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育种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人类面临的三大威胁:
⑴粮食安全问题⑵能源危机⑶环境恶化
2. 粮食产量降低的原因:
①耕地面积减少;东中部,西北部②农民种粮意向减弱;③气候因素; ④水资源短缺
3. 生物进化的三要素:
遗传、变异和选择。

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和动力,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外因,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植物育种就是适当利用白然进化的人工进化
4. 遗传改良:
指植物品种改良
5. 品种:
植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经过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某种植物的某种群体
6. 品种的特性:
品种的三隹(DU0 :
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
7. 植物育种学:
⑴性质:
植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植物优良品种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⑵特点:
综合性;实践应用性⑶任务:
①选育优良品种;②繁育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
8. 现代植物育种学的特点:
①育种目标提高;②育种基础理论研究加强;③种质资源工作得到重视与加强;④性状
鉴定手段现代化,选育效率高;⑤开拓许多育种的新方法与新
技术。

第1xx育种目标
1. 作物的育种目标(breeding objective):
在一定白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选育新品种提出应具备的优良特征特性,也就是对育成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

2. 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机械化。

3. 周广
(一):
产量的形成:
(1) 生物产量(biomass):
作物整个生育期间,通过光合作用和生产积累有机物的总量(有机物质90% ~95%,矿物质占5%~10%。

经济产量(economicyield)栽培目的所需要的经济价值的那部分产量(子粒、块根、块茎等)。

经济系数(coefficient of economics)或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
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⑵高产品
种的重要特征特性:
源、流、库”学说:
同化产物多,运转能力强,且要有相应的贮藏产品的器官。

源要足,库要大,流(运转)要畅,三者协调。

⑶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
禾谷类作物:
理论产量 g亩穗数滞惠粒数尴重棉花:
理论产量=<亩株数母株铃数焯令重浓分大豆油菜:
理论产量=<亩株数><夹数欢粒数尴重稻麦品种实现高产目标的三种途径:
多穗型品种:
增加穗数为基础大穗型品种:
增加穗重为基础中间型品种:
穗数、粒数和粒重并增
(二)高产育种策略:
(1)矮秆育种(dwarf breeding)作用:
①降低植株高度,增加密度,降低茎秆比重,提高收获指数;②株高降低减少倒伏。

⑵理想株型育种优良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集中在一个植株上,获最高光能利用率,并将光合产物输送到籽粒中,提高产量。

⑶.高光效育种是指通过提高作物本身光合能力和降低呼吸消耗的生理指标而提高作物产量的育种方法。

⑷作物产量分解: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刈攵获指数=净光合产物刈攵获指数=(光合能力冼合面积x 光合时间-光呼吸消耗)收获指数⑸高产品种:
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强度),较低的呼吸消耗,光合机能保持时间长,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大,收获指数(HI)高等特点。

4. 优质:
品质:
产品能满足一定需要的特征特性的总和。

5. 稳产:
(一)抗病虫性抗病育种:
从抗单一病害渐向抗多种病害发展。

抗虫育种:
以非选择性和抗生作用为目标,其中由抗生作用产生的作用在育种上最有希望。

(二)抗旱耐瘠:
xxxx:
土层薄、肥力低,产量低而不稳;无灌溉条件的耕地:
占全国耕地面积的半数以上,其中有些地区常年缺雨干旱;季节性干旱:
即使在雨量较多的地区,季节性干旱时有发生造成作物严重减产。

(三)抗倒伏性
(四)适应性:
作物品种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范围及程度。

6. 生育期适宜
7.适应机械化需要
课后习题:
一. 解释下列名词和术语
育种目标,生物产量,经济产量,收获指数,株型育种,高光效育种,高产育种
二. 问答题
1. 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有哪些基本要求?
2. 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3. 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4. 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有哪些?
5..怎样才能正确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育种目标?
8.依据你所熟悉的某一地区,拟定一个作物的育种目标,并说明其理由。

第2xx种质资源
1. 种质资源(germplasmresources):
2. 种质资源的xx:
地方品种、改良品种、新选育的品种、引进品种、突变体、野生种、近缘植物、人工创制的各种生物类型、无性繁殖器官、单个细胞、单个染色体、单个基因、甚至DNA片段等。

狭义上:
指用于选育新品种的材料,也称育种的原始材料。

3. 作物育种的核心:
⑴将现存的各种有利基因进行新的重组。

⑵不断发展新作物的主要来源⑶
利用更多的基因资源避免品种遗传基础贫乏⑷生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⑸是有生命的财富,亟待保护
4. 作物起源中心:
凡遗传类型有很大的多样性且比较集中、具有地区特有变种性状和近亲野生(栽培)类型的地区。

㈠主要特征基因的多样性和显性基因的频率较高。

现在的作物起源中心概念:
野生植物最先被人类栽培利用或产生大量栽培变异类型的较独立的农业地理中心。

㈡原生起源中心(primary origin center)是指最初始的起源地称为原生起源中心;4个标志:
①有野生祖先;②有原始特有类型;③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④有大量的显性基因。

㈢次生起源中心(secondaryorigin center):
作物由原生起源中心地向外扩散到一定范围时,在边缘地点又会因作物本身的白交和白然隔离而形成新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样化地区。

4个特点:
①无野生祖先;②有新的特有类型;③有大量的变异;④有大量的隐性基因。

㈣遗传性状上存在相似平行现象:
xx夫:
遗传变异性的同源系列规律。

(五)根据驯化的来源,作物分为两类:
①原生作物:
人类有目的驯化的植物(小麦、大麦、玉米、棉花等)。

②次生作物:
与原生作物伴生的杂草,当其被传播到不适宜于原生作物而对杂草生长有利的环境时,被人类分离而成为栽培的主体作物(燕麦和黑麦)。

(六)瓦维洛夫提出的8个作物起源中心
5. Vavilov学说在作物育种上的意义:
(1) 指导特异种质资源的收集;
(2) 起源中心与抗源中心一致,不育基因与恢复基因并存于起源中心,可得到抗性材料和恢复基因;
(3) 指导引种,避免毁灭性灾害。

6. 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
(一)按育种实用价值分类:
⑴地方品种(农家品种)在局部地区内栽培的品种,多未经过现代育种技术的遗传修饰。

特点:
有明显的缺点但具有独特的可利用的特性。

⑵主栽品种经现代育种技术改
良过的品种,包括白育或引进的品种。

特点:
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较广的适应性。

⑶原始栽培类型具有原始农业性状的
类型,大多为现代栽培作物的原始种或参与种。

特点:
多与杂草共生,有一技之长。

但不良性状遗传率高(小麦二粒系原始栽培种等)。

⑷野生近缘种作物的近缘野生种和有价值的野生植物。

特点:
在某一地区的白然条件下经过长期白然选择形成的具有一般栽培作物欠缺的一些重要性状。

尤其是顽强的抗逆性,独特的品质及雄性不育特性等。

⑸人
工创造的种质资源杂交后代、突变体、远缘杂种及其后代、合成种等。

特点:
多具有某些缺点,但具有一些明显的优良性状。

(二)按亲缘关系分类:
三级xx:
①初级基因库(gene pool 1资源材料间能相互杂交,正常结实,无生殖隔
离,杂种可育,染色体配对良好,基因转移容易。

②次级基因库(gene pool 2 )
资源间的基因能转移。

但存在生殖隔离,杂交不实或杂种不育,须借助特殊育
种手段实现基因转移。

③三级基因库(gene pool 3原缘关系更远,彼此间杂交不实,杂种不育现象明显,基因转移困难。

7. 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一)收集种质资源的方法⑴考察收集:
指到野外实地考察收集;多用于收集野生近缘种、原始栽培类型与地方品种。

⑵.征集:指通过通讯方式向外地或外国有偿或无偿索求所需要的种质资源;⑶交换: 育种工作者彼此互通各白所需的种质资源;⑷转引:
一般指通过第三者获取所需要的种质资源(如小麦T型不育系)。

(二)收集材料的整理:
将样本对照现场记录,进行初步整理、归类;确定材料所属的植物分
类学地位和生态类型。

(三)种质资源的保存:
⑴保存要求:
维持样本数量;保持样本的生活力(发芽率> 50%)保持原有的遗传变异性。

⑵ 保存方法:
①种植保存1-5年播种一次,繁殖种子,保存活力。

②贮藏保存:
控制贮藏的温、湿条件,保持种质资源种子的生活力。

原理:
迫使种子处于代谢作用的最低限度。

③资源库保存④干燥器保存:
⑤离体保存种质:
试管保存组织或细胞培养物。

原理:
植物细胞的遗传全能性。

⑥基因文库(gene library technology戏术:
保存种质程序:
提取DNA目的DNA片段r克隆化r大肠杆菌r大量繁殖r产生大量的生物体中的单拷贝基因。

8. 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㈠研究内容:
性状、特性鉴定与评价及细胞学鉴定等。

㈡鉴定:
农艺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品质(营养价值、食用价值及其他实用价值)。

鉴定方法:
直接鉴定(direct9.基因库或基因银行(genepool, gene bank):
将储备的具有形形色色基因资源的各种材料称之为基因库或基因银行(gene pool, gene bank》拓展基因库:
保存种质资源的种子库、繁殖圃可称为种质库、基因贮存库或基因库。

常用的方式:
利用雄性不育系、聚合杂交、不去雄的综合杂交以及理化诱变等。

课后习题:
一、名词解释:
品种资源,起源中心,初生中心,次生中心,原生作物,次生作物,基因银行,初级基因库,三级基因库,次级基因库,野生植物资源,人工创造的品种资源,外地品种资源。

2. 不同来源的品种资源各有什么特点,如何利用?
3. 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中作用有哪些?
Vavilov起源中心学说在作物育种中有何作用?
4. 初生中心与次生中心如何划分?
5. 试述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与鉴定方法?
6. 建拓作物基因库有何意义?如何建拓作物基因库?
7. 发掘、收集、保存种质资源的必要性与意义何在?
第3xx作物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
1. 有性繁殖(sexual reproduction):
凡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统称为有
性繁殖。

3种类型:
㈠白花授粉作物(self-pollination crops)以白花授粉方式繁殖后代的作物,又称白交作物。

异交率0~4%。

如水稻、小麦、大豆、花生等。

⑴白花授粉(self-
pollination) :
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

⑵白花受精:
同株(花)的雌雄配子相结合的受精过程:⑶花器构造特点:
①雌雄蕊同花、同熟,二者长度接近或雄蕊较长;②开花时间较短,甚至闭花授粉;③花器保护严密,其他花粉不易飞入。

㈡.异花授粉作物(crosspollination crops)不同植株花朵的花粉进行传粉而繁殖后代的作物。

异交率50%以上,高者95%或100%。

花器构造特点:
①雌雄异株(dioecious),雌花和雄花分别生长在不同的植株上,如大麻、菠菜等;②雌雄同株异花(monoecious),雌花和雄花分别着生在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如玉米、黄瓜;③
雌雄同花,但白交不亲和,如甘薯、白菜、向日
葵等。

㈢常异花授粉作物(oftencross-pollination crops)同时依靠白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殖后代的作物(棉花、高粱、谷子、蚕豆、甘蓝型和芥菜型油菜等)。

白花授粉为主要繁殖
方式,白然异交率4-50%(棉花1-18%,高粱0.6- 50%)。

花器构造特点:
①雌雄同花;②雌雄异长、异熟;③雌蕊外露,易接受外来花粉,花朵开放时间长,花瓣鲜艳,分泌密汁等。

㈣两种特殊的有性繁殖方式
(2) 雄性不育性(male sterility)植株雌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

雄性不育性作物:
水稻、玉米、高粱、油菜、大麦、小麦、棉花、向日葵等。

2大类:
一是细胞核雄性不育性(genicmale sterility,GMS)二是细胞质雄性不育性(cytoplasmic sterility,CMS)o
2. 无,隹繁殖(asexual reproduction):
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而繁殖后代的方式。

㈠营养体繁殖:
利用植物营养器官的再生能力,使其长成新的植物体。

如:
甘薯、马铃薯、甘蔗等。

㈡无融合生殖(apomixes)植物的雌雄配子未发生核融合过程而形成种子以繁衍后代的方式。

种类:
无抱子生殖、二倍体抱子生殖、不定胚生殖、孤雌生殖、孤雄生殖。

3. 作物天然异交率的测定:
天然异交是指作物不同品种间的天然杂交。

方法步骤:
①父本一显性标志性状;母本一相应隐性性状;②父母本间行种植或父本种在母本周围;③收母本植株种子,播种,统计:
天然异交率(%) = (F1中具显性性状的植株数/F1代总植株数)X 100
4. 白交的遗传效应:
⑴白交使杂合的基因型趋向纯合⑵白交引起杂合基因后代性状分离纯合体比例:
Xn=(1 — X 100%)后代生活力衰退:
杂合基因型作物,白交后代的生活力衰退,称为白交衰退。

表现:
生长势下降,繁殖力、抗逆性减弱,产量降低等。

5. 白花、常异花授粉作物遗传特点:
㈠白花授粉作物:
①一致性;②稳定性;③耐白交㈡.常异花授粉作物:
(1) 白花授粉为主,天然异交率较高,遗传上由三部分组成:
①品种基本群体的纯合同质基因型;②杂合基因型;③非基本群体的纯
合基因型。

(2) 较耐白交:
棉花等连续白交试验表现生活力衰退,但不明显,且主要性状的分离也不显著。

6. 异交的遗传效应:
⑴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

不同的两亲配子结合受精,因基因交换、重组,使
后代具有杂合的基因型。

⑵增强后代的生活力。

后代的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等方面增强和产量提高,称为杂种优势。

7. 异花授粉作物的遗传特点:
⑴异质性⑵分离不稳定;⑶.白交显著退化。

基因型的后代植株数达到或超过87%,——白交系品种(小麦、水稻、玉米白交系等)。

10. 杂交种品种(hybrid cultivar):
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㈠遗传特点:
个体内基因型高度杂合,个体间基因型有不同程度的异质性。

㈡育种特点:
①连续白交选择获得白交系。

②白交系间杂交配制强优势组合。

③利用雄性不育等特性制种。

11. 群体品种(population cultivar):
①异花授粉作物的白由授粉品种②异花授粉作物的综合品种。

③白花授粉作物的杂交合成群体④白花授粉作物的多系品种⑤育种特点:
①根据育种目标,选择若干个有遗传差异的白交系为原始亲本,提供广泛的遗传基础;
②对后代群体一般不选择,保存群体,多代白由授粉下逐步打破连续,积累有利的基因改良群体。

12. 无性系品种(clonal cultivar):
由一个无性系或几个遗传上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繁殖而成的。

它们的基因型由母体决定,表现型与母体相同。

育种特点:1.有性杂交+无性繁殖固
定杂种优势
2. 利用芽变。

课后习题:1.有哪些花器的构造和开花的习性有利于异花授粉?有哪些花器的构造和开花的习性有利于白花授粉?
2. 从作物育种的角度,简述白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3. 根据品种群体内个体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以及个体间基因型的情况,可将不同的品种归纳为哪几种群体类型?
4. 农作物品种有哪些基本特性?
5. 不同类型的品种群体的育种特点是什么?
第4xx引种
1. 引种(introduction):
广义的引种泛指从外地区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以及为育种
和有关理论研究所需要的各种遗传资源材料。

育种的引种:
指从外地区(国)引进新作物新品种,经试验证明适合本地栽培后,直接在生产上推广种植。

引种的材料:
繁殖器官(种子),营养器官(果树枝条)或染色体片段(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等。

2. 引种的意义:
(一)引进新作物、新品种发展农业生产
(二)充实种质资源(三)利用作物异地种植提高产量
3. 引种的理论:
(一)气候相似论
(二)引种的生态条件和生态型相似性原理:
⑴生态条件:
气候生态因子、土壤生态因子等。

生态型是指在同一物种变种范围内,在生物学特性、形态待征等方面均与当地的主要生态条件相适应,遗传结构也基本相似的作物类型。

4. 影响引种成功的因素:
(一)温度
(二)光照
(三)纬度
(四)海拔
(五)栽培水平、耕作制度、土壤情况
(六)植物的发育特性:2年生植物的2个发育阶段:
感温阶段和感光阶段
5. 引种的规律:
见课本
6. 引种的工作环节:
(一)制定引种计划,搜集引种材料
(二)检疫引种材料
(三)选择引种材料
(四)引种试验
课后习题:1.何谓引种?引种的原理是什么?
2. 影响引种成功的因素有那些?
3. 引种有什么规律?
4. 依据作物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不同,小麦和棉花属于何类作物,怎样引种?
5. 简述引种的工作环节。

第5xx选择育种
1. 选择的意义:
选优去劣,从白然或人工创造的群体中淘汰不良变异,积累和巩固优良变异。

分为白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2. 选择方法:
㈠个体选择法(individual selection)又称单株选择法:
株系:
一个单株的后代种成一个系统为株系。

特点:
选择效果好,得到纯合的系统,但工作量大。

㈡混合选择法(bulk
selection):
①特点:
保持群体异质性;手续简便,省工省时;选择目标性状的平均数提高,较为整齐一致;有一次和多次选择之分。

②用于作物的良种繁育;适于常异花和
异花授粉作物品种群体的改良。

3. 鉴定的作用和方法:
㈠作用:
⑴客观而准确的评定育种材料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特征、特性;⑵提供
有效选择的依据;⑶保证和提高育种工作质量和效率。

㈡方法:
⑴直接鉴定(direct evaluation):
根据目标性状4.选择育种:
又称系统育种,是指直接从现有品种群体中选择出现的白然变异进行性状鉴定,并通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5. 纯系育种:
指白花授粉作物的选择育种。

6. 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
(一)白然变异现象和纯系学说
(二)作物品种白然变异的原因
7. 选择育种特点:
(1)从品种群体中选择优良个体,实现优中选优和连续选优⑵简便快速。

①立足于选,省去人工创造变异的环节;②纯合快。

所选个体同质结合;③ 推广应用快。

8. 选择育种的程序:
㈠纯系育种(系统育种)程序:
见课本
(二)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9. 提高选择育种效果的措施:
⑴确定选株的对象⑵明确选择的目标⑶选株数量⑷多看精选课后习题:1何谓选择育种和纯系育种?
2. 选择育种的特点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
3. 选择和鉴定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4. 试述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及程序(纯系育种、混合选择育种、集团混合选择育种和改
良混合选择育种)?
5. 如何提高选择育种的效率?
第6xx杂交育种
1. 杂交育种:
不同品种间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
的新品种,称杂交育种。

㈠主要环节:
杂交、选择和鉴定。

㈡计划:
育种目标、亲本选配、杂种后代的处理等㈢杂交育种分为两类:
⑴组合育种:
①遗传机理:
基因重组和互作⑵.超亲育种:
遗传机理:
基因累加和互作
2.4点选配亲本的原则:
(一)双亲都具有较多的优点,没有突出的缺点,在主要性状上优缺点尽可能互补(二)亲本之一最好是当地推广品种
(三)杂交亲本间在生态型和亲缘关系上差异较大
(四)杂交亲本应具有较好的配合力:
⑴配合力:
亲本间结合时产生优良后代的能力⑵一般配合力:
某一亲本品种和其它若干品种杂交后,杂种后代在某个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

3. 杂交技术:
(一)调节开花期
(二)控制授粉
(三)授粉后的管理
4. 杂交方式:
(-)单交或成对杂交:
两个不同品种(系)间进行的杂交(A/B或AX B
(二)复交:
选用两个以上的亲本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杂交㈢常用复交方式:
⑴三交:
三个品种间的杂交(单交F1或其它世代杂种与另一品种杂交)表示符号:
A/B//C , F1xx
A、B核遗传组成各占,⑵双交(double cross建指两个单交F1的再杂交表示符号:
A/B//C/D或A/B//A/C四个亲本双交,F1中各占1/4;四个亲本双交,F1 中,
B、C各占1/4⑶四交(tetra cross)指用四个亲本的连续杂交法;表示符号:
A/B//C/3/D。

A、B各占1/8, C1/4, D1/2。

⑷聚合杂交(convergent cross)是指通过一系列杂交将若干个亲本品种的优良基因聚合在一起。

5. 系谱法:
在选择过程中,各世代都予以系统的编号,以便查找系统历史与亲缘关系
6. 杂交育种程序:
原始材料和亲本圃r选种圃r鉴定圃r品种比较试验r生产试验和多点试验
7. 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一)加速世代繁育进程:
主要技术:
(1) 种子处理
(2) 春化处理
(3 )光照处理
⑷选择
(二)加速试验进程
8. 回交育种:
两品种杂交后,以F1回交于亲本之一,从回交后代中选择特定植株仍回交于该亲本,如此连续进行若干次,再经白交选择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课后习题:
一、术语解释:
杂交育种;纯合群体;杂合群体;综合品种;组合育种;超亲育种;群体内轮回选择;群体间轮回选择
二、问答题
1. 杂交育种按其指导思想可分为哪两种类型?它们各白的遗传机理是什么?
2. 杂交育种中的亲本选配原则是什么?
3. 杂交育种的程序是什么?
第7xx杂种优势利用
1. 杂种优势表现特性:
⑴生长势和营养体⑵抗逆性和适应性⑶生理功能⑷产量和产量因素⑸品质⑹生化表现
2. 杂种优势的度量:
⑴中亲优势:
中亲优势(%) = (F1-MP) /MP< 100⑵超亲优势:
超亲优势(%)= (F1 — HP) /HPX 100)超标优势:
超标优势(%) = ( F1-CKO /CK< 10Q)杂种优势指数:
杂种优势指
4. 配合力:
指一个亲本与另外亲本杂交后杂种F1的生产力或其他性状指标的大小。

5. 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
(一)配合力高
(二)亲缘关系较远
(三)性状良好并互补
(四)亲本白身产量高,花期相近
6 .雄性不育:
雄性器官发育不良,失去生殖功能,导致不育的特性。

质核互作和核不育2种类型:
(一)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
受细胞质不育基因和对应的细胞核不育基因共同控制的不育类型,为胞质不育(CMS》
(二)核雄性不育的遗传
7. 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特征:
⑴雄性不育的花粉败育特征⑵雄性不育花药璧的异常结构⑶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特性
课后习题:
一、名词解释
杂种优势;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测交;测交种;测验种;配子体白交不亲和;抱子体白交不亲和;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化学杀雄剂;一环系;二环系;核质杂种
二、回答问题
1. 利用作物杂种优势的途径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2. 利用作物杂种优势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3. 作物杂种品种都有哪些类别?
4. 作物杂种优势表现特点有哪些?
5. 杂交品种的选配应遵循那些原则?为什么?
第8xx诱变育种
1. 诱变育种:
利用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再通过选择而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2. 诱变育种的特点:
(一)提高突变率,扩大突变谱
(二)改良单一性状较同时改良多个性状有效
(三)性状稳定快,育种年限短
(四)诱发突变的方向和性质尚难掌握
3. 物理诱变剂的类别与性质:
(一)紫外线
(二)X射线
(三)丫射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