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语文中考题考点分析与教学建议

近三年语文中考题考点分析与教学建议
近三年语文中考题考点分析与教学建议

近三年语文中考题考点分析与教学建议

对近三年语文中考题考点,在此作七个板块的分析,分别是:语文基础知识、名著考查、语文综合性学习、古诗词曲鉴赏、文言文考点、现代文阅读、作文命题趋势与复习对策。下面作一一分析。

第一:语文基础知识考点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07-09年语文基础知识考点

(一)07年考试内容与类型:

(二)08年考试内容与类型:

(三)09年考试内容与类型:

二、2010年语文基础知识复习:

1、依据课本,夯实基础;

2、把握规律,识记特殊;

3、依据字音词义,辨别多音字;

4、课堂重视,课外积累。

三、2010年语文基础知识预测:

1、字音:考多音字、易读错字和平翘舌易混字;

2、字形:考字音、形近字;

3、成语运用:考成语的搭配关系、成语的轻重程度和成语的感情色彩;

4、病句修改:考成分残缺、前后矛盾和语序不当和搭配不当;

5、词语运用:考近义词;

6、名著赏读:考中外名著名篇的作者、人物、情节和写作特色;

7、句意衔接:考根据语境补全短文。

第二:中考名著分析分析人:蔡卓珍

一、中考名著考查的对象包括以下三方面:

1、了解课程标准推荐的文学名著的作者及相关常识。比如2007年考查的题:下

列对名著欣赏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中,武松因“景阳冈打虎”“倒拔垂杨柳”成为中国文学中勇敢与力量的象征。

B,老舍在《骆驼祥子》中精心刻画了祥子这个勤劳、朴实、憨厚的下层劳动者形象。

C、《卖火柴小女孩》寄寓了安徒生对孤苦无助的孩子无限的关爱和同情。

D、《西游记》是我国最成功的带有童话神话色彩的文学名著,给人们带来了无限博大的想像空间,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

在这里作查考查了《水浒传》、《骆驼祥子》、《卖火柴小女孩》、《西游记》这四部史著的作家、作品以及相关常识。

比如2009年的试题:

在我国古典名著中,有这样一位为人们所喜爱的侠义肝胆英雄,为了“打开危险路,杀尽不平人”,他可是不顾什么朝迁法度,佛门清规,完全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这位英雄是谁?出自哪一部名著?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是

A,张飞《三国演义》 B、孙悟空《西游记》

C、鲁智深《水浒传》

D、林冲《水浒传》

在这里就直接考查了作品中的鲁智深这英雄的形象,而且要求学生能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2、阅读课程标准和课本推荐的文学名著,了解作品基本内容,能说出自己的阅

读体验,提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2008年的考题:

感动无处不在。你在阅读语文课本“名著推荐与阅读”(或“名著引读”)的有关作品(如《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格列佛游记》等时,哪部作品的哪个人物或事件令你感动?为什么让你感动?你从中感受到怎么样的幸福?

在这里就考查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3、初步欣赏文学名著的艺术特色,能结合具体语段作简单分析。语段分析在这

三年中还没有考到。

二、综合分析:

中考考查的名著中,大多数都涉及到作家、作品,人物形象、作品的思想以及读者的感悟。但都很简单,只要学生平时认真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中外名著,解答这类题目并非难事了。而且这三年来涉及到的名著有《水浒传》、《骆驼祥子》、《卖火柴小女孩》、《西游记》、《朝花夕拾》、《格列佛游记》,《三国演义》。

三、2010年中考名著考查预测:

1、四大名著中考了三部,还有一部《红楼梦》没有考查到,可能会在中考中涉及到。比如2008年黑龙江哈尔滨的试卷里有这样一题:

贾宝玉在神游太虚幻景时,曾听到这样两句唱词:“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其中的“金玉良姻”指的是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姻缘,而“木石前盟”指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在这里要求学生要了解作品的内容和人物的思想经历,才能解答这题。

2、国外名著这三年涉及得少,这也可能是一个考点。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索娅历险记》、《童年》

3、继续延续前三年的考查,对作家、作品,人物形象、作品内容以及思想感情的考查,所以本学年还是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第三: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分析、命题趋势预测及应考战略分析人:岑晓慧

综合性学习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构成了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方面的内容,已纳入语文教材体系。

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内容是丰富的、开放的,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样题回顾】

纵观历年试卷,语文综合性学习考查试题具有如下特点:

1.题量和分值呈上升趋势。2007年全卷25道试题,在说明文阅读中结合综合性学习进行考查,共设2 题,共赋6分,占全卷5.0%;而2008年设专题进行考查,共有3 题,分值上升为10分,占全卷8.3%;2009年全卷24题,同样设有专题共设3题,赋分8分,占全卷6.7%。

2.内容上呈多样性和时代性、综合性特点。

⑴命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学科知识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生存环境,培养社会责任感;了解国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如:2007年内容涉及“全球气候变暖”,2008年则考查“世界无烟日、青少年远离烟草”,2009年就“北海红树林”进行综合性探究等。

⑵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例如:2007年第17题、2008年第18题均要求就给出的三则材料写出探究结论或是提取相同信息;2009年第12题,对联知识考查不再拘泥于出上联、对下联,而是与红树林的图片相结合,考查学生学科知识的渗透与整合及语言的活学活用能力。

⑶命题注重语文学科中知识的综合性,将汉字的书写、词语的正确使用、修辞的运用、口语表达等综合考查,既是题型的创新,也是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如:2008年第17题,拟写宣传标语,在规定字数的基础上,要求用上修辞手法;19题,就校园中学生偷偷吸烟,采访学校校长;2009年第12题,对联知识考查不单要求写出下联,而且要求用上对偶的修辞等相关知识,书写占1分。

⑷命题更注重人文性,贴近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心他人、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2007年第18题,就“给地球降温,从自身做起”提建议;2009年13题,就红树林的保护开发向有关部门提建议或措施等。

⑸命题更具开放性,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在设定的语境中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例如:2009年第11题,结合北海“我爱祖国海疆”科普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从前面的说明文阅读《红树林》中,选择一方面作为考查对象,并写出探究目的。

【命题趋势】

“语文综合性学习”已被公认为中考语文试题注入了新的活力,2010年的“综合性学习”考查将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凸显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估计将会呈现如下趋势:

1.命题的思路将继续体现新改革理念,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注重考查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理解、创新,力求多角度、多侧面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2.考查方式将以开放性试题为主导,仍然有可能把“综合性学习”单独设立板块。

3.命题将加强语文与生活、语文与自然、语文与社会、语文与个性品质的联系,命题将走出课本、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人格品质与社会责任感。

4.命题材料将以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学生生活的实际、周围的人和事;新科技、新思潮;环保、旅游、教育、文化;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为载体,考查学生为语文知识为主综合运用政治、天文、历史、地理、数理化、生物等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试题的类型将有:

⑴语言创作类:①编拟广告、宣传语;②对联知识及创作赏析。

⑵材料整理类:①语段压缩;②材料的整合与探究。

⑶图表转述类:①表格分析;②图表理解。

⑷活动参与类:主题探究活动设计等。

另外,还将出现多种类型融为一体,在设置的情境或活动中去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归纳推理、总结概括、观察理解、联想想象、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

总之,对综合性学习的考查是检验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探究精神。实践、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方式,它具有内容的包容性、知识的综合性、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将会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成为中考命题的热点与亮点。

【应考战略】

第一,重视积累,关注课外语文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

综合性学习的题非常灵活,涵盖面广,涉及知识多,只有在平时学习时多积累,做到“厚积”,才能在临考时胸有成竹而“薄发”。同时,还有引导学生加强语言表达的能力训练,做到没有错别字、病句,准确简明扼要的进行表述。

这里所说的积累,不仅指语言积累:古诗文、现代诗文的积累背诵、词语、成语、俗语、谚语、名言警句、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还包括山川名胜、风土人情等人文常识及其他学科的积累。

第二,注意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题,在平时学习和应考时掌握技巧。

1.语言创作类。广告、宣传语具有语言精练、内容醒目,便于记忆等特点;语言运用多使用夸张、双关等修辞。对联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接给出上联或下联,让对仗;二是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对联编写。做第一类题时,应根据所给句子的组成成分——词语,通过分析,进行有意味的对答,包括词性、见容、意义等。做第二类题时,先要对材料进行理解、提取,再按第一类题的方法去对。更奏效的办法是平时多读诗词,力求在读中形成语感、读中学会方法;多留心身边的广告词、宣传语及对联,做个“有心人”。

2.材料整理类。语段压缩一般是给一段材料,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或写导语,大多有字数限制。考生要在材料中搜寻关键词、提取主要信息,要推敲语言,不能因字数的限制而表达不清。材料的整合与探究题一般是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和研究,写出探究结果。考生可在多个材料类题中运用求同存异法,归纳出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或者理出因果关系。

3.图表转述类。做这一类题时,先要明确题目的要求;其次,认真观察和审读图表,找出图表中的关键因素,对表格中的数字要进行纵向、横向比较,找出变化规律;再次,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挖掘出材料内所隐含的信息;最后,进行归纳、概括,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述。

4.活动参与类。要引导学生重视、关注平时的语文实践活动、科普实践活动等相关内容,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学习掌握活动的组织、策划,并会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如问卷调查、抽样分析等,解决探究问题。

第三,注意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关注课外,积极思考。

多读有益的报刊,关注新闻媒体、关心国内外大事、文化、教育动态。例如2009年联合国在瑞士首都日内瓦举行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我国提出了“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主张,都有可能成为考查的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加以关注。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能很好地引导同学们认真积累、多留心、勤思考,综合性学习的答题,一定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为学生中考答卷的亮点。

第四:中考古诗词曲鉴赏

一、回顾近三年的中考试题:

{2007年}

早春呈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1分)

(2)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3分){2008年}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描绘了江水浩淼、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把“日”“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生”与“入”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2009年}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句是()

A.少小/离家/老大/回 B.乡音/无改/鬓/毛衰

C. 我寄/愁心/与明月

D.随风/直到/夜郎西

(2)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为偶书,就是说诗人并非特意作诗,只是把回乡所见所感记录下来。B.该诗表达了诗人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C.第一、二句包容了诗人几十年漫长的生活经历。

D.“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一个“笑”字衬托出诗人回家乡的喜悦之

情。

二、中考考查内容及题型预测:

古诗鉴赏题是考查学生的古诗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古诗鉴赏题选材仍然以课内为主,适当兼顾课外,但题型则从过去主客观题平分秋色变为以主观题为主。主要考查的内容仍然是三大类:

1.理解内容。对古诗词句意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

2.品味语言。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

3.分析技巧。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分值也有一定比例的增加。

{题型}

可采用选择题,问答题等形式进行考察

例: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沈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下面对李清照的《如梦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却道海棠依旧”是卷帘人说的话。

B.如梦令是词牌名,与词的思想内容有密切关系。

C.这首词写的是暮春时节的事。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话是浓睡人说的,表现了责备、叹惋的语气。

2、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的一项是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3、“绿肥红瘦”一句一直被人们称道,你认为这句话究竟好在哪里?请写一段文字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B. 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联系.

2、D.本题四个选择项分别考了词语的含义、词语的炼字炼意、词作的思路、词作的表现手法,都是古诗词鉴赏的基本要素。A项是分析“不消”二字的深层含义,从全词立意看A是正确的;B项是对炼字炼意的分析,这里“绿”“红”“肥”“瘦”都是借代手法,体现作者炼字的新奇,历来颇受称颂把玩,分析也是正确的;C项是对词作思路的概括,词虽简短,却有叙事过程和抒情层次,分析正确;D项鉴赏的角度是表现手法,作者只是委婉表达了自己对春天将逝的留恋伤感之情,并没有“直抒胸臆”,因而D项分析不当。

3、“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三、复习建议:

1、理解诗词内容,把握诗词主旨

理解内容,是阅读诗词的基本要求。是进行鉴赏、评价的前提。诗词的主旨多样,或是表达某种情感,或是表蕴含生活的某种道理,或是诗人曲折表达自己的人生际遇,或是世人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的某种总结。

2、感知艺术形象,体会诗词境界

诗歌的主题思想通常是借助具体的艺术形象和诗词意境来表达的。

形象是诗人创作时将自己的意念、情感凝聚在客观物象中,以形象为中介融合而成的。对作品中形象地把握需要在阅读是借助联想和想象,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再现诗中形象,以此来提为世人要表达的东西。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诗人以花、鸟为“感”“恨”的主题,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感。

诗的意境是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而融合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一首融情于景的佳作,诗中烟花含愁,孤帆载憾,碧水带走无尽思念,使人惜别之情从每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3、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

了解作品的作者,作品的背景材料。这是体会意境和作者情感的关键。

4、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第五:文言文中考考点回顾

一、07~09年文言考点分析

(一)07年考试篇目:《愚公移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