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

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

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是一个兼行政、事业和产业为一体的混合体,既不是行政单位,也不是事业单位。

事业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新闻媒体不能像其他企业那样自由地出入市场,不能自定方针,而必须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企业管理意味着经济上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

这种模糊的体制长期影响制约了广播电视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通过改革建立一个新的体制,促进广播电视生产力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一、我国广播电视的性质与体制

任何一个社会机构的体制都是由其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的国体就决定了我国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属性,即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共产党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工具。

因此,广播电视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阵地,它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又是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这也同时决定了宣传和引导舆论是我国广播电视的首要任务。

经济上由政府全额拨款,以政治宣传为中心任务,发展规模、办台宗旨都是由上级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以行政指令的方式决定。

政府在管理方式上,完全采用的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片面强调广播电视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属性,忽视了广播电视作为文化消费品的商品属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播电视事业经过以“广播电视事业”为基本特征的初期发展阶段和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为基本特征的探索发展阶段后,目前已进入大整合、大汇流的全新产业化发展时期,并成为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

具体体现:

1、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市场与政府展开广播电视资源配置权的争夺。

2、广播电视局(台)已经形成拥有相对独立利益的经济个体,渴望拥有自己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权,呼吁政事(政企)分开。

3、政府传统的管理体制与广播电视改革实践发生摩擦与冲撞。

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

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新阶段,政府应转变其管理广播电视的职能和角色。实现两个转变:

1、由传统型行政管理体制向过渡型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

2、由过渡型行政管理体制向成熟型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

设想:党委、政府经营综合频道,对分众化频道实行商业经营。综合频道保证了对主流思想方向的把握,商业分众化频道保证了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并有利于频道专业化的形成,又能对综合频道形成竞争而促进其不断发展。而广告上也可以根据产品的特征和频道受众的特征选择投放点,从而促进电视业的良性循环。

所有的改革措施都不能违背我国广播电视业的性质,即坚持社会主义路线不变,坚持党管媒体不变,坚持喉舌功能不变。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的国家产业政策,在完善的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政府才能实施对广播电视业变革的宏观调控和有效主导,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也才能获得健康发展。

广播电视产业化的现状与困境

一、关于“产业化”的概念

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解释,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一个产业可以由多个企业的同类经济活动组成,一个企业也可以不只是从事单一经济类型活动,可能从事多种类型的经济活动,即从事多产业经营(跨行业经营)。

因此,从宏观角度来说,所谓的中国传媒的“产业化”必然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中国传媒的属性问题(事业还是企业);其二,规模问题:产业化的高级阶段是集团化,但集团化的主体只能是企业组织。

关于“产业化”的概念,研究者的表述虽然各有不同,但基本意思是比较一致的。有学者认为“中国电视产业化的目标是要建立一套以市场为导向的节目生产、流通和播出体系及其相应的管理体制。就是要把电视业纳入中国市场经济的大体系。”

“中国电视产业化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企业化的过程。”所谓企业化,就是针对中国各级广播电视台的“事业”性质而言的,指的是各级广播电视台从事业性质向企业性质转化或者说转型的过程。

而集团化,则是单一企业(或产品)的经营向多企业(或产品)集成经营转化的过程,是企业经营的高级阶段,也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市场成熟的产物。

另有学者认为,所谓的“媒介产业化”的概念,是指从单纯的文化、精神生产事业的媒介单位沿着经营和理性的轨迹向企业状态过渡的一种现象。媒介经营的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向独立的企业法人过渡,并以市场平等、竞争的原则建构内外关系,从而形成经济学意义上的同类企业的集合体——媒介产业。

二、广播电视产业化之路

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介绍与推销参桂补酒的广告片,这是我国内地的第一个电视广告。

同年12月,央视同时在两个频道中出现了商业广告。

19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第一条广告。

此后,各级广播电视台纷纷效仿,广告逐渐成为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常规内容。

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会议确立了要“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要“开展多种经营,广开财源”的方针。

1985年,国务院在有关文件中正式将广播电视业列入第三产业,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开始被人们逐渐认识。

党的十六大报告向全国发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号召。我认为,这是中央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力有效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入WTO后迎接竞争挑战的客观要求。新闻传媒,尤其是纸质媒体的报业要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主动应对,抓好两个效益。

三、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1、广播电视传媒产业的缺陷

中国广播电视传媒产业从技术设备等硬件资源看,属于高投入产业,并不比国外同行业差,但是在传统的封闭式媒体资源供需体系中,由于资源供给的结构性短缺,制约着总体资源的使用效率。

广播电视传媒普遍在行业定位、组织结构设置、节目制作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出现偏差,使广播电视传媒的发展受到限制,参与国内外传媒竞争的能力比较弱。

(1)行业定位比较模糊,政策空间相对封闭。

(2)组织机构与现代媒体要求不相适应。

(3)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导致媒体缺乏核心竞争力。

(4)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经营缺乏规范的市场。

2、中国传媒多元化发展态势迅猛,广播电视传媒的观众不断流失。

中国传媒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在上个世纪后期就已经形成,但是,在计算机网络媒体大规模发展之前,中国传媒的多元化格局呈现一种稳定的状态,广播电视传媒并没有太多的来自多元媒体竞争所产生的压力。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迅猛发展,广播电视传媒的观众大量流失,这对多年来备受广大受众青睐的中国广播电视传媒产业来说,是一种关乎生存空间的严峻挑战。

3、加入WTO及国内外各种资本进入中国广播电视市场,广播电视传媒的压力明显加剧。

(1)民营资本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新闻宣传外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及其他广播电视产业。

(2)外资进入中国广播电视市场的门槛降低了。

(3)通过卫星、电信、网络等载体影响中国的广播电视传媒产业。

(4)通过节目的买卖进入,如电影、电视剧、卡通片、纪录片、综艺节目等。

(5)通过合作制作节目形式进入。

(6)通过人员交流、访问等形式参与境内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7)广告经营的外资进入,对国内广播电视的广告经营产生巨大影响。

(8)播放外国和地区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应给予报酬,冲击国内广播电视业的经济收入。

(9)引进和吸收境外优秀电视节目,在注入国际化新鲜血液的同时,也有一部分思想堕落的节目进入国内,毒害受众的思想意识,影响和改变受众的良好传统行为。

广播电视产业化的前景

一、新闻(广播电视)传媒可以作为产业来营运

鉴于新闻传媒性质的双重属性,既生产文化范畴的精神产品,又生产经济范畴的物质产品(包括其业务链生产的直接的或延伸的物质产品);同时鉴于新闻传媒社会政治地位的特殊性,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同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休戚相关。

因此,研究和实施新闻传媒的产业化营运必须有个大前提,那就是党中央提出的坚持“四个不变”,即坚持喉舌性质不变、坚持党管媒体不变.坚持党管干部不变、坚持正确导向下变。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闻传媒产业化营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新闻传媒的产业化营运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

坚持正确的方向,完成党交给的宣传任务,与发展市场化的新闻传媒业经济、创造良好可观的经济效益,完全可以并行不悖、一举两得。近年来,新闻传媒已被改革推向了市场,新闻传媒作为特殊的企业,大部分已经“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2、新闻传媒的产业化营运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要求。

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新闻传媒走向市场后,正面临着行业内外和国内外的激烈竞争。而竞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实力的强弱。

3、新闻传媒的产业化营运是提升经济效益的理想选择。

通过公平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润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新闻传媒的产业化营运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的转变,可以提高人力、资金和设备等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低成本化和高效益化。

4、新闻传媒的产业化营运是国有资产增值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