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考试题
2012级马克思主义学院整理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第一,客观性原则。
一切从实践出发,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从事物本身中去发现其固有的客观联系,而不是从头脑中去主观得构造所谓的联系,不能用臆想的东西代替现实的东西。
第二,主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
坚持主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充分承认人在社会活动和历史进步中的主体性地位,善于揭示人类活动的主体性效应。
坚持主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对主体做具体分析。
坚持主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性。
第三,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
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正确把握社会有机体。
第四,具体性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坚持具体地看问题,反对抽象地看问题。
具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客观性原则的进一步深化和运用。
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时研究在社会认识中各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是原则性原则中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第五,发展性原则。
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每一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灭亡的历史。
研究社会现象必须坚持发展的原则,再现社会现象的过程及其本质。
我们既要重视对社会系统进行静态研究,又要重视对社会系统进行动态研究
2、为什么说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1)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看做是一个由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
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而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方式与人口、自然地理环境构成了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的社会存在。
(2)马克思深刻揭示了社会大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由此对唯物史观作了一个经典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
(3)这一论述为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同时也对社会这个复杂的大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根本指导。
3、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性能是由社会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作用而在整体层次上涌现的,为个别组成部分或它们的总和所不具备。
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对社会的整体研究,阐明各种社会要素之间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做到统筹兼顾,以使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地向前发展。
二、结构性原则。
结构是系统中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其中包括要素之间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结合方式等。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对社会结构的研究,通过优化结构的设计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
三、层次性原则。
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
社会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
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研究社会系统各个层次的共同规律,又要重视研究各个层次的特殊规律,在共同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研究系统。
其重点在于研究系统各个层次上的特有属性和特殊规律,研究各个层次上质的差异性,进而揭示出其各组成要素所不具有而为系统所独具的整体涌现性。
四、开放性原则。
系统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把每一个系统同它的环境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使自己有开阔的研究视野。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由半封闭想对外开放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快速崛起。
这是我们党和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当代世界发展大势,实现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系统开放性原则最出色的运用。
4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点和利益矛盾学说来思考、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就是利益分析方法。
运用利益分析方法要把握以下两点:
一、具体的分析一定社会的利益关系格局。
这包括分析各个社会主体思想行为背后的利益动因,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倾向、利益分化、利益关切和利益诉求,分析物质利益、政治利益、文化礼仪等不同类型的利益矛盾及其内在关联的等等。
二、根据一定社会的利益关系格局决定我们的政策和策略。
要研究制定可行的政策和策略,建立和完善利益评判机制。
利益表达机制、利益激励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利益补偿机制,有效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
利益分析方法在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中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社会科学方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利益分析方法是认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5为什么说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性和和规律性的统一?
社会历史有规律可循,而不是偶然事件的杂乱堆积。
社会历史事件独一无二,不可重复,但其背后却隐藏着社会历史规律。
无论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的大革命还是中国的辛亥革命,都是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
但正是通过这些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历史规律性与必然性,体现了历史进步的潮流。
人们只有把握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当人们没有认识必然性的时候,必然性是盲目的、外在于人的;当人们认识并把握了必然性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它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社会历史过程即人的活动过程,社会历史规律即人的活动规律。
人的活动不是纯粹主观任意的行为,而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社会发展是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既具有客观必然性又具有主体能动性的历史过程。
6.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有哪些?其基本内涵、关系?
社会历史过程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研究社会历史,要从非连续性的历史事件中看到社会历史的连续性,从偶然性中发现社会历史过程的必然性,从历史任务的动机、行为与结果中看到其所反映的社会存在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一、历史主义的方法。
我们应当用今人的眼光来审视历史,但不能用进人的标准来剪裁历史。
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与历史条件加以考察。
不能离开历史过程和历史条件,用个人的主观好恶、固定模式等,去剪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研究历史,要达到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的真实、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真实。
我们要把这两种真实统一起来。
离开了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的真实,无从发现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而仅仅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又远远不够,还必须透过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把握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
坚持历史主义原则,既要反对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又要反对肯定一切的复古主义,要采取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
二、科学预见的方法。
准确预见社会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战略规划,驾驭事态发展,影响历史走向,获得有利的结果,避免不利的结局,是社会科学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理想追求。
科学预见之所以可能,首先在于社会历史过程是具有规律性的;其次在于人事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社会存在物,能够在事件中认识和利用社会历史规律。
科学预见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对与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前提的,是建立在对于实际情况的全面把握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我们只有通过分析矛盾各方的特点、性质和相互作用,分析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分析时代特点,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阶段做出大致准确的预见。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我们要研究社会历史过程,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坚持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
这里所说的历史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客观进程,逻辑则是对这一进程和历史顺序的认识和把握。
社会历史过程是逻辑的基础,逻辑则是社会历史进程在人类思维中的再现。
由于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逻辑对历史的反映是在科学抽象基础上对历史进程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
逻辑反映历史,又高于历史,只有上升到逻辑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观点,既要反对把历史碎片化、否认历史发展规律的错误倾向,又要反对从逻辑出发剪裁历史、用逻辑统一历史、说明历史的错误倾向。
7.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有哪些?
一、阶级分析方法。
要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就必须将历史人物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认清他所属的阶级在当时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分析特定历史阶段的阶级关系、各阶级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阶段所起的特殊作用。
二、历史分析方法。
历史主义原则要求将历史人物置于他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
任何历史人物都是时代的产物。
我们评价任何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都要联系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既要肯定其历史贡献,又要看到其历史局限;既不可把他说成是超越历史是空的无所不能的人,也不要拿现世的标准去苛求前人。
三、辩证分析方法。
每个人都是复杂的多面体。
评价历史人物,既要看到其主要方面,又要看到其次要方面;既要看到其前半生,又要看到其后半生;既要看到其长处,又要看到其短处。
不要简单化、脸谱化,不要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8、真理与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真理是表示主客观统一的概念,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反映,是观念地把握了的客观事实。
价值则是一定事物、对象、事实对人的意义和作用,是一定客体的存在、趋势与主体生存发展需要的一致性。
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不是分立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
社会事实也是价值事实。
要达到对社会现象深刻的正确把握,就要将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结合起来。
9、社会评价及其标准是什么
社会评价,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评估、评定、把握,特别是指对于社会总体价值及其演进方向的态度。
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生命活力和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自己最大的财富,构成了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核心内容,也构成了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的根本不同,就是紧紧抓住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个标准,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社会进步。
10.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特点及其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包括资金、人员、资源、商品、记述、信息等跨国界流动和全球化配置,是经济活动国际合作的全球性展开,是全球性的经济一体化或经济活动的全球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第一,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体相关性日益突出。
广泛而深入的经济交往,使各个民族国家都被卷入了世界性的经济大循环之中,都作为一个子系统而与世界整体系统中的其他民族国家发生了密切关联。
全球性贸易将各个国家的地区市场、国内市场联结为统一的世界市场。
第二,经济发展主体的多极性。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活动的全球性展开,是各个民族国家通过世界市场进行的相互交往和博弈过程,每一个国家都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主体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多级主体的存在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多个动力源,也形成了全球政治多极化的经济根源和基础。
第三,基于经济利益的分化组合,地区性组织和世界性组织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出现了新的形势及新的变化。
当前,在很多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起了主导性作用,也同样存在着不平等问题。
这种情况下中国要增强经济竞争力,团结发展中国家,努力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力量格局。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第一,国际性剥削造成的两极分化的矛盾。
发达国家借助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主动权,利用自己的管理优势、高科技优势等对发展中国家大肆进行剥削甚至是变相的掠夺,形成世界性的贫富差距和两级分化。
第二,信息鸿沟日益加深,发展能力差距不断加大导致的矛盾。
发达国家借先行之利垄断了技术贸易和各种信息资源,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能力,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持续夸大。
第三,一些西方国家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利用金融、意识形态和其他手段,插手甚至直接干涉其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事务,激化了这些国家的内部矛盾以及与发达国家的矛盾,这是形成地区性冲突不断地重要根源。
第四,全球性问题日益严峻。
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越来越形成了对人类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