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所含的独特魅力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暗恋桃花源》所含的独特魅力分析
——探讨《暗恋桃花源》深受追捧的原因
汉语言101班姚XX
导言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我和大多数青年一样不怎么喜欢看所谓的戏剧,戏剧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讲犹如阁林观海,是那么的遥远,而且根本提不上兴趣。但偶然间我得知有一部台湾的戏剧作品在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便轰动全岛,而后连演23场,场场爆满。并于1991年、1999年先后在美国、香港巡回重演,引起广泛关注。而编导赖声川也因此在1988年荣获了“国家文艺奖”。然而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部戏剧作品有如此大的影响力?难道它真有神秘吸引人的“迷魂香”?我始终无法相信一部戏剧作品能比一部小说更具吸引力!但不得不说的是,当你接起这部戏剧作品,细细咀嚼,慢慢的你会发现你的嘴角在微笑,但始终不知道你的眼角早已泪水滚滚,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我相信那就是一部优秀戏剧作品的“迷迭香”吧!而我就这样成为了它的“俘虏”,让我无法自拔……没错,这部让我魂牵梦萦的戏剧作品就是《暗恋桃花源》,我想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根于其独特的魅力吧!以下我就以其“内容、艺术表现、陌生化现象和人生意蕴”四个方面对《暗恋桃花源》所含的独特魅力进行简略的分析:
一、《暗恋桃花源》内容魅力——古今、悲喜奇观
《暗恋桃花源》这部神奇戏剧作品是台湾着名戏剧作家赖声川的代表作。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你是否觉得这只是一个情节——“在桃花源内发生的暗恋”?说实话我起先看到这个题目时就是这么认为的,可见作者题目构思的巧妙。《暗恋桃花源》实质上是讲两个毫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为了赶场,彼此不肯相让。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彩排,结果两台戏的台词互相应和,混搭在一起,产生了微妙的交集,就此上演了一出古今相对、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暗恋”是一出20世纪40年代末,国共两党战争引起大陆政权易帜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到处炮火,全国大乱背景下的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亦因战乱离散;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一见,时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濒临病终。“桃花源”是一出以陶渊明于东晋时期写的《桃花源记》为载体的以从汉末开始,国内战乱,人民纷纷避祸为背景的古装喜剧。讲述了武陵人渔夫老陶,其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误还入桃花源;入桃花源后,遇见的人是春花和袁老板,但又似是而非,三人度过愉悦的时光;老陶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但家境破败。此时剧场突然停电,一个疯女人呼喊着一个叫做“刘子骥”的名字从剧场中间跑过……
这种纠结的情节和古今、悲喜交加的内容魅力怎么能不吸引人呢?
二、《暗恋桃花源》艺术魅力显现——深、奇、新
可以说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不仅是他自身作为当时精英知识分子在时代背景下焦虑万分、痛心疾首的致大陆情感(恋国)的展现,也是对台湾的处境、台湾人的焦虑、相爱却无奈心态的深刻揭露。其不但台词奇特、戏剧冲突新奇、人物性格鲜明、戏剧悬念独特、戏剧情境幻妙,具有极强的艺术、情感双重感染力而且具有别具一格的艺术创造创新能力。
1、《暗恋桃花源》的主题思想深刻——双重主题魅力
(1)相爱难相守的“人恋影”的爱情悲剧主题——无奈、希望破灭
人一旦恋上了自己的影子,必将陷入爱情悲剧,因为影子总是在有太阳的时候出现,当影子遇到乌云,爱情虽然存在,但个体却无法相守。
生活在内战时期的江滨柳和云之凡两人相识相爱又相离。他们原以为分开几个月之后就会团聚,却不料这一别便是长达整整40年。到最后等到他们好不容易见了一面,却是男已婚女已嫁,两人白发萧然,云之凡剪去了江滨柳喜欢的两根长长的马尾辫,江滨柳也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住在医院里的老年江滨柳与60年代才
出生的小护士的一段对话无不令人感慨:小护士问他:“你们不是很要好吗?怎么会让她跑掉?”江滨柳摇着头回答她:“跑掉?你没办法懂,那个时代时局有多乱———人在里头好小……你没有办法了解。”在动荡的社会中,人不过是一群蝼蚁,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将其抛进无底深渊。一代人的流离失所,一代人的种种无奈,都从这一句“人在里头好小”中展示出来。赖声川深深懂得,动荡的乱世最能凸显出人对生命的无奈。赖声川几乎是在梦幻中展开的《桃花源》,将一个关于无奈的故事安置在一幅桃花林古山水画似的美丽背景中。生命中的所有无奈几乎都集中到了渔夫老陶一个人身上:生理上的毛病、以打鱼为生的他却始终打不到大鱼、明明知道春花与袁老板有暧昧,却不敢决断地处理这件事情,这是他人生的三大极为深刻的无奈。而舞台上突兀地出现的那个一直在寻找一个并不存在的“刘子骥”(《桃花源记》中的陶渊明要找的人物)的陌生女人,成为了舞台与人生的所有无奈的隐喻与象征。赖声川宁可将某种压抑感置于观众心头,也绝不用廉价的大团圆式的乐观主义换取观众内心那一点儿虚空的宽慰。落幕之前,台上唯剩下《桃花源》的大山水布景鲜明、优美地挂着,它散发出的神秘的力量,给予接受者许多耐人寻味的启迪(当然这启迪包括下面提到的在政治、文化层面的启迪)。
(2)眷国难国和的“台恋陆”的政治、文化伤感主题——国家统一、文化寻根
大陆和台湾本来就像实体与其影子一样的关系,有一种形影难分之情,但却偏偏遇上了国内战争这座巨山的阻挡,硬生生地使台湾与大陆形影相离,难免有种“与君生别离”之感,但其中暗含着一种极为深刻的“台湾眷恋大陆”的感情即政治上的渴望统一与文化上的寻根倾向。
《暗恋》在极大的程度上是在讲失散的故事。在戏剧的舞台上,通往“桃花源”的那条路必须经过泅渡。映射到现实里,那个对于“暗恋”一方来说的“桃花源”虽只隔着浅浅的一湾海峡,至今却仍然保持着阅读繁体字(读大陆的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记》)的传统。这充分体现了台湾人民文化寻根的主题。
作者面对祖国大陆的地大物博,只好独自“暗恋”。其实在《暗恋》和《桃花源》中他们共用着一个舞台,他们各自都以为自己是舞台的合法继承人,所以不断地发生争执,却又在争执中沟通,在争执中互文,在争执中融合(有人这样解释说“政治”又恰是“争执”的谐音)。所以体现了一种政治主题——国家统一问题。与余光中《乡愁》主题类似即写照了老一辈人对台湾游离祖国几十余载所怀的隐隐伤痛以及对祖国的深切眷恋,以个人的悲剧映照出历史所造成的整整一代人的悲剧以及整个台湾的悲剧。
《桃花源》中桃源的布景采用的是传统的山水画,这样的设计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和符号,不仅是全体中国人的文化共识,而且暗喻了台湾人民心中的家园景象——一个中国的美好象征。但却出现了留白,此时空间和心理上的断裂感就以直观的形式显现了。在这背后,导演实际上暗喻的是中国人共有的传统文化血脉被割裂后造成的社会景象。在赖声川那里,这个裂痕也就是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反差和呼应,而这种刻意的留白不仅是对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的隐喻,也是对历史和未来的思考,正是基于这种意象的升华,才使《暗恋桃花源》获得了更深远的文化意义。
从这双重主题来看,我们怎能不被其深刻的主题而浑然忘我呢?
2、《暗恋桃花源》戏剧各要素奇特——要素魅力
(1)台词语言奇特精妙、大胆、附有质疑感——成为塑造人物的鬼斧神工(语言魅力)话剧是语言的艺术。这句话的含义更多地偏向于诸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在莎士比亚那里,人物的台词常常是一泻千里,痛快淋漓的。往往是通过语言造就不朽的人物。
<1>、词语意指之确定性的丧失
●物的确定性丧失
《桃花源》中老陶想开酒瓶但就是打不开,于是老陶便怒道:“这叫什么家?买个药买一天了还买不回来,这还叫个家吗?”说完去拿刀。但即使他用刀来开酒但还是开不成,于是他就开始吃饼,可这饼像牛皮筋一样根本吃不动。老陶潜移默化之间就产生了“武陵根本就不是个地方,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鸟不语花不香,打鱼也打不到,老婆满街跑没人管。”的想法。在此,老陶的生存状态俨然不是一个没酒没饼的问题,而是有酒喝不到、有饼吃不动的问题。他周围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已经不能再这样称呼了,甚至包括他老婆在内。对他来说,它们确实不再具备那个东西的属性,难怪老陶开始怀疑人们对它们的命名。
●对传统美学概念和范畴的质疑
●“留白”、“意境”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