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性与智力和学业成绩的关系
1、创造性与智力 习惯上人们会想当然的认为,高创造性的人一定都是最聪明 的人。其实不然,心理学家们作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 创造性和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 关的非线性关系。以上研究,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a、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b 、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 性。 c、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d、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上述关系表明,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 不是充分条件.创造性不仅与知识技能、智力 有关,还与人格有密切关系。
2、创造性与学业成绩 关于创造性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者们的 意见也很不一致,但总的说来,倾向于认为二
者并不遵循绝对的线性关系。从许多跟踪调查
研究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校期间成绩突出
的学生,十几年后甚至是几十年后在其工作领
域中也并无多少创新和建树,相反,一些成绩
并不十分突出的学生,工作上却有较显著的技
2 .教师的素质。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主导作用。所以, 一个教师自身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 ( 1 )自己本身具有创造力;( 2 )有强烈的求知欲;( 3 )努力 设法形成具有高创造性的班集体;(4)创设宽容、理解、温 暖的班级气氛;(5)具有与学生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 (6)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7)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以 激发儿童的创造渴望。
第七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
第一节 问题解决


一、问题
一个问题产生于一个活着的人,他有一个 目标,却又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个目标之 时。每当他不能通过简单的行动从一种情境达 到另一种需要的情境时,就要求助于思考。这 种思考的任务是设计某种行动,这种行动能使 其从当前的情境达到需要的情境。 (Duncker,1945)
问题解决


找到问题的最后答案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解决问题的步骤)
解决程序
A
问题表述 (起始状态)
B
目标状态
主要的启发式策略有如下三种

1、手段一目标分析策略。将目标划分成许多子目标,将问题 划分成许多子问题,寻找解决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这种策略 的核心是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并采用 一定的步骤来缩小这种差别,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创造性思维训练
▲在创造性活动中,发散性思维比集中性思维更重要。
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 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具体应用此方法时,应 遵循四条基本原则: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 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二是鼓励标新立异、与 众不同的观点;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 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励提出改进 意见或补充意见。


创造发明就是问题解决过程,是一种具有创新意 义、超乎寻常的问题解决错成,也是一个发现问 题、组织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俞国良(1996)分析了关于创造力的问题解决过 程,总结了五种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明确问 题的能力、阐述问题的能力、组织问题的能力、 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任何一方面存在不足, 都足以影响个体的创造过程。
术创新和发明创造。
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证实,创造力与个体知识结构之 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 Hayers(1989)对著名的音乐家进行的研究 发现,仅有3/500的杰出乐曲是在作曲家职 业生涯的前十年中完成的。结果表明,在产 生有意义的音乐曲谱之前,一个坚实的知识 基础是必要的。
问题解决能力
3.学生自身的特点 (1)智力 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 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 具有相关性,即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 不是充分条件。 (2)个性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 因果的关系。这一点在前一问题中也有论述, 这里也不再重复。
四、创造性的培养
5、延长努力 不能过早过快地中止产生新观念的努力。一般人总 是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于是常把思维过早地中止 了。虽然,产生观念的速度在刚开始时最快,然后 逐渐地减慢下来,但事实却是,后面产生的观念有 78%比前半部分产生的观念质量更高些。 6、列举属性 尽量地把事物的属性列举出来,或是根据不同特点 把事物重新分类,从而能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以 便于产生新观念,新联想。

2.爬山法策略。这种策略的名称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即在问 题解决的过程中,假定的目标是山顶。人们不可能一下子爬到 山顶。在探索达到山顶的路径时,只要遇到有岔道,我们就看 几条岔道中哪一个是向山上延伸的(而不是向山腰或山下延伸) 就选择哪一条道路。这种策略也称为局部最优选择法。 3 .反推法策略。这种策略适合于解决那些从起始状态出发可 以有多种走法,但是只有一条路能够达到目标状态的问题。这 种策略常用于解决几何问题。
③容忍模糊不明的事物 ---高创造者乐于接受不甚 明确甚至是错综复杂的事物 ④容忍错误。 ⑤独特的价值观念系统 ⑥可驾驭的焦虑水平。 ⑦性别角色不受严格限制
创造性人格特征突出了产生创造性 的必要条件,但仅靠优良人格特 征不一定能产生创造性。
认知心理学视角
创造力与智力和学业成绩的关系 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 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河内塔问题
A B C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及创造性的含义
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独特而有价值产品的
活动或过程。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 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故也称为创造力。 创造力普遍存在于任何个体,并非有或无,而 是个体拥有多或少、发挥程度如何的问题。

二 、从不同视角来看创造力
吉尔福特的多重策略
吉尔福特在总结了大量的有关创造性思维培养和训 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多重形式训练创造 性思维的策略。 1、拓展问题 使需解决的问题以更扩展的形式提出。比如,我们 不问“如何改进灭蚊器?”而间:“我们怎样才能 消灭蚊子?”提问题本身对回答起到开启思路的作 用。 2、分解问题 使问题变得具体和明确,便于思维更易集中,以增 加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人格特征:① 认知的灵活性或无偏见性---能认真地去审
视和思考有悖于常识和习俗的观念、对于无拘束的猜 想的一种高度容忍精神、肯于扩展甚至乐于超越平凡 与现实的倾向,以及接受一种不一定有的甚至不可能 有的事物的倾向是创造者的共同特征。 ② 独立性---高创造者是一个节制的不顺从者。即既不是 一个绝对的不顺从者,也不是一个绝对的顺从者,而 是一个独立的人。
3、常打问号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创造性提出问题,先 有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一种能力,也 是一种思维习惯,因此应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善 于不断发问的习惯。 4、快速联想和中止评判 基本做法同奥斯本的脑力激励法,快速地产生 大量的联想而先不评判联想的质量。此训练既可 在课堂团体中进行,也可实施于个人。个人进行 此训练时,不妨放开思路,尽量地把所有想起来 的东西全部列出来,先不去管它正确与否,然后 再整理和选择。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l、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教师的这种做法会抑制学生的发散式思
维的发展,从而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通常认为发散式思维是创造性活动的基本 过程,在创造性过程中,发散式思维产生 的是几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其中一 些可能是新颖的,如果老师只要求学生按 照自己的思路或课本回答问题,限制学生 提出自己的见解,就难以拓宽他们的思维, 从而抑制学生的思路,特别是会抑制学生 的发散性思维 。


人格心理学家将创造力视为个体身上的 某些特征集合,它们导致了创造性行为。 认知心理学家注重对创造活动所涉及的 心理过程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和环境因素、如 创造动机和环境对创造性活动有制约作 用。
人格心理学视角

创造是一种人格特质。创造的本质 在于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同于 一般的某种人格特征
7、形成人为联想
经常尝试把两种不同的事物联想起来,从而 产生新奇的观念或事物。
8、尝试灵感 把无进展的思索停顿(搁置)一下,此时常 可得到某种灵感,即在暂时松弛状态下,紧 张的思维脱出原来的轨道,产生新的解决办 法。
▲练习题:


在课堂提问或作业中,有些老师对能按 自己思路或课本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 高分并表扬,对没有按自己思路而提出 自己见解的学生,则不给予高分,并认 为这是跟老师作对。结果这些班级在学 年统考中的成绩不理想。 试运用所学的心理学原理对上述现象进 行分析。
问题的类型

界定(定义)良好的问题与界定(定义)不良的 问题
(问题状态的清晰程度 ) 包括:确定的目标/列出与问题 有关的条件/说明操作的规则/说明限制的条件 代数问题是定义良好的问题,如3X+4=20

语义丰富问题与语义贫乏问题
(问题解决者对问题的熟悉程度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
(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竞争 )
社会心理学视角



研究证实,内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的创 造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 在成就动机高的个体内部,力求成功者 比避免失败者更适合进行创造活动,有 更多的创造活动,能有所创新和创造性 解决问题。 良好教育环境有利于创造力发展。
三、影响创造性培养的因素
(一)影响创造力培养的因素 1.改变不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观念。 (1)过分追求成功。 (2) 禁止学生提问。 (3)权威式教 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