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汇专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运用语料库进行常用词书写形式的查找
运用电子数据库及检索系统,如国内重要的如内 地的《四库全书》、《四部丛刊》、《中国历代 石刻史料汇编》、《国学宝典》、《商周古文字 数字化处理系统》、《战国楚文献检索系统》, 香港中文大学《先秦两汉一切传世文献电脑化资 料库》、《甲骨文全文电子资料库》,台湾中央 研究院《二十五史》、《十三经》
玄奘取经记二部 玄奘碑文一卷
……明洲育王山灵鳗传一卷……
在现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新雕 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上面都钤有“高山 寺”的朱方印,因此将这两部看作建长二 年《高山寺圣教目录》上所记的“玄奘取 经记二部”应该没有问题。
五、研究步骤与方法
1、选取有研究价值的常用词
筛选的标准: (1)该常用词的发展演变是否能够揭示某些汉语 词汇史的规律。 (2)是否能够弥补某些大型语文工具书的缺失、 纠正某些错误。
分类: A研究某一个意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由哪些
词语来表示以及演变、更替情况;
B研究一个(组)词在不同历史时期义项的 发展演变。
属于类型A的有
李宗江(1997)、董志翘(1998)、汪维辉(2001)对“进”、 “入”的历时替换进行了深入考察
陈秀兰(2001)从敦煌变文和同时期笔记小说的角度对“自 从”、“着(著)戴披穿”两组常用词进行了考察
的最早用例都是《尚书·舜典》的“咨十有二牧”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这实际是错误的,因为“咨”表示此义项, 在上古前期,跟“问”一样,需要用介词 引出所征询的名词对象(如“问政于孔子”)。
到上古后期“咨”后才可以直接跟所询问 的名词对象,如《史记》“遂畴咨海内,举 其俊茂,与之立功”
“又畴咨前代,询问耆老”。
常用词是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它起着保 证语言的连续性和为创造新词提供基础的 重要作用。
就数量而言,它在整个词汇库中所占的比 重并不太大,但是它具有常用性和稳定性 两个显著的特点。
三、研究价值
1、对于汉语历史词汇学的建立有重要的意义。 2、对大型语文辞书尤其是上古断代辞典的编纂有着重要的
作用。 “辞书的修订是永远的” 《汉语大词典》和《辞源》中“咨”的“征询、商量”义
据此推测,至迟在北宋后期的中原官话 中,“脖”已经在口语中产生了。
这条方言材料的意义:一是提前了“脖” 的出现年代,超越了文献记载的局限;二是 为探寻“脖”的兴起地点提供了线索:它很 可能最初源于“南系官话”,而不一定是 “北系官话”。
域外资料的价值
例1:昼 “昼”有二义:1. 白天;2. 中午,正午。 第2义较冷僻,但古代字书、韵书和文献用例均
可证明。 现代方言中仍保留此义,如吴语、赣语、粤语、
闽语、客家话等。 日语中的“昼(ひる)”有二义:①昼间,白
天;②正午;特指午饭。 日语中表“中午”义的“昼”很可能是在唐代
从汉语中借入的。 “昼”有“指中午”义,汉语古代文献、现代
方言和日语借字三者可以互证。
例2:只今(祗今)
“只今(祗今)”是唐代产生的口语词。
唐诗、敦煌变文、《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及八 卷本《搜神记》等均见用例。
这个词在日语和韩语中都完好地保存着:日语た だぃま(义为“现在”)汉字写作“只今” ; 韩语也写作“只今”(义为“现在”),而且是 音读(지금)。
这个词现代汉语口语已经不用了,方言中暂时也 没有发现踪迹。日语和韩语中的汉语借字/借词 “只今”,就成了这个历史词的活化石。
常用词演变研究
吕志峰
一、问题的提出
“字面生涩而义晦”和“字面普通而义别 ”
作为一个常用词,“肉”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 它的基本意义没有大的变化。
但是在先秦时期,“肉”的语义场却发生了一定 的变化,此时“肌”加入而专指人肉,分担了 “肉”的一部分意义,但是“肉”依然还可以用 于指“人肉”,并非是专指动物的肉了。当然 “肉”在有些场合下就不能出现了,如与“肤” 相对的“肉”只能用“肌”。
检索结果一般要与原始材料核对
3、运用训诂方法对检索结果进行加工、 整理
计算机检索的问题:一是汉语没有实行词 式书写,字与词没有明显的标志。 二是汉 语有些词义项繁多,并且产生的时代层次 也不相同。
张永言曾经指出《中国语文》1986年第3
期《信的书信义的更早例证》一文,误以 《史记·大宛列传》“自乌孙以西至安息,以 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单于一信, 则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 ”之“信”为“书 信”义的最早例证。
《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 “好”,从汉代的郑玄到今天,人们都觉得此字通 俗易懂,用不着加以解释。从十三经注疏中的串讲, 到后代《诗经》的直译,以至于在《辞源》和《汉 语大词典》中多把“好逑”直接译作“好配偶”。 实际上这是不很准确的。
“好、美”,在上古构成一对同义词,都用于形 容人的漂亮。“好”形容人时,一开始用于形容 女子美,后来泛指人美。《诗经·魏风·葛屦》:“要 之襋之,好人服之”,马瑞辰通释“好人,犹言 美人。所以‘君子好逑’之‘好’是‘美’之义, 与‘窈窕’呼应,而‘淑’是可以直译为 ‘好’。”
4、对研究对象进行详尽的描写与分析
“静态的研究对汉语史来说是必经的阶段。 但是单靠静态的研究并不能达到建立汉语史 的目的。”
5、结合方言口语、异族语言进行佐证 朱德熙先生:“研究现代汉语的人往往只研究普
通话,不但不关心历史,把方言研究也看成隔 行。” 刘又辛先生:“调查方言的人未必热心古汉语, 研究古汉语的人又或不谙于调查方言;因而在这 一领域有意识地应用方言材料者实属罕见。”
3、与古籍的整理也有密切的关系。
4、常用词可以作为判断语料价值高低的一条有效 标准。
四、材料
1、反映口语程度较高的,如汉译佛经、小说、 民歌、某些杂著、史书中的一些对话、文人 所作的某些俳谐文字、一部分私人书信、杂 贴、狱辞等;
2、诗歌、史书、时人对先秦古籍的注疏等 3、很少或不几乎不反映口语的典雅文言 4、各类出土实物文献
方言中的一些词语的意义,实际上包含了 它在整个历史发展中的所有意义,只不过 是将其在历时发展中的形成的意义从纵向 排列拉成横向排列而已。因此,我们现在 研究汉语史,完全可以利用今天仍然活在 人们口头之中的方言,对一些方言中保留 古语成分比较完整的词语进行充分描写, 揭示其深层次的规律
方言的重要性——以“脖子”为例
关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刊刻年代
根据日本建长二年的《高山寺圣教 目录》,基本可以确证藏于日本的刻本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新雕大唐三 藏法师取经记》两书至迟在1250年之前 已经入藏高山寺,它们都是南宋刻本, 与元代没有关系。
这个建长二年的《高山寺圣教目录》第 五十五甲有以下记录:
付法藏传四卷……
6、二重证据法—把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相互印证
出土的简版帛书很多,上文提到的《战国楚文献检索系统》 所收录的材料范围包括《包山楚简》、《长沙子弹库战国 楚帛书研究》、《郭店楚墓竹简》、《九店楚简》、《曾 侯乙墓》、《战国楚竹简汇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 竹书》(一、二)共八种楚简材料。“战国楚简帛文字典型 形体检索系统”的材料范围,增加了新出版的《上海博物 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四、五)以及《葛陵新蔡楚墓》的 材料。
先秦时期:十三经、《国语》、《孔子家语》、《列子》、《吕氏春 秋》、《庄子》、《晏子春秋》、《韩非子》、《管子》、《墨子》、 《燕丹子》、《穆天子传》、《孔丛子》、《黄帝内经》、《山海 经》、《楚辞》、《难经》、《商君书》、《战国策》等作为语料库。
两汉时期:《韩诗外传》、《大戴礼记》、《春秋繁露》、《方言》、 《释名》、《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列女传》、《西 京杂记》、《说苑》、《新书》、《新语》、《潜夫论》、《伤寒 论》、《金匮要略》、《风俗通义》、《论衡》、《淮南子》、《太 平经》、《吴越春秋》、《越绝书》以及《大正新修大藏经》。
二、界定
我们所说的常用词,是跟“疑难词语”相对待的一个概念, 一般而言,指的是从训诂学的立场看基本上没有考释必 要和价值的那一部分词。主要是指那些自古以来在人们 的日常生活中都经常会用到的、跟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词, 其核心就是基本词。
有些词虽然很常用,但跟词汇历时更替关系不大,比如专 有名词、一些新生事物的名称(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 众多佛教名词、现代汉语中的“电视”“出租车”等)不 属于我们所说的“常用词”。
此外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银雀山汉简、马 王堆帛书、阜阳汉简、张家山汉简、悬泉汉简、尹湾汉简、 虎溪山汉简等。这些简帛都是词汇研究的对象,可与传世 典籍互相印证、互为补充。
解释的深刻性
描写的准确性和解释的深刻性往 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好的描写其实已 经融解释于其中了,所以吴福祥先生 说:“一个成功的描写已是解释的一 半。”
潘文、吴新江(2001)对“女儿”一词在近代 汉语中的词义发展演变进行了考察
孙菊芬(2006)对“勾当”一词的词义源流从 古到今进行了梳理。
以上研究者选取的研究对象都有一个 更同特点:词或者义项的历史更替明显,利 于找到词汇发展的规律,从而提高了我们 对于词汇的认识,使之成为修改某些大型 语文工具书的有利材料
文献例证 ◆始见于《元刊杂剧三十种》,共出现6次。 ◆字形分歧,可证其为口语俗词。 ◆依据文献,“脖”的始见年代只能上溯到元代。
杭州方言 ◆同时使用“脖子”和“脰颈”,而周围的吴语都 使用“颈/脰颈”。 ◆杭州话中的“脖子”从何而来?
罗杰瑞指出:虽然杭州话具有一些吴语 的特征,它基本上还是个古老的官话方言。 八、九百年跟邻近吴语的接触无疑给杭州话 涂上了一层粉饰,但是基本上须把它看作一 种官话。
徐时仪(2002)对“鼎、釜、镬、锅”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研究
牛太清(2003)对常用词“隅”、“角”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研 究
史光辉(2004)对常用词“焚、燔、烧”的历时替换进行了考 察
王青 (2005)就“吃”对“食”的历时替换分析详细
胡海琼(2006)对“牢”、“栏”、“圈”的历史演变剖析清 楚。
属于类型B的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志》、《典论》、《古今注》、《博物志》、 《搜神记》、《抱朴子内篇》、《宋书》、《南齐书》、《魏书》、 《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齐民要术》、《金楼子》、《世 说新语》、《昭明文选》、《文心雕龙》等。
隋唐五代时期:《敦煌变文集新书》、《六祖坛经》和《祖堂集》。
讨论: 1、史书语料的时代问题
《尚书》中的这个“咨”应该是叹词,一 直误解为动词“询问”。
新版《辞源》在“讲”的第二个义项“谈论”下, 所引例子是《礼记·礼运》:“义者,艺之分、仁之节 也;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
实际上,此句中的“讲”是不当谈论讲的。从上下 文看,这句话是讲如何对待“义”、“艺”、“仁” 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其中‘协于艺,讲于仁’的 ‘协’和‘讲’为互文,都是‘和’的意思,指协 和、协调。整句话是说:‘义’对实现‘艺’和‘仁’ 的范围、原则具有决定作用,要使‘义’与‘艺’、 ‘仁’协调统一起来,掌握了这个原则的就是强者。
2、历代文献语料价值应该注意的问题
语料的鉴别
正确选用语料是保证研究的科学性的基本 前提。太田辰夫在《中国语历史文法·跋》 中指出:“在语言的历史研究中,最主要 的是资料的选择。资料选择得怎样,对研 究的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大字典 》“该”字条“估计情况应该如此” 义下首引白居易《洛下卜居》诗:“该知 是劳费,其奈心爱惜。” “该”实为“诚” 之误。
又如《<论衡>复音词研究》中说《论衡》 有补充式复合词,常见的补充语素有“去” 等,所举例为“且沐者,去首垢也,洗去 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
此句正确标点应为“且沐者,去首垢也; 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
就词条检索而言,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它 确实能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如虎添翼,但落 实到具体词语在具体句子中的意义、用法, 只能靠人工分析,而这就需要具有相应的 训诂学的知识,运用训诂的方法,对具体 语境中词语的意义、用法逐词逐条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