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20062010年校园建设的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滁州学院2006—2010年校园建设规划

(院委〔2006〕76号)

根据学校“十一五”期间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结合我院现有校园建设布局和新扩建区整体规划方案,制定本规划。

一、校园建设现状分析

我院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均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琅琊山东麓,相距1.8千米。总面积达1480亩。

北校区位于琅琊西路与琅琊古道入口处,北侧、东侧临琅琊山铜矿,西侧和南侧至琅琊山林场,占地面积250.5亩。南校区分东区(一期用地)和西区(二期用地)。东区位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临丰乐南路,北至陵园路,南靠正大饲料厂和新英中学,西到环滁西路,占地面积370亩;西区为东区向西南扩展,与东区一路(环滁西路)之隔,南至琅琊水泥厂南围墙,西至琅琊山山体,北至余洼队池塘,黑洼水库(115亩)在新征土地之内,区内地形起伏有致,占地857亩。

按教育部的办学标准,北校区只能容纳3000人左右的办学规模,南校东区只能容纳5000人左右的办学规模。目前,北校区和南校东区基本建设完成,建筑已经比较稠密,可用来建设的存量土地很少,学校“十一五”建设项目将主要在南校西区(新征地)展开。

按照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日制本专科生规模将达12000人,长期发展规模将达18000人(见表1)。

经过几十年特别是“十五”期间的建设,我院南北校区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院首届领导班子成立以来,卓有成效地开展征地工作,使校园面积扩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根本上解决了校园面积过小的瓶颈问题(见表2)。

表2:

南北校区现有建筑情况一览表

根据学校规模为18000人的长期发展目标,依据国家建设部《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的要求,我院校园建筑面积将达41万平方米(见表3)。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本科办学水平合格评估标准,结合我院2010年在校生12000人的规模,我院的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宿舍面积和生活服务配套项目(食堂、体育场馆、附属用房)等均存在较大的差距(见表4)。

表4:2010年我院校园建设主要指标缺口一览表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理念

(一)指导思想

以创建有一定知名度的多科性本科院校为目标,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为依据,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进行南校区的设计和建设;以总体规划、分期实施、逐步建成为规划原则,以科学布局、合理组团、适度超前、留有余地为设计原则,满足学校事业发展和提高办学效益的基本需求;以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升科研水平,使校园建筑风格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办学功能相融合。以完善功能、提高效益和彰显园林特色为原则,建设好北校区。

(二)建设理念

1.建设生态园林化校园。依循山水、植被等自然环境,延续自然山水脉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通过规划和设计与建设,形成绿树成荫、风景秀丽,融山、水、绿、校、城为一体。

2.建设地域文化型校园。充分考虑到文化交流、传播和融合的特点,结合皖东地域的文化特色,在建设中使求学者在环境中得到校园文化的陶冶。根据学科特点,建筑物设计风格多样化,通过绿地、山水、道路的连接,形成校园的公共交流空间体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3.建设数字化校园。将网络化、可视化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各方面,建设资源共享、联系便捷的数字化校园。

4.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校园内的建筑、环境和配套设施设计超前、功能先进、扩展方便,适应教学方法和科研手段的更新。并预留充分的发展空间以备未来拓展,满足在校生达18000人的长期发展目标的要求。

三、“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建设任务

(一)校区功能划分

北校区:依山傍市,紧靠风景名胜区,区位条件十分优越,但拓展空间较小。北校区拟规划为艺术院系(音乐系或美术系)、继续教育学院、未来独立学院等教学区,长远目标可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基地。校园建设主要是完善功能、美化环境。

南校区:南校东区由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已基本建成,拟规划为中文系、法政系、经济管理系、体育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等专业的教学区。

南校西区是学校今后基本建设的重点,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分行政区、教学实验区、体育活动区、对外交流区、文化生活服务区、学生生活区等。行政区主要是校行政办公楼和其他二级单位的办公区域;教学实验区主要是教学大楼、实验楼、图书馆等为组团的各系(部)的教学科研区域;体育活动区主要是体育馆、游泳馆、田径场、各种球类运动场地等活

动区域,体育馆、游泳馆的建设可考虑与市政府共建,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益;对外交流区主要是学术交流中心;文化生活服务和学生生活区主要是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学生活动中心、商业网点、生活配套设施等后勤服务区域。

南校西区拟规划为数学系、国土信息工程系、外语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及其他新设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区。

(二)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交通系统。按照合肥工业大学的规划方案,完善好南校东区次干道的建设;按照同济大学的规划方案,进行南校西区的主次道路的建设,校区主交通道路呈环形系统,人行道和车道分开,次道路呈树技状连接到各功能区和建筑物。

南校区主大门拟设在会峰西路与环滁西路的交会处,面临会峰大道。大门内的景观带与拟建中的环滁西路垂直。南校东区与西区的连接通过人行天桥跨越环滁西路实现。

2.供水、排水系统。供水系统:由于南校西区位于市政供水的西末端,且地势向西渐高,尤其是黑洼水库西侧地块供水管线建设工程量大,同时必须对市政供水经过二次或多次加压提升方可送入校内给水管网。随着学校规模扩大,市政给水管径偏小,其供水能力将不能满足全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生活需求,需加大建设力度,以保证供水。

排水系统:南校区东区现有主排水沟4条(东西方向),生活污水与雨水均进入市政排污系统。西区排水系统将面临渐高的山势和西面隔黑洼水库向外排污的问题。同时还将面临雨水、山洪和水库泄洪等如何与环滁西路西侧市政泄洪沟相连通的问题等,需加大基础建设,以保证排水的畅通。

3.供电系统。南校东区的供电维持现有的状况。西区供电系统必须要立足高起点、高规格,全部采用地下电缆系统,并给学校留有充足的供电余地和发展空间。

4.网络系统。校园网络建设要覆盖校内所有的教学、科研、行政楼、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