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论音乐对人生理及心理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音乐本体与人的生存、情感的关系
1、音乐首先是一种艺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其通过时间展开,以声音作为媒介,靠人的听觉来接收,这也是音乐与其它艺术的本质区别。
艺术的本质是表现的,其源自于生活而高于、抽象于生活。可以从艺术的起源看得,最初艺术是与生活合在一起的,也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艺术可以表现生活的本源和抽象的存在。因此,再没有艺术学习基础的人,其前意识和潜意识都有艺术抽象的存在,也能够受到艺术表现的感染,对于现代人,这个能力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音乐在这些方面上也不例外。然而,音乐相对于一般的艺术形式而言,其擅长表现的方面是很独特的。首先,音乐的表现是非直观的。人们看到文字“鸟”,定可以联系起鸟的形象;人们看见鸟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等等,甚至看到舞蹈演员在舞台上扮演鸟,受众都可以在大脑中投射出鸟的种种形象。不过,音乐并不擅长来描述现实世界,其很难像之前所列举的事例那样来描述一个现实世界的鸟。其次,音乐的表现是非言语性,它很难写实的、逻辑的来描述现实事物或者一件事情,这样一来,就能让语言能力欠缺的人也有机会通过音乐来交流。
由于音乐在本体上的种种特殊性,决定了音乐擅长的表现对象和表现方式都是有自身的特点和逻辑。音乐最擅长表现的是人的情感情绪和抽象的宇宙运行规律或抽象的人(小宇宙)的生理存在规律。可以说,即使音乐试图表现现实事物、事件都是要经过人的情感与感觉作为中介来指向的,简单的说就是音乐-心-事物(事件)。
音乐的表现是通过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来实现的。
生理层面的主要是听觉刺激,而听觉刺激的声音的源头是物体振动发出的声波,声波对人生理的影响是有规律可循的,过低过高的频率(次声波、超声波)、过快或过慢的节奏(嘈杂的噪音或长时间不变的单音)和过高的振幅(音量过大)都对人有损害。声音不但是对人有生理方面的影响,并且对其它的生物也一样有影响:有人做过实验,向2组小麦每天播放一定时间的音乐,一组播放古典音乐,另一组播放摇滚音乐,其结果是,听古典音乐的那组小麦增产了,而听摇滚音乐的小麦却会减产。音乐对植物都会产生如此明显的生理影响,那么对于高等动物的人来说,其影响要远大于植物,毕竟音乐是人创作的,也是为人而创作的。也有人做过统计,如果长期爱听摇滚音乐、重金属音乐或无调性音乐的人容易暴躁且身体系统有紊乱的倾向;而莫扎特、巴赫的音乐则广泛用于胎教和早教,会使小孩的平衡协调感加强、性情温和、甚至提高智商和增强身体的免疫能力。总之,对人生理有益的音乐都是要符合形式美法则的(后文将论述),反之则有害。
如果是以生理刺激为主的音乐,那么其必不能成为好的音乐,因为生理刺激只是音乐最为浅层次的外表,其丰富的内涵都以音乐的另一特性,表情性的目的而存在。也就是说音乐不但对人会有生理刺激,还会对人有心理层面的交流和影响。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诸多符号中,唯一可以直接表现情感的。像文字、美术等等其它的符号,它们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现情感。最典型的如美学名篇《二十四品》(诗歌的形式)中的那样,通过种种外部事物或环境的描写,让人感到身临其境,再让人产生情感反应;又如像梵高的名画《向日葵》,通过夸张的外型与色彩对比,是让图画这一本体,让人有疯狂和不安的感觉,而图画中的向日葵本身,并不是情感的直接表现,而是要拿它和自然界真正的向日葵进行比较,欣赏者才会有情感体验。
音乐表现情感的形式则与其它人类符号完全不同,它是通过与情感的构成和运动形式有异质同构的关系来实现的。为什么音乐可以做到这一点呢?最重要的原因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也就是说音乐也是一个直接的运动过程,而人的情感活动也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运动过程,这是其它人类符号所不能做到的。另外,人的心理活动的运动形式也与音乐要素的组织形式非常相像,高低起伏、重复反复、速度变化、强度变化、多线条复合运动、对比统一……这些
即是人心理的运动方式,也是音乐的组织形式。这说明,音乐与格式塔心理有着异质同构的关系,也正如苏珊·朗格所说的:“音乐是有意味的形式”。
2、音乐的基本要素、表现手段与人生理、心理反应的关系
音乐对人类情感的直接表现是其他艺术门类所不能比拟的,非语义性和非具像性的纯粹形式表现越过了理性的认识和理解。然而,作为人的精神创造物,音乐无非是人自身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反映,是经验性地利用声音材料,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和适应人的审美需求而创造的,不同的思想情感内容将要求作曲家运用相应的表现手段和表现原则。
音乐的基本要素、表现手段主要有:音高、音长、和声、节奏、曲式、音色、速度、力度等等。
(1)音高是声音的高度,从物理上说,是音源振动的频率,声音越高,人的感觉越紧张,声音越低则是感觉沉重。音长则是声音维持的时间,音长短,感觉紧促,音长长则感觉慢甚至因缺少变化而感到沉闷。
旋律是由音高和音长的结合(有一定节奏)而成,是音乐最重要的基本要素之一。旋律往往凸现于一切音乐表现因素之上,最易为人的听觉所感知和领悟,表达一定的音响概念和情感意味,能描述人的内在感觉世界,体现与心理活动相类似的逻辑。而且,旋律手段在选择乐音上处于优越的地位,音乐创作灵感也往往以旋律的样式出现于作曲家的脑海中。
当然,旋律并非仅是乐音的高低与长短组合,是一种曲调,并非无任自由,而是受到音乐作品的整体构思和调式、调性的潜在约制,也与音乐的其它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段相辅相成。(2)节奏(包括节拍、节奏型)是赋于音乐旋律生命力的脉动。节奏以其各种不同的时值长短结合动态地推动着音乐的进行。音乐的时间性结构是节奏于音乐的主要价值,这种时间性结构是音乐作品的框架。节奏作为音乐本体结构要素所体现出来的结构力,同构于宇宙化规律,也与人的生理、心理运动机制同构,向我们揭示了音乐本体与大千世界与人的主体生理、心理密切联系。节奏的语言表现功能、生动而变化多样的表情能力给予我们逼真的生命跃动的各种感受。
一般而言,快节奏的音乐给人以欢腾、热烈、激动或急促紧张的感觉;而慢节奏的音乐一般表现舒缓、沉闷或是深层的意境。
(3)对于音乐的基本要素的和声,应该分为静态的动态的不同考察角度。
静态的和声是指单个的和弦,即是由2个或以上的音叠置而成。由于音与音之间的泛音列的不同,因此,如果叠置的音组合的共振多些,就使其听起来比较和谐,使人感到纯洁、单纯或者会乏味;共振适中(不多不少)的和声在音乐中很有意义,它会使人有张力和色彩感;共振少的则有冲突感、不安全感。
动态的和声是指和声进行,从一个个和谐的组合排列,一般遵循和谐-不和谐-和谐的规律组合排列。人的心理既可以承受谐和,又可以承受不谐和,但总是在追求着谐和,因谐和是一种自然的美和心理的舒适状态。人对声音的敏感度要超过其他的知觉,对声音的谐和及不谐和有着本能的敏锐反应。因此和声作为时间中运动的形式,和声进行可以表现人情感细微变化的过程。
和声的神妙还在于变幻纷呈的色彩变化感。色彩不由使人想起绘画,绘画的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是明确的颜色,而音乐显然没有这种功能。但音乐的色彩同样是可感的,只不过途径不同而已。由于“通感”作用,从音乐的和声音响中听到“颜色”,正如在山水画中看到“流水声”一样。不仅如此,和声所产生的色彩感更能够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其原理与色彩对人情绪的作用是相同的。
(4)曲式是音乐各表现因素的整体生命组成。作为形式感较强的音乐艺术,呈示、对比、发展、再现等原则无不受到曲式思维的约束,曲式思维实际上就是一种音乐思维。音乐曲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