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一 第二节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测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选择题
1.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是
A.明朝前期
B.明朝中叶以后
C.清朝前期
D.清朝中后期
2.明清时期,在苏州和景德镇最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主要依据是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的确立
B.行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分工非常细密
C.官营手工业占据优势,迅速发展
D.私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3.《松江府志》(松江府,今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记载明人诗云:“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材料能够反映的信息是明朝
A.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B.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
C.江南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黄道婆推广了棉纺织技术
4.汉代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的玉衣形如铠甲,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由此可知汉代
A.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
B.丧葬出现了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
C.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
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
5.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种现象发生最可能的原因是
A.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B.通俗文化的盛行和平民识字率的提高
C.江南人口大量外迁导致性别比例失衡
D.家庭棉纺织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6.《吕氏春秋·孟冬》记载:“是月也,工师校功。

陈祭器,按度程,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这反映了当时
A.官营作坊主要生产祭器
B.民营手工注重质量信誉
C.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D.器物制作不得过于奇巧
7.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使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

直至当今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

产生这种传习方式的原因是
A.为避免技术竞争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B.手工业发展促使专利保护意识增强
C.商品流通领域形成了市场垄断现象
D.政府引导社会力量重视工商业发展
8.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

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

”由此判断此窑是
A.工场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私营手工业
9.如图,观察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C.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
D.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
10.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

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

材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
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B.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
C.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D.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
11.“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12.清朝乾隆《吴江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

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

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

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

”据此可知()
A.政府的倡导对工商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B.新兴市镇的兴起侵夺了行政机构附属的经济职能
C.当地丝织业逐渐从农家副业生产中独立出来
D.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二、非选择题
13.“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

一带一路,架起中国梦和世界梦的桥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古代有两条通道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一条是陆上丝绸之路,从中原地区出发,经过新疆通往西方。

另一条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沿海港口通向世界其他地方。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各个时期的运送货物各有不同,因此称呼也各有不同。

但不管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瓷器之路,它的实质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通道。

——《宁波晚报》
(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马当时所使用的法律的名称。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法律的作用。

(2)材料二中,为什么称“海上丝绸之路”为“海上瓷器之路”?试以唐宋陶瓷业成就加以说明。

14.阅读下列材料:
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

万历(1573~1620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

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乎无生路矣”。

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压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住住“十不还一,无异空取”。

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

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

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

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请完成:
(1)依据材料,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试卷答案
1.B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正确。

明朝前朝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

清朝前期和清朝中后期均属于明朝中叶之后,排除CD。

2.A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标志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富有的机户依靠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这就是早期的资本家;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的生产者就是早期的工人,这实际上体现了商品生产过程中劳资双方雇佣关系的确立,A项正确。

B项反映分工和生产的特点,但不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排除。

C项说法错误,私营手工业占据优势,迅速发展,排除。

D项反映私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但不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排除。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熟悉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即可知道答案。

3.B
4.答案:C
分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即下葬所用铠甲是存在等级差别的,可知汉代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

故答案为C项。

这种等级差别不是因为手工业的发展所致,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不是因为等级制带来的,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所体现出的等级含义,再根据这种现象与手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答案。

5.答案:D
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大发展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男耕女织是自然经济的主要特点。

妇女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说明家庭手工业取得重大发展,D项正确。

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方式依旧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A项错误。

B、C两项与材料无关,故错误。

6.
D
题干大致意思是:这个月,工师献上百工制作的器物,考核工效,摆出他们制作的祭器,看是否依照法度程式。

不得制作过于奇巧的器物来摇动在上位者的奢侈之心,一定要以精密为佳。

器物要刻上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考察他们是否信诚。

如果有不精细之处,一定要给予处罚,来追究他们的诈巧之情。

据此可知,D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的是官营手工业的情况,故排除B;题干并没有具体提到哪个手工业部门,故排除AC。

点睛:本题重点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文言文阅读是考生学习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难点,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因为缺乏上下语境,一般就是从史料中截取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来考查考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考生不必非要追求将材料像语文学习一样逐字逐句的翻译,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即可,然后与所学相关知识或者通过选项寻找蛛丝马迹,建立起材料与所学之间的联系,从而准确作答。

7.
A
根据题干“祖传秘方”的传习方式的原因主要是手工业市场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A项正确。

“祖传秘方”的传习方式不等同于专利保护,排除B。

“祖传秘方”的传习方式的原因主要是手工业市场狭小,没有体现市场垄断现象,排除C。

中国古代政府以农为本,大多数都忽视工商业发展,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8.
B
根据“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表明瓷器质量精美,“真宗命进御”可见产品是供应皇室使用的,符合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故B正确,排除CD;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是资本主义工厂出现前的生产组织形式,A错误。

9.考点:2C: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纺织业的发展.需要掌握元明清时期丝织业中心的分布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示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图中表示的是古代中国的丝织业中心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元明清时期丝织业中心
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故C项正确.
A、B、C项的内容材料没有图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C.
10.考点:2B: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经营形态.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主要经营形态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在社会中的地位: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使用的生活用品.在资金、人才、技术和经营规模上占绝对优势.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在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相当比重.
解答:根据材料“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C材料未体现,故BC错误;
根据材料“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会的主要作用是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故D正确.
故选D.
11.考点:2C: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2A: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重在掌握我国古代纺织原料的变化和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解答:通过材料可知“这些变化”指的是从宋代起棉花日益成为重要的纺织原料且到明代最终超过了麻.A项的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信息支持;
从宋朝到明朝,我国的棉纺织技术不断进步,例如元朝的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导致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因此造成“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故B正确;
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从宋到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使棉花成为经济作物,因此C、D两项是材料中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而非条件,因此C、D错误.
故选B.
12.考点:2C: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经济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从材料信息看,清朝乾隆年间,吴江地区居民都从事“绫绸之业”,富裕的家庭雇人加工,贫寒之家自己加工.据此可知,“绫绸之业”成为当地最主要的产业,说明当地丝织业逐渐从农家副业生产中独立出来,故选C项.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政府的倡导”,排除A项.
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D项错误,排除.
故选C.
13.答案:
(1)万民法。

作用: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巩固罗马政权,促进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发展。

(2)①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

②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大邑白瓷)闻名中外,唐三彩曾风靡一时。

③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五大名窑的产品闻名天下。

分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图示、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图示“罗马帝国与西汉帝国疆域示意图”可知该时期罗马的法律是万民法。

关于万民法的作用可从调解矛盾、稳定秩序、巩固统治、存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思考。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被称为海上瓷器之路,是因为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

关于唐宋陶瓷业成就可从瓷器的种类、五大名窑分布等方面加以说明即可。

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
(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法律及作用”“原因及成就”。

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罗马帝国与西汉帝国疆域示意图”“但不管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瓷器之路,它的实质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通道”等。

(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

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14.
(1)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官局垄断,以低价强买;官府对民间工匠严格管制;严格限制出口。

(2)中国古代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封建政府往往对重要物资实行专卖制度,民营手工业发展空间有限;明清统治者采取“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7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万历(1573~1620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收取重税”、“以低价强迫民间生产”、“强制压价收买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可以从政治上、经济上和对外政策上等方面来分析得出:中国古代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封建政府往往对重要物资实行专卖制度,民营手工业发展空间有限;明清统治者采取“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