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文言文复习 知识点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梳理
目录:《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两首
9.《桃花源记》
一.作者及背景材料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作品有诗《归元田居》《饮酒》,散文《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记”相当于诗的序。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而流传更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重点字词句的翻译
1.古今异义
缘溪行(古义:沿,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
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古义:询问消息;今义:询问)
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开;今义:距离)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
2、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舍弃)
屋舍俨然(房舍)
志:处处志之(作标记)
寻向所志(标记)
寻: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不久)
其:欲穷其林(这)
得其船(代他的)
并:并怡然自乐(全部)
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为:捕鱼为业(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乃:见渔人,乃大惊(就,于是)
乃不知有汉(竟然)
3.句子翻译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尽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事,桃源人听了都感叹惋惜。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事情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渔人)出了洞,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来的路返回,(沿途)处处做上标记。)(5)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到了武陵郡,拜见大守,说了他在桃花源的奇遇。太守当即派人跟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先前去桃花源的那条路了。
三.课文理解
(一)本文以什么为线索?请整理全文思路,复述这个故事。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返寻桃花源
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二)、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3)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三)了解桃花源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物描写的作用?)(带有神秘色彩,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神秘的气氛,也为描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从进入过程来看,桃花源有什么特点?)(曲折、隐蔽、幽深)
4. 渔人看到什么景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所见给人怎样的感觉?)(自然环境优美宁静)(安居乐业、和平安宁)
5. 桃花源人如何对待渔人?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人有什么特点?)(桃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衣食自足)
6.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足为外人道也。”(说明什么?)
(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
7、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些说明了什么?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8、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环境优美、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和平安宁、幸福美好的社会。
补充:这是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9.你能找到出自本文的几个成语?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无人问津、世外桃源
10.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本文虚构个环境优美、风俗淳朴,有压迫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和平安宁、幸福美好的社会。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和平安宁、幸福美好的社会理想。隐含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美好愿望。
10.《小石潭记》
一.作者作品及背景资料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如:《岳阳楼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二.重点字词句的翻译
1、一词多义
(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随)
(3)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凄清)
(4)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5)以其境过清(因为)
卷石底以出(前面的成分常是后面动词的状语,不译)
全石以为底(把)
(6)心乐之(以……为乐)
似与游乐者相乐(逗乐,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