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角度探寻城市规划理论的新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点引介
78
P l a n n i n g D i g e s t
【摘要】近年来老龄化、拆迁补偿、流动人口、公
众参与等问题在规划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这些
问题的出现,对规划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
求。

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别从空间、经济
和社会关系;语言和交流;认识论和方法论;规
划者的性别、文化和教育等四个方面,对城市规
划如何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进行理论性的探
讨,以寻求在社会角色和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
的环境下,规划理论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规划理论;女性主义;弱势群体
A PROBE INTO THE NEW DEVELOPMENT OF
PLANNING THEORY IN FEMINISM VIEW
LIU Dan; HUA Chen
ABSTRACT: Recently increased attention has been
focused on aged society, land expropriation and
compensation, flowing populatio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Planning theory must adapt to the emer-
gence of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 In feminism
view,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new development of
planning theory in four areas: spatial, economic, and
social relationship;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epis-
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the gender and the key
values of the planners and reform of planning education,
through which, it makes 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n
how to draw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weak colony in
urban planning, so as to find a new developing direc-
tion of planning theory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diversification of social roles and social values.
KEYWORDS: planning theory; feminism; weak
colony
有关“女性与规划”研究是伴随着女性主义
(feminism)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

作为20世纪70、
80年代以后西方最重要的社会理论流派之一,女
性主义对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许多学术领
域进行了广泛地研究。

女性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
核心是“平等”与“差异”,主张关注城市群体的
多样性,强调规划应当满足妇女、儿童、老人、残
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不同需要。

女性主义在空间、
经济和社会关系;语言和交流;认识论和方法论;
规划者的性别、文化和教育等四个领域的研究,极
大地丰富了规划理论,对我国规划理论的新发展
以及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具有启示作用。

1 空间、经济和社会关系
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产生于特殊的城市形
式——20世纪中期的资本主义城市,性别角色的
差异在这种城市形式中得到显现并加强。

随着越
来越多的女性成为受薪阶层,城市物质环境的束
缚变得十分明显。

例如,幼儿园极少与上班地点
相邻,使女性面临两难选择——是不要孩子还是
以失去薪水和时间为代价来照看孩子。

同样地,
公共交通的线路组织也忽视了女性的出行特征和
日常需求,以及公共领域广泛存在的妇女安全问
题等。

而规划领域对这些问题及其之间关系的理
论性思考十分缺乏。

女性在城市和社会中的艰难
处境,促使女性主义学者对城市规划展开带有强
烈角色反思和社会批判色彩的研究,其对空间、
经济和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关注感性研究的重要性
女性主义反对主流理论主要依据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来解释人类关系,认为过分强调经济因素
和理性主义的规划理论存在着相当的缺陷,应提
倡“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女性主义
对主流理论的批判,可以帮助规划者对我国城市
规划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更加明晰的理解和判断。

我国的规划理论一直深受西方理性主义的影
响。

1980年代以来,通过向国外的学习和对我国
城市的研究,我国城市规划观念、理论、技术有从女性主义角度探寻城市规划理论的新
发展
刘 丹 华 晨
【作者简介】
刘丹(1979-),女,浙江大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2002
级硕士研究生。

华晨 (1963-),男,浙江大学城
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教授。

【收稿日期】2004-10-09
【文章编号】1002-1329
(2005)04-0078-0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79了长足的进步。

1990年到2000年,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规划的指导思想以促进经
济增长为主要目标,对城市社会经济的提高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一方面,追求单纯经济意义的城市建设和开发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许多规划工作者的理论研究也被深深地打上了“经济中心论”的烙印。

例如“宏观的说,城市新区发展的‘效益’体现为综合效益,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结合,但城市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一种‘投入-产出’的经济行为,因而经济效益应是研究城市新区发展的核心”(黄珍,段险峰,2004)。

“我们不应为了发展城市而发展城市,而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发展城市”(赵燕菁,2001)。

这种过分强调经济因素的做法,显然会对规划实践产生不良的影响。

对此,陈为邦先生就指出,2003年“非典”,暴露了国家发展中重经济,轻社会的问题。

城市作为人类居住的集中地,它的环境主要看社会发展的水平。

在城市发展中,在继续加强居住环境的建设,大力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建设的同时,更要着力于城市社会发展的公正、公平与和谐(陈为邦,2004)。

其实早在1933年,《雅典宪章》就明确提出,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规划工作的成功关键。

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大发展的时代,无论是城市决策者,还是规划专业人员,在制定城市发展目标时,都不能不慎重地考虑,自己所追求的究竟是城市表面的繁荣形象还是人民真实的幸福生活?像湖南嘉禾县领导那种“为了把经济搞上来”,而全然无视公民权利的做法,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1.2 关注城市群体的多样性
针对规划理论对性别问题研究的不足,女性主义指出规划应当关注各种女性——单亲母亲、穷困的女人、受虐待的妻子等等——和她们的不同需要,关注女性被地理、政治、种族、阶级和文化分异所隔离的现状,以及经济全球化使女性脆弱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的情况。

同样,儿童、老人和伤残者的需要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女性主义研究者认为,规划理论家除了应对城市人群的多样性有深刻的认识之外,还必须能判定什么时候区分特定的范畴是适当的,而在什么时候不同阶层、民族和背景的人群实际是一致的。

这些观点,对我国规划者清醒地认识目前日益复杂和多元的社会问题很有帮助。

无庸置疑,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表1)。

多元化不仅仅指价值观和民族的差异,同时也与阶层、性别、宗教、文化等因素有关。

而这些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目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体现在社区发展层面上,迫切需要城市规划参与研究解决的就有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居住规划中新项目的需求以及安置管理日益增多的“流动人口”等新问题。

但是事实上,规划人员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现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而使城市规划的配套设施和规范不能针对城市人群的不同需要提出科学、合理的细分标准,再加上经济因素的考虑和崇尚理想主义的设计,就导致许多居住区虽然在设计上符合设计标准、规范和法规,却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特别是表1 中国社会角色多元化状况
Tab.1 Diversification of social communities in China 多元化的社会角色状 态相关的城市社会问题流动人口国家统计局人口社科司指出,全国流动人口已达12107万人。

(来
源:新华网 2002年9月10日)城中村改造 民工子
女上学难
空巢家庭首届中国亲情住宅高峰论坛上有关专家指出,在2002年人口普查
时,全国单身老人户按65岁计算占11.5%,一对夫妇户占11.4%。

其中,城市中空巢家庭的老人户为27%左右,即1/4以上的老年户生活在空巢家庭,镇的比例比城市高。

城镇合计有1/3的老年人户
是空巢家庭。

(来源:中新社 2003年12月20日)
人口老龄化
失业人口我国就业政策白皮书指出:2003年度,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
为4.3%,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为800万人。

社区下岗工人再就业
艾滋病人2003年11月18日,国家卫生部发布我国艾滋病的疫情:截止到2003
年6月底,中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5092例,其中艾滋病病
例3532例。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数量居亚洲第二位,世界第十四位。

公共卫生安全
女性: 失业女性 、老年女性、离异女性、残疾女性根据各项指标综合衡量,在世界160多个国家中,我国妇女在本国
的地位排列为132位。

在中国政府放弃用政治手段保证的保护性就
业、保护性参政后,妇女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了很不乐观的劣化趋势①。

(来源:《中国劳动科学》 1997年5月)动摇家庭的稳定性
观点引介
80
P l a n n i n g D i g e s t
特殊人群实际生活的需求。

例如,杭州市上城区
清波街道劳动路社区是个老年社区,60岁以上老
人占社区常住人口的15%。

许多老年人,特别是
孤寡老人、体弱多病的老人,中午不方便自己买
菜做饭,常常只能吃点方便面。

但由于规划对老
年社区服务设施考虑的不足,社区只能从有限的
社区配套服务用房中挤出一间45m2的房子,来创
办一个老年食堂(杭州青年时报,2004年5月12
日)。

由于规划的欠缺,很多公共设施的需求在规
划中得不到体现,相当部分职能最后只能依靠社
会化的服务来弥补。

为了改善目前这种规划与现
实脱节的状况,规划者应当切实在各类群体中做
好沟通、对话的工作,进而对各种不同的价值观、
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在空间层面上寻求解释,并
将这些内容转化为不同的空间形态。

1.3 关注家庭问题的研究
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问题如果没有
好的解决途径,将会引起社会成本的提高,因此
规划理论不能忽视对家庭、社区和城市之间关系
的研究。

女性主义学者指出,相对于男性对权力
和公正的理性的追求,女性更倾向于与所爱的人
形成关怀照顾的伦理关系。

这种关怀和责任同时
也在其他弱势群体中得到体现。

通过对居住在纽
约黑人居住区废弃建筑中的居民——主要是黑人
和妇女——进行研究,规划者们发现许多居民自
发形成了“community household”(公共家庭),共
同分担经济负担和管理责任,并且利用互惠的社
会关系与居住区内已有的社区组织进行接触
(Leavitt,Saegert,1989)。

人们之间的关怀与照顾
促进了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融合,并且有利于最终
形成和谐的城市环境。

这就启示规划者,在进行
社区规划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具备灵敏的感受能
力,尊重相互联系和关怀的意义,而不是仅仅依
靠经济标准和刻板的民主程序来进行规划工作。

2 语言和交流
公众参与是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界讨论得比
较多的问题,但讨论内容大多是阐述公众参与在
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对具体如何增强公众参与
的实质性作用的研究却比较少。

长期以来公众参
与的实践也只停留在规划展览会或一般的问卷式
的民意调查上,公众处于“听”和接受的被动状
态,在参与过程中明显地呈现出交流的不平等。

女性主义研究者认为,语言如同权力一样具
有局限性。

官方语言和主流的交流模式通常需要
通过正规的教育才能获得,在教育不能公平分配
的地方,交流上的不平等就更加突出。

比如说,许
多女性的成长和生活经历阻止了她们大胆说出自
己的需要。

当女性说出她们需要的时候,比男性
更为矛盾,通常说得不够肯定和确实。

同时,她
们在运用主流的理性的科学思维方式时,也不如
男性那么轻松自如。

而在参与过程中,充斥的专
业术语和讨论的方式使人感到疏远和混乱,也使
女性保持缄默。

这些因素使得规划师在鼓励居民
在公众会议中各抒己见时,通常会遇到很多困
难,被组织起来的公众,特别是女性,大都相信
他们自己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可以说。

为了改
善这种状况,规划师们对促进参与的新的交流方
式进行了尝试,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其中利用
闲聊来促进参与就很有效果。

在一次大型社区会
议中,规划师安排居民以小组坐好,然后随意地
讲述她们邻里之间的趣闻轶事。

人们毫无困难地
谈论她们的生活和社区,先前沉默或犹豫不决的
参与者们发觉自己原来极富知识。

这种讲述故事
的形式鼓励更多的人轻松参与到讨论中来。

由此可见,为了实现真正的参与,深入研究
有关专业交流和公众参与的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研究可以了解到规划中所存在的复杂的不平
等状况,从而有利于发展更多的策略使公众,特
别是女性走出沉默。

因此,我国规划理论界有必
要对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1)语言作为一
种权利方式的用途;(2)理性交流的形式和用途;
(3)在交流过程中,含义的形成与架构;(4)将
“交流和倾听”作为一种重要社会政策工具,对其
进行微观分析和研究。

3 认识论和方法论
3.1 认识论
对于认识论来说,有两个需要明确的问题,一
个是“谁知道”,现代主义强调“专家知道,规划
师知道”,所以现代主义规划理论是专家决定一
切。

另一个是“怎么知道”。

现代主义强调“理性
主义”,摒弃一切“直觉”和“非理性”。

女性主义
者对传统的将理性与感性相对立的二元论持批判
态度,反对纯粹的技术统治的规划,主张以主观认
识作为规划方法的基础。

在认识过程中,女性主义
赞同“相互联系的了解”,强调研究者和研究对象
之间的联系而非分离,认为不能用直线式的现代
主义规划方法——规划师是专家,规划师知道一
切,应将专家知识和普通人的知识结合起来。

女性主义认识论一般包含有四个元素:(1)
主张以具体的经验作为评判认识的标准;(2)通过
对话来评估认识的真实性;(3)在交流过程中,主
81张应对认识对象具有一种道德上的关怀,对话中应具有表达同情和恰当情感的能力;(4)重视个人的道德责任。

对女性主义认识论,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首先,认识可以通过交谈来获得,特别是通过拉家常和闲聊,即一种“熟人知己间的交流”,如谈论感情以及自己、趣闻轶事、乐事之类。

规划师通过与认识对象面对面地交流,可以获得更为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其次,认识可以通过倾听来获得。

倾听不同
于一般的听,一方面,它需要关怀对方,另一方面,它还包括学习的含义在里面。

通过倾听,讲
的人和听的人之间能够建立起某种联系,有助于双方达成真正的共识。

对于从事规划工作的人而言,掌握倾听的方法和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它包括以下5点:一要关注,规划者应当全身心投入,并且充满好奇;二要发问,特别是要通过提问来澄清认识对象的价值观;三要探讨,规划者应当通过深入的探讨来消除分歧,达成共识;四要开诚布公,规划者应尽量避免想当然和“唯我主义”,同时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用字用词一致;五要尊重对方。

第三,认识也是缄默和直观的。

正如微生物学家巴巴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lintock)指出的,“仅靠理性不足以描述和认识生活方式的极端复杂与神秘。

”事实证明,很多时候一张照片比一份技术报告更能深刻直观地反映真实的生活。

第四,绘画和诗歌等形式也是重要的了解和交流的方式。

例如,壁画、民间音乐和说唱艺术就是少数民族常用的表达他们自己的方式。

而这些行为领域中信息所表达的含义是单纯依靠技术书籍和报告无法准确完整地反映出来的。

因此,对规划者来说,拓展认识方法和树立更全面的认识态度是非常必要的。

3.2 方法论认识方法的拓展能够促进对其他方法论问题的再思考,例如关于怎样进行规划研究,女性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可以为规划者提供帮助。

首先,必须认识到,所有的认识方法与研究者进行交谈、倾听和行动的目的是不可分割的。

认识具有社会意义,研究者在获得不同种类的认识的过程中(包括科学形式和技术形式),都必须通过交流来诠释其含义,交流和情感都融入在含义的形成过程中。

因此研究者应持之以恒地关注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

其次,应将提高洞察力作为进行研究工作的明确的方法论工具。

其具体内容包括技术上的洞察力、实用性的洞察力和批判性的洞察力。

第三,在研究过程中,应反对那种认为个人体验是不科学的所谓的客观标准,应该将研究主体与研究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尊重研究对象的
体验和认识。

最后,规划者应该改进完全以经济标准和刻板的程序来进行规划的研究方法,提高感受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做到理性方法和感性方法的有机融合。

4 规划者的性别、文化和教育
在主流的规划理论中,女性极少作为理论研究对象。

规划及其理论典范都被赋予了男性特质。

目前在规划行业中依旧保留着大量性别结构上的不平等,仍然只有极为少数的女性进入到较高级别的规划机构,女性集中在社会服务部门,而像发展规划、大都市战略、交通规划等专业领域却少有女性涉足。

实质上,即使数目有所增长,女性仍然处于边缘地位而非规划实践的中心。

女性主义认为,性别不平等不仅仅只是男性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问题,更确切地说,男性优势存在于
用以指导规划者工作的理论、规划、思想意识,也就是说,存在于规划者的内部文化中。

女性在城市中遇到的困境,有许多与生产出公/私二元空间对立的规划次文化有密切关联。

一般的规划大多注重三个要素:家庭、工作与如何在城市中玩,
但这里的“玩”所指的一般是男性在竞技场上的比赛或是小孩的游戏(女性只是在一旁照顾或陪伴),公园中的设施布置也是以此来考虑的。

要从过去纯粹以男性为思考的规划转为以女性为思考,这其中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其中最重要的一
点就是规划议题的反省与转变,规划者应多处理直接与具体的问题,避免陷入长期、高层次与抽
象的议题之中。

以居住区研究为例,从女性主义
角度来看,安全、照明、公共运输、人的便利性、
残障、工作与技能、原有商业网络的保存等相关议题,应该得到研究者足够的关注。

在我国,规划界对于规划性别和文化问题的
探讨极少。

其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普遍认为与国外相比,中国女性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

但是,一些规划师也承认,在我国规划界,女性所占的比例很小。

以杭州市规划局为例,局长、副局长等领导中,只有一位副局长是女性,而总规划师等专家则全部是男性。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规划院校男女生入学比
例已经大致相当,但是规划院校的女性教师比例很小,教育领域性别结构的不平衡,必然导致专
观点引介
82
P l a n n i n g D i g e s t
业知识结构中忽视女性的后果。

可以说,性别研
究在我国规划教育中仍是个盲点。

性别作为规划
研究的一个重要参考点,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此我们希望能通过规划教育的改革,促进规划领
域的次文化的改变,最终能够创造一个更为理想
的空间环境。

5 小结
女性主义规划理论研究更多地带有感性和人
性主义的色彩,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研究,即接
受人本身的矛盾和含糊,重视对“平等”和“差
异”的研究,这对我国长期以来习惯理性思维的
规划者具有启示意义。

同时女性主义所倡导的尊
重普通群众的知识,强调相互联系和了解的研究
方法,重视城市群体需求的多样性,都对我国规
划界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很有裨益,也将有助
于促使我国的规划早日真正成为金经元先生所提
倡的“为人民服务”的规划。

注释(Notes)
① 《中国劳动科学》指出,根据各项指标综合衡量,
在世界160多个国家中,我国妇女在本国的地位
排列为132位。

这些指标是:第一,对待男女婴
的态度;第二,男女青少年入学比例;第三,男
女青年就业比例;第四,妇女在国家机构重要领
导岗位上的职务比例;第五,妇女在家庭中的地
位;第六,妇女个人财产在社会财富中的比例。

由于经济转型期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化,我国妇
女的生存状态日趋严峻。

数据表明,近几年,我
国家庭暴力事件在蔓延。

全国妇联2002年的一
项调查表明,在我国2.7亿个家庭中,约30%存
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其中施暴者九成是男
性。

另外统计也显示,2000年我国成年女性文盲
人口有6181万,占全国文盲人口的比例超过
70%。

北京大学和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中国老
年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项目显示,在我国
高龄老人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占到六成以
上,并且比例还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升高。


些高龄老人中丧偶率达到了69.5%,其中,女
性高达82.1%,12.1%的高龄老人是独居。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梁鹤年.可读 必不用之书(二)——顺谈情况
含糊和感情矛盾(续)[J].城市规划,2001,(8).
2 Leonie Sandercock and Ann Forsyth.A Gender Agenda:
New Directions for Planning Theory[J].APA Journal Winter,
1992.
3 Dory Reeves. Woman and the Environment[J].Built
Environment,1996,22(1).
4 Clara Greed. Promise or Progress: Women and Planning[J].
Built Environment,1996,22(2).
(上接第13页)
序》),正说到实处。

就我自己来说所有的学术工
作是从60岁退下来之后进行的,20多年来感到生
活很充实,因此我总是劝退下来的同志要爱惜自
己的学术生命和新的创业机遇。

最近一些同志纷
纷出书,就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对于正当盛年的
专业工作者来说,你们是这支专业大军的主力
军,这一学术舞台的主要演员,也是较早地能够
成为中国学派的建设者。

前人云,“医以济世,文
以载道”,艺讲“艺德”,建筑师规划师应有以人
为本、为人民服务、为未来生活的美好而奋斗的
社会责任感,我们不能全然改变现实,但赞成什
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应非常明确,规划是神圣
的事业,要远离歪风邪气。

我们在进步,但还有更多的事业有待开拓。

在城市规划方面,除了加强政府部门和学校研究
机构和相关组织外(这方面的实力在不断加强,
水平在提高,这是主力),还需要有一批非赢利机
构和非政府组织涌现,我们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
研究所和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就是这样的机构。

我们的课题经费微薄,但以自己可能达到的学术
质量,赢得了信誉,作为非政府组织,参加了在
纽约举行的“伊斯坦布尔+5”特别联大会议,得
到了不少同行的认可和赞扬。

我说这点的目的绝
不是自我标榜,而是希望在中国有更多的非盈利
组织和更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机构不断蓬勃涌现出
来,当中国大小研究机构涌现之日,也就是中国
城市规划学派繁荣之时。

最后赠四句话与同行共勉:“究天人之际,通
古今之变,取中外之长,成一家之言。

”(引用司
马迁《报任安书》,其中第三句系笔者所添)
注释(Notes)
① Bishwapriya Sanyal. Hybrid Planning Cultures: And the
Search for the Global Cultural Commons[A]. In: Bishwapriya
Sanyal (ed). Comparative Planning Cultures[C].New
York: Routledge, 2005.
② 吴良镛.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J].城
市规划,2003,(7).
③ 吴良镛.严峻生境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
法论思考——以滇西北人居环境规划研究为
例[J].科技导报,2000,(8).
④ 清华大学.北京旧城保护研究报告[Z].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