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及意义-最新教育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及意义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梁启超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
计一百四十八卷,一千余万字,其教育著作几乎收录在此书中,包括《变法通议》、《倡设女学堂启》、《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教育与政治》等。他通过教育引导国人放眼世界,给近代中国人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和全新的视野。其教育思想内容丰富,见解独到,教育改革思想及实践尤其引人注目,不仅引领和促进了近代教育改革进程,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仍具有现实意义。
一废除科举和八股考试,设立新式学堂
19世纪末,面对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爱国志士纷纷寻求救国良方,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主张通过维新变法来挽救中国。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1)
科举制度对于封建社会选拔人才曾起过积极作用,后来成为维护封建政体的基础,是束缚知识分子思想和普及人民教育的桎梏,是封建文化的代表及核心。戊戌维新运动开始后,废除科举和八股成为维新变法的突破口。1898年5月中旬,梁启超发动当时在京应试的举人一百多人,联合上《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指出:
“强敌交侵,割地削权,危亡岌岌,皆人才乏绝,无以御侮之故。然尝推求本原,皆由科第不变致之也”。(2)
因为八股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于“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3)接受八股教育之人“农不知植物,工不知制物,商不知万国物产,兵不知测绘算数,妇女无以助其夫”;(4)少数八股楷法的佼佼者“不通古今中外之故,政治专门之
业”,(5)科举制度还严重地摧残人才,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了
人的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所以他极力主张改革科举,强烈要求皇上“特下明诏”,“将下科乡会试及此后岁科试停止八股帖试,
推行经济六科,以养人才而御外侮”。(6)6月23日,光绪皇帝下诏,乡会试及童生岁科向用四书文者,改试策论。
梁启超的教育改革,并没有抛弃传统教育的精英色彩。但是,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摧毁了封建主义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里的一场大革命,使我国政治上、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并为我国近代学校制度的迅速诞生创造了条件。
梁启超认为国民素质决定民族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学校教育作为开启民智、救亡图存的根本,废除了八股应试教育后,
必须迅速成立新式学校,“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开学校”成为梁启超推行人才战略思想的首要环节。
l896年,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系列文章约60篇,大部分讲的是兴学校育人才。他慧眼观世界,指出:
“近百年间,欧罗巴之众,高加索之族,借制器以灭国,借通
商以辟地,于是全球十九,归其统辖,智之强也。世界之运,由乱而近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
第一义”。(7)
而开民智的途径就是设立新式学校,“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8) 发表《变法通议》的同时,梁启超通过妻兄李端在中国首倡成立京师大学堂及地方各级学堂。1896年6月l2日内阁大学士、刑部侍郎李端上《请推广学校折》,引起朝廷的特别关注。上书两个月后,京师大学堂进入筹办阶段。1898年秋,京师大学堂开始招生,并于京师五城添设小学堂。从此,新式学堂开始兴起。1901年停科举,改书院为大学堂,各府设中学堂等,国内新式学堂逐步发展起来。
梁启超在教育领域提出的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等措施,顺应时代潮流,切中时弊,反映了其兴学育才、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加速了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对中国的封建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
二实行儿童教育改革
梁启超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尤其重视儿童教育。他专门写了《论幼学》一文,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儿童教育主张,论述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意义:“春秋万法托于始,几何万象起于点,人生百年,立于幼学。”(9)“欲救天下,自学究始。”(10)基于儿童教育的
重要性、针对当时中国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梁启超倡导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
首先,他主张初等教育阶段要实行义务教育。“今中国不欲兴学而已,苟欲兴学,则必自以政府干涉之力强行小学制度始。”(11)要政府强行推行义务教育,“既以造就国民为目的,则不可不举全国之子弟而悉教之。故各国通制,及年不学,罪其父母。盖子弟者一国所公有,非父母所能独私也。然国家学制未定,使民何所适才从?故必用此法,先使学校普及,然后教育可以普及”。(12)
其次,通过对中外教育教学方法的比较,提出了对儿童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他批评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压抑儿童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中国的教学“未尝识字,而即授之以经。未尝辨训,未尝造句,而即强之为文”,同时“不妄施扑教,使无脑气,且养其廉耻也”。(13)“知其必不能解,而犹然授之,是区支其子弟,使以学为苦而疾其师也”,(14)即苦口呆读,必求背诵,不重理解,而且体罚学生,有背于教育规律。
梁启超对西方国家优秀的儿童教学法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他认为西方学校的教学是:
“先识字,次辨训,次造句,次成文,不躐等也。识字之始,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必教以天文地学浅理,如演戏法,童子所乐知也。必教以古今杂事,如说鼓词,童子所乐闻也。必教以数国语言,童子舌本未强,易于学也。必教以算,百业所必用也。
必习音乐,使无厌苦,且和其血气也。必习体操,强其筋骨,且使人人可为兵也。”(15)
西人授课时数“日授学不过三时,使无太劳,致畏难也”。按照西方教学法培养儿童“用力少而畜德多,数岁之功。而毕世受其用也”。(16)
中国的儿童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与西方相比,弊端凸显。因此,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儿童教育,提倡为孩子创办新式学校,提出合乎教育科学原理的教学观点。如:教育内容要丰富多采,教育方法要适合儿童年龄特征,教学要由
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小就教儿童自然科学知识,开阔
儿童的知识面;从小就教儿童外语,儿童容易学会;重视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尊重儿童个性的发展;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采用演戏法、说鼓词、歌谣、音乐等儿童乐知、乐闻、易上口、易索解、无厌苦的形式进行教学,且“不妄施扑教”,教育儿童要“导之以理,抚之以术”等。
梁启超关于儿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儿童
教育改革思想,虽然现在看来许多已成为常识,但在当时来说是
非常先进的,对儿童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我们今天正在施行
的教育改革及中小学“减负”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倡导妇女教育
梁启超认为妇女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实力
的强弱,把“女学”与“强国”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