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爱玲散文的世俗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张爱玲散文世界中的世俗与苍凉
文院09级3班隗华1090100105 摘要:
本文的重点探讨对象在于张爱玲的散文创作。

在阅读过程中,笔者走进张爱玲的散文世界,闻到的依旧是世俗的气息,一种琐屑的真实,却无法遮掩骨子里的苍凉底色。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作者对题材选择及特点、意象的运用两方面来分析张爱玲散文里世俗气息的呈现方式,以及如何透出世俗表象表达背后的苍凉之感。

关键词:题材、视角、意象、世俗与苍凉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史,在现代女作家当中,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除张爱玲之外再无他者。

可以说张爱玲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进人心里。

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尤以小说著称,一度受到读者的热爱和追捧。

随着张爱玲作品的大量出版以及对其改编成电视剧、电影,一下子使得“张爱玲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广受学术界的探讨与研究。

实际上,张爱玲的文学创作除了小说外,还有散文和剧本。

尽管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张爱玲的散文早于小说创作,甚至比小说更优秀,人们对张爱玲散文的关注力度仍远远不及小说。

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本文的重点探讨对象在于张爱玲的散文创作。

在阅读过程中,笔者走进张爱玲的散文世界,闻到的依旧是世俗的气息,一种琐屑的真实,却无法遮掩骨子里的苍凉底色。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作者对题材选择及特点、意象的运用两方面来分析张爱玲散文里世俗气息的呈现方式,以及如何透出世俗表象表达背后的苍凉之感。

首先从张爱玲散文的题材选择着眼,借此来探讨选材中的世俗气息与苍凉意味。

张爱玲的散文写吃、写穿、衣食住行全都囊括在内。

生活中的人和事都让她十分留意,在《公寓生活记趣》中她就坦诚地表示“我喜欢听市声”。

她喜欢观察世间的人和事,而且每时每刻都融入其中。

谈吃有《谈吃与画饼充饥》和《草炉饼》;谈女性服饰变迁有《更衣记》。

张爱玲散文题材的一大特点便是真实。

散文家写真实生活,倒是一点也不稀奇,可这一切到了张爱玲的笔下就显得十分细腻可感。

例如:在《公寓生活记趣》中,她在淘米时之前误把米缸里的米虫当作胡椒拣了出来,文中如此写道“我捏了一只肥白的肉虫的头当做胡椒,发现了这错误之后,不禁大叫起来,丢下饭锅便走。

”接着作者联想起在香港遇到蛇时的反应,“它静静地望着我,我也静静地望着它,望了半响,方才哇呀呀叫出声来,翻身便跑。

”这里流露出女性作者私人真实的情感体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等读者读到作者把少许的两只蚊子比作淡漠自足的英国人那般面对虫豸时的客观冷静,就会发现张爱玲的笔触在细腻可感的同时又带着客观疏离的态度。

再如,作者用讽刺的语气向人们解释着“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的理由是“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

然后作者写道:
人类天生的就是爱管闲事。

为什么我们不向彼此的私生活里偷偷看一眼呢,既然被看者没有多大的损失而看的人显然得到了片刻的愉悦?凡事牵涉到快乐的传授上,就犯不上斤斤计较了。

计较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透过“短暂人生”这几个字我们能够挖掘到张爱玲散文的精神内核——苍凉,因乱世的漂浮不定、命运的无力把握而产生的苍凉之感。

而这苍凉的实质又通过世俗化的消解,加以印证,不说自明。

张爱玲散文的苍凉风格体现在免去了一切崇高话语和宏大叙事之后,以感知世俗生活达到生命的存在感和现实感。

因此虽然在全文中作者写了在公寓中会因开错热水管而发出“炸弹声”的可怕、梅雨时节抢救屋内积水的麻烦,没有佣人而产生食物不净的问题、窥看隐私、扰人安宁等没有公德
心的行为,但是同时作者亦对这一切世俗生活的细枝末节怀着一种热切的喜好。

之所以怀有喜好是因为世俗生活的一切,无论好的坏的,都是真实的,可以感知的。

在《夜营的喇叭》这篇小文中,作者如是说道:“我怕听每天晚上的喇叭,因为只有我一个人听见······于凄凉之外还感到恐惧。

”对比外面突然出现的无论何人吹起的使人“充满喜悦与同情”的响亮的口哨声,让人倍感惆怅和空虚。

这就是张爱玲散文的不假雕饰无所依凭全凭本色的“真”②给读者带来的情感体验。

真实的题材和真实情感的表达显然为张爱玲散文世俗化的描绘添彩。

此外,功不可没的还是作者本身的“诚恳”,“叫人侧目”的“离经叛道”③的坦白。

在《童言无忌》中,作者就“钱”、“穿”、“吃”、“上大人”和“弟弟”这几个私人空间向读者倾诉,记得在“抓周”时拿的是钱,并坦言“我喜欢钱”,承认自己是个自食其力讲求实际生活的小市民。

在《烬余录》中,经历香港沦陷的张爱玲坦诚自己是个“不负责任的,没良心的看护”,承认每个人的自私、空虚和愚蠢。

读过张爱玲自白式的文本,读者除了被她机智灵动的想法和巧妙的语言震撼,还会产生对于时代的苍凉感和个人的无力感、孤独感。

张爱散文题材的另一大特点便是视角的独特。

张爱玲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擅长描写人物关系,尤其是在男女关系之中表达女性话语、塑造女性形象。

如:《有女同车》中,叙述了电车上的两个女人,一个谈论的是恋人,一个谈论的是儿子。

作者以“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作结束语。

在这里作者选取的是生活上的一件小事,就是乘车时的听闻和见闻,十足的世俗化题材,但作者由此想到了男女关系的层面,悲怆的同时引人思考。

而在《谈女人》中,谈论了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一味说女人的好和男人的坏,表达出女性了对男性地位的反叛。

张爱玲散文的世俗和苍凉除了通过真实性题材和独特性视角表现以外,还有其独特的意象构成。

本文重点谈电车和“拼织物”。

第一辆电车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上海,作为一个重要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中频繁出现,是背景也是线索。

小说《封锁》的想法来源就可在其散文中找到佐证。

在《公寓生活记趣》中,作者称“非得听见电车响才睡得着觉的”,“城市人的思想,背景是条纹布的幔子,淡淡的白条子便是行驰着的电车——平行的,均净的,声响的河流,汩汩流入下意识里去。

”这句话体现了张爱玲创作的思想,她认为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与电车密不可分。

电车见证了白日里人们的喧哗,夜晚又重新归于寂静,作者在文中称其为“电车回家”,想必是赋予了电车客观与主观的双重因素,让其成为了生活矛盾爆发的制衡点。

在《道路以目》中,作者就提到了上街买菜遭遇封锁的场面,人们无可奈何“被羁在离家几丈远的地方,咫尺天涯,可望而不可即”,场景主要由女佣、街边贩米妇人和众人构成,街上的见闻尽收作者眼底。

作者在文中称这些路人是可怜又可爱的。

可以说作者身在琐屑的俗世中,又以冷静疏离的态度跳了出来,尽显身后苍凉底色的同时又贪恋滚滚红尘。

而前文提到过的《有女同车》一文,电车作为市民生活的背景,只是电车上的女人却不是社会生活的主人公罢了。

另外一个“拼织物”的意象则出现在《中国的日夜》中,早年收于小说集《传奇》之中。

《中国的日夜》写了作者两次上街买菜的观感,人、景物、声音和气味统统进入作者的感知,把路上的孩童、小贩、道士、屠夫和妓女描述地纤细入微。

这之中没有任何主线,只是片段的形式呈现,与题目“中国的日夜”没有直接联系。

实际上,整个系列却刻意呈现为“拼补的衣服”④,如作者在文中自己所说“街上一般人穿的蓝布衫大都经过补缀,深深浅浅,像
②《文学欣赏导引》王先霈王耀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04页。

③《到底是张爱玲》刘绍铭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3月第28页。

④《历史的崇高形象》王斑著孟祥春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3月第82页。

雨洗出来的,青翠醒目。

我们中国本来是补丁的国家,连天都是女娲补过的”,⑤这个意象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用中国神话式的譬喻巧妙地联系了现实生活和文学,个人和国家的命运。

综上所述,从题材选择及特点和意象这两方面看,对衣食住行琐屑生活全方位的涉及,必然充斥着世俗的气息,进而透出着苍凉的底色;独特意象的运用加重了“俗味”的同时,将其散文风格提升到另一高度。

在笔者看来,张爱玲用女性的视角来描绘了她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她在摈弃宏大话语、崇高叙事的同时,能够用世俗题材这些不相关的片段去“透刺历史深处”⑥,从而表现其苍凉的主题。

参考书目:
1《张看》张爱玲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9月
2《文学欣赏导引》王先霈王耀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3《历史的崇高形象》王斑著孟祥春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3月
4《到底是张爱玲》刘绍铭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3月
⑤《张看》张爱玲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9月第108页。

⑥《历史的崇高形象》王斑著孟祥春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3月第8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