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设备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膜在分离过程中具有如下功能:
2.
3.
物质的识别与透过。是使混合物中各组分之间实 现分离的内在因素; 相界面。膜将透过液和保留液(料液)分为互不 混合的两相; 反应场。膜表面及孔内表面含有与特定溶质具有 相互作用能力的官能团,通过物理作用、化学反 应或生化反应提高膜分离的选择性和分离速度。
3
2、膜分离的推动力以截留大多数溶质(包括 离子)而使溶剂通过,操作压力较高,一般为2~ 10MPa; ——纳滤膜孔径为2~5nm,能截留部分离子及有机 物,操作压力为0.7~3MPa; ——超滤膜孔径为2~20nm,能截留小胶体粒子、大 分子物质,操作压力为0.1~1MPa; ——微滤膜孔径为0.05~10μm,能截留胶体颗粒、 微生物及悬浮粒子,操作压力为0.05~0.5MPa。
σ——水的表面张力; рb——泡点压力。
4 pb
22
一般膜的孔径都有较大的分布范围。
23
4.2.3水通量 水通量:纯水的透过通量。
在一定条件下(一般压力为0.1Mpa,温度 为20℃)通过测量透过一定纯水所需的时 间来测定。
影响因素:随截留分子量或膜孔径增大而增大。
膜材料种类也对水通量有显著影响。 不同厂商的不同制造工艺也有很大影响。
24
三、膜分离的特点
20
基于空气压力克服表面张力将水从膜毛细管中 推出的动量平衡,可得到计算最大孔径的公式。
4 cos dm ax p b
dmax——最大孔径; σ——水的表面张力; θ——水与膜面的接触角度; рb——泡点压力。
21
因为亲水膜可被水完全润湿,故亲水膜的 θ≈0, cosθ≈1,所以
d max
不对称膜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18
不对称膜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19
膜的孔道特性 膜的孔道特性包括孔径、孔径分布和孔隙率。 可由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测定。也可通过泡点法 (bubble point method)测量:在膜表面覆盖一层水, 用水湿润膜孔,从下面通入空气,当压力升高到 有稳定气泡冒出时称为泡点,此时的压力称为泡 点压力。
浓差
电位差 压差、温 差
筛分
电荷、筛分
脱盐,除变性剂
脱盐,氨基酸和有机 酸分离 溶质与膜的 有机溶剂与水的分离, 亲和作用 共沸物的分离
10
11
12
二、膜材料及分类
对膜材料要求:
1.
2.
3.
4. 5.
起过滤作用的有效膜厚度小,超滤和微滤膜的开孔率 高,过滤阻力小; 膜材料惰性,不吸附溶质,从而使膜不易污染,膜孔 不易堵塞; 适用的pH和温度范围广,耐高温灭菌,耐酸碱清洗剂, 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 容易通过清洗恢复透过性能; 满足实现分离目的的各种要求,如对菌体细胞的截留, 对大分子的通透性或截留作用。
13
1、常用膜材料


有机高聚物膜:纤维素类、聚砜类、聚酰 胺类、聚酯类、含氟高聚物、聚烯烃等 无机分离膜:陶瓷膜、玻璃膜、金属膜和 分子筛炭膜等
14
1)天然高分子
主要是纤维素的衍生物。如醋酸纤维素、硝酸纤维素 和再生纤维素等。 其中醋酸纤维素截盐能力强,常用做反渗透膜,也可 用作微滤膜和超滤膜。适用温度和pH有限。
对称膜的弯曲孔道结构示意图
17
60年代,开发了不对称膜。解决了上述弊端,开 创了膜分离技术发展的新篇章。 不对称膜主要由起膜分离作用的表面活性层 ( 0.2~0.5μm ) 和 起 支 撑 强 化 作 用 的 惰 性 层 (50~100μm)构成。惰性层孔径很大,对透过流体 无阻力。活性分离层很薄,孔径微细,因此透过通量 大,膜孔不易堵塞、容易清洗。目前超滤和反渗透膜 多为不对称膜。
7
8
(2)其他推动力

——电渗析采用带电的离子交换膜,在电 场作用下膜能允许阴、阳离子通过,可用 于溶液去除离子。 ——气体分离是依据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在 膜中渗透性的差异而实现的膜分离过程。


——渗透汽化是在膜两侧浓度差的作用下, 原料液中的易渗透组分通过膜并汽化,从 而使原液体混合物得以分离的膜过程。
膜分离设备
一、膜分离的基本原理
1、什么是膜分离

膜分离(MembraneSeparation)是以选 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在膜两侧一定推 动力的作用下,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 地透过膜,从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以达 到提纯、浓缩等目的的分离过程。

2

膜还没有一个完整精确的定义,一种通用的广义上 的定义是膜是两相之间的不连续区间。


(1)借助外界能量,物质发生由低位到 高位的流动; (2)借助本身的化学位差,物质发生由 高位到低位的流动。
4
3、膜分离方法
(1)压力推动

反渗透、纳滤、超滤、微滤均为压力推动 的膜过程,即在压力的作用下,溶剂及小 分子通过膜,而盐、大分子、微粒等被截 留,其截留程度取决于膜结构。
5
6


2)合成高分子
大部分为合成高分子膜,种类多。主要有聚砜、聚丙 烯腈、聚酰亚胺、聚酰胺、聚烯类和含氟聚合物等。其中 聚砜是最常用之一,主要用于制造超滤膜。可耐高温 (70~80℃),适用pH范围广(pH1~13),耐氯能力 强, 可调节孔径范围宽(1~20nm)。但耐压能力较低。 聚酰胺膜耐压能力较高,对温度和pH都有很好的稳定性, 使用寿命长,常用于反渗透。
9
各种膜分离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传质推动 膜分离法 力 压差 微滤(MF ) 0.05~0.5 压差 超滤 0.1~1.0 压差 反渗透 1.0~10 渗析
电渗析 渗透气化 分离原理 筛分 筛分 筛分 应用举例 除菌,回收菌,分离 病毒 蛋白质、多肽和多糖 的回收和浓缩 盐、氨基酸、糖的浓 缩、淡水制造
15
3)无机材料
主要有陶瓷、微孔玻璃、不锈钢和碳素等。 陶瓷材料的微滤膜最常用。多孔陶瓷膜主要利 用氧化铝、硅胶、氧化锆和钛等陶瓷微粒烧结而 成。陶瓷材料的特点是机械强度高,耐高温、耐 化学试剂和耐有机溶剂。缺点是不易加工,造价 较高。
16
4.2.2 膜的结构特性
孔道结构
膜的孔道结构因膜材料和制造方法而异。对膜的透过 通量、耐污染能力等操作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早期多为对称膜,即截留面的膜厚方向上孔道结构均 匀。传质阻力大,透过通量低,容易污染,清洗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