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隐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语法隐喻
9.1 韩礼徳1985/1994模式
在韩礼徳《功能语法入门》1985年和1994年两个版本中主要提到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和入际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两种形式。

9.1.1 概念隐喻
在概念隐喻中韩礼徳显示一个属于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其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

随着过程的转换,各小句中的功能成分(如参与者、过程、环境因子等;参加第4章)可互相隐喻化,被转换的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体现时又可以从一个形式(如短语和词类等)隐喻为另一个形式。

例如,
(1)a. On the fifth day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b. 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例1a的语义是一个物质过程,而例1b的语义是一个心理过程,每句中的功能成分科分
图9—1
9.1.2 人际隐喻
在人际隐喻中,韩礼徳则区分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前者表现为情态的体现形式可以有多种,如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而语气可以由多种言语行为互相转换。

9.1.2.1 情态隐喻
情态隐喻表现在原来由情态动词体现的情态情态语义可以由词汇语法层次的其他形式体现,如例2。

(2)a. Probably that pudding never will be cooked.
b. I don’t believe that pudding ever will be cooked.
我们从图9—3中可以看到:(1)英语中情态动词may和might的情态语义可由例2a中的副词Probably和例2b中的I don’t believe小句体现;(2)例2a中的副词Probably和never中的否定语义成为例2b中的α小句,虽然这个小句的主语、限定词和谓语动词齐全,
但在功能上体现的是情态语义。

同样,例3a中的介词短语和例3b中的小句所表示的情态语义是一样的,只是后者融合了限定词中的否定成分。

(3)a.In my opinion Mary doesn’t know.
图9—4
9.1.2.2 语气隐喻
韩礼徳有关语气隐喻的讨论主要结合言语行为理论,如:
(4)a. You shouldn’t say such a thing.
图9—5
我们在例4中的两句话和图9—5中的分析可以看到:例4a是陈述句,例4b是惊叹句,但他们所表达的语义是一样的。

在这个意义上,例4b是例4a的隐喻式。

由于语气隐喻,归一度可以根据需要转移,如例5至例8所示:
(5)a. It’s likely Mary doesn’t know.
b.It isn’t likely Mary knows.
(6)a. John’s supposed not to go.
b.John’s not supposed to go.
(7)a.It’s certain Mary doesn’t know.
b.It isn’t possible Mary knows.
(8)a. Fred always doesn’t stay.
b. Fred doesn’t sometimes stay.
9.1.3 元功能和层次
从上述介绍,我们可以把韩礼徳1985/1994模式图示如下:
过程的转换
概念隐喻功能成分的转换
语法隐喻词汇语法的转换
人际隐喻—词汇语法的转换
图9—6 韩礼徳有关语法隐喻的1985/1994模式
9.1.4 韩礼徳1996模式
如果我们看见韩礼徳在1996年的论著,虽然他也提到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也提到词汇语法的转换,但在框架上呈现不同,即他认为语法隐喻包含“元功能”和“层次”两方面(下称1996模式),如图9—7所示。

概念隐喻
元功能人际隐喻
语法隐喻语义层
层次词汇语法层
音系层
图9—7韩礼徳有关语法隐喻的1996模式
韩礼徳对这一框架的重新整理是有其原因的。

首先,语法隐喻的韩礼徳模式实际上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模式,它突出的功能的思想,即语法隐喻主要表现在及物性的过程和功能成分的相互隐喻化,最后才见之于词汇语法层的体现转换,前者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

但在1985/1994模式中,一到人际隐喻这个阐述不那么理直气壮了,人们看见的只有词汇语法层的转换,那是结构主义者早就做过的工作。

第二,韩礼徳和马丁(Martin)对科技英语语篇研究后,层多次报道所谓语法隐喻主要是名词化(nominalization),这在原模式中并没有被突出。

但在1996模式中,所谓的名词化主要与词汇语法层有关,这样词汇语法层的隐喻与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取得并起并坐的地位。

第三,层次的概念既然包括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三个层面。

这就摆脱了给人以鱼乔姆斯基的“转换”概念雷同的印象。

正如他的“转换”是语法和语义的之间的“交叉叠合”(cross coupling),不同于乔姆斯基语法的单纯的、形式的句法运作。

最后,引入层次的概念可以使语法隐喻的研究和人类语言过度必经之路。

应该说,1996模式比1985/1994模式是个突破,不仅在框架上更完整、更成熟,在理论上能自圆其说,对语言的系统发展、个体发展和语篇发展的阐述在理论上是一个很大贡献。

9.2 语篇隐喻
9.2.1 马丁对语篇隐喻的研究
韩礼徳的元功能是三分的,即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

既然韩礼徳确认在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中存在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人们不禁要问:在语篇功能中为什么不出现语篇隐喻(textual metaphor)?语篇隐喻与语篇功能能否挂上钩?我们知道,在分析语篇功能的主位结构时,韩礼徳曾确认在复合主位中,本来属语篇功能的不同主位又可按三个元功能进一步区分主位机构中的概念主位、人际主位和语篇主位(Halliday, 1994:52—6)。

马丁(James Martin)对这个疑问作了肯定回答。

他最早提出语言中的时间关系可以经语法隐喻构建不同形式(Martin,1992:168),如例9中的斜体部分。

(9)a. We walk the ring with our dogs. Afterwards we just wait.
b. We walk the ring with the dogs and then we just wait.
c. After we walk the ring with our dogs we just wait.
d. Subsequent to walking the ring with our dogs we just wait.
在例9的各例中,每例中的两个小句分别使用副词,并列连词加副词,从属连词,介词短语表示事件的先后。

马丁(1992:483)还提出语篇可以通过元建议(meta-proposals)和元命题
(meta-propositions)加以阻止,者也可以解释为语篇隐喻的一种。

比较全面的论述则见之于他和韩礼徳的合著(Halliday & Martin,1993),马丁在他负责撰写的第11章中除了表明“时间和结果的逻辑关系可以通过各种关联手段作隐喻的体现”外,专门提出“语法隐喻通过展开一个语篇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成为组篇的工具”。

为此,他采用了隐喻性主位(metaphorical themes)和隐喻性新信息(metaphorical news)两种语篇隐喻的论点(Martin 1993:241—243)。

隐喻性主位可见例10,其中黑体表示非标记主位,“黑体+斜体”表示标记主位,斜体表示新信息。

(10)(f)The second world war further encouraged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Australian economy towards a manufacturing basis.
(g)Between 1937 and 1945 the value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almost doubled.
(h)The increase was faster than otherwise would have occurred.
(i)The momentum was maintained in the post-war year s.
(j)And by 1954—1955 the value of the manufacturing output was three times that of 1944—1945.
(k)T he enlargement of Australia’s steel making capacity and of chemicals, rubber, metal goods and motor vehicles all owed something in the demands of war.
(l)The war had acted as something of a hot-house for t 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change.
从例10中可以看到,语法隐喻与主位关系密切。

在g,h,j小句中的新信息经过名词化分别转换成为下句中的主位,如h句中的increase,l句中的momentum,k句中的enlargement。

例11则说明语法隐喻和新信息的关系。

当隐喻作为新信息时,它不是原文照搬前句中的述位,而是将多种语义压缩成新信息。

(11)(m)The war had also revealed inadequacies in Australia’s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capabilities.
(n)After the wa r strenuous efforts were made to i mprove these〔New of M〕.
(o)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was established with an emphasis on research.
(p)The government gave its support to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in many areas, includ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q)Though it is difficult to disentangle the effects of war from other influences,
(r)It is clear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not only enjoyed the security and peace won by their forefathers but also the benefits of wartime economic expansion.
(Sammelliaig & Spenceley 1984:121)在上例中,m句中的新信息inadequacies in Australia’s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capabilities 的一致式原先为一个投射小句,有它自己的新信息和知己信息的结构,如例12中的β句。

(12)αThe war had also revealed
Βthat Australia’s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capabilities were inadequate.
9.2.2 韩礼徳对语篇隐喻的模糊态度
马丁通过例12说明作为语篇隐喻之一的隐喻性新信息的生成过程。

按常理说,韩礼徳与马丁的合著表明,两人有关语篇隐喻的理论应该是互相通气、互相接受的。

令人惊奇的是在《功能语法入门》1994年修订版中,韩礼徳居然保留1985年的模式,仍未提到语篇隐喻。

这使人不得不推论,韩礼徳当时并没有对马丁这个亮点眨眼。

他只是在1993年合著的第60页谈到著名科学家牛顿行文时将一个复杂现象压缩成小句结构中的一个成分,起到重要作用的语篇效应和修辞功能。

直到1995年,韩礼徳在对例13作分析时,才谈到Movement of the solvent across the membrane这个表达是对前面所述的归纳,作为下一句的出发点,即主位。

这就是马丁的隐喻主位,但韩礼徳避而不用语篇隐喻这个术语。

(13)When a solution of any substance is separated from a solute-free solvent by a membrane that is freely permeable to solvent molecules, but not to molecules of the solute, the solvent tends to the drawn through the membrane into the solution, thus diluting it. Movement of the solvent across the membrane can be prevented by applying a certain hydrostatic pressure to the solution.
韩礼徳1999年的文章基本上保留了这个立场,承认这种将前文浓缩的语法转换是为了体现主位成分,并使用了“语篇上的浓缩”(textual condensation)这个说法,但仍没有正式使用语篇隐喻,因此可以认为韩礼徳对语篇隐喻一直持某种程度的保留。

9.3 一致性
9.3.1 对一致性的各种描写
一致性(congruence)是韩礼徳语法隐喻理论的一个重要支柱。

一个隐喻形式必然要与一个非隐喻形式对照,这个非隐喻形式,在韩礼徳理论中就是“一致性”,其表现形式为“一致式”(the congruent form)。

于是人们必然追问:一致性是什么?一致式是什么?
我们从韩礼徳和马丁的论著中可以咋好到一下回答:
(1)以年龄为标准
这是韩礼徳最早提出的标准。

他说:“通常见到的没有隐喻的语篇的唯一例子是年幼儿童的语言”(Halliday 1985:321)。

之后,他又在和马丁的合著中说过“儿童在八九岁后才操作语法隐喻,”“青春期前的儿童的口语可作为讨论隐喻语篇的出发点”(Halliday and Martin,1993)。

他在1999年的文章中又说儿童上小学时开始学习书面语法,进中学时开始学习语法隐喻。

这些回答的最大问题是标准不好掌握,前后相差五六年。

儿童上小学时的年龄应该是五六岁,而进中学的年龄为十一二岁。

至于“青春期前”和“八九岁”不是同义词,不是等值的。

(2)以难易度为标准
韩礼徳在1994年说,措辞中隐喻用得最少的情况意味着措辞达到最大限度的简单化,这种“平白的,简单的英语”意味着那就是通常所谓的一致式的哪种语言。

何谓“最大限度简单化”?韩礼徳给我们引入了“词汇密度”(lexical density)的概念可供参考。

词汇密度按韩礼徳的定义指一个语篇中的实词项与小句之比。

隐喻式往往在一个小句中装入大量压缩词项,密度比一致性大。

这就是说,密度越大,难度越大;密度越小,难度越小。

后者是一致式。

但这里密度成了一个相对的观念,由于基数的不确定,者又是一个难以掌握的标准。

(3)以合乎自然为标准
韩礼徳和马丁(1993:218)认为在“平白体”英语中,语义和形式、语义学和语法之间存在“自然”的关系,如动作体现为动词,描述体现为形容词,逻辑关系体现为连词等,韩礼徳在1995年又说,动词意味着事情的发生,名词意味着实体—事物,两者典型的与感知世界有关。

这种表示意义的方式是语法的一致式。

由于传统语法对这种对应关系早已肯定,这方面争论不大。

(4)以历时为标准
韩礼徳和马丁(1993:18)在比较aerogels subsequently developed 和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aerogels两种表达方式是,认为前者的出现在时间上先于后者,因此提出如儿童从母亲处学习语言那样,人类的语言最先出现的形式是小句,以后才有名词化形式。

这样小句式是一致式。

这个观点韩礼徳以不同方式多次重复:“构建的一致式是人类语言最初形成的形式;因而它决定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集体范畴化”(Halliday,1999)。

这个标准的难点是人类语言的书面形式已延续数千年,口语形式当出现更早。

鉴于文化的沉淀,人们对某些形式已难以确认孰早孰晚。

这又成了一个不确定的标准。

(5)以方式为标准
1999年韩礼徳还提到“我们的常识世界是用户口语构建的,正是在这里奠定了一致式,建立语义和语法之间的对应。

这种对应一旦出现,便会被挑战和解构。

口语总是优先的,意义由此创立,范畴和经验关系得以定义。

书面语通过脱离这种一致性,经由我所提到的语法隐喻而创建新义”(Halliday,1999)。

人类语言使自口语,何时没有疑问的。

但与上面的其他标准有矛盾。

譬如说,按韩礼徳的年龄标准,孩子在二岁学母语,五、六岁入小学学书面语,那么儿童在进小学学习书面语时应已掌握了口语的一致式了。

那么,界于口语和语法隐喻之间的书面语该如何定位有待进一步讨论。

以上情况说明,韩礼徳这几年来一直试图给一致性以更明确的阐述,但解决得还不是很理想。

马丁也承认,就语法隐喻而言,由于对解释的基线,即一致性不熟悉,基线似乎是一个不甚清楚的问题(Halliday & Martin,1993:237)。

9.3.2 概念隐喻化和语言隐喻化
语言中的隐喻首先要在概念中形成隐喻(参见Lakoff和Johnson,1980)。

之所以说人们在概念中也有一个隐喻过程,因为任何概念都是对现实世界的隐喻。

这可以用下面的图式表示:
概念(隐喻化I)
世界人类
语言(隐喻化II)
图9—8 概念隐喻化和语言隐喻化
应该说,这个图示暂时回避了一致式的问题,企图把语言中的各种形式彼此之间的关系都看作是隐喻化,从而把一致式的问题放到认知领域去解决。

我们从韩礼徳和马丁的合著(1993:18)中发现,他们也发表过类似这个图示的看法,他们说,“如果我们从发现概况看,我们所能说的每一种形式对另一种形式来说都是隐喻的。

”不过,韩礼徳在1996年对自己的研究作了限定,认为他所说的隐喻式经典意义的隐喻,即一旦概念成为语言符号后,符合内部的隐喻转换仍有一个先后关系。

他在1999年广州中山大学召开的第六届全国语篇分析研讨会上解释道,由于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沉淀作用,今天有时难以恢复其原来面目。

9.4 雅式和土式
韩礼徳最早在1993年分析科技语篇时,从一本电视杂志借用了雅式(Attic,阿蒂卡式)和土式(Doric,多利安式)的概念(Halliday&Martin,1993::166)。

自1995年起,他基本上以“雅式”和“土式”的区别替代隐喻式和一致式的区别(Halliday,1999)。

要而言之,雅式指一个小句中含有较多的语义而复杂的词组和短语,而同样的语义在土式中可分解为较多的简明的小句,如下例所示。

(14)雅式:Prolonged exposure will result in rapid deterioration of the item.
土式:If the item is exposed for long it will rapidly deteriorate.
雅式比土式更具分量,它不仅陈述一个事实,而且是一件严肃的已经证明了的事实,具有权威性和智慧,科学性更强。

如上例中的动词deteriorate隐喻化为名词deterioration,副词rapidly 隐喻化为形容词rapid。

这样,雅式就是隐喻式,土式就是一致式。

采用雅式和土式的优点是可以回避一致式定义的不确定性。

9.4.2 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
韩礼徳认为雅式和土式的区别在于语法。

这便要先分明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

词汇隐喻(自下而上)语法隐喻(自上而下)
本义隐喻义
“大地的产物”“动作的结果”fruit
fruit 实体过程
为便于理解图9-9,我们可对比以下各例:
(15)a. The country exports tropical fruit.
b. We enjoy the fruit of our labours.
(16 ) a. This pudding has two pounds of fresh fruit in it.
B. These apple trees have always fruited well.
例15b是词汇隐喻的举例,而例16b是语法隐喻的举例。

韩礼徳曾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解释。

首先,传统的隐喻概念指发生在词汇层面的隐喻化过程,而语法隐喻则发生于语法层面的隐喻化过程。

词汇隐喻在语法形式上没有变化,在意义上有变化;语法隐喻的词语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语法性状,如动词或形容词化为名词,连词化为动词。

其次,所谓隐喻式在两个语言变体之间建立关系,如果按习惯“从下往上”看问题,着眼于形式,一个词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本义的,一个是隐喻的,因此英语词fruit 既可以是本义的“大地的产物”,也可以是隐喻的“动作的结果”,如果“从上往下”看,变体体现的不是词义而是范畴意义。

韩礼徳又用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加以解释,词汇隐喻是同样的能指,不同的所指(如图9-9左图,fruit一词除表示“果实外”,也表示“结果”);而语法隐喻处理的是不同的能指,同样的所指(如图9-9右图的所指“过程”的能指为“动词”和“名词”)。

因此,语法隐喻是在不同层次之间的重新排列,是将语义重新映叠于词汇语法上。

9.4.3 级的一致性
通过对科技语篇的分析,韩礼徳确认三种隐喻化过程:(1)原先为名词仍以名词形式变换,并做为中心词,如small,unnoticed surface cracks 这一词语中的cracks 。

(2)隐喻成分虽在名词词组之中,但不起事物的功能,如上述词组中的作为修饰语的small,unnoticed 和surface 。

(3)隐喻化词语不是名词,也不是名词词组中的功能成分,如同词组中can span 中的span。

为此,韩礼徳采用了“级的一致性”(congruence in rank)和“性状的一致性”(congruence in status)的概念。

在级的一致性方面,韩礼徳引入了一些新的术语,如把语义分为三级分别为“言辞列”(sequence) “言辞”(figure)和“成分”(element)。

言辞为对一件发生的事的语义表达,因为人类经验主要由发生的事构成,语法通过小句的构建把这些发生的事转换为语义。

若干表示事件额言辞构成言辞列,由小句的连接体(clause nexus)体现。

小句由动词词组、名词词组或介词短语构筑,它们分别体现表述每一事件的言辞的成分。

这构成了性状的一致性。

表9-1表示两者关系。

表9-1 级和性状的语义语法对应关系
级的一致性
语义语法语义语法
言辞列小句联合实体名词名词词组
言辞小句性质形容词(形容词词组)
成分词组短语过程动词动词词组
表9-2进一步表示例14中的某些词项在雅式和土式方面的性状差异。

表9-2 语篇词项的性状差异
雅式土式
词项类别功能类别功能
“long time”动词修饰语(名词词组) 介词短语程度(小句)
“expose”名词事物动词词组过程
“rapid”形容词修饰语副词词组方式
“deteriorate”名词事物动词词组过程
“ite”名词性质语名词词组手段
“cause”动词词组过程(小句)连接词关系词(小句)韩礼徳把突出名词化的语篇成为雅式,把大量使用简单小句的语篇称为土式。

9.4.4 打包和拆折
用以表明雅式和土式之别的例在14还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

在1985、1994模式中韩举例时往往由一致式而及隐喻式(例17)
(17)a.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物质过程,一致式)
b. The fifth day saw their arrival at the summit.(思维过程,隐喻式)
但在新模式中,他往往先举例雅式,然后还原到土式。

这个变化说明,在1985/1994模式期间,韩礼徳强调不同过程可以互相隐喻化,并揭示人们隐喻化句子是如何构建的;而在这之后,韩礼徳从真实语篇中汲取语料,而他又认为科技语篇为了表达更复杂的经验和更高度的认知,它的句型基本上是雅式的,这就是说,科技语篇已完成了从简单的小句被“打包”(pack)成词组的过程,或从两三个小句“打包”成一个小句的过程。

这样,当我们理解科技语篇时,有时可以直接理解,有时要经历一个“拆析”(unpack)的过程。

因此,雅式的一些名词词组可还原成小句,它的动词词组可还原成表示两个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的连
词,等等。

因此,在举例上,更多的是从雅式而“拆开”成土式。

图9—10显示这个拆析过程。

雅式prolonged exposure will result in rapid deterioration of the item 名词短语:
小句:
土式
关系词目标过程:延展:动作者过程:方式
媒介物质时间媒介物质
图9—10 对雅式句的拆析
9.5 概念隐喻和名词化
9.5.1 概念隐喻的类型
通过对科技语篇的分析,韩礼徳总结了概念隐喻的13中类型(Halliday,1996,1999)。

可简单表示如下:
表9—3 13种概念隐喻类型
语义语法
1 性质→实体形容词→名词
2 过程→实体介词→名词
3 环境→实体介词→名词
4 关系→实体连词→名词
5 过程→性质副词/介词短语→形容词
6 环境→性质副词/介词短语→形容词
7 关系→性质连词→形容词
8 环境→过程be/go+介词→动词
9 关系→过程连词→动词
10 关系→环境连词→介词/al词组
11 [零]→过程the phenomenon of
12 [零]→过程=...occurs/ensues
13 实体→[扩展] 名词→[多种]
总的来说,这个分类应当说是很清楚的,可操作的。

语义和语法形式的对应可澄清人们对韩礼徳模式的批评:即他的工作似乎重复了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曾经做过的工作(严工清,朱永生,1999)。

现在,韩礼徳将词汇语法的转换和语义的转换结合起来,这是转换生成语法所欠缺的。

韩礼徳认为,科技语篇语法隐喻化的趋势在语义上是“事物化”(Thingization),在语法上是名词化(nominalization)。

马丁在1992年表述过同样的观点。

他说:“高层次的名词化是抽象的书面英语的特征,特别是出现在科技、人文和政府部门的语篇中。

”(Martin,1992:138)例如商业英语中的语篇进行分析,名词化的词语确实不少(例18)。

(18)“A partnership is an extended form of proprietorship. It is organized.It is organized by the contractual agreement between individuals to share resources and operation in the jointly run business. Rather than one owner, a partners—who are team member—share
financing of capital investment and, in return, the firm’s residual claims to profits...”(Li Ping,et al.,1999)
既然在各种语篇中都有大量的名词化,名词化不再是区别科技语篇与其他语篇的特征,而是英语书面语篇的共同的非标记形式。

韩礼徳正是经此找到他的突破点,论证人类语言由口语向书面语的演化过程,由表述简单经验向表述复杂经验的过程,以及人类用语言重构自己经验和知识的过程。

这种向“实物”转化的原因是为了对各种现象可以预算,可以概括,可以分类(Halliday,1995)
但是韩礼徳的这个观点也给自己带来矛盾。

他在1995年说,语法类别不是不变的,语法总是能将一个词类变成另一个词类,不一定在形式上有变化,重要的是句法功能的变化。

甚至到1999年,他还说任何语法词类可从任何其他词类衍生,并且没有词形标记。

令人困惑的是在他的13种语法隐喻类型中,未见到“实体转化为过程”的报道。

这不是韩礼徳的疏忽,也不是受所分析语料的限制,而是他的观点。

在广州中山大学会议上,他认为实体不能转换为过程。

但他的这一论断还不能解释实际语言现象。

实际语料表明实体是可以隐喻化为过程的。

我们不妨对以下例句进行分析。

(19)a. Our office is carpeted.
b. We work in a room which is covered with carpet.
在例19中,a句为一个雅式小句,可拆开为b句中的两个土式小句,其中b句中的carpet 是指实体的名词,而a句中的carpeted 由covered with carpet“打包”而成。

(20)a. Information appliances,handled may be implanted,disgorge knowledge in multimedia profusion.
b. When information appliances are able to be handled or implanted,they will pour out knowledge from their chips(gorges)and do it profusely by means of multimedia.
在例20中,gorge原为表示实体的名词,其意义为“鹰的嗉囊”(Shorter Oxford),由此而词汇隐喻化为妖怪或人“狼吞虎咽的能力”,但在上句中它在功能层次上表示“吐”的“过程”,在词汇语法层次上体现为“动词”,者完全符合韩礼徳的标准。

何况我们可以把这句拆析为b句。

拆开后的chips(gorge)是一个由名词体现的实体。

又如:(21)a. The same obsession with authenticity drives Hasidic Jews in Israel or the Diaspora to Champion Yiddish while also learning Hebrew and English.(Fishman,1998)例21a中的不定式动词champion可认为是被拆句b句中的the top choice隐喻化而来。

b. The Hasidic Jews in Israel or the Diaspora were obsessed with authenticity in the same way and treated Yiddish as the top choice when they were also learning Hebrew and English.
有时,雅式和土式之间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雅式中的一个成分涵盖了或综合了土式中的两个以上成分,韩礼徳把这种现象叫做“特征群”(syndrome)。

试比较例22中的a句和b 句,a句对语法隐喻化做了分析,并表示特征群。

(22)a.The slow growth of cracks corresponds to the sequential rupturing of interatomic
〔6 2 13〕9 〔6 2 13 6〕
bonds at rates as low as one bond rupture per hour
1 〔13 2〕
b.Cracks grow slowly-as slowly as when the bonds between the atoms rupture one after another only once an hou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