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
当前,对校园文化概念的阐述众说不一。人们通常把校园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校园文化常指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即: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常指以学校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
“校园文化是指附于学校这个载体,并通过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反映着学校的特点、面貌和个性等。”校园文化是一种产生于大学、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等校园中的特殊文化现象。校园文化自然以科学知识的传播、创新为特点,是群体文化中较高层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内容广泛,它包括三部分,即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属学校物质文化的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文娱体育活动设施,以及优美绿化的环境等;属学校制度文化的有:校训、校纪、校规、班规、学生守则、入队入团条件、劳动制度、清洁卫生制度,以及考试规则、休息制度等;属于学校精神文化的有: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群体心理、人际关系,以及英雄雕塑、升旗仪式、文娱体育科技活动等。
概言之,校园文化的内涵是:在校园内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将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其内核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可以这样认为,校园文化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是社会主义学校办学方向和指导思想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所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的体现。
二:对校园文化的理解问题
对此,大体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认为,校园文化应包括学校内所有文化活动,无论课内课外;狭义理解认为,校园文化主要指正课以外的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就其所产生的效应来划分,可分正效应文化和负效应文化。正效应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健康、向上地成长;负效应的校园文化,则使人陷入迷惘、颓唐,或情趣、格调不高。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
从层次来说,校园文化又有浅层次与深层次之别。浅层次的校园文化是“康乐型”,它是以娱乐消遣、强身健体、愉悦身心、陶冶性情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深层次的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思维探索型”,如探讨哲学、伦理问题和社会、历史发展问题等。
三:校园文化应具有的特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是汇聚、传递、改制、创新文化的高级文化体,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的发展,建设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基础建设。校园文化应具有如下特征。⑴整体性。即包括制度、观念、环境、活动、氛围等多种形态,体现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等方面,须调动党、政、工、团、队多种力量共同培育形成。⑵历史继承性。校园文化应体现校园精神和风貌,既要反映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又要继承民族的、本地区本学校的优良文化传统,并有所发展和创新,从而使之具有独
特、持久的历史效应。⑶丰富性。适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向心力,发挥思想教育、知识传授、愉悦身心、艺术审美、陶冶个性、行为训练等多种作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导向、规范、教育、激励、凝聚功能,是开放环境下学校教育一项重要、迫切的任务。
四:校园文化的模式
校园文化模式可分为显形样式与隐形样式两大类。比如,校园中的物质文化、课堂文化、课外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行为方式,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学校中发生的各种事件等等,我们可以称之为校园中的显形文化。而隐含于学校师生、管理人员自我意识中的价值概念、教育观念、归属意识,以及群体心态、集体舆论、教学风格、管理作风、精神氛围、校风、班风、传统等,则可以称为校园的隐形文化。
校园文化的建设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即校园的自然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的布置。“让校园的每一处都说话”是我们公司的设计宗旨。尽量利用学校有限的空间,进行无限的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不仅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而且是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先行与准备。自2006年开始,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相继开展了三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评选活动。从2006年14 6所高校152项申报成果,2007年277所高校342项申报成果,
到今年的462所高校499项申报成果,既可以看到高校在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等方面的经验和亮点,也反映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局部代整体等问题。高校校园文化乘势而上,整体推进是关键。
文化的特点是整体性。以校园精神文化而言,它不是对个别文化活动的概括和描述,而是以深邃的大学传统为底蕴、先进的大学精神为理想,通过校风、学风等校园精神层面而弥漫在每一个大学人心中的群体文化。综观近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均认同并流行着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社团为组织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观。校园文化中,虽然有主题鲜明的思想教育,也有形式新颖的文艺活动,有以社团组织为单位的学术活动,也有以宿舍园区为空间的文化超市,但主要表现为一种以有形文化层面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现象,而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和深层的文化精神更多地被大学校园局部文化活
动所取代。因此,突破传统的“文化活动”观,建立一种整体的校园文化理念迫在眉睫。
高校校园文化中,从精神理念的设计到具体部门的实施,需要教学、科研、管理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群体协调。现代有机整体论告诉我们:若干部分组成一个整体时,势必是一种“新质”的产生,其实质是各部分协调合作下产生的整合效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这种伴随整合效应而来的“新质”,就是一种理想形态的高校校园文化——“文化校园”的出现。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是大学对文化规律的
遵循和大学文化本质的回归。二文化校园既是一种文化理想,又是一个实践过程。针对目前校园文化的现状,在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和建设主体全面性两方面努力是关键。
任何现实中的整体都只是更大整体的局部。也就是说,当我们将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时,整体仍是局部的整体。因此,既需要文化学的整体宏观视野,又必须从系统的构建入手。作为高校文化系统,包含着大学的战略与理念以及为实现大学理念服务的文化建设与育人的制度保障诸元素。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以大学理念为核心的大学文化研究、以第一课堂为主渠道旨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文化素质教育和校园
文化建设中的各种文化活动,就是这个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内部按照教育规律组合与作用方式分层次结构的有机组成。三者结合,校园文化在大学理念的指导下实现与第一课堂有效的融合交流,将使校园文化向着具有深层文化模式、独特大学精神和丰富的文化教育与实践活动迈进。三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问题的根源在于主体,解决文化问题也必须从主体着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是多重的,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观所导致的主体单一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缺失的根本原因。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指与校园文化这一客体对象相对的校园文
化建设的承担者、执行者和校园文化的享受者。它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全部的校园人。教与学,第一课堂教育的这一关系体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