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讲义与习题教案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2311a0da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2f.png)
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2. 掌握体温调节的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2. 体温调节的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3. 体温调节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2. 体温调节的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如何维持恒定的体温;2. 讲解:介绍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讲解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3. 示例:展示体温调节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冬泳运动员如何维持体温;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并解答实际问题,如感冒发热时的体温调节;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体温调节原理的理解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体温调节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以及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体温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八、拓展与延伸1. 介绍其他生物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如鸟类和哺乳动物;2. 探讨体温调节在特殊环境下的应用,如宇航员在太空中的体温调节;3. 讨论体温调节研究的新进展,如体温调节与疾病治疗的关系。
九、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及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的图像和动画;2. 教学素材:提供相关案例和实例,用于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3.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教科书和学术文章,加深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2308ba81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4.png)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体温调节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3. 了解人体体温调节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体温调节的定义和意义2. 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a. 温度感受器的作用b. 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c. 产热和散热的平衡3. 人体体温调节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a. 实验设计b. 数据采集和处理c. 结果分析4. 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人体体温调节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
2. 难点:体温调节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实验结果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人体体温调节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体温调节的意义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结合示意图和实例进行说明。
3. 实验:指导学生进行人体体温调节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体温调节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
5.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感冒发热时的体温调节。
7. 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体温调节原理和机制的理解程度,以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规范性,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准确性。
3. 课后作业评估:通过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实验方法是否清晰易懂。
2. 反思教学方法:讲授、实验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3. 反思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讲义与习题教案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讲义与习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d782e9ad02de80d5d84053.png)
第七讲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一、人的体温恒定及其意义人的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临床上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表示,直肠温度最接爱人体内部温度。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1、产热: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是来自骨骼肌和内脏。
剧烈运动时,产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约点总产热量的90%。
安静时,产热量主要来自内脏,约占总产热量的56%,其中以肝脏产热量最高。
剧烈运动时的产热量要比安静时高10-15倍。
2、散热:人体的散热除随排尿和排遗散失约5%外,大多数是由皮肤经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而散失的。
3、(1)物理散热:①传导:通过皮肤与外界接触的空气或物体发生的传热;②对流:空气比热低,紧贴人体皮肤的空气层很快变温,温热空气比重较轻于是上升,并为冷空气所补充。
温冷空气不断流动,从而产生对流,有效地使人体表面不断散热。
当气温和周围物体的温度都接近于体温时,则不发生对流;③辐射:皮肤的辐射散热是由它与周围物体的温差所决定的,辐射量还与辐射面积成比例关系,夏季伸展四肢睡觉可增加辐射而促进散热,冬季蜷缩睡觉可减少辐射面积而减少散热。
辐射是重要的散热方式之一,但当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人体体温时,辐射散热就失去作用;④蒸发:是物质有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热,体表水蒸发的过程(含汗液蒸发及体表水分蒸发)就是一个重要的散热过程。
当气温和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体温时,辐射和对流都失去作用,这时的散热全靠蒸发。
4、(2)生理散热或皮肤散热:①皮肤血管运动与体温调节:人由于体内不断产热致使体内温度经常高于皮肤及周围环境温度,热就由体表向环境散失。
而体内温度直接影响走向体表的血流量,血流量大,带到体表的能量多;血流量少,带到体表的能量就少,因此皮肤血流的变更在散热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②出汗与体温调节:出汗是在高温下调节体温的重要机制。
体温调节的教案
![体温调节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c0a2f8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fc.png)
体温调节的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体温的调节机制和调节原理;2.学习某些疾病的体温调节异常;3.引导学生要注意保持身体健康和发现异常迹象。
教学内容:1.体温的概念和意义;2.体温的控制机制;3.体温调节的意义;4.病态体温异常。
教学方法:1.讲授法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可以通过谈论日常生活中的体温变化引起学生注意。
身体发热或感到寒冷。
二、讲授体温的概念和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温的概念,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科学图片。
讲解体温对身体正常运作的重要性。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应当摆脱对理论的冗长描述。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听懂体温的概念和意义。
三、解释体温调节的机制老师将解释体温调节机制的作用。
教师应该先讲解体温调节中兴奋系统和抑制系统之间的角色,再介绍体温调节中其他的相关因素。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要给学生一个逻辑的模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温调节。
四、学习体温调节的意义老师应该告诫学生,保持正确的体温是很重要的,身体在短时间内适应剧烈的温度波动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减少受寒或过度加热的情况,因为这些情况可能对身体造成不适和伤害。
五、病态体温异常老师可以探讨一些常见的疾病导致的体温调节异常,例如流感,酷热中暑,身体震颤等。
老师应该告诫学生,当身体情况发生不寻常时,应该去看医生。
教师应该提醒学生,特别是在季节变化时,要特别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体温变化。
六、总结教师应该让学生做一份简短的总结,确定体温调节的关键点和关键要素。
七、课后练习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个主题,教师可以安排一份简短的测验,以检验学生对体温调节方面的理解和能力。
参考教材:1.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1th edition, Saunders/Elsevier, Philadelphia PA, 2011.2. Blatteis CM. Thermoregulatory action of pyrogen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02; 856:33–48.3. Jochum JJ, Kockerling F, Staib F. Laparoscopic vs open approach to gastric cancer: a retrospective comparison. 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 2003; 48:1943–1948.。
体温调节教案
![体温调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0d2d6e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7b.png)
体温调节教案
教案标题:体温调节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和重要性。
2. 掌握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法。
难点:理解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
教学内容:
1. 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
2.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法
3. 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变化图表,引发学生对体温调节的思考和讨论。
2. 理论讲解:介绍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包括皮肤、出汗、血管等方面的调节作用。
3. 实验观察:安排实验,让学生在不同温度下观察自己的体温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4. 讨论总结: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法,并讨论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季节和环境下如何更好地进行体温调节,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6.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一个体温调节实验,并写出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学生实验记录表
4. 讨论和互动环节
教学评估:
1. 实验报告的评定
2. 课堂讨论的表现
3. 作业的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体温调节的知识。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010f833ad51f01dc381f164.png)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赫章县实验中学李贵祥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人的体温及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的意义;(2)能说出人在寒冷及炎热环境中的体温的调节的过程。
能力目标:培养识别、理解图表的能力;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小组归纳,培养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温的调节。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杯热水。
查找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内容,让学生知法、懂法,用法。
四、学法指导: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但平时没有留心,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体验,同时参与思考的方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活动】这节课,我们继续一起来探索我们人体自身的奥秘。
首先,抬起你的手,用手背贴着你的额头,你有什么感觉?(教师同时示范)【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可能很多,教师注意纠正,用“热”不合适,用“暖”。
【教师活动】(提问)当然,我们的探索也不能只停留在对现象的表述上,更要研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请同学们思考,你的额头会是暖暖的,根本上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人体温的来源。
教学目标达成一、人的体温及其意义【教师活动】(设疑)同学们感觉到的温度是不是你的体温?【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学生明确:体温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而自己感觉到的是体表温度不是体温,只是体表温度体温。
【教师活动】(讲授)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易测量,所以临床上常用口腔、腋窝和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温度。
出示学生测的腋温,请同学读出数值。
出示《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腋窝温度)》。
提问,从这个表的数据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①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但不超过1℃;②不同年龄、性别的人体温有差别,年轻者体温高于年长者、女性的体温比男性高。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b4e0ba7e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8.png)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体温调节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3. 了解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过程。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体温调节现象。
二、教学内容1. 体温调节的概念和意义解释体温调节的定义强调体温恒定对人体的生理重要性2. 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介绍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讲解温度感受器、传导神经、调节中枢和效应器的作用3. 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过程阐述体温调节的感应阶段、传导阶段、中枢处理阶段和效应阶段举例说明各阶段在体温调节中的具体作用4. 体温调节的生活实例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体温调节现象举例说明运动、环境温度变化等对体温调节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温调节的概念、原理、机制和生理过程分析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体温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经验3. 案例分析法提供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释体温调节的过程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体温调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评估学生对体温调节的掌握程度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教版必修《生物学》2. 多媒体课件: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生理过程、生活实例等3. 案例材料:相关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4. 教学辅助工具:黑板、粉笔、挂图等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人体的稳态概念,引出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2. 讲解体温调节的概念和意义:解释体温调节的定义,强调体温恒定对人体的生理重要性。
3. 讲解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介绍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讲解温度感受器、传导神经、调节中枢和效应器的作用。
4.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过程:阐述体温调节的感应阶段、传导阶段、中枢处理阶段和效应阶段,举例说明各阶段在体温调节中的具体作用。
5. 体温调节的生活实例分析: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体温调节现象,举例说明运动、环境温度变化等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示例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3ca958058fb770bf68a552d.png)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示例教学手段:实物投影仪(将所用的图片与文字资料放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作业,完成下表。
家庭成员1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腋窝温度)成员年龄6:00 9:00 12:00 15:00 18:00 21:00 睡前平均温度母亲父亲自己结论一、引言1910年英国斯科特(Scott Robert Falcon l868~1912)探险队和挪威阿蒙森探险队都宣布将向南极点进军,两支探险队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
阿蒙森一行五人,用狗拉雪橇,经过千辛万苦于1911年12月14日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极点的人。
而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使用的是马拉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
他们用雪橇拉着设备,顶风冒雪经过82天,于1912年1月16日终于到达南极点。
在南极探险的路上跋涉了1 450 km 之后,归途中因饥饿劳累倒下。
攀登南极点的角逐是南极考察热中光辉的一页。
(资料来自:)两支探险队都在零下三十七度的南极艰难跋涉,阿蒙森队的胜利表明人类可以战胜严寒,而斯科特队永远留在了南极也表明如果严寒加上饥饿、疲惫也会危及人类的生命。
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60 ℃,低至零下70 ℃。
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呢?二、新课【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投射在大屏幕上)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37.2 ℃36.7 ℃37.4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学生明确:体温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而上述的三种方法测出的都是体表温度,用于代替体温。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预习作业,从中得出什么结论?(1)面对全班同学的数据,如何进行比较?(进行研究方法的训练)(2)如何使比较的结果更直观?(组织学生绘制直观图)【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得出比较项目:1.选择一个人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2.选择一个家庭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3.选择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学生的个人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绘制上述比较的直观图,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井得出结论:1.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不超过一度。
高中生物《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693f12b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dc.png)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某一体温调节现象进行讨论。
2.讨论主题:如“运动时如何保持体温稳定”、“寒冷环境下如何防止体温过低”等。
3.互动交流:鼓励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观点,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汇报: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学生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存在差异,教学中需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体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体温调节相关激素的功能。
2.难点:体温调节机制的深入理解,尤其是产热和散热的平衡过程;实验操作中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分析。
(二)教学设想
-在实验活动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教学评价设想: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5.教学拓展设想:
-结合生物学科的前沿动态,引入体温调节领域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医院、采访医生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体温调节在临床中的应用。
-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学竞赛、科普讲座等,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生物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经历过体温异常的情况,如发烧、中暑等,让他们谈谈对这些现象的感受。
人体的体温调节教案(3篇)
![人体的体温调节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6cc75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21.png)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理解人体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体温调节的主要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 理解体温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重要性。
4. 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体温调节的神经和体液机制。
2. 体温调节的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1. 理解体温调节的复杂性和协调性。
2. 分析体温调节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源、冷源、计时器、人体模型等3. 实验指导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人体为什么需要维持恒定的体温?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维持恒定的体温有助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二、新课讲授1. 人体体温的调节原理- 讲解人体体温调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通过课件展示人体体温调节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 神经调节- 介绍体温调节的神经机制,包括下丘脑、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等。
-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神经调节对体温的影响。
3. 体液调节- 讲解体温调节的体液机制,包括激素的作用。
- 通过课件展示体液调节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三、课堂练习1. 分析案例: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如何通过调节体温来维持生命活动?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体温调节有哪些重要意义?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实验演示1. 实验目的:观察体温调节在冷环境下的反应。
2. 实验步骤:- 将人体模型置于冷环境中,观察其体温变化。
- 分析体温调节的神经和体液机制在实验中的体现。
三、课堂讨论1. 讨论问题: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如何通过调节体温来维持生命活动?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评。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体温调节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1. 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体温调节的原理和过程。
人体的体温调节教案
![人体的体温调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c425b5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12.png)
人体的体温调节教案教案标题:人体的体温调节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体温调节的重要性以及调节机制;2. 掌握人体体温调节的主要方式和过程;3. 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的变化。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视频资源:人体体温调节的动画视频3. 实验器材:温度计、冰袋、热水袋等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幻灯片展示外部环境温度变化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身体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2. 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知识,提醒他们人体是如何维持恒定体温的。
知识讲解:1. 利用幻灯片和视频资源,向学生介绍人体体温调节的重要性和调节机制。
a. 人体体温的正常范围是多少?b. 什么是体温调节?为什么人体需要进行体温调节?c. 人体体温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d. 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是怎样的?实验演示:1. 利用实验器材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
a. 将一个学生的手放入冷水中,然后使用温度计测量手的温度。
b.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手的温度变化。
c. 再将一个学生的手放入热水中,重复上述观察和记录。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a. 为什么在寒冷的环境中,我们会感到寒冷并开始发抖?b. 在炎热的环境中,我们会感到热并开始出汗。
这是为什么?c. 有没有其他因素会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知识梳理:1. 通过讨论,总结出人体体温调节的主要方式和过程,并强调其重要性。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了解不同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的变化,并撰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一份海报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评估方式:1. 设计一份简单的选择题测试,考察学生对人体体温调节的理解程度;2. 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拓展活动成果进行评估。
教学延伸:1. 将人体体温调节与其他相关主题(如疾病预防、运动健康等)进行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反思:1. 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理解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资源选择。
人体体温及调节(讲课)
![人体体温及调节(讲课)](https://img.taocdn.com/s3/m/ccaf2244a2161479171128e2.png)
【变式】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
系统是
A.循环系统与消化系统
C
B.消化系统与呼吸系统
C. 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
D.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2、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发展
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 调节。
坎农的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 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媒介
葡萄糖和氧气经过哪些途径进入内环境并最 思考讨论:终被组织细胞吸收利用的?
肺泡壁细胞 氧气
葡萄糖
小肠粘膜上皮细 胞
毛细血管壁细 胞
血浆
组织细
胞Hale Waihona Puke 线粒体体体
食物
空气 气体
消
化
营养
循 营养
淋巴
系 物质 物质
统
环
血浆
O2
组织 营养物质 细 液 胞 代谢终产物
呼 吸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 量增加→散热增加
汗腺分泌增多 →散热量增加
想一想
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无限的吗?人如果 长时间停留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会怎样?
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
长时间停留在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的热 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引起体温下降,使 生命活动发生障碍。
长(时冻间疮停:皮留肤在血高管温持久环性境收中缩,引机起体) 热量散不 出去,导致体温升高,可能中暑。
O2
系
系 CO2 统
O2
CO2
代 谢 终 产 物
CO2
统
泌尿系统
尿液
代谢终产物
皮肤
汗液
外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教学设计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b444c4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a.png)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体温的概念,包括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的含义。
(2)学生能掌握人体体温的正常范围和生理变动情况。
(3)学生清楚体温调节的机制,包括产热和散热的过程,以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其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体温调节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人体体温调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人体体温的正常范围和生理变动。
(2)体温调节的过程和机制。
2、教学难点(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体温调节中的协同作用。
(2)体温调节障碍导致的疾病及预防。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体温的概念、正常范围、生理变动以及体温调节的机制等基础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体温调节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3、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体温调节的示意图、相关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寒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我们的身体感觉不同,但体温却能保持相对稳定,这是为什么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2、讲授新课(30 分钟)(1)体温的概念(5 分钟)讲解体温的定义,包括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
通过举例,如测量腋窝温度、口腔温度和直肠温度,让学生了解不同部位的体温差异。
(2)人体体温的正常范围和生理变动(10 分钟)展示人体体温的正常范围数据,解释体温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如清晨体温较低,午后体温较高。
同时,介绍性别、年龄、运动、情绪等因素对体温的影响。
(3)体温调节的机制(15 分钟)①产热过程讲解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和方式,如安静状态下主要依靠内脏器官产热,运动时主要依靠骨骼肌产热。
二节体温及其调节上课讲义
![二节体温及其调节上课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7b3613594a7302768f993910.png)
1.主要产热器官 肝
骨骼肌 2.机体的产热形式
战栗产热
非战栗产热
3. 产热活动的调节
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
(二)散热
1.散热形式 辐射散热
以热射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
传导散热
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
对流散热
通过气体交换热量
蒸发散热
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散失体热
3.汗腺与汗腺活动的调节 大汗腺 腋窝、外阴 小汗腺 全身皮肤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
(一)体表体温和体核体温
生理学体温
直肠温度 36.9-27.9℃ 口腔温度 36.7-37.7℃ 腋窝温度 36-37.4 ℃
(二)体温的正常变动
体温的昼夜周期性变化 性别的影响 年龄的影响 其他因素的影响
(三)皮肤温度和平均体温
平均皮肤温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平均体温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发汗是一种反射性活动
温热性发汗 精神性发汗
4.循环系统在散热反应中的作用
三、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
(一)温度感受器
外周温度感受器 游离的神经末梢 中枢温度感受器 神经元
热敏神经元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冷敏神经元 脑干网状结构、下丘脑弓状核
(二)体温调节中枢
(三)体温调定点学说
体温的调节方式教案
![体温的调节方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e8d064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2.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体温的调节方式教案学科领域:生物学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体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人体体温的调节方式及其原理。
3. 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例子,运用体温调节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体温的概念、体温的调节方式及原理。
难点:体温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发学生对体温的兴趣,如冬季感冒发烧时的体温计图像等。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体温?为什么我们需要维持恒定的体温?2. 自主学习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体温的调节方式及其原理,如:(1)神经调节: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血管收缩、出汗等生理反应,使体温维持恒定。
(2)体液调节:通过血液循环,将热量传递到全身各个部位,使体温保持稳定。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冬季发热、运动后出汗等,引导学生运用体温调节的知识进行分析。
5. 小组讨论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思考题: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个保持体温恒定的方案。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体温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关系,分析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人体如何调节体温以适应外界环境。
2. 引导学生探讨体温调节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意义,思考体温恒定对生物生存的优势。
七、课堂练习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体温调节方式及其原理的知识。
2. 结合生活实际,分析体温调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运动、饮食等方面。
八、课后作业1. 结合课堂学习,编写一个关于体温调节的小故事,描述人物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如何调节体温。
2. 调查身边的亲朋好友,了解他们在面对气温变化时,如何调整衣物和生活习惯以保持体温恒定。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高二生物教案-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
![高二生物教案-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560dff79563c1ec4da71e6.png)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知识方面:(1)人的体温及其意义(知道);(2)体温的调节(知道)。
教学重点: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教学难点:体温的调节。
一、引言19xx年英国斯科特(scott robert falcon l868~1912)探险队和挪威阿蒙森探险队都宣布将向南极点进军,两支探险队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
阿蒙森一行五人,用狗拉雪橇,经过千辛万苦于19xx年12月14日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极点的人。
而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使用的是马拉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
他们用雪橇拉着设备,顶风冒雪经过82天,于19xx年1月16日终于到达南极点。
在南极探险的路上跋涉了1 450 km之后,归途中因饥饿劳累倒下。
攀登南极点的角逐是南极考察热中光辉的一页。
两支探险队都在零下三十七度的南极艰难跋涉,阿蒙森队的胜利表明人类可以战胜严寒,而斯科特队永远留在了南极也表明如果严寒加上饥饿、疲惫也会危及人类的生命。
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60 ℃,低至零下70 ℃。
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呢?二、新课【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投射在大屏幕上)某人用三种常用测体温的方法,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值,到底哪个是他的体温呢?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37.2 ℃ 36.7 ℃ 37.4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学生明确:体温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而上述的三种方法测出的都是体表温度,用于代替体温。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预习作业,从中得出什么结论?(1)面对全班同学的数据,如何进行比较?(进行研究方法的训练)(2)如何使比较的结果更直观?(组织学生绘制直观图)【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得出比较项目:1.选择一个人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2.选择一个家庭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3.选择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学生的个人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绘制上述比较的直观图,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井得出结论:1.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不超过一度。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人的体温及其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76964d6add36a32d73758170.png)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考钢要求:人的体温的来源、平衡调节及意义教学目的:1.人的体温及其意义(A:知道)2.体温的调节(A:知道)。
重点、难点和疑点.1.教学重点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2.教学难点体温的调节。
3.教学疑点体温的调节。
教材教法:先考后教以考定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板书】人的体温人的体温及其意义及其调节体温的调节【注解】一、人的体温及其意义(一)概念:人身体内部的温度(不易测量)口腔温度:平均为37.2℃(二)常用代表体温腋窝温度:平均为36.8℃相对恒定,有波动;直肠温度最直肠温度:平均为37.5℃接近机体内部温度。
(三)意义:是保证酶的活性,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二、体温的调节(一)体温的来源: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二)体温的调节(调节中枢在下丘脑)【针对训练】A.基础训练1.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的体温来源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B.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C.人的体温是指通过直肠所测得的温度D.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2.测量人体体温的部位有多个,其中最接近人体体温的是A.口腔温度 B.腋窝温度 C.直肠温度 D.掌心温度3.天气变冷时下列哪项在体内的分泌会增加A.胰岛素 B.甲状腺激素 C.黄体素 D.生长激素4.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以降低体温。
下列哪一种措施是不正确的A.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C.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D.适当撤减衣被5.下丘脑不是A.体温调节中枢 B.言语中枢 C.内分泌调节中枢 D.无机盐平衡调节中枢6.皮肤排汗的目的主要是A.排泄 B.散热 C.使皮肤湿润 D.调节水和无机盐的平衡7.体温调节反应属于A.条件反射 B.非条件反射 C.本能 D.趋性8.将大白鼠从25℃移到0℃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A.耗氧量减少,竖毛肌放松 B.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C.耗氧量减少,心率变慢 D.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9、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该图是皮肤对环境反应的示意图,判断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一、人的体温恒定及其意义人的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临床上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表示,直肠温度最接爱人体内部温度。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1、产热: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是来自骨骼肌和内脏。
剧烈运动时,产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约点总产热量的90%。
安静时,产热量主要来自内脏,约占总产热量的56%,其中以肝脏产热量最高。
剧烈运动时的产热量要比安静时高10-15倍。
2、散热:人体的散热除随排尿和排遗散失约5%外,大多数是由皮肤经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而散失的。
3、(1)物理散热:①传导:通过皮肤与外界接触的空气或物体发生的传热;②对流:空气比热低,紧贴人体皮肤的空气层很快变温,温热空气比重较轻于是上升,并为冷空气所补充。
温冷空气不断流动,从而产生对流,有效地使人体表面不断散热。
当气温和周围物体的温度都接近于体温时,则不发生对流;③辐射:皮肤的辐射散热是由它与周围物体的温差所决定的,辐射量还与辐射面积成比例关系,夏季伸展四肢睡觉可增加辐射而促进散热,冬季蜷缩睡觉可减少辐射面积而减少散热。
辐射是重要的散热方式之一,但当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人体体温时,辐射散热就失去作用;④蒸发:是物质有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热,体表水蒸发的过程(含汗液蒸发及体表水分蒸发)就是一个重要的散热过程。
当气温和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体温时,辐射和对流都失去作用,这时的散热全靠蒸发。
4、(2)生理散热或皮肤散热:①皮肤血管运动与体温调节:人由于体内不断产热致使体内温度经常高于皮肤及周围环境温度,热就由体表向环境散失。
而体内温度直接影响走向体表的血流量,血流量大,带到体表的能量多;血流量少,带到体表的能量就少,因此皮肤血流的变更在散热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②出汗与体温调节:出汗是在高温下调节体温的重要机制。
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人不出汗,从皮肤和呼吸道都有水分不断渗出而蒸发,这种有皮肤蒸发的水分称为不湿汗。
不湿汗与汗腺无关。
当环境温度升高到30℃时或剧烈运动时,开始出汗。
通过汗液蒸发可放散大量体热。
35℃以上时,出汗是唯一的散热调节机制。
三、体温的调节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在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下,机体产热量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是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分为对高温敏感的温感受器和对低温敏感的冷感受器。
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
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颤栗,使产热量增加。
在上述过程中,有关神经的兴奋还可促进肾上腺的分泌活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例1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降低体温。
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A.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B.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的毛巾C.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D.适当撤减衣被例2右表表示人的几种组织、器官的产热百分比,从表中数据不能推导出的结论是()Array A.安静状态下骨骼肌产生的能量全部散失B.安静状态下大脑容易进人高效率的工作状态C.安静状态下内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D.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四、几个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1)通常情况下,冬季散热快还是夏季散热快?通常情况下,冬季外界温度低,与人体体表温度相差比较大,即使人体有很多调节机制,如皮肤收缩,皮肤表层毛细血管收缩等。
人们还采取了很多保温措施,如加厚衣物等,但是能量散失还是比较多,因此冬季的饭量往往比较大,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加速供能。
而夏季外界温度高,体表温度与外界温度相差比较小,相对散热少,因此夏季饭量一般比较小。
(2)一个人发烧,但是体温基本恒定,散热多还是产热多?当一个人产热大于散热时,体温升高,如发烧过程;当一个人产热少于散热时,体温下降,如退烧过程。
当这个人无论是正常体温还是发烧,只要体温保持基本恒定,其产热就基本等于散热。
(3)发烧时如何使得体温下降?当人发高烧时,不少人喜欢多盖被子,说是为了发汗。
其实这样做是错误的。
当人发高烧时,高烧不退,体温调节功能暂时丧失,多盖衣被不但不会排汗,反而不利于热量散失。
应该少盖衣被,增加散热,同时可以用温水擦拭病人身体,通过水分散失来增加散热,也可以用酒精擦拭病人的手心和脚心,以增加散热。
(4)冬季尿量多是否是因为冬季流汗少?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冬季尿量比较多,去厕所比夏季频繁。
冬季尿液多是否是因为冬季流汗比较少造成的呢?在饮水量等同的情况下,冬季尿液多,流汗较少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另外,冬季我们需要氧化分解更多的有机物以增加机体产热量,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在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中,也会产生较多的代谢水,这些水大部分也会排出体外,因此冬季的尿量往往比较多。
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的耗氧量随气温变化规律人的体温及其调节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小题)1.(2010·太原高三检测)持续发高热对人体是不利的,下列叙述的原因中错误..的是()A.循环系统障碍,心跳变慢 B.生理功能紊乱C.消耗过多的物质和能量D.易丧失体温调节能力2.(2010·兰州高三检测)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A.冷觉感受器兴奋 B.温觉感受器抑制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3.(2010·攀枝花高三检测)下列有关人体体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适宜的体温是新陈代谢的结果和条件 B.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导致产热增加C.对高烧不退的人应加盖棉被增加排汗 D.肾上腺和立毛肌是体温调节的效应器4.(2010·南宁高三检测)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位于下丘脑B.温度感受器分布在人体的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中C.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立毛肌舒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产热量增加D.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使散热量增加5.(2010·聊城高三检测)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兴奋,能引起()A.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C.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皮肤血管扩张,汗液增多6.(2010·广元高三检测)下表表示人的几种组织、器官的产热百分比,从表中数据,不能推导出的结论是:()A.安静状态下,骨骼肌产生的能量几乎全部散失掉了B.安静状态下,脑易进入高效的工作状态C.安静状态下,内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D.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7.(2010·河池高三检测)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不会出现的反应是()A.体表温度有所下降,而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B.骨骼肌和肝脏细胞中线粒体活动加强C.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含量上升 D.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8.(2010·西北师大附中高三检测)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B.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C.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D.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9.(2010·平昌高三检测)在维持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中正确的是()①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存在拮抗作用③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起作用10.(2010·聊城高三检测)下列有关体温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A.恒温动物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B.体温增高都是由于细胞代谢产热增加引起的C.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后,兴奋传入下丘脑就会产生冷觉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同时还对内脏活动具有调节功能11.(2010·南昌高三检测)下图为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的示意图,①~⑤表示有关激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处于寒冷环境中,①②③④均增加B.可以看作反射弧的效应器的有甲状腺、肾上腺、皮肤等C.可以作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的有肾上腺、骨骼肌等D.⑤的释放减少与皮肤的功能无关,与渗透压有关12.(2010·桂林高三检测)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是神经调节,高温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
B.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高温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是神经调节。
C.在高温环境中,机体可使产热减少,散热增加D.在寒冷环境中,经过皮肤所散的热少于高温环境13.(2010·枣庄高三检测)动物生理学家为了确定下丘脑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发现实验动物有出汗现象,而刺激下丘脑后部,实验运动则出现寒颤现象。
据此科学家得出了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下丘脑前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下丘脑后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B.下丘脑前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下丘脑后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C.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相对稳定的唯一中枢D.下丘脑和大脑皮层共同调节人体体温14.(2010·南宁高三检测)右图表示某人在休息时,单位时间内流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室内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时刻B,室内温度又突降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A时刻室内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B.在AB段时间内,因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D.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15.(2010·商丘高三检测)雪后有些同学在草地上打雪仗。
它们把雪团放在手里,过了一会,发现手比未放雪之前要热乎一点,对此现象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握雪后,手部的感受器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体温调节中枢B.此过程中,机体某些细胞耗氧增加,代谢增强C.此过程中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D.整个过程是下丘脑的兴奋性增强,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二、非选择题16. (2010·桂林高三检测)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 、B 、C(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当人体处在41℃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 ,这种反射属于 (条件,非条件)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 。
17.(2010·天水高三检测)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骨骼肌通过呼吸作用实现产热过程,其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