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治燥剂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麦门冬汤(《金匮要略》)一、组成麦门冬七升(60克)、半夏一升(9克)、人参三两(6克)、甘草二两(4克)、粳米三合(6克)、大枣十二枚(3枚)。
二、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宜煎烹。
四、功用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五、主治1.肺阴不足。
咳逆上气,咯痰不爽,或咳吐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2.胃阴不足。
气逆呕吐,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乃肺胃阴亏,虚火上炎,气机逆上所致。
《金匮要略》云:“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
”其咽喉不利,一因肺胃阴伤,不得濡润,一因虚火上炎,灼津碍气之故。
治宜滋养肺胃之阴,阴津得充,虚火自降。
故方中重用麦门冬为君药,以其甘寒之性,滋养肺胃之阴,且清虚火。
以半夏为臣,意在降逆化痰,其性虽燥,但与大量麦门冬配伍,则燥性减而降逆之性存,独取其善降肺胃虚逆之气,且又使麦门冬滋而不腻。
佐以人参补益中气,与麦门冬配伍,大有补气生津之功。
复加粳米、大枣、甘草补脾益胃,使中气健运,则津液自能上输于肺,于是胃得其养,肺得其润,此亦“培土生金”之意。
药仅六味,主从有序,润降相宜,既滋肺胃,又降逆气。
对于虚热肺痿,咳唾涎沫者,是为正治之方;对于胃阴不足,气逆呕吐者,亦为惬当之剂。
七、文献摘录(方论)张璐:“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
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故于竹叶石膏汤中偏除方名二味,而用麦冬数倍为君,兼参、草、粳米以滋肺母,使水谷之精微皆得上注于肺,自然沃泽无虞。
当知火逆上气,皆是胃中痰气不清,上溢肺隧,占据津液流行之道而然,是以倍用半夏,更加大枣通津涤饮为先,奥义全在乎此。
若浊饮不除,津液不致,虽日用润肺生津之剂,乌能建止逆下气之哉?俗以半夏性燥不用,殊失仲景立方之。
邓中甲方剂学 治燥剂
定义
述பைடு நூலகம்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定义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
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
治疗燥证的方剂, 统称为治燥剂
概述· 分类
燥证有外燥和内燥之分
外燥:外感燥邪(秋月燥胜)所致 分温燥(夏火之余气) 凉燥(近冬之寒气) 内燥:脏腑津亏液耗所致 分上燥(肺) 中燥(脾胃) 下燥(肾、大肠)
证治要点: 身微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右脉数大
? 桑杏汤与杏苏散都可以轻宣外燥,
治疗秋燥咳嗽,临床应如何区别使用
分
述
轻宣外燥剂 滋阴润燥剂
分述· 滋阴润燥
适应证:
脏腑津液不足之内燥证
配伍用药:
滋阴润燥药为主 配伍益气和中药;清热药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治燥剂的概念、分类及使用注意。 2.杏苏散与桑杏汤均可治外感燥邪,如
栀皮 梨皮
香豉
轻宣外燥· 桑杏汤
功效:
轻宣温燥(温燥伤肺之轻证)
(温燥外袭,耗津灼液,肺失清肃)
主治:
外感温燥
轻宣外燥· 桑杏汤
方解 君:桑叶——轻宣燥热 杏仁——降肺润燥化痰 臣:豆豉——辛凉解表 贝母——清化痰热 沙参——润肺生津止咳 佐:栀皮——清泄肺热 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轻宣外燥· 桑杏汤
概述· 分类
外燥——轻宣外燥剂
内燥——滋阴润燥剂
概述· 使用注意
o 分清外燥、内燥; o 滋腻之品,易助湿碍气; o 避免使用辛香苦燥之品
分
述
轻宣外燥剂 滋阴润燥剂
分述· 轻宣外燥
适应证:
外感凉燥或温燥之证
凉燥:深秋气凉,感受风寒燥邪,肺气不宣
方剂学课件 15治燥剂
阴 清
之白喉证。临证以喉间起白膜斑点,不易擦去,
肺
咽喉肿痛,鼻干唇燥 ,舌红脉数等见证。
汤
均有滋阴补肾润肺,清降虚火之功效。用治肺
肾阴虚,虚火上扰之证。
百
滋肾阴,降虚火之力较强,并能化痰止咳,体现
合 固
“金水相生”法。多用治肺肾阴虚,虚火上炎,
金
灼伤肺络之咳嗽痰血证。临证以咳嗽,痰中带血,
汤
咽喉燥痛,眩晕,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
《温病条辨》(A类)
伤于肺卫 其病轻浅
外 燥性干涩 感 易伤津液 温 燥 燥邪为患
肺失清肃
温燥之象
头痛,身热不甚 微恶风寒
口渴,鼻干咽燥
干咳无痰 痰少而粘
舌红,苔薄白 而干,脉浮数
君:桑叶—轻宣肺燥,疏散风热,润肺止咳 杏仁—肃降肺气,润燥止咳
桑叶配伍杏仁:清凉宣透,润燥止咳。
臣:豆豉—辛凉透散,助桑叶轻宣透热 象贝—清化痰热 沙参—养阴生津,润肺止咳
名医方论
❖ 汪 昂:此手太阴、足少阴药也。金不生水,火 炎水干,故以二地助肾滋水退热为君。百合保肺 安神,麦冬清热润燥,玄参助二地以生水,贝母 散肺郁而除痰,归、芍养血兼以平肝,甘、桔清 金,成功上部,皆以甘寒培元清本,不欲以苦寒 伤生发之气也。
重在滋阴清热而解毒利咽,兼以清散祛邪。主治
养
肺肾阴虚,内有蕴热,复感疫毒,热毒熏蒸咽喉
佐:栀子皮—清泄肺热 梨皮—清热生津,润肺止咳
运用 1、辨证要点: 身热不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右脉数大。 2、临证加减: ❖ 身热较重,加银花、连翘; ❖ 若肺气逆而咳嗽较重,加枇杷叶、前胡; ❖ 咽痛者,可加牛蒡子、薄荷以清利咽喉; ❖ 鼻衄者,加白茅根、早莲草以凉血止血; ❖ 痰粘难出者,加天花粉、瓜蒌仁以清热化痰。
方剂学-各论(治燥剂) PPT课件
栀皮 质轻入上焦,清泄肺热 佐
梨皮 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清燥救肺汤
• 出自《医门法律》
• 组成:
桑叶经霜者,去枝、梗,净叶,三两(9g) 石膏煅,二钱五分 (8g) 甘草一钱(3g) 人参七分(2g) 胡麻仁炒,研, 一钱(3g) 真阿胶八分(3g) 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4g) 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2g) 枇杷叶一片,刷去毛,
方剂学
治燥剂
•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 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治疗燥证的方 剂,统称治燥剂。
• 分类:轻宣外燥、滋阴润燥。
• 应用治燥剂注意事项:首先要分清外燥和内 燥,外燥中又须分清凉燥和温燥;燥邪最易 化热,伤津耗气,故运用时须酌情配伍清热 泻火或益气生津之品,以甘寒或咸寒者为主, 辛香耗津、苦寒化燥之品,均非燥证所宜。 此外,脾虚便溏或素体湿盛者忌用。
麦门冬汤
• 出自《金匮要略》 • 组成:
麦门冬七升(42g) 半夏一升(6g) 人参三两(9g) 甘草二两(6g) 粳米三合(3g) 大枣十二枚(4枚) • 功用: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 主治:1、虚热肺痿。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 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 少苔,脉虚数。2、胃阴不足证。呕吐,呃逆,纳 少,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 煎服法:水煎服。
麦门冬汤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肺阴不足→肃降乏力→咳逆上气 ↓ 虚热肺痿 气火上逆→虚火灼津→咳唾涎沫→肺痿 ↓ 肺胃阴虚→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 少苔,脉细数 →胃气失和→呕吐,呃逆,纳少 胃阴不足 →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麦门冬汤
君 臣 佐1
佐2 佐使
麦冬 人参 半夏 粳米 大枣 甘草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轻宣润燥)——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轻宣润燥)——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一、组成冬桑叶三钱(9克)、石膏二钱五分(7.5克)、人参七分(2克)、甘草一钱(3克)、胡麻仁炒,研,一钱(3克)、真阿胶八分(2.4克)、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3.6克)、杏仁去皮尖,炒,七分(2克)、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3克)。
二、用法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热服。
三、歌括1.清燥救肺汤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嘉。
2.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四、功用清燥润肺。
五、主治温燥伤肺。
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脉虚大而数。
六、方解本方所治乃温燥伤肺之重证。
燥热伤肺,肺失肃降,故气逆而喘,胸胁满痛。
热伤气燥伤阴,燥热偏胜,则耗气伤阴,故其病除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外,并见咽喉干燥,心烦口渴,脉虚大等气阴两伤之症状,治宜清燥润肺,切忌辛香苦燥之品,重损气阴。
方中以桑叶为君,清宣肺燥。
以石膏麦冬为臣,一者清肺经之热,一者润肺金之燥。
如此配合,宣中有清,清中有润;石膏虽质重沉寒而量少,故不碍桑叶轻宣之性。
余皆为佐药,杏仁、枇杷叶利肺气使肺,气肃降有权;阿胶、胡麻仁润肺养阴,使肺得濡润之性;人参、甘草益气和中,使土旺金生,肺气自旺。
诸药相伍,燥邪得宜,气阴得复而奏清燥救肺之功,故以清燥救肺名之。
若痰多难咯者,加贝母、瓜萎以润肺化痰。
本方与桑杏汤同治温燥伤肺,但邪气有深浅,病症有重轻。
桑杏汤证燥热较轻,故身热不高,咳嗽不甚;清燥救肺汤证燥热较重,故身热偏高,咳嗽较频,甚则气逆而喘,胸胁满痛,以及心烦口渴,咽而痛等。
故桑杏汤以轻宣肺燥为主,兼以润肺;清燥救肺汤是轻宜润肺与养阴并进。
七、附方及方论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沙参三钱(克)、玉竹二钱(6克)、生甘草一钱(3克)、冬桑叶、生扁豆花粉各一钱五分(各4.5克)、麦冬三钱(9克)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方剂学治燥剂
展望
01
拓展应用范围
随着对治燥剂的深入研究和认识,其 应用范围有望进一步拓展。未来研究 将探索治燥剂在治疗其他疾病中的可 能性,挖掘其在多种病症中的治疗作 用。
02
联合用药与复方研究
针对治燥剂的联合用药与复方研究是 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与其他药 物或疗法的联合应用,有望提高治燥 剂的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 选择。
治燥剂的重要性
适应症广
治燥剂适用于多种燥证,如温燥 、凉燥、肺燥、肠燥等,具有广 泛的适应性。
疗效显著
对于因燥证引起的各种症状,如 口干、咽干、皮肤干燥、便秘等 ,治燥剂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调节人体机能
治燥剂不仅能缓解症状,还能调 节人体机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预防疾病的发生。
治燥剂的历史与发展
03
国际化发展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治燥剂的 国际影响力也将逐渐增强。未来研究 将致力于推动治燥剂的国际化发展, 促进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与传播。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治燥剂的用法与注意事项
用法
用法一
治燥剂适用于各种因燥邪所致的疾病,如皮肤干燥、口渴 咽干、干咳少痰等。使用时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 燥剂。
用法二
治燥剂多为口服药剂,一般每日服用三次,每次用量需根 据医嘱或药品说明书确定。在服用治燥剂期间,患者应保 持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
用法三
治燥剂的疗效与个体差异有关,不同患者对同一种治燥剂 的反应可能不同。若使用治燥剂后症状未改善或出现不良 反应,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02
治燥剂的分类与组成
分类
轻宣外燥剂
适用于轻症和初起,如杏苏散、桑杏汤。
滋润内燥剂
方剂学——治燥剂【创意版】.ppt
最新.课件
1
一、概念 凡是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组 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用 于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为治燥剂。
最新.课件
2
金元时期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 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 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
最新.课件
3
二、立法依据:
《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 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慧学.桑杏汤儿科冬用治验心得.新疆中医药.1994;(4):60]
最新.课件
28
清燥救肺汤
《医门法律》
最新.课件
29
【组成】 桑叶经霜者,去枝、梗,净叶三钱(9g) 石膏煅,二钱五分(7.5g) 麦冬去心,一钱二分(4g) 阿胶八分(3g) 人参七分(2g) 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2g) 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3g) 胡麻仁炒,研,一钱(3g) 甘草一钱(3g)
最新.课件
23
功用
清宣温燥 润肺止咳
最新.课件
24
方剂鉴别
桑杏汤 桑菊饮
辛甘凉润 外 感 咳 嗽 辛凉解表
外感温燥证 外感风热证
最新.课件
25
杏苏散与桑杏汤鉴别
凉
外 燥
温
杏苏散
苦温
甘辛
轻宣外躁
杏仁
辛凉
甘润
桑杏汤
苏、前 姜、枣 夏、橘、苓 草、桔、枳
贝、栀 沙、梨 桑、豉
轻宣凉燥 宣肺化痰
宣散温燥 润肺止咳
轻时重,声音嘶哑,干咳无痰,精神萎靡,纳呆便干。先
后服交沙霉素和头孢氨苄诸药不效,两月以来,症状渐重,
乃来求治。时诊,患儿干咳频作,溲黄便结,唇咽干红,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增液汤(《温病条辨》)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增液汤(《温病条辨》)一、组成玄参一两(30克)、麦冬连心八钱(24克)、细生地八钱(24克)。
二、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增液汤用玄地冬,滋阴润燥有殊功;热病津枯肠燥结,增水行船便自通。
四、功用滋阴清热,润燥通便。
五、主治阳明温病。
津液不足,大便秘结,或下后二、三日,下证复现,脉沉无力者。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大便秘结,乃热邪伤津,无水舟停所致。
阳明热结,必伤阴液,若其人邪热炽盛,形证俱实,当用承气汤攻下,泻热以救阴;若其人阴素虚,或津液大伤者,不可予承气汤,攻之必重竭其津。
治宜滋阴润燥通便。
吴瑭说:“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
”方中以玄参咸寒润下为君。
伍以麦冬之甘寒滋润,生地之滋阴壮水。
三者均属质润多汁之品,合用共奏滋阴清热、润燥通便之功。
然本方旨在助水行舟,非属攻下,欲使其通便,必须重用。
若服后不大便者,尚需再服,或加大黄、芒硝服之。
故吴氏又说:“服增液汤已,周十二时观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汤微和之。
总之,本方乃滋阴润燥之剂,只适用于液干多而热结少者。
七、文献摘录(方论)吴瑭:“温病之不大便,不出热结、液干二者之外。
其偏于阳邪炽甚,热结之实证,则从承气法矣;其偏于阴亏液之半虚半实证,则不可混施承气,故以此法代之。
独取元参为君者,元参味苦咸微寒,壮水制火,通二便,启肾水上潮于天,其能治液干,固不待言,本经称其主治腹中寒热积聚,其并能解热结可知。
麦冬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蠃瘦短气,亦系能补能润能通之品,故以为之佐。
生地亦主寒热积聚,逐血痹,用细者,取其补而不腻,兼能走络也。
三者合用,作增水行舟之计,故汤名增液,但非重用不为功。
”(《温病条辨》)。
方剂学 治燥剂【73页】
方 论
桑 杏 汤
《温病条辨》
【组成】 桑叶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 沙参二钱 象贝一钱 香豉一钱 梨皮一钱 栀皮一钱【用法】
·桑 杏 汤·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主治】 外感温燥证 伤于肺卫,其病轻浅:头痛,身热不甚;燥热 耗津灼液:口渴,鼻干咽燥;邪气 伤肺,肺失清肃: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温燥之象: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病机】 温燥外袭,肺津受灼,肺失宣降【治法】 轻宣凉润,清肺止咳
·清燥救肺汤·
4、现代运用: 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 支管炎、肺气肿、肺癌等属燥热壅肺,气阴两伤者。
·清燥救肺汤·
喻昌:…今拟此方,命名清燥救肺汤,大约以胃气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其天门冬虽能保肺,然味苦而气滞,恐反伤胃阻痰,故不用也。其知母能滋肾水、清肺金,亦以苦而不用。至如苦寒降火,正治之药,尤在所忌。盖肺金自至于燥,所存阴气,不过一线耳。倘更以苦寒下其气,伤其胃,其人尚有生理乎?诚仿此增损以救肺燥变生诸证,如沃焦救焚,不厌其频,庶克有济耳。 ——《医门法律》
*桑叶配石膏:泄肺热之力,润燥止咳。
*杏仁配枇杷叶:清降肺气,化痰止咳平喘。
·清燥救肺汤·
*配伍要点: ①桑叶+石膏; ②清泄燥热+益气养阴,标本兼治。
·清燥救肺汤·
【临床应用】1、本方为治燥热伤肺重证之主方。2、辨证要点: 发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口渴咽燥,舌红少苔,脉虚数。3、临证加减:痰多难咯,加川贝、瓜蒌以润燥化痰;热甚,加羚羊角以清热凉血;咯血,去人参加水牛角、生地、仙鹤草。
《方剂学·治燥剂》
第十四章 治燥剂1、定义: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治燥剂。
2、适应病证:⑴外燥证:①凉燥 :深秋;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②温燥 :初秋;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而喘,口渴鼻燥,舌边尖红,苔薄白而燥或薄黄。
⑵内燥证:①成因:素体阴虚;年老津亏;饮食嗜食辛辣;误用汗吐下法②表现:干咳少痰,咽干鼻燥,口中燥渴,干呕食少,消渴,便秘。
3、分类:轻宣外燥 --外感凉燥或温燥证滋阴润燥 --内燥证4、使用注意:①分清外燥(凉燥还是温燥)或内燥②分清外燥、内燥的兼夹主次 ③配伍清热泻火或益气生津之品 ④脾虚便溏或素体湿盛者慎用。
第一节 轻宣外燥杏苏散 Ⅰ类 《温病条辨》主治:外感凉燥证伤及皮毛 恶寒无汗,头微痛,苔白 外感凉燥 肺失宣降 咳嗽凉燥伤肺 水津不布 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脉弦功用:轻宣凉燥 理肺化痰 君:苏叶:发表散邪杏仁:宣利肺气,止咳臣:前胡: 降气化痰; 助君解表;偏凉 桔梗、枳壳:宣利肺气 佐: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 茯苓:健脾渗湿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健脾生津使:甘草配伍特点:体现了苦温甘辛法(化、温、宣)《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 辨证要点: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
使用注意:勿拘泥于秋燥,常用于风寒咳嗽轻证桑杏汤 Ⅰ类 《温病条辨》主治:外感温燥证伤卫 身热不甚温燥(轻) 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伤肺 肺失清肃 咳嗽耗津灼液 功用 清宣温燥,润肺止咳君:桑叶:清宣燥热 杏仁:宣利肺气 臣:豆豉:轻宣透热浙贝:清化热痰沙参:润肺止咳化痰佐:栀子皮:清泄肺热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比 较:桑杏汤与杏苏散桑杏汤与桑菊饮加减变化:1、外感燥热较重,加荆芥、薄荷2、燥热灼伤肺络而见鼻衄,加白茅根使用注意:1、药量宜轻,“轻药不可重用,重用必过病所。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轻宣润燥)——桑杏汤(《温病条辨》)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轻宣润燥)——桑杏汤(《温病条辨》)
一、组成
桑叶一钱(3克)、杏仁一钱五分(4.5克)、沙参二钱(6克)、象贝一钱(3克)、香豉一(3克)、梔皮一钱(3克)、梨皮一钱(3克)。
二、用法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三、歌括
1.桑杏汤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梔豉与梨皮;
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
2.翘荷汤
翘荷汤有绿豆皮,甘草桔梗梔皮俱;
燥气化火咽不利,咳痰难出总相宜。
四、功用
清宣温燥。
五、主治
外感温燥,邪在肺卫。
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右脉数大。
六、方解
本方所治为温燥袭肺之轻证。
盖燥邪袭人,肺先受之,肺失清肃,温燥灼液,故咳嗽无痰,咽干口渴,或痰少稠粘,咯之不
爽;肺合皮毛,感邪轻浅,故身不甚热。
治以清宣燥邪,兼以润肺止咳。
方中以桑叶、豆豉宣肺散邪;以杏仁宣肺利气;沙参、贝母、梨皮润肺止咳;梔子清泄胸膈之热。
诸药合用,共奏清宣温燥,润肺止咳之效。
本方证邪气轻浅,肺药亦宜轻清,故用药既取气味之轻,且煎煮时间亦不宜过长,原书方后注云:“轻药不得重用”,即此义也。
七、附方及方论
翘荷汤(《温病条辨》):薄荷、连翘、黑栀皮各一钱五分(各4.5克)、生甘草一钱(3克)、桔梗二钱(6克)、绿豆皮二钱(6克)、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日服二剂,甚者日三服。
功用:清上焦气分燥热。
主治: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耳鸣目赤,龈胀咽痛等。
中西医结合方剂学-治燥剂课程讲义
中西医结合方剂学-治燥剂课程讲义治燥剂(1-2分)概述适用范围:在治法上,外燥宜轻宣,内燥宜滋润。
应用注意事项:轻宣外燥杏苏散(《温病条辨》)【组成药物】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甘草生姜橘皮杏仁大枣【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证候】外感凉燥证。
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配伍意义】杏仁与苏叶,一宣一降,调理肺气,宣降气机。
桔梗宣利肺气止咳,助劳宣开肺气。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组成药物】桑叶杏仁石膏枇杷叶胡麻仁阿胶麦门冬人参甘草【功用】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主治证候】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
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头痛身热,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心干少苔,脉虚大或数。
【配伍意义】石膏用量轻于桑叶,则不碍药之轻宜;麦冬凉润,但用量不及桑叶之半,不碍君药外散。
君臣相配,体现清宣润之法,是清宣润肺的常用组合。
诸药合用以奏清肺润燥,益气养阴之效。
桑杏汤(《温病条辨》)【组成药物】桑叶杏仁香豉桅皮沙参梨皮象贝【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证候】外感温燥证。
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外燥证证候辨识外燥证:鼻燥,咽干X恶寒无汗,痰稀,苔白,脉弦一杏苏散X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舌干少苔,脉虚大或数一清燥救肺汤X身热不甚,无痰或少痰而粘,舌红,脉浮数而右脉大一桑杏汤滋阴润燥麦门冬汤(《金匮要略》)【组成药物】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功用】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主治证候】(1)虚热肺痿。
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2)胃阴不足证。
呕吐,纳少,呃逆,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配伍意义】半夏下气降逆,使补而不滞。
麦门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为7:1。
【全方配伍特点】一是体现“培土生金''法;二是大量甘润药中少佐辛燥之品,润燥相宜,滋而不腻,燥不伤津。
《方剂学》治燥剂
《方剂学》治燥剂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和应用原则。
在方剂学中,治燥剂是一类广泛应用的方剂,它主要用于治疗燥热内盛、阴液亏损等疾病。
治燥剂具有清燥化热、滋阴润燥、润肺止咳等药理作用,能够平衡体内阴阳失调、调节体液代谢,达到治疗燥热疾病的功效。
燥热症候是指病证特征以燥热内盛为主,常表现为口渴、咽干、便秘、小便黄赤、目赤等症状。
燥热是一种特殊的病理状态,与外邪入侵、内伤情志、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燥热病证是阴液亏损和阳明失和所致,治疗燥热病证需要滋阴慎阳、清除燥热的治疗方法。
治燥剂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总结而成的一类药物组方,它们能够有效地治疗病证燥热病症。
治燥剂的配方特点是药物结构合理、药物配伍科学、药效协同,通过药物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滋阴慎阳、清除燥热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治燥剂常用于治疗口渴、咽干、便秘等燥热病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常见的治燥剂有清肺化痰剂、滋阴潜阳剂、润肺化痰剂等。
其中,清肺化痰剂是用于治疗燥热病症中的慢性咳嗽、痰黄等症状的方剂,如杏苏风热散。
杏苏风热散由杏仁、川贝母、苏子、生甘草组成,杏仁能够清燥化痰、止咳平喘,川贝母能够润肺化痰、清心热,苏子能够散风燥湿、化痰泽燥,生甘草能够和中调和、缓急止痛。
这些药物通过相互配伍,能够清除燥热、润肺止咳,达到治疗慢性咳嗽的作用。
滋阴潜阳剂是用于治疗燥热病症中的阴虚、阳亢等症状的方剂,如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生地黄、山药、山茱萸、牛蒡子、麦冬组成,熟地黄、生地黄能够滋阴潜阳,山药、山茱萸能够补中益气、固精止汗,牛蒡子、麦冬能够清燥润肺、益阴生津。
这些药物通过相互配伍,能够滋阴潜阳、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治疗阴虚阳亢的作用。
润肺化痰剂是用于治疗燥热病症中的痰热混结等症状的方剂,如平胃汤。
平胃汤由麦冬、杏仁、鱼腥草、黄芩组成,麦冬能够润肺化痰、生津止渴,杏仁能够清燥化痰、止咳平喘,鱼腥草能够清热解毒、化淤止痛,黄芩能够清热泻火、解毒燥湿。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副本 (2)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玉液汤(《医学衷中参
西录》)
一、组成
生山药一两(30克)、生黄芪五线(15克)、知母六钱(15克)、生鸡内金二钱(6克)、葛根钱半(7.5克)、五味子三钱(9克)、天花粉三钱(9克)。
二、用法
水煎服。
三、歌括
玉液汤中芪葛根,鸡金知味药花粉;饮一溲一消渴证,益气生津显效能。
四、功用
益气生津,润燥止渴。
五、主治
消渴病。
气不布津,肾虚胃燥,口渴引小便频数量多,或小便混浊,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
六、方解
消渴一病,有虚有实,有燥有热。
其初起多由阳明热盛,消烁肺胃所致,久则耗气伤津,愈消愈渴。
本方所治之消渴,乃属气不布津,肾虚而胃燥者。
气虚则水精不布,加之胃燥耗津,因而口渴引饮,饮不解渴。
肾虚则摄纳无权,加之脾气失摄,则水精下流,故小便频数而量多。
方中用生山药补脾固肾以止便数,
润肺生津而止口渴;以黄芪升阳益气,助脾气上升,复其散精达肺之职,《名医别录》亦言黄芪能止渴,二者共为君药。
以知母、天花粉为臣,滋阴润燥而止渴。
张锡纯说:“黄芪能大补肺气,以益肾水之上源,使气旺自能生水,而知母又能滋肺中津液,俾阴阳不至偏胜,而生水之功益普也。
佐以鸡内金助脾之运化,使水谷化生津液;葛根升脾中清阳,输津液以溉五脏;五味子敛阴生津,且能固肾涩精,诸药相伍,共奏补气生津,润燥止渴之效。
方剂-15治燥剂
方剂学——第十五单元治燥剂一、概述治燥剂的适用范围治燥剂适用于燥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或脏腑津液亏耗所致的燥证。
凡秋季外感温燥或凉燥之邪,以及脏腑津液亏耗所致的干咳少痰,口干咽燥,大便干燥,皮肤干燥甚或开裂等,均为治燥剂的适应范围。
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应分清外燥和内燥。
燥邪最易化热伤津耗气,常佐清热泻火或生津益气之品,而辛香耗津、苦寒化燥之品,则非燥病所宜。
二、轻宣外燥杏苏散【组成药物】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杏仁、陈皮【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证候】外感凉燥证。
【配伍意义】方用辛温轻宣之苏叶宣肺散邪,微温而润之杏仁降肺止咳,合而轻宣凉燥,理肺化痰止咳为君。
前胡疏风降气化痰,助杏仁、苏叶轻宣达表,理肺止咳;桔梗宣肺祛痰,枳壳降气宽胸,二者宣降并用,助杏仁、苏叶理肺消痰,共为臣。
桑杏汤【组成药物】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证候】外感温燥证。
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鉴别】桑杏汤与桑菊饮均可用于外感咳嗽。
但桑菊饮为辛凉解表之法,侧重于疏散风热,主治风温初起,津伤不甚之证;桑杏汤辛凉与甘润合法,主治外感温燥,津伤程度相对较甚者。
清燥救肺汤【组成药物】霜桑叶三钱、石膏二钱五分、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仁一钱、阿胶八分、麦门冬一钱二分、杏仁七分、枇杷叶一片【功用】清燥润肺。
【主治】温燥伤肺。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乃温燥伤肺之重证。
方中重用桑叶质轻性寒,轻宣肺燥,透邪外出,为君药。
【鉴别】清燥救肺汤与桑杏汤均可轻宣温燥,养阴润肺,用于温燥伤肺之证。
但桑杏汤辛凉甘润合法,长于清宣燥热,润肺止咳,适宜于外感温燥,邪伤肺卫,肺津受灼之轻证;清燥救肺汤宣、清、润、补、降五法并用,长于清燥润肺,养阴益气,适宜于外感温燥,燥热伤肺,气阴两伤之重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治】外感温燥,气阴两伤证。
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咽喉
干燥,鼻燥,心烦口渴,气 逆而喘,胸满胁痛,舌干少 苔,脉虚大而数。
方 解
君:桑叶 质轻性寒,轻宣肺燥,透邪外出
臣:石膏 辛甘而寒,清泄肺热
麦冬 甘寒,养阴润肺
佐:人参 益气生津,健脾培土生金
胡麻仁、阿胶助麦冬养阴润肺 杏仁、枇杷叶苦降肺气 使: 甘草调和诸药
证 候 2
呕吐 纳少 呃逆 口渴咽干 舌红少苔 脉虚数
方解
君:麦冬重用,甘寒清润,养肺胃阴而清肺胃虚热
臣:人参益气生津,补益脾肺
佐:甘草、粳米、大枣益气养胃,合人参培土生金
半夏降逆下气,化痰,量轻,燥性减而功用存
使:调和诸药
功
用:
清养肺胃
降逆下气
配伍特点
1. “培土生金” 2.少佐辛燥,去性存用而不伤津。
[组成]桑叶二钱五分(7.5g)
菊花一钱(3g)
杏仁二钱(6g)
连翘一钱五分(5g)
薄荷八分
桑 菊 饮
(2.5g)
苦桔梗二钱(6g)
生甘草八分(2.5g)
苇根二钱(6g)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现代用法:
水煎温服)。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 口微渴,脉浮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利咽。处方:生地黄6 g,熟地黄9g,麦冬5g,百合、炒白芍、当 归、贝母、生甘草,玄参、桔梗3g。每日1 剂,水煎,分3次温服。连服12剂后,诸症全 部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杨玉林.百合固 金汤治疗慢性咽炎73例. 四川中医.2002; 20(7):72]。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3) 细生地五钱(15) 玉竹炒香,一钱五分(4.5)
【功用】养阴益胃。 【主治】胃阴亏虚证。胃脘灼热隐痛,饥不欲
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或干呕、呃逆,舌 红少津,脉细数者。
[方解] 君——生地、麦冬:养阴清热,生津润燥 臣——沙参、玉竹:养阴生津 佐使——冰糖:濡养肺胃,调和诸药
【运用】
本方为滋养胃阴的常用方。
方解
君:桑叶 --清宣燥热,透邪外出 杏仁 --降利肺气,润燥止咳 臣:豆豉 --轻宣透散 贝母 --清热润肺化痰
沙参 --养阴生津,润肺止咳
佐:梨皮 --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栀子皮 --清泄肺热
功用
清宣温燥 润肺止咳
方剂鉴别
桑杏汤
桑菊饮
外 感 咳 嗽
辛甘凉润
外感温燥证
辛凉解表
外感风热证
杏苏散与桑杏汤鉴别
病机: 凉燥外袭 肺失宣降 痰湿内阻
方解
君:苏叶9g 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
杏仁9g 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
臣:前胡9g 疏风散邪,降气化痰 桔梗6g 、枳壳6g 佐:半夏9g 、橘皮6g 一升一降,助理肺化痰 燥湿化痰,理气行滞
茯苓9g 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生姜6g 、大枣6g
调和营卫,滋脾行津润燥
后随访半年内未复发。[马秀丽.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单纯型慢
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60例临床观察.中华中医药志.2005;20(1):34]
第二节 滋阴润燥
1.适应证:脏腑津液亏损的内燥病证。
2.组方特点:大抵肺胃阴伤者,以百合、
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为主;肾阴虚者,
以熟地、女贞子、生地、玄参等为主;肺肾
麦冬甘寒,滋养肺胃阴津以润肠燥
功 用: 增液润燥
【应用】
1 .治疗津亏肠燥之大便秘结常用方,又 是治疗多种内伤阴虚液亏病证基础方。便秘, 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无力为要点。 2 .常用于习惯性便秘、慢性咽喉炎、复 发性口腔溃疡、糖尿病、皮肤干燥综合征、 肛裂、慢性牙周炎等病。
【病案】李某某,女,33岁,教师,1993年11 月10日初诊。患者自述:3年前,因连续授课, 自觉喉部有灼热感,时常干痒、疼痛,特别 是在感冒之后,诸症加重,出现声音沙哑,干 咳,无痰,严重时影响进食。查:患处粘膜弥 漫性充血、水肿,声音嘶哑,咳嗽无痰,心烦 易怒,舌红苔黄燥,脉沉细而数。
阴虚者,以两类药物配合使用。
增
液
汤
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
组成 玄参一两(30g)
麦冬连心,八钱(24g)
细生地八钱(24g)
主治
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证 候
大便秘结 口渴 舌干红 脉细数 或沉而无力
方 解
君:玄参重用,苦咸凉,滋阴润燥,壮水制火,
启肾水以滋肠燥
臣:生地甘苦寒,清热养阴,壮水生津
舌红苔薄黄燥,脉数,指纹青紫。处方:桑杏汤加减,桑
叶3克、杏仁5克、沙参6克、象贝3克、香豉3克、栀子皮
3克、梨皮5克,三剂咳嗽减轻,继进五剂,诸症尽除。
[吴慧学.桑杏汤儿科冬用治验心得.新疆中医药.1994;(4):60]
清燥救肺汤
《医门法律》
【组成】 桑叶经霜者,去枝、梗,净叶三钱(9g) 石膏煅,二钱五分(7.5g) 麦冬去心,一钱二分(4g) 阿胶八分(3g) 人参七分(2g) 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2g) 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3g) 胡麻仁炒,研,一钱(3g) 甘草一钱(3g)
处方:桑叶10g,杏仁(后下)10g,麦冬10g,胡 麻仁10g,炙枇杷叶10g,生石膏(先下)30g,炙 甘草6g,紫苑10g,款冬花15g,桔梗10g,地骨皮 10g,炒酸枣仁15g,党参10g,炙甘草6g,阿胶珠
10g。7剂,水煎服,日2次,嘱患者在服药期间
忌服辛辣之品。服用1个疗程后,病已痊愈。
【功用】 清燥润肺 ,益气养阴
【配伍特点】清润不碍宣透;清宣兼以
降气,宣、清、润、降四法并用,邪 正兼顾,标本同施;治肺同时,兼以 和中,体现培土生金之法 。
运用:
1.治温燥伤肺重证的代表方。以头痛身热, 气逆而喘,干咳无痰,咽燥口渴,舌干 无苔,脉虚大而数为辨证要点 。 2.若痰多,加川贝、瓜蒌;热甚者,加羚 羊角患儿于1991年11月初因高热
咳喘,烦躁不安在某院诊为“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经
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治疗近一月,出院后仍有咳嗽,时 轻时重,声音嘶哑,干咳无痰,精神萎靡,纳呆便干。先 乃来求治。时诊,患儿干咳频作,溲黄便结,唇咽干红,
后服交沙霉素和头孢氨苄诸药不效,两月以来,症状渐重,
使:生甘草3——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功用】 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配伍特点】清热解毒与凉血养阴 并用,气血兼治;滋补肾水与宣 肺止咳共方,金水相生。
【辨证要点】为治疗白喉常用方。 以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 喉肿痛,鼻干唇燥为辨证要点。
益胃汤
《温病条辨》
【组成 】沙参三钱(9) 麦冬五钱(15) 冰糖一钱
【组成】
大生地二钱(6g) 麦门冬一钱二分(4g) 生甘草五分(2g) 玄参钱半(5g)
贝母去心,八分(3g)
【功用】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主治】阴虚肺燥之白喉。喉间起白如腐, 不易拭去,咽喉肿痛,初起或发热或不发 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 似喘非喘,脉数无力或细数。
君: 生地10 —— 养阴清热 臣: 玄参8 ——滋阴降火,解毒利咽 加强生地养阴作 麦冬7 —— 养阴润肺 用,兼清热解毒 佐:白芍4—— 益阴养血 丹皮4——清热凉血消肿 贝母4——既可润肺止咳,又可化痰散结 薄荷3—— 疏表利咽
治燥剂
一、概念 凡是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组
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用
于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为治燥剂。
金元时期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 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 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
二、立法依据:
《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
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4.素体多湿、脾虚便溏、气滞痰盛者均忌用甘凉滋润。
第一节
轻宣外燥
适应证:秋季外感燥邪,耗伤津液之证 。
凉燥代表方--杏苏散;
温燥代表方--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杏苏散
《温病条辨》
组成
苏叶
桔梗
半夏
枳壳
茯苓
甘草
前胡
生姜
大枣
杏仁
橘皮
主治
外感凉燥证。
证 候 分 析
恶寒无汗 头微痛 咳嗽痰稀 鼻塞咽干 苔白脉弦
清燥救肺汤与桑杏汤比较 1.同治温燥伤肺,但邪有深浅,证有轻重。 2.桑杏汤证属燥邪伤肺,肺津受灼轻证,症见身热、 咳嗽不甚、右脉数大,治以轻宣清透合以凉润;
清燥救肺汤证为燥热伤肺,气阴两伤重证,症见身 热较高、咳嗽较频,甚则气逆而喘、胸膈满闷、脉虚 大而数,治以清宣润肺与养阴益气并进。
【病案】赵某,男,50岁。咳嗽反复发作2年,加重 2周。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2年,2周前因外感 引起咳嗽,表现为干咳少痰,口咽干燥,夜间咳重, 五心烦热,纳谷欠馨,夜寐差,二便调。体检:体温 正常,双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听诊呼吸音粗,未闻 及干湿性罗音,舌红少苔脉细略数,血常规 WBC6.4×109/L,N0.63,L0.37。尿常规(-)。胸透 肺纹理增重。西医诊断: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急 性发作期。中医诊断:咳嗽(温燥伤肺型)。治法: 宣肺清燥,润肺止咳,以清燥救肺汤化裁。
苏、前 姜、枣 凉 杏苏散 苦温 甘辛 辛凉 甘润 温 桑杏汤 杏仁 贝、栀 沙、梨 桑、豉 宣散温燥 润肺止咳 夏、橘、苓 草、桔、枳
轻宣凉燥 宣肺化痰
外 燥
轻宣外躁
临床应用
1.治疗温燥伤肺轻证常用方。身热不甚,干 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右脉数大为要点。 2. 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等。
桑杏汤
《温病条辨》
组成
桑叶一钱(3g) 杏仁一钱五分(4.5g) 沙参二钱(6g) 象贝一钱(3g) 香豉一钱 (3g) 梨皮一钱(3g) 栀皮一钱(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