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927年后中国国民党党内与执政形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小论文:
浅析1927年后中国国民党党内与执政形态
内容摘要
本文从教材《政党政治学》中所涉及的政党政治学基础知识的角度出发,结合笔者最近阅读的《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这本书以及笔者自己的理解,对书中国民党执政之后自身组织形态的概况、执政概况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做了初步分析和透视,从中探究了中国政治精英们学习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理论之结果与中国特殊国情之间所产生的交流与碰撞,并且进一步在笔者个人观点上对中国国民党执政命运的经验教训进行了不成熟的归纳与总结。

本文多有表达笔者个人的较浅显观点,望老师批评指正。

关键词
国民党、政党理念、政党意识形态、、组织结构、执政方式、弱势独裁
正文
中国国民党以中国同盟会为前身,是中国近现代第一个在法理上取得全国性政权的政党。

因此,要想对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党状况以及运作情况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就必须首先了解国民党在执政时期本身的组织形态以及其他各方面情况。

中国国民党作为一个以资产阶级为定义的政党团体,在以后的政党研究者及爱好者眼里却经常是非常笼统的概念。

由于本文研究范围将时间限于国民党初步取得全国政权之后的时段(即1928年及以后),所以对于之前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的数次改组以及蒋介石“清党”的过程就不再赘述了。

纵观1928—1949这二十多年的国民党执政历史,笔者最能看到的是国民党不论从自身组织能力和对政权的控制力来看,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然而,让人唏嘘不已的是,这种质变是出乎人意料的向下发展的。

除去意识形态化的对“4·12”政变后国民党成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政党
的定义,笔者也从辩证的法理角度对国民党这时的内部结构进行了相关分析。

然而,分析的结果却出乎笔者的意料——国民党由一个多阶级化的、偏向支持农工群体的、组织方面向上发展的革命政党蜕变成为了一个组织瘫痪、意识形态混乱、头重脚轻、意志薄弱且受军权和地方势力欺凌的弱势独裁政党。

这也就从理论上宣告了其执政命运注定的短暂与薄弱。

首先,一个政党的意志和政治理念是本政党存在以及发展的基础。

①这一点尤其适用于像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有志于推翻这种社会形态并且建立独立国家的革命政党中。

在这一特殊历史环境下,笔者对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意志方面进行了比较。

比较容易看出,共产党的意志完全可以归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下,这种意识形态非常具有独立性与对外防御性,并且很容易渗透到其他意识形态当中去。

②反观国民党方面,国民党始终奉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意识形态并不是十分地独立。

它既有马列主义的部分特征(如民生主义),而又主要归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范围下。

国民党执政后的意志号称是代表全民的,但是在阶级对立和各阶层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又沦落在了各方不讨好的尴尬境地之中,可以说这种“全民性”正好导致了其意识形态的内部空虚和致命弱点。

③可以尖锐地指出,国民党能够取得北伐的成功与全国性的统一,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蒋介石的军事力量,而非党的意志力。

在执政后,这种党的意志力的致命弱点就很快显现出来了,也从根本上宣告了其短暂弱势独裁统治的必然命运。

其次,在党的人才来源和群众工作上,执政后的国民党有着相当大的改革举措,但这种背离三民主义内核精神的改革举措④实则导致了党员吸收的极度混乱和群众工作的偏离轨道。

首先,在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的准则是像一个群众党那样,从基层经过严格把关而逐步接受党员。

可是在“清党”之后,国民党内部经常表现出一种对共产党一切工作形式的排斥之势,这也包括了吸纳党员的工作方式。

党务工作者常常将入党事务看得很草率,以至于出现集体入党、强制入党的事件,被介绍入党的党员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党籍。

在党的归属性上,很多基层党员往往将自己的党籍看作不值得一提,被开除党籍后往往还表现出求之不得的
①周淑真.政党政治学[M].人民出版社, 2011. 86-87
②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M].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 67-68
③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M].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 31-32
④周淑真.政党政治学[M].人民出版社, 2011. 386
态度①,很是让人震惊:这还是一个像样的革命政党么?另外,在群众工作方面,执政后国民党的状况一度非常亲民,这一态度在“三友实业社”纠纷中被表现得很突出。

国民党在一开始绝对性地支持工人阶级,以至于最后修改了《劳资纠纷法》。

但是面对资本家的巨大压力,党的中央被“四大家族”所把持的弱点就被完全曝光了。

江浙财阀早已深入国民党体系内部要害部门,所以国民党中央在空洞的衰老的“主义”支撑下的确很难与各项实力都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的保守势力相抗争,最终,国民党中央作出了向上海资本家妥协的最终裁决。

在劳资纠纷方面,国民党看似很愿意为工人阶级争取权利,可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当时地主与资本家和为一个利益群的时候,国民党“全民利益”的代言人角色就变得非常尴尬了,这对国民党的群众工作将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在组织形态上,国民党在执政后也表现出了相当的混乱、涣散与内耗相结合的特点。

按照同盟会成立的时间——1905年来分析,孙中山的初衷是将同盟会创建成为一个类似于西方十九世纪末的议会性干部党,而其后的几次改组可以看出孙中山的建党思想逐渐从干部党向新兴的群众党——尤其是苏俄列宁主义政党转变。

②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规定里可见一斑。

然而,孙中山的离世让这一转变产生了若干未知的变数。

即使在“清党”之前,国民党内部也并没有如孙中山所愿,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群众党,担负起与各路军阀和国外势力抗争的历史使命。

如前文所述,表面上统一全国的行动是由蒋介石的军事力量完成的。

再走向执政的这段时间里,国民党的组织并没有像一个群众党那样深入到广大基层民众那里去,而是像十九世纪末西方干部党那样高高在上,些许官僚、军界人士把持着中央,地方上党务人员总显得不伦不类,在民众眼里没有地位。

可以说,在地方上,中国底层民众的思想和组织意识一直停留在封建时代,此时如果没有有力的政党基层组织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大规模改造,那么国民党就无法取得坚固的底层民众对执政地位的拥护;换言之,就是缺乏维护执政地位的基本架构。

如果整个国民党的执政架构如这般松散,那对于其执政效果和寿命来讲无疑是致命一击。

第四,在党政军关系方面,执政后的国民党明显做的很蹩脚,甚至可以说在这一方面尽显弱势。

国民党执政之初,中国的地方政治现状仍是军阀林立,各个
①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M].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 103-107
②周淑真.政党政治学[M].人民出版社, 2011. 382-385
军阀政府都代表着不同的国外势力范围(尤其是省一级的政府),而在国民革命之时,国民党就没有完全将这些地方政府完全归纳于党治之下,而是实行了党政双轨的体制。

①在省级党政关系上,国民党的政策摇摆不定,对于省级行政长官和省党部的关系和权力分配总是没有清楚的定义。

时而要求省党部不干预地方行政,时而要求省级行政首长兼任党部首长。

然而,就现实情况来讲,省党部却也总是成为省级行政部门的附庸,而非领导者。

这与国民党执政之初期望党做一个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纽带的愿望有关。

国民党人最初希望党在地方政治方面能够指导、开化民众,而不是干预地方行政。

殊不知,在地方势力顽固存在的前提下,党越过地方政府直接改变民众的固有封建意识形态是难上加难。

因为党务工作者往往没有革除地方势力影响,加之国民党执政后官僚气愈加严重,所以他们在普通工农民众眼里只能是“党棍”“党痞”等角色。

有效率的党务工作便无从谈起。

此外,在军政方面,执政后的国民党党务工作马上就陷入了蒋介石嫡系军队与地方割据武装之间的斗争漩涡中,难以自拔。

蒋介石企图以军权取代党权,直接建立法西斯式的军国主义统治模式,因此地方党务人员的活动范围也经常受到军事领导者(或地方军事独裁者)的种种压制而难以有效取得成果。

②总之,在执政后,不论是在意识形态方面,还是在组织形态和群众工作等方面,国民党都处在19世纪末西方干部党与20世纪新兴群众党状态的混合态之中,这种混合态并没有博采众长,而是采用群众党的中央形态、和干部党的基层形态。

很显然,这种混合态却成了“博采众短”,让执政后的国民党立即成为了一个基层上是空架子,中央上腐化保守的已经“老朽”了的执政党。

按理说,在国民党军事上统一全国之时,其政治、思想上远没有达到统一全国的目标,尤其是它并没有得到基层民众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的执政党若不继续保持其革命化群众党的姿态,就很难保持其政权稳固,但国民党却处处背道而驰。

蒋介石作为全党独裁者,妄图仅仅依靠法西斯式的军事力量支撑政权,但这种过分依靠军事力量的做法显然违背了政治科学一般规律,最终使这种弱势独裁政权走向了末路。

根据以上论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国民党执政命运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并不是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抗日战争使蒋介石没能剿灭共产党)造成的,而是中国特殊国情与当代资产阶级建国理想相冲突的历史必然悲剧。

①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M].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 180-191
②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M].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 300-3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