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让座的道德议论文3篇

关于让座的道德议论文3篇
关于让座的道德议论文3篇

关于让座的道德议论文3篇

【篇一】

在公交车上,无论天晴还是下雨总能看到一些不新鲜中的新鲜事,而这些事总是让人在感慨良多。

据观察:坐公交车时,大多数年轻人会选择坐(站)最后面,因为对他们来说,那个位置是最合适的,坐着的不用在需要让座的人上来时让座,站着的不用在拥挤的时候被人群挤来挤去,可以得到相对的喧嚣中的安宁。而中年人乘公交车则是没规律可循的,他们总是哪儿方便坐(站)哪儿来在他们看来坐(站)哪儿都一样。

上班坐上公交车后,对年轻人来说是痛苦的,在到处都在修路、拆地的太原城,那拥挤的交通是更加的拥挤,他们除了要担心这样的堵车会因为迟到扣工资外,还得给那些坐公交去买菜的老头、老太太及带孩子出门的人让座,这让开始一天工作的年轻人自然没有好心情,工作中也就不会称心如意了。而中年人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有什么感觉的,他们稳稳地坐在座位上观望窗外“美丽的风景”,上来需要让座的人也就理所当然的没看见。

这种情况下,中年人中如果有人收回视线让座,那么这个人铁定是快要下车了。

下班后,工作了一天疲惫的年轻人,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耳中听到的是挤来挤去的乘客们的争吵与谩骂,眼睛看到的是因为不小心踩了旁边的人一脚就大打出手的知识分子,对他们来说眼前发生的一切都觉得如此的不可思议,不能理解那样一点小事怎么就能他们暴露出自己的丑陋面貌。好不容易身边的坐着的人要下车了,得一座位可以静心,这时旁边挤来一个抱着小孩的年轻女子,看着周围的人视而不见,我想这时你也只能无奈的撑起疲惫的身子让座,要不然即使你坐着估计心里也不会舒坦,脸皮的厚度不同,这也许就是年轻人与中年人最大的区别。

有一次,我下班回家,二十几分钟的车程中,分别在前排、中间、后排中分别等到了三个位置,往往我一坐下就有需要让座的人站在身边,我当时的郁闷心情可想而知。然而我自己总共坐了不到一分钟,连续让座三次,最后一次由于让座稍慢,竟被站着的中年大妈说成没素质,当时我真想破口大骂。我想是不是因为我们是年轻人,社会对我们就有了得毫不犹豫奉献的定位,而是不是因为我

们是年轻人中的女孩,我们就得接受这样无理的批判,而那些需要让座的人一路路过的那些无动于衷的那么多的乘客,却没有一个人说他们什么。公交车上,有一次我甚至见到,一个中年人因为一个年轻女子没有给他的母亲让座,竟然扇了那个女子一个耳光,还说她没有素质,车上不但没有一个人为那个女子打抱不平,反而去批判那个女子不主动让座,扇人耳光这难道就是你们这些有素质之人素质的体现吗?这根本就是以道德的旗号为名,坐恃强凌弱之实!你们为什么不去扇那些中年人,甚至是身强力壮的年轻男子耳光,让他们给你母亲让座?而那些帮腔的乘客,你们自己为什么不让座,难道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是只有年轻女子才应该做的吗?公交车上给需要的人让座,这本来就是对有素质人们的一种肯定,不让座也不应该挨打,毕竟法律上并未明文规定每个年轻女子必须给需要让座的人让座,否则就要被扇耳光,不是吗?那么你们专拣年轻女子逼迫让座,是因为你们所谓的社会公德心还是觉得年轻的女子好欺负呢?我想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

如今,公交车上让座,不再让人感到满足,因为被让座的人没有一句感谢,他们觉得给他们让座那是理所当然;也不会感到欣喜,因为乘客中有太多的人视而不见,你让座也许被人默默嘲笑;更不会感到骄傲,因为许多人对让座冷漠以对,那让你感觉寒心。每个人都进行过素质教育,每一个走出社会的人都有这种素质,然而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这样的素质能坚持多久,我想将现在的年轻人和中年人比较一下,大概就看到了。

公交车上让座,这样简单的社会道德都没有多少人拥有,那么其他方面的社会道德呢?我想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好好思考与反省。

【篇二】

在我的脑海中,有许许多多令我忘不掉的事,好象那一颗颗划破夜空的流星,光彩夺目。在这些往事中,有一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午,正是最热的时候,太阳的光映照在我的脸上。坐在车里,听着"吼,吼。"的车声,这声音毋庸置疑是噪音,望着车窗外,人来人往的街道,他们都是半眯着眼睛,撑着太阳伞,似乎一点也不喜欢这热辣辣的太阳。

有人上车了,她是一位老人,她看看车上的座位,满了,又没人让座。只好站着,扶着车杆。阳光正直直地照着那位老人,老人皱着眉头,用手擦从额头

流下豆大的汗珠。车子突然猛地一刹车!老人踉跄了一下,脚撞到了车杆"哎哟"一声。全车人的目光都放在了老人的身上,可过了一会儿,他们都各干各的事,压根没打算让座。我直定定地看老人,手紧紧地握拳,手心都出汗了,咬着下唇。让不让坐呢?我十分犹豫,他们不让,我也不让吧,可是......让了的话我就要站着了呀,又热又嗮。不!这点小事,我怎么可以不让呢?我又想到我是少先队员,我迅速起身,走到老人面前,诚恳地说:"老婆婆,你去我的位置坐吧,没那么多阳光。"老人拒绝了,说:"这怎么行,你还小的,还白白的,会嗮黑的。""小孩子们嗮多身体好。"我坚持要老人坐,老人只好坐了,亲切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我说"没有关系的"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让座,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却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格。让座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敬,那些光顾着自己渺小的利益的人,却会受到被人的唾齿!

篇三

那一天,我如往常一样乘公交车回家。

不过,有些倒霉,我上车时车上早就挤满了人,我只好在拥挤的人群里勉强站立。车大概走了一两站,从上客门颤颤巍巍的走上一个白发苍苍老爷爷,拄着拐杖,看上去有70 多岁了。车子一启动,他更加吃力了,一只手紧紧地攥着拐杖,另一只手牢牢地抓着扶手,皱起了眉,脸上的皱纹更深了。不知是因为什么,我特别想看看有哪位好心人会给老爷爷让座。两分钟过去了,车上没有一个人起立让座。似乎大家都在逃避着什么,有些人对这位老爷爷视而不见,两眼直直盯着窗外,有的人故意在不停地玩弄着手机,对这位新上车的乘客不理不睬;还有的人在车厢里大声地说笑,对老人投去满不在乎的目光。总之,大家对这位新上车的乘客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时,车厢里响起了"请给身边的老、弱、病、残、孕和带小孩的乘客让座。谢谢。"的声音,这时候,一个圆嘟嘟的小手拽了拽老人的衣角:"爷爷,你坐这儿吧。""谢谢你,小朋友。"老爷爷挪着身子坐到了椅上。

我看了看车上其他乘客:有的人露出了微笑,有的人低下了头,还有的人把小姑娘拉到了自己让出的空位上。我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对小姑娘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最新[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学高级阶段道德与法律的话题议论文800字以上范文.doc

【个人简历范文】 关于道德与法律的话题议论文是高中议论文训练中较为有现实意义的内容,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道德与法律的议论文800字以上,希望你会喜欢! 道德与法律的议论文800字以上美德与义务 所谓的"道德绑架",只可能是在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或混淆政治义务和道德义务的情况下才成立。比如,要求一个人舍身救人,否则就要谴责,这就是道德绑架;要求一个人掏钱支持希望工程,这尽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不掏就要谴责,这也是道德绑架,因为这并非他的道德义务。"道德绑架"之所以发生,除去人的精神结构不谈,根源就是道德判断逻辑的混乱。rn对于"道德绑架"的理解,社会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分别代表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rn观点一(保守主义):但是,如果一个人连道德底线都没达到,连道德义务都没尽到,用道德底线的标准、尽道德义务的要求对他进行道德判断就不仅不是道德绑架,相反是在捍卫作为一种"公共善"的道德。那些把什么都称之为"道德绑架"的人,等于连这样的道德底线和道德义务都要取消。rn观点二(自由主义):"道德"一词的存在目的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与精神发展,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宽容"、"理解"、以及"尊重"。其存在不同于并高于法律,没有任何强制性和规范性,是一种对模糊的"善"与"美"的渴望与追求,扎根于人的本性之中。且不论社会对"道德底线"和"道德临界点"的所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定性--"道德底线"一词本身概念极其模糊,哪怕一个人跨越了"道德底线",但凡他的行为还在法律范畴允许之内,其行为就可以被接纳和理解。仅有对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社会才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其行为为"错误"。但在一般情况下用"个人道德标准"或是毫无明确定性的所谓的"社会道德标准(公共善)",即"道德底线论"对没有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的道德批判(例如对"不给老弱病残让座"进行批判),从根本上即是"道德绑架"。所以,正因为"道德"本身并不存在"义务"属性,"道德义务"一词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本身不应存在。rn伪道德主义由于把政治义务与道德义务、不同的道德标准混在一起,难以在国家与社会间划出一条边界。而道德虚无主义则拒斥公民社会的道德基础。在当下中国,它们实际上可以推杯换盏,称兄道弟。rn构成要件rn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rn2、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的方法,绑架他人的行为。rn3、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rn4、主观方面由直接故意构成,并且具有勒索财物或者扣押人质的目的。rn案例rn一、刘福成为了筹钱给女儿治病而向国内六位富豪求助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久,被求助的富豪中有两位表示愿意捐助。rn二、网友呼吁大奖得主捐钱。广东省电白县18岁女孩蔡燕梅患有尿毒症。蔡家已花掉10多万元,负债累累。如果彻底康复,蔡燕梅必须换肾,手术费用逾20万元。rn网友"冰尘"大胆建言:"我们找出买彩票中了奖的彩民,让其捐献25万,挽救一条生命……"巧的是,电白县就有一名彩民中得双色球两注头奖,总奖金高达1200多万元。rn数个网友戴着口罩和鸭舌帽,来到投注站,手拉"救救蔡燕梅吧!伸出援助之手,让18岁的生命延续"的求助横幅,呼吁当地刚中了1200万元的大奖得主捐资救人。rn三、前不久,中国男孩洪战辉作客央视新闻会客厅,接受了记者李小萌的专访。洪战辉在节目中重点谈了自己成名后的烦恼。其中,最让洪战辉迷惑不解的是,自从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之后,他先后在全国各地做了近150场报告,而这些报告全部是免费的。洪战辉说他想过要收出场费,可是又不敢收。rn洪战辉为什么想要收出场费呢?按他自己的话说,他觉得一个人付出劳动就应该有所回报,他出去做报告,其实也是一种劳动,是在给别人做一种精神上、能力上、心理上的培训,这种劳动应该得到一定的报酬。可是,他为什么又不敢收呢?他说如果收了出场费,一定会引起人们的非议,觉得作为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根本就不应

新材料作文“规则与道德”导写及例文

根据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楼(哈佛大学的图书馆珍藏馆)。在大火前,一名学生违规把一册名为《基督教针对魔鬼、俗世与肉欲的战争》的书带出了馆外,打算在宿舍阅读。 第二天当他意识到自己从珍藏馆带出的那本书,已是珍藏馆唯一存世的书的时候,他陷入了纠结之中。 最终,他敲开了校长霍里厄克的办公室。霍里厄克校长收下书,感谢了他,然后下令把他开除出校。理由是,这名学生违反了校规。 “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这是他们的行事态度。 【审题提示】 这是一道典型的故事型(事例型)新材料作文。一般而言,故事型(事例型)材料审题的关键是弄清故事(事例)中包含的事理,从材料带给我们的启示中寻找立意角度。材料理解的落脚点是最后两句话:“‘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这是他们的行事态度。”将书归还给学校,体现了该生良好的品质,校长“感谢了他”,体现了校长对其道德的肯定,但因为该生违反了校规,这是不可宽恕的。所以“下令把他开除出校”,这种行事态度体现了对规则的恪守和捍卫,制度比道德更可靠,是校规确保了哈佛大学的发展壮大。所以学生可以围绕“规则制度高于一切,不容违反”“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用规则守望公平正义” “让‘下不为例’走开”等角度来立意都是很不错的选择,而且学生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从规则和道德的关系入手,强调坚守规则不能忽视道德,通过道德来让规则的执行更加充满温情,让道德引领人们自觉地遵守规则等来谈也未尝不可,但贵在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 【典型素材】 (1)凡事都有规矩。——德谟克利特 (2)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淮南子 (3)德施于未然之前,法行于已然之后。——司马迁 (4)没有道德的法律好比是苦寒的荒原,没有法律的道德好比是溺水而死的鱼。——鲍尔吉·原野 (5)世界上如果真有所谓的天堂和地狱,那么,天堂的规则应该比地狱的规则更详细。——张丽钧 (6)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功利被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性的弱点在利益的驱使下暴露无遗。人们纷纷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把规则抛到一边,因此,2014年“速冻食品齐陷细菌门”、“汇源、安德利、海升三大果汁巨头齐陷烂果门”、“恒天然肉毒杆菌乌龙上演并引爆索赔潮”等等事件屡见不鲜,充斥于我们的视线所能抵达的每一个角落。殊不知,市场经济的发展,要的决不是颠覆规则,玩弄手段,恰恰相反,是要更严格地遵守规则,是要用规则约束人性的弱点。 (7)规则,让人别无选择:在2014年3月一次世乒赛上,瑞典选手瓦尔德内尔与我国选手的一场精彩比赛,那是一场极重要的赛事,关系着两位运动员能否顺利闯入决赛,所以打得特别卖力。选手的连贯对接、锐利扣杀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却是那位瑞典选手,渴望登上世界乒坛宝座的一个职业国家队员,在关键时刻绽放出了人性的光辉,使我看到的任何比赛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在比赛的收尾阶段,双方依然打得难解难分,比方各不相让,对方每一记失误都会给自己带来一分胜算,自己的每一次成功扣杀都会给胜利加上砝码。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