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边远山区——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 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 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 田野。一个寨子一个群落, 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 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 一个大家庭。
服饰
•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 辟邪的传统,多见小 女孩、少女佩戴。未 婚女子喜爱长发,留 刘海(以此区分婚 否),通常把左边头 发梳绕到右边(约三 七分)用发卡固定, 或扎长辫一条,辫尾 扎一条彩巾,劳作时 把发辫盘上头顶固定。
岩溶地貌
• 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 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 和地下河。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 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
特产
• 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 尤以南珠闻名。壮族地 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 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 玉米、薯类等。果品也 很丰富,森林面积广, 盛产柳州杉、银杉、樟 木等名贵木材。驰名中 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 是壮族地区久负盛名的 特产。
能做到,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罢了。
壮锦
壮锦是壮族人民享有盛名的纺 织工艺品。它用棉纱和五色丝 绒织成,花纹图案别致,结实 耐用。壮锦的生产,远在 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代已 有记载。到了清代,壮锦生产 已遍及壮族地区,成为壮族人 民的被服所需和市场的畅销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壮锦 得到新的发展,花纹图案不断 创新,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如壁挂、台布、坐垫、沙发布、 窗帘等。现在广西靖西、宾阳 等地生产的壮锦,畅销国内外。
铜鼓
• 鼓面上的青蛙立雕, 一反青蛙450蹲势, 脊梁与鼓面平行,臀 部隆起如猛狮,身上 饰以稻穗文。
鼓面上的太阳纹告诉我们,骆越人有自己的欧几里 得,公元前他们就能够在鼓面上表现出分割圆法。 分割圆法被认为是两千多年前一个民族最高科学水 平的标志,从记载上看当时世界上只有汉族和古希 腊的欧几里得能分割圆,人们没有想到壮族祖先也
壮族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 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僮 族”(“僮”与“壮”同音),直到周 恩来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
语言文字
壮语壮文
文化
布洛陀、铜鼓、崖壁画、 山歌
人口
1700多万(2005年统 计)
语言
• 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分南北两大方言。部分外国学者根据壮语同源词 的情况,将壮语划入澳泰语系。壮语与同语支的 泰国语、老挝语、傣语相似程度相当高。壮语有 自己的文字,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土俗 字”,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府专家创制了 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 分修订。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壮文一直 没有 得到重视和推广。至今没有能进入正式的壮族教 育系统,所以壮文一直都是摆设。
花糯米饭
•
五色糯米饭是壮
族地区的传统风味小
吃。因糯米饭呈黑、
红、黄、白、紫5种色
彩而得名,又称“乌
饭”。每年农历三月
初三或清明节时节,
广西各族人民普遍制
作五色糯米饭。壮家
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
饭,把它看作吉祥如
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 壮族美女汪小敏-2011年花儿朵朵总决赛冠军
梯田
建筑
• 住房方面的世界之最在 古黔中地区的临澧竹马 村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距今约18000年)中, 发现了带甬道的“丅” 字形“高台式土木建 筑”,它不仅是中国 “高台式宫殿建筑”的 源头,而且是全世界第 一座“高台式土木建 筑”。
广西龙脊的壮族村寨
• 坝区和城镇——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 案。
百度文库
• 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 或布纽。男女裤子式 样基本相同,裤脚有 绲边,俗称“牛头 裤”。
• 壮族的穿着衣式已基 本现代化,但老一辈 人,仍普遍以穿蓝、 黑两色为主。
• 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 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 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 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 有万人以上参加。内容 有请歌、求歌、激歌、 对歌、客气歌、推歌、 盘歌、点更歌、离别歌、 情歌、送歌等。被誉为 “歌仙”的刘三姐就是 歌手的典型代表。
• 广西壮族古老的歌 圩集会和绣球一直 流传至今。关于绣 球最早的记录可见 于宁明花山壁画, 当时是一种球状青 铜武器,打猎时投 出去砸猎物,这也 是古书上将壮族的 绣球称作飞砣 ( 驼 ) 的原因。
• 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 的抛绣球、“碰蛋”等娱 乐活动。这期间,各家各 户吃五色糯米饭。云南文 山一带还唱壮戏,兼办物 资交流会。过去,壮族一 年种一造(即一季)水稻, 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 圩就是为春耕农忙做物质 的和精神的准备。吃五色 饭、五色蛋,是预祝五谷 丰登的意思。
• 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 将头发由后向前拢成鸡 (凤)臀般的式样,插 上银制或骨质横簪。现 在裹青纱白帕的已少见, 多用黑帕或花帕头巾, 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妇女, 且喜欢戴绣花勒额,冬 季妇女多戴黑色绒线帽, 帽边花式因年龄而异。
• 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 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 以上。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 衫”。
•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 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 田野。一个寨子一个群落, 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 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 一个大家庭。
服饰
•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 辟邪的传统,多见小 女孩、少女佩戴。未 婚女子喜爱长发,留 刘海(以此区分婚 否),通常把左边头 发梳绕到右边(约三 七分)用发卡固定, 或扎长辫一条,辫尾 扎一条彩巾,劳作时 把发辫盘上头顶固定。
岩溶地貌
• 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 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 和地下河。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 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
特产
• 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 尤以南珠闻名。壮族地 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 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 玉米、薯类等。果品也 很丰富,森林面积广, 盛产柳州杉、银杉、樟 木等名贵木材。驰名中 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 是壮族地区久负盛名的 特产。
能做到,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罢了。
壮锦
壮锦是壮族人民享有盛名的纺 织工艺品。它用棉纱和五色丝 绒织成,花纹图案别致,结实 耐用。壮锦的生产,远在 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代已 有记载。到了清代,壮锦生产 已遍及壮族地区,成为壮族人 民的被服所需和市场的畅销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壮锦 得到新的发展,花纹图案不断 创新,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如壁挂、台布、坐垫、沙发布、 窗帘等。现在广西靖西、宾阳 等地生产的壮锦,畅销国内外。
铜鼓
• 鼓面上的青蛙立雕, 一反青蛙450蹲势, 脊梁与鼓面平行,臀 部隆起如猛狮,身上 饰以稻穗文。
鼓面上的太阳纹告诉我们,骆越人有自己的欧几里 得,公元前他们就能够在鼓面上表现出分割圆法。 分割圆法被认为是两千多年前一个民族最高科学水 平的标志,从记载上看当时世界上只有汉族和古希 腊的欧几里得能分割圆,人们没有想到壮族祖先也
壮族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 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僮 族”(“僮”与“壮”同音),直到周 恩来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
语言文字
壮语壮文
文化
布洛陀、铜鼓、崖壁画、 山歌
人口
1700多万(2005年统 计)
语言
• 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分南北两大方言。部分外国学者根据壮语同源词 的情况,将壮语划入澳泰语系。壮语与同语支的 泰国语、老挝语、傣语相似程度相当高。壮语有 自己的文字,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土俗 字”,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府专家创制了 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 分修订。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壮文一直 没有 得到重视和推广。至今没有能进入正式的壮族教 育系统,所以壮文一直都是摆设。
花糯米饭
•
五色糯米饭是壮
族地区的传统风味小
吃。因糯米饭呈黑、
红、黄、白、紫5种色
彩而得名,又称“乌
饭”。每年农历三月
初三或清明节时节,
广西各族人民普遍制
作五色糯米饭。壮家
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
饭,把它看作吉祥如
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 壮族美女汪小敏-2011年花儿朵朵总决赛冠军
梯田
建筑
• 住房方面的世界之最在 古黔中地区的临澧竹马 村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距今约18000年)中, 发现了带甬道的“丅” 字形“高台式土木建 筑”,它不仅是中国 “高台式宫殿建筑”的 源头,而且是全世界第 一座“高台式土木建 筑”。
广西龙脊的壮族村寨
• 坝区和城镇——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 案。
百度文库
• 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 或布纽。男女裤子式 样基本相同,裤脚有 绲边,俗称“牛头 裤”。
• 壮族的穿着衣式已基 本现代化,但老一辈 人,仍普遍以穿蓝、 黑两色为主。
• 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 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 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 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 有万人以上参加。内容 有请歌、求歌、激歌、 对歌、客气歌、推歌、 盘歌、点更歌、离别歌、 情歌、送歌等。被誉为 “歌仙”的刘三姐就是 歌手的典型代表。
• 广西壮族古老的歌 圩集会和绣球一直 流传至今。关于绣 球最早的记录可见 于宁明花山壁画, 当时是一种球状青 铜武器,打猎时投 出去砸猎物,这也 是古书上将壮族的 绣球称作飞砣 ( 驼 ) 的原因。
• 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 的抛绣球、“碰蛋”等娱 乐活动。这期间,各家各 户吃五色糯米饭。云南文 山一带还唱壮戏,兼办物 资交流会。过去,壮族一 年种一造(即一季)水稻, 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 圩就是为春耕农忙做物质 的和精神的准备。吃五色 饭、五色蛋,是预祝五谷 丰登的意思。
• 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 将头发由后向前拢成鸡 (凤)臀般的式样,插 上银制或骨质横簪。现 在裹青纱白帕的已少见, 多用黑帕或花帕头巾, 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妇女, 且喜欢戴绣花勒额,冬 季妇女多戴黑色绒线帽, 帽边花式因年龄而异。
• 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 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 以上。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 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