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与相权: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与地方: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选官制度:
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控 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朝代 汉朝 选官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官方式 选官依据 孝、廉(才德) 依靠门第, 不注重才能 才 能
隋朝统一后,由于世家大族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 原因: 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演变: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影响: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
官员文化素质;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由下而上推荐人才
由下而上推荐人才 科举考试
魏晋
隋唐
2、说一说实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有哪些影响?
3、隋唐时期为什么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是怎样演变发展? 有何影响?


•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便
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 哪一幅是正确的?
C
A B C D
.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 一幅是正确的? 皇 皇 皇 皇 权 权 权 权 年代 年代
B
A
年代
B
C
D
年代
1、汉朝实行察举制度
目的: 搜罗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
概况:创立?依据? 汉武帝;品德和才能 影响: 选拔了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西汉的强盛
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
依据: 门第 影响: 世家大族控制了选拔途径,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
背景: 世家大族衰落 概况: 隋文帝-隋炀帝-唐宋元(详见教材P15) 依据: 考试成绩
•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 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⑴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 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朝代 汉朝 选官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官方式 选官依据 孝、廉(才德) 依靠门第, 不注重才能 才 能
由下而上推荐人才
由下而上推荐人才 举考试
魏晋
隋唐
2、说一说实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有哪些影响?
3、隋唐时期为什么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是怎样演变发展? 有何影响?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
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A、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 汉朝
制度 察举制
标准 品行 门第 才学
方式 举荐 评定 授官 考试
魏晋南 九品中正制 北朝 科举制 隋唐
B、发展规律:
①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②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 ③选择方式: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2、说一说实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有哪些影响? 察举制: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
唯亲,荐举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
九品中正制:
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 不注重提高才学;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 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3、隋唐时期为什么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是怎 样演变发展?有何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