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15计 【攻战】调虎离山_原文注释译文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六计》15计【攻战】调虎离山
【原文】
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诱之。

往蹇来返②。

【注释】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天时、地理等客观条件。

困,作使动词用,使困扰、困乏。

全句意为:期待不利的客观条件去困扰它。

②往蹇来返:语出《易·蹇》九三爻辞。

原文为“往蹇,来返。

”蹇卦的卦象为艮下坎上。

艮象山,坎象水。

王弼注曰:“山上有水,蹇难之象。

”故在此处,“蹇”有难的意思。

返,李镜池《周易通义》注:返,犹反反,广大美好貌。

往蹇来返,意为去时艰难,来时美好。

【译文】
利用不利的天时地理条件困扰敌人,用人为的方法诱惑敌人。

主动进攻有危险,诱敌来攻则有利。

【计例】
孙策计夺卢江郡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

孙坚之子孙策,年仅17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

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

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

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

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

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

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令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好。

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

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伏上缭,我们感激不尽。

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

上缭一
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

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于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抗,就顺利地控制了卢江。

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

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滕增寿谈判桌上不谈判
凡是有买卖,有竞争,便不免有贸易摩擦。

要完全消灭摩擦,除非使双方中的一方弃甲投降。

商场如战场,战场上往往先发制人,后发则制于人,商场上也一样。

有一次,温州玻璃建材厂厂长滕增寿与原西德有名的玻璃钢经营企业、ABM公司经理东尼·多勒帕尔洽谈设备引进业务。

滕增寿明知故问:
“经理这次来温州是否做生意?”
“当然。


“是不是要赚钱?”
“当然。

”经理不解地侧过脸,打量他的谈判伙伴。

“做生意,赚钱,有两个前提:一是讲经营之道,不论生意大小好坏,今后风险如何,都要信守合同;二是要有气派。

比如,你能拿出100万元钱扔到我们面前的瓯江里吗?”
东尼·多勒帕尔被突如其来的挑战弄得摸不着头脑。

他频频向陪坐两侧的人们传递眼色,不时抓搔着他那光秃的头顶。

“我滕增寿就有这样的气派。

”原来他曾把价值100多万元的残次品就这样“处理”了。

“世界上有三种人。

第一种,话讲了算数,讲到哪里做到哪里,恪守明人不做暗事的信条。

第二种,写了才算数,写下来,签字画押,信守不渝。

第三种,讲了写了都不算数。

我滕增寿要当第一种人,不知经理阁下乐意做哪种人?”
“第一种,我当然要做第一种人。

至于第三种,别提它,让我们把它忘掉。


“好,志同道合,我们谈生意吧。


滕增寿这种幽默而富有激将的词语和他那粗放而敏锐的谈吐风格,首先从感情上使对手折服,生意顺利谈成:在原需100万美元的成套设备中,同意先引进最急需的主机,并且按原价降低5%。

这个数字意味着国家可以减少5万美金的支出。

原西德人做生意向来硬气,任你在谈判桌上风诡云谲,价格一般不肯浮动,这次却破例了。

公子光刺杀吴王
吴国的公子光,早就想除掉吴王僚,取而代之。

但是,吴王僚有三个骁勇非常的儿子时刻在身边,使公子光难以下手。

公子光为此事暗中着急。

伍子胥看出了公子光的心思,打算帮助他,便献计说:“目前胥国动乱不安。

如果你向吴王僚建议,乘胥国发生危机的时候,向胥国发动进攻,吴王僚一定会同意。

然后你借口自己的脚被扭伤,推举吴王的儿子掩余和烛庸带兵前去。

同时建议吴王派他的另一个儿子庆忌出使郑国和卫国,目的是说服这两个国家共同伐楚。

这样,就可以除去吴王僚的三个羽翼,剩下一个吴王僚就好对付了。


吴王僚果然听从了公子光的所有建议,把他的三个儿子都派了出去。

公子光见时机已到,便派一个勇士刺死了吴王僚,自己做了吴王。

吴王僚的三个儿子见国内发生变故,不敢再回来,只好亡命他国。

在这个故事里,吴王僚的三个儿子如同三只猛虎,使公子光无法刺杀吴王僚。

公子光采用伍子胥的计谋,调走了这三只猛虎,吴王僚成了孤家寡人,在这时对付吴王真可谓易如反掌。

毛泽东率军和阎锡山周旋
1936年3月间,毛泽东率领中央总部机关从延安转移到晋西一带。

红军主力则分兵南下北上。

总部身边只有一个特务团和少数参谋、警卫人员,一共不到500人。

此后,这只小部队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几乎天天行军,每到一地,就发动群众打土豪,扩充红军。

一天,毛泽东召集大家开会,他说:“左、右两路军已经胜利地打出去了,我们这支‘中路军’队伍虽小,但要做大事情。

我们暂时还不准备回陕北,而要在晋西一带兜圈子。

你们要做好多跑些路的思想准备啊!”毛泽东说完,脸上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

不久,“中路军”与敌人交上火。

以后,这支小部队牵着敌人的鼻子,在孝义、灵石以西,中阳以南,石楼、隰县以东的范围内转来转去。

当敌人的追击部队推至黄河边时,毛泽东率领“中路军”从敌人的缝隙里,猛然向东穿插,急行军一天半,一下子把敌人甩出老远。

此时,前方不断传来红军胜利的消息。

北上红军主力十五军团与红二十八军会师,在康宁镇、金罗镇歼灭了阎锡山十几个团。

一军团沿同蒲路南下一直打到侯马,沿途消灭了许多敌人,红军的队伍不断壮大。

至此,大家才明白了毛泽东调虎离山的计谋:用“中路军”调动敌人,牵制敌人,缓解前线红军的压力,使左、右路军顺利发展。

虞诩施计调羌人
东汉末期,北边羌人叛乱。

朝廷派虞诩平定叛乱,虞诩的部队在陈仓崤谷一带受到羌人阻截。

这时,羌人士气正旺,又占据有利地势,虞诩不能强攻,又不能绕道,真是进退两难。

虞诩决定骗羌人离开坚固的据点,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扎营。

对外散布行军受阻,向朝廷请派增援部队。

羌人见虞诩已停止前进,等待增援部队,就放松了戒备,纷纷离开据点,到附近劫掠财物去了。

虞诩见敌人离开了据点,下令部队急行军,日夜兼程,每日超过百里,通过山谷。

他命令在急行军时,沿途增加灶的数量,今日增灶,明日增灶,敌人误以为朝廷援军已到,自己的力量又已经分散,不敢轻易出击。

虞诩顺利地通过陈仓崤谷,转入外线作战,羌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转入被动局面,不久羌人叛乱被平定。

长平之战
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

赵国名将廉颇凭借长平关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屡次挫败秦军。

秦国把坚守长平关的廉颇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精心策划了反间计,使赵王对廉颇起了疑心,将廉颇撤换下来,派去了无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秦将白起为了引诱赵括离开长平关,故意打了几个败仗后退走。

赵括求胜心切,轻易杀出长平关,出城追击秦军,结果进入了秦军的埋伏圈。

白起将赵括的40万大军断成两段,分而制之。

赵括只好就地筑起营垒,等待援兵。

其实援兵早被白起悉数全歼。

赵括在营垒里苦等了40余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秦军故意网开一面,引诱赵括强行突围,结果赵括轻易离开营垒,再次进入秦军的埋伏圈。

这一次赵括回天无力,全军覆没。

在这里,秦军三次使用调虎离山之计。

第一次用反间计调走了廉颇这只虎,第二次调赵括离开易守难攻的长平关,第三次诱骗赵括离开临时营垒。

值得称奇的是,秦军使用调虎离山之计连连得手,赵括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了秦军的圈套。

【解读】
此计运用这个道理,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
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
出其不意而致胜。

古人按语说:兵书曰:“下政攻城”。

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

敌既得地利,
则不可争其地。

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
能胜。

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陈崤谷。

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
到乃发。

羌闻之,乃分抄旁县。

翔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
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

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
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恶之以人事也(《后汉书》五八《虞诩》、《战略考·东汉》)。

《孙子兵法》早就指出:不顾条件地硬攻城池是下等策略,是会失败的。

敌人
既然已占据了有利地势,又作好了应战的准备,就不能去与他争地。

应该巧妙地用小利去引诱敌人,把敌人诱离坚固的防地,引诱到对我军有利的战区,我方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天时、地利和人为条件,一定可以击败敌人。

前面讲的虞诩智骗羌人的故事就是个好例证。

他故意说等待援兵,松懈了敌人
的斗志,分散了他们的兵力;他日夜兼程行军,充分利用了时间;他还增加灶的数量,让敌人误以为援军已到,不敢轻举妄动,都在于扰乱故人的意图。

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己方的主动性,牵住了敌方的牛鼻子,以己方的意图随意调动了敌方,终干取得了平羌的胜利。

调虎离山,此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

它的核心在一“调”字。

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

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旦兵力众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

正确的方法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

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
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

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

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

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

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
离山的妙计。

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

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

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

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

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

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

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
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
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

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

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东汉未期,北边羌人叛乱。

朝廷派虞诩平定叛乱,虞诩的部队在陈仓崤谷一带
受到羌人阻截。

这时,羌人士气正旺,又占据有利地势,虞诩不能强攻,又不能绕道,真是进退两难。

虞诩决定骗羌人离开坚固的据点,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扎营。

对外散布行军受阻,向朝延请派增援部队。

羌人见虞诩已停止前进,等待增援部队,就放松了戒备,纷纷离开据点,到附近劫掠财物去了。

虞诩见敌人离开了据点,下令部队急行军,日夜兼程,每日超过百里,通过山谷。

他命令在急行军时,沿途增加灶的数量,今日增灶,明日增灶,敌人误以为朝廷援军已到,自己的力量又已经分散,不敢轻易出击。

虞诩顺利地通过陈仓崤谷,转入外线作战,羌人在时
间和空间上都转入被动局面,不久羌人叛乱被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