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对潮间带适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间带介于陆、海之间,是大陆边缘的一个狭窄地带,交替处于水和空气的影响之下[1]。其构造在理化和生物学特性上很不一致。潮间带每天要经过几次涨落潮,经过潮水的冲刷,盐度,温度变化大,极度缺氧,在此生活的大部分生物的食物来源是潮水带来的有机质,主要是藻类碎片和动物尸体。同时,由于潮间带底质的不同,分布的动植物也变化很大。退潮之后,在低潮线以上的低洼积水称为潮池,这里的温度,湿度,盐度,含氧量不断变化,微环境起伏很大。
潮间带生物
又称潮汐带生物。为栖息于有潮区的最高高潮线至最低低潮线之间的海岸带(潮间带)的一切动植物的总称。由于该带介于陆、海间,交替地受到空气和海水淹没的影响,且常有明显的昼夜、月和年度的周期性变化,因而其生物具有:两栖性(表现为广温性、广盐性、耐干旱性和耐缺氧性等),节律性(一般生物的活动高峰与高潮期相一致),分带性(因不同生物适应的干湿条件不同而引起的分带分布现象)等生态特征。根据潮间带生物生存和分布的生活环境(生境)及其基底性质,分为:①岩礁海岸,为潮间带生物最繁茂的区域,主要有各种固着生物和不活动方式生物,如蓝藻、马尾藻、海带和墨角藻等海藻、多种海螺、小藤壶、贻贝、牡蛎、腹足类、软体动物和蟹;在热带海域广泛分布珊瑚礁;②沙质海岸,由于底质的不稳定性和缺乏合适的附着基质,生物种类较少,主要有虾、蟹、蛤类及软体动物等;③泥质海岸,大多形成广阔的泥滩,泥内富含有机质。其中潮上带在热带为红树林沼泽,温带为长有海草的盐沼滩;潮间带主要有软体动物(如泥蚶、乌蛤等);潮下带有多种虾类及甲壳动物等;④河口潮间带,生物具有广盐性、广温性、耐低氧性,并以碎屑食性为主。如美洲巨蛎、鳗鲡、锯缘青蟹及贻贝等。潮间带可发展海带、多种藻类、贝类的人工养殖场。
。
藤壶,一种灰白色有火山状石灰质外壳的甲壳动物,不是贝类,但和虾、蟹是近亲。藤壶每次蜕皮都会分泌出粘着力极强的胶状物,因此它可以坚固地附着在礁石和船体上,藤壶在捕食时会打开顶部的板伸出胸肢,平时则将自己封闭在壳里以保护自己。
藤壶虽然是甲壳类动物,但是它的成体却既不会游泳,也不会爬行,而是过着固着生活。藤壶喜欢成群地附着在海岸边潮间带的礁石上,藤壶的身体被包在钙质壳里,壳的形状就象一座小山,直径约有5到50毫米,分
为上下两部分,下部是六块不能活动的板围成的壁,被固定在基板上,上部是1到2块能活动的板。板张开时它的胸肢就可以从壳里伸出来捕捉
食物;遇到危险或者退潮后,它就可以把自己封闭在壳里。附着在潮间带的藤壶必须适应每天潮涨潮落的生活。藤壶只有把自己封闭起来才能适应多变的气候环境。藤壶属于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的生物。它们不是将精子和卵子排出体外,而是由充当雄性的藤壶将交配器伸出体外,向周围探索,遇到一个相邻的个体就把交配器伸进壳内,把精子送给对方。受精卵在成体藤壶的外套腔里发育成无节幼虫。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只成体藤壶可以产出13000个幼体。幼虫有长长的触须,并不摄食,它们体内有油珠,可以增加浮力。随着油珠的消耗,藤壶渐渐沉到海底,经过几次蜕皮,藤壶就会找到合适的地方定居下来。藤壶要生存,要繁衍后代必须要成群地固着在一起生活,而藤壶有复杂的机制,可以保证它们能够找到群体。
青蛤地方名铁蛤、蛤蜊,学名Cyclina sinensis,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帘蛤科,青蛤属。青蛤俗称蛤蜊、哈皮、青蛤的贝壳近圆形,壳质薄而坚,两壳相等。壳顶突出位于脊侧中央,尖端前方弯曲,壳面有同心生长轮,细而密。壳表颜色有白色、棕色、黄色和黑色,1厘米以下的幼贝多呈紫色。
青蛤分布在我国南北沿海和河口沿岸的潮间带,多生活在近高潮区和中潮区的泥沙滩涂中。朝鲜、日本、琉球群岛也有分布。
青蛤是一种广温、广盐性贝类。青蛤的适应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抗污能力。对底质要求比较广,粗沙、泥沙、粉沙都能生长。多栖息在潮流畅通,水质清晰,有淡水流入,底栖硅藻比较丰富的近高潮区和中潮区上部的泥沙中。青蛤的壳色与底质环境密切相关,含泥多的底质,壳色呈黑色、粉沙质多呈白色。青蛤营埋栖生活,生活时以壳的前端向下,后端朝上,以足钻穴,埋于泥沙中。青蛤的水管较长,约为体长的2~3倍,退潮后滩面上会留下一个椭圆形的小孔。埋栖的深度随着季节,个体大小及底质状况而有所差异,一般深度为9~16厘米。夏季埋栖较浅,冬季较深,在同一季节,细粉沙底质的青蛤要比沙质、泥质里的栖埋得深,个体大的要比个体小的埋得深。在未干露时,青蛤在穴内,双壳微张,足和水管伸出,靠近排水管摄取食物和排泄。青蛤的迁移性较小。
青蛤为滤食性贝类,自然海区的贝类主要以底栖硅藻为主。也摄食部分有机碎屑、挠足类残肢等。冬季气温较低,青蛤双壳紧闭,很少摄食。3月份后,摄食逐渐旺盛。生长较快。青蛤的最适生长水温是24~30°C,此时水管全部伸出,伸缩频繁,说明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摄食活动越强,新陈代谢越旺盛。青蛤的胃含物与外界的饵料品种完全一致,说明青蛤对食物的种类没有严格选择性。
青蛤为雌雄异体,满一年可达性成熟,每年性成熟一次。一般当水温达到25~28°C时,性腺发育到最高峰,性腺发育可分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
青蛤繁殖高峰多在大潮汛,精卵不断成熟,不断向外排放。
青蛤生长速度与季节,个体大小及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稚贝到1龄贝,生长较快,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速度逐渐减慢。1龄贝最大可长到2.5厘米左右,2年一般可长到3.0厘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