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名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莒地名山

浮来山浮丘三峰:佛来峰、浮来峰、飞来峰

浮丘山,今称浮来山,位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浮来山镇驻地西北方向,东距莒县城阳镇9公里,为莒县、沂水、沂南三县界山,面积3平方公里,海拔298.9米。神话传说浮丘公驾鹤栖此,故名浮丘山,后演化为浮来山。沿着莒浮公路西行,远处便可以看见浮来山的三峰:北为佛来峰,西为浮来峰,南为飞来峰。三峰鼎峙又拱围相连,中为谷地,唯东面略微开放,建起宏伟高大的石坊山门。三峰名称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神话传说。早在远古时代,有一位神仙云游至此,见沭河一带土地肥沃,碧水长流,花香鸟语,景色宜人,但美中不足的是缺乏青山点缀,于是便施展佛术,从远处挟来一山安放在此,即佛来峰;后来水神漂游到此,见独峰耸立,孤单无侣,于是也施展法力,从水上漂来一山与佛来山相依为伴,即浮来峰;一夜之间不知从何处飞来一山,坐落在两峰南面作为屏障,即飞来峰。于是三峰耸峙,如龙盘虎踞,世代相依,人们把三峰统称浮来山。

屋楼崮

屋楼崮,或名石牟山、石楼山、屋楼山,位于莒城东11公里,海拔473米,面积3平方公里,《战国策•齐策》记载的“城阳山”即此。其北麓陡险,峭壁如削,或谓康熙七年大地震时所形成。山由三峰组成:南大崮、中二崮、北三崮。西南麓有壁峰挺立,高10余米,峰壁底端岩隙中涌水若泉,清而甘冽,终年溢而不涸,下潴为潭,俗称“神泉”。山阴多有“沃壤土”,褐色,轻如灰,是多年积叶枯草沤腐而成,为盆植花木的优质土壤。

相传有巢氏始起于此地。《通志》认为:“有巢氏又曰大巢氏,伏羲之后,大庭氏十传为有巢氏,居石楼”。人类“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起源于莒地,其先祖有巢氏,便是栖居于屋楼一带的莒地先民,山因以得名。《通志》和《绎史》均以有巢氏所治的石牟山又名屋楼山或屋楼崮,在莒城东20里,是巢楼之制始起的地方。

石牟山、石楼山或屋楼山,又是《史记•封禅书》称之为“四时主”或“日月之所出”的琅琊诸山之一,是莒地先民“山头纪历”的测日点。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存中刻有日云山图象的大口尊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由此可推断,莒地不但是巢楼之制的故乡,而且是测时纪历的源地。

屋楼崮山不高而突兀,远观似楼塔耸立,平地挺拔。过去曾有佛殿、浮屠,今已倾圮。春光明媚的清晨,站立在莒城东望,一轮红日从崮巅冉冉升起,古刹佛塔、苍松翠柏,皆染上金色的霞彩,颇具奇趣,故有“屋楼春晓”之称。古人有诗赞云:“屋楼春色晓苍苍,万象登临尽渺茫。塔势峭孤撑碧落,松阴偃盖浸寒塘。凝眸东岭双眉远,回首西河一线长。直走群山连海岱,久称胜概峙城阳。”

屋楼崮是莒东平原第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山,也是每天清晨太阳最先照耀的山峰。文献记载,早在五千年前,此山就是莒地先民观天象定时令的坐标山峰。尤其是每年春分时节,拂晓,在山右大朱家村遗址举目东望,但见一轮红日从屋楼主峰喷薄而出,瑞气升腾,山川大地红光闪烁,洋溢着盎然春意和无限生机。这便是屋楼春晓的奇妙景致。“屋楼春晓”为莒州外八景之一。主要景观有:屋楼山寺、藏经洞、神砌石、日晷台、醒狮吼日、一线天、鞭药石、笑佛崖、舍身崖、瓦耳朵崖、王防洞、卧龟茔、龙王庙、瞻莒台、神泉、王灵官庙、月老亭、三磴崖、隐龙崖等。

马鬐山

莒城东南70里,有座马鬐山,海拨600多米,绵亘数十里,雄伟险峻,秀丽多姿。《重修莒志》载:“马鬐山州南60里,以形似名。”此山是记入《宋史》、载于《齐乘》、见之《齐东野语》的名山。

马鬐山气势雄伟,远望如烈马扬鬃,近看群峰并峙,似巨兽拼搏。浔河绕山,三面临水。这座嵯峨的险山,北、东两面悬崖如削,涧陡谷深。唯南麓有羊肠盘道仅达中峰,近年在山阴通天涧处,初辟险径300米,可攀登极顶,古人有诗云:“常把芙蓉况好峰,几多峰好愧芙蓉。马鬐秀色参天起,真个芙蓉几万重。”堪称马鬐全景的写照。“马鬐耸翠”为莒州外八景之一。整座山有奇峰十余个,东西并列。主要景观有:鹰愁涧、撑天柱、狮子峰、一线天、仙女浴池、山城、斩将台、灯碗、观星台、望海楼、红袄军军营遗址、仙人洞、老母洞、寿星洞、龙凤摩崖、杨光辅读书处等。

碁山又称棋山,据书志记载:碁山在唐代曾建有净土寺,明、清鼎革之际,明封宁阳王隐居于此。这里又是莒州外八景之一的“山寺晚钟”的出处。今日碁山,上有“仙人洞”一处、古银杏树两株、石碑若干,为假日旅游的好去处。

考之古籍,碁山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因古今地理及称谓的变化,往往使后人难以辩清。本文试将碁山的由来做一追溯。

明代沂水县进士杨光溥在《剪灯谈》中称为箕山.关于箕山的记载,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沭水》:“沭水左与箕山之水合。水出东诸县西箕山,刘澄之以为许由之所隐也,更为巨谬矣。其水西南流注于沭水也”。文中箕山即今莒北的碁山,“诸县西箕山”五字,既说明了箕山的方位在诸县之西,又说明了箕山在北魏时归属诸县。北魏诸县位于今诸城市枳沟镇乔庄村。今碁山的坐落位置,恰位于诸城市枳沟镇乔庄村之西,与郦道元所说“诸县西箕山”相符。碁山距枳沟镇约30公里,郦道元说箕山属诸县是可信的。

箕山在《隋书•地理志》中又有记载:“高密郡东莞……有箕山、潍水。”隋代东莞县治在今莒县东莞镇驻地。据杨守敬、熊会贞著《水经注疏》,民国《重修莒志》引《大清一统志》文可知,《隋书•地理志》所载箕山,即《水经注•沭水》篇的箕山。

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箕,汉县。宣帝封城阳荒王子文为侯,即此邑……箕山在今县(即莒县)北八十里,箕县盖因山以为名。其山在潍水之西是也。”不难看出,文中所载“箕山”的坐落位置,恰与今碁山的位置相符。箕县故城遗址在今莒县东莞镇大沈庄。潍水即今潍河,当地人称淮河。“箕县盖因山以为名”一句,说明箕山在西汉时便著称于世,因而以山名为县名。“箕山”的历史由此可追溯到汉代。但由于史籍记载简约,“箕山”到北魏时期才初见于《水经注•沭水》,后又见于《隋书•地理志》,宋代《太平寰宇记》又作了详述。“箕山”之名沿用了一千多年。

到了元代,世人为箕山改换了名字。于钦《齐乘》记载:“萁水出萁山”《水经注谓之》箕水,明清时期的地方志改为箕山,但当地人不接受,又改为“起”山,民国时期又改为碁山。碁山之名由来已久,自元代始,当地人立碑时既刻为碁山。并不为官方所认可。新中国成立后,碁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棋山与碁山通用。

净土寺寺建规模考:净土寺位于大庄坡西北3公里处,在箕山南麓的山坳中。据碑文载,此寺始见于唐太和年间,距今1200年。历代曾进行多次重修。

在元代以前,此寺的建筑规模,因史书未载,已不可考。从现存的碑文看,净土寺从元代皇庆二年开始到清光绪年间,有三次大规模的重修和一次重建。

元代皇庆二年重修(1313年)净土寺奉敕重修,从重修时所立蟠龙碑看:此碑形制高大,碑身通高3.38米(帽高1.20米,碑身2.18米)雕工精细,雕镂尤精。这种形制的碑在一般寺庙里难以见到。而偏僻的净土寺能有这样的碑,肯定有来头的。

从奇特的蟠龙碑帽看:此碑帽雕有两条极其精工的蟠龙,在蟠龙两爪相对捧“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