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的综合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 S )好发于现代文明社会,美国成年人中大约24 %的人患有M S ,年龄大于50岁的人患病率为44 %左右[1 ]。
我国成年人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约1/6 的人群患有M S ,其中超重及肥胖者M S的患病率分别为21.6 %及2916 %[2 ]。
若按此推算,中国至少有1 亿以上M S 患者。
2 代谢综合征的定义
2005 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 F )关于M S 的最新定义[3 ]:中心性肥胖(腰围:中国男性>90 cm ,女性>80 cm ),合并以下四项指标中任两项:(1 )T G >150 mg /dl(117 m mol/L ),或已接受相应治疗;(2 )H D L2C ,男性<40 mg/dl(110 m mol /L ),女性<50 m g/dl(113 m mol/L ),或已接受相应治疗;(3 )收缩压≥130 m m H g 或舒张压≥85 m m H g ,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高血压;(4 )空腹血糖≥100 mg/dl(516 m mol/L ),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2 型糖尿病。
3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M S 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近年来通过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发现M S 发生的核心是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2sistance ,IR )[4 ]。
IR 是指胰岛素经典的靶器官,如肝脏、骨骼肌及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其它器官如血管、心脏、肾脏等也存在IR 。
当个体存在IR 时,随着病程的进展,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多种代谢异常,临床上表现为向心性肥胖、血脂紊乱(典型的脂谱为高T G 血症、低H D L2C 及小而致密的L D L2C 增高)、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纤溶系统异常、高尿酸血症、微量白蛋白尿以及多囊卵巢等症状。
认清了M S 的发病机制,在治疗时就可以有的放矢,不仅要纠正各种代谢紊乱,更应该针对IR 这一发病基础,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才能有效地进行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防治。
4 代谢综合征的综合治疗
M S 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治疗的基本策略是以改善IR为基础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无效时考虑药物治疗。
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作为长期干预的基础措施,最终目标是减轻体重、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高胰岛素血症、调节脂代谢异常、降低 2 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药物治疗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减轻糖毒性和脂毒性,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纠正血脂紊乱,恢复内皮功能及抗炎等作用。
411 非药物治疗
合理的饮食、适量运动可改善IR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防止代谢综合征进一步发展。
取得明确循证医学证据的研究有中国大庆研究、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diabetes pre2vention program ,D PP )研究及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ia2betes prevention study ,D PS )等。
411.1 中国大庆研究[5 ]:此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糖耐量异
常(im 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 T )人群进行合理的饮食、运动及饮食加运动的干预措施,观察其对预防糖尿病发生的作用。
入组IG T 患者共577 例35 个医疗中心,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单纯饮食治疗组、单纯运动干预组及饮食加运动干预组。
观察时间为1986 ,1992 年,随访6 年。
经严格的饮食、运动控制,每2 年复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 G T T )。
6 年后,对照组(133 例)糖尿病年发病率为151
7 %,单纯饮食治疗组(130 例)、单纯运动组(141 例)及饮食加运动组(126 例)的糖尿病年发病率分别为1010 %、813 % 和916 %。
经成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与对照组比较,饮食或运动治疗使糖尿病发生的风险下降了33 %,47 %。
大庆研究是世界上首次以较大样本、长期随访证明了合理的饮食或运动可以改善IR ,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411.2 美国D PP 研究[6 ]:D PP 研究是美国27 个中心入选
了3 234 例IG T 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
单纯强化生活方式改变组(要求减少脂肪及总热量摄入、体力活动每周至少150 min ,体重下降至少达到7 %,并维持)、二甲双呱治疗组(格华止850 mg ,,每天两次)均与安慰剂组对照,每组均有1 000 多例患者。
体重下降达7 %的患者约有50 %,体力活动每周至少150 min 者达74 %。
由于生活方式强化治疗的力度较大,无论是体重下降,还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作用均强于药物(二甲双呱)治疗的效果。
与对照组比较,生活方式干预组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了58 %,而二甲双呱组仅下降了31 %。
411.3 芬兰D PS 研究[7 ]:芬兰D PS 与中国大庆研究相似,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入选522 例,平均随访了3 年,观察了生活方式干预对IG T 的影响。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要求体重下降至少达 5 %,总热量限制的同时强调脂肪摄入量要小于总热量的30 %,饱和脂肪酸要小于总热量的10 %,纤维素摄入要大于15 g/kcal。
运动要求每周体力活动>4 h (>30 min/d ),经过3 年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糖尿病发生的风险下降了58 %。
M S 患者具体的饮食指导是指低盐(小于6 g/d )、低胆固醇(小于300 mg/d )、低热量(根据日常活动量、肥胖程度计算每日所需热量)、高纤维素(大于20 mg/d )饮食[8 ]。
国外学者推荐M S 患者采用" 地中海饮食",简单的说就是多吃蔬菜、水果、粗粮、植物油(橄榄油最佳)、鱼类,辅以少量蛋类、肉类、坚果等。
饮食指导的首要目标是控制体重,如果能使体重下降7 %以上,各种代谢紊乱将得到显著改善。
美国糖尿病协会(A D A )第58 届年会上许多专家提出,运动锻炼是目前可供选择医治M S 的“最佳药物”,在预防2 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效力[9 ]。
坚持锻炼可使2 型糖尿病发生的风险下降25 %,心脏病发生风险下降50 %。
科学的运动处方是治疗的根本,应根据患者的个性特点和用药情况制订个体化的运动处方。
运动治疗的作用机制尚为完全阐明,主要与规律运动能够减少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多
种危险因素有关。
(1 )运动可减轻体重及中心性肥胖;(2 )运动可降低血压;(3 )运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4 )运动可增加能量消,降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5 )运动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血管张力及纤溶凝血状态;(6 )运动可促进热休克蛋白转录合成增加[10 ];(7 )运动可使线粒体功能明显增强,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8 )运动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9 )运动可抑制钙蛋白酶及凋亡蛋白酶的激活,防止细胞调亡等[11 ]。
M S 患者的运动方式,建议选择有氧运动,如慢跑、踏车、游泳等,辅以适当的力量运动。
运动强度以中等强度最为适宜,低强度运动达不到治疗效果,高强度运动则存在一定的风险。
每次运动时间至少持续>30 min ,每周运动3 ,5次,或者一周累计运动时间超过150 min 可以获得明显的代谢改善[12 ]。
运动强度一般以心率为指导,最简单的计算方
法是安静时心率+20 次/min ;或者采用年龄预计法,即靶心率(次/min )=170 (或180 )-年龄(岁);其它更先进的方法还有无氧阈心率法,即根据患者心肺运动试验时测得的无氧阈水平心率为指导,此水平运动最为安全有效[13 ]。
刚开始运动时运动强度可适当降低,循序渐进加量至目标心率。
运动中收缩压应控制在180 m m H g 以内。
每次运动前必需先进行10 min 肌肉牵伸和关节准备活动,运动结束时也要进行10 min 放松运动,以避免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在给病人制订运动处方前应全面了解病人情况及用药情况,估计病人的运动风险,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避免运动加重病情和意外事件的发生,如冠心病患者必要时应在心电监护下进行,高血压患者应在药物控制血压的前提下运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等。
412 药物治疗
对于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或有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必须加用药物治疗进行二级预防。
目前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胰岛素增敏剂、调脂、降糖、降压、减肥药物等,目的是纠正各种代谢异常,降低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发病风。
(1 )改善IR :首选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其主要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PP A Rγ),调节脂肪细胞分化,提高葡萄糖利用率,从而改善IR [14 ]。
贝特类调脂药物能够激活PP A Rα受体,增强脂肪酸的分解代谢,调节血脂代谢(降低T G 、升高H D L2C ),从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15 ]。
其它药物还有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 C EI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 R B )、奥利司他(胃肠道脂酶抑制剂)等;(2 )控制血糖:首选二甲双胍,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还可以减轻体重,改善IR 。
血糖难以控制时,推荐使用胰岛素;(3 )调节血脂: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降低T G 水平、增加H D L2C 水平和减少L D L2C 水,首选贝特类调脂药物,其次为他汀类调脂药物,其它如烟酸类、胆酸螯合剂和新型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也可选用;
(4 )降低血压:对于收缩压≥140 m m H g 或者舒张压≥90
m m H g 的M S 患者必须接受治疗,合并糖尿病者,当收缩压≥130 m m H g 或者舒张压≥80 m m H g 时就必须开始降压治疗。
部分临床试验提示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A C EI 或A R B比其它降压药更有益处[16 ];(5 )减肥治疗:肥胖是代谢综合征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减轻体重,特别是减少腹部脂肪,能够明显改善M S 患者的各项指标。
目前市场上的减肥药物主要分两大类,食欲抑制剂和脂酶抑制剂,目前尚无大型联合用药和长期用药的有
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循证试验证据,也没有停药后体重是否会反弹的循证证据。
但是从目前所得的数据推测,从长远看,药物减肥可能不会非常有效,甚至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导致体重增加,所以并不推荐普通肥胖患者服用减肥药物[17 ]。
5 代谢综合征的预防措施
511 重视一级预防
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预防医学工作者,首先必须理解M S 这一新的疾病概念,然后从预防促发IR 的各种危险因素着手,形成预防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新策略。
M S 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M S 的预治也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
它是治疗M S 的基础。
重点是宣传和教育普通人群,尤其是M S 高危人群(肥胖、高龄、妊娠、绝经后及高脂高糖饮食、长期缺乏运动、有家族疾病史人群)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坚持规律的运动。
512 加强二级、三级预防
采用简单经济的指标定期体检筛查M S 患者,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当M S 已被确诊,则要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基础上积极进行对症治疗。
达到用药指征的患者必须尽早使用合适的药物。
治疗目的不仅在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还要注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包括日常活动能力、性生活质量、社会适应能力等。
513 强调重点人群的防治
(1 )老年人群:M S 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上升,45岁、55 岁以上人群M S 的患病率分别是35 岁以上人群的2倍和218 倍,55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20126 %[18 ]。
上海社区调查显示男性在45 岁以上,女性在50 岁以上M S 患病率明显升高,65 ,69 岁患病率达到高峰[3 ]。
对于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来说,关注老年人群,降低其患病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2 )肥胖儿童和青少年:目前全球大约有1 760 万5 岁以下儿童超重,1.5 5 亿学龄儿童超重,3 000 ,4 000 万肥胖儿童。
最近十年儿童肥胖的增长率超过了50 %,2000 年我国10 岁儿童的超重率己经超过了20 %,这主要是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19 ]。
伴随儿童体重指数增加而来的是胰岛素敏感性的降低和M S 发病率的升高。
研究显示随着儿童肥胖严重程度的增加,M S 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中等肥胖患儿M S 患病率为3817 %,极度肥胖患儿M S 发病率为4917 %[20 ]。
如果能及早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适当的干预,其预防效果将大大优于成年人。
儿童肥胖的预防重点要抓住肥胖发生的关键期,即胎儿期、“脂肪重聚”期(4 ,5 岁)和青春期;(3 )农村人群:虽然我国城市M S 的患病率远远高于农村,分别为2315 % 和1417 %,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M S 的增长却非常快,而目前农村M S 的干预措施仅为城市的1/5 不到,与广大农村人口数目极不相称,根据现有的流行病学资料推测农村的M S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适当的增加卫生资源投入,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金倩;氯地酊联合激光治疗痤疮158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年10期
2 董新亭,李卫莉,马秀华;自拟粉刺消治疗痤疮126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年06期
3 查旭山,陈修飏;寻常痤疮治疗体会[J];江西中医药;/xyfm/class/.2002
年05期
4 张怀亮,谭正辉,孙叶梅,李梅,俞玉芳,韩峰;3003例痤疮患者特征分析与控制对策[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xyfm/class/.2002年06期
5 刘勇,王冬梅;痤疮的药物治疗[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3年09期
6 高宜云;痤疮从肝论治[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3期
7 欧其平,林维山;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09期
8 陈五一;;痤疮辨治体会[J];世界中医药;/yisheng/main/index.php.2007年03期
9 雷放;中药热敷治疗痤疮有效[J];新中医;/book/main/index.php.1992年09期
10 李东华;异维生素A酸治疗痤疮[J]; /新医学;1993年10期
11 黄灿奇;针刺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青少年痤疮临床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12 陈志彬;中医综合疗法对女性痤疮患者皮肤生理指标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3 陈传伟;针刺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及作用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4 Hamid Abdi;针刺对伊朗肥胖者的体重及抗热休克蛋白27、60、65、70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book/main/index.php.2010年
15 陈玉骐;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16 张俊海;电针镇痛的脑功能磁共振初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7 庞莹;痤疮的流行病学及与雄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18 申鹏飞;“醒脑开窍”针刺方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基础与临床疗效及治疗机制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qikan/class/?150.html.2004年
19 姜文;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Ca~(2+)]i变化的信号传导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20 李秀玉;赵冠英教授治疗痤疮研究及学术思想概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6]佚名.沈玄霖代谢综合征的综合治疗.中医药期刊学会/jiaoan/html/?4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