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扶沟高中历史组谢献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从多元史观角度看辛亥革命的功绩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 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 横向看,包括:物质文 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 明的转变。 政治文明: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 精神文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 生巨大变化; 物质文明: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0
探究四: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 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 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认为呢?为什么? 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
失败 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篡夺 清王朝被推翻 成功 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1901年9月4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 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 养学堂。---设学堂 1901年8月15日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 日又颁布《重订学堂章程》,详细规定了各级学堂章程 及管理体制,以法令形式要求在全国推行。与普通学堂 并行的还有专业教育,包括师范学堂及各类实业学堂, 在学制上自成系统,一套完整的学校制度随之建立。 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 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 校”,使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 终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的脱钩。 1905年12月6日,清廷下谕设立学部,为专管全国学堂 事务的机构。
• ② 随着外商企业的兴办和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中国社会的经 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中 国无产阶级诞生早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壮大。 民族资产阶级兴起并登上了政治舞台。 但在整个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很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无法完成反 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二、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辛亥革命的过程
1. 1905年,同盟会成立,提出了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

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5.1906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 的演说中说:“中国推翻专制以后应该走什么道路? 开明专制化呢,还是民主政治?„„既然要流血就干 脆流一次血,不要再流第二次了。”孙中山主张建立 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议会君主制 D.君主专制政体
但是,半殖半封是同一过程
近代前期半殖化的同时也有半封建化:如自 然经济开始解体、民资的产生和发展;维 新变法;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等。
近代后期在半封建化的同时也半殖化:如抗日战争,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半殖化进一步加深。
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 特征的几点认识 ① 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了 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依旧存在。 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同买办资本、 官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 在一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 国社会经济中,依旧占据着统治地 位。
目的也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中国近代半殖半封建化过程

在中国近代史上,半殖半封是同一 过程的两个方面,但在不同的时期 (前期和后期)半殖半封化的确表现 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前期半殖化进 程迅速,半封化不突出;后期半封化 进程明显加快。
中国近代后期半封建化过程加快
20世纪中国历史发生了三次巨变,其中两次 都发生在近代:辛亥革命、新中国的建立; 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此时中国社会 都向近代化方向发生变化:新文化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和曲折发展、辛亥革 命及其余波、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二、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辛亥革命的过程
3.1912年3月,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主要内容: 主权在民——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维护民主共和制 责任内阁制——防止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制
(2)目的: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 (3)意义: 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主义要求,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活学活用:《临时约法》内容体现的原则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主权在民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 自由平等 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等自由。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三权分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国务员(指内阁总理和各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 责任内阁制 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 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1901年1月29日,清廷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一道新政 你如何看待新政? 的上谕,这标志着清末新政的开始,也是清政府对庚子政局回 应的结果。 上谕道:“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性质:是清政府濒临灭亡之时的自救运动。 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 局限性: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本,也就没有产生显著 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的效果。 1901年8月20日,以慈禧太后的名义再发文告,表示清廷 积极:⑴是晚清以来中国进步人士探求救国救民之策在 变法的决心:尔中外臣工,须知国势至此,断非苟且补苴所能 政治上的落实。 挽回厄运,惟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 ⑵是当政者设法挽救统治危机所进行的积极行动,对时 之转机。予与皇帝为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更无它策。 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⑶新政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使资本主义经济得 到发展; 实质:治法尽可更张,而“体”不能易。 ⑷留学生的派遣与新式学堂的建立培养了更多的现代化人 三纲五常是维系传统中国社会秩序的核心,是 才,客观上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传统的教 万世不可改变之至上原则。说明清廷旨在不脱 育制度和伦理观念受到冲击。 离出“中学为体”的轨道来进行改革,最终的 ⑸新军的编练壮大了军事力量。
《官与民之负担》
百姓背着“外债赔款及一切负担”的大包袱,包 袱上还站着抱“责任内阁”的清朝官吏
辛亥革命是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相互作用的结 果,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 义统治工具,民族矛盾继续深化。 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条件: 三民主义 组织基础: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军事准备: 清末革命党人组织的一系列武装斗争
三、从多元史观角度看辛亥革命的功绩
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 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 ,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 尚的变革。如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 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
二、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辛亥革命的过程 2.1912年1月,成立中华民国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 回、藏五个民族, 清朝龙旗
五色旗
象征“五族共和” “民族平等”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中华民国政权: 南京临时政府 1912 . 1——3月
北京政府(北洋军阀政府) 1912 ——1928 南京国民政府(国民党政府)1927 ——1949
明末清初 清朝:康乾盛世 清朝晚期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制 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从中外历史联系的角度看辛亥革命的背景
阅读以下诗歌和漫画,分析辛亥革命是“应时而动”
猛回头,祖国鼾眠如故。 外侮侵陵,内容腐败, 没个英雄作主。 天乎太瞽gǔ (瞎子 )! 看如此江山,忍归胡虏? 豆剖瓜分,都为吾故土。 ——秋瑾《如此江山》
为什么
武昌起义总指挥吴 兆麟说:“欲收新 军全体来归之效, 非借黎元洪资望不 可。……借黎元洪 之名以号召天下, 一则使各省可表同 情,二则使外人不 敢轻视。 ”
2、辛亥革命的结局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列强的支持
革命派软弱
迫清帝退位 迫孙文让位
立宪派拥护
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上任
客 观
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由于缺乏经费,时刻面 临着军队解散、政府崩溃的危险。 2、辛亥革命以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呼唤一个强有 力的人物来收拾局面,而此人非袁世凯莫属。 3、袁世凯在清末“新政”中,政绩颇著,得到了 资产阶级的信任和欢呼。 4、列强与资产阶级各阶层一致倾向“拥袁弃孙” 。 革命党人对掌握政权缺乏思想准备,以为中 华民国建立后,只剩下建设民国的问题了,从 而产生功成身退的思想。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受儒家和“本位”思想 影响深远。
政治: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1901年7月清政府撤总 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军事:筹措军饷,训练新兵 :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 裁汰旧军,颁布了《陆军学堂办法》。设练兵处,编 练新陆军。 经济:振兴商务,奖励实业。1903年9月7日,清政府 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接着,颁布了一 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教育:废除科举,育才兴学 。
高考考纲:
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中国同盟会成 立、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实 3.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体会孙中山等革命者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和首 创精神,感受革命先烈追求“民主”与“自由” 的高尚情怀。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 人为发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 行的一系列准备活动
没有完成 反帝反封 建的任务
阶段性任 务完成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失败原因
• 主观上: • 1、没有彻底的革命纲领 • 2、没有坚强有力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 • 3、没有充分发动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缺 乏群众基础 • 4、没有建立独立的军队 •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力量强大; 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
对辛亥革命成败的认识 表解 对比 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 成功 治,结束了君主专制 制度,使民主共和观 念深入人心 胜利果实被袁世凯 失败
探究三、从多元史观角度看辛亥革命的功绩 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现代化,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现代化)进 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1.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 国,迈出从专制到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政治民主化 2.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思想民主化、理性化 3.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工业化
预备立宪
皖浙起义 黄花岗起义 收回利权 保路运动
革命党人
人民群众
时机成熟
革 命 形 势 的 发 展
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武昌首义 辛亥革命爆发
南京
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的发展
1.湖北军政府成立和各省响应 :
都督:
黎元洪
说明了
“和平光复”:江苏等 武力夺权:湖南等
革命潜伏失败危机: 大部分政权掌握在立宪派和封 建官僚手中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经济 为资本主义 发展扫除了 一些障碍
思想文化 推动了人们 思想的解放
窃取,民主共和制度 短 暂 的 “ 春 封建思想观 “有名无实”,社会 天” 性质未变 念根深蒂固
清末新政
清政府面对外力的压迫和国内要求变革的形势,为继续 维持其统治,自1901--1905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新政改革:
主 观
探究一、从中外历史联系角度看辛亥革命的背景
辛亥革命是 “顺势而为”、 “应时而动”
阅读以下表格,分析中国清朝与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差异,说 明辛亥革命是“顺势而为”。 17世纪 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8世纪 美国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19世纪 法国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60年代 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后
探究二、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辛亥革命的过程 ⑴1894年, 兴中会成立
⑵1905年, 同盟会成立,提出了三民主义
⑶1911年10月,武昌起义 ⑷1912年1月, 成立中华民国 ⑸1912年2月,清帝退位(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⑹1912年3月,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⑺1912年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思想 准备 组织 准备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华兴会、 光复会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 装起义——皖浙起义、黄花岗起义
军事 准备
清朝政府
“新政”
空前孤立 有利革命 扩大影响 鼓舞斗志 加快进程 直接推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