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名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莒地名山
浮来山浮丘三峰:佛来峰、浮来峰、飞来峰
浮丘山,今称浮来山,位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浮来山镇驻地西北方向,东距莒县城阳镇9公里,为莒县、沂水、沂南三县界山,面积3平方公里,海拔298.9米。

神话传说浮丘公驾鹤栖此,故名浮丘山,后演化为浮来山。

沿着莒浮公路西行,远处便可以看见浮来山的三峰:北为佛来峰,西为浮来峰,南为飞来峰。

三峰鼎峙又拱围相连,中为谷地,唯东面略微开放,建起宏伟高大的石坊山门。

三峰名称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神话传说。

早在远古时代,有一位神仙云游至此,见沭河一带土地肥沃,碧水长流,花香鸟语,景色宜人,但美中不足的是缺乏青山点缀,于是便施展佛术,从远处挟来一山安放在此,即佛来峰;后来水神漂游到此,见独峰耸立,孤单无侣,于是也施展法力,从水上漂来一山与佛来山相依为伴,即浮来峰;一夜之间不知从何处飞来一山,坐落在两峰南面作为屏障,即飞来峰。

于是三峰耸峙,如龙盘虎踞,世代相依,人们把三峰统称浮来山。

屋楼崮
屋楼崮,或名石牟山、石楼山、屋楼山,位于莒城东11公里,海拔473米,面积3平方公里,《战国策•齐策》记载的“城阳山”即此。

其北麓陡险,峭壁如削,或谓康熙七年大地震时所形成。

山由三峰组成:南大崮、中二崮、北三崮。

西南麓有壁峰挺立,高10余米,峰壁底端岩隙中涌水若泉,清而甘冽,终年溢而不涸,下潴为潭,俗称“神泉”。

山阴多有“沃壤土”,褐色,轻如灰,是多年积叶枯草沤腐而成,为盆植花木的优质土壤。

相传有巢氏始起于此地。

《通志》认为:“有巢氏又曰大巢氏,伏羲之后,大庭氏十传为有巢氏,居石楼”。

人类“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起源于莒地,其先祖有巢氏,便是栖居于屋楼一带的莒地先民,山因以得名。

《通志》和《绎史》均以有巢氏所治的石牟山又名屋楼山或屋楼崮,在莒城东20里,是巢楼之制始起的地方。

石牟山、石楼山或屋楼山,又是《史记•封禅书》称之为“四时主”或“日月之所出”的琅琊诸山之一,是莒地先民“山头纪历”的测日点。

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存中刻有日云山图象的大口尊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

由此可推断,莒地不但是巢楼之制的故乡,而且是测时纪历的源地。

屋楼崮山不高而突兀,远观似楼塔耸立,平地挺拔。

过去曾有佛殿、浮屠,今已倾圮。

春光明媚的清晨,站立在莒城东望,一轮红日从崮巅冉冉升起,古刹佛塔、苍松翠柏,皆染上金色的霞彩,颇具奇趣,故有“屋楼春晓”之称。

古人有诗赞云:“屋楼春色晓苍苍,万象登临尽渺茫。

塔势峭孤撑碧落,松阴偃盖浸寒塘。

凝眸东岭双眉远,回首西河一线长。

直走群山连海岱,久称胜概峙城阳。


屋楼崮是莒东平原第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山,也是每天清晨太阳最先照耀的山峰。

文献记载,早在五千年前,此山就是莒地先民观天象定时令的坐标山峰。

尤其是每年春分时节,拂晓,在山右大朱家村遗址举目东望,但见一轮红日从屋楼主峰喷薄而出,瑞气升腾,山川大地红光闪烁,洋溢着盎然春意和无限生机。

这便是屋楼春晓的奇妙景致。

“屋楼春晓”为莒州外八景之一。

主要景观有:屋楼山寺、藏经洞、神砌石、日晷台、醒狮吼日、一线天、鞭药石、笑佛崖、舍身崖、瓦耳朵崖、王防洞、卧龟茔、龙王庙、瞻莒台、神泉、王灵官庙、月老亭、三磴崖、隐龙崖等。

马鬐山
莒城东南70里,有座马鬐山,海拨600多米,绵亘数十里,雄伟险峻,秀丽多姿。

《重修莒志》载:“马鬐山州南60里,以形似名。

”此山是记入《宋史》、载于《齐乘》、见之《齐东野语》的名山。

马鬐山气势雄伟,远望如烈马扬鬃,近看群峰并峙,似巨兽拼搏。

浔河绕山,三面临水。

这座嵯峨的险山,北、东两面悬崖如削,涧陡谷深。

唯南麓有羊肠盘道仅达中峰,近年在山阴通天涧处,初辟险径300米,可攀登极顶,古人有诗云:“常把芙蓉况好峰,几多峰好愧芙蓉。

马鬐秀色参天起,真个芙蓉几万重。

”堪称马鬐全景的写照。

“马鬐耸翠”为莒州外八景之一。

整座山有奇峰十余个,东西并列。

主要景观有:鹰愁涧、撑天柱、狮子峰、一线天、仙女浴池、山城、斩将台、灯碗、观星台、望海楼、红袄军军营遗址、仙人洞、老母洞、寿星洞、龙凤摩崖、杨光辅读书处等。

碁山又称棋山,据书志记载:碁山在唐代曾建有净土寺,明、清鼎革之际,明封宁阳王隐居于此。

这里又是莒州外八景之一的“山寺晚钟”的出处。

今日碁山,上有“仙人洞”一处、古银杏树两株、石碑若干,为假日旅游的好去处。

考之古籍,碁山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因古今地理及称谓的变化,往往使后人难以辩清。

本文试将碁山的由来做一追溯。

明代沂水县进士杨光溥在《剪灯谈》中称为箕山.关于箕山的记载,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沭水》:“沭水左与箕山之水合。

水出东诸县西箕山,刘澄之以为许由之所隐也,更为巨谬矣。

其水西南流注于沭水也”。

文中箕山即今莒北的碁山,“诸县西箕山”五字,既说明了箕山的方位在诸县之西,又说明了箕山在北魏时归属诸县。

北魏诸县位于今诸城市枳沟镇乔庄村。

今碁山的坐落位置,恰位于诸城市枳沟镇乔庄村之西,与郦道元所说“诸县西箕山”相符。

碁山距枳沟镇约30公里,郦道元说箕山属诸县是可信的。

箕山在《隋书•地理志》中又有记载:“高密郡东莞……有箕山、潍水。

”隋代东莞县治在今莒县东莞镇驻地。

据杨守敬、熊会贞著《水经注疏》,民国《重修莒志》引《大清一统志》文可知,《隋书•地理志》所载箕山,即《水经注•沭水》篇的箕山。

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箕,汉县。

宣帝封城阳荒王子文为侯,即此邑……箕山在今县(即莒县)北八十里,箕县盖因山以为名。

其山在潍水之西是也。

”不难看出,文中所载“箕山”的坐落位置,恰与今碁山的位置相符。

箕县故城遗址在今莒县东莞镇大沈庄。

潍水即今潍河,当地人称淮河。

“箕县盖因山以为名”一句,说明箕山在西汉时便著称于世,因而以山名为县名。

“箕山”的历史由此可追溯到汉代。

但由于史籍记载简约,“箕山”到北魏时期才初见于《水经注•沭水》,后又见于《隋书•地理志》,宋代《太平寰宇记》又作了详述。

“箕山”之名沿用了一千多年。

到了元代,世人为箕山改换了名字。

于钦《齐乘》记载:“萁水出萁山”《水经注谓之》箕水,明清时期的地方志改为箕山,但当地人不接受,又改为“起”山,民国时期又改为碁山。

碁山之名由来已久,自元代始,当地人立碑时既刻为碁山。

并不为官方所认可。

新中国成立后,碁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棋山与碁山通用。

净土寺寺建规模考:净土寺位于大庄坡西北3公里处,在箕山南麓的山坳中。

据碑文载,此寺始见于唐太和年间,距今1200年。

历代曾进行多次重修。

在元代以前,此寺的建筑规模,因史书未载,已不可考。

从现存的碑文看,净土寺从元代皇庆二年开始到清光绪年间,有三次大规模的重修和一次重建。

元代皇庆二年重修(1313年)净土寺奉敕重修,从重修时所立蟠龙碑看:此碑形制高大,碑身通高3.38米(帽高1.20米,碑身2.18米)雕工精细,雕镂尤精。

这种形制的碑在一般寺庙里难以见到。

而偏僻的净土寺能有这样的碑,肯定有来头的。

从奇特的蟠龙碑帽看:此碑帽雕有两条极其精工的蟠龙,在蟠龙两爪相对捧“圣
旨”处,不是“圣旨”二字,而是“碁山净土寺”五个字。

这种形制,没有皇家的批准,是要治“越制”之罪的。

从碑文看:此碑文因风雨剥蚀,大部已难辨认。

但是“皇帝万岁,太后千秋,金枝玉叶”,“天眷宫妃,暇时前来”等字句可以看出,此寺是皇室成员佛门修行的替身寺庙,应是皇家寺庙之一,这类寺庙奉旨重修就不足为怪了。

由于是奉旨重修,所以寺庙建筑宏伟,佛殿高大巍峨,从“宝殿”、“迦叶”、“葛仙祠”等碑文分析,它记述了寺庙的佛殿建筑和殿内神祗的安排。

当时此寺建有“大雄宝殿”,殿内按大乘佛教初期排列。

将迦叶、阿难列为四大胁侍。

据《华夏诸神》载:“大乘佛寺中亦有迦叶、阿难与文殊、普贤二菩萨共列释迦两侧的。

”大雄宝殿下有地宫。

同时还建有天王殿、关帝庙、葛仙祠、山门等。

后经重修,使规模日渐扩大,吸引着远近香客,使香火日盛。

又加山会规模大,影响面广,使净土寺逐渐成为莒州名寺之一。

此寺钟鼓之声别具一格:清晨,隆隆的鼓声,使僧人进行诵经早课,唤醒沉睡的农人开始一天的劳作;晚上,悠悠钟声把僧人和农人送入梦乡。

晚间的钟声成为奇特的景致之一,所以,在明朝初年被列为“城阳外八景”之一——山寺晚钟。

洛山
洛山,又作络山、落山。

主峰在莒北三十里,今洛河镇境内,山北面有洛河流过。

壁立苍翠,南北两峰并峙,北峰下有三教堂.山巅有泉,清冽甘美。

绿草如茵,樵牧者络绎不绝."络山樵牧"也因此被列为莒城外八景之一《重修莒志》载:“洛山高二十四丈,山上有洛山寺,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晨钟暮鼓,香烟缭绕”。

樵夫牧童踏着落日的余晖自山间归来,别是一番景致。

古今文人写下了大量吟咏她的诗篇。

明代临江人陈重器有诗《洛山》写道:
联绵山势相延属,皎皎清晖散林木。

野老凌晨励斧斤,村童向暮驱牛犊。

坐招远树来清风,结伴闲云出幽谷。

数声短笛手中吹,尽是人间太平曲。

雪山
雪山因山前岩石银白似雪而得名。

山系自西北向东南延伸,分为三组,依次为马山、雪山、大仙山。

马山南北分布有华东地区最古老的岩层,有30亿年的历史。

最高峰在大仙山,海拔428米,是500里葫芦岭脉的最高点。

雪山树木葱郁,泉水清澈,鸟语花香,尤以奇石著名,自古就有"雪山七十二景石"之说,每一景石都有意蕴来历文化故事,文化内涵丰厚。

雪山古名檀特山,传为佛祖前世为太子时修行之地,堪称佛教圣地。

山中原有始建于魏永熙年间的善寂寺,金代文坛盟主党怀英曾为之撰写碑文。

民国初年,汪精卫曾撰文考证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婴宁》一篇,即以雪山传说故事创作而成。

今山中有老母殿、观音殿等寺庙,四时香火兴隆。

2002年以来,雪山已经被开发为著名的雪山彩虹谷风景名胜区,游人如织,声名远扬,成为葫芦岭脉上一道最亮丽的彩虹。

雪山七十二景:
打儿沟骂儿崖阎王鼻子钓鱼台凉炕热炕龟蛇二将九顶莲花山九把黄龙伞三把靠山椅墨水匣子砚台地八仙桌子靠山几万卷书梯子崖仙人洞老母奶奶洗脚盆公公石婆婆石姑石汉子石望娘石嬷嬷石腰疼石探海石反肝石石门楼石帽子老牛窝卧牛石牛蹄石鸡石关公磨刀石石匣子鹰
嘴石燕子石椒子石压剑石石柱子石葫芦蒜瓣石鞭杆石轿杆石望海石石线石碗石锅石棚石窖石龙口龙潭龙窝龙鼻子龙磨角雕龙碑大桥沟瓜楼板楼斗头马子眼饮马槽九顶王坟雪山松大吆喝凉泉凉窟窿风山口黑风口齐山口老蚕石万丈崖灯碗
玉皇山
在山东省莒县阎庄镇西北4公里处有一座海拔232米的山峰,它就是莒县名山之一的玉皇山。

据此山北侧残碑载:“城阳之北有山曰络山,八峰环拱,五涧绕抱...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玉皇阁不知始建何时,始闻唐以重修...。

”唐以前此山尚属络山八峰之一,并无单独山名。

自建玉皇阁后,山以庙名。

山上旧有玄都观,玉皇阁,老母殿、龙王殿等十数殿堂,有仁杏树一株,高三丈,周粗丈余,传系唐植。

古碑林立,蔚然大观。

东山脚下有泉水,传说玉皇山顶上有一个水池,每逢雨季,要是把麦糠撒到池子里,麦糠就从泉水淌出来。

此泉在隋唐时正好在姓裴的御史的花园内得名“裴泉”。

据传裴御史瞒着万岁私开银矿,冒犯律条被皇家满门抄斩,就只剩下这个裴泉了。

泉水从怪石嶙峋的岩洞中淙淙流出,潴而成潭,久旱不涸。

周围柏树盘干虬根,遮于泉上,岩洞中有龙鱼,状如鲶鳝,头生两耳,长尺许,这龙鱼经专家研究叫鳗鲡,是吃肉的古生鱼,天下少有。

故名“莒龙”。

解放前,乡民奉为神龙,借以祈求降福或天旱祈雨。

在莒县一带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传说,该泉与台湾阿里山日月潭水系相通,“龙鱼”夏季在裴泉,冬季在日月潭。

如今的裴泉,已被砌成一水池,专供游人观赏。

外边远路来的游人到这里观看,把肉或虫子撩进水里,龙鱼就从水涧里出来吃食,游人能见到,就会带来好运。

焦原山
莒城西南有焦原山。

又名横山,峥嵘谷,俗名青泥巷,现名南凤凰山。

据《莒县地名志》载:焦原山在莒城西南十二余公里处。

位于莒中平原的南端,雄峙于沭河西岸。

沭水狂涛自东呼啸而至,直扑焦原东坡,波浪受阻,巨浪排空,咆哮之声如雷,声震数里。

跌落的浪涛形成旋流后而急转南去,在山根处生成极深极阔之渊潭,碧蓝之中有深不可测之状。

此渊,名山头渊。

山体则成壁立千仞之峭壁雄立渊潭之上。

造物主创造出了一处绝险的景观。

《尸子》曾载:“莒国有石焦原者,广数寻,长五十步,临百仞之溪,莒国莫敢近也。

有以勇见莒子者,独却行齐踵焉,所以称于世。

”由此可见,连以勇著称、喜好争差别的莒人为之变色而“莫敢近”,其惊险奇绝可见一斑。

焦原山,由西边望去,它毫无奇险可言,只像是蹲踞于连绵丘岭北端的一位身材高大的老人。

尽管他蹲踞着,甚至有些匍匐之势,却仍然比周围立着的显高。

脚下的土地已变成了褐红颜色,似经火烧过的一般,这大概就是此山被称作焦原的缘故。

沿西坡登上山顶,呈现在眼前的竟是荒芜与狼籍,到处是人们挖山凿石留下的累累土坑,坑的周围烂石遍地,乱石中稀疏地长着低矮的洋槐树、野柿丛、山棘棵、荆条墩、拉拉秧、野枸杞、蚊子草、茑萝藤,软软地躺在披离的野草中。

最高处有一方土丘,丘中贯通着一些石砌的穹隆状洞口。

南边的缓坡处有一座小庙,是在旧基处重建的,看样子是玉皇庙。

在过去,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玉皇大帝是无地不在的,更何况这块面积虽小,名气却大的焦原宝地呢?庙前有银杏树一株,粗有三围,高有数丈。

它扶摇于这秃败的荒山之上,在大旱之年仍然绿叶婆
娑,清荫罩地,给小山增添了许多的生机和灵性.成为山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站在树下,徐徐清风拂面,使人顿生愉悦之感。

树旁有残碑两方,一为大清顺治年间所立,字迹为时光所漫漶,已难辨认;另一方为“民国陆年、桂月、中浣、谷旦勒石”,字迹仍可辨读。

其文曰:“莒南凤凰山,东连焦原,下临沭水,潭渊之上有钓台在焉。

夏则波浪滔天,秋则渔舟唱晚。

唉乃一声而山水争绿,月上东山而鹤鸣松雪。

其岭则适符鸣凤,其川则直似饮龙。

而其古迹则虎蹄之痕犹有存者,真胜景也……”可见当年此地山奇水秀景色之佳。

自碑文不难看出,景色佳绝之处,当在沭水之旁。

焦原最东边的石壁,是焦原胜景的精华所在。

脚下的石壁虽因炸石挖土人为破坏早已失去了“临百仞之溪”的雄伟气势,但仍然是一面数丈高的峭壁,仍使人生头晕目眩之感,有失足坠崖之虞。

放眼东望,长河之姿势如蛟龙,自东方直泻而至,遇焦原石壁急转而南。

在东岸的河湾处形成了几百亩肥沃的河套良田,庄稼茂盛树木葱茏,不见半点旱象。

山脚处已无渊潭踪影,昔日名闻遐迩的山头渊已成满目黄沙。

遥想当年,此处是何等秀丽壮观。

平日里,河中清流缓泻,渊中碧波荡漾。

男人们抢早待晚来河中撒网,桌上时见鱼虾;女人们抽空忙着到河边浣衣,身上不见灰尘;牧童们整天整日在河中嬉戏,牛羊在河边追逐;老人们饭前午后,在河边相聚,柳阴下谈古论今;渊面上鹅鸭成群,草中常捡鹅鸭蛋;碧水内鱼虾纷纷,投石惊得金鳞飞,汛季时,大雨豪泻,河水暴涨,急流汹涌,浊浪漫天,河水像脱缰野马,带着洪荒的野性撕山裂岸,突遇峭壁险滩,旋涡四起,湍急之势仍不可止,山谷轰鸣,惊心动魄。

自山顶东望,一片汪洋,唯水鸟惊惧高飞,人莫敢近,这是一种何等的震慑人心的景象。

我不禁想起了大诗人李白,想起了李白的《梁甫吟》,想起了《梁甫吟》中关于焦原的诗句。

开元二十一年(773)前后,怀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李白,踌躇满志地奔赴长安,准备将满腹经纶货与帝王之家,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结果并未得到玄宗李隆基的重用,几首歌功颂德的诗词,不过换得了一纸“赐金放还”的诏书。

他只得失意而归,在悲愤中离开长安。

醉眼朦胧之时挥毫写下了千古绝唱《梁甫吟》,在气势奔放、情感炽热的诗句中抒发了他受挫后的痛苦和对理想的期待,当写到自己的胆略时,他写了“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的句子,说明自己能够和古代用左手接飞猱、右手搏雕虎的勇士那样,虽置身危险的焦原仍不以为苦,有足够的才能和胆识去治理国家整顿乾坤。

诗中的焦原即莒之焦原山。

不知李白是否到过此地,还是从史志上读到的。

但是,不管怎样,能为遍游天下奇山大川的李白所引用,足见此山名气在当时是很高的。

然而,眼下却不见了昔日的姿容,那峭壁,那渊潭,那涛声,那鹤鸣已经成了被漫漫黄沙掩埋的历史。

看到这里心中淡淡地生出“逝者如斯”的惆怅。

走下山崖,慢慢地徘徊在河中的黄沙之上,却无法追寻到山头渊的影子,这方圆几十亩的地方就是当年的深渊,其消失只是数十年前的事情。

自沭河上游修建了“青峰岭”和“沙沟”两座水库之后,深渊便渐渐淤死了。

焦原已经破败了,山已颓倾,渊已消亡,除满目寒伧之外,几无优美可言了。

此处涛声不再依旧,要寻它昔日的奇魂与幽深,只能在灯下翻动那尘封的历史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