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作品
王安忆
![王安忆](https://img.taocdn.com/s3/m/6d76a73a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0f.png)
中国当代作家
01 人物经历
03 创作特点 05 人物评价
目录
02 个人生活 04 获奖记录
王安忆,1954年3月6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1976年,发表散文《向前进》。1986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1987年,调入上海市作家协会 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出版长篇小说《长恨歌》,后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5年1月,短篇小说《发 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 2012年7月,长篇小说《天香》获第四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 “红楼梦奖”首奖。 2013年9月,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2020年10月,发表长篇小说《一把刀,千 个字》。
1985年,在《中国作家》发表中篇小说《小鲍庄》,引起反响,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6年,长篇小 说《黄河故道人》与《69届初中生》先后出版。1987年,被调至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
个人生活
王安忆的母亲为作家茹志鹃,父亲为剧作家王啸平。
1981年初,王安忆与在徐州文工团认识的某乐团指挥李章结婚。1986年,李章调入上海音乐出版社任编辑, 夫妻二人结束了长达5年的分居生活。
1980年,由《少年文艺》推荐,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期文学讲习所学习。半年时间,写下一系列小说,后 集册为《雨,沙沙沙》,在《北京文艺》上发表,王安忆因此成名。 1981年,完成小说《本次列车终点》,后 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3年5月,完成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初稿,发表于杂志《收获》1984年第3、4期;8月,应作家聂华苓 邀请,随母亲茹志鹃到美国,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文学活动,历时四个月。
1975年,写下第一篇散文《大理石》,后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的知青散文集《飞吧,时代的鲲鹏》,因 形势变化,该合集停止发行,仅每人得到一本纪念,其余捣为纸浆。 1976年,在杂志《江苏文艺》上发表散文 《向前进》。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同年发表首篇短篇小说《平原上》。 1979年,发表小说 《谁是未来的中队长》,获《少年文艺》年度“好作品”奖。
王安忆《长恨歌》讲义
![王安忆《长恨歌》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f1174c5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64.png)
王安忆《长恨歌》讲义《长恨歌》是当代作家王安忆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以及一个女人的命运沉浮。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部作品。
小说的主人公王琦瑶,是上海弄堂里走出的一位美丽女子。
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却也饱含着无奈与悲哀。
王琦瑶的美是她命运的起点,也是她悲剧的根源。
在上海繁华的背景下,她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踏入了上流社会的圈子。
然而,这种表面的荣耀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让她在动荡的时代中历经沧桑。
王安忆通过对王琦瑶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上海的弄堂文化。
弄堂是上海城市的独特景观,也是普通市民生活的场所。
在弄堂里,人们的生活琐碎而真实,有着家长里短的纷争,也有着邻里之间的温情。
王琦瑶的成长环境就是在这样的弄堂中,她的性格和命运也深受其影响。
作品中,王安忆对上海的城市风貌进行了生动的刻画。
从繁华的南京路到幽静的小巷,从摩登的咖啡厅到简陋的民居,上海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她的笔下鲜活起来。
这种对城市的描绘不仅仅是一种背景的交代,更是对上海精神的一种探寻。
上海这座城市既有着时尚与现代的一面,又有着传统与保守的一面,而王琦瑶的命运正是在这样的城市氛围中展开。
小说的时间跨度很大,从四十年代的旧上海一直到九十年代的新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王琦瑶经历了爱情的波折、生活的磨难以及时代的变迁。
她的爱情故事令人感慨万千。
与李主任的关系,让她感受到了权力与金钱的虚幻;与康明逊的爱情,则充满了无奈与苦涩;与老克腊的纠葛,更是揭示了她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去的留恋。
在时代的洪流中,王琦瑶始终是一个被动的承受者。
她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随波逐流。
无论是战争的动荡,还是政治运动的冲击,都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她却始终坚韧地活着,以自己的方式对抗着命运的不公。
《长恨歌》的语言优美而细腻,王安忆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让读者能够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动物视角的上海叙事——王安忆《长恨歌》的叙事特色
![动物视角的上海叙事——王安忆《长恨歌》的叙事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806be799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a.png)
动物视角的上海叙事——王安忆《长恨歌》的叙事特色动物视角的上海叙事——王安忆《长恨歌》的叙事特色王安忆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其作品《长恨歌》以泛指上海的长长恨歌为题材,通过动物视角进行叙事,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叙事形式。
这种形式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别样的阅读体验,同时也揭示出作者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理解。
本文将从动物视角、上海叙事以及王安忆的叙事特色三个方面,对《长恨歌》进行分析。
首先是动物视角。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以动物的视角展现了上海的城市景貌和人文风情。
通过人物化的动物描述,将上海这座城市描绘得更具生动形象。
比如,她用“鳄鱼”的眼光来看待旧时的豪门世家,用“乌鸦”的视角来观察上海的社会变迁。
动物视角的运用,使得叙事更加丰满多元,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上海的故事,感受到城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其次是上海叙事。
上海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
王安忆通过《长恨歌》这本小说,以上海作为叙事背景,将上海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叙事,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物来描绘上海的繁华与沧桑,展现城市的特色与个性。
同时,她也通过叙事的方式,表达了对上海的挚爱和眷恋,让读者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和生机。
最后是王安忆的叙事特色。
王安忆的叙事风格独特,她擅长借助细腻的笔触和鲜活的形象描写,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在《长恨歌》中,她通过动物的视角,塑造出富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无论是大家族的主人公,还是市井小人物,都被描绘得鲜活而真实。
她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表达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种细腻的叙事风格,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体来说,王安忆的《长恨歌》以动物视角进行叙事,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通过动物的视角,她不仅描绘了上海的城市景貌,还深入挖掘了其文化底蕴和社会变迁。
而她的叙事特色,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欣赏——王安忆的散文
![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欣赏——王安忆的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8d1ebc6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8.png)
读者反馈:读者 认为王安忆的作 品具有深刻的思 想内涵和优美的 语言表达
读者建议:读者 希望王安忆能继 续创作更多优秀 的散文作品
读者期待:读者 期待王安忆的作 品能够更好地反 映现实生活和人 生哲理
文字优美,语言流畅,具有 很高的文学价值
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真实反映了社会现实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具 有深刻的人性探索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ES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王安忆,中国当代著名女 作家
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代表作品有《长恨歌》、 《天香》、《启蒙时代》
等
作品多以女性视角,关注 社会底层生活,展现人性
复杂与矛盾
生于1954年,上海人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至 今已出版数十部小说、散
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内心 世界和情感变化
运用象征和隐喻,深化主题和 内涵
女性角色:王安忆作品中 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反 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女性
的命运和地位。
时代变迁:王安忆的作品 中,通过女性角色的命运 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在 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发
展。
主题探讨:王安忆的作品 中,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 绘,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 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女性 如何面对时代的变迁和挑
战。
文学价值:王安忆的作品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她 的作品不仅反映了时代的 变迁,也揭示了人性的复
杂性和女性的命运。
人性的复杂性:王安忆作 品中的人物往往具有多面 性,既有善良、真诚、勇 敢等正面品质,也有自私、 虚伪、懦弱等负面品质。
道德的冲突:王安忆作品中的 人物往往面临道德冲突,这些 冲突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
王安忆简介
![王安忆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ea752f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8.png)
DOCS SMART CREATE
王安忆简介
DOCS
01
王安忆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王安忆的出生背景与成长经历
1954年出生于江苏南京
• 童年时期在江苏徐州度过
• 1961年随家人迁至上海
成长于上海
• 受到母亲的影响,热爱阅读
• 高中时期开始文学创作
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 强调女性应该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精神追求
• 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和地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倡导女性在生活和事业上的独立和自主
王安忆的文化观念与民族情怀
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和传承
• 强调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
关注民族命运,倡导民族精神
• 对民族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
• 大学期间开始发表作品
• 毕业后成为专业作家
王安忆的创作生涯与成就
1980年代初期开始崭露头角
• 以短篇小说《平原上》获得关注
• 《雨,沙沙沙》获得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0年代中期创作风格逐渐成熟
• 《六月的故事》获得1985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 《小鲍庄》获得1986年茅盾文学奖
• 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 对女性命运和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揭示
• 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CREATE TOGETHER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DOCS
强调真实、细腻的笔触
注重历史、文化、人性的反思
• 认为文学作品应该真实地反映生活
• 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对历史、文化、人性进行深刻反思
王安忆
![王安忆](https://img.taocdn.com/s3/m/69350ed680eb6294dd886c29.png)
排除了长期以来在两性关系中 人为添加进的政治、经济、 人为添加进的政治、经济、文 道德、门第等多重因素, 化、道德、门第等多重因素, 真实地描写了男女的性心理。 真实地描写了男女的性心理。
《小城之恋》
这是一篇写涉世不深的年轻人的 性心态小说。 性心态小说。它真实地描写了性 冲动对这对男女施以的无法抗拒 的魔力, 的魔力,揭示了人在这种情形下 企图改变自己性欲望的无能。 企图改变自己性欲望的无能。
《弟兄们》《神圣祭坛》——探 索男人和女人只凭精神力量能够 走多远。 《米尼》——研究现代两性关系 —— 中的另一种情况,即婚姻与性爱 的游离。
第 二 阶 段 : 19 81 83
《本次列车终点》(陈信) 本次列车终点》 陈信) 金灿灿的落叶》 莫愁) 《金灿灿的落叶》(莫愁) 流逝》 欧阳端丽) 《流逝》(欧阳端丽) 开始注意社会因素对人物 的性格和命运所起的作用, 的性格和命运所起的作用, 刻画出了处在生活的复合 状态中的人物。 状态中的人物。
第 一 阶 段 : 19 80
《雨,沙沙沙》 沙沙沙》 一个少女的烦恼》 《一个少女的烦恼》 以雯雯系列形象, 以雯雯系列形象,呼唤真 诚和谐的人际关系、 诚和谐的人际关系、真挚 温馨的爱情生活, 温馨的爱情生活,寻求善 理解和信任。 良、理解和信任。
主要作品收在三个中短篇小 说集《王安忆短篇小说集》 说集《王安忆短篇小说集》 流逝》《尾声》 》《尾声 《流逝》《尾声》中。
(2)女人爱男人往往不是为了性,而 是要实现自己完满的自体感受和爱情 理想。 《荒山之恋》 《锦绣谷之恋》
女人把自己给男人,不仅仅 女人把自己给男人, 是为了满足自然欲望, 是为了满足自然欲望,更多的 情形里是为了在两性合一的统 一关系中实现精神上的自我肯 定。
王安忆
![王安忆](https://img.taocdn.com/s3/m/700665f9c8d376eeaeaa3132.png)
个性独立而又迫于生计卖淫的阿三,在逆境中展 现顽强生命力的郁晓秋等,王安忆塑造的一系列 女性形象,写出了女性命运的形态、生命的欲望和 生命的流程,为女性从生命的角度认识自己提供了 很好的文本。多年来,王安忆以其作为一名女性 作家所特有的艺术敏感和同样身为女性的性别体 验和感悟,不断探索思考,塑造出了许多深入人心的 女性形象。在王安忆笔下,无论她们的生命处于何 种状态,她们都不屈服于命运,而是以不同的方式, 努力地去争取,以获得个体生命的舒展,并自觉地抵 抗着来自外界或自我内心的种种诱惑和压迫,捍卫 着生命的尊严。读她的作品,我们总是不难从她 笔下的那一个个深如人心的女性形象读出她作为 一位女性诉说的欲望,似乎有太多的思恋、期冀、 热望乃至迷惘愁怅需要迫不及待地需要表达 。作 为一个女性作家,王安忆总是对女性生存现状和 价值取向有着一份特殊的关注和理解。
研究现状
王安忆在90年代的创作,与别的作家相比,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她 的创作视角发生了改变。在90年代之前,她也像大多数当代作家一样, 努力在寻找一种所谓生活最“本质”的东西,用作品加以把握。譬如, “伤痕文学”时期,她尝试着揭示在她看来是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像 《本次列车终点》等作品,都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种矛盾。后来又 抓住“文化问题”,揭示出社会生活在文化上的种种根源,如“三恋” 和《小鲍庄》等。这种线性的创作进程,是与80年代社会生活一体化的 格局相适应的。但王安忆在90年代的创作最突出的视角,就是都市人的 视角。原来评论家所认为的王安忆创作的两个支点,即插队落户时的"文 工团"生活和上海的城市生活,在90年代基本上归于上海的城市生活这一 个视点。这种变化是由王安忆的个人生活经历所导致的,也与市场化进 程中上海的历史经验受到普遍的重视有关。在王安忆所有的生活记忆中, 上海的生活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最基本的支点。即便是当年她插队落户到 安徽农村,从根本上也没有改变她上海人这一最基本的禀性。王安忆的 上海人的眼光,赋予了她在9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两方面独特的东西,一 是摆脱了原来那种对社会"本质"问题追问的宏大视野,而代之以较为具 体的凡人琐事的表述;二是许多不入流的人物和生活,被引入到文学创 作中来。我这里所归纳的两个特征,是指她在长篇小说《长恨歌》中所 表现出来的艺术尝试。这是一部描写上海历史的小说,用通俗的话来说, 就是通过一个人物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遭遇,来揭示上海城市的变迁 历史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测试题 (2)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测试题 (2)](https://img.taocdn.com/s3/m/0dfecc240508763230121236.png)
精读部分《小说》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王安忆作品的是()A、《小鲍庄》B、《无处告别》C、《与往事干杯》D、《少女小渔》【解析】(P125):A 王安忆(1954 ),女,生于上海,原籍福建同安。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雨,沙沙沙》、《小鲍庄》、《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叔叔的故事》等,长篇小说《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天香》《喜宴》等。
2.下列文章中,在顺叙之中又时时运用了插叙和倒叙手法的是()A、《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B、《少女小渔》C、《百合花》D、《鞋》【解析】(P120):B 《少女小渔》小说围绕“假结婚”事件展开,在顺叙之中时时有插叙与倒叙,有条不紊,收放自如,言老练生动,精炼含蓄;心理刻画细腻圆融,细节描写真切自然。
例如,当洋老头与瑞塔侍窗弹琴、互诉衷肠时,小渔贸贸然闻入,小说恰到好处地描写了一方的尴尬、恼怒、自卑、羞愧、慌乱的心理活动,以及另一方的惊异、感动、敬服、羡慕的内心感受,丝丝入扣,浑然天成。
3.关于《鞋》的文章内容的表述错误的是()A、《鞋》讲述了一位乡村少女定亲后给未婚夫做鞋的故事。
B、农村姑娘守明对她的未婚夫默默的爱恋,以鞋作为纽带,传递她浓浓的深情与期盼。
C、男子外出前约守明,两人相见时,守明提出让男子试鞋,几次请求都被拒绝,充溢着爱的寄托的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D、守明在做鞋时,态度认真苛刻,例如母亲摸了鞋底一下,她就吵了起来。
【解析】(P130):D 考查内容情节。
妹妹摸了鞋底一下,她就吵了起来。
4.《鞋》一文中,心理描写的特点不正确的是()A、既吸收外国作家“心理分析”式的“心理描写内化”法,又继续了中国传统小说利用人物言行和环境烘托的“心理描写外化”法。
B、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手法刻画主人公的内心活动。
C、“也许过个一年半载,她就过桥了,在那里的地里干活,在那个不知多深多浅的庄子里住,那时候,她就不是姑娘家了。
至于是什么,她还不敢往深里想。
王安忆
![王安忆](https://img.taocdn.com/s3/m/9dc43e1ea8114431b90dd8c8.png)
王安忆的性爱小说以细致地分析人物的 性爱心理过程见长,通过对一对对男女彼 此吸引又互为抗争的心理过程的分析,揭 示性爱的神秘;又通过对爱使人沉沦又使 人获救的激情的描绘,感悟爱的伟力。王 安忆对性苦闷、性爱渴求的心理描写是当 代作家致力于深入探讨人性奥秘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同时,王安忆还努力赋予她 的性爱小说以人类意识。
《荒山之恋》中的男人懦弱,不敢迈出离 婚的一步;《神圣祭坛》中的项五一灵感 枯竭,虽经战卡佳拯救也未完全超脱), 而且因为她笔下的女性多具有博大的襟怀 (《小城之恋》中的女人最后从母爱中获 得了自救的力量;《神圣祭坛》中的战卡 佳走向项五一也是为了想解救项于孤独之 中)。正是对女性博大襟怀的描写使王安 忆有别于西方的女权主义文学。
两个作家对社会的态度不同,又 主要在于她们的出身背景不同。我们 可以看到,在出身大家族的张爱玲身 上,家族力量的强大是不容低估的, 这个力量投下的阴影也是无法摆脱的, 而王安忆的出身与家族无关,家族力 量在她的身上几乎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 小城之恋》写了一对其貌不扬的小 人物之间毫无诗意的热恋:生长在禁欲的 年代,努力压抑着生理的渴求,视性为罪 恶,却怎么也挣脱不了性的诱惑。由压抑 到身不由己的扑向对方,“他们并不懂什 么叫爱情,只知道互相是无法克制的需 要。”又由“无名的狂躁”渲泄过后的 “万念俱灰”到莫名的悲凉。“他们处在 一个蒙昧的时期,没有一位先行者来启开 他们的智慧。
二、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影响和王安忆对张爱玲的发展
王安忆自己并不承认张爱玲对她有多大影响。但我们可 以看到,她们在写上海和写上海女人这两点上,两人的 创作是有共同的契合点的。张爱玲小说主要写两座城; 上海和香港。而张爱玲笔下的香港,实际上也可以说是 上海的女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 的葛微龙、《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金琐记》中的 长安。而王安忆小说的主要题材,也集中在乡村小城镇 和上海这两大环境中,前者可以以“三恋”和《岗上的 世纪》为代表,后者则可以《本次列车终点》、《流 逝》、《长恨歌》等为代表。特别是《长恨歌》发表后, 研究界普遍认为,这部作品填补了张爱玲之后中断了数 十年有“海派小说”的空白,甚至直接把王安忆看作了 张爱玲之后的传人,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王安忆《话说父亲》
![王安忆《话说父亲》](https://img.taocdn.com/s3/m/2a28ea01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3.png)
王安忆《话说父亲》```markdown第一篇范文在繁忙的生活节奏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内心深处对亲情的呼唤。
然而,王安忆的《话说父亲》却以一种独特的笔触,唤醒了我们对于父亲的记忆与思考。
这部作品以其真实、犀利的文字,深刻揭示了父爱如山,以及两代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作品开篇,王安忆以平实的语言描述了父亲的平凡与伟大:“父亲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普通得就像一滴水溶在大海里。
”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深意。
它让我们意识到,在每一个普通父亲的背后,都蕴藏着对子女的无私付出和深沉关爱。
在文章中,王安忆通过一系列的生活片段,展示了父亲的形象。
她提到:“父亲的话不多,但每一句都分量十足。
”这不禁让人想起自己的父亲,那个默默承担家庭重任的背影。
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绘,使读者在共鸣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王安忆的文字犀利而深刻,她写道:“父亲的爱,就像一道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这句话寓意着,父亲用自己的一生,为子女照亮前行的道路。
而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道光的存在。
这种触类旁通的表达方式,使读者在思考父爱的同时,也反思起自己对家庭、亲情的认知。
作品中还提到了父亲的老去,以及子女在父亲晚年时的陪伴与关爱。
王安忆写道:“当我们终于懂得回报的时候,父亲已经白发苍苍。
”这句话让人心生感慨,提醒我们要珍惜与父亲相处的时光。
在我看来,这部作品不仅是一篇赞美父爱的佳作,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反思自己的同时,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每一刻。
它用真实、感人的文字,传递了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品味和感悟。
```话说父亲》读后感在王安忆的《话说父亲》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父亲形象。
这部作品以其平实的语言、真实的情感,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安忆在作品中提到:“父亲的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明白它的重量。
”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往往忽略了父亲对我们的付出和关爱。
王安忆作品鉴赏读后感
![王安忆作品鉴赏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5640c4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8.png)
王安忆作品鉴赏读后感王安忆,一位享誉文坛的中国女作家,以其细腻的文字和独到的观察力深受读者喜爱。
在阅读了王安忆的作品之后,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她的作品中洋溢着对家庭、乡土、历史与人性的思考,以及对现实社会中社交伪善和人性的剖析。
下面,我就其中几部作品进行鉴赏和读后感。
《长恨歌》是王安忆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作品,通过回忆和叙述,展示了作者对于家庭与身世的思考。
作品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基础,以自身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深入描述了家庭内部的复杂关系和纷争。
阅读这本小说,我仿佛置身于作者的家庭,感受到了她对于家庭、亲情和传统文化的独特见解。
《边城》是王安忆的另一部耐人寻味的作品,以小说的形式揭示了乡村的百态和人性的种种。
小说以浓重的地方风情和独特的语言描绘了四川乡村的生活,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诸多矛盾。
阅读这本小说,我被王安忆准确而真实地刻画出了乡村人性的细腻和丰富。
此外,王安忆的散文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散文以生动的细节和独特的视角描绘了都市生活与人际关系。
通过对社交场景的描写和对人性的观察,她勾勒出了现代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表面交往和内心真实的落差。
阅读她的散文,我不禁思考起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交中的真实与伪善。
总的来说,王安忆的作品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感悟。
她以细腻的笔触和独到的观察力,揭示了家庭、乡土、历史与人性的复杂关系。
她的作品告诉我们,人性的底色是复杂和矛盾的,社会的表面交往充斥着虚伪与利益,但我们依然要保持对于真实的追求和对于人性的理解。
读完王安忆的作品,我更加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在社会中的复杂处境。
通过她的作品,我收获了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对于自身价值的探索。
在以后的阅读中,我将继续关注王安忆的作品,希望能够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启示。
王安忆相关简介
![王安忆相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2899ed849649b6648d74711.png)
王安忆简介•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存在。
•从1981年的《雨,沙沙沙》到2009年的新作《月色撩人》,20年以来,王安忆始终以一种顽强坚韧的姿态,畅快地书写着她的人生体验、精神历险和生命向往。
•王安忆的小说,从未归属于任何一种小说流派,但在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种小说思潮中,她都未曾失去自己独有的魅力与光彩。
作品列表•《月色撩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遍地枭雄》,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桃之夭夭》,王安忆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长恨歌》,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歌星日本来》,王安忆著,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米尼》,王安忆著,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版。
•《剃度》,王安忆著,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版。
•《富萍》,王安忆著,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王安忆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岗上的世纪》,王安忆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小城之恋》,王安忆等著,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我爱比尔》,王安忆著,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版。
•《妹头》,王安忆著,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版。
•《漂泊的语言》,王安忆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人世的沉浮》,王安忆著,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
•《父系和母系的神话》,王安忆著,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
•《王安忆》,王安忆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香港的情与爱》,王安忆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长恨歌》,王安忆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海上繁华梦》,王安忆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紫雾》,王安忆等著,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
•《乘火车旅行》,王安忆著,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版。
•《伤心太平洋》,王安忆著,北京:华艺出版社,1995年版。
王安忆介绍
![王安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59fcf46d866fb84ae55c8d06.png)
童 时 代 》 编 辑 。 年 发 表 处 女 作 短 篇 小 说
考 入 徐 州 地 区 文 工 团 工 作 , 年 回 上 海 ,
, 初 中 毕 业 后 年 赴 安 徽 淮 北 农 村 插 队 ,
月 生 于 南 京 , 次 年 随 母 亲 茹 志 鹃 迁 至 上 海
涵袤安家文后,
, , ,
使 价 值 求 索 具 有 了 终 极 追 寻 的 意 蕴 。
的 时 空 背 景 中 在 人 类 意 义 层 面 展 示 人 的
忆 的 文 学 作 品 摒 弃 现 实 功 利 性 杂 质 将 人
。 本 人 于 文 化 大 革 命 期 间 曾 在 安 徽 插 队 落
学 ” 、 “ 寻 根 文 学 ” 等 文 学 创 作 类 型 的 代
, 自 年 代 中 期 起 盛 行 于 中 国 文 坛 的
国 女 性 创 作 奖 。 年 文 学 奖 ” 。 年
得 全 国 优 秀 短 篇 、 中 篇 小 说 奖 ,
亚并《
获长
学 教 授 。
专 业 创 作 至 今 。 现 为 上 海 市 作 家 协 会 主 席 ,
1978 1987
1970
1978 1986
上 》 , 年 应 邀 访 美 。 年 进 上 海 作
《长恨歌》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 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 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 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 的一生。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从少 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员 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 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 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 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 的王琦瑶难逃劫数,跟一位与女儿年纪 相仿的男孩老克腊发生畸形恋。最终, 因金钱被女儿同学的男朋友杀死,命丧
作家王安忆
![作家王安忆](https://img.taocdn.com/s3/m/d10cf6b565ce050876321372.png)
余华:王安忆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好作家,那么多 年来一直那么优秀,很不容易。她平时不说文学, 但一说文学,每一句话都说在点子上,很让人钦 佩。 王德威(旅美作家):王安忆是继张爱玲后,又 一海派文学传人。 其它说法:在中国当代文坛,单打独斗王安忆可 能稍逊一筹,思想上不及韩少功的深度,语言上 没有余华和莫言的个性化,但就综合实力,王安 忆当之无愧母仪女性文坛。她的作品数量之多, 风格之多变,没有一个女作家能相媲美。 王安忆似乎一直是个独特的存在。虽是一个高产 作家,但一直离荧屏很远;拒绝写作之外的时尚 和喧嚣,喜欢精神历险。她的不断给人惊喜的写 作,她的寂寞独行的探索,她对文学时尚、媒体 喧嚣冷静断然的处置方式,都让人既钦佩又捉摸 不定。
世俗 篇
名家点评 —《长恨歌》
《长恨歌》的时间跨度始于1945年,终于40年之后, 这一点以及内容方面对女性生活的关注,都可以看成 对张戎《野天鹅》的追忆,后者的作品是对她的家庭 在那个年代遭受的痛楚的回忆录。 ——弗兰西尼(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记者) 对王安忆的《长恨歌》好评如潮,不是王安忆的幸运, 更不是中国文学评论界的幸事。在《长恨歌》里,我 们见到了太多熟悉的作家的身影,分不清是王安忆写 他们还是他们替王安忆写。 ——于青《中国读书报》主编 精魂分给上海的弄堂、流言、闺阁,又从这些东西里 提炼出一个完整的魂。上海沧桑的背负者——王琦瑶。 ——李静 当代作家
长恨歌
目录
第一章 弄堂 流言 闺阁 鸽子 王琦瑶 片厂 照片 开麦拉 沪上淑媛 爱丽丝公寓 爱丽丝的告别 上海小姐 三小姐 程先生 李主任
第二章 邬桥 外婆 阿二 阿二的心 上海 平安里 熟客 牌友 下午茶 围炉夜话 康明逊 萨沙
程先生 分娩
第三部 薇薇 薇薇的时代 薇薇的女朋友 薇薇的男朋友 舞会 旅游 圣诞节 婚礼 去美国 老克腊 长脚 祸起萧墙 碧落黄泉
王安忆的《小城之恋》
![王安忆的《小城之恋》](https://img.taocdn.com/s3/m/80801cc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0a.png)
王安忆的《小城之恋》王安忆,祖籍福建,1954年3月生于南京。
1955年随家迁居上海,1970年去安徽淮北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8年调上海《儿童时代》杂志社任编辑。
1985年掉入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作家协会主席。
《小城之恋》发表于《上海文学》1986年第8期。
这部作品被归入当时的性题材中。
在1986年后,王安忆发表了引起破多争议的“三恋”,《小城之恋》是其中之一。
小说描写了一队青年男女的性爱故事及内心体验。
两位主人公是小剧团里的她和他。
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在一个剧团里,常在炼功中撕摸接触,内心产生了躁动,彼此充满了渴望和快感。
无法克制的欲望和需要驱使他们融合。
但是在欢乐和幸福之后,他们又感到肮脏、厌倦和丑陋。
罪孽感和不洁感笼罩了他们的心。
她怀孕了。
她在怀孕中理解了生命的含义,而他却无法感受生命赋予的责任,于是他和她的一切结束了。
她在孩子呼唤母亲的叫声中体会到生命的神圣和庄严。
《小城之恋》是王安忆80年代发表的“三恋”之一,参引起文坛的震惊与不安,褒贬参半。
小说写一对青春期男女物质形态的“性”在欲望与压制的复杂状态中发生以及给他们心理带来的复杂变化。
小说情节单纯,在消弱故事性的同时,突出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基本虚化,侧重写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发展。
作者似乎有意要虚化一切外在的因素,而关注于性的发生状态。
《小城之恋》中的他与她,毫无节制地放纵欲望,满足欲望,欲望主宰着他们的生命,使他们尚失理性与羞耻感。
横冲直撞的欲望使他们相互吸引,又使他们如困兽一般。
小说对他们不受理性控制的这种吸引与格斗写的非常的细腻,深刻,对人在灵与肉的冲突面前的矛盾心境也写得真挚、深切。
《长恨歌》的主要内容
![《长恨歌》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1b77328360cba1aa911dac6.png)
《长恨歌》的主要内容《长恨歌》是现代女作家王安忆的重要作品,创作于1994-1995年。
王安忆以上海为中心,以女性为主体,深入开掘市民生活常态下的意义,创作了不少有关都市的小说,其突出代表就是《长恨歌》(2000年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它叙述了上海小姐王琦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前后绵延四十年。
王琦瑶的故事从片厂起步,经过程先生的摄影间,王琦瑶成为“沪上淑媛”,进而竞选上海小姐成功,成为三小姐。
不久王琦瑶就依附了有权势的李主任。
但繁华一梦很快破碎,李主任因飞机失事丧生,王琦瑶则带着伤痛离开上海来到邬桥,遇到了少年阿二。
重返上海后,王琦瑶进入平安里以给人打针度日,开始了平淡的生活,康明逊、萨沙、程先生依次走入她的生活又离去。
王琦瑶独自抚养与康明逊的女儿薇薇长大。
到了20世纪80年代,王琦瑶与怀旧青年老克腊产生了一场恋情,但老克腊最终离去,王琦瑶则死于青年长脚的抢劫事件中。
王安忆写王琦瑶,其实是为了写上海这城市,通过对王琦瑶四十年人生的叙述,展示了上海的历史变迁和市民生活。
开篇第一章“弄堂”,“流言”,“闺阁”即详细叙述了上海城市的生活形态和精神面貌。
“鸽子”则奠定了全篇的叙述视点,是鸽子式的对这城市的俯视,洞悉一切秘密的。
王琦瑶是全篇的灵魂人物,也是这城市的象征,代表了上海的精神。
作为上海三小姐的王琦瑶,“可说她是真正代表大多数的,这大多数虽是默默无闻,却是这风流城市的艳情的最基本元素……三小姐其实最体现民意。
大小姐二小姐是偶像,是我们的理想和信仰,三小姐却与我们的日常起居有关,是使我们想到婚姻、生活、家庭这类概念的人物”。
王琦瑶是上海市民生活的底色,她的平淡里也能见出绚烂,是那种不动声色的。
王琦瑶是上海城市生活的芯子,任时光流逝而不曾改变的。
无论是繁华还是平淡甚或是有些艰难的时候,王琦瑶都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在一点一滴中过着虽然琐碎却坚韧的日子。
小说着重刻画的是这种平常的生活,是一系列琐碎的细节,是放大的人物的感觉。
第十二章 王安忆的《长恨歌》
![第十二章 王安忆的《长恨歌》](https://img.taocdn.com/s3/m/52c9b905bb68a98271fefa40.png)
第一部:上海繁华梦
• ‚这孩子的头没有开好,开头错了, 再拗过来,就难了。‛ • ‚这样出身的女孩子,不见世面还好, 见过世面的就只有走这条路了。‛ • ‚长得好,自己要不知道还好,几年 一过,便蒙混过去了。可偏偏是在上 海那地方,都是争着抢着告诉你,惟 恐你不知道的。所以,不仅是自己骗 自己,还是齐打伙地骗你,让你以为 花好月好,长聚不散‛。
• 小说即书写王琦瑶的人生命运及上海历史的变迁,在第一部的‚繁华如梦‛与 第二、三部的‚繁华梦灭‛的鲜明对比中,透出了对人生的无常与苍凉的喟叹, 同时,也是对一个城市‚化繁为简‛的历史命运的诉说。 • 人生错位的无奈与苍凉。
• ‚王安忆俨然把张爱玲《连环套》似的故事,从民国的舞台搬到人民共和国的 舞台,而其中的畸情与凶险,尤有过之。在一个夸张禁欲的政权里,一群曾经 看过活过种种声色的男女,是如何度过她(他)们的后半辈子?张爱玲不曾也 不能写出的,由王安忆作了一种了结。在这一意义上,《长恨歌》填补了《传 奇》、《半生缘》以后数十年海派小说的空白。‛ • 王德威:《海派作家,又见传人——王安忆论》
• 第三阶段,随着张爱玲、林语 堂等一帮文化人再次‚出土‛, 也相应地助长了上海怀旧的文 化热潮。
三、《长恨歌》的思想内容:人与城的双重历史
• 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从俯瞰 上海的弄堂写起的:‚站一个 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 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 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 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 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皴法的那 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
• 第一阶段是绘画,1984年旅 美画家陈逸飞就曾创作了一 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 画,让世界领略到周庄古镇 的风情。之后陈逸飞一系列 的‚上海仕女‛图,则以上 海开埠前后由传统向现代过 渡之间的神秘的上海美女形 象,唤起了西方世界暧昧的 东方梦幻。 陈逸飞:周庄 上海仕女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忆作品
4.1 长篇小说
《茫茫前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年《晨钟响彻黄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年
《热鸟》明天出版社1998 年
《伪满洲国》作家出版社2000 年
《树下》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 年《越过云层的晴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树下《花城》 1991/6
晨钟响彻黄昏《小说家》 1994/5
热鸟《白花洲》 1997/4
满洲国《钟山》 2000/3-4
越过云层的晴朗《钟山》 2003/2
《额尔古纳河右岸》《收获》杂志 2005.6期
《白雪乌鸦》《人民文学》2010.8
4.2 中篇小说
北极村童话《人民文学》 1986/2
初春大迁徙《中国》 1986/9
没有夏天了《钟山》 1988/4
海市《东北作家》 1988/3
左面是篱笆右面是玫瑰《中外文学》 1988/5
奇寒《小说家》 1989/3
小酒店初恋《莽原》 1989/3
遥渡相思《收获》 1989/4
原始风景《人民文学》 1990/1-2
怀想时节《钟山》 1990/4
炉火依然《收获》 1990/5
麦穗《青年文学》 1990/6
旧时代的磨房《小说家》 1991/4
秧歌《收获》 1992/1
无边水色《漓江》 1993/1
东窗《芙蓉》 1993/2
香坊《钟山》 1993/3
格局《鸭绿江》 1993/3
向着白夜旅行《收获》 1994/1
音乐与画册里的生活《花城》 1994/3 洋铁铺叮当响《青年文学》 1994/5
岸上的美奴《钟山》 1995/2
原野上的羊群《大家》 1995/2
白银那《大家》 1996/3
日落碗窑《中国作家》 1996/3
逆行精灵《钟山》 1997/3
九朵蝴蝶花《大家》 1997/6
观彗记《花城》 1998/1
青草如歌的正午《十月》 1999/2
五丈寺庙会《收获》 2000/3
鸭如花《人民文学》 2001/2
疯人院的小磨盘《大家》 2001/4
芳草在沼泽中《钟山》 2002/1
酒鬼的鱼鹰《天涯》 2002/5
零作坊《北京文学》 2003/7
相约怡潇阁《小说月报.原创版》2003/5 踏着月光的行板《收获》2003/6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钟山》2005/3
西街魂儿《收获》2006/4
第三地晚餐《小说月报》2006/5
起舞《收获》2007/6
布基兰小站的腊八夜《小说月报》2008/9 鬼魅丹青《收获》 2009/4
泥霞池《北京文学》 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