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人”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人”的重视
一、西方管理思想对制度的偏重及其向人本方向的回归
(一)人性假设理论
西方传统管理理论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之上的,以泰罗为代表,它的科学管理理论研究在工作中如何确立最有效率的动作﹑顺序﹑工具,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注意每一个细节,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每一个雇主获得最大限度财富的同时,也确保每一个雇员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泰罗的理论将人视为一个机器,像研究机器一样研究人的每一个动作,但在这一过程中却忽略了人的情感因素,从而受到工人的抵制,难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西方传统管理理论认为,通过科学方法可以发现存在于组织中的管理原理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原则,例如统一指挥、部门化、授权等,这些仍然指导着今天的管理实践,但他们视管理对象过于机械化,对人性的挖掘仍然止步不前。
(二)向人本方向的回归
以1924—1932年梅奥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所作的“霍桑实验”为标志,行为科学理论开始受到管理学界的重视。此后,关于人性的继续探索层出不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雷格的XY理论,人的价值开始得到西方管理界的逐渐重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崛起,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世
界竞争力的企业,日本的发展震惊了世界。对日本企业崛起的比较研究成为了西方管理向人本方向回归的一个契机。美国的管理者们指出,日本管理者较之美国管理者更加注重“软”因素,既更重视为企业奉献的员工们。正如日本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在他的《日本造》一书中所写:“日本公司的成功之道并无任何秘诀和不与外人言传的公式。不是理论,不是计划,也不是政府改革,而是人,只有人才能使企业获得成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西方管理学界迎来了各种学派百家争鸣的新时代。目前,各学派仍在不断的发展演化之中,很难说那个学派将成为未来管理学的主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加强对人的研究﹑向人本方向回归﹑注重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将继续主导未来管理学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人”的重视
在西方的组织管理中,过去一直非常注重目标﹑制度﹑结构﹑战略等因素,但缺乏对正确价值观的强调。在企业管理中强调非道德性和法律的制约,忽视了伦理规范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片面的把个人视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关注个体的私人利益和短期利益,忽视了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缺乏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与西方管理思想不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则更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对人自身的关注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指出普遍和谐是管理活动的核心。
(一)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尊重人的价值。中国古
代的思想家们特别重视人的价值,这在很多古籍中都有所体现。“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篇》);“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孙膑兵法·月战》);在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写道:“无竟维人,四方其训之。”既是说,不可战胜的原因在于人,如果得了人,四面八方都会受到感召;《礼记·大学》中说“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大生产使一切以机器为中心,人成为了机器的附属物,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使人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被机器化大生产所抹杀。机器本来是工具却成了目的,而人是目的却成了工具,这种“本末倒置”忽略了人本身的价值。资本家变得越来越崇拜机器的力量,只关心员工的操作是否简单高效,这些使得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的价值超越了产品制造者的价值。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作用日益凸显,知识经济需要不断的创新,去创造新的工具﹑新的生产方式。创新的主体只能是人,只有人通过才智的发挥才能创新。人的创新意识的发挥需要宽松﹑尊重的客观环境,这是将人视为机器的西方传统理论做不到的,而东方先贤们的智慧正能适应这种一趋势,时代发展的要求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二)以德为先,注重道德引导
孔子曾说过:“为政以德,璧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也指出了德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
中国古代家国同构,国是扩大后的家,因此思想家们都引用天然
的家庭伦理进入国家的治理,家庭的礼俗秩序被扩大为国家的统治秩序,强调一种自然而然的伦理。伦理也成为评价一个管理者的尺度,评价时“德”的位置高于“才”,一个管理者有德无才是可以原凉的,但如果有才而无德则会被世人所不耻。《大学》中有“德者本也”之说,可谓是对中国传统管理学基础的界定。
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写过两本很著名的书,一本书是家喻户晓的《关于国民财富起因和性质的研究》(《国富论》),另一本叫《道德情操论》。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位最崇尚自由市场的经济学家也认识到了道德所具有的约束作用。法律总有不完善之处,也有些行为法律难以规范,在这种情况下道德的作用就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条件下,逐利的本性如果缺乏道德去约束将导致很严重的后果。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历来强调德的引导作用,孔子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要以道德教化贯穿管理活动的始终。所以教化手段比之其它强制手段,甚至严刑峻法来说更能治本,“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心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三)人为为人,强调自我管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学》)。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强调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首先要从自我管理开始,通过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
者的过程就是由己向外推的过程,“修身”这是这一过程的基础与根本。如何才能修身哪?《大学》中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意思是说修身首先要把心方端正。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施,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是对修身提出的要求。管理者有了良好的个人修养后会给管理过程带来那些帮助哪?孟子有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管理者个人修养表现于行为就会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不只是思想家们,古代的社会管理者们也认识到了“修身”对管理的意义,唐太宗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人为为人”作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核心之一,对今天的管理活动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正人必先正己”,要管理人首先从自己开始,从“人为”开始,注重自我素质提高,然后以此为基础扩展到“为人”上。“人为为人”将管理的主客体联系到了一起,管理者越是注重自我素质的提高,他的管理效果就会越好。
(四)以人性论为基点,强调个人的可塑性
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麦格雷戈在研究企业管理时发现,管理者对工人的看法对其采取的管理行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他在1960年出版的《企业中的人性因素》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XY理论。X理论认为人是懒惰﹑不爱工作﹑不喜欢承担责任的﹑天生逃避工作;Y理论认为人是喜欢工作的,他们在工作中感到乐趣,只要为工人创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