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重要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共栖:在共栖中,一种生物得到好处,但并不酬谢对方,亦不损害对方。

寄生:指寄生物带给宿主以不同程度的危害,这种结合常常是伴随宿主的疾病过程,甚至导致宿主死亡。

假寄生:自由生活的有机体偶尔主动或被动的进入宿主体内,有些可在宿主体内生存一段时间,如粉螨科累的某些螨类,正常生活于谷物,糖和乳制品中,误入人的消化道,泌尿道,和呼吸道时,可引起一时性的出血性病症,有些无害,但易被误诊。

终末宿主:成虫或有性繁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成为终末宿主。

中间宿主:幼虫或无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宿主成为中间宿主。

有些寄生虫幼虫发育过程中,先后需要2个中间宿主,先寄生的成为第一中间宿主,后寄生的成为第二中间宿主,如华支睾吸虫。

贮藏宿主:有时某些寄生虫的感染幼虫转入一个并非它们生理上所需要的动物体内,但保持着对宿主的感染力,这个动物被称作贮藏宿主。

带虫现象:有时一种寄生虫病在自行康复或治愈之后,或处于隐形感染之时,宿主对寄生虫保持着一定免疫力,但也保留着一定量的虫体感染,这种宿主称为带虫者,这种现象称为带虫现象。

寄生虫感染的变态反应:绵阳胃肠道线虫(尤其是捻转血矛线虫)的自愈现象就是局部I型超敏反应,那些埋葬在皱胃和小肠粘膜中的幼虫,在进行第3次蜕皮时,分泌一种变应原作用的抗原;这种抗原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导致肥大细胞脱粒和释放出血管活性胺、
刺激平滑肌收缩和增加血管通透性。

所以,在这一反应过程中,肠平滑肌剧烈收缩,因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又多量渗出液进入肠腔,从而导致大部分虫体驱逐并排除体外,同样的反应亦见与犊牛肝片形吸虫病。

免疫逃避:寄生虫能在具有免疫力的宿主体内生存的现象。

包括 1 抗原变异 2 虫体体表获得宿主抗原 3 释放可溶性抗原 4 解剖位置的隔离
次发性免疫缺陷:宿主感染原虫或蠕虫时可降低对异种抗原的免疫反应,这属于次发性免疫缺陷。

绦虫病
绦虫的生理雌雄同体
圆叶目
假叶目
绦虫概论
绦虫(cestode):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绦虫纲(Cestoidea) 圆叶目(Cyclophyllidea)和假叶目(Pseudophyllidea)
一、形态结构
(一)外形
成虫背腹扁平、带状,白色或淡黄色。

大小:种类不同差别很大,由数mm到数m不等。

绦虫由头节(scolex)、颈节(neck)和体节(strobila)组成。

1.头节最前端,为吸附和固着器官,不同种类绦虫的形态结构差别很大。

圆叶目绦虫头节(吸盘型);膨大呈球形,上有四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吸盘(suckers),均匀排列头节前端的侧面,如莫尼茨绦虫。

2.颈节头节后的纤细部位,和头节、体节的分界不明显,是体节的生长点。

3.体节体节由多个节片(Proglottid或segment)组成。

不同虫种节片差异很大,从几个到数千个。

根据位置和生殖器官发育程度的不同,由前至后依次分为: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和孕卵节片。

未成熟节片又称“幼节”,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

成熟节片简称“成节”,节片内的生殖器官逐渐发育为成熟的雄性和雌性两性生殖器官。

孕卵节片简称“孕节”,节片的子宫内充满虫卵,其它的生殖器官逐渐退化、消失。

4、虫卵:不同种绦虫虫卵形态差别很大。

但其结构基本相似。

由内到外分为:六钩蚴、胚膜、胚层和卵壳。

(二)绦虫内部结构
1.体壁(body wall) 在电镜下观察分为两层,即皮层和皮下层。

3.生殖系统
特点:雌雄同体,生殖器官发达,每个节片都含有一套或两套生殖器官。

绦虫的节片由前至后,其生殖器官逐渐成熟。

链体是由一连串的生殖器官组成。

圆叶目绦虫,节片受精后,雄性器官萎缩,雌性器官加快发育,子宫急剧增大,其内充满虫卵。

雄性生殖器官组成:睾丸(1~几百个)、输出管、输精管、外贮精囊、内贮精囊、射精管、雄茎和雄茎囊。

雌性生殖器官组成:卵巢、输卵管、卵模、阴道、生殖腔、子宫、卵黄腺。

卵模位于中心区域,卵巢、卵黄腺、子宫、阴道等均有管道与之相连。

二、绦虫的发育
发育过程比较复杂,寄生于畜禽的绦虫均需要中间宿主。

受精方式:异体受精、异体节受精和自体受精;
发育过程:
圆叶目:虫卵在母体内发育,排出时内含成熟的六钩蚴。

虫卵只能随孕节的脱落而排出体外,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发育。

一)中绦期
绦虫蚴期,亦即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

不同绦虫的中绦期的形态、结构不同,也有不同的名字。

圆叶目:
不同绦虫其幼虫(中绦期)的形态、结构不同:
1、似囊尾蚴含有凹入头节的双层囊状体尾部带有六钩状结构,如裸头科绦虫的幼虫。

2、囊尾蚴为一个半透明的囊体,囊内含有液体,并有头节凹入。

囊尾蚴的形态随绦虫的种类有所不同。

带科绦虫的中绦期均属于囊尾蚴类型。

囊尾蚴多寄生在哺乳动物的肝脏、肺脏、腹腔、肌肉、大脑、眼等部位。

3、多头蚴囊壁上可以产生一个以上的似头节样的原头蚴(protoscolex),这种囊体称为共囊尾蚴或多头蚴(coenurus)。

多头绦虫(Multicepsmulticeps)的幼虫。

4、棘球蚴还有的囊尾蚴囊体可以产生无数生发囊,每个生发囊又产生许多原头蚴,叫棘球蚴. 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

第二节带绦虫蚴病
带科绦虫的中绦期幼虫能够引起严重的疾病,多为人畜共患病,严重危害人、畜健康。

一、猪囊尾蚴病(猪囊虫病)Cysticercosis
1 病原、宿主与寄生部位
病原:成虫—猪带绦虫(Taeniasolium),亦称有钩绦虫或链壮带绦虫;幼虫—猪囊尾蚴(Cysticercuscellulosal)或猪囊虫。

终末宿主:人;成虫寄生部位:小肠;
中间宿主:猪、人;幼虫寄生部位:肌肉、脑、心肌以及实质器官。

病原形态特点
(一)成虫:带状,扁平。

虫体长2~5m,700~1000个节片;
头节:球形,直径1mm,顶突上有2圈小钩,顶突后方有4个吸盘;颈节:长5~10mm,宽径约为头节的一半;幼节:宽短;成节:近方形,含一组雌、雄生殖器官,生殖孔不规则地交替排列于节片的两侧;孕
节:窄长,子宫发达,子宫每侧有7~12个分支,内充满虫卵,每一孕节含有3~5万个虫卵。

(二)幼虫
猪囊尾蚴或猪囊虫,半透明空泡,形如黄豆,大小8~10mm×5mm,囊内充满液体,囊壁上含一个由囊壁向内嵌入的白色米粒样头节,头节上有4个吸盘和两列角质小钩。

(三)虫卵:
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0-40um,呈亮棕色,卵壳甚薄,内含一个六钩蚴。

3、生活史
孕节、虫卵(人粪)猪(人)吞食小肠,六钩蚴释出血液循环全身肌肉、脏器囊尾蚴(2个月)钙化人食入小肠内翻出头节,发育成熟,排出孕节逆蠕动,内源感染
绦虫的发育
终HO. 外环境中 HO. 补充HO. 终HO.
圆叶目成虫虫卵囊尾蚴、拟囊尾蚴、成虫
(六钩蚴)多头蚴、棘球蚴、链尾蚴(人畜禽)
(哺乳动物或无脊椎动物)
假叶目成虫卵钩球蚴原尾蚴实尾蚴成虫
(钩毛蚴)(剑水蚤)(裂头蚴、条带)(人犬
猫)
(鱼蛙蛇哺乳类)
猪囊尾蚴
猪、人等吃入肠壁-血循-肌肉等处
孕节(卵)六钩蚴囊尾蚴
24~72
人:小肠
成虫
2~3个月
4、流行病学特点
全球性分布,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贫穷、落后)。

散发,但在某些喜食生猪肉习惯的地区及卫生习惯不好地区可呈地方性流行,例如,云南及东北部分地区。

人感染猪带绦虫,主要是由于吃了生的或未煮熟的猪囊虫肉;囊虫病猪肉是人体猪带绦虫感染的主要来源。

人感染猪带绦虫后,除可散播虫卵使猪感染囊虫病外,也可自体感染囊虫病;
人是猪感染囊虫病的主要来源:猪带绦虫病人排出大量的孕卵节片,猪吞食含有这种孕卵节片的粪便后,就会感染。

6、预防及治疗
(一)预防
切断猪传人途径:
1、严格执行肉品卫生检验制度,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对感染猪囊虫的猪肉做无害化处理。

2、注意个人卫生,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生、熟分开。

切断人传猪途径:
1、大力宣传科普知识,使群众了解囊尾蚴病和人猪带绦虫的关系;
2、彻底消灭连茅圈,防止猪吃人粪而感染囊虫病(人有厕所猪有圈),人粪无害化处理。

3、查治病人:流行区普查,猪带绦虫病人是囊虫感染的唯一来源,驱虫治疗是切断感染来源的极其重要的措施。

免疫预防:亚单位疫苗DNA疫苗细胞培养苗
7、治疗
猪:
1、丙硫苯咪唑:每日剂量为30mg/kg体重,间隔48小时服1次,共服3次,效果较好。

2、吡喹酮:每日剂量为30-60mg/kg体重,共服药3次。

人:
成虫:氯硝柳胺,成人3g, 间隔0.5h分2次服用(晨空腹),再服硫酸镁。

粪便处理。

幼虫:丙硫苯咪唑:20mg/kg体重,2次/日,15天一个疗程,间隔15天,共治疗3个疗程。

吡喹酮:20mg/kg体重,2次/日,连服6天。

二、脑多头蚴
脑多头蚴病又称是带科、多头属的多头绦虫中绦期幼虫寄生于牛、羊的脑及脊髓中所引起的,偶见于骆驼、猪、马及其它野生反刍动物,极少见于人;其成虫寄生于犬、狼、狐狸的小肠中。

病原:成虫——多头带绦虫(Taeniamulticeps);
幼虫——脑多头蚴(Coenuruscerebralis);
终末宿主:犬、狼等犬科动物;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小肠。

中间宿主:绵羊、山羊、黄牛、牦牛、猪等;寄生部位:脑、脊髓。

(一)病原特征
脑多头蚴:乳白色、半透明的囊泡,呈圆形或卵圆形,从大豆大到皮球大不等。

囊壁由两层膜组成,外膜为角质层,内膜为生发层,其上约有十几个到上百个分布不均匀的原头蚴(头)。

成虫:40~100cm,由200~250个节片组成。

头节上有顶突和两圈小钩。

孕节的子宫内充满虫卵,子宫侧枝为14~26对。

(二)生活史与流行特点
孕节随终末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虫卵逸出污染草、饲料和饮水。

易感动物吞食后,六钩蚴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到达脑和脊髓中,经2~3个月发育为脑多头蚴。

犬等食肉动物吞食了含多头蚴的脑脊髓而感染,原头蚴附着于小肠壁上发育,经45~75天虫体成熟。

三)致病作用与症状
感染后1~3周(即虫体在脑内移行):体温升高及类似脑炎或脑膜炎症状,重度感染的动物常在此期间死亡。

耐过的动物:上述症状不久消失,呈完全健康状态。

感染后2~7个月:虫体生长压迫脑髓,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即表现为异常的运动和姿势,其症状取决于虫体的寄生部位。

寄生于:
大脑正前部:头下垂,向前直线运动或常把头抵在障碍物上呆立不动;大脑半球:常向患侧做转圈运动,多数病例对侧视力减弱或全部消失。

大脑后部:头高举,后退,可能倒地不起,颈部肌肉强直性痉挛或角弓反张;
小脑:表现知觉过敏,容易悸恐,行走急促或步样蹒跚,平衡失调,痉挛。

腰部脊髓:引起渐进性后躯及盆腔脏器麻痹。

多个虫体而又位于不同部位:则出现综合性症状。

严重病例最后因贫血、高度消瘦或重要的神经中枢受损害而死亡。

(四)诊断
根据特殊的临床症状、病史可做出初步诊断。

寄生在大脑表层:头部触诊(患部皮肤隆起,头骨变薄变软甚至穿孔)可以判定虫体所在部位。

寄生于深部脑组织:可采用医学设备,x光、CT,等等。

五)防治
脑表层:寄生的囊体可施行手术摘除。

脑深部:难以去除,可试用吡喹酮和丙硫咪唑口服或注射治疗。

预防:不让犬吃到带有脑多头蚴患畜的脑和脊髓即可得到控制;对牧羊犬进行定期驱虫,排出的犬粪和虫体应深埋或烧毁。

三、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由带科、棘球属绦虫的中绦期幼虫—棘球蚴寄生于牛、羊、猪、人及其它动物肝、肺等器官中所引起,是一类重要
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棘球绦虫种类较多,我国只有细粒棘球绦虫(E.granulosus)和多房棘球绦虫,前者多见。

病原:成虫为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中绦期幼虫为棘球蚴(Echinococcus cyst),亦称包虫;
中间宿主及寄生部位:牛、羊、猪、人等多种动物的肝、肺和其它脏器中;
终末宿主及寄生部位:犬的小肠。

分布:世界性分布,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

危害:主要危害牧区的绵羊,同时又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成虫:虫体由一个头节和3~4个节片组成,长度不超过7mm。

头节有顶突和28-50个小钩。

成熟节片有一套生殖器官,睾丸35-53个;卵巢两个,生殖孔位于节片的侧缘的中部或后半部;孕节长度超过虫体全长的一半;子宫呈囊状, 侧面有一些突起。

棘球蚴:囊状结构,内含液体,外形随被寄生组织的结构而变化,一般椭圆形,直径5~10cm。

囊壁分两层,外层为乳白色的角质层,内层为胚层,即生发层。

由胚层向内芽生出许多细胞,细胞空腔化形成小囊,囊壁上形成许多原头蚴,这种囊叫生发囊。

生发囊可脱落漂浮在囊液中,母囊内还可
形成子囊。

子囊内还可长有孙囊和原头蚴,无原头蚴的囊叫不育囊。

原头蚴上长有小钩、吸盘及石灰颗粒,具有感染性。

游离于囊液中的生发囊、原头蚴和子囊部分脱落在囊液中,眼观呈细砂状,故称“棘球砂” (hydatid sand)。

(二)生活史
(三)流行特点
1.分布广泛,主要在牧区流行;我国20多个省区有报道,但以新疆最为严重,其它地区散发。

2.动物和人均是通过犬传播的遭受感染的。

3.宿主范围广泛,绵羊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是细粒棘球蚴的最适宿主,又与牧羊犬密切接触。

(五)症状
消瘦,呼吸困难,脱毛,咳嗽等全身症状。

绵羊最敏感,死亡率最高。

寄生于人的内脏器官时往往造成严重后果,犬寄生有成虫时一般不显症状。

(六)诊断
•生前诊断比较困难,往往在尸体剖检时发现;
•可采用变态反应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免疫学等方法诊断;
•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X光诊断。

(六)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人的棘球蚴多采用外科手术摘除;
•动物可试用丙硫咪唑或吡喹酮治疗。

(七)预防
消灭野犬,对警犬和家犬定期驱虫。

驱虫后排出的粪便应彻底销毁。

•加强屠宰场的卫生管理,病畜的脏器不得随意喂犬。

•经常保持畜舍,饲草、料和饮水卫生,防止犬粪的污染。

•常与犬接触的人员应严格注意卫生防护,防止虫卵感染。

五、反刍动物消化道绦虫病
反刍家畜绦虫病主要是由裸头科的莫尼茨属(Moniezia)、曲子宫属(Helictometra)及无卵黄腺属(Avitellina)的多种绦虫寄生于反刍兽小肠中引起,对羔羊和犊牛危害严重。

各属和种绦虫在病原体的形态不同,而生活史、流行特点、致病作用和防治方法基本相同。

主要病原:莫尼茨属的扩展莫尼茨绦虫(Monieziaexpansa)和贝氏莫尼茨绦虫(M.benedeni);曲子宫属(Helictometra)的盖氏曲子宫绦虫(H.giardi)和无卵黄腺属(Avitellina)的中点无卵黄腺绦虫
(A.centripunctata)。

终末宿主:反刍动物;
寄生部位:小肠;
中间宿主:地螨;
分布:世界性分布,在我国分布广泛,呈地方性流行;
危害:消化功能障碍,影响犊牛和羔羊的生长发育。

(一)病原形态
1、莫尼茨绦虫为大型绦虫,长约1~5m;头节小,无顶突和小钩;体节宽,成节内有两套生殖器官,生殖孔开口于节片的两侧,虫体外观边缘整齐;卵巢和卵黄腺在近体两侧构成花环状;睾丸数百个,分布于整个体节内;子宫呈网状。

莫尼茨绦虫卵内有灯泡样的梨形器,内含六钩蚴。

2、曲子宫绦虫:大小与莫尼茨绦虫类似。

节片中仅有一套生殖器宫,生殖孔左右不规则地交替排列于节片的侧缘;雄茎囊外伸,虫体外观边缘不整。

孕卵节片子宫呈波状弯曲,几乎横贯节片的全部。

虫卵呈椭圆形,无梨形器。

每5~15个虫卵被包在一个副子宫器内。

3、无卵黄腺绦虫
虫体窄细,宽度仅为2~3mm。

节片极短,肉眼观分节不明显。

成节内有一套生殖器官,生殖孔左右不规则地交替排列在节片的侧缘,子宫位于节片中央,无卵黄腺。

有的种类可在链体中央看到由子宫形成的一条白线。

虫卵内无梨形器。

(二)生活史及流行特点
终末宿主将孕节和虫卵随粪便排至体外,虫卵被中间宿主地螨吞食后,六钩蚴在螨体内发育至具有感染性的似囊尾蚴。

反刍兽吞食了含似囊尾蚴的地螨而感染。

(四)症状
营养不良;消化系统障碍,拉稀;腹痛。

机体中毒,可有明显的神经症状。

(五)诊断
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以及粪便检查进行诊断。

粪便检查法:清晨清理畜舍时,查看新鲜粪便可能找到活动性的孕卵节片,放载玻片间检查,根据虫体的内部结构特点即可确诊;还可采用漂浮法或沉淀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

(六)治疗
常用的驱绦虫药吡喹酮、丙硫咪唑、硫双二氯酚、氯硝柳等药物都有良好的作用。

(七)预防
1、选择合适的时机驱虫:应在放牧后4~5周时进行“成虫期前驱虫”;间隔2~3周后,再进行第二次驱虫。

全群动物同时驱虫。

驱虫后的的动物要及时地转移到清净的安全牧场。

2、牧场净化:污染的牧地空闲2年;采用轮牧减少感染机会。

3、减少地螨滋生:土地连续几年耕作,大大减少地螨量,有利于绦虫病的预防。

4、合理放牧:避免在低湿地、清晨、黄昏和雨后放牧。

线虫病
一线虫基本形态与结构
线状或毛发状,两侧对称的纺锤形或圆柱形。

前端钝圆,后端纤细,长度在1mm~1m之间。

雌雄异体,雄虫与雌虫明显不同。

虫体明显分为头部、尾部、背面、腹面和两侧。

天然孔有口(oral), 排泄孔(excretory pore),肛门(anus)和生殖孔(gennital pore),雄虫的肛门和生殖孔合为泄殖腔(cloaca)。

体壁由角质层(cuticular)、皮下组织(hypodermis)和肌层(muscular layer)组成。

1. 体壁body wall
体壁由角质层、皮下层和肌层组成。

覆盖体表,并向内延续为口囊、食道、直肠、排泄孔和生殖孔末端的衬里;
参与形成体表的特殊构造,如头泡(cephaliic vesicle)、颈翼(cervical alae)、唇(lops)、叶冠(leaf capsule)、尾翼(caudal alae) 、交合伞(bursa)和乳突(papillae)等,这些结构具有附着、感觉和辅助交配等功能,也是分类的依据。

体壁:具有保护功能,可保持线虫的形态以及分化成一些具有一定功能的附属器官。

2.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
具有简单而且较为完整的消化器官。

有口孔、口囊buccal capsule、食道oesophagus、肠intestine、直肠rectum 、肛门anus 。

5. 生殖系统
雌雄异体, 生殖器官为简单弯曲的连续管状构造。

雄性生殖器官由睾丸testis、贮精囊seminalvesicle、输精管vas deferens、射精管ejaculatory duct和泄殖腔cloaca组成。

雌虫生殖系统由卵巢ovary、输卵管oviduct、受精囊receptaculumseminis or seminal receptacle、子宫uterus、阴道vagina
和阴门vulva组成。

线虫多为双管型, 指有两组生殖器, 分别起自虫体的前部和后部, 或
同起于后部或前部, 最后由两条子宫汇合成一条阴道。

(四) 线虫的发育
雌雄虫交配受精。

生殖方式有三种:卵生:雌虫产卵;
卵胎生:雌虫产出带幼虫的虫卵;
胎生:雌虫产出幼虫。

线虫发育过程
线虫的发育一般要经过卵egg→第1期幼虫fir st stage larva→第2期幼虫second stage larva→第3期幼虫third stage larva→第4期幼虫fouth stage larva→第5期幼虫fifth stage larva(童虫young adult)→成虫adult。

一般要经过4次脱皮, 每脱皮一次发育就进一步。

童虫和成虫的形态相似, 童虫到成虫的发育无需脱皮。

一般前2次蜕皮在外界环境中完成,蜕化为第3期幼虫时具有感染宿主的能力,为感染性幼虫。

后两次蜕皮在宿主体内完成。

感染性幼虫:一般为第3期幼虫,只有第3期幼虫具有感染宿主的能力,各种线虫的感染性幼虫形态不一;
感染性虫卵:感染性幼虫留在卵壳内不孵化出来,即为感染性虫卵;披壳幼虫:前一期幼虫蜕化后的角皮仍包裹在体外,称为披壳幼虫。

大部分的线虫发育不需中间宿主, 称为直接发育direct life cycle, 这
需要中间宿主才能发育, 称为间接发育indirect life cycle,这类线虫称生物源性线虫。

毛圆科线虫病
圆线虫是指圆线目Strongylata的虫体, 虫体种类多, 数量大, 主要寄生于畜禽消化道和呼吸道,个别寄生于泌尿道。

(三)毛圆科线虫生活史
毛圆科线虫均为直接发育史,各种、属的发育过程类似。

虫卵在外界发育为第1、第2和第3期幼虫,第3期幼虫为感染性幼虫,一般都披有一层鞘,个别虫体的第3期幼虫披有二层鞘膜, 通称为披鞘幼虫。

第3期幼虫经口感染动物后,在瘤胃内脱壳,移至寄生部位(真胃、小肠),钻入粘膜内发育为成虫,成虫游离于胃腔或小肠腔内。

成虫产卵随粪便排出体外。

(四)、毛圆科线虫病流行特点
1、虫卵在外界的发育需要合适的温度、湿度和氧气,因此感染性幼虫的活动和生存期受到季节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动物的感染数量和该病的流行季节。

2、感染性幼虫有背地性和向光性,当温度、湿度和光照合适的条件下,幼虫从粪便内爬到牧草上;环境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幼虫又回到土壤中隐蔽。

3、羊的捻转血矛线虫有特殊的“自愈现象”,是初次感染的抗体和再次感染的抗原物质结合引起的过敏反应。

4、春季高潮:是羊消化道线虫病的一种自然现象,当春季开始放牧时,羊的消化道线虫寄生量大量上升,造成羊消化道线虫寄生的高潮。

(六)症状
临床上一般为多种毛圆科线虫混合感染。

急性病例:肥羔羊突然死亡,尸体可视黏膜苍白,高度贫血。

亚急性病例:显著贫血,体躯下部水肿,营养不良。

慢性病例:无特征性症状,病程长,生长发育不良。

(七)诊断
1、粪便检查;
2、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
3、病理剖检,检查虫体和病变。

(六)治疗
驱虫,多种抗线虫有效;对症治疗,补充营养。

(七)防治措施
1、药物预防:绝大多数的抗线虫药均有效;
2、计划性驱虫:对于不同的动物、不同的饲养方式应选择合适的驱虫时机和方法;
3、合理放牧:轮牧和修牧;
4、粪便无害化处理;
5、加强饲养管理:针对生活史、传播途径、流行特点,改善饲养条件,提高畜体抵抗力。

原虫学
五、生殖
原虫的生殖方式有无性和有性生殖两种。

1.无性生殖:
1)二分裂(binary fission):鞭毛虫常为纵二分裂,纤毛虫为横二分裂。

2)裂殖生殖(schizogony,复分裂)细胞核和其基本细胞器先分裂数次,而后细胞质分裂,同时产生大量子代细胞。

3)出芽生殖(budding)即先从母细胞边缘分裂出一个小的子个体,逐渐变大。

梨形虫常以这种方法生殖。

4)内出芽生殖(internal budding)又称内生殖(endodyogeny),即先在母细胞内形成两个子细胞,子细胞成熟后,母细胞被破坏。

2.有性生殖
1)接合生殖(conjugation)多见于纤毛虫。

两个虫体并排结合,进行核质的交换,核重建后分离,成为两个含有新核的虫体。

2)配子生殖(Syngamy)虫体在裂殖生殖过程中,出现性的分化,一部分裂殖体形成大配子体(雌性),一部分形成小配子体(雄性)。

小配子进入大配子内,结合形成合子(zygote)。

六、包囊形成
多种原虫可以分泌一种保护性外膜,并进入静止阶段。

这种静止期虫体称作包囊。

囊壁由虫体分泌形成,虫体还蓄积贮备一些食物,如淀粉和糖原等。

孢子虫的包囊阶段是卵囊(oocyst)。

不利环境条件的消失可以刺激虫体脱囊。

一、泰勒虫病
泰勒原虫是寄生于哺乳动物血液细胞及其相关组织细胞中的一类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