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治疗和护理共22页文档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e30e649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08.png)
观察工具:疼痛评分表、肿 胀评分表、皮肤颜色评估表、
皮肤温度计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 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治疗前
后的变化
疗效判定标准
症状缓解:疼痛、 肿胀、皮肤颜色
等改善
影像学检查:超 声、CT等检查结
果改善
功能恢复:静脉 功能恢复,血流
通畅
实验室检查:血 液检查、生化检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观察指标
疼痛程度:评估患者静 脉炎的疼痛程度
肿胀程度:观察患者静 脉炎的肿胀程度
皮肤颜色:观察患者静 脉炎的皮肤颜色变化
皮肤温度:测量患者静 脉炎的皮肤温度变化
功能恢复:评估患者静 脉炎的功能恢复情况
并发症:观察患者静脉 炎的并发症情况
观察方法
观察指标:疼痛程度、肿胀 程度、皮肤颜色、皮肤温度
适用于不同严 重程度的静脉
炎
适用于不同部 位的静脉炎
使用注意事项
药物选择:根据病 情和患者体质选择
合适的药物
敷药方法:按照正 确的操作方法进行
敷药
敷药时间:根据药 物性质和病情确定
敷药时间
观察病情:密切观 察患者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发展前景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研究现状
中药外敷治疗静 脉炎的研究历史
中药外敷治疗静 脉炎的临床应用
中药外敷治疗静 脉炎的研究进展
中药外敷治疗静 脉炎的研究挑战 与展望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发展趋势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研究进展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临床应用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评价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安全性评估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药涂药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中药涂药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1ff67b9763231126edb11e7.png)
中药涂药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一、适用范围 (2)二、评估 (2)三、告知 (2)四、物品准备 (2)五、基本操作方法 (2)六、注意事项 (3)附: (5)中药涂药技术操作流程图 (5)中药涂药技术是将中药制成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剂型,涂抹于患处或涂抹于纱布外敷于患处,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跌打损伤、烫伤、烧伤、疖痈、静脉炎等。
二、评估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是否妊娠。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三、告知1.涂药后如出现痛、痒、胀等不适,应及时告知护士,勿擅自触碰或抓挠局部皮肤。
2.涂药后若敷料脱落或包扎松紧不适宜,应及时告知护士。
3.涂药后可能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的情况。
4.中药可致皮肤着色,数日后可自行消退。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中药制剂、治疗碗、弯盘、涂药板(棉签)、镊子、盐水棉球、纱布或棉纸、胶布或弹力绷带、治疗巾等,必要时备中单、屏风、大毛巾。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调节病室温度。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
3.患处铺治疗巾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皮肤并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4.将中药制剂均匀涂抹于患处或涂抹于纱布外敷于患处,范围超出患处1~2cm为宜。
5.各类剂型用法(1)混悬液先摇匀后再用棉签涂抹。
(2)水、酊剂类药物用镊子夹棉球蘸取药物涂擦,干湿度适宜,以不滴水为度,涂药均匀。
(3)膏状类药物用棉签或涂药板取药涂擦,涂药厚薄均匀,以2~3mm为宜。
(4)霜剂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
(5)对初起有脓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脓头部位不宜涂药。
(6)乳痈涂药时,在敷料上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利于乳汁的排空。
6.根据涂药的位置、药物的性质,必要时选择适当的敷料覆盖并固定。
7.涂药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中药湿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的护理
![中药湿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35b1907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05.png)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在湿敷过程中 ,要关心患者的感受,做好心理疏导 工作,增强患者的信心和配合度
中药湿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的护理
总结与建议
中药湿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是一 种有效的护理方法,能够减轻患 者的疼痛和不适感。在护理过程 中,要注意保持敷料的清洁与干 燥、观察皮肤反应、调整药物浓 度与温度以及做好患者的心理护 理等工作。同时,建议在临床实 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护理措 施和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 的生活质量
中药湿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的护理
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药物性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和危害:向患者介绍药物性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和危 害,提高患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指导患者如何预防药物性静脉炎:向患者介绍预防药物性静脉炎的方法和措施,如合 理安排输液顺序、避免在同一部位长时间输液等
中药湿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的护理
提醒患者注意观 察身体状况:提 醒患者注意观察 身体状况,如出 现疼痛、红肿等 情况应及时就医
-
Thank You
感谢观看
总结与展望
中药湿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敷料的清洁与干燥、观察皮肤反应、调整药物浓度与温度以 及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等工作 同时,预防药物性静脉炎的发生也非常重要,需要严格遵守用药原则、做好输液前的准备 工作、合理安排输液顺序以及加强巡视和观察等工作 此外,家庭护理指导和随访评估也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中药湿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的效果会更加显 著,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中药湿敷治疗药 物性静脉炎的护
理
中药湿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的护理
中药湿敷的原理 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预防措施 总结 随访与评估
中药外敷治疗骨折的疗效与护理观察
![中药外敷治疗骨折的疗效与护理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1b3802a5caaedd3382c4d383.png)
中药外敷治疗骨折的疗效与护理观察摘要:目的采用中药伤科膏外敷的方式来对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并对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对治疗的效果和护理结果进行分析和探讨。
方法在2009 年1 月~2011 年1 月,我科一共收治了100 例闭合性骨折患者,在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手法复位以后,采用中药伤科膏外敷加小夹板外固定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对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
结果本次研究的100 例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患者的骨折对位对线好,有75 例患者临床治愈出院。
12 例好转出院,只有 5 例患者陈旧性骨折,治疗效果不佳,转科进行手术治疗。
结论采用中药外敷加小夹板外固定对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有消肿止痛和活血化瘀的功效,促进骨折骨痂生长。
效果显著,在临床值得推广和应用。
骨折是骨的完整性或连接性中断。
患者在骨折以后,经手法复位后,采用中药伤科膏外敷加小夹板外固定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对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目前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对患者的治疗过程和护理情况做以下详细报道:关键词中药外敷;骨折;护理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我科在2009 年1 月~2011 年1 月期间,一共收治了100 例闭合性骨折患者,锁骨骨折15 例,股骨颈骨折20 例,科雷氏骨折40 例,肱骨骨折18 例,肋骨骨折5 例。
胫腓骨骨折2 例,其中男性患者76 例,女性患者24 例;其中有一例6 个月大婴儿股骨骨折,一例4 个月大婴儿锁骨骨折。
患者的年龄在4 个月~95 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0-56 岁。
1.2 治疗的方法患者的骨折手法复位后,对患者使用中药伤科膏外敷的方式进行治疗,中药伤科膏的配方为:红花;黄柏;大黄;川芎;枝子;当归;独活;白芥子;桃仁;归尾;鸡血藤;川艽;乳香;桑寄生;蒲黄;白芨。
等中药磨成粉,再加上凡士林及水制成膏状。
使用用法:对患者手法复位后,用温水擦干净皮肤,将伤科膏平铺在纱布上约 1cm 厚左右,敷在骨折处范围大于2cm,外加夹板外固定,每天对患者进行换药一次,第二天复查X 光,是否对位好,作相应的调整。
中药涂擦的治疗PPT课件
![中药涂擦的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07c6ee58f5f61fb6366613.png)
临床当中常用的中药——清凉油
主要成份
薄荷脑、薄荷油、桉叶油、樟脑、丁香油等。现代科学已经确定, 这些成份有抗偏头痛、抗抑郁、止呕吐、抗昏迷、兴奋和止痛作用。 添加 当它们以一定的配方组合在一起时,药效由于协同作用而得到加强, 添加 标题 比单一成份强得多。 标题
作用
涂在人体的一些重要穴位如印堂、人中、太阳穴、肚脐眼、中脘、 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处,可起到同针灸一样的效果,对于常见 的小伤小病如头晕、偏头痛、腹胀、肚子疼、伤风感冒等也有一定 的辅助疗效。
中医适宜技术 —— 中药涂擦的治疗
心胸外科 贾婧文 李媛
目 录
01
CONTENTS
中药涂擦
02 03
目的、适应症
注意事项 中药涂擦在临床当中的应用
04
中药涂擦
中药涂擦法
是将各种外用药物直接涂于 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剂 型有水剂、酊剂、油剂、膏 剂等。
中药涂擦
目的:
将各种中药直接涂于患处,达到祛风除湿、
中药方为 黄连28g、白芷28g、甘草28g、红花 25g、白矾25g、轻粉(后放)25g、血竭(后 放)25g、珍 珠粉 (后放)25g, 添加 添加 方法 标题 标题 将诸药研碎后用清水500mL浸泡30min、微火煎煮 30min,之后取药汁用0.5%碘伏依 添加 标题 1:3比例调和备用, 涂擦前将患者伤口处坏死组织彻底清理 , 再用调和好的药汁为患 者涂擦, 每2天换药1次, 涂擦次数依据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减少。
电 磁 波 治 疗 仪
火 疗
中药涂擦的操作流程
1、备齐用物(治疗盘、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弯盘、棉签、镊子、盐水棉 球、干棉球、纱布、胶布、绷带、橡胶单、中单等),携至床旁,做好解 释,核对医嘱。 2、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
中药涂擦ppt课件
![中药涂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8ddc883783e0912a3162ade.png)
完整版ppt课件
10
河南安阳市中医院王文政在中国中医急症 中2012年21卷8期对中药涂擦在四肢骨折术 后肢体肿胀治疗中疗效观察 一组采用常规 消炎消肿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中 药涂擦治疗,一周后其效果显著。中药涂 擦消除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具有消肿快, 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安全可靠等优点,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3、混悬液先要匀后再涂药. 4、霜剂则应用手
5
毛孔闭塞。 6
7
。
完整版ppt课件
13
操作方法
将伤科油药液摇匀,均匀的喷洒于患处,
避开破损皮肤,以手掌大鱼际,对肿胀的
肢体进行向心性按摩,力量以患者舒适,
不感觉疼痛为宜,使药液充分的渗透到组
织内,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的目的。(肋骨骨折唐海平)每
20
作者张海英在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发表 的中药涂擦对软组织挫伤 肿胀早期患者的 疗效 观察。将实验组在传统红外线,药物 治疗,患肢抬高的基础上加以中药涂擦, 其结论中药涂擦有利于消肿,中药涂擦温 筋活络,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更好的发 挥了消肿止痛的作用,减轻了患者痛苦, 减少早期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满意的治疗 效果。
日一到二次,每次10min. 同时可与中药熏
洗结合治疗,在中药熏蒸使奏理疏通了的
前提下,中药涂擦的药物作用会直接渗透,
且持续时间更长。完一整版p般pt课件3天可有效果。
14
●涂擦之前要告知:
局部涂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污染衣物,以及 有不舒适的感觉立即告知医务人员。
●涂药次数:依据病情及临床症状而定,一 般每日两次,症状严重者每日三次。一般3 天后即见效果。
推拿按摩手法作用于经络腧穴,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散寒止痛。其中的疏通作用有两层含义。首先,通过手法 对人体体表的直接刺激,促进了气血的运行。其次通过手 法对机体体表作功,产生热效应,从而加速了气血的流动。
中医外治法及护理
![中医外治法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d12d782cbcd126fff7050bb5.png)
常见症状穴位按摩
(四)便秘 1.取穴:中脘、天枢、大横、关元,肝俞、脾俞、 胃俞、肾俞、大肠俞、长强。 2.手法:摩法、按法、揉法(一指禅推法)。 (五)失眠 1.取穴:睛明、印堂、攒竹、鱼腰、太阳、迎香、 风池、百会、神门、足三里。 2.手法:按、摩、揉法(推、一指禅推法)。 (六)泄泻 1.取穴:合谷、四缝、足三里 2.手法:揉法、按法
五、耳穴埋籽
耳穴埋籽法,是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准 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 压,使其产生疫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 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廓穴 区压迫疗法。
常用疾病及选穴
一、失眠 选择耳穴神门、皮质下、枕、垂 前、失眠(主穴);心、肝、脾、肾、胆、胃 (配穴)。 二、头痛 取耳穴脑、心、内分泌、神门、 交感 三、胆石症 取耳穴胰、肝、胆、脾、胃、 食道、贲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神门 等。
熏洗部位及用具准备
(一)四肢部位:盆内盛煎好的中药滤液、橡皮单、 治疗巾、浴巾。 (二)眼部:治疗盘、治疗碗(内盛煎好的中药滤 液)、纱布、镊子、胶布、眼罩。 (三)会阴部:坐浴盆内盛煎好的中药滤液,坐浴 架、毛巾、必要时备屏风。 (四)全身熏洗:药液、开水、水温计、活动支架 或小木凳、毛巾、肥皂、浴巾、拖鞋、衣裤。
穴位按摩其他手法
推法 一指禅推法 擦法(平推法) 搓法 振法 捏法 弹法 掐法
常见症状穴位按摩
(一)头痛 1.取穴:印堂、头维、太阳、鱼腰、百会等头部穴位; 风池、风府、天柱及项部两侧膀胱经。 2.手法: 揉法、按法、拿法(一指禅推法) (二)胃痛 1.取穴: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肝俞、脾俞、 胃俞、三焦俞;肩井、手三里、内关、合谷及两胁部 穴位。 2.手法:摩、按、揉、拿、抹(法搓、一指禅推法) 。 (三)腹胀 1.取穴:中脘、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等穴。 2.手法:摩、推、按、揉。
中药外用法
![中药外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215af4592e3f5727a5e96287.png)
六、坐药法及护理
• 定义:坐导法,将药物塞入阴道以达到治 疗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也称阴道纳药法。 • 作用:清热解毒、杀虫止痒、行气活血等。 • 适应证:主要用于治疗妇科疾患,如阴道 瘙痒、带下、痛经、经闭、宫颈糜烂、产 后恶露不绝等。
护理及注意事项
•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交叉感染。治疗期间需 注意外阴及内裤的清洁。 • 治疗前嘱患者排空小便。 • 片、丸、栓剂可直接放入,不需用无菌塞子,药 物放入后不再取出,故患者可自行上药,但要注 意上药前清洁外阴,掌握上药姿势、药物纳入深 度。 • 每日换1次,疗程视病情和药物而定,注意观察用 药后的反应。 • 月经期停止用药,待月经干净4天后继续治疗。治 疗期间禁止性生活。未婚者禁用此法。
• 物品:治疗盘、熏洗药液、熏蒸治疗机、熏洗用 盆(治疗碗、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浴巾、 橡胶单、镊子、毛巾、垫枕、水温计、弯盘、纱 布、绷带、胶布,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核对医嘱,并向患者讲清楚操作程序。安排合适体 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保暖。
护理及注意事项
• 操作前向患者说明其目的、方法,以取得患者合作。 • 冬季注意保暖、避风,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根据熏洗部 位选择不同的容器。 • 熏洗药液不宜过热,一般50 ~ 70°C,以防烫伤。 老年人、儿童对温度反应较差者,不宜超过50°C;以35 ~ 40°C,药液偏凉时,应及时更换。 • 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浸泡时,注意消毒。包扎部位熏洗时, 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 注意物品的消毒隔离,每人一份,防交叉感染。
(一)适应证
• 内、外、妇、儿、骨伤科等,如哮证、喘 证、胸痹、疮疡、皮肤病、腰腿痛等。 • 厚贴——病位在里或疮疡,宜少换; • 薄贴——病在表浅或溃疡,宜勤换; • 油膏——肿疡、溃疡,尤以溃疡疮口溃烂 较大者最为适宜。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https://img.taocdn.com/s3/m/aaf8905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7e.png)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中医各种外用敷法一、草药外敷法1.温敷法:将中药煎汤在适当温度下施行外敷,常用于肌肉骨伤、湿疹、瘀血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煎煮后,稍降温至体温左右,用纱布或棉布蘸取药汤,敷于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天2-3次。
2.熏敷法:将中药煮沸后,用药蒸汽或煮沸水蒸气使药性进入皮肤,常用于皮肤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加水煮沸,倒入盆中,患者将受药部位暴露在盆内,用毛巾将药气遮盖在患处,每次10-15分钟,每天1-2次。
3.泡浴法:将中药煎煮后加入浴缸中,患者全身浸泡于药汤中,常用于皮肤疾病、风湿痛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加水煮沸,将药汤倒入浴缸中,患者全身浸泡于药汤中,每次15-30分钟,每周2-3次。
二、外敷膏药法1.敷贴法:将中药研磨成粉末或细末,配合适当药材和药膏,敷贴于患处,常用于皮肤疾病、疮疡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粉末或细末与适量的药材和药膏混合均匀,将药糊敷贴于患处,每次6-12小时,每天1-2次。
2.热敷法:将中药研磨成粉末或细末,配合适当药材和药膏,加热后外敷于患处,常用于肌肉骨伤、瘀血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粉末或细末与适量的药材和药膏混合均匀,放入一个袋子中,放入加热器中加热后外敷于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天2-3次。
3.包扎法:将中药研磨成粉末或细末,配合适当药材和药膏,绑扎在患处,常用于骨折、扭伤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中药粉末或细末与适量的药材和药膏混合均匀,用一块布将药糊包扎在患处,每次6-12小时,每天1-2次。
三、石敷法1.熨敷法:将石药放入火中加热或烘烤后,将其外敷于患处,常用于关节炎、风湿痛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石药放入火中加热或烘烤至适当温度,外敷于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天2次。
2.捣敷法:将石药捣成粉末,加入适量药膏,将其外敷于患处,常用于骨折、扭伤等症。
具体方法为:将石药捣成粉末,加入适量药膏搅拌均匀,外敷于患处,每次6-12小时,每天1-2次。
【实用资料】中药涂擦的治疗PPT
![【实用资料】中药涂擦的治疗PPT](https://img.taocdn.com/s3/m/6e59ca881ed9ad51f11df25b.png)
主要成份
薄荷脑、薄荷油、桉叶油、樟脑、丁香油等。现代科学已经确定,
体质、涂药部位皮肤情况心理状况等
中这药涂些擦在成临床份当中有的应抗用 偏头痛、抗抑郁、止呕吐、抗昏迷、兴奋和止痛作用。
中临当药床涂 当它擦中在常们临用床的以当中中药一的—应—定用清凉的油 配方组添合加在一起时,药效由于协同作用而得到加强,添加
按摩法,推拿法,揉法,滚法,叩击法,点穴法 等。我们根据不同受伤部位可选择不同手法配合 伤科油即添标可加题达到行气、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添标解加题 痉,舒筋活络,温经散寒的添标作加题用。
中药涂擦在临床当中的应用
临床当中常用的中药
外用中药能加速毛细血管再生,改善创面的血液循环。
采用消炎解毒方煎汤烫洗疮面,获得很好的疗效,研究发 现烫洗使创面周围肌肤升温,并推动血行,令药物直达病 所,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改善创面血液循环,从而加速 新生肉芽生长,促进愈合。
放)25g、珍 珠粉 (后放)25g,
方法
添加
添加
将诸药研碎后用清标水题500mL浸泡30min、添微加火煎煮30min,之后取药标汁题用0.5%碘伏依
1:3比例调和备用, 涂擦前将患者伤口处坏标死题组织彻底清理, 再用调和好的药汁为患
者涂擦, 每2天换药1次, 涂擦次数依据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减少。
将诸药研碎后用清水500mL浸泡30min、微火煎煮30min,之后取药汁用0.
黄比柏、单黄芩一、黄成连、份栀子强。 得多。 标题
标题
配制适量凡士林熬制而成的中药药膏,涂于局部皮肤,每日早晚各1次外涂于患处,涂抹后轻揉患处以利吸收,不包扎、不湿敷、不配合使用其它外用药。
作用 1、备齐用物(治疗盘、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弯盘、棉签、镊子、盐水棉球、干棉球、纱布、胶布、绷带、橡胶单、中单等),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中药用服药及外用护理ppt课件
![中药用服药及外用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aacb97a852458fb770b56a9.png)
三、服药方法的护理
(2)热服:理气、活血、化瘀、补益剂 均应热服。
(3)凉服:止血、收敛、清热、解毒、 祛暑剂均应凉服。
四、服药后病情观察的护理
服药后应观察汗液、二便、脉象等,以 便了解病情变化,给予恰当的治疗与护 理。
五、中药内服法与护理
• 解表类药的服法与 护理
– 解表类药应温服。 发汗以微汗为宜。
(四)熨敷疗法与护理
– 用于虚寒性脘腹痛、跌打损伤、寒 湿痹痛、癃闭、泻泄、腹水等。
(五)掺药疗法与护理
• 将药物制成极细粉末直接撒布 于创面局部,以达到去腐生新 ,清热止痛,生肌收口、促进 创面愈合的目的。
(五)掺药疗法与护理
–适用范围 疮疡创面、皮肤溃烂或湿 疹、口腔粘膜炎症或溃疡等。
(六)吹药疗法与护理
敷贴药物。 3、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敷贴穴位不宜过多
,敷贴面积不宜过大,敷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 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4、选准穴位,注意体位。
护理要点
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 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敷贴时间不宜过久 ,并在敷贴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
6 、 局部清洁,预防不良反应。在药物敷贴之前, 穴位局部应洗净擦干或用75%酒精消毒。这有 两个好处(1)可以避免感染(2)穴区清洁后 ,敷贴多较牢固,不易脱落。
药膏的种类
• 我科药膏经过改良,已根据常用方配成超粉,再 配单味药的超粉,然后根据病情随时增减常用方 ,避免了一方到底,一方通用的弊端。
药膏的种类
现有四黄粉、消胀利水散、化瘀止痛散 、五倍子粉、半夏粉、大黄粉等
护理要点
1、凡用溶剂调幅药物,需随调配随敷贴,以防蒸
发。 2、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无纺布制品或用绷带固定
中医如何运用中药外敷治疗皮肤疾病
![中医如何运用中药外敷治疗皮肤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1e551e4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a.png)
中医如何运用中药外敷治疗皮肤疾病关键信息项:1、中药外敷的适用皮肤疾病类型2、中药外敷的药材选择原则3、药材的炮制与制备方法4、外敷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5、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6、治疗周期与疗效评估标准7、患者的配合要求与自我护理要点11 引言中医中药外敷疗法在治疗皮肤疾病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显著的疗效。
本协议旨在规范和阐述中医运用中药外敷治疗皮肤疾病的方法、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111 中药外敷的理论基础中药外敷疗法依据中医的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表面,经皮肤吸收后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112 适用皮肤疾病类型1121 湿疹1122 痤疮112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124 丹毒1125 虫咬性皮炎12 中药外敷的药材选择原则121 依据疾病的性质和症状选择如对于热毒炽盛的皮肤疾病,常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对于寒湿凝滞的病症,则选用温经散寒、祛湿通络的药物,如艾叶、桂枝、苍术等。
122 考虑药材的性味归经选择归经与皮肤相关的药材,以增强药物的靶向作用。
123 遵循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轻重等因素,灵活调整药材的种类和用量。
13 药材的炮制与制备方法131 炮制对所选药材进行适当的炮制处理,如清洗、晾晒、炒制、蒸煮等,以增强药效、降低毒性或改变药性。
132 制备将炮制好的药材研磨成细粉,或制成膏剂、糊剂、洗剂等不同剂型。
制备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和药物的均匀混合。
14 外敷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141 操作前准备清洁皮肤,去除皮肤表面的污垢和分泌物。
142 敷药方法根据剂型的不同,采用涂抹、湿敷、贴敷等方法。
确保药物均匀覆盖患处,且敷药厚度适中。
143 固定与包扎对于需要固定的敷药部位,使用适当的敷料进行包扎,但要注意松紧适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
144 注意事项敷药期间避免搔抓患处,防止皮肤破损感染;保持敷药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腥膻等刺激性食物。
中药涂擦在临床中用途护理课件
![中药涂擦在临床中用途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6d3ec7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4.png)
标准化建设
推进中药涂擦疗法的标准化建设,制 定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提高 治疗质量。
普及推广
加强中药涂擦疗法的普及推广工作, 提高公众对中药涂擦疗法的认知度和 接受度。
05 中药涂擦疗法的安全与 有效性
中药涂擦疗法的安全性评估
1 2 3
药物成分分析 对中药涂擦的药物成分进行详细分析,确保无毒 性或低毒性,避免对皮肤产生刺激或过敏反应。
药涂擦的效果。
指标检测
02
检测相关生理指标,如血液中炎症因子的水平、皮肤温度等,
以量化评估效果。
患者报告
03
收集患者的主观感受和评价,了解患者对中药涂擦疗法的满意
度和治疗效果。
中药涂擦疗法的临床实践与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如慢性皮肤病、肌肉骨骼疾病等,进行 中药涂擦治疗。
治疗方案制定
皮肤耐受性测试 在正式涂擦前,对小面积皮肤进行测试,观察是 否出现红肿、瘙痒等不良反应,以确保安全。
长期安全性评估 对长期使用中药涂擦的患者进行跟踪观察,评估 其对身体的长期影响,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 全பைடு நூலகம்题。
中药涂擦疗法的效果评估方法
临床观察
01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疼痛减轻、肿胀消退等,评估中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中药涂擦治疗方案,包括药 物选择、涂擦频率、疗程等。
治疗效果追踪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记录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和效果,总结经验 教训,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THANKS
观察反应
在涂擦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或过敏症状,应 立即停止涂擦并采取相应措施。
涂擦后的护理观察与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