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_黄先海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黄先海
摘要:本文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对我国36个产业部门在1992-2003年间的出口竞争力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为服装业等13种产业长期稳定地处于比较优势,化学纤维制造业等9种产业长期处于比较劣势,非金属矿采选业等7种产业的比较优势处于递减的态势,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7种产业的比较优势处于递增的态势。

同时对四大要素密集型产业的贸易竞争力也进行了相应地测度。

文章对实证结果作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贸易竞争力;比较优势;产业升级
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贸易量日益突出,但产业国际竞争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文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又称TC指数)对我国36个产业部门和四大要素密集型产业在1992-2003年间的贸易竞争力进行了测度,分析了贸易竞争力动态变化的原因,并相应地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贸易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一、36个产业部门的贸易竞争力测度
贸易竞争力指数(又称TC指数)常用来测度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强弱,其计算公式为:
TCi=(Xi-Mi)/(Xi+Mi)
虽然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鼓励出口或限制进口的政策,使得竞争力指数并不能准确反映产品竞争力的实际优劣状况,但是,作为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它可以考察特定时间、特定保护程度下的竞争力或比较优势。

为了深入分析我国各细分产业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变动情况,本文将竞争力指数大于或等于0.8的产品列为具有高比较优势或强竞争力的产品;将竞争力指数介于0.5与0.8之间的产品列为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产品;介于0与0.5之间的产品列为低比较优势产品。

同样地,竞争力指数分别位于-1与-0.8之间、-0.8与-0.5之间、-0.5与0之间的产品可认为是高比较劣势、较高比较劣势与低比较劣势产品。

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的统计数据库,依据SITCRev.2分类。

其中个别产业在SITCRev.2中无法找到,用SITCRev.3中的数据替代。

根据分类找出36个工业产业1992-2003年的进出口值(共5640个数据),计算出相应的TC值,再根据TC值的分布态势,将36个产业贸易竞争力状况分为如下四类:
1.稳定的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煤炭采选业、饮料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食品加工和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其他制造业等13种产业长期稳定地处于比较优势。

其中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从1992年到2003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处于0.9和1之间,是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家具制造业的竞争力指数也保持在0.8以上,一直稳定的处于高比较优势状态;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的竞争力指数从1992年的0.58一直上升到2003年的0.7,在较高竞争力的情况下仍然呈递增的态势;饮料制造业从1992年的0.9下降到2003年的0.68,虽然其竞争力已呈现一定的下降
*本文系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论功能性贸易政策》(批准号:03JB790006)的阶段性成果。

黄先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310027电子信箱:hxhi@hzcnc.com。

趋势,但仍长期处于较高比较优势。

2.处于由比较优势→比较劣势递减转换的产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煤气的生产及供应等7种产业是比较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高到低变化的产业。

比如,非金属矿采选业从1992年的0.8下降到2003年的-0.0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从1992年的0.23下降到2003年的-0.8;另外,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一直处于中性竞争力阶段,并上下徘徊。

归入此类的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和煤气的生产及供应在某些年份具有不规则的变化,这与当时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一定的关系。

3.处于由比较劣势→比较优势递增转换的产业
纺织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塑料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7种产业是比较优势处于上升趋势的产业,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从1992年的0.04上升到2003年的0.47,塑料制品业从1992年的0.03上升到2003年的0.28。

这些产业多数是介于较低比较优势和较低比较劣势之间的。

4.长期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治炼及延展加工业、有色金属治炼及压延加工业等9种产业是长期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从1992年到2003年的竞争力指数一直处于-1上下,基本不变;专用设备制造业虽然一直处于较高比较劣势,但竞争力指数已经从1992年的-0.78上升到2003年的-0.55;其余产业则长期处于比较劣势状态上下波动。

通过以上对4类产业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的工业部门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是不同的,并且随着时间而改变。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决定了我国贸易出口的主要部门和不同部门贸易出口的变化情况。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应该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从下面的图1中看出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产业的进出口情况。

图1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
产业进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
注:1-出口,2-进口;A:长期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TC>0),B:竞争力指数逐步降低的产业,C:竞争力指数逐渐升高的产业,D:长期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TC<0)。

由图1中可以看出,长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出口为主,具有比较劣势的产业以进口为主;比较优势下降的产业相对来说进口增长得更多些,而比较优势上升的产业则出口相对增长得更多些。

这种状况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相吻合的。

二、四大要素密集型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测度
根据各个产业的要素密集度,将全国的36个工业产业划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四大类别,划分的标准如表1:
根据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四类,分析不同要素禀赋的产业在1992年-2003年之间竞争力的变化情况。

图21992-2003年不同要素密集型
产业竞争力指数变化图
由图2中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竞争力指数由1992年的
0.5上升到2003年的0.625;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虽然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其竞争力指数从1992年的-0.32上升到2003年的-0.078;资本密集型产
业保持了相对比较稳定的竞争力指数,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指数则从1992年的0下降到
2003年的-0.68,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不同要素禀赋产业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下图:
图3四种分类产业在年度出口中的比重图3表示了各种要素禀赋的产业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程度,即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资源密集型产业从1992年的5.6%下降到2003年的
1.7%,其对出口的贡献越来越小;资本密集型产业处于17%-20%之间,变化幅度不大;劳动密集型产业从1992的47.3%下降到2003年的
27.6%,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则从1992年的29.3%上升到2003年的53%,取代劳动密集型产
业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

众所周知,我国是劳动要素丰裕的国家,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我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即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而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

然而实证结果表明,近12年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比重逐步缩小,取而代之的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比重持续递增。

对于这一结果,下文将作进一步分析。

三、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我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测度,可以发现我国36种产业部门所处的比较优势地位是不同的,服装业等13种产业长期处于比较优势,化学纤维制造业等9种产业长期处于比较劣势,非金属矿采选业等7种产业的比较优势处于递减的态势,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7种产业
的比较优势处于递增的态势。

从要素密集度的角度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虽然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其竞争力正逐步提高,已经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产业。

从上述的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我国拥有贸易竞
表1
按照要素密集度的产业分类
注:参考OECD按照技术划分产品的标准、谢建国(2003)的分类,并结合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后归类。

要素密集度产业类型
资源密集型
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煤气的生产及供应
劳动密集型
食品制造及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
资本密集型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纪录媒介的复制,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
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
资本技术密集型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争力的主导产业类别,比较优势仍是该类产业贸易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的要素禀赋,是符合比较优势规律的,这从服装业等13种产业长期处于比较优势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贸易竞争力稳健上升的态势中可得到有力的佐证。

丰裕的劳动力供给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仍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要素基础。

据统计,2002年中国国有制造业职工的周工资只有22.35美元,分别相当于泰国的38.33%,马来西亚的28.7%,韩国的9.2%,中国台湾省的6.8%,香港地区的5.1%,美、日、德的4%左右(吕政,2003)。

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更加明显,即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也决定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具有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正处于逐步递增的态势,其动态比较优势转换的主要推动力是外商直接投资。

国际上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主要有三种模式:创新推动型模式、学习模仿推动型模式和外国直接投资(FDI)推动型模式。

这三种模式在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组合,但大多有一种主导模式。

美国和欧盟是创新型模式的代表,依靠强有力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

它们十分强调R&D资本的投入,注重技术的创新性与前沿性,以领先技术开辟国际市场。

日本和韩国是学习模仿推动型模式的代表,其创新系统着重改进型产品,通过二次创新支撑着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

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贸易竞争力提升的主导模式是外国直接投资推动型模式,即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主要不是通过大量的自主创新活动,也不完全是由于本国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改进和模仿,而是通过吸引大规模的外国直接投资及其所带来的技术来加以推进的。

其主要表现是:(1)三资企业是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主体。

多年来,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全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

到2004年,我国三资企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达1445.9亿美元,占全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总额的87.3%,表明三资企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主导力量,拥有极大份额。

(2)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方式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

而这种贸易方式往往是三资企业主导的。

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从1980年的16.7亿美元增加到了2004年的3279.9亿美元,增长了约196倍。

近几年来,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已从早期的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升级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

2004年,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1481.6亿美元,占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总额的89.5%。

这表明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方式仍以加工组装为主,出口的扩大需要依赖大规模进口零件和生产设备。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FDI推动型模式成为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的主导模式有其必然性。

它既体现了后发国技术进步的特点,也利用了我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丰裕的优势。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不断上升,但总体上仍处于比较劣势阶段。

这是因为出口总金额的不断提高是在出口价格水平相对于进口而言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实现的,其质量和附加值都还缺乏竞争优势。

基于上述的结果分析,提出以下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贸易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1.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实行顺市场型的贸易和产业政策
产业的发展基于比较优势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机理。

政府的贸易和产业政策,只有适应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因势利导,才能产生积极效应。

强制性过多干预,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对于我国那些长期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政府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去强制干预其发展,而应由市场自身做出选择;对于那些长期稳定的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政府应放松管制,提供更自由的空间,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对于那些比较优势递增的产业,政府应更多地扶植,推动其贸易竞争力不断提升;对于那些比较优势递减的产业,应区分不同情况,鼓励和扶植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进一步成长,而对没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可任其自生自灭。

因此,政府的贸易和产业政策应针对不同的产业发展态势,相机抉择。

2.以产业内升级为主导,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产业的升级有两条路径:一是产业间的升级(Inter-industryUpgrading),即不同产业间的结构转换与升级,如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二是产业内升级(Intra-indus-tryUpgrading),即在同一个产业内部由低技术层次向高技术层次、由低加工度和低附加值层次向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层次发展。

根据我国的产业发展基础与产业外贸竞争力,今后要特别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内部升级和要素密集性的逆转,不断提高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要利用先进技术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嫁接改造,促进其结构调整和技术提升,以达到轻型制造转化为高加工度制造,新型产业与传统产业相融合的效果。

3.以汲取国际技术要素和介入国际分工体系为主要路径,实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不断增强贸易竞争力
基于内源性技术积累和发展基础的薄弱,后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往往都要借助于外源性的技术支持。

而外源性的技术支持主要通过两条路径获取:一是通过进口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通过转化、吸收、模仿、改造,逐步积累自主创新能力。

为此,必须积极合理地扩大进口,改变我国原有的进口抑制型的单向贸易战略,充分发挥进口对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作用。

二是通过积极融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与价值链网络,实现“干中学”(LearningbyDoing)。

即要大力承接跨国公司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国际外包业务,或纳入跨国公司的采购体系和供应链管理网络。

通过承接跨国公司的产品外发加工和配套生产,参与其产业的全球化加工和配套生产,以加工贸易为阶梯,不断提高产业和产品的层次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陈飞翔,(2002)“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转化,”《上海经济研究》第6期。

黄先海、张云帆,(2005)“我国外贸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国际贸易问题》第1期。

隆国强,(2003)《加工贸易——
—工业化的新道路》,中国发展出版社。

吕政等,(2003)《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吗》,经济管理出版社。

王洛林、江小涓等,(2004)“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经济国际化的影响,”《中国工业经
济》第4期。

谢建国,(2003)“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
—一个中国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研究》第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3)《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3)——
—世界分工体系中的中国制造业》,经济管理出版社。

HelpmanE.andP.R.Krugman,(1985)MarketStructureandForeignTrade[C].Cambridge,MA,MITPress.
PinelopiGoldbergandMichaelKnetter,(1999)MeasuringtheIntensityofCompetitioninExportMarkets[J].Journalof
InternationalEconomics,Vol.47.
(责任编辑陈淡宁)
OntheManufacturingTradeCompetenceinChina:EvaluationandAnalysis
HUANGXian-hai
Abstract:Thispapermakesuseoftheindexoftradecompetencetoestimateempiricallytheimportcompetencein36industriesfrom1992to2003inourcountry.Andthenitmakesthe
conclusionthatragtradeandothertwelveindustrieswillkeeptheircomparativeadvantagewhilethechemicalfibermanufacturingandothersixindustrieswillhavecomparativedisadvantageinthelongrun.Furthermore,non-metalminingandselectingandothersixindustrieswillfacedecreasing
comparativeadvantage,andatthesametime,electronandcommunicationequipmentmanufacturingandothersixindustrieswillconfrontwithincreasingcomparativeadvantage.Inthemeantime,thispaperalsoprovidesanestimationofthetradecompetenceinfourmainfactor-intensiveindustries.
Onthebasisoftheabove,itanalyzestheempiricalresultsandproposesasetofpoliciesand
measuresaimingtoenhancethetradecompetenceofindustriesinourcountry.
Keywords:Tradecompetence;Comparativeadvantage;Industryupgrad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