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传——美国梦的呼唤与理性回归
2024年《阿甘正传》观后感3_1
![2024年《阿甘正传》观后感3_1](https://img.taocdn.com/s3/m/bc5ab81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2.png)
2024年《阿甘正传》观后感2024年《阿甘正传》观后感1(约1017字)阿甘的妈妈临死的时候告诉阿甘“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无法预知下一刻会吃到什么口味儿。
”阿甘的生活就像他妈妈的话一样,犹如山间的溪水,时而遇到石头的阻挡迸溅出水花,时而又平静的像似从来没有流淌过。
生活的神秘就在于你无法预测它,你不知道下一秒将要发生什么。
阿甘有点儿傻,而且双腿要靠脚撑才能走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摆脱了脚撑的束缚,飞快的跑了起来,继而一发不可收拾。
他跑入了橄榄球队,又顺利的毕业,参军,到了越南,救了战友,获得勋章,又狂热地爱上了乒乓球,受到总统接见。
后又买了捕虾船,当了船长,创办了公司,获得巨大成功后,又回到家中,平静地生活。
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傻傻的阿甘最终竟会成为富翁。
他能够如此,也许是因为他做一件事,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并且是不抱有任何目的,是单纯的尽自己所能去做。
而恰恰这样,生活偏偏眷顾他,让他得到了许多。
面对生活,他没有抱怨为什么别人能正常走路,而他不能;没有抱怨为什么别人都欺负他;没有抱怨为什么他不聪明;没有抱怨为什么把他送到越南去经历残酷的战争;没有抱怨为什么他捕不到虾,打上来的只有破铜烂铁;没有抱怨为什么珍妮不和他在一起;没有抱怨为什么生活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在珍妮和他结婚后不久就把她从自己身边带走。
如果事情都这样想,可抱怨的那就太多了。
阿甘也就不是阿甘了。
经历了许多,他还是那么平静地生活着,干自己想干的事,想跑就跑,跑长了头发,跑长了胡须,直到自己觉得累了,想回家了。
阿甘傻吗?傻,真傻!朋友布巴都已经死了,他还用自己的钱去帮助他完成心愿,买了一艘捕虾船,用布巴和自己的名字创办了公司,并把自己的一部分财产分给了布巴的家人。
珍妮多次和别人弃他而去,但每次回来他还是那么欢迎,并不计较,和以前一样喜欢她,爱她。
邓。
泰勒上尉多次埋怨阿甘救了他,他想他本应该在战场上死去,而不是这样活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成了没有双腿的怪物。
(完整word版)阿甘正传——美国梦的呼唤与理性回归
![(完整word版)阿甘正传——美国梦的呼唤与理性回归](https://img.taocdn.com/s3/m/adeaded05727a5e9846a6193.png)
[摘要]文章通过解析《阿甘正传》的时代历史背景,分析了美国梦在这一年代的时代特征。
结合美国梦的这些时代特征,对影片中几个主要角色阿甘、詹妮、丹中尉和巴布的各自梦想的破灭或实现进行分析,说明美国梦受到时代背景的冲击。
通过对阿甘和其他主要角色梦想的比较,影片体现了对特定历史背景下游离于理性之外的美国梦回归理性的呼唤。
[关键词]《阿甘正传》;美国梦;回归“美国梦"是美国人最为珍惜的信仰或梦想。
传统的美剐梦足一种关于自由、十地、平等和机会的保证,笃信进取心、勇敢和辛勤工作是获得成功的关键.美国梦是一种信念.一种文化,是人们的理想与追求.它的本质是机会均等,人人部有成功的希望和创造奇迹的可能性,人人郝有机会“从小术屋走进白宫" ,它令所有美国人对生活宽满乐观和自信。
美国梦推崇个人奋斗的英雄,从一贫如洗的学徒工列富甲天的钢铁大王耐基;从平头百姓之家平步青云登上总统宝座的林肯. “美国梦”就像人类社会的理想奇葩,在新大陆这块崭新的土地上萌芽发展,曾经那么令人心醉神迷。
但是美国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同的时代特征。
在电影阿甘正传》中美国梦就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二战以后美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变化.同时电影也体现了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美国梦的理性思考。
一、时代背景阿甘正传横跨了战后美国50年代到80年代的历电。
这段历史正足美国战后波澜壮阔的30年。
通过巧妙拼贴,战后几十年的美国历史成了一部阿甘个人的成长日汜。
影片从一个智障者的视角,通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际遇来影射美圈历史文化的曲折起落,描述了美国这段时期生活的方方面面:种族问题,越战,政治丑闻,外交风云,嬉皮土,艾滋病等等.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乃至于猫王和约翰·列农等一系列深刻影响美国战后历史的著名人物纷纷登场.这些历史现象和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巨大变迁与人们的生活状态——多数人的消极颓废与盲目热情。
在这段历史中,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都发生了扭曲变形。
2024年《阿甘正传》观后感(三篇)
![2024年《阿甘正传》观后感(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81917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2f.png)
2024年《阿甘正传》观后感阿甘于二战结束后不久出生在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一个闭塞的小镇,他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性,她常常鼓励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强不息。
阿甘像普通孩子一样上学,并且认识了一生的朋友和至爱珍妮,在珍妮和妈妈的爱护下,阿甘凭着上帝赐予的“飞毛腿”开始了一生不停的奔跑。
今天又再次重温了一遍《阿甘正传》,他的精神和傻劲儿却总能吸引到我。
虽然阿甘的IQ仅仅是75,但是他却单纯以及简单,更重要的他从未改变过自己的信念。
他一直执着于自己的生活,并一生都在不断的奔跑着,跑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阿甘见证了黑人民权运动,上了越~前线,目击了水,并且参与了开启中美外交新纪元的乒乓球比赛。
在该影片中的母子之情也着实让我感动,他的母亲并没有因为阿甘的智商低下而抛弃他,但是她却做出了相反的抉择,让阿甘去接受更高档的教育,她不愿别人看不起他。
而正是这位伟大的母亲,对于阿甘一生的影响是远大的,默默地支持他并鼓励他做正确的事情。
影片中的友情也是非常感人的,在越~期间,队伍遭到偷袭,大家都各自逃命,但是阿甘一直都想着自己的朋友巴布,但是当他将一个个受伤的士兵都解救出来的时候,他依旧没有放弃寻找自己的挚友巴布。
巴布死后,阿甘履行了承诺,到巴布家做起了虾业,取得了成功并与巴布一同分享财富。
对此真的深有感触,友情也是需要感恩的,朋友对我所做的努力与对我的照顾和包容都是一种上天赐予的恩德。
当然,阿甘也有非常浪漫的爱情,同时他的爱人一直都是自己的初恋,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阿甘是个多么纯洁又重情的人。
阿甘一生都在奔跑,同时也是在为爱情奔跑。
幼年时的他,浑身戴满支架的他,被同伴欺负,珍妮的“Run,Forest!Run!”让他的人生第一次出现了奇迹,他摆脱了束缚,开始了自己的奔跑人生。
到了越~期间,他依旧听着珍妮的话,只要不对就掉头跑,阿甘便这样留住了性命,跑遍了全球,得到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不管阿甘在做什么事,不管珍妮在最初有多抵触他,但是他都是那样单纯的不去打扰她并默默的保护她,只要珍妮的一个喊叫,都会惹他心疼,并且不顾后果奋不顾身的去解救她。
从《阿甘正传》中看美国梦
![从《阿甘正传》中看美国梦](https://img.taocdn.com/s3/m/c0f5542831126edb6e1a1012.png)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7 届)论文(设计)题目作者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职称)论文字数论文完成时间大学教务处制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一、论文说明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找用户名,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1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Prospect of Chinglish2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3 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4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5 论不同语境下广告语中双关语的翻译原则6 圣经对J.K.罗琳创作《哈利波特》的影响——对《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写作手法及其宗教主题的研究7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8 浅析女性主义在薇拉﹒凯瑟作品中的表现9 《边城》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河流的比较研究10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11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人物形象分析12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13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探究14 从消费文化看《美国悲剧》15 《紫色》的妇女主义浅析16 《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17 《圣经》中的性别歧视18 An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of the Scarlet Letter19 英语影视作品字幕汉译的策略20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21 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22 标记信息结构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23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魅力24 The English Translating of Chinese Neologisms in Political Document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25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26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异化现象27 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的分析28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29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30 研究交替传译中的笔记特征以及它对翻译准确度的影响31 析《苔丝》中的象征意义32 从奥巴马访华报道看中美媒体报道差异33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34 从《夜莺与玫瑰》看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道德观35 浅析《远大前程》中的两个乡村女性形象——乔大嫂和毕蒂36 美国宗教文化及价值观在其外交政策中的体现37 中餐菜名英译中的文化亏损现象探析38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39 少儿英语游戏教学策略研究40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41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书信研究42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43 从文化角度看品牌名称翻译44 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翻译45 浅析薇拉·凯瑟《啊,拓荒者!》的艺术特色46 浅析《蝇王》的人物及其象征意义47 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感及对策48 《雾都孤儿》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49 试析翻译中的“假朋友”50 从英汉颜色词的内涵看其翻译51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达尔形象解析52 跨文化交际下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53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54 爱与孤独的互生——舍伍德安德森《曾经沧海》与戴维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对比研究55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5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7 论《傲骨贤妻》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58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59 从语境理论角度分析奥巴马就职演说词语篇60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61 大陆高等教育中英语课堂上教师使用汉语的状况及分析62 中学英语写作中的中介语错误分析63 浅析中英恭维语64 论嘻哈文化及其在美国社会的影响65 A Study of Foreignization in Film Dubbing Translation66 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67 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以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68 A Study on Chinglish of EFL Learn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China69 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70 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71 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哥特元素72 The Analysis of Dick’s Deterioration in Tender Is the Night73 从女性个人主义角度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女性人物性格特征74 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75 用合作原则分析小说《艰难时世》中的会话含义76 分析《基督山伯爵》爱德蒙的二重性格77 论《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的幻灭78 从中外节日看两种文化—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79 浅谈汉英时间隐喻的文化异同80 《呼啸山庄》典型意象的主题作用81 “Lady First” Reflected in Different Cu ltures82 《基督山伯爵》与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83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84 以姚木兰和斯嘉丽为例看东西方女性意识差异85 从《呼啸山庄》人物爱情看人性的特点86 论《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死亡原因87 浅析英语典故性成语的来源及汉译88 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89 文化语境下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运用90 论汉英外贸合同翻译的得体性91 《远离尘嚣》中女主角的情感变迁研究92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蔑视女性的词汇表达法93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欲望分析94 The Functions of Landscape Description in Tess of D’Urbervilles95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96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97 涉外商函的特点及其翻译98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Plant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99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之餐具比较——筷子和刀叉100 A Brief Analysis of Willy Loman’s Tragedy in Death of a Salesman101 会计文本语言特色分析——以《国际收支手册》为例102 浅析中文商标英文翻译的使用策略103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104 简爱与电影《音乐之声》中玛丽亚冯特拉普性格分析比较105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106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107 A Comparison of Advertising Culture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108 A Study of Mark Twain’s Rhetorical Devices: Irony and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109 英语新闻的互文性研究110 从《热爱生命》看杰克伦敦的生命观111 浅析电影《叫我第一名》中的美国乐观主义精神112 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113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字幕翻译114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115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课堂焦虑的影响及解决策略116 美国俚语中所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117 爱伦坡的《乌鸦》中的浪漫主义分析118 英汉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119 译者的身份120 绝望而不言败的抗争——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121 从关联理论看家庭会话冲突122 从饮食角度透析中西方文化差异123 中英文颜色词的非对应翻译124 浅析《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125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Teacher’s Role to Promote126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婚姻观及其原因127 解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128 圣经文化视域下的埃米瑞•巴拉卡《荷兰人》主题解读129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130 论《黄墙纸》中女主人公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131 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Color Words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132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133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134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135 澳大利亚文学中的丛林文化—以亨利劳森《赶牲畜人的妻子》为例136 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纯洁一词不同理解的分析137 An Analysis of Mulan's Character in Moment in Peking138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139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140 从《认真的重要性》中的布雷克耐尔夫人看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女性特点141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42 中英数字习语的翻译143 从文化角度谈动物习语的翻译144 论《白鲸》的象征主义145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146 广告语中预设触发语的语用分析147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148 目的论在公司宣传广告英译中的应用149 女孩与玫瑰—《秘密花园》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50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151 探究餐具的起源、内涵及发展趋势152 广告的翻译原则和方法153 乔治•奥威尔的《》结局分析154 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看英国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以《IT狂人》为例155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156 《魔戒》中的生态元素157 论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对主语翻译的影响158 从心理学角度看霍尔顿的内心世界159 论中文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语翻译16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161 从二十世纪英国女装造型看女性主义思想对女性地位的影响162 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163 从莎士比亚女性主义意识浅析《驯悍记》主角凯瑟琳娜164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165 从叙事结构分析电影《撞车》中对种族歧视问题的诠释166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汉广告修辞的翻译策略探究167 从商业广告看文化因素对广告翻译的影响168 浅谈英语习语中动物名称及翻译169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170 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171 浅析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172 《洛丽塔》的悲剧分析173 对《变形记》中异化现象的分析174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乐观主义175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176 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中文菜名英译177 论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悲剧形象178 幸福婚姻中爱情与金钱并重——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79 习语及习语的汉英翻译180 论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181 对《草叶集》两个汉译本的比较研究182 金融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策略183 对公共演讲课堂中大学生课堂表现的心理分析184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185 生态视角下《红楼梦》中动植物名称的翻译186 论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异187 The Study of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188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189 浅析《小妇人》中马奇太太的教育方式190 从电影《国王的演讲》看平民情结191 An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192 Culture-based Strategies in Translating Ancient Chinese Official Titles193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对比研究194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研究195 从《紫色》中的意象看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重塑196 论英汉翻译过程197 浅论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及其女性主义意识198 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199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200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
科研课题论文: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
![科研课题论文: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https://img.taocdn.com/s3/m/43d4155ed4d8d15abf234eb0.png)
电视电影论文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阿甘正传》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智商只有75的“傻子”的故事,但这故事却事实上彻底地重新书写并言说了美国20世纪50到80年代的历史,并且被美国的盛赞者与怒骂者共同认可为一部成功的社会“神话”。
《阿甘正传》自从1994年上市以来就不断引起热议,并且在学院和票房两方面都获得了很大成功。
[1]这部兼具娱乐和励志的影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心灵冲击,在娱乐之下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
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部能够引起历史反思的影片。
正如导演所说的,这部影片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一方面宣扬了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另一方面又对前卫的新文化进行了否定。
一、《阿甘正传》与美国社会的价值回归《阿甘正传》之所以能够引起反思是因为它反映和折射了一种以保守主义道德观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在美国上流保守主义的阶层中引起了极为深刻的反思。
在影片中,导演将主角设计为一个智商只有75的傻子,是因为美国社会的反智传统。
这是与理性主义、与精英主义相对抗的一种行为和思维模式。
《阿甘正传》的这样设计不是为了要反对精英对社会的规范,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对主流社会观念的反讽。
以“去智”的方式来提倡“智慧”明显增强了戏剧效果。
阿甘这一角色的设定实际上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突出其行为和品德。
如果将阿甘只是设计为一个普通人或者美国社会所谓的精英,那么这部电影就失去了应有的戏剧性和说服性。
阿甘的整个人生主要横跨了美国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30年的历史,他作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从披头士到猫王再到越南战争、水门事件,等等。
在电影中,导演用了很多的笔墨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描述,并且阿甘以自己的言行表达着自己这个参与者和见证人的见解。
在电影中,穿插了一系列的文化人物形象,这些事件成为那个时代发展的标志,并且显示了那一时期文化政治的混乱和急需对其整合的迫切。
美国社会中种族歧视是最为深厚的裂痕,这主要是因为白人的优越感。
2024年《阿甘正传》观后感_20
![2024年《阿甘正传》观后感_20](https://img.taocdn.com/s3/m/cdec8f3a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01.png)
2024年《阿甘正传》观后感2024年《阿甘正传》观后感1(约345字)阿甘一生中只有一种爱支撑人生,那就是母爱;阿甘一生只爱一个女孩珍妮,除此他永远心如止水;他可以为了纪念死去的战友布巴,而干起自己并不熟悉的捕虾业(仅仅是由于布巴的一句话)……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在指引着他,他也只为此而踏实地,不懈地,坚定地奋斗,直到目标的完成,新的目标的出现。
没有单纯的抉择就不会没有心灵的杂念;而没有心灵杂念的人,大概才能够在人生中举重苦轻。
阿甘的一生中出现了许多奇迹,但这些奇迹没有、也绝不会引导你去羡慕他,你只会欣赏和阿甘一起的那些岁月、生命和历史,体味个中的苦甜,以期“跨越缺陷,完美人生”……2024年《阿甘正传》观后感2(约413字)阿甘生下来时智商只有75,但他的母亲为了他以后的生活,想尽办法把他送进了正常人的学校。
阿甘常常受到坏孩子的欺负,这时他喜欢的珍妮告诉他,跑。
于是,他开始拼命地奔跑,甩掉那些瞧不起他的,欺负他的人。
他跑进了大学,跑成了橄榄明星,民族英雄,国会勋章获得者,乒乓球明星,百万富翁。
虽然他是一个弱智儿,但他却拥有一颗纯洁而善良的心,他永远记得他的妈妈对他说的话。
他的妈妈说,人生就象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尝到什么味道。
他的妈妈说,你必须明白,你和你身边的人一样,你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
他的妈妈说,我只是告诉自己,当我做一件事的时候,我就要尽力去做好它,比如我这辈子做了你的他的妈妈,这是我无法选择的事,上帝把你给了我,我的孩子,我就必须尽力做好你的母亲,我做到了。
2024年《阿甘正传》观后感3(约375字)人生就像个种个样的巧克力,你永久不会知道那一块是什么味儿。
”阿甘母亲的这句话,向咱们展现了:每一人的生命轨道都是绝无仅有的。
阿甘就是听了这样的教导,发明出了归于自己的生活奇观尽管,阿甘的智商只要75分可达到了许多智力健全的人终身也难以有的高度。
在影片的最初、结束都可以看到:在宽广的蓝全国,一根轻柔的洁白的茸毛,从天空缓缓地下降下来。
人性视角下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解读
![人性视角下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40574cc84254b35eefd342d.png)
她从来没有放弃过阿甘,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爱。作为一位 单亲妈妈,阿甘没有父亲,母子二人靠着祖宅的空房间出租维 持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她的令人敬佩之处在于不但养育了 阿甘成长,而且给予了他良好的高等教育。母亲临终前也不忘 对阿甘进行教育“: I didn’t know it. But I was destined to be your
OISvSeNrs1e0a0s9E-n5g0l3is9h 海 外 英 语 Overseas English 海 外 英 语
zwwx@ 2016 年 12 月
Tel:+86-551-65690811 65690812
人性视角下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解读
存艰难。若是把珍妮比作空气,那母亲就是明灯,一直指引 着阿甘前进。
睿智的母亲总是用简单的话,来化解别人对阿甘的歧视, 来呵护他的自尊。当阿甘穿上第一双鞋子——脚撑,走在街上 受到别人的歧视。妈妈气愤地质问他们,并对阿甘说了这样的 话“Don’t ever let anybody tell you they’re better than you, For⁃ rest. If God intended everybody to be the same, he’d have given us all braces on our legs.”阿甘的母亲还一直告诉他,“你和别人没 有区别,是一样的”。
影片的主人公阿甘和重要人物角色珍妮、丹中尉、巴布等 都经历了一个梦想从破灭到重生的过程,这正是在召唤“美国 梦”的回归[5(] 95)。阿甘所经历的亲情、友情、爱情,是那么可 遇而不可求。他所沐浴的母爱有如昙花一现,母亲孜孜不倦的 教导影响其一生;他对于战友的承诺铭记于心,为了完成布巴 的捕虾梦,他购买捕鱼船只身下海,在多次捕虾失败后,不自怨 自艾,在和丹中尉的合作中经历飓风暴雨,最终成为捕虾大亨; 面对爱情,他的执着和勇气最终赢得了妻儿的回归。本文从人 性的视角解读《阿甘正传》中主角阿甘的人生境遇,从他的亲 情、友情和爱情三个角度揭示“美国梦”的内涵。
阿甘正传论文参考文献(优秀92个)
![阿甘正传论文参考文献(优秀92个)](https://img.taocdn.com/s3/m/5d656d21910ef12d2bf9e7c2.png)
《阿甘正传》是由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电影,由汤姆·汉克斯、罗宾·怀特等人主演,于1994年7月6日在美国上映。
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于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描绘了先天智障的小镇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强不息,最终“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顾,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的励志故事。
以下是整理好的关于阿甘正传论文参考文献92个,供大家参考。
阿甘正传论文参考文献一:[1]王安迪. 电影《阿甘正传》中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呈现[J]. 戏剧之家,2018(01):83-84.[2]郑鹤彬. 电影《阿甘正传》与美国文化[J]. 英语广场,2018(01):59-60.[3]杨洋,应高峰. 目的论视角下《阿甘正传》字幕中幽默表达的汉译研究[J]. 名作欣赏,2018(03):168-170.[4]沈渭菊,段慧敏. 《阿甘正传》专有名词典故的字幕翻译[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8,37(01):125-131.[5]朱桂生. 异质文化的共通:从儒家命运观看《阿甘正传》[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8,30(02):120-124.[6]杨玲梅. 《阿甘正传》中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语用功能[J]. 林区教学,2015(12):64-66.[7]张秀艳,刘天碧,韩兴康,王辉,王博,吴桐. 对电影《阿甘正传》的文化解读[J]. 绥化学院学报,2018,38(11):106-108.[8]胡凌. 电影《阿甘正传》对同名小说中女性人物的重塑[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4):56-59.[9]王夏鸣. 分析《阿甘正传》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启迪[J/OL]. 北方文学(下旬),2017(06):280-281[2019-01-15].[10]严雨桐,彭在钦. 一座意识形态的浮桥——《阿甘正传》从小说到电影[J]. 艺海,2016(10):86-87.[11]梁亚增,林玲凤. 幻影与假面:对好莱坞电影《阿甘正传》的镜像解读[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S2):131-133.[12]孙佳伟. 人性视角下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解读[J]. 海外英语,2016(23):158-159.[13]孙文君,孙良言. 基于美感经验是自由之美在《阿甘正传》里的艺术表现[J]. 名作欣赏,2017(06):173-174.[14]康林. 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文化[J]. 才智,2016(35):217.[15]陈卓.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基于埃里克森宗教心理学视角下解读电影《阿甘正传》[J]. 名作欣赏,2017(18):56-57.[16]于晓霞. 《阿甘正传》:生命是一场终有尽头的奔跑[J]. 西部广播电视,2017(07):118.[17]李媛媛. 浅议电影《阿甘正传》的叙事类型[J]. 西部广播电视,2017(08):81-82.[18]刘珏,孔祥立. 浅析电影《阿甘正传》中奔跑的象征意义[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05):62-64.[19]李灵枝,李纶. 美国文化的完美体现——电影《阿甘正传》解读[J]. 名作欣赏,2017(24):59-60.[20]陈宇. 好莱坞电影中的文化霸权——以《阿甘正传》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2017,8(13):135.[21]裴思彤. 浅谈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以《阿甘正传》为例[J]. 海外英语,2016(19):45-46+48.[22]刘丽. 《阿甘正传》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分析[J]. 学理论,2017(02):65-66.[23]苏讯. 运用《阿甘正传》对职校学生情商教育的实践[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2):218-219.[24]安在. 互联网世界的《阿甘正传》——访Medium公司创始人兼CEO Ev Williams[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7(07):84-90.[25]李静雯. 语境视域下《阿甘正传》字幕翻译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2017,8(10):138-139.阿甘正传论文参考文献二:[26]王勇. 从美学视角赏析电影《阿甘正传》[J]. 电影文学,2017(21):153-154.[27]刘晗. 从意识形态角度看《阿甘正传》电影与原着的区别[J]. 济宁学院学报,2015,36(05):19-22.[28]闫文珍. 从电影《阿甘正传》谈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策略[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8(04):155-156+162.[29]张东京. 功能对等翻译原则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运用——《阿甘正传》为例[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11):133-134.[30]张臻年. 《阿甘正传》——跑出你的人生[J]. 戏剧之家,2016(01):113.[31]蔡彦,赵燕宁.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电影语篇分析——以《阿甘正传》为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01):120-121.[32]杨玲梅.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语用功能——以《阿甘正传》文本为例[J]. 海外英语,2015(22):247-248.[33]成敏. 浅析电影《阿甘正传》之诗化风格[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2):51-54.[34]尚海涛. 解析电影对当代青少年的情感教育——以《阿甘正传》为例[J]. 电影评介,2015(24):81-83.[35]侯毅霞. 美国“反智”影片《阿甘正传》的批判价值观[J]. 电影文学,2016(04):37-39.[36]练缤艳,郭小丽. 励志电影文化价值观解析——以《阿甘正传》为例[J]. 英语广场,2016(04):9-10.[37]成敏. 电影《阿甘正传》叙事艺术管窥[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5):51-52.[38]成敏. 电影《阿甘正传》之戏剧性风格管窥[J]. 宿州学院学报,2016,31(03):71-73.[39]练缤艳,程树武.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及成因探析——以《阿甘正传》和《中国合伙人》为例[J]. 海外英语,2016(07):144-145.[40]韩兆兆. 《阿甘正传》中电影道具的多模态话语衔接[J]. 大众文艺,2016(11):192.[41]左娟. 《阿甘正传》中文化的解读[J]. 语文建设,2016(17):53-54.[42]王晓梅. 目的论视阈下电影《阿甘正传》字幕翻译研究[J]. 长治学院学报,2016,33(03):71-74.[43]成敏. 浅析电影《阿甘正传》之阿甘叙事[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9):165-166+181.[44]杨鹏. 电影《阿甘正传》的人物语言分析[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9(05):24-26.[45]程玮. 解读电影《阿甘正传》的叙事特色和语言观[J]. 电影评介,2016(18):65-67.[46]刘云佳. 生命诗性哲学的理性思考——对《阿甘正传》现代意义解读[J]. 电影评介,2016(17):58-60.[47]宋海宁. 中国学人版《阿甘正传》——谈电影《启功》的叙事艺术与人生哲学[J]. 电影评介,2016(18):29-31.[48]李娜. 《阿甘正传》回归传统价值观的深层次文化解读[J]. 文化学刊,2016(10):65-66.[49]周洪如. 浅议美国电影中的人性——以《阿甘正传》为例[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1):126-127.[50]石梅芳,冯春园. 论电影《阿甘正传》的存在主义维度[J]. 电影文学,2014(20):25-26.阿甘正传论文参考文献三:[51]段珂. 电影《阿甘正传》折射出的美国文化[J]. 电影文学,2014(24):80-81.[52]宋丙昌. 美国传统价值观在影片《阿甘正传》中的再现[J]. 电影文学,2014(23):155-156.[53]峻冰,蒋峰. 励志电影、励志文化的叙事与言说——以比较视阈中的《中国合伙人》和《阿甘正传》为例[J]. 中华文化论坛,2014(12):174-179.[54]郝泽军,黄金子. 从电影《阿甘正传》看“任性”的美国人[J]. 名作欣赏,2015(06):144-145.[55]郭云飞. 《阿甘正传》:“奔跑”的奇迹[J]. 视听,2015(01):63-64.[56]练缤艳. 外文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的优化策略研究——以《阿甘正传》为例[J]. 戏剧之家,2015(03):102.[57]李莉,彭在钦. 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中“愚人”阿甘的隐喻意义[J]. 文化与传播,2014,3(04):57-60.[58]任秀,邓军,段慧如. 基于建构主义的“经典英文电影”课堂有效设计——以《阿甘正传》为例[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01):70-73.[59]盛蕾. 《阿甘正传》对传统价值观的激情诉求[J]. 电影文学,2015(02):113-115.[60]杨静. 电影《阿甘正传》叙事特色研究[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8(01):104-106.[61]姜浩,段莉,马瑞娟. 《阿甘正传》蕴含的价值观及精神依托[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03):316-319.[62]邢朝露. 关联理论在《阿甘正传》字幕翻译中的应用[J]. 新经济,2015(14):46-47.[63]李潇潇. 浅析电影《阿甘正传》反映的美国文化[J]. 品牌,2015(04):124.[64]李阳. 励志主题的英文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阿甘正传》为例[J]. 电影评介,2015(06):92-93.[65]岳剑英. 比较文化视角下的《硬汉》和《阿甘正传》的主题解读[J]. 电影评介,2015(06):62-64.[66]李佳. 《枕头人》与《阿甘正传》中的悲剧原型比较[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0):178-179.[67]马慧. 《阿甘正传》中的道德理想与伦理主张[J]. 电影文学,2015(09):136-138.[68]徐全民. 转在年轮上的经典——再看《阿甘正传》也致平淡真实的岁月[J]. 中关村,2015(07):122.[69]屈毅博. 电影《阿甘正传》的美国传统文化[J]. 电影文学,2015(12):153-155.[70]李小芹. 基于《阿甘正传》对白看英语礼貌原则[J]. 电影评介,2015(10):57-58.[71]刘秀玲. 《阿甘正传》关于人性的探索[J]. 戏剧之家,2015(14):135.[72]顾芳. “跑”出一条路——对《红色英勇勋章》和《阿甘正传》主人公的分析[J]. 戏剧之家,2015(15):136.[73]周丹丹. 《电影音乐赏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中的教学微探——以电影《阿甘正传》为例[J]. 大众文艺,2015(13):218.[74]王晓峰. 多角度分析《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策略[J]. 新西部(理论版),2015(17):90+89.[75]王培婷,高凌霄. 《阿甘正传》的叙事技巧和语言特色[J]. 电影文学,2015(18):130-132.阿甘正传论文参考文献四:[76]蒋兴君. 对比性电影语言在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运用[J]. 电影评介,2015(16):49-51.[77]韦名忠. 解读《阿甘正传》的美国文化[J]. 电影文学,2015(21):142-144.[78]刘锋. 解读《阿甘正传》的“美国梦”[J]. 电影文学,2015(23):119-121.[79]管秀丽,仇中海. 《阿甘正传》中传统价值观的呼唤与回归[J]. 电影文学,2014(01):136-137.[80]李军. 最给力的人生巧克力——电影《阿甘正传》赏析[J]. 名作欣赏,2014(12):166-168.[81]杨军华.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解构《阿甘正传》[J]. 电影文学,2014(06):116-117.[82]樊慧. 从《阿甘正传》透视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7(03):139-140.[83]程谷雨. 《阿甘正传》与美国文化的重新解读[J]. 电影文学,2014(11):117-118.[84]彭春菊. 《阿甘正传》:平民英雄形象及后现代主义呈现[J]. 电影文学,2014(16):124-125.[85]梁煜.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的文化[J]. 戏剧之家,2014(09):157-158.[86]冉毓羚. 以电影《阿甘正传》人物塑造为例看美国意识形态的推广[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05):200-201.[87]张伟. 意识形态批评分析——以《阿甘正传》为例[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14(02):39-41.[88]李缪美. 浅议电影《阿甘正传》的人性美[J]. 电影文学,2014(15):138-139.[89]李杰. 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J]. 电影文学,2014(14):119-120.[90]黄云龙. 从影片《阿甘正传》分析当代美国文化[J]. 电影文学,2014(17):86-87.[91]徐宁. 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与美国文化[J]. 电影文学,2014(19):94-95.[92]杜凤兰. 经典名片中的美国核心价值观解读——以影片《阿甘正传》为例[J]. 海外英语,2014(17):7-8+10.。
从《阿甘正传》看人生的意义复习进程
![从《阿甘正传》看人生的意义复习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986fd93b561252d380eb6ed2.png)
影片中羽毛的含义?
天空中,一根羽毛随风 飘舞,飘过树梢,飞向 青天……
最后,它落在福雷斯 特·甘的脚下,阿甘坐 在阿拉巴马州的一个长 椅上,滔滔不绝地诉说 着自己一生的故事——
❖ 他无意中迫使潜入水门大厦的窃贼落入法网,最 终导致尼克松总统的垮台。
❖ 阿甘还阴差阳错地发了大财,成了亿万富翁。
❖ 阿甘不愿为名利所累,他做了一名园丁。
❖ 1年以后,阿甘又一次见到了珍妮,还有一个小男 孩,那是他的儿子。
❖ 珍妮过世了,他们的儿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一 天,阿甘送儿子上了校车,这时,从儿子的书中 落下了一根羽毛,一阵风吹来,它又开始迎风飘 舞……
感动。 ❖ 最终,他实现了精神上的独立——美国
“垮掉的一代”的价值回归。
影片中的接受?
❖ 阿甘的母亲必须要接受独自抚养孩子的现实,还 要接受孩子先天的缺陷——身体上和智力上的;
❖ 阿甘要接受好友的阵亡、女友的不辞而别、母亲 的去世;
❖ 丹中尉要接受自己竟然残疾,未能马革裹尸;一 度沉沦的丹中尉最终装了假腿,娶了越南女子为 妻,这表明他最终接受了自己。
阿甘身上具有什么特质 及成功的原因?
阿甘身上具有什么特质? 成功原因?
阿甘所表现出的“诚信”,是自然的, 是没有条件的,是人类最美的品德。阿甘的 诚信有着强大的震撼力。
同时,阿甘也有一股“傻劲”,做任何 事都执着而投入,这是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 精神。
阿甘给我们人生以启发和指导是:人的 品格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影片中的阿甘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 从不介意别人拒绝,他只是豁达、坦荡 地面对生活。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呼唤与回归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呼唤与回归](https://img.taocdn.com/s3/m/c4cbe06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8c.png)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呼唤与回归
罗艳丽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6(000)019
【摘要】摘得1995年第67届奥斯卡六项大奖的《阿甘正传》已不仅仅是一部影片,它已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它带人们重温了美国从60年代起30年的历史,并在这个丧失了很多坚定信念的时代,以一个平民英雄的形象发出了对美国传统价值观如传统个人英雄主义、"美国梦"、乐观进取以及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呼唤.
【总页数】2页(P7-8)
【作者】罗艳丽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
【相关文献】
1.回归传统价值观的激情诉求——评《阿甘正传》的主题意蕴 [J], 范司永
2.从《阿甘正传》透视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J], 樊慧
3.《阿甘正传》中传统价值观的呼唤与回归 [J], 管秀丽;仇中海
4.美国传统价值观在影片《阿甘正传》中的再现 [J], 宋丙昌
5.阿甘正传——美国梦的呼唤与理性回归 [J], 刘座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呼唤与回归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呼唤与回归](https://img.taocdn.com/s3/m/a6afbb6d3b3567ec112d8a13.png)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呼唤与回归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发生了很多对后来的美国及整个世界影响深远的大事,从肯尼迪的被刺到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而辞职,从遥远的越南战场到国内的反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甚至与中国的建交,而在这所有的事件中总有一个年轻人被无意或者无辜地变成一个历史的见证人或历史的推动者,而他本人,也从一个智商只有75的“傻小子”最终变成一个足球明星、国家英雄、成功商人和出色的父亲,这就是影片《阿甘正传》所告诉我们的故事。
该片于1994年由温斯顿?格卢姆(Winston Groom)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温斯顿生于华盛顿,长于南部的阿拉巴马州,1965年毕业于阿拉巴马大学,之后服役于美国陆军并在越南战场上度过了四年。
1969年回到美国的他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内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和反主流文化的影响,所以他的小说《阿甘正传》实际上是一部带有喜剧和荒诞意味的讽刺小说。
他笔下的阿甘也成了一个有着很多缺点的无赖。
而1994年被搬上荧屏的电影《阿甘正传》却比小说“温情”的多,主人公阿甘也被塑造成一个正直,诚实,忠于友情和爱情,富有但慷慨的,生活简单却执着的平民英雄形象。
影片带来了巨大的成功,最终夺得第67届奥斯卡6项大奖。
有人尊其为美国冷战后一系列“反智电影”(贬低现代社会文明,崇尚低智能和回归原始的影片)的代表作,认为它以“一个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美国的政治社会史,其形象颠覆了传统概念中的英雄形象,具有鲜明的反传统和反主流性”(魏楚豫,2006)。
一个智商只有75的智障者能够比他的高智商的同龄人更成功,活得更精彩,这的确说明它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部“反智”电影,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冷战后美国国内一股崇尚自然回归的思潮。
但影片所传递的信息远不止这些。
事实上,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在经历和见证了动荡不安的六十年代和自我的七十年代之后,在六十年代步入中年后对自己对社会有了更为理性的思索,“当年那些离经叛道、离群索居的‘嬉皮士’在反省中醒悟,从激进的革命分子转变为趋向传统观念的新保守主义者。
阿甘正传定稿
![阿甘正传定稿](https://img.taocdn.com/s3/m/e00163156edb6f1aff001f3f.png)
以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为例谈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内容特点)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一些文艺现象,它进一步发展了现代主义极端的反传统倾向,它不仅反现代主义艺术传统,甚至还反艺术本身,极尽破坏人们公认的思维方式、经验方式和审美惯性之能事,这就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潮流,它把现代主义逻辑发展到了顶点。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粉碎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提供新的行为心理方式方而是一致的。
“后”本身既表示差异,又表示延续。
如果说现代主义中的反叛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怀着不破不立的决心而进行反叛的话,那么后现代的反叛则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对它来说,只有冲动和乐趣才是真实的和肯定的生活。
它以解放、色情、冲动、自由以及诸如此类的名义,猛烈冲击着正常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在后现代主义社会文化哲学背景下,各种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黏附这张标签.文学、绘画、音乐甚至建筑.无不或多或少地体现着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戏剧中的“荒诞派”、小说中的“垮掉派”、文论中的“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美术中的“行为艺术”、“观念艺术”、音乐中的“无调性音乐”、“偶然音乐”等都是后现代主义的表现。
更何况电影——这种20世纪最大众化的艺术,在六七十年代进入后现代电影时期就成为比较恰当、比较自然的事情。
后现代电影打破了现代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尴尬地位:现代电影一方面在欧洲电影评论界,电影评论家对现代电影在其反映对象、审美标准、艺术结构、创作风格、表现手法和对电影特性的理解等方面给予热情的赞扬和肯定,另一方面,现代电影的在文化内涵上倾向存在主义哲学,对本体论有着较强的怀疑态度,在表现形式上又追求“作者电影”独特而随意的个人风格,造成观众观众对这种晦涩难懂、不知所云的新电影不认可、不接受。
而后现代电影在整体上重视电影的商品属性,重视这种商品的消费者的欣赏习惯和特点:焦灼的思考、痛苦的灵魂不见了,激进的本体论、受怀疑的认识论被悬置,而是出现了追求商业奇观,制造震惊表象,并以“怎么都行”的游戏的心恋,开始了新一轮的电影创新,即后现代电影慢侵浮出水面。
【读后感】从《阿甘正传》看商业电影的成功要素_76232
![【读后感】从《阿甘正传》看商业电影的成功要素_76232](https://img.taocdn.com/s3/m/92c9ad8ef78a6529647d53bd.png)
从《阿甘正传》看商业电影的成功要素纵观好莱坞,一部部卖座大片的背后都包含了一些必不可少的元素,比如以美国梦(如《当幸福来敲门》)或是美国人拯救世界(如《美国队长》)或是爱能够战胜一切(如《人鬼情未了》)为题材、各种震撼的爆破场面(如《速度与激情》)、特效(如《后天》)、对女性的歧视(如《风月俏佳人》)等等。
而美国著名经典电影《阿甘正传》显然也具备上述的一些元素。
《阿甘正传》改编自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于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描绘了先天智障的小镇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强不息,最终“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顾,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的励志故事。
电影上映后,于1995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导演奖等6项大奖。
这无疑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而它成功的原因也正是今天这篇文章所要探讨的主题。
第一点,一百个美国人心中会有一百个美国梦,《阿甘正传》让观众受到精神上的鼓舞——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智商低至75的小人物阿甘也可以通过奋斗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电影中,阿甘一路奔跑,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美国六十到八十年代的众多历史时刻融为一体。
影片中羽毛随风飘逝,观众回到了二战后的六十年代,性解放、流行音乐、嬉皮士、黑人民权运动、越战、肯尼迪遇刺、中美关系解冻、水门事件,一系列重大事件在大屏幕上一幕幕回放。
阿甘用小人物的身份带着观众回到过去,没有冰冷的文字,也没有距离感遥远的大人物,只有已逝的岁月,只有观众都曾经历的历史,那是他们的普通生活,让他们既舒心又感动,好像在看自己的家庭录影带。
阿甘就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看着他观众就像在照镜子。
阿甘由于自身不足导致的坎坷经历,使观众回味起自己人生经历的不易,看着阿甘努力成功,观众也不禁重燃梦想。
观看电影的观众大多是普通人,亲切观和零距离感是类似《阿甘正传》这样的小人物奋斗史得以受大众欢迎的关键因素。
第二点,影片从头到尾贯穿了不同内容却同样温暖人心的爱。
关于文化论文选题
![关于文化论文选题](https://img.taocdn.com/s3/m/61c18d3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ae.png)
关于文化论文选题人是文化的存在物,文化是人的存在样式,一部人类历史就是各种文化相互渗透、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文化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文化论文选题(一)1. 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化的影响2. 英汉商标对英美文化的影响3. 浅谈英美姓氏的起源及文化内涵4. 中美高等教育大众化路径的比较5. 《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文化6.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呼唤与回归7. 论“美国梦”对20世纪美国人民的影响8. 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迅速崛起的原因9. 论美国黑人继续遭受歧视的根源10. 宗教对美国社会以及美国人民的影响11. 浅析美国犹太人成功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12. 中英问候语的跨文化分析13. 体态语及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的应用14. 从服饰看中西文化差异15. 浅谈中西方的茶文化16. 中美友谊异同点与跨文化交际17. 中西方文化中礼貌原则之差异及原因分析18. 中西交际风格的差异19. 浅谈东西方宗教文化之差异20. 论英语全球化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21. 美国英语的传播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22. 中国英语的特点及其未来23. 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24. 美国英语的历史及其特点文化论文选题(二)1. 浅析颜色词的语义特征2.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成因及表现形式3. 从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4. 中西言语禁忌对比5. 中西方禁忌习俗比较6. 从跨文化的角度谈汉英思维及表达方式的差异7. 美国牛仔的成功之路8.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与面子9.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研究10. 西方节日的变迁及文化内涵11. 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2. 中美教育制度及教育理念的对比研究13. 英汉称谓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14. 麦当劳在中国广告策略的跨文化分析15. 麦当劳对中国餐饮文化的影响16. 女性语肥皂剧:跨文化探讨女权主义的兴衰17. 传统美国圣诞节和中国汉族春节的比较文化论文选题(三)1. 浅析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政治体系与法律体系2. 雅典的兴衰和古希腊的反民主思想3. 西方“爱智求真”的传统与西方文明的发展4. 西方理性传统与浪漫主义5. 西方“怀疑批判”精神与科学理论的创新6. 中西方“以人为本”理念对比分析7. 西方中世纪文化的功过评说8. 西方文化传统与西方后现代思潮9. 全球化与西方文明10.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区别11. 关于堂吉诃德的反思与断想12. 20世纪西方企业“”文化的渊源13. 中古西欧骑士文学的爱情婚姻观14. 奥古斯丁的____幸福观辨正15. 伊壁鸠鲁学派与老庄学说功过分析16.论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17.浅谈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在英语谚语中的反映18.探究汉英色彩词文化差异的根源19.浅论英语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应用20.从颜色词看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忠实与文化转化。
《阿甘正传》与传统社会价值的回归
![《阿甘正传》与传统社会价值的回归](https://img.taocdn.com/s3/m/141d983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12.png)
《阿甘正传》与传统社会价值的回归看电影的人好像没有几个没看过《阿甘正传》的,很多人都不会忘记那个不断在跑啊跑的银幕形象,也是因为此片喜欢上了憨憨的,并不算很帅的汤姆汉克斯。
阿甘是谁?阿甘代表了什么?这却是一个迷思,也许会像《红楼梦》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阿甘正传成功人士在阿甘身上看到了励志,浪漫主义者看到了爱情,投机者看到了美国梦,马克思主义者看到了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辛辣嘲讽,民主与民权人士看到了美国自由的未来以及民主国家内部的黑暗,世俗者看到了傻人有傻福……在这个讲述小人物的传奇故事中,实在有太多供人解读的着眼点。
阿甘一夜之间成了美国大众文化时代的草根偶像,虽然他身上肩负的品质和形象多少都有“反智”的嫌疑。
智商只有75,做事情一根筋,除了笨就只知道跑。
因为跑,先是做回了正常人,后来又成了球星,成了大学生,战争英雄和媒体焦点,最后更成为百万富翁。
而与之相对应的,阿甘所挚爱的珍妮却是堕落的象征,她美貌、聪明、充满自由与野性,一生都在追求一种自由。
想想看,珍妮在大屋前裸身抱着吉他弹唱的一首曲子,正是那首迪伦的时代之歌《答案在风中飘》: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成为男子汉;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大海,才能栖息在金色的沙滩……迪伦的这首歌后来被许多人唱过,珍妮唱的是琼贝斯(Jone Baez)的版本,是影片中珍妮的偶像,珍妮当年在宿舍里就对阿甘说:“我要成为一个著名的歌手,就像Jone Baez那样。
”为了理想,她四处漂泊,也四处碰壁,失望之余逐渐堕落,先是为了当歌手出卖肉体,穿校服拍《花花公子》性感照被学校勒令退学,之后又到酒吧裸唱,并与热衷摇滚和性解放的嬉皮士们厮混在一起,最终染上了毒瘾和艾滋病。
电影最大的讽刺莫过如此。
正如阿甘代表的是旧道德,而珍妮却代表着新文化。
前者的成功之处,恰恰正是后者一败涂地的原因。
好莱坞制片人温迪费勒曼说:“在这部影片里,阿甘以一个头脑简单、纯真,而又缺乏主见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上,而影片中的各个角色都可以被看作美国国民人性化的象征……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重新肯定了旧的道德和社会主体文化,宣扬了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
浅析《阿甘正传》中的显性“梦”和隐性“梦”
![浅析《阿甘正传》中的显性“梦”和隐性“梦”](https://img.taocdn.com/s3/m/8ddca329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15.png)
浅析《阿甘正传》中的显性“梦”和隐性“梦”一、引言《阿甘正传》由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汤姆·汉克斯,罗宾·怀特等人主演,于1994年7月6日在美国上映。
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同名小说,描述一个先天智障的小镇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强不息的励志故事,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赢得他人尊重。
电影运用了倒叙线叙事手法,通过阿甘生活描述反映美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对美国该阶段几十年的重要事件作了一定展现(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肯尼迪遇刺、黑人入学、越南战争、水门事件、苹果公司、乒乓外交等)。
“梦”作为《阿甘正传》人文主义精神解析中重要元素,贯穿着整个影片。
因此,本文将从显性和隐形两个角度浅析影片中“梦”,以期有助于观影者更深刻理解影片蕴含的内涵。
二、《阿甘正传》与“梦”1、显性的“梦”基于影片全部台词,以“dream(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有两处提及梦想。
表1表2以上是电影两处明确提及“梦”的地方,都与Jenny直接相关。
通过阿甘和Jenny的对话,我们了解到Jenny内心想成为一名歌手,她喜欢音乐来带的名气和美好。
虽然较之Jenny描述的歌手梦想有差异,Jenny最后也确实成为了在舞台上唱歌、绽放自己的女歌手。
前面,由Jenny打开梦想这个话匣子,让阿甘开始审视自己,开始懵懂的去思考自己人生的梦想。
后面,当阿甘在军营里看到舞台上的唱歌的Jenny,为Jenny实现了梦想而由衷地高兴。
作为阿甘生命中的重要人物,Jenny的每次出场都触动阿甘的内心,在阿甘成长成熟的过程中起到不可缺少的催化作用,更是直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隐性的“梦”(1)母亲的“梦”母亲对阿甘的期望即是她的“梦”,这里的梦等同于美好愿望、祝福和希冀。
台词:Remember what I told you, Forrest. You're no different thananybody else is.Did you hear what I said, Forrest? You're the same as everybody else. You are no different.记住我说的话,福雷斯,你和其它任何人是一样的。
从《阿甘正传》看人生态度
![从《阿甘正传》看人生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edfb790c581b6bd97f19ea12.png)
从《阿甘正传》看人生态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孟皓 2009010593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主演:汤姆·汉克斯, 罗宾·怀特, 加里·西尼斯“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朱古力,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一块属于你。
”阿甘母亲的这一句话,向我们阐明了: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而且是独一无二的。
阿甘,就正是听着这样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了属于自己生活的奇迹。
阿甘天生就注定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但上天又是如此的公平——往往,它会令起点不高的人比天生优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的真实。
从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进入特殊学校,到橄榄球健将,到越战英雄,到虾船船长,到跑遍美国……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躯,达到了许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许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跑,福雷斯,快跑!”这句话可以说是解释了整个影片,阿甘确实在不停地跑,跑过孩子的追赶,跑过橄榄球,跑过死亡,跑过全美国。
跑可以说是阿甘所能做的最拿手的事。
跑着前进是一种精神,面对命运,他从没担心过自己的智商只有75,他所做的,所关注的,只是做他能做到的最好的事。
阿甘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
在影片中,阿甘是十分纯洁的形象,而珍妮则成了堕落的象征。
珍妮无疑可以说是那个年代中失意、落魄的一代人的代表。
她有个虐待狂的父亲,虽然有理想,却止步现实。
面对生活的残酷她不得不去酒吧当一名脱衣歌手,卖弄的是肉体而不是歌声。
越南战争期间,嬉皮士运动兴起,珍妮低头屈服,甘心堕落,同时也鄙视着自己,就像她打算自杀时,从阳台上下来失声痛哭一样——这么做又能怎么样呢,她还是需要活着。
珍妮与阿甘之间的爱情,也注定是悲剧。
珍妮与阿甘并排坐在湖边,阿甘说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在这个时候,美丽的烟火出现了。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梦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梦](https://img.taocdn.com/s3/m/f6927a6450e2524de4187e4e.png)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梦摘要:《阿甘正传》自1994年上映后,就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并且引发了强烈的议论。
该部影片在票房和学院文学两个方面都获得强烈的肯定。
主人公阿甘在这一时期成为美国主流文化的重要代表,是热诚、积极、自信、奋斗的象征。
该影片对阿甘和其自身在一生中遇到的人物进行了对比,其真实意图在于告诉人们,每个人在不懈努力下,最终都会实现自身的梦想。
关键词:《阿甘正传》;传统价值观;美国梦;文化影片《阿甘正传》为当时的美国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该影片的成功不仅表现在其获得的影片奖项和巨额的票房,更在于影片促使美国观众乃至全世界范围的观众对该影片折射出的文化层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主人公阿甘是一个智商低于正常人的弱智者,并且由于自身的残疾不得不到残疾人学校接受教育,但是阿甘最终却凭借自己的不懈奋斗和努力实现了众人难以想象的成功。
影片对美国很多著名的事件进行了串联,采用幽默且富有韵味的方式对美国式的爱情和友情进行了诠释。
该部电影已经从纯粹的商业片变成了美国文化的象征。
1.影片和美国社会的价值回归阿甘所处的年代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30年间,阿甘是那一时期美国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从披头士、猫王等的流行,到越南战争爆发再到水门事件,等等。
导演分别对这些事件进行了描述,且从阿甘的角度,表达了对以上事件的看法和观点。
影片对一系列文化人物形象进行了穿插,表明了在这一时期,美国的文化以及政治是十分混乱的,美国政府需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整顿,影片对这一迫切愿望进行了表达。
美国历史上最深刻的裂痕就是种族歧视,这一现象主要源自白人的优越感,而影片就是站在主流立场上解读种族歧视现象。
电影的名字由阿甘的名字来命名,阿甘就出生在美国南方,这是种族矛盾最为激烈的地方,也是黑人人权维护最为活跃的位置。
[1]造成种族歧视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影片通过实现“美国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
如在影片中提到的,巴布家世代为白人家庭服务,主要是为白人家庭煮虾。
因为想,所以做——阿甘精神的伟大与“自私”
![因为想,所以做——阿甘精神的伟大与“自私”](https://img.taocdn.com/s3/m/86f18a17e87101f69e3195c1.png)
阿甘 的精 神 其 实就 是 当时 的 美 国精 神 . 与 珍 妮 所 代 表 的 形 象 刚 好 相 对 “ 阿甘 ” 执 着、 坚持 、 勇敢 、 善 良、 向上 , 他 总 能 包 容 她 , 随 时对 她 敞 开 怀 抱 : “ 珍 妮 ”任 性 、 懒
散、 堕落 . 在 无助 时 , 总 能 得 到他 的安 慰 《 阿甘正传 》 的 象 征 意 义 超 越 了 故 事
功塑造对于再次超越提出了挑战 . 也 许 汉 克斯 更希望在他 年老 的时候走进 阿甘 的
世界 , 以让 他 奔跑 的身 影 留在 影 迷 心 中 。
波 拉的《 现代 启示录》 时, 气 势 磅 礴 的《 女
武神》 让 我们 想 起 了在 此 片 上 映 1 5年 后 , 阿 甘 在 这 段 热 血 沸 腾 的 音 乐 中 介 绍 了他
要 么忙 着生 要 么赶着 死 ” 时 我 们 想起 同年
月 《 阿甘正传 》 让 美国人反思 , 让 失 败 者
的缩 影 , 那个年代 的猫王 、 列依 、 鲍 勃・ 迪
伦、 越战、 乒乓外交、 摇滚青年 、 花花公子、 肯尼 迪 总 统 、 水 门 事件 … . . 这 些 都 浓 缩 在
因为想 , 所 以做
阿甘精神 的伟 大与“ 自私”
文/ 谭 红
T kv . 口
r _ 一
的时 代 享 受 着 电影 盛 宴 罗伯特・ 泽 米 吉斯 是 编剧 出身 , 从
为 阿甘 树 立 信 心 竭 力 让 阿 甘 上 最 好 的学 校 . 她是 一位伟 大的母亲 。 生 活 中 如 同 导
励志. 它所消减 的负面情绪 , 不 是 心 灵 鸡
汤可 以 中淡 的 哀 愁 在观 影 中 . 我 们 往 往 抵 制 一种 价 值 观 的 植 入 , 但是《 阿甘 正传 》 附 带 了强 烈 的美 国 价 值体 系 . 并 成 功 完 成
阿甘正传——宿命的彷徨与人类的愚昧
![阿甘正传——宿命的彷徨与人类的愚昧](https://img.taocdn.com/s3/m/09a7e80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1.png)
在这个世界,总有一些作品能穿越时空的藩篱,烙印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倘若此次我们要提及的电影,我想,《阿甘正传》必定是其中的佼佼者。
电影于1994年上映,讲述了一个名叫福雷斯特·甘的美国南部男孩,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一种近乎奇迹般的机遇,在生活的风起云涌中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
故事从阿拉巴马州的童年开始铺展,如同老式的放映机交织着灰白色的光影。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阿甘——一个智力有限却心地纯良的孩子。
他或许只能用简单的黑白来区分这复杂的世界,但他所拥有的善良和坚韧却超越了无数所谓的智者。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这是阿甘母亲的名言,也是对命运无常最深刻的注解。
鲁迅先生曾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阿甘的人生不就如此么?他从未自问为何要走这条路,只是默默的跟随命运的脚步前行。
镜头转换至越南战场的硝烟中。
在那片被战火包围的土地上,“救赎”这个词显得格外沉重。
阿甘所在的队伍遭遇伏击时,“奔跑”成为了他唯一的选择。
而正是这奔跑让他拯救了战友的生命,并因此获得了荣誉勋章。
透过这一幕幕画面,我不禁思考着人性的本质与战争的意义。
正如鲁迅先生所批判:“血红刀尖上的一抹光华是怎样的惨淡!”阿甘虽被视为英雄归国,但那些因战火而死的人们呢?他们在绝望中喊叫的声音仿佛仍回荡在耳边。
生活中的碎片拼接出了一段段平凡却又非凡的故事:PTSD折磨下的丹中尉、乒乓外交中的对手、被误解遗弃的珍妮……他们的命运似乎与草木无异,在时代的洪流中或浮或沉,在人类愚昧与自私的泥潭里挣扎求生。
然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当我们目睹珍妮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时不禁为之动容;而在丹中尉放弃原有的荒谬偏见后重新站立时又为他振臂欢呼;即便是在最后的反越战游行中那个身患重病的老兵沙诺斯后裔的几声怒吼同样令人心酸感慨万分。
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在阿拉巴马州那棵老橡树旁等待着我们的是长大后成为船长的丹和已去世但留给家人一份遗产的珍妮以及白发苍苍仍然奔波勤奋工作、密布皱纹间充满温暖善良的母亲——这些人物身上的喜怒哀乐无疑是人性的缩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文章通过解析《阿甘正传》的时代历史背景,分析了美国梦在这一年代的时代特征。
结合美国梦的这些时代特征,对影片中几个主要角色阿甘、詹妮、丹中尉和巴布的各自梦想的破灭或实现进行分析,说明美国梦受到时代背景的冲击。
通过对阿甘和其他主要角色梦想的比较,影片体现了对特定历史背景下游离于理性之外的美国梦回归理性的呼唤。
[关键词]《阿甘正传》;美国梦;回归
“美国梦”是美国人最为珍惜的信仰或梦想。
传统的美剐梦足一种关于自由、十地、平等和机会的保证,笃信进取心、勇敢和辛勤工作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美国梦是一种信念.一种文化,是人们的理想与追求。
它的本质是机会均等,人人部有成功的希望和创造奇迹的可能性,人人郝有机会“从小术屋走进白宫” ,它令所有美国人对生活宽满乐观和自信。
美国梦推崇个人奋斗的英雄,从一贫如洗的学徒工列富甲天的钢铁大王耐基;从平头百姓之家平步青云登上总统宝座的林肯。
“美国梦”就像人类社会的理想奇葩,在新大陆这块崭新的土地上萌芽发展,曾经那么令人心醉神迷。
但是美国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同的时代特征。
在电影阿甘正传》中美国梦就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二战以后美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变化。
同时电影也体现了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美国梦的理性思考。
一、时代背景
阿甘正传横跨了战后美国50年代到80年代的历电。
这段历史正足美国战后波澜壮阔的30年。
通过巧妙拼贴,战后几十年的美国历史成了一部阿甘个人的成长日汜。
影片从一个智障者的视角,通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际遇来影射美圈历史文化的曲折起落,描述了美国这段时期生活的方方面面:种族问题,越战,政治丑闻,外交风云,嬉皮土,艾滋病等等。
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乃至于猫王和约翰·列农等一系列深刻影响美国战后历史的著名人物纷纷登场。
这些历史现象和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巨大变迁与人们的生活状态——多数人的消极颓废与盲目热情。
在这段历史中,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都发生了扭曲变形。
美国梦受到时代的强烈冲击,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著名学者戴锦华先生对((阿甘正传》评述道:“它及时地出现在当代美国文化四分五裂并丧失了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时刻,为美国社会提供了一种社会融合和想象性拯救的力量。
”
二、美国梦在几个主要角色身上的体现
影片中几个主要角色阿甘、詹妮、丹中尉和巴布身上都有美国梦不同的体现。
阿甘看起来随遇而安,是L个人中唯一一个没有什么梦想的人。
但我们从阿甘身一E看到美国人所崇尚的全部美德一诚实、勇敢、忠诚。
阿甘已超出了一个普通的影片角色。
在阿甘身上,我们看到了对生命的执著,对生活的希望,对信念的坚定。
在影片中,观众看到的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阿甘这样一个低智商的人上了大学,在战争中立了战功,获得勋章。
再后来又参加了举世瞩目的“乒乓外交” ,然后又在捕虾中成了捕虾业大亨,救助了巴布一家的生活,医治了丹中尉的精神创伤,最后更在环绕美国的跑步中,给千千万万人带来了勇气和希望。
影片中贯穿始终的奔跑已经升华成一种执著坚韧的精神力量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说明坚持不懈的努力总能给人们带来勇气和希望。
这也是传统美国梦的重要信念。
阿甘不仅是一个普通人,他代表和象征着一个几乎被每一个美国人心中所珍藏着的那个美国梦,这种神话般的梦幻才正符合美国梦的精髓。
相对于影片中其他角色如詹妮、丹中尉、巴布在那个时代遭遇到的历史事件和灾难所带来的伤害和毁灭,阿甘可以被看做传统美国梦的象征和守望者。
与阿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詹妮。
作为(《阿甘正传》中的女主角,表面上看詹妮虚伪盲从,不懂珍惜与付出。
而实际上,詹妮成长于美国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社会价值观的转型期,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
六十年代的“跨掉的一代”用他们独特的“嬉皮士”生活方式来对抗主流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他们摒弃对传统和权威以及传统意义上英雄的尊敬,远离家人和现有社会制度,选择一种逃避现实、追求享乐、否定理性、强调本能的幻灭之路。
性的解放、毒品带来的幻游和远离现实社会的流浪和群居生活是他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
没有
坚定的信仰和正确的人生观,必然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作为这个年代青年人的典型代表,詹妮的梦想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她梦想能成为一个著名的歌手,去做那个时代“聪明” 的年轻人所做的事情。
她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与阿甘回到现实生活,背着吉他与同伴去流浪。
詹妮的梦想远离了美国梦的精神本质。
当这一梦想被证明是失败而且没有意义的时候,詹妮企图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她迷惘的青春。
从珍妮身上我们看到了她的执著和无奈,更体现出她对主流社会的反叛。
丹中尉和巴布也有着各自的梦想,而且他们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群体。
丹中尉是阿甘的上司。
他正直、善良,心里充满了建功立业、为国捐躯、为自己的家族增添新的荣誉的光荣梦想,就像阿甘给我们描述的:他的祖先几乎每一代都有人战死沙场,我想他是努力想要尽快赶上他那些英雄祖先。
丹中尉是“以国为家” ,“一诺千金,视死如归” ,“舍小家顾大家” 的美国式英雄主义的缩影,本以为在越战中能实现梦想。
然而不幸的是,阿甘把他从死亡中拯救了出来。
这场尴尬的战争非但没能使他获得任何精神意义上的成就感,而是让他带着残疾的身躯回到了美国。
于是丹中尉的战后生活不可避免地陷入生不如死的痛苦境地,他的梦想彻底破灭了,处在崩溃的边缘。
巴布是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生活状态和梦想的缩影。
他生活的全部都与虾有关,他的梦想简单实际,就是能拥有自己的捕虾船,自己当船长,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改变生活。
但不幸的是他死于越战,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巴布这样简单的梦想也无情地破灭了。
三、美国梦的呼唤与回归
《阿甘正传》中只有阿甘从不考虑其他事情,努力做好每件事,他的信念和行为简单而率性。
阿甘身上的乐观向上、坚忍不拔和坚持认为人人都可以创造奇迹的精神是数百年来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所公认的美德和价值观。
世界是有一定的规则的,当人们无力改变这些规则的时候,像丹中尉和詹妮一样一味地痛苦挣扎只会导致无能为力的自我毁灭。
阿甘似乎没有选择余地,服从所有的规则并且坚持不懈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和应该做的事,这才是数百年来美国梦的本质所在。
与其说“天佑愚者” ,不如说,世界更喜欢服从者。
美国60—8O年代的时代背景使几乎所有的人都躁动不安,美国梦的信念也因时代的特征而扭曲变形。
而阿甘则代表了全部主流文化的走向和祈求:诚实守信、做事认真、勇敢善良。
影片恰恰让这样一个看似没有什么梦想,做事简单但勤勤恳恳的人在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虽然用的手法带有戏谑和传奇的成分,但毫无疑问阿甘代表着真正的美国梦精神,体现了对“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机会取得成功、创造奇迹”的美国梦的推崇和呼唤。
影片中除了阿甘,其他主要角色的梦想、尤其是詹妮的梦想都游离于理性务实的美国梦之外,结果都以破碎而告终。
但梦醒时分影片又以不同的形式让他们理性地同归到传统现实的美国梦中来。
詹妮经过挣扎梦想破灭后所选择的现实而平淡的生活,以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嫁给阿甘。
影片给了她一个主流社会的家,回归是她唯一的归宿。
丹中尉在经过人与神、人与命运的抗争的失意痛苦后,在阿甘的精神感化下也回归到理性的现实和理性的梦想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取得了成功。
影片同样通过阿甘的成功使巴布的梦想也得以实现。
所有人的梦想最后都回归到了阿甘身上所代表的传统美国梦的信念上。
通过这种剧情安排,影片实际上是在呼唤现实理性的美国梦的回归。
四、结语
罗伯特·伯格利在分析影片《阿甘正传》时称它“对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运动进行了批判,通过将黑人运动、妇女运动以及反主流文化运动排除在外,以尽力摆脱人们对60年代运动的文化记忆” 。
这种评论也体现了那个年代人们对主流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背离。
影片中唯有阿甘像母亲教导他的一样:“笨有笨的作为,“奇迹每天都会发生” ,始终洋溢着美国人所特有的乐观向上、积极向上、勤恳务实的人性光辉。
对于那个特定年代的扭曲变形的社会价值观,影片通过阿甘的人生经历和詹妮、丹中尉、巴布等其他主要角色的梦想破裂和重
生呼唤理性现实的美国梦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刘浔.《阿甘正传》的后现代主义与美国文化[J].电影文学,2008,(7).
[2]孙鹏.从影片《阿甘正传》看美国当代个人价值观[J].电影文学,2008,(1).
[3]未漱珍.电影《阿甘正传》与美国文化[J].唐都学刊,2007,(5).
[4]张拥政.论《阿甘正传》中的回归因素及精神回归[J].电影评介,2008,(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