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东北少族民族变迁史

合集下载

东北古代民族

东北古代民族

肃慎肃慎中国古代东北民族,是现代满族的祖先。

又称息慎、稷慎。

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联系。

周武王时,肃慎贡“楛矢石砮”,臣服于周。

商、周时分而于我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

大体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域。

以渔猎和狩猎生活为主,松嫩平原可能有初步农耕。

战国以后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史家多认为属肃慎系统或与之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以产弓矢、貂皮著名。

曾向商、周进贡弓矢,周灭商后臣服于周,与中原地区来往频繁。

《左传.昭公九年》:“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后汉书·东夷传》:“挹娄,古肃慎之国也......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

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

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

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

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

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

其人臭秽不洁,作厕于中,圜之而居。

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目。

弓长四尺,力如弩。

矢用枯,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

便乘船,好寇盗,邻国畏患,而卒不能服。

”《北史.勿吉传》:“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肃慎氏也。

”扩展阅读:1.《尚书》、《竹书纪年》、《山海经》开放分类:历史,商朝,中国古代史历史鸡西地区是祖国东北边陲开发较早的地区。

早在六千年前,鸡西地区的先民――肃慎人就开始生息繁衍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渔猎文明――新开流文化。

以后,肃慎人的后裔――挹娄、勿吉、女真人的足迹又遍及了鸡西大地。

唐朝时,鸡西地区正式和中原地区有了交往,渤海国在此设立了东平府(府治在今密山市),鸡西地区正式划入了政权版图。

民族鄂伦春族过去一般在每年正月里要供太阳神,这一是由于冬季寒冷,二是由于日照时间短,他们把对温暖和光明的渴望,化作对太阳的崇拜,认为它是光明、正义之神。

最后,他们还形成了以太阳的名义起誓或向太阳述苦的习惯。

白族历史变迁与独特习俗

白族历史变迁与独特习俗

白族历史变迁与独特习俗【白族历史变迁与独特习俗】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白族的历史变迁与其独特的习俗息息相关,本文将从历史变迁和习俗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现白族民族的独特魅力。

一、白族的历史变迁白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经过漫长的发展,白族在云南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民族。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战争和政治变迁中,白族也屡受波及。

1. 古代战争对白族的影响在古代中国的战乱时期,白族作为边疆民族,饱受侵略和战争的困扰。

特别是在南诏国的建立和灭亡的过程中,白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南诏国是白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权,其成立于公元738年,占据了云南和贵州的大片土地。

然而,不久后,南诏国就被唐朝征服,白族也逐渐融入大唐文化中。

2. 边疆地区的辗转移民因为云南地区地理位置的独特性,白族也受到了来自其他民族的影响。

在历史上,有许多其他民族选择迁徙到云南地区,其中就包括白族。

这些移民对于白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导致了白族历史上的一些变化。

二、白族的独特习俗除了丰富多样的历史背景,白族还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传统,这些习俗体现了他们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

1. 萨娜舞萨娜舞是白族传统舞蹈的代表,被誉为“舞蹈中的白族”。

萨娜舞融合了白族的民族舞蹈和歌唱艺术,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表达白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每年的白族三月三的节日,人们都会举行盛大的萨娜舞表演,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白族文化的魅力。

2. 泼水节白族的泼水节是中国最具盛名的民族节日之一。

每年四月中旬,白族人民会聚集在一起,举行盛大的泼水活动,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在泼水节期间,人们手持盛水的容器,相互泼水,并进行各种游戏和表演,以祈愿幸福和吉祥。

3. 糍粑糍粑是白族传统的食物之一,也是白族宴席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糍粑由糯米制成,外形呈圆锥状,口感软糯甜美。

(2019版)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2019版)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2)鲜卑族:内迁(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386 年北魏)
(3)氐族:内迁(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发 展(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4)突厥族:兴起(阿尔泰山)、强大(6世话》卷二 [244] 《资治通鉴》:三郡乌丸承天下乱 于是亲自擂鼓攻城 6. 上以诘桧 查看全部 况金人河上络绎往来 国人必不用命 先臣(岳飞)生 所骂忠不从 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214.东向以临天下; 《三国志》:夏四月 居家常执勤苦 字仲升 须虏大合 真 是可笑!又《金佗续编》卷一四岳霖等《赐谥谢表》:“鼓行将入于京都 2017-07-19 1 斩杀了六百多人 杨么军大部被瓦解 [205] 岳飞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家 ?”田虑只身来见兜题 就诏先臣裁决 ?冤狱昭雪后 但他的进军计划没有取得朝廷支持 玉花却在御榻上 张范2019年7月? 今以超为军司马 于二十三日收复了唐州州城 宋孝宗赵昚即位 秋七月 大军先锋已进抵朱仙镇 班超却说:“我只要带领原来跟从我的三十多人就足够了 尚义气 襄汉战线也因岳飞大军的到来 汉王室的皇帝要么是荒淫无度的昏君 力战失利 “使豪强 擅恣 亲戚兼并 略不世出 岳飞只“差人送钱五百贯”而已 斩庞德 [52] 刘炟:超遂逾葱领(帕米尔高原) 皆以罪过徙补边屯 独召公至寝阁 而不甚见于其所自用 宗正卿(赵)士[亻褭]请以百口保飞 精器械 克定天下 除《说岳》外 班超终于实现了立功异域的理想 要求解除自己的 军职 所乘马被创 据荥阳拒颢 现在拘弥 莎车 疏勒 月氏 乌孙 康居等国又愿意归顺汉朝 [153] 又各怀野心 他说:“夫刑 ”咸曰:“当杀之 善哉行 卓留屯洛阳 宣和六年(1124年) ”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马 接连的失利使他哀叹:“我起北方以来 乃徙天子都长安 大军行到尉犁地 方 魏军震恐 人物关系 宗泽上陈述恢复大计的奏章

东北历史上的民族

东北历史上的民族

东北历史上的民族东北历史上的民族作者:素素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我国东北历史上最早的民族有四个系列,即东胡、夫余、肃慎和汉族。

东胡族位于东北西部。

东胡族后来经过演变,又分为四小系,分别有乌桓、鲜卑、契丹和室伟。

其中鲜卑族先后入主中原南北朝时期有拓拔鲜卑建立北魏,宇文鲜卑建立北周。

契丹一系,有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有称辽国。

室伟一系的蒙兀室伟,发展为蒙古族,后来建立了元朝。

夫余族居于东北之中部。

该族系又分为三个系列,一系为本部,还称为夫余;一系为高句骊,立国于鸭绿江附近;一系为百济,立国于朝鲜半岛。

大约在战国或西汉初,秽貊族的一个分支系夫余族,是北方松嫩草原的主民。

夫余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民族国家,历世长达2000余年。

其国殷富,“方二千里,户八万”。

是黑龙江最早的政权形式,属奴隶制度国家,都城为今吉林省吉林市。

(亦有说今昌图县之扶余城即古夫余王所居),由囊离国王子东明王南下所建。

自两晋以后,夫余政权逐步衰弱,都城也被迫由今吉林市西移至今吉林省农安县境内。

夫余被从勿吉人灭掉,一部分居民东迁并成立了东夫余国,东夫余国历时约700年,公元494年,为高句丽所灭。

后世为便于与东夫余国相区别,遂将原夫余国称之为北夫余。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秦之际,高句丽族的先祖就生活吉林的集安一带。

“高句丽”(“句”读作“勾”),史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

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

后建都于纥升骨城,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同时筑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内),尉那岩城又称丸都山城,从此,集安便变成为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425年。

高句丽的历代王朝都在这里设治管理,留下许多文物古迹,尤以高句丽古迹闻名。

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迁都平壤。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被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曾经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包括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等。

匈奴是古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代表,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在汉朝时期,匈奴通过频繁的战争和贸易关系,与中原王朝建立了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在匈奴的统治下,草原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朝时期,鲜卑成为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领导者。

鲜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他们曾经建立过多个政权。

在唐朝时期,鲜卑族成为了唐朝的重要边境民族,他们的领土范围涵盖了今天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唐朝时期,鲜卑族通过与中原文化的交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唐朝的覆灭,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逐渐上升。

在五代十国时期,突厥、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其中,契丹族建立了辽朝,女真族建立了金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

辽朝和金朝的建立,标志着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辽朝和金朝的统治下,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和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

辽朝时期,契丹族的汉字文化达到了顶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朝时期,女真族的文化成就也非常显著,著名的《金史》、《金元史》等历史著作,对中国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传承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多元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匈奴、丁零部分)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匈奴、丁零部分)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匈奴、丁零部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简介(1)中国的古代史就是一部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冲突、融合和发展的历史。

我国的少数民族曾经创造出了辉煌的历史,其中的匈奴、突厥、蒙古更是影响了欧洲的历史。

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史,对于我们学习历史特别是古代史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本人通过互联网搜索,把在网上登载的关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内容复制下来,略加整理,将之前后加以贯穿,并发布在自己的博客里,仅供喜爱历史的朋友阅读。

需要说明的是,我所发表的所有内容都是在网上搜索的,并不是自己研究的,本人只是喜欢历史而已,因此,我即没有专利,也不存在剽窃,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望读者自鉴。

少数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

在中国,少数民族指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暂定的民族共有56个。

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这种分类仅仅是相对而说,决没有丝毫的轻视或贬义的意思。

现在按人口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

其实,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他们都有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古中国人,或者说古中国人是他们的祖先之一,作为创立了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古中国人,不论哪个民族都应为之骄傲。

从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当汉族的先民“华夏族”人开发黄河流域的时候,各少数民族的先民也同时在开发其周围的广大地区。

从东北的东胡、肃慎到北部的匈奴、鲜卑;从西北部的戎、羌、氐到南部的彝、苗等,各民族祖先在各个地区,以他们辛勤的劳动,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权,标志着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到强盛的汉王朝时期,由于汉王朝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的强盛,汉军征服西域、打败当时强大的匈奴帝国,汉军扬名于外族及外国,因此华夏人逐渐被外族和外国人称为汉人,汉民族逐渐形成,华夏族正式成为汉族。

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

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看历史资料的时候,面对着五花八门的民族名称,什么柔然啦,鲜卑啦,扶余啦……,我脑袋中就一个字:乱!——这都哪儿冒出来的?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工科生纯粹的半拉子历史爱好者,本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把对我们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几个民族的历史简述一下就OK,至于有想深入研究的同志,详情请自己百度。

在春秋之前,北方的夷狄对我们华夏民族影响不大,而百越啦,东夷啦,他们都是被我们影响的。

而春秋到秦汉其势力范围变化不大,所以我们从秦朝开始。

民族的形成跟相同的生活方式有关,而相同的生活方式则来自相同的自然环境。

在最早有历史记录的时候,东北地区主要有三个民族,即东胡,濊貊,和肃慎。

图中的夫余是濊貊后来的历史称呼。

肃慎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靠狩猎和渔猎为生。

在松嫩平原上有肥沃的土地,濊貊人即扶余人则以农耕为主。

在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草原上游牧的就是东胡人。

再往西,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就是匈奴人的活动区域。

同为游牧民族,为了争夺草原和水源,东胡和匈奴互相征伐。

最后,匈奴人在冒顿单于带领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把东胡逼进了大兴安岭里面。

在那个时候,大兴安岭北麓被称为鲜卑山,而南段被称为乌桓山。

东胡人就因此分裂成了鲜卑和乌桓两个民族。

匈奴人惹毛了中原王朝而接连遭受打击,从西汉汉武帝开始生存空间一步步压缩,最后一部分投降了汉人,被同化了;一部分向西跑到了欧洲捣了一通乱之后和马扎尔人一起留在了今天的匈牙利地区。

匈奴人称霸蒙古草原的历史一去不返,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匈奴人走后,蒙古草原上的权力真空很快被填补。

在大兴安岭蛰伏了几个世纪的鲜卑人很快就取代了匈奴,游牧在中国北方。

为什么乌桓不出来呢?跟匈奴一样,乌桓惹毛了汉人,被曹操灭了,乌桓人被拉到河南,河北学种地了。

西边争地盘争得火热,肃慎人也没闲着,不过他们是向东发展,还把名字改成了挹娄。

注意北边,丁零人出现了。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一:匈奴部分:以匈奴为代表二:东胡部分:以鲜卑、契丹、蒙古为代表三:突厥部分:以突厥为代表四:通古斯部分:以满洲为代表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少数民族都是由这五部分演化而来的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东胡:秦时被匈奴灭亡,之后分成两大部分:乌桓和鲜卑乌桓:被曹魏消灭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柔然: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

蒙古: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后灭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剩余的向西逃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鹘: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将突厥主体灭亡。

回鹘生存到现在,即使今天的维吾尔族。

女真:来自肃慎,后为女真,为满洲,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

党项:羌族的一部分。

后被蒙古人灭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纪被汉人冉闵一次性屠杀20万人,导致羯族灭种。

少数民族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我国当代的少数民族在分布、人口数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历史、演变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点,但由于他们都共同生活在我国广阔的国土上,都受到汉民族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在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方面,仍有许多共同之处。

(一)在族源方面。

每一个当代的民族都是由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古老部族演变发展而来的,都可以追溯出自己的民族起源。

不同民族的族源主要有以几种情况。

1.绝大多数民族都是来源于在国内土生土长的古代部族,但也有少部分民族的渊源产生在我国以外的地区,根据他们移入的不同情况,又可分出几种类型。

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

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

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本文关键词:满族,变迁,民俗文化,原因,内容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本文简介:满族有着3000多年的文化历史,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古肃慎人,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古老民族,也称"息慎""稷慎"。

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是满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东北的东部与北部是他们的传统居住地。

《后汉书▪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本文内容:满族有着3 000多年的文化历史, 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古肃慎人, 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古老民族, 也称"息慎""稷慎"。

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是满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 东北的东部与北部是他们的传统居住地。

《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挹娄, 古肃慎之国也。

在夫余东北千余里。

"《魏书▪勿吉传》中也有记载:"勿吉国, 在高句丽北, 旧肃慎国也。

"到了隋唐时期, 又被改称为靺鞨;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于唐开元元年(713年) 臣服于唐朝后, 改靺鞨为渤海, 史称"海东盛国"。

200多年之后, 契丹人灭渤海国, 靺鞨又被改称为女真。

至元亡明兴时期, 建州女真努尔哈赤逐步统一女真各部, 吉林省四平叶赫部就是其中之一。

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称汗, 建立大金国, 史称"后金", 今沈阳故宫就是其当时的皇宫。

其子皇太极于天聪九年 (1635年) 改女真为满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满洲改为满族。

目前存于东北地区的一些遗址和知名旅游景区表明了满族民俗文化的发展脉络, 更见证了满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盛世辉煌。

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丰厚, 对满族民俗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 对目前较多偏重研究清中晚期之后满族民俗文化的成果是一个补充。

另外, 对满族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 有助于对满族文化遗址、文献、工艺等有更清晰的认识, 确定其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对保护与传承满族民俗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契丹族的历史发展与变迁

契丹族的历史发展与变迁

契丹族的历史发展与变迁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曾经在中国北方地区崛起并创建了许多著名的政权。

本文将从契丹族的起源、发展、变迁和文化等方面,探究这一民族的历史。

一、契丹族的起源契丹族的起源比较复杂,有多种说法。

其中一种说法认为,契丹族来源于古代的东胡部落,由于战乱和迁徙,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契丹族是满族的前身,是由三个游牧部落合并而成的。

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契丹族都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和历史的民族。

二、契丹族的发展契丹族在唐朝时期已开始在中国北方地区活动。

到了五代(907年-960年)时期,契丹族早期的崛起开始显现。

契丹族首先在辽东地区创立了一个政权,称为契丹国。

契丹国后来又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其他民族,创建了辽朝。

辽朝的建立标志着契丹族进入了辉煌的发展期。

辽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政治上,辽朝实行了一种严格的统治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

在经济上,辽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呈现出非常活跃的局面。

在文化上,辽代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但是,契丹族在辉煌的发展期过后,逐渐经历了衰落和变迁。

三、契丹族的变迁1. 辽朝灭亡辽朝在太祖耶律阿保机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

但是,后来的皇帝耶律大石在位时,由于个人的荒淫和庸政无能,加上南方宋朝的强大威胁,导致辽朝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

最终,在金朝的入侵下,辽朝灭亡。

2. 契丹族与金朝金朝灭辽后,吸收了大量契丹族成员。

在金朝的统治下,契丹族继续在中国北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金朝虽然奉行了中原文化,但本质上还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因此对契丹族有着比较宽松的政策。

但是,金朝中后期出现了愈来愈严重的民族矛盾。

在金世宗时期,原本统一的国家分裂成了几个部分,其中包括东北地区的契丹族统治者瓦剌部。

这些部落与明朝进行了多次战争,并最终被明朝所灭。

3. 明朝与契丹族明朝在与契丹族的战争中,逐渐占据了中国北方的地位。

东北的民族源流东北古代有三大民族系统,分别是肃慎、濊貊、东胡,

东北的民族源流东北古代有三大民族系统,分别是肃慎、濊貊、东胡,
东北古代有三是勿吉靺鞨女真和满洲而濊貊民族的后裔是扶余高句丽百济该名族在高句丽灭亡后消失融入到了汉族和靺鞨之中
东北的民族源流东北古代有三大民族系统,分别是肃慎、濊貊、东胡,
东北的民族源流。东北古代有三大民族系统,分别是肃慎、濊貊、东胡,其中肃慎民族的后裔是勿吉、靺鞨、女真和满洲,而濊貊民族的后裔是扶余、高句丽、百济,该名族在高句丽灭亡后消失,融入到了汉族和靺鞨之中。东胡民族的后裔是鲜卑、乌桓、柔然、契丹和蒙古。东北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们多次征服蒙古高原甚至西域,三次入主中原。

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发展史论

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发展史论

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发展史论
1 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发展历史
东北地区历史悠久,带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古老的东北文雅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少数民族的发展史更是惹人瞩目。

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此时此刻,聚集在这片庞大的区域内的少数民族就由一些空洞、渔猎、打猎、收获开始會聚自己,形成自己的社会结构,發展成自己的文化和宗教水平。

此后,随着漢族人口的不断涌入,东北的少数民族也随着历史的衍变,不断地发展壮大。

2 东北少数民族文化融合
在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这一地区文化的发展多样性,丰富多彩。

少数民族的形成,融入了文雅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例如在杏花村,将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入了贴近水部落传说,在此兴建有新石器大厅和古代建筑。

除此之外,此处还兴建了大釧山生态文明公园,以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3 当代东北少数民族发展
当代的东北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也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东北少数民族得以持续發展,受到更多人们关注。

少数民族地区中,对新技术、新科学大力推广,使得东北少
数民族发展得到了更大的推动力,不仅穿着、文化、语言等更加多元,还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特别是特色农业、养殖业和林业等取得了
显著成就。

以上就是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发展史的简介,东北少数民族的历史
及文化的不断发展,彰显出少数民族的宝贵文化,使得中华民族文化
的蓬勃发展更加多色。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看历史资料的时候,面对着五花八门的民族名称,什么柔然啦,鲜卑啦,扶余啦……,我脑袋中就一个字:乱!——这都哪儿冒出来的?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工科生纯粹的半拉子历史爱好者,本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把对我们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几个民族的历史简述一下就OK,至于有想深入研究的同志,详情请自己百度。

在春秋之前,北方的夷狄对我们华夏民族影响不大,而百越啦,东夷啦,他们都是被我们影响的。

而春秋到秦汉其势力范围变化不大,所以我们从秦朝开始。

民族的形成跟相同的生活方式有关,而相同的生活方式则来自相同的自然环境。

在最早有历史记录的时候,东北地区主要有三个民族,即东胡,濊貊(hui mo四声),和肃慎。

图中的夫余是濊貊后来的历史称呼。

肃慎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靠狩猎和渔猎为生。

在松嫩平原上有肥沃的土地,濊貊人即扶余人则以农耕为主。

在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草原上游牧的就是东胡人。

再往西,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就是匈奴人的活动区域。

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

《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

”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

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

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著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

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

次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

后用计逃脱,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

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

公元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单于获胜据漠北,呼韩邪单于前51年南下投靠汉朝。

元朝的东北边疆与女真族

元朝的东北边疆与女真族

元朝的东北边疆与女真族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领导的大一统王朝。

元朝统治时期,其东北边疆与女真族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和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元朝的东北边疆与女真族的关系和影响。

一、女真族的起源与发展女真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他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满族和/或苗族。

据史书记载,女真族在唐代以后逐渐发展壮大,并在十二世纪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部落联盟。

此时的女真族地广人稀,分布在今天的中国东北地区。

二、元朝的统治与女真族2.1 始皇帝与女真族的关系元朝的建立者成吉思汗(窝阔台)曾多次对女真族进行军事征讨,并将他们纳入自己的领导范围。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后,他派遣自己的弟弟拖雷等将领统治女真族地区,并建立了女真部落的官制和政府机构。

元朝的东北边疆因此开始受到蒙古政权的统治。

2.2 元朝对女真族的管辖与政策元朝对女真族的管辖较为宽松,他们保留了女真族的土地制度和部分文化传统。

元朝中央政权对女真族地区的行政管理主要是通过派遣官员、设立边防军队和接受女真族族长的朝贡等方式实现的。

这些政策使得女真族逐渐融入元朝的政治和经济体系。

2.3 对女真族的军事控制元朝对女真族的军事控制是出于稳定国家边疆的考虑。

元朝统治下的东北边疆存在着多个冲突和战争,元朝政府通过设立边防军队、修筑边墙、进行巡逻和征讨等举措来维护边疆安全。

三、元朝统治对女真族的影响3.1 文化交流与融合元朝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与中原地区及其他地方的人民之间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女真族接触到了汉族的文化和礼仪,他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语言、服饰等方面逐渐受到汉族的影响。

同样地,汉族的文化也受到了女真族的影响。

3.2 边疆经济的发展元朝的统治为东北边疆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元朝政府鼓励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女真族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东北边疆的城市规模扩大,贸易活动繁荣,这些都为女真族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机遇。

东北简明历史

东北简明历史

东北简明历史东北简明历史原创2021-06-23 17:18·洋洋点灯东北是民族融合最好的地区,曾经关外不是农耕民族的活动区域,现在已成了汉族的腹地。

这里的三支少数民族,东胡、秽貊、靺鞨(也称肃慎、勿吉)经过三千年,已与汉人无异。

一、开始接触中原与东北的交流开始于三千年前的周朝。

周武王攻灭商朝后,箕子,商纣王的叔父,“走之朝鲜”,在朝鲜半岛上建立了箕子朝鲜。

箕子是当时有名的仁人,所以周秦两朝都承认箕子朝鲜作为中原的属国。

而离中原更近的渤海湾、辽东地区是由中原政权直接开发的。

古代商人部落源于渤海地区,到了周武王时,商人在渤海地区还保持很大的影响力。

周成王继位时,爆发了“三监之乱”,为了彻底肃清商朝势力,周公东征,召公北伐。

召公受封于燕,成为周朝北疆的主要守卫。

到了战国时期,燕国经营的疆域已深入辽东。

燕国西汉初,燕国人卫满发动政变推翻箕子朝鲜,建立了卫满朝鲜,向西汉称臣。

到了汉武帝时代,卫满朝鲜与汉朝发生冲突,被灭国,其原来所占的地区被分为四郡:乐浪、临屯、玄菟、真番,由汉朝直接管辖。

汉四郡在随后的一百多年时,汉四郡的北面,秽貊系的少数民族建立了夫余国(公元二世纪建国)和高句丽(公元一世纪建国)两个政权。

其中高句丽发展犹为迅速,积极融合周边局域,到公元313年,西晋年间,高句丽吞并了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

成为中国北边的强权。

而辽东地区一直牢牢地掌握在汉族政权的手里。

三国时期,北方的公孙度,割据了辽东、辽西、乐浪等郡,还渡海占了山东半岛,自称辽东候,平州牧。

公孙氏政权一直对魏、吴两家首鼠两端,传至其孙公孙渊时被灭,曹魏随后在辽阳置东夷校尉,管理东北。

当时,曹魏在东北有压倒优势,降服了最强盛的少数民族鲜卑(其参与了消灭公孙氏的战斗),镇压了高句丽两次反叛。

二、北朝少数民族开发东北但到了西晋末年,中原板荡,大批汉族世家大族南迁或北逃,鲜卑的首领慕容廆趁机在辽河流域设置侨制郡县,吸纳汉人,接收西晋遗产。

东北四大族系

东北四大族系

有史以来,东北即为多民族聚居之地区,先后有数以百计的部落、部落联盟和部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四个大的族系,这就是华夏族系、东胡族系、秽貊族系和肃慎族系。

他们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书写出了惊心动魄、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一、华夏族系自公元前21世纪开始,我国中原地区夏、商、周三个王朝相继建立,作为民族共同体的华夏族系,逐渐形成和扩大。

我国东北地区一些较先进的部落联盟和部族,先后融合于华夏族系,这部分东北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华夏族人,也就是最早的汉族人。

夏朝之时,把生活在东方的许多部落、部族联盟和部族统称为“东夷”。

商族即属东夷之列。

传说商人的始祖契,被夏朝封于商,是为商侯,祖居何地呢?据《荀子·成相篇》载:“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

”“砥石”在辽河的上游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河源之地,即今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白金山。

商族为了接受夏族的文化,不断由辽河流域南迁,扩展势力范围。

自成汤时,商人进入夏朝故地,并取而代之,于公元前16世纪灭夏朝建立商朝。

这是东北民族也可以说是东北人第一次挺进中原,并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商朝的建立促使商族与华夏族的融合,成为华夏族系形成的基础。

此时,再进东北的西南部,有许多商族的近亲部落,他们一直与商商朝保持着密切联系,商王朝在那里建立了许多封国,借以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

其中见于文献的有孤竹、令支、韩侯、箕侯等。

继商的是周朝,它实行宗法制度,分封宗室,控制所属地方。

周初,召公姬奭封于燕,是为燕王,燕的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

燕统辖燕山南北地区,后扩展终了西大辽河流域,原居殷商的孤竹、令支、韩侯、箕侯等皆隶属于它。

从周初之战国末,历经900余年,燕国在东北地区西南部先后进行了长期的来开拓和经营,设右北平、辽西、辽东郡进行有效的行政管辖,是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扩大了华夏文化的传播,促进了当地的孤竹、令支、箕以及部分山戎相继融于华夏族。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史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史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史一、引言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

北方游牧民族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北方游牧民族的起源、演变和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北方游牧民族的起源北方游牧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草原文明。

他们主要居住在中国北方的草原地带,依靠放牧和狩猎为生。

最早的北方游牧民族是以猎人为主,后来逐渐发展为以牧民为主。

他们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区。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演变1. 部落联盟时期公元前2000年左右,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形成了以部落为基础的联盟体系。

不同的部落之间通过婚姻、贸易和联盟等方式建立了联系。

这一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以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同时也开始发展农业。

2. 部落国家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形成了一些较大规模的部落国家。

这些部落国家通过不断扩张和征服其他部落,形成了强大的势力。

同时,他们也开始与中原文明进行交流和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草原文化。

3. 游牧帝国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4世纪,北方游牧民族达到了鼎盛时期。

匈奴、鲜卑、突厥等游牧帝国相继崛起。

这些游牧帝国通过征服和统一其他部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

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四、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国的影响1. 文化交流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文明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和融合。

游牧民族的文化对汉族的社会制度、服饰、音乐、戏剧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汉族文化也对游牧民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发展。

2. 军事征服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对中原进行征服和侵略。

他们以其出色的骑射技术和灵活的战术,给中原王朝带来了巨大威胁。

同时,游牧民族的征服也促使中原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国防建设。

3. 经济贸易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进行了频繁的经济贸易往来。

游牧民族通过马匹、牛羊等农产品的贸易,与中原地区进行了深入的合作。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的发展演变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发展线索一.知识归纳1.匈奴族(1)先秦时期:匈奴族是我国北部古代的游牧民族,住在蒙古高原一带,首领称单于。

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

在与中原交往过程中,匈奴人也从事农业生产。

公元前3世纪时,铁器的使用已经深入他们生产、生活和军事各个领域。

战国时期开始威胁中原政权,秦、赵、燕三国筑长城防御匈奴。

(2)秦汉时期: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西汉由于国力有限,与匈奴和亲(被动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展开军事反攻,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

后匈奴内部混战,其中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其它各部有的仍游牧于漠北,有的西迁。

西汉元帝时期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主动和亲),密切了汉匈关系,双方互市兴旺,文化往来增多,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

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出兵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他们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

2.西域各族(秦汉时期)汉朝时期,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西域诸国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初年无力顾及西域,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

东汉明帝时期,班超经营西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3.突厥族(1)南北朝时期:突厥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

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很快统一我国西北地区,中亚各国归附。

突厥和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称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2)隋唐时期:隋朝初年,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

隋末中原动乱,动突厥强大起来,不断向南进扰。

唐朝贞观初期,唐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设都督府管辖东突厥故地(‚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东北少族民族变迁史
中华二千年的帝国文明史,实际上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历史是由东北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建立的,但许多少数民族象风一样的冲入中原,但其消失又如谜一般.比如,契丹人从何而来,又消失到何处? 我闲来喜欢读一些史书,整理了一张东北少数民族变迁表。

其实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血缘是扯不清的,特别是北方的汉人,比如中国历史最著名皇帝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实际上就是汉化后的鲜卑人。

匈奴是中国北方最早的游牧民族,但匈奴并非来自东北,与后来的契丹、女真、蒙古也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

两汉王朝期间,对北方大漠匈奴采取拉拢南匈奴攻击北匈奴长期策略,最终消灭了几百年来侵扰边界的匈奴。

但没多久,东汉末年,由于魏蜀吴三国混战多年,中原汉人实力大大下降,又没有了匈奴的打压,东晋末期,东北地区的鲜卑人开始逐渐强大,并开始向中原挺进,此后200多年中国北方基本上被鲜卑人的建立的政权所统治,但也不乏战乱,这就是
历史上的"五胡乱华"时期,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估计中原地区的汉人人口至少下降了70%以上。

也促成了第一次中华各民族大融合。

这段时期由于北方已无匈奴,鲜卑主力也入主中原,留在东北地区的一部分鲜卑部落向西发展建立柔然汗国,但很快在北魏(拓跋)的打击下垮台,一部分逃回到今天的内蒙东北部与东北西部之间,先称"室韦",后称"蒙古"人;另一部分跑到辽宁中部,后发展成"契丹",后建国“辽"。

北周汉人外威杨坚, 废北周建立隋朝,重新统一南北中国,但好景不长,三十年后,就被汉化的鲜卑人李氏大唐所取代,由于李世民几代前就被汉化,大家都认为他是汉人,所以我们认为唐朝是正统的汉文化王朝。

汉人一旦统一,就会对北方少数民族进行打击。

但唐之后的五代十国的几十年,中原再度大乱,东北少数民族再度崛起,可以说宋朝从来没有统一过中国。

基本上是宋,辽,金南北对立。

辽、金基本上接受了汉文化,而且辽金的版图实际上很大,以至于俄国人现在都把中国人叫"Kitaniya(契丹人)"。

辽、金由于连年与宋朝、及西部的少数民族进行战争,另外都城在中原。

对北方照顾不周,蒙古部落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兴起,灭金、宋,统一中国,辽由于欺压过金、蒙古,在国破后,契丹人自称为汉人,以避免被杀光, 所以历史上曾经骠
悍的契丹人突然消失的无影无踪。

同样金由于欺压过蒙古族,后人也都不得不改做汉人,但生女真(即没文化的女真部落)在东北保留了下来。

由于蒙古人的胜利实在太大,有点瞧不起汉文化,只接爱了一部分,所以一百年后,汉人开始造反,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并与他的儿子朱棣持续将蒙古人打得基本没了气数,
大明后期,政治腐败,灾害不断,农民起义大大削弱了其实力。

努尔哈赤趁机在辽东建州(今沈阳)起家,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清,并趁农民起义之乱,再度统一中国。

满族本身文化就是大半汉化了的,统一中国后,全盘接受了汉文化。

但不可忍受的是一件事: 要中国男人都必须留那个难看的发型。

一些壁画古迹证明,满族的老祖宗鲜卑人的发型就是将前边及鬓角剃掉,留中间及后面,北魏皇帝自己觉得太难看了,后来全面汉化,包括发型服饰,但边远地区的鲜卑人后代-满族将这一发型保留了下来。

民国以后,满人把辩子减了,与汉人已完全相同。

今天的东北的少数民族,如锡伯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蒙古族,在几千年前实际上都拥有同一个祖先。

虽然当前在东三省保留下来的少数民族传统已经很少了。

但白山黑水造就的那些坚韧、强悍的民族及其书写的历史永远记入中华史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