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感怀诗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答案
• • • • • 1.这首词的哪些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去年天气、夕阳西下、花落去、燕归来 2.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景物? 暮春,从花落去可以看出。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两句告诉我们 怎样的生活哲理? •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 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 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 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 4.这首词传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 • 面对美好事物的流逝,作者表现出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 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合作探究
一、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思考问题: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 的情景。“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 说好在哪些方面? 2、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 二、阅读黄庭坚《清平乐 》,回答问题: 1、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 段? 2、这种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 生态度?
• 一、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思考问题:
•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 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绿 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 这里运用借代和对比手法。“绿”代指叶, “红”代指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 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 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 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 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表达了 词人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之情。 • 2、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 • 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二、阅读黄庭坚《清平乐 》 ,回答问题: 1、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春归无行路的寂寞伤春→若有人知的假设希 望→春无踪迹的失望→问取黄鹂的最后希望→ 无人能解的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 深化。 2、这种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 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 对美好 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诵读《如梦令》《清 平乐》,回答问题。
•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1.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 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为什么会 过量? • 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 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 朝尚有余醉。 • 2.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 什么? • 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 3.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 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 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 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 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 杂的心理委婉地表达出来。
即事感怀诗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2、合作探究,能熟悉即事感怀诗的常见意象, 理解即事感怀诗的常抒情感,分析即事感怀诗 的常见技巧。 3、合作探究,理解诗人即景即事抒发的感情。 4、激情投入,在对唐诗宋词审美享受中达到情 感的共鸣和情感的陶冶。
学习范围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89页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80页
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 1.咏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 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 的事。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人生感怀诗的主要情感 浣溪沙 1、怀才不遇,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晏殊 2、爱国情怀不得重用,如陆游《书愤》 3、伤春惜春、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伤感:李 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和黄庭坚的《清 平乐》 4、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 《琵琶行》 5、告慰平生的喜悦,追求豁达人生境界:杜甫 《春夜喜雨》 6、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白《梦游 天姥吟留别》 7、伤春悲秋。如宋代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 一杯》
阅读黄庭坚的《清平乐》回答问题: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 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感到无处觅得 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寂寞无行路” 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运用拟人手法,赋春天以生命。表达词人强烈 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 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 “同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