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IFN-γ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IFN-γ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1f71ae214791711cd7917dc.png)
IFN-γ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作者:李靖,董文学,杨美盼,等来源:《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第23期李靖1,董文学2,杨美盼1,马利锋1,康龙丽1(1.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高原相关疾病分子遗传机制与干预研究重点实验室,陕西咸阳712082;2.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摘要:干扰素是细胞被病毒感染时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调控感染后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
干扰素γ作为干扰素家族的一员,已被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中。
本文概述IFN-γ的定义、结构、理化特性、来源、生物学活性、临床应用等,讨论IFN-γ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干扰素;IFN-γ;分子结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5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46(2019)23-0157-03干扰素(Interferon)由英国病毒学家Alick Isaacs和瑞士研究者Jean Lindenmann在研究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他们在鸡胚绒毛膜尿囊膜的培养液中加入流感病毒,发现产生了一类抗病毒物质,并命名为干扰素[1]。
干扰素是细胞被病毒感染时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调控感染后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2]。
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按干扰素的抗原特异性将其分为3型:IFN-α、IFN-β和IFN-γ,各型又因氨基酸序列的不同分为若干个亚型,IFN-γ可能有4个亚型[3]。
IFN-α和IFN-β属于Ⅰ型干扰素,为病毒或人工合成的聚核苷酸诱导白细胞产生,IFN-γ为特异性抗原(细菌、LPS)、PHA和卡介苗(BCG)等刺激T细胞产生。
因此,干扰素γ(IFN-γ)作为干扰素家族的一员,也是一类多功能、活性高的细胞因子。
1 IFN-γ概述1.1 IFN-γ的分子结构ISG(干扰素基因)为编码IFN-γ的基因,位于人类12号染色体(12q24.1),长6 kb,基因中包含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
IFN-γ由146个氨基酸组成,其活性形式为二聚体结构,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多肽链组合而成,多个内部螺旋(螺旋E、螺旋F)将两部分紧密地连在一起,保持其生物学活性,并确保Ⅱ型干扰素与Ⅰ型干扰素有最低程度的同源性。
干扰素研究进展
![干扰素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b518bb5f121dd36a32d827a.png)
Otu a F, m a ut s k Ya n  ̄ S, Erc s n G o ik o F, e 1 Bo e ta . n mo h g n tcprt i q) o e e i o en一1 n i t 0 J 1 —si ai g 5 i hbtsfli e fmu1tn c
d n e fr t rsn e o a r g n n u n — e c o h pee c f a m j e e i e c e o l f
i o ulto r t on t X chomo o o ng v a in ae he r s me f
维普资讯
综
述
畜 牧 与 饲料
干扰素研究进展
解希 帝 , 雨 霞 周
( 内蒙 古农 业 大 学 动物 科 学 与医 学 学 院 , 内蒙 古 呼 和浩 特 00 1 ) 108
干扰 素 ( ef o , N) 一类 具有抗 病毒 , i r rn I 是 n e F 影 响细胞 生长 、分化 和调 节机体 免疫 功能等 活性 的 蛋 白质 , 发 现最 早 、 究最 多 、 是 研 第一 个 被 克隆 化
遍 存 在 颉 颃 现 象 , 由此 产 生 了病 毒 问 干 扰 现 象 的概念 。而后 , 多科 学 家试 图寻找 出这种 引起 很 干 扰 现象 的活性 物 质 , 一直 没 有 获得 成 功 。直 但 到 15 9 7年 , ac 等 在 研 究 流 感 病 毒 时 , 将 流 I as s 先 感 病 毒 加 温 灭 活 ,然 后 与 鸡 胚 绒 毛 尿 囊 膜 块 共 同培 养 ,将 没 有 吸 附 到 细 胞 的 灭 活 病 毒 彻 底 洗 去, 3 在 7℃条件 下 数小 时 之后 去 掉 膜 块 , 外 加 另 入 新 鲜 的 鸡 胚 绒 毛 尿 囊 膜 块 ,7℃ 培 养 过 夜 后 3 用 活 病 毒 感 染 细 胞 ,结 果 发 现 流感 病 毒 的 复 制 明显 受 到 抑制 。这 清楚 地表 明 , 活 的 流感 病 毒 灭 作 用 于 细胞 后 ,细胞 产 生 的一 种 可 溶性 物 质 干
长效干扰素研究进展
![长效干扰素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a990914c5da50e2524d7fdc.png)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Ch i n a B i o techno l o gy,2010,30(5):122-127长效干扰素研究进展田硕1徐晨2*姚文兵1(1中国药科大学南京2100092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2600)摘要干扰素是一类多功能细胞因子,是由哺乳动物细胞受到适宜刺激产生的一种微量的、具高度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具有抵抗病毒感染、抑制肿瘤生长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干扰素A血浆半衰期短而丙型和乙型肝炎治疗周期长,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
目前延长蛋白药物半衰期的方法主要有化学修饰、蛋白融合、定点突变技术联合和改造药物制剂释放系统,随着又一新型长效干扰素Z ALBI N即将上市,长效干扰素再次成为医药行业的聚焦点。
现针对干扰素A长效制剂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干扰素A半衰期定点突变PEG化白蛋白融合中图分类号Q816干扰素是一类重要的家族性细胞因子,具有抵抗病毒感染,抑制肿瘤生长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I FN蛋白家族基于它们的基因序列、染色体定位和受体特异性分为三型:I型包括I F N-A,-B,-X,-E,-J等亚型; II型干扰素由单基因家族I F N-C构成,又称为免疫干扰素;Ó型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称为I F N-K。
其中I FN-A的抗病毒活性最强,I FN-A分子的不同亚型由165~172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19kDa左右。
近20年以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I F N-A成为第一个用于临床的基因重组细胞因子,被美国FDA 批准应用于病毒性肝炎、癌症及多发性硬化症等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已有数年。
但是干扰素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易被肾小球滤过,体内不稳定,易被血清蛋白酶降解,血浆半衰期短而治疗周期长,需要频繁注射给药,患者依从性降低。
因此,改善重组I FN-A代谢动力学及药效学特征的研究正在广泛进行。
主要技术手段为:化学修饰技术、基因融合技术、定点突变技术以及药物传输系统,下文就以上技术在改造I F N-A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bee309b8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3f.png)
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细胞因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学分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细胞因子是指一类具有细胞激活、增殖、特异性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生物学活性的分泌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是调节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稳态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细胞因子的定义、分类、研究进展以及应用前景四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细胞因子的定义和分类细胞因子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分泌性蛋白质,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种组织和细胞中,发挥着调节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稳态的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通过自分泌或是影响附近的细胞使它们发生特定的生物学反应,包括激活、增殖、特异性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
根据不同的功能和功能表现,我们可以将细胞因子分为多种类型,比较常见的有:1、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和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合成。
2、细胞凋亡因子:促进受损细胞凋亡,调节正常细胞生长和功能。
3、白细胞介素:干扰素、干扰素诱导子、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等。
4、调节性细胞因子:细胞因子、调节性T细胞等。
5、其他类型:纤维连接素、细胞黏附分子、转录因子等。
二、细胞因子研究的进展近年来,细胞因子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在免疫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中。
例如,在肿瘤学和肿瘤治疗领域,腺苷酸酰化酶(ADAR)的抑制剂可用于促进TNF-a和IFN-γ的生产,从而加强T细胞的杀伤作用,这一技术在抗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潜力。
此外,细胞因子在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例如,改良的IL-2受体拮抗剂已成功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感染,比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
三、细胞因子的应用前景细胞因子在医学和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可以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等多个方向。
1、细胞因子作为抗癌治疗的目标在抗癌治疗中,细胞因子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广泛认可。
抑制细胞因子的生成在某些肿瘤治疗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同时,通过突变和基因靶向研究,人们更能够对这些细胞因子的诱导机制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395cae78762caaedd33d47a.png)
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摘要】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是体内重要的细胞因子,能够通过调控免疫相关基因的转录协调机体的免疫反应。
本文对 IFNγ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诱导机体的抗病毒状态、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免疫调节)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治疗应用Progress in Research on B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feron γTIAN Yuan△,DING Zhuang,YUE Yu-huan(△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62,China)【Abstract】Interferon γ(IFNγ)is an critical cytokine which coordinates immune response through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immunologically relevant gen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biological functions,including induction of antiviralstate,inhibi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induction of apoptosis and immunomodulation,as well as application of IFNγ.【Key words】 Interferon γ(IFNγ);Biological function;Therapeutic effect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最先被发现的细胞因子,根据同源性及受体特异性的不同,迄今为止,发现 3 类干扰素:Ⅰ型、Ⅱ型和Ⅲ型。
干扰素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f0c458302d276a200292e44.png)
干扰素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人和动物细胞受到适宜的刺激时产生的一种微量的、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是由Issacs和Lindenmann等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的。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DNA重组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会生产出大量高效的干扰素应用于人畜疾病。
同时中药也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从而发挥其各种生物学作用,相信随着中药有效成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干扰素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一、干扰素的分类干扰素是诱生蛋白,正常细胞一般不自发产生干扰素,只存在合成干扰素的潜能,干扰素的基因处于被抑制的静止状态。
根据干扰素的来源、生物学性质及活性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Ⅰ型干扰素Ⅰ型干扰素包括IFN-α与IFN-β等。
IFN-α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此外B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也能合成IFN-α;IFN-β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
IFN-α/β二者结合相同受体,分布广泛,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B细胞、T细胞、血小板、上皮细胞、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等。
2.Ⅱ型干扰素Ⅱ型干扰素即γ干扰素,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包括Th0、TH1细胞和几乎所有的CD8+T细胞)和NK细胞产生,IFN-γ可以以细胞外基质相连的形式存在,故通过旁邻方式控制细胞生长,其可以分布在除成熟红细胞以外的几乎所有细胞表面。
二、干扰素的来源基因工程干扰素在体外大规模生产人工干扰素,这就是基因工程干扰素。
基因工程α-干扰素系从人体细胞中克隆出α-干扰素基因,然后将此基因与大肠杆菌表达载体连接物构成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中,从而获得高效表达人α-干扰素蛋白的工程菌。
工程菌经发酵后可收集到大量菌体,将菌体破裂,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手段将α-干扰素蛋白从菌体中分离、纯化,即得到高纯度的人基因工程α-干扰素。
基因工程α-干扰素与血源性干扰素相比,具有无污染、安全性高、纯度高、比活性高、成本低、疗效确切等优点中国兽药114网。
回眸干扰素研究历程,全面认识干扰素_百替生物
![回眸干扰素研究历程,全面认识干扰素_百替生物](https://img.taocdn.com/s3/m/3b2d98cfda38376baf1fae55.png)
回眸干扰素研究历程,全面认识干扰素缪晓辉2007年是干扰素发现50年周年。
有关干扰素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涉及诸多领域,临床应用价值已经得到充分肯定,尤其是干扰素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应用,彻底打破了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无药可治”的局面,使得大量患者获益:或痊愈,或延长了寿命,或改善了生活质量。
干扰素的生物活性非常广泛,临床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
本文对干扰素的研(究)发历程和临床应用价值作简要评述。
一、病毒学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干扰素的发现病毒是一种最微小的生命物质,早年曾被定义为“可过滤因子”。
1892年Ivanowsky 发现了病毒颗粒,此后证实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寄生于细胞的微生物。
1935年Magrassi描述了一种现象:可引起脑炎的疱疹病毒株在家兔体内能够干扰同型脑炎病毒株的生长;同年Hoskin报道猴子感染黄热病毒亲神经株后能够免除同一病毒嗜内脏株的致死作用。
此后,上述“干扰现象”不断被发现,并确认非抗体和病毒本身所为。
1957年英格兰Mill Hill实验室的Isaacs和一位瑞士访问学者Lindenmann,发现鸡胚细胞与加热灭活的流感病毒一起处理后对活的流感病毒有抵抗能力,继而从细胞上清中分离出一种蛋白质,在干扰现象(interfere)的基础上命名其为干扰素(interferon)。
从此,干扰现象的神秘面纱被揭开。
从干扰素的发现和早期的研究历程,不难理解为什么干扰素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抗病毒因子。
二、干扰素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包括干扰素在内的许多具有免疫活性的蛋白质曾一度被称为淋巴因子(lymphokin),后来发现这些所谓淋巴因子可以由多种细胞产生,故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淋巴因子逐渐被细胞因子取代,而在当时,干扰素是最重要的细胞因子。
1979年至1987年间,Gresser 担任主编,先后出版了9集《Interferon》年系列丛书集。
1980年,国际干扰素研究协会还创办了一本名为《Journal of Interferon Research》的期刊,至1994年更名为《Journal of Interferon&Cytokine Research》,可见干扰素的地位。
兽用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兽用干扰素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9a0d2d108a1284ac8504388.png)
兽用干扰素的研究进展摘要IFN是细胞和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或者受核酸、细菌内毒素、促细胞分裂素等作用后,由受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广谱抗病毒糖蛋白,具有种属特异性、作用广谱性及无害性等生物学性质。
IFN不仅有免疫活性,而且还是体内一种递质和激素样物质,具有抗病毒繁殖、抗细胞分裂增殖及调节机体免疫三大基本功能。
主要针对IFN的产生、信号转导路径、作用机制以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干扰素;作用机理;研究进展1 干扰素的产生与分类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在流感病毒感染的鸡细胞中发现一种细胞分泌物质,可调节鸡细胞的抗病毒状态,这种物质被命名为干扰素(interferon,IFN),其分子质量为15-40ku。
IFN是细胞分泌的小肽,具有抗病毒、抗增生和免疫调节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
已经研究过的所有哺乳动物当中,全部具有IFN-α、IFN-β(Ⅰ型)的基因和IFN-γ(Ⅱ型)的基因。
IFN-β和IFN-γ具有种属特异性,而IFN-α表现出在异种动物细胞的抗病毒活性。
正常细胞一般不自发产生IFN,只存在合成IFN的潜能,IFN基因处于被抑制状态。
在有诱发剂的条件下,IFN基因解除抑制而获得表达。
根据信号转导受体复合物的不同以及序列同源性,IFN可分为Ⅰ型与Ⅱ型,Ⅰ型IFN是多基因家族的产物,包括14-20种IFN-α基因,1种IFN-β基因;Ⅱ型IFN只包含1个家族成员,即IFN-γ,它参与细胞相容性复合物(MHC)抗原的表达和免疫调节反应。
Ⅱ型IFN的抗病毒作用比Ⅰ型弱。
IFN-α主要为人或动物白细胞经诱生后分泌的一种23ku糖蛋白,其中包括1种信号前导肽和1种成熟肽。
信号肽能够引导IFN-α通过细胞膜而分泌到细胞外,然后信号肽通过蛋白分解,保留成熟的IFN蛋白。
其分子结构中包含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内啡肽(EP)的氨基酸序列,该种IFN及其受体的分布,在pH值为2时是稳定的。
IFN-β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在许多方面与IFN-α相似。
干扰素研究进展
![干扰素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f5641170b4e767f5acfce18.png)
干扰素研究进展转自:江西猪网摘要:干扰素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活性的细胞因子,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细胞功能,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
干扰素是一个大的基因家族,可分为3型,主要包括IFN-α、IFN-β和IFN-γ等。
基因工程干扰素已广泛地应用于病毒和肿瘤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取得了明显疗效。
科研工作者在研究其作用机理及治疗效果外,也在不断探索基因工程干扰素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新途径,改善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干扰素;抗病毒活性;抗肿瘤免疫干扰素( Interferon,IFN)是由英国科学家Isaacs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首先发现的[1]。
干扰素是由脊椎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分泌型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和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在免疫应答调控中处于中心地位。
干扰素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现已经证明在人及小鼠、羊、兔、犬、鼬等哺乳动物,以及大量野生动物、鱼类、龟类和昆虫等都有干扰素类似物质存在。
干扰素在医学和兽医学临床方面疗效显著,为病毒性和肿瘤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科研工作者除研究其基因结构、作用机理外,也在不断探索基因工程干扰素的临床应用,改善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 干扰素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IFN蛋白家族基于它们的基因序列、染色体定位和受体特异性[2]分为3型,即Ⅰ型、Ⅱ型和Ⅲ型干扰素,Ⅰ型包括IFN-α、β、ω、ε、κ[3]、δ、τ、δ[4]等,但IFN-δ、τ、δ只在猪、牛、反刍动物和鼠体内检测到,在哺乳动物中IFN-α/β是多基因家族,IFN-α包括25个以上的亚型[5]。
Ⅱ型干扰素由单基因家族IFN-γ构成,又称为免疫干扰素。
Ⅲ型干扰素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与Ⅰ型干扰素关系密切,称为IFN-λ[6-7],研究认为Ⅲ型干扰素有特殊的生理学功能[8]。
干扰素本身并非直接抗病毒物质,其抗病毒作用体现在多方面。
IFN对于病毒复制的任何阶段都具有靶向作用,包括穿入、转录、RNA稳定性、翻译起始、成熟、装配和释放过程。
干扰素研究进展
![干扰素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ea63d6e9b6648d7c1c74685.png)
() 1根据干扰素 的来 源和理化 性质L , 4 可将其 分为 I J 型和
tr f s i to n il al n,fr o rp r du n l ia p l aino nefrnwee sn aie eii ,f in ad l ̄h /sl om fpe a ̄ sc mc l i Ig a d ci c l p i t fitr o n a c o e r u marzd, Ke i ds Itreo y  ̄r nefrn;C tkn s om fpe a ̄t yo ie ;F r o ro r
维普资讯
安徽农业科学 ,ora o A hi gi Si20 。56 :70—10 Ju l f n u A r. c.0 73 { }10 72 n
责任编辑
孙红忠
责任校对
李洪
干 扰 素 研 究 进 展
侯相山, 王洪水 (营 业 院山 东 59 东 职 学 ,东 营2o) 71
摘要 干扰素 是一种 由体 细胞合 成和 分泌的 生物 活性蛋 白 , 1 7 自 9 年被 发现后 , 直是 细胞 因子基 础和 临床研 究的前 沿。概述 了干扰 5 一 素的概念及 分子结构 , 型及 来源 , 类 生物 学特性 , 能及作 用机 制 , 功 剂型及 临床 应用 。 关键词 干扰 素; 细胞 因子 ; 剂型 中图分类号 Q 6 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0 1 — 6 l 0 0 — 10 — 3 57 6 1( )6 070 0 2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638e814a300a6c30c229f5c.png)
畜牧与饲料科学Http://www.xmysl.cn●干扰素的研究进展银晓,关平原(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干扰素是人和动物细胞受到适宜的刺激产生的一种微量的、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
自被发现以来,由于其广谱抗病毒活性、抗肿瘤作用以及强大的免疫调节活性而成为免疫学、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其基因结构、作用机理、体外重组表达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
1干扰素的分类及一般特性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根据IFN的来源以及其对酸耐受程度将干扰素分为Ⅰ型和Ⅱ型2类。
迄今为止,Ⅰ型干扰素已发现IFN-α、IFN-β、IFN-ω、IFN-κ、IFN-τ、IFN-δ6种类型,而Ⅱ型却只发现IFN-γ1种。
人们还发现IFN-α存在着多种结构序列不同的亚型,分别命名为α1、α2、α3等,目前已鉴定IFN-α的亚型至少有23种。
最近新发现的IFN-λ被认为是一族新的干扰素,国际最新分类标准里将它命名为Ⅲ型干扰素,它分为3种亚型,分别为IFN-λ1、IFN-λ2和IFN-λ3。
干扰素的分子量为20~100kD,不能通过普通透析膜,但可通过滤器,比病毒颗粒小。
干扰素一般在56℃、30min不被灭活,-20℃可长期保存。
Ⅰ型干扰素耐酸,在pH值为2.0~10.0中很稳定。
Ⅱ型干扰素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不耐酸,不耐热,在pH值为2.0时极易破坏,在56℃、30min即被破坏。
干扰素一般由150~160个氨基酸组成,含17种氨基酸。
干扰素的一般特性是:①干扰素属于分泌性蛋白;②干扰素是诱生蛋白;③干扰素具有广谱性。
2干扰素的分子结构IFN-α各亚型均含有165~166个氨基酸残基,结构相似,无糖基,分子量约为19kD左右,不同种属之间的同源性为70%左右。
IFN-α分子含有4个半胱氨酸(Cys),在第99和199位半胱氨酸之间形成2个分子内二硫键。
干扰素在胆系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干扰素在胆系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ffbf7166bd97f192379e905.png)
Progression of interferon for biFANG Zhen,HUA Haiqing.The Medical College,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发性恶性肿 瘤 ,主要包 括胆 囊癌 (gallbladder cancers,GBC)、 以上 的患者在确诊后 1年 内死亡 ,仅 约 30%的患者能行 手术
肝 内胆 管 细 胞 癌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 肝 外 治疗 ,但 多数不能达 到根 治 ,且 术后 极易再 次复 发转 移。对
210046,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HUA Haiqing,E-mail:huahaiqing@ C¥C0.org.cn
【Abstract】 Interferon is a kind of cytokines with broad biological activity,it has a wide range of anti·tumor effect.Interferon
系肿瘤 发病率和死 亡率 不断攀 升 ,最新统 计数 据显 示 ,2013 后 ,提高其生活质量 ,一 直是 近年来 国内 、外研究 的重点 。本
年美 国新发 GBC和 ECC病例共为 10 310例 ,死亡 3230例 ,较 文就 干扰 素(Interferon,IFN)在胆系肿 瘤治疗 中的作 用及其
family includes three types,type I ,type Ⅱ and type III.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ype I interferon especially INF- 2b which con- bined with 5-FU·based chemotherapy can play a certain role in biliary tract cancer.and INF· combined with HELF chemotherapy regi— men is a nice regimen for advcanced gallbladder carcinoma.In addition to better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type 1/ interferon can in— hibit biliary tumor cell and promote apoptosis.When type I/ interferon combined with CaM—antagonist or Mifeptistone or Chinese medi- eine can be synergistic.Type llI interferons currently uses only for the treatment of viral diseases,but basic researches clearly demon- strate its anti—tumor effect,it is worth further study.This ar ticle reveiws the progression of intereron in treating biliary tract cancer.
干扰素调节因子家族的生物学功能和研究进展
![干扰素调节因子家族的生物学功能和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c844270a26925c52cc5bf4c.png)
・ l 2 7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干扰素调节 因子 家族 的生物学 功能和研 究进展
彭 亮
( 北华大学医学检验 学院 , 吉林 吉林 1 3 2 0 0 0 ) 摘 要: 干扰 素调节 因子 家族 ( I F N r e g u l a t o r y f a c t o r , I R F s ) 是一 类 多功能 的转录 因子 , 通过调 节干扰素 ( I F N) 、 干扰素刺激反 应元件 q S R E )  ̄ , 其 它密切相关基 因表 达而发挥 多种 生物 学效应。本文对其 家族成 员和研 究进展进行 简要综述。 关键词 : 干扰 素调 节因子 家族 ; 干扰 素 ; 信号转导
成熟 、 T细胞分化及抗病毒 , 从而调节免疫应答 。I R F 一 4可 以调节 白 人I R F 一 1 基 因定位于 5 q 3 1 . 1 ,编码区为 9 8 7 b p ,编码 的 I R F 一 1 细胞介素 4 ( I L 一 4 ) 、 I L 一 1 及I F N的表达 。也可 以在 巨噬细胞表达并 由3 2 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突变实验表 明 : I R F 一 1 反式 激活功能 区 与 P U . 1结合 激 活 I L 一 1启 动子 并 使 其 下 游 基 因 表 达 , B细 胞 中 主要位于羧基端 , 尤 其是 2 5 0氨基酸远端区域 。I R F 一 2基 因定位于 I R F 一 4 、 I R F 一 8及 I R F 一 2形成细胞特 异性异 聚体调节 细胞对 I F N的 4 q 3 5 . 1 , 编码 区 1 0 4 7 b p , 有3 4 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 其抑制转录 的功 反应 。I R F 一 4与成 人 T细胞性 白血病( A T L ) 发病有关 , 研究发 现经 能区位 于氨基端前 1 2 5氨基酸 ,二羧基端残基对其 功能影 响较小 。 H T L V转染的 A T L细胞系不表达 T a x 蛋 白, 但 表达 I R F 一 4 , 且 I R F 一 4 I R F 一 1 和I R F - 2 是 目前研究 较为深入的基 因, 它们结构相似但功能 普遍 表达 于急 性 或 慢 性 A T L患 者 的 外周 血 单 个 核 细 胞 中。 4 I I q F - 6 相反 , 两者竞争性结合相 同的顺式 作用 元件 。I R F 一 1 和I R F 一 2的相 互 协 调 可 以调 节 I 类 I F N基 因和 干 扰素 刺 激应 答基 因的 表达 , 1 9 9 7年 H a t a d a 癌 涪 陛 , I R F 一 2具 有 致 癌 活 性 , 两 者 表 达 失 衡 可 导 致 肿 了一个编码 5 2 . 4 k D蛋 白质的基因 , 与 鼠的 I R F 一 6基因高度同源 , 功 瘤形成 。I F N和病毒都可以诱导 I R F 一 1 和I R F 一 2表达 , I R F 一 1 结合 I 能未知 , 被命 名为 X I R F 一 6 , 它 的表达具 有时间 和空 间局 限性 , 可能 类I F N基 因和干扰素刺激应答基因上游调控序列 ,并激活其转录 。 调节非洲爪蟾蜍的神经轴体节发育 。 分 析认为 I R F 一 1可激活一 系列 呈现细胞 生长抑 制效应 的基 因 , 而 5 I RF - 8 / I GSBP I R F 一 2 可 以一直 由 I R F 一 1 对这些基 因表达 的诱导效应调控 。I R F 一 1 I R F 一 8又被称为干扰素保 守序列结合蛋 白,主要表达于造血系 和I R F 一 2除 了调控 I F N基 因的表达 之外也参与其它 I F N诱导性 基 统细胞 中。 通过促进髓系分化 和调节对 白血病细胞的免疫反应而与 因的调控 , 如 MHC 一 1 基 因、 血小板衍生生长 因子 ( P D G F ) 、 表皮生 长 人类 的髓性 自血病 发病密切相关 。它还通过调节 I F N诱导 的 I L 一 2 、 因子( E G F ) 等细胞因子。I R F 一 1 蛋白与其他 因子如 H 2 T F 一 1 / N F —K B I L 一 1 8基因的表达而调节 免疫反应 。I R F 一 8与髓系 白血病发病可能 协同激活 I F N基因转录 ,而 I F N又可以反馈刺激 I R F 基 因的表达 , 有着 重要关 系 , I R F 一 8缺 失 的小 鼠表 现 为对病 毒 的敏 感性 增加 和 表达的 I R F又参与调解 I F N诱导性基 因的转 录 , 从而提示 I F N系统 肝 、 脾 和淋 巴结肿大 , 以及类似人类 的慢性髓系 白血病 的血液改变 。 可能存在一个正 向反馈调控机制 。 I R F 一 8 在促 进髓 系分化 及 以及促 进 白血病细胞 刺激宿 主产生 的免 2 I I q F 一 3 、 I I q F 一 5和 I I q F 一 7 疫反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I R F 一 8 还可 以通过与 I L 一 1 2 、 I L 一 1 8基因 I R F 一 3基 因 定 位 于 1 9 q 1 3 . 3 — 1 9 q 1 3 , 由4 2 7个 氨 基 酸 残 基 组 成 。 的I S R E特异性结合而促进它们的表达。 6 I I q F - 9 I R F 一 5基因定位于 7 q 3 2由 4 9 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 I R F 一 7基 因定位 于1 l q 1 5 . 5 , 由5 0 3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三者都是病毒诱导产生 I 类 I R F 一 9与 I S G F 一 3在 结 构 上 和 功 能 上 具 有 密 切 的 关 系 , I R F 一 9和 I F N必要 的转录因子 , 在抗病毒感染性免 疫反应和先天 免疫 反应 中 I S G F 一 3 协 同参与 了 I F N的抗癌效应 。 I S G F 一 3也是一种 I R F , 由4 个 发挥重要作用 。 目前认 为 I R F 一 3是病毒诱 导 I F N 1 3产生所必需 的转 分子组成 , 3个分子位于胞浆而组成 亚单位 , 是I F N信号转导 的 录因子 , 它具 有广泛 的组织表 达 , 但 在病毒感染或 I F N处理 的细胞 靶区 ,第 四个分子位于核 内,构成 ^ y亚单位 ,是 D N A识别 区 , 该 中, I R F 一 3的 mR N A水 平未见升高。研究发现病毒感染使 I R F 一 3的 p 4 8蛋 白质又称 为 I R F 一 9 。I F N 一 激活 I S G F 一 3的可能机制是 I s — C 一末端的多个 丝氨酸和苏氨酸磷酸化 ,磷酸化后 的 I R F 一 3发生核 G F 一 3与 I F N —O t受 体 直 接 接 触 , I F N 一 仅 结合 受 体 后 通 过 J A K1 、 转位 , 并 与转 录激 活因子 C B P / p 3 0 0结合后转 录活性 明显增加 。 T y k 2 作用域 I S G F 一 3的 亚单位 , 后者 可快速酪氨酸磷酸化 , 并使 I R F 一 7对病毒诱导的 I F N O t / B 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 , 其 转录是 I S G F 一 3迅 速入 核 内与 I R F 一 9结合 成为 I S G F 一 3 ,因此 I R F ~ 9是 由干扰素刺 激基 因因子 一 3 ( I S G F 一 3 ) 激活产生 。I R F ~ 3和 I R F 一 7均 I S G F 一 3 诱导基 因转 录的主要成分 ,两者共 同发挥作 用才能调节 可 以其 同源或异 源二聚体形式与 I F N —O t 基 因( I F N A1 ) 的病毒反应 I F N的抗癌作用。 性元件中的 I F N A 1 启动子结合 , 启动 I F N A1 表达 。 病毒感染细胞 初 综上所述 , I R F s 是重要 的转录因子家族,随着对 它研 究的深入, 期, 细胞 内的 I R F 一 3 转 录水 平及磷酸化水平升高 , 激活 I F N 一/ 3上 游 I R F s 在I F N抵抗病毒 的免疫反应 , P A MP — T L R信 号通路 中识别 、 传 启动子 , 增加其蛋 白表达量 。 随着病毒感染 的加重和 时间的推移 , 细 递过程 中的作用, 以及造血 干细胞发 育 、 淋 巴细胞 分化 、 功能 的行 使 胞内 I R F 一 3的表达量逐渐下降 ,反之 I R F 一 7的 mR N A水平 和磷 酸 等过程 中的作用 和机制将会一一被发现, 为机体抵御病原体 的免疫 化水平迅速升高 , 并形成同源磷酸化二 聚体转移入核 , 结合到 D N A 机制 的阐明和免疫疾病 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上I S R E 区域 ,上 调 I F N 一 / 3 表 达 量 。释 放 到 细 胞 外 的 I 1 F N / B 参 考 文 献 可以与细 胞膜表 面 的 I F N O t 邝 受体 结合进 人胞浆 ,活化 . r v k 2和 [ 1 ] L I N D N E R D J ,K O L L A V . T a m o x i f e n e n h a n c e s i n t e r f e r o n — r e g u - J a k 2 , 二者又促使 信号转 导子和转 录激活 因子家 族( S T A T s ) 中的两 l a e d g e n e e x p r e s s i o n i n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c e l l s [ J ] . Mo l C e l l B i o c h e m , 个 成员 S T A T 1 和S T A T �
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e5cbf3e5a8102d276a22f42.png)
关 键词 : 细胞 因子 ; 检测; 进展
中图分 类 号 : S 8 1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4 — 5 0 9 0 ( 2 0 1 3 ) 0 5 — 0 0 1 4 — 0 3
通过相互调节 、 调控以网络的形式发挥生物学效应 , 一种
细 胞 因 子 常常 影 响 其 他 细 胞 因 子 的合 成 和 分 泌 , 而 某 些 细胞因子受体表达受到其他细胞因子的调控 [ 3 1 , 如I L _ 1 和T G F — p 分 别 促 进 或 抑 制 T细 胞 I L 一 2 的产 生 , T G F — p 可
增 殖 与分 化 。
3 . 3 具 有 炎症 介 导活 性 的细 胞 因子
细胞因子通过与靶细胞表面高亲和力特异性受体结 合 以旁分泌或 自分泌形式发挥生物学效应 , 通常 以极 低
的浓 度 在 p M( 1 0 — 1 2 m o l / L ) 水 平 就 能发 挥 显 著 地 生 物 学
细胞 因子是 指一 类 由免疫 细胞 和相 关细 胞产 生 、 分 泌
用的强 弱取决 于细胞 因子本身浓度 、 作用靶细胞 的类型
以及 同时 存 在 的其 他 细胞 因子 种 类 [ 2 1 。细 胞 因子 之 间 可
的高活性多功能小分子蛋 白, 不包括免疫球蛋白、 补体 和
一
般生理性细胞产物 , 具有很高的免疫调节活性 。目前已
主要包括 I F N 。I F N可与细胞膜上特异受体结合 , 进 而激活细胞内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 , 诱导产生多种蛋 白
质, 介 导 不 同 的抗 病毒 机 制 。
干扰素抗肿瘤机制及其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抗肿瘤机制及其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3622e3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86.png)
干扰素抗肿瘤机制及其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张婷婷;仲金秋;曹玉珠;吴佳伟;陈文星;王爱云;陆茵【摘要】干扰素(interferons, IFNs)是多功能细胞因子家族成员之一,是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近年来研究发现,IFNs能够通过调控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转移及血管新生、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发挥强大的抗肿瘤作用.将其与其他肿瘤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可抑制多种血液系统肿瘤及实体瘤的发展进程.同时,采用IFNs诱导剂或将IFNs与新兴免疫疗法联合应用能明显增加肿瘤治疗效果.该文综述了近几年报道的IFNs抗肿瘤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为后续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一定指导.%The interferons(IFNs) are a family of the multifunctional cytokines, which are a kind of highly active and multifunctional glycoproteins.Studies in recent years have shown that IFNs exert a powerful antitumor effect by regulating the proliferation of tumor cells, suppressing tumor metastasis and angiogenesis, and activating antitumor immune bined with other tumor treatment methods, it can inhibit the development of a variety of blood system tumors and solid tumors.In addition, the use of IFNs inducers or IFNs combined with emerging immunotherapy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tumor therapy.This review focuses on our understanding of antitumor mechanism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IFNs, and provides some guidance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clinical treatment.【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年(卷),期】2017(033)009【总页数】5页(P1195-1199)【关键词】干扰素;肿瘤;分子机制;转移;免疫;临床治疗【作者】张婷婷;仲金秋;曹玉珠;吴佳伟;陈文星;王爱云;陆茵【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药防治肿瘤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药防治肿瘤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药防治肿瘤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5;R341.1;R730.22;R730.51;R977.6肿瘤作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及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已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1]。
I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I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f592b392f60ddccda38a026.png)
I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目前已经发现的细胞因子有200多种,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因子被发现,并且随着细胞工程技术和蛋白重组技术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多的细胞因子重组蛋白被纯化制备。
细胞因子功能多样,不同因子间可以相互作用,同一因子可以有不同的功能,因此,细胞因子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功能图。
而细胞因子想要发挥作用,必须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行。
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后,会对细胞产生作用,可以刺激细胞生长增殖分化,调控机体免疫应答,为在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缺陷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数据,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指导依据。
细胞因子受体一般分成四个类型:Ⅰ型细胞因子受体(Type ⅠCytokine Receptor)、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Type ⅡCytokine Receptor)、TNF超家族受体以及趋化因子受体。
在本文,将主要介绍Ⅱ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Type ⅡCytokine Receptor ),也称干扰素受体家族(Interferon receptors family)。
主要包含Ⅱ型白介素(IL-10,IL-19,IL-20,IL-22等)受体,Ⅰ型干扰素(IFNA,IFNB)受体和Ⅱ型干扰素(IFNG)受体。
此类受体的结构特点治是在膜外区近氨基端含有四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细无Trp-Ser-X-Trp-Ser序列,一般为具有高亲和力的异二聚体或多聚体。
II型细胞因子受体的细胞外结构域由串联Ig样结构域组成,细胞内结构域通常与属于Janus激酶(JAK)家族的酪氨酸激酶相关。
Ⅱ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最早和最深入的应该是干扰素(IFNs)及其受体。
干扰素主要有两种类型:I型和II型。
I型干扰素包含IFN-α、IFN-β、IFN-v、IFN-d和IFN-t,II型干扰素仅含有IFN-γ。
I型干扰素与其受体相互作用可以激活多种信号转导通路,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如抗病毒、抗增殖、免疫调节和发育活性等。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f1e65fd4d15abe23482f4d77.png)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高等生物化学中期答辩作者:ZJJ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药物化学学号: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作者:摘要:干扰素是人体受到病毒或双股RNA刺激物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由细胞合成及分泌的一族蛋白质类,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干扰病毒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从而阻止或限制病毒感染,是目前最主要的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生物制品。
本文就干扰素的分类、分子结构、作用机理、生物学活性、体外重组技术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做出预测展望。
关键词:干扰素研究进展应用前景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interferonAuthor:(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072,China) Interferon (IFN) is human body gets virus or double stranded the exciting generation immunity of RNA exciter is respondent, by the cell synthesis reaches excretive gens protein kind ,has the function of regulating the immune functio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dy's defense system. It can prevent or limit viral infection by interfering with viral gene transcription or translation of the viral proteins,so it is the mai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biological products.The research of interferon classification, molecular structure,mechanism of action, biological activity, vitriol recombination techniques and related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re reviewed in the paper, and forecasts the prospect to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 words: Interferon Research progress Application Prospects前言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由Isaacs和Lindenmann等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的。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d3418df5022aaea998f0f82.png)
在 畜 禽 疾 病 上 的 应 用
1、猪白细胞干扰素 1998年 刘万钧等用Vero 传代细胞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进行干扰试验, 1998年,刘万钧等用Vero 传代细胞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进行干扰试验, 证明猪白细胞干扰素能有效地抑制PEDV 的繁殖活性, 剂量为100U/ 证明猪白细胞干扰素能有效地抑制PEDV 的繁殖活性,在IFN 剂量为100U/ ml 时可明显 抑制, 1000U/ ml 可显著抑制,2500U/ ml几乎可完全抑制。 抑制, 可显著抑制,2500U/ ml几乎可完全抑制。 几乎可完全抑制 抗新城疫病毒(NDV) 2、抗新城疫病毒(NDV) 2003年 王玉东等报道,发生新城疫后,在相同饲养条件下, 2003年,王玉东等报道,发生新城疫后,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采取试验和对照治疗方 表明使用干扰素、抗生素和多维素治疗的集群停止死亡。 法,表明使用干扰素、抗生素和多维素治疗的集群停止死亡。 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3、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 2004年 李风华等报道,发病率为60 %26日龄肉鸡用囊病康 黄氏灵等中药治疗, 日龄肉鸡用囊病康、 2004年,李风华等报道,发病率为60 %26日龄肉鸡用囊病康、黄氏灵等中药治疗,效 果不明显,死亡率达12 ,后来用干扰素注射 后来用干扰素注射, 天死亡率降到2 ,第 天停止死亡, 果不明显,死亡率达12 % ,后来用干扰素注射,第2 天死亡率降到2 % ,第3 天停止死亡, 治愈率98 %。发生IBD 后使用IFN 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治愈率98 %。发生IBD 后使用IFN 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2001年 等报道,采用100LD50 的超强毒株HK46 感染38 日龄的SPF 2001年,Mo 等报道,采用100LD50 IBDV 的超强毒株HK46 感染38 日龄的SPF 鸡8h 肌肉注射或分别用011mgrGGIFN 后,再012mgrGGIFN - α肌肉注射或分别用011mgrGGIFN - α 进行肌肉注射和口服治 天后, 使用rGGIFN 的鸡可成活30 %~ ,而未使用干扰素的鸡群仅能成 疗, 7 天后, 使用rGGIFN -α的鸡可成活30 %~50 % ,而未使用干扰素的鸡群仅能成 %。 活10 %。 病毒( 、抗 病毒( IV) 2001年 夏春等克隆和鉴定了我国三黄鸡干扰素基因,并用QIAexpressIV 2001年,夏春等克隆和鉴定了我国三黄鸡干扰素基因,并用QIAexpressIV 原核表达 系在M15工程菌中表达了N′端含6 个组氨酸(6 M15工程菌中表达了N′端含 的融合蛋白。 系在M15工程菌中表达了N′端含6 个组氨酸(6 - His) 的融合蛋白。在鸡胚实验系中 抗禽流感病毒效果好。 6His - rGGIFN - α抗禽流感病毒效果好。 氏病( 、 氏病( D 2004年 李风华等报道,临床诊断为MD MD的病鸡 2004年,李风华等报道,临床诊断为MD的病鸡 ,用IFN 按500 只/ 瓶加白细胞介素 (500只 肌肉注射,3 天后鸡群状态好转,康复较好。 - 2 (500只/ 瓶) 肌肉注射,3 天后鸡群状态好转,康复较好。 、抗 是细胞介导免疫的重要免疫分子,不论是外源性IFN γ,还是内源性的 IFN - γ是细胞介导免疫的重要免疫分子,不论是外源性IFN - γ,还是内源性的 γ,都表现了强大的抗虫效应 外源性的IFN 都表现了强大的抗虫效应, 具有强大的抗感染效应, IFN - γ,都表现了强大的抗虫效应,外源性的IFN - γ具有强大的抗感染效应,内源 性的IFN - γ在阻止弓形虫增殖、促使休眠状态弓形虫包囊形成、防止包囊的活化突 性的IFN 在阻止弓形虫增殖、 促使休眠状态弓形虫包囊形成、 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2508ed250e2524de5187e53.png)
扰素的研究进展李雅林、牛钟相干扰素是由培养的细胞或细胞体因病毒感染或其他诱生剂作用所产生的一类非特异性抗病毒物质,干扰素由寄主细胞编码,是细胞基因自我稳定的反应产物,是调节细胞功能的重要物质。
干扰素是一种分子量为20-30Kda的糖蛋白。
对哺乳动物的研究表明,其干扰素具有两种类型:即Ⅰ型和Ⅱ型。
前者又分为IFN-α、IFN-β、IFN-ω;后者仅有一类,即IFN-γ。
鸡干扰素至少存在Ⅰ型和IFN-γ两个型别。
有3种类型的干扰素,即由纤维素和上皮细胞形成的纤维素上能上能下细胞干扰素、由白细胞形成的白细胞干扰素以及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形成的免疫干扰素。
在兽医上,干扰素可用作免疫佐剂,在抗病毒感染时,在初次免疫反应尚未形成前发挥免疫作用。
一、 IFN基因结构:IFN根据其生物学及抗原性不同,分为IFN-α、IFN-β、IFN-γ3种类型。
目前已发现人IFN-α有20余种亚型,人IFN-β及IFN-γ3各只有1种,未发现亚型。
IFN基因全长约2.2kb,由5′端非编码区、信号肽编码区、IFN结构蛋白编码区和3′端非编码区组成。
其中IFN-α基因无内含子,信号肽编码区有69个碱基对(bp),编码23个氨基酸多肽;结构蛋白编码区长498bp,编码166个氨基酸结构蛋白。
不同亚型,其氨基酸序列不同。
IFN-β基因也无内含子,信号肽编码区仅有63bp,编码21个氨基酸多肽;结构蛋白编码区长498bp,编码166个氨基酸结构蛋白。
IFN-α和IFN-β基因串联在一起,定位于人第9对染色体短臂。
IFN-γ基因含3个内含子,信号肽编码区有69bp,编码23个氨基酸多肽;结构基因编码区有429bp,编码143个氨基酸结构蛋白。
定位于人第12对染色体长臂。
信号肽具有引导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的功能。
二、IFN的作用及机理:1.抗病毒作用。
三型干扰素均有抗病毒作用,动物实验证明,γ干扰素抗病毒活性远较α型低,γ和β型干扰素有相互加强抗病毒作用,干扰素虽有抗病毒作用,但抑制病毒的程度,因病毒不同而千差万别,甚至同一病毒的不同血清型对干扰素的敏感性亦不相同。
干扰素研究进展
![干扰素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cc671abb0717fd5360cdc46.png)
胞 ; 干扰 素则 主要 由 T细胞产 生 , ^ y 在一定 条件下 也可 由自然 杀伤细胞 ( K细 胞 ) 生。其他动 物 中各类 型 N 产 干扰素 的组织 细胞来 源也 有差 异 , 像草 鱼干扰 素 主要
( H ) 病毒 等作为诱导 剂 , PA 、 均可利用半数细胞病变抑 制法 ( P I ) 到诱导 生成 的干 扰 素活性 【 。项黎 C E5 测 0 新等还用草 鱼出血 病病毒 ( C V) G H 体外诱 导草鱼 白细
胞产生干扰素 。
干扰素的分子 量 一般 为 2 0~10 D, 能透 过普 0k 不
相容性 复合 体( C 类 抗原的表 达和免 疫调节效 应 , MH )
胞一般不 自发产生干扰 素 , 只具有合 成干扰素 的潜 能。 正常情况下 干扰素 基 因处 于被抑制 的静止状 态 , 在 但
有诱 发剂存 在的条件下 , 便能摆脱抑制 、 获得表达 。干 扰素可在 多 种诱 导 剂 的诱 导 下 产 生 , 植 物凝 集 素 用
但其抗 病毒作 用 比 I型干扰素 弱。
在人体 中 , 各类 型干扰 素 的组织 细胞 来源 不尽 相 同。如 d干扰素主要来源 于 B淋 巴细胞 , 外 巨噬细 此 胞和裸细胞 ( ul N l细胞 ) 也可 产生 一部分 ; p干扰素 主
要 来源 于成 纤 维 细 胞 和 上 皮 细 胞 , 分 来 源 于 巨 噬 细 部
的一员 , 是一类高 活性 多功能 的糖蛋 白。大量 临床 研
究结果 表明 , 干扰素 除抗病毒 活性外 , 还具 有广泛 调节
功能 , 如调节 和控制 细胞 复制 、 增生及机 体免疫 系统功 能, 在恶性肿瘤、 免疫 疾病 、 管增 生性疾 病 和纤 维化 血 疾病 等 病 理 状 态 中 发 挥 作 用 。随 着 分 子 生 物 学 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免疫学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班级:12级兽医硕士学号: 2012408012姓名:高家登细胞因子(干扰素)的研究进展细胞因子是由活化的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一些基质、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的一类非抗体、非补体的可溶性物质。
1957年Tsaacs等发现病毒诱导细胞产生一种能干扰病毒复制的可溶性蛋白质,将其命名为干扰素,这是正式命名的第一个(类)细胞因子。
此后,人们陆续发现了一系列的细胞因子。
20世纪70~80年代是细胞因子研究十分活跃的时期,在此阶段,有关细胞因子的研究有两个重要发展:一是细胞因子命名的统一;二是细胞因子纯化、鉴定技术的发展和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
细胞因子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功能,但正常情况下机体内产量极微,因此,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获得重组细胞因子是临床应用及进一步阐明细胞因子功能的重要一步。
到目前为止,至少有7种动物的多种细胞因子被克隆,这些细胞因子包括了IL-1~IL-13、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在已克隆的细胞因子中,大多数已获得表达,其中以绵羊的表达种类最多,包括IL-1、IL-2、IL-6、IL-8、IL-10、TNF-A、INF-C等。
牛、鸡、猪、猫等的IL-2也已获得重组蛋白。
细胞因子的分类细胞因子种类很多,根据细胞因子的基本理化性状和主要生物学活性进行综合分类,主要细胞因子有:(1)白细胞介素(IL) 为在白细胞之间传递免疫调节信息的生物分子,目前已认定了至少15种IL(IL-1~15),成为免疫学中最庞大、也是最重要的一类细胞因子。
(2)干扰素(IFN) 为能干扰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一类蛋白质。
现已知IFN 可分成不同的类型,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3)造血生长因子(HGF) 能使造血前体细胞分化增殖的生物分子;主要作用是调节机体的造血功能,包括各种集落刺激因子和红细胞生成素等。
(4)肿瘤坏死因子(TNF) 能使肿瘤组织坏死并能杀伤肿瘤培养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其中由巨噬细胞产生的称为TNF-α、由淋巴细胞产生的称为TNF-β。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干扰素在畜牧兽医中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1、动物干扰素的分类动物干扰素的分类鉴定工作主要在哺乳动物中展开,目前按国际标准已经得到三大类干扰素,每一类干扰素有不同型,每一型又可被分成不同的亚型,其中I类干扰素(IFN-I)包括IFN-α、IFN- β、IFN- ω、IFN- τ、IFN-δ、IFN- κ、人IFN-δ 、IFN-τ,其中IFN -τ发现于反刍动物滋养层口,IFN-δ发现于猪孕体的滋养外胚叶;II类干扰素(IFN-II)中只包括IFN- γ,它的主要作用是激活巨噬细胞的杀灭微生物的作用;III类干扰素(IFN-III)指IFN- λ ,分IFN- λ-l,2和3三个亚型,也称为IL-28A,IL-28B和IL-29,与IFN-I相似,IFN-III 主要在对病毒的自然免疫中在为数不多的几种细胞中起作用。
2、动物干扰素的差异性动物干扰素在分类上虽然大体上分为三大类,但是与人干扰素不同,动物种类多,而在不同动物中得到的干扰素其在基因序列上有较大差异,例如:(国内夏春、汪明等)研究发现犬IFN-α与猪、猫和鸡干扰素同源性均低于30%,提示我们,对于动物干扰素的研究工作需要具体到种属上,同时也提示我们,动物在不同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进化,形成了每种动物独特的生理特性,这是导致动物干扰素种间差异较大的一个原因,而随着多种动物类似的饲养管理模式和动物的继续进化,动物干扰素在结构和功能上可能也会有所改变,抓住这种进化规律,打破动物干扰素种间差异也将成为可能。
3、动物千扰素的作用机制干扰素在动物机体内的表达受基因的调控,动物细胞由于病毒或非病毒性诱生剂作用后,便可解除干扰素基因抑制物的作用,使基因得以表达,合成干扰素。
合成的干扰素再与特异的细胞受体结合,通过细胞因子的信号传递从而使细胞相应基因激活,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抗病毒作用,主要是通过间接作用诱发多种蛋白因子ADAR、PKR、MX、OAS、RNaseL等发挥抑制病毒翻译、降解病毒RNA、抑制病毒复制和病毒外壳形成来实现抗病毒作用;(2) 抗细胞增殖作用,可调节增加MHC的表达,激活NK细胞和T细胞,抑制肿瘤细胞血管的生成,从而起到抗肿瘤细胞分化增殖的作用;(3)免疫调节作用,可增强免疫球蛋白IgG的受体表达激活并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T细胞、B 细胞的激活作用,也可增殖NK细胞,提高动物机体的天然免疫系统的免疫作用。
4、动物干扰素的基因工程研究基因工程改造和生产干扰素是现在研究的一个重点,由于动物干扰素直接生产成本高、种间差异大和干扰素在动物体内不能长期稳定存在等原因,需要对其进行基因工程生产和改造,另外,干扰素动物分泌量低,所以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大批量制备高效高纯的干扰素也是研究方向之一。
现在国际上大部分采用酵母等真核生物细胞作为干扰素的表达系统,从理论上说更加接近于实际临床动物中的应用,国内目前还主要采用大肠杆菌、乳酸菌等原核生物细胞作为干扰素的表达系统和生物发酵器。
5、动物干扰素的临床应用现在动物干扰素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只用于一些常见的难以治愈的病毒性传染病,一般用于紧急应急,当接种某一疫苗后而免疫效力还未产生的一段时间内,辅助接种干扰素会起到紧急防治病毒性传染病的效果。
在临床应用性研究方面,国内外主要致力于提高干扰素效率、延长干扰素机体内半衰期和扩大动物干扰素的效力范围。
现在应用最多的是猪干扰素制剂,可是有研究表明猪干扰素制剂在对禽类、犬类疾病时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对犬类疾病时完全无效,而对于犬干扰素,由于专利的申请,限制了犬干扰素医药制剂的研发,而随着犬类动物在人类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速研发犬干扰素医药制剂,更好的防治犬类疾病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可见动物种间差异对干扰素应用方面带来的影响较大。
为了提高干扰素效率、延长半衰期,很多学者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除基因工程改造外,还有学者通过设计新的干扰素载体来进行干扰素体内保护,使其作用效力更加稳定持久,其中日本学者研发的长效淋巴细胞样干扰素皮下应用剂型干扰素制剂就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扩大干扰素的效力范围,科研工作还在向着研究不同种属动物干扰素间结构、功能及调控因素等方面的关系,力求找到所有动物干扰素的共同点,加以利用开发,争取制备出新型的广谱、高效干扰素临床医用制剂。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1)疫苗免疫失败后的临床补救治疗。
当错误使用毒力较强的疫苗免疫,或免疫时未察觉鸡群有潜在性疾病感染等情况时,导致疫苗免疫后鸡群出现病症,此时可使用干扰素进行紧急补救治疗,减少损失。
(2)家禽家畜各种病毒性疾病,如猪的口蹄疫、蓝耳病、鸡的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即当发生上述疾病时,在使用其他抗病毒的同时配合使用干扰素,可提高疗效,加速康复。
(3)家禽家畜免疫抑制性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淋巴白血病等的预防注意事项1.本品应在有经验的临床兽医师指导下按规定剂量、疗程和投药途径使用。
2.在使用本品的前后各三天内严禁使用弱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不受限制,但不能混合一起注射。
3.本品可同其他抗生素、中药制剂、卵黄抗体同时使用,无配伍禁忌。
4.本品无免疫抑制性,故长期使用不会有耐药性产生。
5.本品饮水给药时,水温不得超过30℃,开瓶一次用完。
6、目前动物干扰素研发存在的问题动物干扰素的临床使用率和医药制剂的研发工作要远远落后于人干扰素的应用和研究,这可能和几个方面有关系:一是成本问题,高纯高效的干扰素制剂其成本较高,对于基层的畜牧业生产者是较重的经济负担;二是干扰素药效持久性问题,干扰素属公泌蛋白,摄入动物机体后,短时间内易被消化降解,造成干扰素的全部疗效还没有发挥出来就已经失效浪费,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三是种间差异的限制,研究表明干扰素在同源性方面,不同的动物种间差异较大,而市场上的动物干扰素制剂种类很少,主要是猪、牛干扰素最常见,从而对动物疾病的对种对症治疗带来了限制;四是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基因工程干扰素医药制剂,虽然在对病毒效价、药力持久性方面都有所改良,但是有资料显示,基因工程干扰素较天然型干扰素更易引发动物机体的抗干扰素中和抗体,从而使干扰素失效,为今后疾病的防治带来困难。
所以,应对这些问题,科研工作者对降低干扰素医用成本、延长干扰素动物体内半衰期、开发更多种动物干扰素医药制剂、减少动物抗干扰素中和抗体产生机率方面的研究应该加大力度。
犬干扰素α的制备及活性测定目的:干扰素α是由脊椎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分泌型糖蛋白它具有广谱抗病毒和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
干扰素按理化性质可分为α,β和γ三个型,α干扰素是由能在脊椎动物的各种类型的细胞增殖的病毒诱导白细胞产生的其,主要活性是抗病毒,因此制备干扰素α可治疗犬细小病毒病、犬瘟热等高致死性病毒病。
材料和方法:材料:pBV220表达载体,pMD18--T载体,限制性内切酶EcoR,连接酶,大肠杆菌,犬肾细胞,水泡性口炎病毒,伴刀豆球蛋白A,RNA提取试剂盒,M--MLV反转录酶,rTaq酶,及其他相关的实验室设备。
方法:1、根据GenBank中所公布的犬干扰素α的基因序列进行引物设计。
2、犬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总RNA的提取。
3、CaIFN--α cDNA片段的克隆与测序。
4、表达载体的构建。
5、工程菌的诱导表达。
6、表达产物的提取和纯化:包涵体的获得和表达产物的变性复性和纯化。
7、活性的测定: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进行干扰素α活性的测定方法:采用犬肾细胞--水泡性口炎病毒体系测定干扰素的活性,设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
空白对照组:将犬肾细胞接种于96 孔板。
阳性对照组:将犬肾细胞接种于96 孔板,每孔再加入含水泡性口炎病病毒。
阴性对照组:将犬肾细胞接种于96 孔板,加入倍比稀释的干扰素α作用,每孔再加入含水泡性口炎病病毒。
将以上三组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后观察,在阴性对照组的某一孔出现与空白对照组相同,则证明我们所制备的干扰素α可保护细胞不受水泡性口炎病毒的感染,最后我们可输入稀释倍数经软件分析,以便准品测定其生物活性值。
结果讨论参考文献1、王照、夏咸柱等. 动物干扰素的研究进展中国动物检疫20122、李群芳、江宁朋. 细胞因子的研究概况山东畜牧兽医20113、韩森等. 动物干扰素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4、王艳、王海震等. 犬α干扰素基因的高效表达及其活性测定中国病毒学20055、殷玉和,李莹莹等. 犬干扰素α制备工艺的优化中国兽医杂志社20126、任玉莹, 范泉水等. 基因工程犬干扰素仅的制备及纯化工艺生物技术通讯20097,、殷玉和,李莹莹等. 犬α干扰素的原核表达及活性检测畜牧与兽医20128、陈忠广. 犬干扰素γ的复性及活力测定东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