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第七章 冰川地貌与冰缘地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义
终碛堤的位置与条数可反映冰川作用的范围与冰期的次数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四、鼓丘
终碛堤
在大陆冰川边 缘(终碛堤内 侧),在冰川 堆积作用下, 主要由冰砾泥 (冰川堆积物) 组成的一种流 线型小丘。
鼓丘
47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形状 外形如翻转的小船 平面上呈椭圆形,又称蛋丘。 长几百米,宽100~200米,高 几十米。长轴与冰川运行方向 一致,常成群分布。 纵剖面两坡不对称,迎冰坡 陡,背冰坡缓(与羊背石反)
34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③平面 平面形态宽广而平直,与河谷的多湾形态不同
冰川前进时将原由弯曲河谷伸出的坡脚切去, 形成冰蚀三角面。
悬谷
平 直 的 冰 川 谷
冰蚀三角面
35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4、峡湾
峡湾是冰川谷下游被 海水淹没后形成的崖 壁陡立的长条形海湾 最长达200KM,最 深达1000多米(南 美巴塔哥尼亚峡湾 深1288米,挪威峡 湾长220KM) 冰川出海后,在其上浮前,对海底有侵蚀力。2000米厚的 冰川,露出海面的200米,至水深1800米后才能浮起成冰山 故可形成上千米深的冰蚀谷。
4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冰蚀作用
1、挖掘作用
2、磨蚀作用
5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挖掘作用
(1)概念
(2)原因
冰川使床底部及两侧 冰层厚100米时,压 基岩破碎,并将破碎 力可达90吨/平方米 物挖掘带走
①巨厚的冰层压力巨大,可将基岩压碎 ②渗透到岩石中的冰融水冻结、膨胀,使岩石破碎 ③冰床上松散突出的岩石,突出部分被冰冻结, 冰川移动时将其拔出带走(拔蚀作用)
26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7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冰川谷与峡湾
1、冰川谷的概念
而由 宽冰 ,川 深侵 而蚀 陡作 的用 形 型成 谷的 。直
U
28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形态
①横剖面 谷壁陡峭,谷底宽平,两坡上部有明显的谷肩。(原为V形 谷,后被冰川改造成U形谷,谷肩高度代表冰川厚度)
22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冰斗的形成过程
①冰川形成前,以雪蚀作用为主的阶段,形成雪斗 积雪洼地及周围有冰雪覆盖,在融冻作用下,洼地与山坡 产生强烈的冰劈作用,使雪蚀洼地扩展,山坡崩解为崖壁。 底部岩块被融冻泥流带走,底部加深。此时,积雪洼地变 为雪斗(雏形冰斗)——较浅、轮廓不齐,不明显 ②冰川形成后,通过挖掘作用形成冰斗 雪斗中积雪加厚,变质形成冰川冰。 冰川挖掘作用使底部基岩破碎并随冰川运动带走,洼地 加深。 冰川运动使冰川与后壁产生壁前大缝(10~20米宽, 40~50米深),它的周期性开合,使后壁不断后退。
[下一页]
[返回]
波状起伏,分布散乱,高几十米到几百米(北美最 高达400米),低洼处可积水成冰碛湖。
形 态 与 形 成
主要由大陆冰川消融时形成,大型山岳冰川也可形成 小型冰碛丘陵(几米到几十米高)。
42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侧碛堤
冰川退却, 原聚集在冰 川两侧的侧 碛沉积,形 成与冰川流 向平行的长 条状的冰碛 堤,称侧碛 堤 高度一般几十米,其上游开始于雪线附近,末端与终碛 堤相连,中间为线装伸延的凹地。
12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3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4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搬运中的漂砾
15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四、冰川堆积作用
当冰川融化等原因使冰川搬运力不足时,运动冰碛堆 积下来,称冰川堆积作用。冰川堆积物统称冰碛物。 冰碛物特点: (1)大小混杂,无分选(巨大石块与泥质物混合) (2)碎屑物棱角多而明显,无磨圆 (3)砾石表面有时具磨光面与冰擦痕。 (4)无层离,砾石无定向排列 (5)保存有寒冷型的植物孢子与花粉
23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冰川下移,大缝出现 基岩风化物落入大缝, 并被冰雪覆盖 冬季或晚上,大缝中 冰雪与冰川冻成一体 冰川再下移 洼地后壁松散岩块被 拔出,内部岩块也随冰 川运动而带走 冰斗扩大。
24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刃脊
山脊前后各有一 个冰斗,彼此向 后挖掘,两个冰 斗越靠近,介于 两冰斗间的山脊 线越窄,最后形 成形如刀刃的山 脊。 刃脊是两个冰斗的共同后壁,如果冰斗再扩大,刃脊被破坏, 可形成山口,即刃脊中的低洼部分。如黄山的鳍脊。
构造软弱带
阶梯状地形由冰川运行时的选择性侵蚀形成,构造软弱处易 侵蚀成冰盆,前方相对硬处成冰坎。冰盆形成后,因冰层厚, 压力大,挖掘强,侵蚀快,加速了阶梯的发展。
32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冰坎 冰盆 冰坎
冰盆
33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冰盆 冰坎
冰盆
2、结构: ①底为基岩,表为冰碛物 ②前为基岩,后为冰碛物 ③全为冰碛物
48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成因 ①大陆冰川退缩时,留下一列列终碛堤,等大陆冰川再 扩张时,可冲破数列终碛堤,终碛堤残余部分被冰川重 新塑造(从其上面压过,使冰碛物压实)成流线型小丘
②另一种说法:冰川搬运力减小,冰碛物在底部停积, 然后冰川再从其上越过、压紧、改造成鼓丘。(特别是 冰川前进遇到基岩突出之地,阻力大,易于在其上及后 方停积,所以鼓丘内多有羊背石等为内核)
25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角峰
如果有三个以上冰斗各自挖掘山体,向后扩展,山峰四周 被冰斗后壁包围,山峰形如金字塔,称角峰。 山坡呈上都、陡 下凹状,原因是: 由于坡陡,上部 冰雪难停积,外 力以冻融风化, 雪崩,冰崩作用 为主。 中下部主要是冰 川雪蚀作用,导 致内凹。
侧碛 2、运动冰碛 被冰川搬运的碎屑 物称运动冰碛,按 运动冰碛物在冰川 的部位分:
表碛
中碛 内碛
底碛
11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运动冰碛特点
搬运物质可以十分粗大,可达1000立方米的巨砾,重 万吨,甚至可将整片基岩搬走。 搬运距离远,大陆冰川可将冰碛物搬运至100公里外, 甚至上千公里。 搬运物质不论大小,搬运速度大致相等 可逆坡搬运,不受地形控制(苏格兰一冰川将漂砾升 高500米)
[返回]
冰川冰形成于雪线以上,冰川冰的形成过程:
冰川冰是一种高密度的结冰体,刚降落到地面的雪疏松而 多孔,密度0.01~0.1g/cm3,孔隙度达67~99%,称为新雪。 新雪如果没有融化,在后续降雪的堆压下,逐渐密实,冰 晶由六角形变为圆形,冰的密度增加,孔隙度降低,这一 过程称为粒雪化。当粒雪密度达到0.8g/cm3时,晶粒间失 去透气性和透水性,成为冰川冰。粒雪转化为冰川冰的过 程十分缓慢,通常需要数千年时间
6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磨蚀作用
(1)概念 冰川挖掘出的碎块,冻结在冰川底部,在冰川滑行中 像砂轮一样,不断锉磨冰床,本身也不断被磨损。 (2)磨蚀强度 冰川的磨蚀作用力巨大,可超过河流的10到20倍。 所以冰源河流的含沙量比非冰源河流大5倍。 (3)磨蚀结果 冰床被磨蚀(可见冰川擦痕和磨光面);冰川内的物质 也变细,大砾石变成小砾石,砂变成粘土。
43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终碛堤
冰川末端由终碛组成的弧形堤状地形称终碛堤。
44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形态
平面上多呈马蹄形弯曲,剖面上两坡不对称,内侧缓,外 侧陡。相对高度山岳型冰川较大,可达百米以上,但延伸 长度小;大陆冰川的高度低,一般为30~50米,但长度大, 可达几百公里,曲率也小,近于平直。
36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羊背石
1、概念
羊背石是冰川底部的一种侵蚀地形,是一种石质小丘。其岩 面光滑,从上游望去,如伏地的羊群,故称羊背石。
37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形态
具不对称的两 坡:迎冰坡为 缓坡,上多冰 川擦痕、磨光 面等微地貌; 背冰坡为陡坡, 为参差不齐的 陡坎。
终碛堤
45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形成原因
①冰舌长期停留在一平衡位置,前进=消融,冰碛物如 同被传送带带到冰川末端,因冰川末端冰川消融而使 冰碛物大量沉积下来。
②冰川前进时,犹如推土机一样,挤压谷地中的冰 碛物,使其揉皱、逆掩断层等,当冰川稳定或后退 时,终碛堤保存——压力冰碛
第七章 冰川地貌与冰缘地貌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冰川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蚀地貌
冰碛地貌 冰水地貌 冻土作用与冻土地貌
思考与作业
1 [封面]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第一节
冰川作用
一、冰川作用的概念 二、冰蚀作用 三、冰川的搬运作用 四、冰川堆积作用
2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16 [目录]
冰碛物图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冰碛物
17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冰蚀地貌
一、冰斗、刃脊与角峰 二、冰川谷 三、羊背石
18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冰斗、刃脊与角峰
1、冰斗
冰斗是冰川的产生地及山谷 冰川的发源地,当冰川消失 后,可见其外貌:
7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磨光面
冰川擦痕
8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9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0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冰川搬运作用
1、概念
冰川侵入下来的及雪崩等带来的夹在冰川内的碎屑, 随冰川移动而移动,称为冰川搬运作用。
21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冰斗的形成条件
①山坡洼地条件 冰斗形成前,多位流水侵蚀的集水盆或沟头,后地壳上 升或气候变冷,积雪侵蚀扩大形成冰斗 ②融冻交替、雪量丰富的气候条件 在雪线附近,融冻交替频繁,冰蚀作用强(如果高于雪 线太多,因为降水少,长期冰冻,冰斗不发育)。 所以冰斗的高度相当于当时雪线的高度,用于古冰斗可 判断古雪线的高度。 ③足够的时间
39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冰碛地貌
一、冰碛丘陵 二、侧碛堤 三、终碛堤
四、鼓丘
40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冰碛丘陵(基碛丘陵)
冰川消融时,冰川的表、内、中碛降落到底碛上, 合称基碛,由基碛物堆积成的丘陵称基碛丘陵。
41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谷肩
29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0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两侧时有悬谷,原为 冰川支流汇入形成。
31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②纵剖面 常为平缓地段与陡峭地段交替出现,常见反坡,大致呈阶 梯状,有冰坎与冰盆构成。冰盆可积水成湖。 岩 冰 坎 盆
[返回]
一、冰川作用的概念
1、冰川冰及形成
由积雪经过压力变成粒雪, 再变质成蓝色透明的、具 可塑性的冰川冰。冰川冰 具有变质岩的一般性质 (片理、褶皱、冰晶定向 排列、重结晶等)。
冰川冰形成
2、冰川冰的流动就是冰川 3、冰川作用是指冰川的 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3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1)形态
①围椅状,中部是斗底,平滑 而低洼; ②四周是陡壁,其中后壁最高, 可达几百米,坡度极大,壁面 破碎不平。
③前部为斗口,是冰川外流必经之地。典型斗口处都有冰 斗坎,高于斗底。
19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0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冰川消失后,有些冰斗会留下一个小湖,叫冰斗湖
38 [目录]
[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形成
岩床露头,硬岩与冰川摩擦加强,使迎冰面冰川底的冰产 生暂时性融化,并产生刨蚀作用,形成和缓的迎冰坡。 融水流到背冰坡时,因压力减小,水重新结冰,产生融冻 风化,使岩石破碎,当冰川移动时,将其碎块挖掘带走, 形成陡坎。
羊背石可鉴别冰川移动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