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21]李君略,俞龙,刘华,等.联合收割机监测系统研究现状及展望[J].现代农业装备,2005,(12):46-48.[22]王建新,杨世凤.远程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5,(4):905-912.[23]王杰.现场总线技术的现状和发展[J].电气传动自动化,2005,(3):15-19.[24] 农静 , 郑宗亚 , 刘志杰 . 单总线数字温度传感器 DS18B20 原理及应用 [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25(3):119-122.[25]陶太平.基于双 CAN 总线的监控报警系统设计[D].江苏省,南京理工大学,2010.[26]曾谊晖.履带式集矿车软底质行走行为及模拟试验系统研究[D].湖南省,中南大学,2013.[27]李佼.灌溉井群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D].黑龙江省,东北农业大学,2014.[28]苏毅,李明霞.基于现场总线的虚拟仪表在制糖企业中的应用[J].中国测试,2012,38(2):112-116.[29]徐月华,陈志忠,翁志辉.楼宇用电网络化管理系统开发[J].工业工程,2009,12(4):96-99.[30]慕守宝,高飞翔,丁成.冗余控制系统在北衙矿业公司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黄金,2014,35(2):42-46.[31]THOMAS G J.An improved CAN field bus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J].Industrialelectronics,2008,14(7):36-37.[32]杨慧,田亮,田敏.CAN 总线协议分析[J].中国仪器仪表,2002:1-4.[33]汪瞳,刘玉明,杨楚平.CAN 总线协议实现方法研究[J].应用科技,2007,34(7):54-57.[34]匡纯琪.基于 CAN 总线的大型起重机吊装过程在线监测系统[D].广东省,广东工业大学,2013.[35]薛雷.CAN 总线的数据帧结构及接口设计[J].洛阳师专学报,1999,18(2):117-120.[36]杨芳.电磁计量技术在传感器测量系统中的应用[J].硅谷,2014,(3):110-111.[37]孙圣和.现代传感器发展方向[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23(1):1-10.[38]Kim S C,Park W P,Jung I G,et al.precision positioning of farm wehicles using a plural GPSreceiver[R].ASAE PaperNO.021156.St.Joseph,Mich.:ASAE,2002.[39]苏敏.基于 GPS 导航的太阳能机器车系统研究[D].江西省,南昌航空大学,2013.[40]周月霞,孙传友.DS18B20 硬件连接及软件编程[J].传感器世界,2001,(12):25-29.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三[1]李岳云,蒋乃华,郭忠兴.中国粮食波动轮[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5-18.[2]邓亦武.粮食宏观调控[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2-20.[3]程叶青,张平宇.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的区域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6):925-931.[4]邵立民.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26(1):23-26.[5] 宁哲 , 王兰 , 韩微 . 粮食安全背景下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37(4):90-93.[6]房世波,韩国军,张新时等.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适应[J].气象科技进展,2013,(2):15-19.[7]庄丽,郑福云.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4):20-21.[8]彭文英,张雅杉.免耕对粮食产量及经卉效益的影响评述[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4):113-118.[9]乔世君.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3):11-16.[10] 杜华章 . 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12).[11]漆雁斌,陈卫洪.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农村经济,2010(02).[12] 张海英 . 江西省低碳农业发展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D]. 南昌大学,2011(06).[13]陈俊红,姜翠红,李红.都市型现代农业低碳经济进程评价及建议--以大兴区为例[J].生态经济,2010(11).[14]罗吉文.低碳农业经济效益的测评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0(04).[15]董魏魏,马永俊,毕蕾.低碳乡村指标评价体系探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2(01).[16]许广月.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0(10).[17]田万慧.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7).[18]李晓惠.低碳农业研路的探讨 [J].经济研究导刊,2011(03).[19]周勇.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1(04).[20]魏斌,张灵菲,葛庆征等.低碳农业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2(04).[21]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08).[22]左上歧.绵阳低碳农业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路径[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1).[23]梁清园.广东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1(05).[24]李光全.沿海发达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省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1(06).[25] 程叶青 , 何秀丽 .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结构变动及比较优势分析[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3):1-7.[26]方修琦,王媛,云雅如.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的影响及人类的响应[A].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272-278.[27]马超群,何艳芬.建国以来陕西省粮食生产及其作物结构变化[J].长安大学学报,2008,10(2):82-86.[28]王济民,肖洪波.我国粮食“八连增”的性质与情景.农业经济问题,2013(2):22-30.[29]陈佑启.我国耕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6):29-32.[30]潘华盛,张桂华,祖世亨.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发展的影响极其对策的研究[J].黑龙江气象,2002,(4):7-12.18.[31]俞海,黄季焜,ScottRozelle 等.土壤肥力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03,25.[32]陈百强.中国近期耕地资源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变化态势[J].资源科学,2004,26(5):38-45.[33]梁世夫.粮食安全背景下直接补贴政策的改进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5,(5):4-7.[34]朱俊林.三峡工程与江汉平原农业持续发展[J].生态学,2010,(2).[35]穆晓莹.我国玉米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V].北京农业,2012,(24):44-46.[36]任昊天.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成本收益分析[J].黑龙江粮食,2013,(08):48-50.[37]谈琰.中国粮食核心区建设执行层面的困境与对策[J].农村、农业、农民,2009,(7):40-41.[38] 杨邦杰 , 郧文聚 , 吴克宁 . 国家粮食核心区的保护与建设 - 黑龙江调查报告 [J]. 中国发展,2009,(2):1-4.[39]朱再清.1978年以来湖北省粮食生产波动状况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2,16(5):13-16.[40]郑晶,李艳.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粮食生产结构变化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6,(7):99-103.。
农业可参考的文献.doc
![农业可参考的文献.doc](https://img.taocdn.com/s3/m/587867ff964bcf84b8d57b19.png)
农业可参考的文献ﻭﻭ农业可参考的文献高启杰.多元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合作的动力机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科学版),2015(1):24—27.焦源.农户分化状态下需求导向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研究.农业经济,2015(7):46—48。
ﻭ郭金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策略。
吉林农业,2014(21):15-17。
黄季j,胡瑞法,智华勇。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与:策评估和建议.农业技术经济,2009,(1):4~11杨忠娜,陈曦,张淑云,等.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及建议.贵州农业科学,2009,(10):233~235高启杰,谢建华,申建为,等。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的思考.调研世界,2005,(12):10~13ﻭ贾性广。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分析与建设对策。
低碳世界,2016(05).ﻭ王新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分析与体系建设的对策。
吉林农业,2015(06).陈修平。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与建设对策浅析.南方农业,2015(09).杨璐,何光喜,李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调查分析。
软科学,2014,(6):104~107邱小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分析与建设对策.农业科技管理,2010,(4):72~74张世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农技推广,2010,(1):4~5ﻭ杜小凤,吴传万,王伟中,杨文飞,钱新民。
浅议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江西农业学报,2006:4。
孔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业展望,2015:1。
汪志龙.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营管理者,2013:16。
石明权,潘正茂,陈宏.浅析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业科技管理,2009:3.ﻭ袁纪.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ﻭ陈元将。
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农业与技术,2014:4.ﻭ赵玉姝.农户分化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优化研究。
农业参考文献.doc
![农业参考文献.doc](https://img.taocdn.com/s3/m/386a1838783e0912a2162a9a.png)
农业参考文献关于农业是怎样的呢?有着什么精彩的文献可以供撰写的参考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农业,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农业参考文献篇一:[1]高启杰.多元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合作的动力机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4-27.[2]焦源.农户分化状态下需求导向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5(7):46-48.[3]郭金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策略[J].吉林农业,2014(21):15-17.[4]黄季焜,胡瑞法,智华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农业技术经济,2009,(1):4~11[5]杨忠娜,陈曦,张淑云,等.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对策及建议.贵州农业科学,2009,(10):233~235[6]高启杰,谢建华,申建为,等.关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与改革的思考.调研世界,2005,(12):10~13农业参考文献篇二:[1]贾性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分析与建设对策[J].低碳世界,2016(05).[2]王新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分析与体系建设的对策[J].吉林农业,2015(06).[3]陈修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与建设对策浅析[J].南方农业,2015(09).[4]杨璐,何光喜,李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调查分析.软科学,2014,(6):104~107[5]邱小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分析与建设对策.农业科技管理,2010,(4):72~74[6]张世辉.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中国农技推广,2010,(1):4~5农业参考文献篇三:[1]杜小凤,吴传万,王伟中,杨文飞,钱新民.浅议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4.[2]孔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展望,2015:1.[3]汪志龙.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16.[4]石明权,潘正茂,陈宏.浅析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9:3.[5]袁纪东.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6]陈元将.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4:4.[7]赵玉姝.农户分化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农业参考文献篇四:[1]雷钧,黎凌,熊黎黎.新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SWOT 分析[J].新疆农业科技,2011;(1).[2]闫艳燕,余国新,杨爽.新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策研究[J].北方园艺,2015(02):186-192.[3]基于SWOT分析的新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战略研究[M].山东纺织经济,2012(5):33-37.[4]吕剑红,吕建秋.创新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1):70-72.[5]杜华章.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1):66-70.[6]胡瑞法.中国农技推广: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J].管理世界,2005(5)50-57.[7]闫艳燕,余国新,杨爽.新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策研究[J].北方园艺,2015(2)186-192.[8]舒利敏.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J].农村经济,2004(6):88-89.[9]陈红.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11)50-52.[10]陈夏莉.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1(16):175-178.。
农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中英文范例)
![农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中英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4fafc8d2ba1aa8114531d95c.png)
农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中英文范例)参考文献是写作农学毕业论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导师可在审核学生论文时,可根据参考文献的引用、数量、时间及其权威性,来了解作者对本课题研究的程度,进而评价论文的水平和结论的可信度,由此可见文献的重要性,本文精选了50个"农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含中英文文献,供广大学子参考。
农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一:汤文光, 肖小平, 唐海明, 等. 不同种植模式对南方丘陵旱地土壤水分利用与作物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18): 3606-3617.【2】刘星, 张书乐, 刘国锋, 等. 连作对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4, 40(7): 1274-1285.Qiu S J, He P, Zhao S C, et al. Impact of nitrogen rate on maize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ies Northeast China. Agronomy Journal, 2015, 107(1): 305.Chuan L M, He P, Zhao T K, et al.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rrelated to grain yield and nutrient use efficiency for wheat production in China. Plos One, 2016, 11(9): e0162802.李书田, 金继运. 中国不同区域农田养分输入、输出与平衡.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0): 4207-4229.陈庆瑞, 赵秉强, 等. 四川省作物专用复混肥料农艺配方.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4.陈印军, 肖碧林, 方琳娜, 等. 中国耕地质量状况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7): 3557-3564.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陈春霞.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其拓展.生产力研究,2010(01):54-56+267程绍铂,杨桂山,李大伟.长三角典型农业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分区研究以江苏省兴化市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04):149-152+157迟清涛.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吉林农业大学,2015崔凯. 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算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丁志伟,张改素,康江江,翟伟萍.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状态评价与定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05):760-766傅晨.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农业经济问题,2010(5):26-33+110高芸,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综述.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03):409-415郭强,李荣喜.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报,2003(01):97-101Shibayama M Akiyama T. 1986.Aspectroradiometer for field use.Radiometric estimation of nitrogen levels in field rice canopies. 55(4): 439-445.柯炳生.对推进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几点认识.中国农村经济,2000(09):4-8何传启.农业现代化的事实原理和选择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科学与现代化).北京:2012:11李黎明,袁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20-24李进平.河南省农业现代化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5李林杰,郭彦锋.对完善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统计与决,2005(13):34-36Geary B, Clark J, Hopkins B G, et al. Deficient, adequate and excess nitrogen levels established inhydroponics for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interaction studies in potato.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2014,38(1): 41-50.Alva A, Fan M S, Qing C, et al. Improving nutrient-use efficiency in Chinese potato production experience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Crop Improvement, 2011, 25(1): 46-85.吕文广.甘肃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及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研究.兰州大学,2010.农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二:蒋和平.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世界银行、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全球农业科技与发展评估";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世界银行、联合国环境计划署: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5:10蒋和平.蒋和平:发展中国现代农业要稳定小农与发展大农并举.江苏农村经济,2012(01):21孔祥智,毛飞.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主体及推进策略分析.农业经济与管理,2013(02):9-15李芳远.新型城镇化引领下的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郑州大学,2015李燕凌,汤庆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06):641-645李周,蔡昉,金和辉,张元红,杜志雄.论我国农业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的转化.经济研究,1990(06):39-50刘巽浩.论中国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5):17-21刘晓越.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国统计,2004(2):11-13+10Broge N H, Leblanc E.2003paring prediction power and stability of broadband and hype rspectral vegetation indices for estimation of green leaf area index and canopy chlorophyll density.Remote Sensing Of Enviro nment, 76(2):156-172.潘世磊.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重庆工商大学,2016沈琦,胡资骏.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模型基于聚类和因子分析法.农业经济,2012(05):3-5.孙纲.黑龙江县域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016王宝义.中国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评价分析与对策选择.山东农业大学,2018Everitt J H, Pettit R D Alaniz M A.1987. Remote sensing of room snake weed(Gutierrezia sarothrae)and spiny aster(Aster spinosus).Weed Sei, 35(2):295-302.许志发.福建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福建农林大学,2017宣杏云.国外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及其借鉴.江苏农村经济,2006(05):16-17朱剑峰,朱媛媛.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与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04):120-124辛岭,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06):646-650杨秀艳.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伊霞.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辽宁大学,2017Pinter P J, Jackson R D, Idso S B. 1983.Diurnal Patterns of Wheat Spectral Reflectances. Jackso Remote Sensing, 21(2): 156-163.赵文英,付仁玲,何佳琪,李瑞敏.我国各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国农机化学报,2018,39(12):94-100张宝丹.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山东大学,2018张成龙.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研究.广西大学,2014张航,李标.中国省域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研究.农村经济2016,(04):53-57。
农学毕业论文
![农学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3ef9e0d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6f.png)
农学毕业论文摘要: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旨在探讨农学领域的相关问题,通过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种植技术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农学;农作物;种植技术;可持续发展一、引言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资源环境的日益紧张,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农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生态学等多个领域,致力于研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二、农作物生长环境(一)土壤条件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其肥力、质地、酸碱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肥沃的土壤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贫瘠的土壤则需要通过施肥、改良等措施来提高其肥力。
此外,土壤的质地和酸碱度也会影响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农作物选择适宜的土壤类型。
(二)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温度、光照、降水等。
不同的农作物对气候条件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水稻喜欢高温多湿的环境,而小麦则更适应低温干燥的气候。
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品种,并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来适应气候的变化。
(三)水资源水是生命之源,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充足的水分供应能够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而干旱缺水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在农业生产中,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采取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种植技术(一)品种选择选择优良的农作物品种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
优良的品种应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等特点。
在选择品种时,需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市场需求和种植习惯等因素,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
农学专业毕业论文
![农学专业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50aa468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d0.png)
农学专业毕业论文农学专业毕业论文: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策略性措施,提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介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对挑战的策略。
接着,本文关注于农田管理、农业技术、市场营销与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重要因素,提出了相关策略,并对其可行性和效果进行了评估。
最后,通过案例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策略的实施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农学、可持续发展、策略、农田管理、农业技术、市场营销、政策支持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农业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和经济支柱,在全球尤为重要。
然而,当前农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农村贫困等,已经对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探索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制定策略性措施,提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农学专业的学生和相关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第二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2.1 资源短缺农业的发展依赖于土地、水资源、肥料等自然资源,但这些资源的供给存在限制。
因此,如何合理利用、保护这些有限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首要挑战。
2.2 环境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品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如何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2.3 农村贫困农村贫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大挑战。
农民收入低、生活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和积极性。
因此,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章:应对挑战的策略3.1 农田管理的策略农田管理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
通过精确施肥、科学灌溉、合理轮作等手段,提高农田利用率和土壤肥力,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2 农业技术的策略农业技术的创新对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0c7d4d6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8.png)
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1[1]韩鲁佳,闫巧娟,刘向阳等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3): 87-91.[2]Lai R . World crop residues production and implications of its use as abiofuel[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05, 31(4):575 — 584.[3]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1,(2):2-5.[4]戴志刚,鲁剑巍,周先竹,等.中国农作物秸秆养分资源现状及利用方式[J].湖北农业科学,2013,(1): 27-29.[5]王亚静,毕于运,高春雨,等.中国秸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及其适宜性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0’ 43(9).[6]Liu H, Jiang G M, Zhuang H Y,et al. Distribution, utilization structure and potential ofbiomass resources in rural China:With special references of crop residues[J]. Renewable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07,12:1402-1418.[7]李飞跃,汪建飞.中国粮食作物秸秆焚烧排碳量及转化生物炭固碳量的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13,14: 1-7.[8]CAO G L. Investigation on emission factors of particulate matter and gaseous pollutants fromcrop residue burn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8,01: 50-55.[9]李金花,宋红竹,薛永常等.我国制浆造纸木材纤维原料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世界林业研究,2003, 06: 32-35.[10]苏芸,刘珊杉,何金存.农作物秸秆制备人造板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2,09: 7-9.[11]晋新华,等.秸秆利用域外来风[J].当代农机.2009:15.[12]刘建胜.我国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的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5.[13]RanillaM J, Carro M D> LopezS, et al. Influence of nitrogen source on the fermentationof fiber from barley straw and sugarbeet pulp by ruminal micro-organisms in vitro [J]. The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1,86(6): 717-25.[14]农业部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力度[J].北京农业,2011,(10):43.[15]黄振华,陈海涛,房欣,等.含水率对大豆秸秆流动力学性能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1, 30(5): 847-850.[16]S.Ranik,R.Nandi. Effect of Supplementation Ofrice Straw with Biogas Residual SlurryManure on the Yield. Protein and Mineral Contents of Oyster Mushroom [J]. IndustrialCrops and Products. (20): 311-319.[17]俞祝生.农业秸秆纤维加工工艺及设备配置[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 231-232.[18]陈海涛,李皓.高得率秸杆纤维制取机的设计[J].黑龙江造纸,2012,40(3): 13-18.[19]韩永俊,陈海涛,刘丽雪,等.水稻秸秆纤维地膜制造工艺参数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3): 242-247.[20]应美旰,王庚煌,等.机械化运输工艺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21]顾玲,管荣根,张瑞宏,等.链板式连续运输机械的现代设计方法研究[J].工程设计学报,2003,10(3): 149—153.[22]李英,潘家祯,孔令超.立式螺旋输送机最佳输送状态理论及计算机可视化设计[J].起重运输机械,2004, 03: 9-12.[23]单质明.带式输送机技术的现状及差距[J].物流设备,2009,(8):32-33.[24]杨正中.埋刮板输送机刮板链条及其选用[B].粮食流通技术,2009,(1):15-17.[25]陈广富,徐余伟.饲料螺旋输送机设计参数的选择和确定[J].饲料工业,2008,29(15): 1-5.[26]魏文义,等.同向平行双螺杆挤出机喂料系统的现状与发展[J].工程塑料应用.[27]赵琪,施纯仁.变速、变螺距、变直径螺旋给料机的开发与设计[J].中国建材装备,2001, 02: 10-11.[28]霍丽丽,田宜水,等.农作物秸秆原料物理特性及测试方法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1, 29(6): 86-92.[29]房欣,陈海涛,黄振华,等.不同含水率大豆秸秆与不同材料间滑动摩擦特性的研究[J].大豆科学,2012,31(5): 838-841.[30]GB/T 5262-2008.农业机械试验条件测定方法的.一般规定[S].[31]霍丽丽,孟海波,等.粉碎秸秆类生物质原料物理特性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 (11): 189-195.[32]M.Molenda, J Horabik, I J Ross, et al. Friction of wheat grain-on-grain and oncorrugated steel [J]. Transactions of the ASAE, 2002, 45(2): 415-420.[33]余友泰,蒋建鹏.土壤、作物种实和各种脱出物对钢板、铸铁和木板等的摩擦系数的测定[J].东北农学院学报,1957, (1): 1-11.[34]田宜水,姚宗路,欧阳双平,等.切碎农作物秸秆理化特性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1, 42(1): 124-128.[35]周祖鄂.农业物料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102.[36]邓美生.固体散状物料的常用物性及测试方法.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2000,(5):10-15.[37]ShinojSubramanian, R Viswanathan. Bulk density and friction coefficients of selectedminor millet grains and flours [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7,81(1): 118-126.[38]GB/T23771-2009.无机化工产品中堆积密度的测定[S].[39]刘振学,黄仁和,田爱民.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00-103.[40]袁志发,周静芋.试验设计与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2[1] 高焕文,李洪文,陈君达 . 可持续机械化旱作农业研究 [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9,17(1):57-62.[2]高焕文,李问盈,李洪文.中国特色保护性耕作技术[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3):1-4.[3] 杨昆仑,杨守军,辛秀琛 .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中磷有效性的影响 [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82-13783.[4]马伟崔蕙霞.机械化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8,(150):24-27.[5] 周德义.王子佳宋平平.带秸秆粉碎装置的玉米收获机割台设计[J]. 农机化研究.2013,2(2):77-80.[6]任延昭.玉米秸秆在卧式切茎割台中运动规律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理工大学,2012.[7]蒋金琳.免耕播种机播种带玉米根茬处理装置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4,20(2):129-131.[8]李其昀,贾晓东.保护性耕作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 农机化研究, 2006(11):074.[9]蒋金琳,高焕文.免耕播种机玉米根茬处理装置破茬性能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07,38(9):63-66.[10]邹岚,卓杰强等.我国玉米收获机发展前景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8.(4).[11] 杨富营,余泳昌等 .4YW-2 型玉米收获机的性能改进与试验分析 [J].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2):114-118.[12]郝付平,陈志.国内外玉米收获机械研究现状及思考[J].农机化研究,2007,(10):206-208.[13]高焕文,李洪文等.保护性耕作的发展[J].农业机械学报,2008,39,(9):43-48.[14] 刘欣,曹磊,崔向冬等 . 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技术及机具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3(3):57-58.[15]朱燕青.加工多线大导程丝杠的分线方法[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 2006(02):60-61.[16] 宋甲宗,冯刚,黄越峰 . 螺旋卸船机多头螺旋垂直提升的研究[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5.35(2):192-197.[17]竺开华,陈文钦.余摆线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J].应用与研究.1975.[18] 奥紫锋 . 利用计算机探讨余摆线在农机中应用时最佳参数选择[J]. 农业机械学报.1985.9(3):78-86.[19]桑金和.CAXA 仿真动画在离合器上的应用[J].金属加工.2010(7):75-76.[20]姜芳等.CAXA 制造工程师 2008 基础教程与应用[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0:57-74.[21]刘向东,于泳红,苏晓光.CAXA2013 机械设计基础及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9.[22]宫涛,李其昀,李亚娉等 .玉米切茬还田装置切断根茬影响因素试验 [J].农业机械学报,2013,44(S2):37-40.[23] 魏元振,李其昀,曹树红等 . 玉米植株受切运动规律试验分析[J]. 农业机械学报,2012,43(Z1):116-19,145.[24]李其昀,任延昭,张道林等.悬挂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挂接件标准化问题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2(5):30-33.[25]任延昭,李其昀,宫涛等.玉米茎秆在立式切碎装置中切后运动规律的试验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3(1):164-168.[26]黄亚群.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学习指导[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8:8-21.[27]刘德金,肖承和.农业试验设计与分析[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00-533.[28]金益.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M].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0,159-185.[29]刘小虎.spss 12.0 for windows 在农业试验统计中的应用[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6. 90-94.[30]王颉.试验设计与spss 应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0.168-180.[31]庄致,冯运义.SPSS 统计分析实验指导[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4.123-127.[32]汪冬华.多元统计分析与SPSS 应用[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0.57-79.[33]肖信.origin 8.0 实用教程-科技作图与数据分析[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2.68-82.[34]方安平.Origin8.0 实用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146-192.[35]于成龙,郝欣,沈清.Origin8.0 应用实例详解[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5-70.[36]ATCHISON. J. E,HETTENHAUS .J .R. Innovative methods for corn stover collecting,handlingstoring and transporting.NREL/SR-510-33893:2004.4.[37]梁俊英. 粮食流通工程设计手册[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66-467.[38]Executive Summary “National Crop Residue Mangement Survey”,Conservation Technol ogyInformation Center,1995.[39]Hanna,H.Mark,Kohl,Kris D,et al.Machine losses from conventional versus narrow row cornharvester[J].Applied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2008,18(4):405-409.[40]Akrtiidis,C.B.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ize stalks in rel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cutting blade[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Research.1974,19(1):1-12.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3[1]李佳穗.农村法治问题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11(6).[2]王亚辉.农业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析[J].现代农业,2011(10).[3]梅冬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3.[4]郭莹.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D].天津大学,2012,12.。
怎么才能种好地论文参考文献
![怎么才能种好地论文参考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d266f9d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8c.png)
怎么才能种好地引言种植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之一,对食品供应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而种好地是农作物高产丰收的关键环节之一,农民朋友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掌握科学种植技术。
本文将为您介绍怎么才能种好地,并提供一些科学的论文参考文献,帮助您更深入了解种植技术。
选择合适的土壤选择合适的土壤是种植高产农作物的基础,不同农作物对土壤的要求不同。
根据土壤的质地、水分和肥力等特点,种植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种植目标的土壤类型。
在选择土壤时,可以参考以下论文:•Smith, J. et al. (2018). Soil type preference of high-yield corn crops.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Soil Science, 20(3), 45-57.•Johnson, M. et al. (2020). Impact of soil pH on the growth of wheat crop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Agriculture, 35(2), 112-125.合理施肥施肥是种好地的重要步骤之一。
不同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农作物的需求进行合理的施肥。
一般来说,氮、磷、钾是作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
根据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可以决定施肥的类型和用量。
以下论文提供了一些有关施肥的参考文献:•Zhang, L. et al. (2019). Study on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fertilizers on the growth of rice crops.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5(1), 78-89.•Brown, K. et al. (2021). Impact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on the yield of tomato crops.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 40(4), 200-215.控制病虫害病虫害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农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农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75a4eb8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8.png)
农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与农业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农学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便为农学毕业论文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是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品质以及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文献综述显示,目前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稻种植、果树栽培、农业机械化、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等。
例如,研究表明利用科学的水稻种植管理方式,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并改善土壤环境。
此外,农业机械化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可以提高农作物种植的效率和质量。
二、新型农业模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型农业模式逐渐成为农学研究的热点。
相关文献显示,新型农业模式主要包括有机农业、精准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
有机农业主要强调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精准农业则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管理;而农业生态系统则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全球农学界关注的重点。
通过对文献的综述,可以发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节水农业、农业废弃物处理和农村发展等方面。
研究表明,节水农业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灌溉对水资源的需求,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另外,合理处理农业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和动物粪便,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并有效利用农业资源。
此外,农村发展也是农学界关注的重要内容,通过提高农村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农民的工作环境,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农学领域的研究包括农业生产技术、新型农业模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了解到农业生产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掌握新型农业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深入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在撰写农学毕业论文时,可以借鉴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提高论文的专业性和学术价值,为农学领域的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作物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作物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55a828f2b14e852458fb57a5.png)
作物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作物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作物残茬覆盖度遥感监测研究进展.《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1年12期.张淼.李强子.蒙继华.吴炳方.[2].作物生物量遥感估算研究进展.《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11期.杜鑫.蒙继华.吴炳方.[3].基于CASI高光谱数据的作物叶面积指数估算.《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5期.唐建民.廖钦洪.刘奕清.杨贵军.冯海宽.王纪华.[4].基于NIRRed光谱特征空间的作物水分指数.《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6期.程晓娟.徐新刚.陈天恩.杨贵军.李振海.[5].内蒙古地区参考作物蒸散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农业工程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z1期.王潇潇.潘学标.顾生浩.胡琦.魏培.潘宇鹰.[6].基于成像光谱技术的作物杂草识别研究.《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7期.刘波.方俊永.刘学.张立福.张兵.童庆禧.[7].作物植被覆盖度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8期.朱蕾.徐俊锋.黄敬峰.王福民.刘占宇.王渊.[9].作物地膜覆盖安全期概念和估算方法探讨.《农业工程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9期.严昌荣.何文清.刘恩科.林涛.刘爽.刘勤.[10].基于多时相MODISEVI和临近三年地面数据的新疆作物分类.《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5期.牛铮.王力.郝鹏宇.王长耀.二、作物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我国化肥利用现状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研究.被引次数:75作者:闫湘.植物营养学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学位年度)[2].沿淮地区饲用作物种植现状调查报告.作者:王楠.作物安徽科技学院2014(学位年度)[3].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水量平衡研究.作者:熊友胜.土壤学西南大学2013(学位年度)[4].基于MODIS数据的作物物候期监测及作物类型识别模式研究.被引次数:21作者:张明伟.资源环境信息工程华中农业大学2006(学位年度)[5].黄土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及典型地区作物蒸腾量变化特征.作者:李丹.农业水土工程西安理工大学2012(学位年度)[6].沸石包膜尿素的研制及包膜控释尿素对作物生长效应与影响机理研究. 作者:李敏.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安徽农业大学2013(学位年度)[7].基于遥感与作物生长模型的冬小麦生长模拟研究.被引次数:23作者:郭建茂.应用气象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学位年度)[8].供求关系视角下的作物学专业学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作者:王晓燕.作物青岛农业大学2013(学位年度)[9].基于图像识别的作物病虫草害诊断研究.被引次数:37作者:王克如.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学位年度)[10].黄麻/红麻作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特性研究.作者:陈军.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广西大学2013(学位年度)三、作物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温室作物光合作用数学模拟的研究进展.王蕊.须晖.吴海涵.李天来,20122012中国设施园艺工程学术年会、设施蔬菜栽培技术研讨暨现场观摩会[2]浅论作物生理学的发展.王志敏,2012第十三次中国作物生理学术研讨会[3]作物定量化育种及其应用.郭瑞林,20112011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4]作物栽培学基础研究的困境与对策.杨建昌,2011全国第十四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5]非作物生境在作物害虫天敌种群调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张玉虎.李正跃.陈斌,2009云南省昆虫学会2009年年会[6]西北地区生长季参考作物蒸散变化成因的定量分析.曹雯.申双和.段春锋,2011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7]多样性导向合成方法合成多元并环、螺环杀线虫活性化合物.那日松.刘炳杉.许春丽.李洪连.刘佳,2014第十四届全国农药学科教育科研研讨会暨赵善欢学术思想与研究实践讨论会[8]作物冠层漩涡结构与作物丛响应关系探讨.李政江.付志一,2012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9]本溪地区参考作物腾发量时空演变特征研究.邵俊昌.曲磊,2013东北三省水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10]生物腐植酸在作物上的应用效果研究进展.卫晓磊.俞晓芸,20102010中国腐植酸行业低碳经济交流大会暨第九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李霞,戴传超,程睿,等.不同生育期水稻耐冷性的鉴定与耐冷差异的生理机制[J].作物学报,2006,32(1):76-8 3 [2]李全英,李海波.孕穗期低温胁迫对北方杂交粳稻颖花结实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1
(1):71-74
[3]周介雄,蒋向辉,余显权.抗冷水稻的生理生化特性[J],种子,2003(4):47
[4]王伟平,杨塞,肖层林.幼穗分化后期异常低温对蜀恢527育性的影响及生理机理[J].2005,20(6):57-60
[5]谭孟祥,景元书,薛杨,等.水层深度对早稻幼穗分化期遭遇低温过程时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5,36(5)533-560
[6]宋广树,孙忠富,孙蕾等.东北中部地区水稻不同生育时期低温处理下生理变化及耐冷性比较[J].生态学报,201131(13):3788-3795
[7]李健陵,霍治国,吴娅丽,等.孕穗期低温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J],中国水稻科学,2014,28(3):277-288
[8]孙擎,杨再强,高丽娜,等.低温对早稻幼穗分化期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14,22(11):1326-1333
[9]姜丽霞,李帅,闫平,等.黑龙江水稻孕穗期障碍型冷害及其对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4,30(3):463-468
[10]段世萍,杜尧东,陈新光,等.不同氮素水平辣椒幼苗对低温响应的差异[J].生态学报,2010,30(6):1516-1523
[11]候立刚,陈温福,马巍,等.低温胁迫下不同磷营养对水稻叶片质膜透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2,27(1):118-123
[12]李海林,殷绪明,龙小军,等.低温胁迫对水稻幼苗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1)50-53
[13]施大伟,张军城,陈国祥,等.低温对高产杂交稻抽穗期剑叶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6,22(2):40-44
曲辉辉,姜丽霞,朱海霞,等.孕穗期低温对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空壳率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1,30(3):489-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