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函数的概念》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函数的概念》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
在探究函数概念的过程中,增强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知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函数概念。
【难点】
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函数。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情境设置法、组织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回顾初中学习的函数概念。
学生回答: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则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教师继续追问:高中研究的函数概念与初中有何不同。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探究函数概念
大屏呈现第一个实例,请学生在导学案中画出的图象,提出问题:
1、时间t的变化范围是多少;高度h的变化范围是多少?
2、100s所对应的高度是多少?
3、如何才能真实反映炮弹的发射过程?
请同桌两人相互讨论,得出答案。
教师说明:对于数集A中的任意一个时间t,按照对应关系,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高度h和它对应。
大屏展示实例2、3。
引导学生思考在对应关系呈现上三个实例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请前后四人为以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5分钟,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观察后得出例1是用解析式刻画变量间的对应关系,例2是用图象刻画变量间的对应关系,例3是用表格刻画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问共同点为:
1、都有两个非空数集A、B
2、两个数集之间都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函数能否看作是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如何重新定义函数。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函数的概念。
强调函数的三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二)深化函数概念
教师提出问题:初中学过哪些函数,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分别是什么?
引导学生画图,结合图象观察。
教师大屏幕展示正确答案,请同桌互相批改订正。
环节三:巩固提升
展示四个图象,判断是否为函数。
师生共同总结判断方法,观察自变量x是否有唯一的函数值y与之对应。
环节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教师补充本节课所用到的数学思想为数形结合思想,体会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环节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课后习题1、2
2、选做题:导学案4、6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