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PPT课件2024新版
![土壤肥料学PPT课件2024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6ff9ae32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62.png)
耕作改良
合理耕作,如深松、深翻等,改善土壤通气性。
工程措施
种植防护林、草被植物等,增加地表覆盖,防止风蚀和水蚀。
生物措施
农业措施
法律措施
01
02
04
03
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修建梯田、水平沟等工程设施,减少水土流失。
改坡地为梯田,等高种植,合理轮作和耕作等。
增施有机肥
大量施用农家肥、绿肥等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合理施用化肥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科学施用化肥。
深耕深松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能力。
种植绿肥和牧草
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06
CHAPTER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化肥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污染
01
长期过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生长。
水利改良
选择耐盐作物品种,合理轮作和耕作,增施有机肥等。
农业改良
种植绿肥、牧草等,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
生物改良
施用石膏、磷石膏等化学改良剂,降低土壤碱性。
化学改良
石灰改良
施用石灰或石灰石粉等碱性物质,中和土壤酸性。
绿肥改良
种植绿肥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pH值。
肥料改良
增施碱性肥料,如草木灰、钢渣磷肥等。
避免过量施肥
不同的作物和土壤对肥料的需求有所不同,要选择适合当地土壤和作物的肥料种类。
注意肥料种类选择
掌握正确的施肥技巧,如深施基肥、集中施用种肥、及时追施叶面肥等,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
注意施肥技巧
04
CHAPTER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ea928274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b.png)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展开讨论,首先介绍了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设定。
随后对教学内容安排、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使用、学生表现与反馈以及教学效果评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教学体会,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效果,同时也可以了解到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挑战和改进方向。
希望本文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体会,引言,课程背景介绍,教学目标设定,正文,教学内容安排,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使用,学生表现与反馈,教学效果评估,结论,教学体会总结,教学改进建议。
1. 引言1.1 课程背景介绍《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是一门涉及土壤性质、土壤形态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学及土壤肥力等内容的专业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土壤的基本特性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土壤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土壤肥料学这门课程,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土壤的重要性,还能够学会合理利用土壤资源,保护土壤环境,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土壤测试和分析的方法,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本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目标设定是本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在本门课程中,我们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土壤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包括土壤成分、结构、性质等方面的知识;2.帮助学生理解土壤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掌握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培养学生对土壤肥料的认识,包括不同种类的肥料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4.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合理的土壤肥料方案,提高植物生长效率;5.激发学生对土壤肥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4a0b0b3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c.png)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摘要】本文主要对《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在我们介绍了课程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我们讨论了知识学习与巩固、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与实际生产结合以及学习体会和课程反思。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合理施肥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在我们对教学体会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课程改进建议,并展望了未来。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不仅增加了对土壤肥料学的了解,还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为未来的农业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课程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知识学习、实践操作、实际生产、学习体会、课程反思、教学体会总结、课程改进建议、未来展望1. 引言1.1 课程目的: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的形成、性质和肥料对土壤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土壤养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土壤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2. 理解土壤中各种养分的来源、转化和吸收规律,掌握养分的供给原则;3. 学习肥料的种类、性质和应用方法,掌握肥料施用技术;4. 掌握土壤养分诊断技术和土壤肥力评价方法,能够进行土壤测试和施肥方案设计;5. 培养学生对土壤管理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1.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土壤肥料学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主要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以及土壤中各种养分的来源、转化和运输规律,土壤与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土壤环境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掌握土壤的基本特性和养分运转规律,从而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教学内容也包括了各类肥料的种类、性质、施用方法和效果评价等,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肥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从而实现科学施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教学内容还包括了土壤肥料学在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应用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发展的热情。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aad4384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24.png)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的教学体会。
在分别从课程背景、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在详细介绍了课程内容、知识点讲解、实验操作演示、案例分析和学生互动讨论等内容。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次教学的成果以及学生的反馈,同时提出了教学改进建议。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土壤肥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了知识点。
通过学生互动讨论,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教学改进建议包括增加实践环节、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体会、引言、课程背景、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正文、课程内容介绍、知识点讲解、实验操作演示、案例分析、学生互动讨论、结论、教学成果、学生反馈、教学改进建议1. 引言1.1 课程背景《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是一门针对农业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肥料则是土壤中必不可少的营养补充物质。
学习土壤肥料学对于培养学生对土壤农业生产的认识和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土壤的形成和结构特点,掌握土壤中不同养分元素的作用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了解不同类型肥料的特点和施用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土壤肥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升对土壤肥料的认识和应用能力,为未来从事农业生产及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实验操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不仅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将来在农业领域取得更好的成就奠定基础。
1.2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土壤肥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和了解。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要点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0ea18e6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b9.png)
一、名词解释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复混肥料:含有N、P、K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
枸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不溶于水,能溶于2%的柠檬酸或中性柠檬酸铵溶液的磷肥,如钙镁磷肥、钢渣磷肥。
能被土壤中的酸和作物根系分泌的酸逐渐溶解为作物吸收,肥效慢。
土壤吸附:指土壤吸收保持气态、液态和固态养分物质的能力,即分子和离子或原子在固相表面富集的过程。
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负吸附。
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包括孔隙)中干燥土粒质量与标准状况下同体积水的质量比,单位是g/cm3。
土壤肥力:土壤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又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
有效肥力:可被植物利用并通过土壤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性状表现出来的肥力。
潜在肥力: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土壤中没有被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
一定生产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效肥力。
土壤保肥性:指土壤吸持和保存植物养分的能力,其大小受土壤对植物养分的多种作用:分子吸附、化学固定、离子交换的影响。
土壤供肥性:土壤在植物整个生育期内为其持续不断提供有效养分的能力,与土壤养分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关系密切。
土壤生产力: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由土壤本身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的外部条件共同决定。
土壤腐殖质:是在微生物作用下,在土壤中重新合成的,结构比较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疏松多孔的一类高分子混合物的聚合物。
腐殖化系数:每克有机物(干重)施入土壤后,所能分解转化成腐殖质的克数(干重)。
C/N:有机物中C总量与N总量的比。
不仅影响有机残体分解速度,还影响土壤有效氮的供应,通常以25:1较为合适。
根圈(根际):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
根圈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更加密切。
根/土比值(R/S):即根圈土壤微生物与邻近的非根圈土壤微生物数量之比。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82dc1460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4.png)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作为农业专业的学生,我们必须学习并掌握土壤肥料学的知识,因为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肥料则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来源。
在这个学期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土壤的形成和性质、土壤肥料的种类和使用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下我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体会。
这门课程安排得非常合理,从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课程的开始,老师对土壤的形成和性质进行了介绍,让我们了解了土壤的起源和基本特征,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接着,老师详细讲解了土壤中的有机质、矿质和土壤水分的特点和作用,让我们明白了土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然后,老师系统地介绍了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和分布,让我们对我国的土壤资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老师讲解了土壤肥料的基本分类、化肥和有机肥的使用方法及施肥原则,使我们对肥料的选择和使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程中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在课程中,老师结合实际案例对不同类型土壤的管理进行了分析,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了土壤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而且,老师还组织了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让我们亲自走进田间地头,观察和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和肥料的使用情况,这使我对课堂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授课风格让我印象深刻。
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图表和生动的例子为我们讲解,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老师注重培养我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抛出一些案例让我们进行讨论和思考,这样既锻炼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提高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对土壤的形成和性质、土壤肥料的种类和使用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培养了我对农业生产实践的兴趣和热情。
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一定能够运用这门课程学到的知识,为农业生产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门《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详细、安排合理,老师的教学方法新颖、生动,让我收获颇丰。
《土壤肥料学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e8b5f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1a.png)
《土壤肥料学教案》word版第一章:土壤概述1.1 土壤的定义与重要性1.2 土壤的形成与发展1.3 土壤的组成与结构1.4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第二章:土壤肥力与土壤质量2.1 土壤肥力的概念与评价2.2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2.3 土壤质量与土壤环境保护2.4 土壤改良与土壤培肥第三章:植物营养与肥料3.1 植物营养的概念与类型3.2 植物营养的吸收与利用3.3 肥料的分类与性质3.4 肥料的施用技术与方法第四章:主要农作物对肥料的需求4.1 粮食作物对肥料的需求4.2 经济作物对肥料的需求4.3 蔬菜作物对肥料的需求4.4 果树对肥料的需求第五章:肥料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5.1 我国肥料资源的现状与问题5.2 肥料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5.3 肥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4 肥料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第六章:肥料的施用技术6.1 肥料施用的原则与方法6.2 基肥与追肥的施用6.3 肥料的深施与表面施用6.4 肥料施用的环境影响与调控第七章:土壤污染与防治7.1 土壤污染的类型与来源7.2 土壤污染的影响与诊断7.3 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7.4 土壤污染的预防与控制第八章:农田土壤管理8.1 农田土壤的轮作与间作8.2 农田土壤的深松与耕作8.3 农田土壤的水分管理8.4 农田土壤的养分管理第九章:有机肥料与生物肥料9.1 有机肥料的类型与作用9.2 有机肥料的施用技术与方法9.3 生物肥料的种类与应用9.4 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发展第十章:肥料产业的发展与挑战10.1 肥料产业现状与市场分析10.2 肥料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0.3 肥料政策与法规解读10.4 肥料产业的发展策略与挑战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土壤肥料学》的教案内容,包括土壤的基本概念、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主要农作物对肥料的需求、肥料资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肥料的施用技术、土壤污染与防治、农田土壤管理、有机肥料与生物肥料以及肥料产业的发展与挑战等方面的内容。
《土壤肥料学》课程(项目)标准中职
![《土壤肥料学》课程(项目)标准中职](https://img.taocdn.com/s3/m/2fb7b38950e2524de5187ef9.png)
《土壤肥料学》课程(项目)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土壤肥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职业技术课。
包括土壤学和肥料学两部分。
土壤学主要讲解土壤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形成、分类、分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肥料学主要讲解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主要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化学肥料的成分和性质、化肥施入土壤后的变化规律及有效施用方法。
另外也介绍有机物料的性质及施用方法。
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土壤的组成物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了解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植物营养原理及氮、磷、钾元素的生理功能和氮、磷、钾化肥的性质及施用知识,了解微量元素肥料、复合肥料的作用,了解主要有机肥料的性质及施用技术。
(二)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与土壤和肥料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应用于实践。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生产,提高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验准备、操作能力,总结分析能力。
3.素质目标使学生基本掌握土壤的组成物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了解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植物营养原理及氮、磷、钾元素的生理功能和氮、磷、钾化肥的性质及施用知识,了解微量元素肥料、复合肥料的作用,了解主要有机肥料的性质及施用技术。
同时动手能力增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锻炼,综合素质大大提高。
(三)参考学时本课程72学时(四)课程学分4个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教学法(讲课法)、讨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2.评价方法知识部分:根据平时作业、小测验、课堂提问、理论考试等的正确程度进行评价。
技能部分:根据学生技能训练的态度,平时观察记载情况,科学实验等的熟练程度进行综合评价。
3.教学条件需要多媒体教室进行课程讲解,有配套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还需要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参观实习。
4.教材编选[1]土壤肥料学(农学类专业用全国中等农业学校教材),江苏省淮阴农业学校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8[2]土壤肥料学(北方本下册),河北省昌黎农业学校主编,农业出版社,1979.10。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70fafc3a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48.png)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是我在大学本科生涯中所选修的一门课程,本课程主要涵盖了土壤的基本性质、成分、形态和分类等知识,为之后的土地利用与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在这门课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土壤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组成对于我们正确地使用土地、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还学到了许多实用的土壤技术知识,例如土壤采样、分析、修复等,这些知识对于我以后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本课程也使我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和生态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植物生长、生态系统的平衡,都与土壤密不可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知道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它们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价值不可忽视,如维持土壤的肥力、促进植物生长等。
学习与掌握这些知识,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态平衡和生态保护。
最后,本课程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土地资源的有限性。
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土地的开发利用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土地的受损率。
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和威胁。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土壤资源的稀缺性和珍贵性,发挥技术和科学手段的作用,采取合理的利用与保护措施,保护我们的土地资源,切实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之,《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这门课程对我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课程学习中,我不仅仅是在学知识,更是在学想法和思想。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把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出努力和贡献,为保护我们的地球和人类的未来做出贡献。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cb98e58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4e.png)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是一门涉及农业生产的重要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土壤的性质、肥力评价和改良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体会。
在这门课程中我学到了土壤的基本性质。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了解土壤的基本性
质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程中,我学习了土壤的成分、颗粒组成和颜色等基本
性质。
通过实验和实际观察,我亲自体验了不同土壤颗粒的大小和土壤颜色的差异,对土
壤性质有了直观的认识。
我学到了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在这门课程中,我了解了土壤肥力评价的重要
性以及评价的方法。
学习了土壤理化性质的测试方法,例如土壤含水量的测试、土壤酸碱
度的测试等。
通过课堂上的实验和实地调查,我了解了土壤的肥力评价指标,如有机质含量、土壤养分含量等,并且学会了使用相应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测试。
本课程还介绍了土壤改良方法。
我了解到了土壤改良对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
构的重要性。
课程中,我学习了常见的土壤改良措施,如有机肥料的施用、石灰的施用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我了解了土壤改良的效果和使用方法,对于今后的农业生产实
践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导。
在这门课程中,我还学习了相关的农业政策和管理知识。
如农业污染的防治、土壤保
护政策等。
这些知识不仅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要的影响。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0258887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6a.png)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这门课程内容涉及了土壤的基本形成和性质、土壤的分类、土壤的肥力和肥料的施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本环境,不同种类的土壤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了解土壤的性质和分类对于合理施肥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程学习中,老师以生动的案例和详细的实验数据为我们讲解,让我们对土壤的重要性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在课程学习中,老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的方式加深我们对土壤肥料学知识的理解。
我们学习了土壤的PH值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土壤质地分析等实验,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
通过实验,我也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各种肥料和调节土壤的PH值,使土壤达到更加适合植物生长的状态。
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使得我们对于土壤肥料学的知识掌握更加全面深刻。
在课程学习中,老师还重点讲解了土壤中各种养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我了解到了氮、磷、钾等养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因此在施用肥料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养分之间的平衡和搭配,这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我对于各种养分的特性和施用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对于今后的农业生产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课程学习中,老师还引导我们了解了土壤肥料学的最新进展和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土壤肥料学领域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老师通过引导我们阅读最新的学术期刊和研究报告,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些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
这些知识不仅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土壤肥料学领域的潜力和发展方向,对于我们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受益良多。
通过学习,我对于土壤的基本性质、肥料的施用方法和养分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会了一些农业生产中实用的技术和方法。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填空题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填空题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79392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2.png)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91)名词解释1.土壤耕性:•是土壤对耕作的综合反映,包括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和宜耕期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土壤物理机械性质的反映。
2.活性酸:土壤溶液中存在的氧离子数量,一般用pH值表示。
3.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物质或生物,导致土壤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并对土壤中生长的作物产生危害。
4.土壤缓冲容量:土壤溶液改变一个pH单位所需要的酸量或碱量,一般用酸碱滴定方法来测定5.单质肥料:只含有氮、磷、钾中的一种元素的肥料。
6.土壤质地:跟中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7.被动吸收:当外部溶液的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部溶液的离子浓度时,外部溶液中离子可以通过扩散作用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直至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达到平衡为止。
8.根际:由于根系的分泌物和根系的死亡,在距根极近土壤与远离根的土壤性质差异很大,这个区域称为根际。
9.营养诊断:就是对土壤养分贮量和供给能力,以及植株营养状况进行分析测试。
10.叶而肥:喷施于作物叶片上,能够改善作物营养状况,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和材料。
11.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够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产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12.离子扩散:土壤溶液中离子利用土体与根系表而之间存在的浓度差,向根系扩散到达根系表而的过程。
13.养分归还原理:土壤中的养分储量是有限的,随着作物每次收获,从土壤中带走大量养分,通过轮作换茬不能完全补充,必须向土壤归还作物所带走的养分,即施肥,否则土壤肥力将下降。
14.闭蓄态磷:在酸性土壤中,大部分磷酸盐常常被铁的氧化物或水化氧化物的胶膜所包被着,在石灰性土壤,磷酸盐的表而也常常形成钙质胶膜,这就是闭蓄态磷。
15.土壤有机质:指有机物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后,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de11f67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13.png)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土壤肥料学是农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土壤肥料学的兴趣和热爱,使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为例,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授、实验、田间调查、讨论等,使课堂生动活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感受土壤的结构、性质和肥料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我还组织学生参加实验和田间调查,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和野外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土壤肥料学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让他们了解实验操作的基本流程、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
我设计了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练,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我还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和竞赛,如田间实习、科技创新大赛等,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我倡导学生通过专业书籍、期刊论文、互联网等途径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研究进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索。
我开展课外学术讨论和研究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选题进行专业实践和科研训练,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我还组织学生参与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如田间实习、农业生产等,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f7dc490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99.png)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是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土壤的形成、组成、性质、分类、肥力、改良和管理等内容,是培养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和利用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该课程,我深刻领悟到了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也对土壤科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下我对《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的教学体会。
通过学习该课程,我对土壤的形成和组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对土壤的认识只停留在它是植物生长的基质上,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这些组成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
我也进一步了解了土壤的形成过程,明白了土壤是在植被、气候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
通过学习《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我对土壤的性质和分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土壤性质是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如土壤的质地、结构、水分、盐碱度、酸碱度、养分含量等。
而土壤的分类则是根据土壤的成因、发育过程、形态特征、土壤肥力等因素进行划分的。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也为我后续的农业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学习《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我对土壤肥力、改良和管理有了更系统的了解。
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提供水分和养分的能力,是衡量土壤肥沃程度的重要指标。
而土壤改良和管理则是指通过施用有机肥、化肥和土壤改良剂等手段,调整土壤结构、改善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通过学习,我深刻理解了土壤肥力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科学的土壤改良和管理措施则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这门课程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我不仅对土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将来从事农业生产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加强对土壤科学的学习和探索,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4版】土壤肥料学
![【2024版】土壤肥料学](https://img.taocdn.com/s3/m/7416de56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f.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土壤肥料学绪论1.什么是土壤?有哪些部分组成?各有何作用?2.什么是土壤肥力?肥力的四大因素是什么?3.土壤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试述现代土壤学的三大基本理论?5.如何理解“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第一章土壤母质与矿物质解释名词:风化作用与成土母质;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四面体与八面体;土壤粒级与土壤质地;2:1型与1:1矿物问答题:1.岩石按成因可分哪三大类,其风化产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有哪些?2.风化作用可分哪三大类?分析其影响因素?3.举例说明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4.土壤粒级可分哪四类,并分析每一粒级的特征?5.土壤质地可分哪三大类,分析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6.如何对土壤质地进行改良?7.什么样的土壤被农民称为蒙金土,为何被农民喜欢?8.试述山东省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9 比较棕壤与褐土的特点及其利用与改良?第二章土壤有机质解释名词:1. 土壤有机质2.土壤腐殖质3. 矿化作用4. 腐殖化作用7. 腐殖化系数8. C/N 9. 激发效应1. 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2. 调节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最有效是哪种?3. 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各种作用?4.土壤有机质矿化影响因素,秸秆还田为何施适量氮肥?5.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是什么?其中最主要条件是哪一种?为什么?第三章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解释名词:1.土壤密度2.土壤容重3.土壤孔性4.当量孔隙5.团粒结构6.土壤结构性7.土壤耕性问答题:1.如何利用土壤容重进行相关计算?2.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如何?3.衡量耕性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改善土壤耕性?4.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农业生产上比较理想的结构?培育良好结构的有效途径是什么?5.已知一公顷(10000m2)耕层土壤20cm深度的湿土重为3×109g,测定水分时,称取湿土15g,得干土重12g,求其容重?第四章土壤水、空气和热量解释名词:1.土水势2.吸湿水3.吸湿量5.毛管水6.土壤有效水7.田间持水量8.土壤水吸力9.土壤水分特征曲线10. 夜潮作用11.冻后聚墒12.土壤蒸发13.萎蔫系数14.土壤水入渗15.土壤水再分布16. 土壤呼吸17. 气体扩散18. Eh 19. 土壤通气性20. 土壤热容量21. 土壤导热率22. 土壤热扩散率23. 土壤热状况问答题:1. 试述土壤水的类型及其有效性?2. 为什么说毛管水是土壤中最宝贵的水分?3. 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与表示方法各有哪些?4. 什么是土水势?包括哪几个分势?5. 什么是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有何意义?6. 如何判断土壤墒情?土壤水在土壤中有何重要作用?8. 土面蒸发可分哪三个阶段?试分析其影响因素。
《土壤肥料学完整(1)》课件
![《土壤肥料学完整(1)》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e5a7f5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c4.png)
土壤的组成和特征
土壤由固体颗粒、液相和气相组成。固体颗粒主要包括矿物颗粒、有机质颗粒和微生物颗粒。土壤的特征包括质地、 结构、色泽、水分含量、通气性等。
土壤中的养分循环
土壤中的养分循环是指养分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氧化、还原、迁移和转化过程。养分循环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至关重要,决定了土壤肥力的维持和提高。
不同类型的土壤肥料
不同类型的土壤肥料包括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微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料。 它们具有不同的营养成分组成和施用方法,可根据农作物的需求进行选择和 调整。
土壤改良技术
土壤改良技术包括有机质添加、矿物质施用、酸碱度调节和水分管理等措施。这些技术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保持 土壤肥力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土壤肥料的应用方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土壤肥料的应用方法包括基施、追施、叶面喷施和滴灌等。合理的施肥方法能够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 并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土壤肥料学的发展趋势
土壤肥料学的发展趋势包括研究土壤健康、营养管理技术、精准施肥以及绿 色肥料的应用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土壤肥料学将继续适 应农业发展的需求。
《土壤肥料学完整(1)》 PPT课件
通过《土壤肥料学完整(1)》PPT课件,我们将探索土壤肥料学的定义、土壤的 组成和特征、土壤中的养分循环、不同类型的土壤肥料、土壤改良技术、土 壤肥料的应用方法以及土壤肥料学的发展趋势。
土壤肥料学的定义
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和肥料的性质、组成、相互关系及其对农作物生长发 育的影响的科学。它的研究范围包括土壤分类、土壤形成、土壤肥力评价、 土壤肥料的供应与管理等方面。
《土壤肥料学》课程笔记
![《土壤肥料学》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1265ea2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50.png)
《土壤肥料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与土壤的物质组成一、土壤肥料学绪论1. 土壤肥料学的定义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与植物营养、土壤肥力、肥料及其作用机理和施用技术的学科。
它涉及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肥料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2. 土壤肥料学的研究内容(1)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分类;(2)土壤肥力的形成、评价和提升;(3)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吸收、运输和利用;(4)肥料的种类、特性、效果和施用技术;(5)土壤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土壤肥料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室分析:化学分析、物理测量、微生物学检测等;(2)田间试验:肥料试验、土壤改良试验、作物栽培试验等;(3)模型模拟:土壤过程模拟、作物生长模拟等。
4. 土壤肥料学的重要性(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2)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农产品品质;(3)保护土壤环境,防止土壤退化;(4)指导合理施肥,减少环境污染。
二、土壤矿物质-上1. 土壤矿物质的来源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母岩的风化产物,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2. 原生矿物(1)定义:未经化学变化的母岩矿物;(2)种类: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等;(3)特性:稳定性高,化学成分变化小。
3. 次生矿物(1)定义: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形成的矿物;(2)种类: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等;(3)特性:稳定性较低,化学成分和结构多样。
三、土壤矿物质-下1. 土壤矿物质的粒径分布(1)砂粒:粒径大于0.05mm,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性;(2)粉粒:粒径介于0.002mm至0.05mm,对土壤肥力有重要影响;(3)粘粒:粒径小于0.002mm,对土壤的保水和养分保持能力至关重要。
2. 土壤矿物质的化学成分(1)硅酸盐矿物:最常见的土壤矿物,含有SiO2、Al2O3、Fe2O3等;(2)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影响土壤的pH值和肥力;(3)氧化物矿物:如氧化铁、氧化铝,影响土壤的颜色和性质。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a8850f19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8b.png)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是农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
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以及土壤与植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以下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首先,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土壤的形成、组成、性质、分类以及土壤的管理和保
护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了解到土壤是由各种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
气和生物等复杂组成而成的,土壤质地、结构、肥力等方面的变化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植被类型以及人为干扰等因素密切相关。
其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也让我对土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土壤是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载体和生态系统的基础,也与资源保护、环境改善
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密不可分。
同时,我也意识到,土壤的质量和健康与我们人类
的健康和福祉有着密切的关系。
保护和管理好我们的土壤资源,既是为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我们自身健康和幸福的需要。
最后,我认为本课程还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有机的农业”和“绿色发展”的概念。
在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中,农民往往过于追求效益而忽略了对土壤的保护,造成很多的
负面效应。
而有机农业和绿色发展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合理施肥、轮作休耕、耕作封禁等措施,保护和修复土壤,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生态的双赢。
综上所述,本课程让我增长了很多专业知识,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土壤的重要性和保护
的必要性。
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我会继续注重对土壤的科学研究和管理,为实现农业可
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自己的贡献。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b8a4af4f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e6.png)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课程教学体会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是农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涵盖了土壤的基本原理、特性、发生、分类、形态、肥力、改良以及病害等方面的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土壤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且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首先,土壤肥料学这门课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土壤的基本性质和成分。
通过学习土壤组成、结构、性质与特征等方面的知识,我逐步明确了不同土壤类型之间的差异和影响因素,也能更加理解不同季节和气候变化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同时,课程中还深入探讨了土壤的水、气、温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让我了解到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变化机理,也为我今后农业生产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知识。
其次,本课程对于肥料的种类和作用阐述非常详细。
其中,肥料的叶面喷施、底肥和追肥的分类以及特点、作用和用法的讲解,让我对不同的肥料类型有了更加明确的了解,对以后的肥料选购和使用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如何合理施肥,怎样减小施肥量,提高施肥效果,有效地控制肥料的损耗和浪费,以及如何预防和化解一些肥料不当使用带来的病害问题。
另外,本课程还涵盖了土壤改良、污染控制及土壤病虫害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土壤机械、化学和生物改良的详细解释和讲解,我对土地整理改良和作物生长的要点有了全面的了解,也体会到了不同改良方法之间的差异。
此外,对土壤污染的认识和治理方法的探索,也让我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的视野和认知得到了大大拓宽和提升。
我不仅学到了大量的基础知识,还学会了如何系统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些知识和技能不仅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相信这门课程会成为我的宝贵财富,对我的人生道路产生积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适用于园林本科专业课程编号:16660407课程总学时:48周学时数:3学分:3课程类型(必修):开课(系)院:生命科学学院执笔人:杜启兰审核人:一、课程说明1、性质及任务:《土壤肥料学》是农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它广泛用于农业生产、环境生态建设、区域治理、资源利用和保护等领域,在人类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极具重要地位。
《土壤肥料学》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种植类—园艺(含果树、蔬菜、花卉)、园林、农学、农艺、经济林、茶桑和环境科学、土地利用与管理、植物保护等各专业本科必修课程。
它以“土壤、肥料、植物”为中心内容,将土壤学、肥料学、植物营养学有机地结合成一整体,重点研究和探索土壤与肥力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的营养特点,肥料的性质及使用技术,掌握不断提高土壤肥力的技术措施,为合理利用土壤、科学施用肥料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贡献;为粮食、蔬菜、桑、茶、果、林木等的丰产栽培奠定基础;为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问题提供理论上、学术上的支撑。
另外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考研积淀知识。
2、同其他课程的关系:与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气象学、微生物学、生态学、植物学及植物生理学等密切相关,这些学科都为《土壤肥料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3、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主要为课堂讲解,同时加强学生自学。
以“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教材内容。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大课堂信息量。
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内容,把土壤性质、植物营养的特性与肥料的施用联系起来,并在此为基础,进行合理施肥,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
4、执行本大纲时应注意的问题:要求理论课与实验课穿插进行。
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问题式及讨论式教学,突出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授课方式上,力求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贯穿分析、综合的方法,尽可能采用直观教具、图表及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达到简明扼要、直观明了、易于理解的目的。
实践教学中,通过实验、实习将各个环节串在一起,培养熟练的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时数分配表三、教学大纲内容(※为选做实验)绪论[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及肥料的概念,理解土壤肥料的重要性,了解土壤肥料科学发展、任务及发展前景。
树立保护土壤环境、珍惜土壤资源的意识。
[重点难点]土壤、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肥料的概念。
[内容提要]0.1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0.2土壤与肥料的基本概念0.3近代土壤肥料发展概况0.421世纪土壤肥料科学的任务及发展前景0.5土壤肥料学的内容及其与相关课程的关系[自学指导方案]重点把握土壤与土壤肥力的概念,明确土壤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重点理解“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的内涵;土壤生产力的内涵。
本章复习思考题1.土壤、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四因素是什么?2. 简述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3. 简述城市绿地土壤的特征。
4.土壤肥料在可持续发展农业中的地位、作用及学习的重要性。
第1章土壤矿物质土粒[目的要求]了解土壤矿物质的组成和特性的基础上,明确岩石、矿物的类型,掌握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的重大影响以及改良利用。
[重点难点]1.主要粘土矿物、三大岩石、风化类型及成土母质2.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3.不同土壤质地合理改良利用措施[内容提要]1.1 形成土壤母质的矿物、岩石1.2 矿物岩石的风化作用与土壤母质1.3 土壤矿物质土粒的组成与特性[实验内容]实验1.1土壤样品的采集实验1.2土壤样品的制备实验2:土壤质地的测定[自学指导方案]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强化自学能力,以教材为基础搞好预习与自学并参考相关文献来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宽度;每次课要做好笔记,认真把握重点、难点,通过课后复习思考题的训练结合平时提问、测验,熟练掌握所学的内容和知识点,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复习思考题1.土壤质地、风化作用类型和岩石类型★2.比较母岩、母质与土壤三者的区别和联系★3.试述砂土和粘土的肥力特征,并据此分析砂土和粘土的管理要点。
(不同质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及改良利用措施。
)4. 土壤质地土壤改良利用措施?第2章土壤有机质[目的要求]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及腐殖质的性质,重点掌握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影响因素,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管理。
让学生深刻理解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重点难点]1.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与腐殖化2.有机质的矿化率与腐殖化系数3.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建设中的作用4.农业生产上增加有机质的途径[内容提要]2.1 土壤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2.2 土壤有机质2.3 土壤腐殖质2.4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实验内容]实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自学指导方案]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强化自学能力,以教材为基础搞好预习与自学并参考相关文献来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宽度;每次课要做好笔记,认真把握重点、难点,通过课后复习思考题的训练结合平时提问、测验,熟练掌握所学的内容和知识点,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复习思考题1. 有机质的转化及影响因素★2. 禾本科作物秸秆还田时为什么要配施速效性化学氮肥?(秸秆还田为何施适量氮肥?)3.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有哪些?★4.谈谈园林土壤有机质提高的有效措施有哪些?农业生产实践中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第3章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目的要求]明确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土壤比重、容重、孔隙度、结构性、耕性)对作物生长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掌握调控措施为种植业的丰产奠定良好的土壤物理性状。
[重点难点]1.土壤容重与孔隙度的关系、良好结构的作用与创造及耕性的管理调节2. 容重的应用[内容提要]3.1 土壤的孔性3.2 土壤的结构性3.3 土壤的物理机械性与耕性[实验内容]实验: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测定[自学指导方案]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强化自学能力,以教材为基础搞好预习与自学并参考相关文献来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宽度;每次课要做好笔记,认真把握重点、难点,通过课后复习思考题的训练结合平时提问、测验,熟练掌握所学的内容和知识点,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复习思考题p811.土壤容重、孔隙度、孔隙类型与团粒结构及宜耕期★2.土壤团粒结构在肥力上的重要作用?创造团粒结构的措施有哪些?3.耕性及衡量标准4. 容重应用计算5. 良好的土壤孔隙状况的评价?如何调控?★6.计算题:一亩地,耕层深度为20cm,土壤容重为1.15g/cm3,比重为2.65①计算亩耕层土重和总孔隙度。
②已知现在土壤含水量为5%,要求灌水后达到25%,应补充多少水?③经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计算土壤有机质的重量。
★7.据测定某土壤0~25 cm土层的容重为1.28 g/cm3,有机质含量为1.32%,计算其土壤孔隙度及每亩土壤中的有机质实际质量。
第4章土壤水[目的要求]了解土壤水的类型、性质以及土壤水的运动特点,要求学生掌握土壤水运动的基本规律,明确水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以便有效地指导生产实践。
[重点难点]1. 相对含水量、田间持水量、萎焉系数、SPAC及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含义。
2. 土壤水分平衡及合理利用4. 水的表示方法及相关计算[内容提要]4.1 土壤水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4.2 土壤水分的基础知识4.3 土壤水分研究的形态学与能态学4.4 土壤水分的运动规律4.5 土壤水分状况与水分平衡[实验内容]※实验:土壤含水量的测定[自学指导方案]强化自学能力,以教材为基础搞好预习与自学并参考相关文献来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宽度;每次课要做好笔记,认真把握重点、难点,通过课后复习思考题的训练结合平时提问、测验,熟练掌握所学的内容和知识点,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复习思考题p1071. 土壤相对含水量、田间持水量、SPAC及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含义★2. 土壤水分蒸发的三个阶段及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3.“锄头底下有水又有火”,对不对?为什么?4. 已知土壤干、湿重、土壤体积,计算土壤含水量、容重和三相比等。
5. 土壤水分平衡的调节措施及其原理是什么?★6.从田间耕层(0-20cm)取原状土100cm3,称重为150克,烘干后称重为130克,该土壤比重为2.65,田间持水量为30%,求:(1)土壤容重(2)土壤重量含水量(3)土壤相对含水量(4)土壤三相物质容积比第5章土壤的空气与热量状况[目的要求]了解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交换方式、土壤热性质以及土壤空气和土壤温度对作物生长、土壤肥力的影响。
能利用土壤热性质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1. 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2.土壤热容量、导热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3.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极其调控措施[内容提要]5.1 土壤空气及其更新5.2 土壤热性质及土壤热量平衡5.3 土壤空气与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自学指导方案]本章复习思考题p1221. 为什么沙质土是热性土,而粘质土是冷性土?★2. “锄头底下有水又有火”,对不对?为什么?3. “旱耪地、涝浇园”有什么道理?★4. 旱田土壤冬灌防冻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第6章植物的保肥性与供肥性[目的要求]了解土壤胶体化学性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土壤吸附保肥作用及影响土壤供肥性化学条件,使学生对土壤化学性质有深入理解。
为认土、用土、改土及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重点难点]1. 土壤胶体种类、基本性质与对离子的吸收。
2. 保肥性、供肥性、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土壤缓冲性能的含义;[内容提要]6.1 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与植物生长6.2 土壤胶体及其基本特性6.3 土壤的吸附保肥作用6.4 土壤的供肥性6.5 影响土壤供肥性的化学条件[自学指导方案]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强化自学能力,以教材为基础搞好预习与自学并参考相关文献来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宽度;每次课要做好笔记,认真把握重点、难点,通过课后复习思考题的训练结合平时提问、测验,熟练掌握所学的内容和知识点,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复习思考题p1461. 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是什么?阳离子交换量?提高阳离子交换量的措施?2. 土壤保肥性的方式有哪些?★3.“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包含什么科学道理?(或★农业生产中集中施肥的理论依据是什么?)4. 盐基饱和度与土壤pH值及肥力的关系?5. 比较高岭石、蒙脱石和水云母等黏土矿物的性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6. 酸性土与碱性土的改良原理。
第7章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目的要求]了解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明确我国土壤分类原则与现行分类系统和我国土壤分布的基本规律,重点掌握当地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合理改良利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