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讲 传统营造技艺地域性与历史性
传统民俗艺术的创新与传承
传统民俗艺术的创新与传承传统民俗艺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瑰宝,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记忆,连接着过去与现在。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民俗艺术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新媒体的冲击和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陌生。
为了保持传统民俗艺术的活力和吸引力,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并且将其传承给后代。
一、创新传统民俗艺术的手段和方法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和需求,传统民俗艺术需要与时俱进,寻找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段。
比如,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将传统民俗艺术与数字艺术相结合,创作出全新的作品。
此外,还可以尝试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融合,例如音乐、舞蹈和戏剧等,以丰富表现力和吸引更多观众。
二、传承传统民俗艺术的重要性与困境传统民俗艺术的传承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的责任。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陌生,传承传统民俗艺术面临诸多困境。
在这个问题上,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例如,政府、教育部门、文化机构和社区组织等,可以加强对传统民俗艺术的宣传和推广,鼓励年轻人参与继承和学习。
三、汇聚智慧与力量,共同传承传统民俗艺术要想创新和传承传统民俗艺术,需要各界的智慧和力量的汇聚。
政府应加大投入,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促进传统民俗艺术的创新和传承。
教育部门应将传统民俗艺术纳入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
文化机构应承担起宣传和传播的责任,举办展览和演出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传统民俗艺术的魅力。
社区组织可以通过举办书法展、音乐会、舞蹈比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传统民俗艺术氛围。
四、保护传统民俗艺术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为了确保传统民俗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加强对传统民俗艺术的保护和扶持。
具体措施可以包括设立专门的传统民俗艺术保护机构,推出专项资金用于传统民俗艺术的培训和传承,加强对民俗艺术从业者的评选和保障等。
结论:传统民俗艺术的创新与传承是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更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们世代相传的具有文化传承、历史独特性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和活动,并且是以非物质形式传承和表现的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和实践技艺等多种形式,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对于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空间分布特征1.地域分布广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覆盖了全国各个地区。
从北方的春节庙会、南方的花灯节,到西部的藏戏、东部的婺剧,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传统文化遗产通过世代相传,不仅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表达,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地域特色鲜明中国的非遗文化在不同的地域有着鲜明的特色。
比如京剧、评剧等剧种在北方地区影响深远,潮剧、客家山歌等剧种则在南方地区广泛传承,而襄阳秧歌、川剧等则在中部地区独具特色。
这些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旅游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3.城乡差异明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在城乡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一方面,城市中的传统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比如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在城市中的传承机构更加完善,演出、培训等活动更加频繁;一些农村地区的非遗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传承人逐渐减少,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二、影响因素分析1.历史文化传统中国非遗文化的分布和形成受到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各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得到了形成和传承。
比如昆曲、京剧等剧种在中国古代宫廷文化和民间戏曲文化的影响下得以繁荣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形式。
2.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也是影响非遗文化分布的重要因素。
比如广东佛山的顺德水乡,由于水乡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和水乡文化,包括了岭南音乐、佛山岭歌、广东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
201教育版■文/杨 涛热点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
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各地地域特色和中华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的传统民居、山水画、茶文化、古诗词、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近几年的高考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试题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弘扬传统文化经典,融入现实生活世界,浸润地理教育理念,是高考地理试题重要的选题背景和立意基础。
试题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多选择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材料,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思考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揭秘地理现象的同时。
表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带领学生领略悠久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自尊,潜移默化地渗透爱国主义自豪感。
1.传统工艺;2.传统民居与传统建筑;3.诗词书画与歌谣民曲;4.农业文化遗产;5. 饮食文化与地理;6. 民族服饰与地理。
典例探究:(2018·全国卷II)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我国某地的“佛手山药”有三百多年的种植历史,2009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佛手山药”形如手掌,品质优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过去,因深藏于大山之中,加之外形不规则,皮薄、贮存期短,长距离运输容易损坏或变质,“佛手山药”鲜为人知。
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托“佛手山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领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1)简述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2)设计两项依托“佛手山药”开展的旅游项目。
【答案】(1)效益:提高“佛手山药”种植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延长产业链,(引领“佛手山药”由传统种植向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体验升级,)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岗位;提高“佛手山药”的品牌价值,扩大其知名度;(2)旅游项目:观光项目,如设立“佛手山药”展室(陈列馆)等;体验项目,如“佛手山药采挖”等;购物项目,如建设“佛手山药”农副产品一条街等。
国开《中国建筑史》形考作业1-3(含答案)
国开《中国建筑史》形考作业1-3(含答案)一、填空题1、《营造法式》编修的主要目的是(C)A.促进传统营造技艺在工匠间传授B.总结古代匠人经验,记载传统技术成就C.防止贪污浪费,保证设计、材料和施工质量D.推行设计施工的标准化、模数化2、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B)A.兆域图B.平江府图C.清明上河图D.西京长安图3、浙江普陀山供奉的是(D)菩萨道场A.普贤菩萨B.地藏菩萨C.文殊菩萨D.观音菩萨4、以下哪一位是(B)中国古代造园专著的作者A.李渔B.计成C.张南恒D.戈裕良5、北京香山饭店是(B)由谁设计的A.雷姆·库哈斯B.贝聿铭C.梁思成D.保罗·安德鲁6、“斗拱宏大,出檐深远”形容的是哪个朝代木构殿堂的风格(D)A.清代B.宋代C.明代D.唐代7、“五山屏风墙”、“观音兜”是什么构件(B)A.院墙、围墙B.高出屋面的山墙的造型C.室内分隔墙D.园林中的墙8、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B)A.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B.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C.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9、我国瓦的普遍使用是在哪个时期?(D)A.秦B.战国C.西周D.春秋10、《园冶》的作者是(A)A.李诚B.李春C.计成D.苏东坡11、现存甘肃敦煌莫高窟开凿于(B)A.北周B.北魏C.隋D.唐12、在楼阁与塔等木构建筑中常用(B)结构来增加抗震能力。
A.穿斗B.斜撑C.穿枋D.框架13、“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几句话精辟地论述了(D)A.有和无的辩证关系B.空间与使用的辩证关系C.利益和功用的辩证关系D.空间与实体的辩证关系14、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D)A.宋以前B.元C.明清D.宋15、明陵寝制度的特点包括(ABCD)A.陵区集中B.遍植松柏C.依山为陵D.神道深远16、地方城市的基础设施一般有(ABCD)A.邮驿设施B.水利工程C.道路与下水道D.防御工程17、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三个特点是(BCD)A.厚重B.简明C.有机D.真实18、石窟寺的类型有(ACD)A.僧院式B.道观式C.佛殿式D.塔院式19、汉代地下砖石墓室的结构形式有下面几种形式(ABC)A.石梁板B.叠涩砖穹窿C.石拱券D.人字拱20、以下哪条不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C)A.酌情保护B.重点保护C.全面保护D.有限保护21、中国国土上最早开办建筑科的学校是?(D)A.北平大学艺术学院B.东北大学C.苏州工业专门学校D.满州工业学校22、下列建筑属于宋代建筑的是(D)A.西安钟楼B.小雁塔C.飞云楼D.摩尼殿23、天安门的屋顶形式是(C)A.复合式B.庑殿式C.歇山式D.悬山式24、西安大雁塔形式属于(D)A.喇嘛塔B.金刚宝座塔C.密檐塔D.楼阁式塔25、我国古建筑之特有构件斗栱的普遍使用开始于哪个朝代?(B)A.战国B.汉C.唐D.秦26、佛光寺东大殿平面柱网为(C)A.分心槽B.双槽C.金厢斗底槽D.单槽27、明朝天坛祈年殿三檐颜色为(B)A.全部青色B.分别为青、黄、绿三色C.全部绿色D.全部淡蓝色28、在北京的四合院中,“倒座”通常用作(B)A.厨房、杂用间、仆人住所B.客房、书塾、杂用间、仆人柱所C.客房、书塾、厨房、仆人住所D.客房、仆人住所、厕所29、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B)A.模数化B.承重C.装饰D.材等30、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B)A.汤若望B.W·钱伯斯C.南怀仁D.J·朗世宁31、在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减柱”、“移柱”的做法最常见于(B)A.清代B.宋代C.明代D.元代32、对汉地佛教建筑发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B)A.塔在佛寺中的重要性逐渐减弱B.隋唐时期,已经出现了以大殿为中心,四合院式布局的佛寺C.塔刹是佛教塔区别于汉地传统楼阁的重要标志D.佛教发展史上层出现“三武一宗”四次大的灭法运动33、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实践、有理论的风景建筑家是(D)A.白居易B.苏东坡C.李白D.柳宗元34、从先秦到隋唐,皇家苑囿中(B)的功能逐渐消失了。
布依族苗族文化特色-
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
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而,
苗族历来依山抱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
楼
”
。
建筑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 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 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 还可放杂物。
苗族吊脚楼的分布
吊脚楼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广,贵州,湘西,四川,重庆, 广西,云南等地都有吊脚楼,为苗族,土家族,侗族,瑶 族,壮族,布依族,水族,汉族等民族所使用。苗族吊脚 楼居民主要分布于黔东南和湘西。
建筑的寓意和象征
苗族民居的建筑装修,充分体现了其社会功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苗俗认为水牛威力最大,连老虎也斗不过它,有水牛把门,可保一家 平安。。二楼明间大门,门槛可高达0.8米。按苗俗,门槛高象征财富 多,且避免家中财物外溢。门框上宽下窄,呈倒梯形。苗俗认为此做 法有利于柴火进屋,即“财喜”入室。大门开关力求发出响声,起作 用犹如门铃。吊脚楼二楼两次间通常为新婚夫妇卧室,其房门上窄下 宽,呈梯形。按苗俗此做法利于孕妇顺产。
传统节日
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除过大年、端阳节、中秋节等与 汉族基本相同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 八”、“六月六” ”、“六月二十一”“七月半”等富 于本民族特色的节日。其中“六月六”节已有悠久的历史。
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服饰多用青、 兰、白几种颜色。 男子包头巾,穿对 襟短衣或大襟长衫 及长裤。老年人多 着长衫。妇女着大 襟短衣,领口、盘 肩、衣袖和衣脚边 沿,皆用织锦和蜡 染各色几何图案镶 制。下穿百褶长裙, 用白底兰色蜡染花 布缝成。
客家土楼的风貌保护研究综述
过综述客家土楼风貌保护的相关研究内容,进一步对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并就这些问题和不足提出一些建议,从而为更好地进行客家土楼的风貌保护提供思路。
1 文献来源和分析1.1 文献来源与分析方法本文所分析引用的文献资料来自CNKI 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中的论文,检索项为主题词,检索词为“客家土楼”“风貌保护”“保护”“福建土楼”,时间范围为2000—2022年。
通过初步处理,去除不相关的论文,筛选出适合本研究的文献共计110篇。
1.2 文献总体分析在文献的分析过程中,借助CiteSpace 分析软件和中国知网中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
根据中国知网的可视化分析,所筛选出的文献中,期刊文献数量最多,占总量的68.18%,其次为硕士论文,占比为22.73%,剩余文献类型为报纸、会议论文,占比为9.09%(见图1)。
从2000—2022年间文献发表数量的总体趋势来看(见图2),2000—2003年间总体增长较缓慢,发表文献数量较少,但文献发表数量在2007年和2008年经历了明显的增长,此期间福建客家土楼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并在2008年申遗成功,说明此期间研究与福建客家土楼的申遗有密切的联系。
从获取文献的学科分布上来看(见图3),目前有关于客家土楼风貌保护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科技领域,其文献数量占到了所选文献总数量的69.09%,其次分别是哲学与人文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占比分别为30.91%、30%,剩下的一部分学科主要是社会科学、基础科学以及其他学科。
因此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在学科的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
另外,从CiteSpace 中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可以看到(见图4),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在客家土楼实体结构修复和文化保护方面,尤其是土楼建筑实体方面的相关研究更多。
摘要 客家土楼融于自然,拥有独特的风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随着社会和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其也面临着如何跟随时代进行发展和保护的问题。
传统之美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传统之美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传统之美: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传统的技艺、习俗和表演艺术代代相传,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文将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之美,并展示其独特魅力。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述、表述、表演、实践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实体或象征,具有代表性、文化价值和传承性。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方面的艺术、习俗和传统技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之一是历史悠久,许多传统技艺和习俗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技巧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凝结了历史文化的积淀。
其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地方性的特色使其更具独特魅力。
例如,扬州的花鸟画、四川的川剧和湖南的木偶戏等,都展示了各地区独特的文化风貌。
最重要的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仍然是当地社区和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历史传承,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独特的魅力而备受世界关注。
以下将从艺术形式、文化传承和审美价值几个方面介绍其独特魅力。
1. 艺术形式的魅力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闻名于世。
例如,中国的京剧、评剧、杂技、歌仔戏等,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艺要求,更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艺术表达方式。
此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绘画、雕刻和剪纸等技艺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传统的绘画技法和雕刻艺术拥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精湛的技巧,能够将复杂的情感和意境展现于平面或立体作品中,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2. 文化传承的魅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还在于其传承的连续性和社区参与性。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传的,通过师父传徒的方式延续至今。
这种传承方式不仅确保了技艺的保持和发展,也使传统文化得以传递给后代。
传统民居营造文化的变迁与创新
传统民居营造文化的变迁与创新作者:荣侠来源:《人民论坛》2020年第34期【摘要】传统民居营造文化创新需要秉持“根在传承、本在创新”的原则,在认识创新是传统民居本体文化发展本义前提下,发现束缚传统民居营造文化创新的三大问题,分别来自物质文化层、非物质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而核心隐性问题则是大众忽视了传统营造技艺与当代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故以“活化”传统民居营造文化为手法,分别从自然生态层、社会生态层和人文文化层与科学性四个维度切入,构建文化创新实践路径。
【关键词】传统民居营造文化创新路径【文献标识码】G127 【中图分类号】A传统民居营造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保护的目的并非是固化,根本目的是对传统营造文化的传承与复兴,进而实现营造文化的创新。
营造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自古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至今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传统文化必须立足于新时代背景,在现代社会文化中发掘自身的优秀基因,获得创新竞争能力。
“根在传承、本在创新”,创新是传统民居本体文化发展本义传统民居营造文化创新实践的过程亦是传承与活化的过程。
创新推动传统技艺文化在空间、形态、工艺原理与方法的活化,以富有感染力的传统形式激发现代设计与过程的灵感火花,分别从民居聚落的选址生态智慧、民居建筑形态的语意、民居建筑空间构成形式、木架构技艺的现代化更新和民居建筑色彩体系的创新应用等方面提出策略建议,将创造性思维映射到现代民居建筑实践活动中,构建富有地域文化特色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现代人居环境典范。
通过创新构建传统民居营造文化的数据库、可视化动态模型库,进一步凝练我国传统营造文化技艺口诀中的科学原理,科学破译匠人间的技艺口诀,剖析其基本内涵与工艺特点,结合现存营造技艺的图档、典籍,补充测绘现存民居遗址,用数字化手法严谨记录我国传统营造技艺手法,活化其典型形态特征,包括其选址、布局、结构、构造、纹饰以及与古建相关的园林小品和环境景观,活化我国传统营造技艺文化,为我国传统民居营造、修缮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完善我国传统民居营造文化理论体系。
岭南四大名园三景营造的地域性和时间性
摘要为研究岭南园林三景,即声景、光景和香景营造的技艺和艺术特征,在文献古籍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探究岭南四大名园(余荫山房、清晖园、梁园、可园)中三景融合与多元景观营造的典型实例,从地域性和时间性2个层面分析岭南园林三景造园的艺术效果和审美体验。
重点以余荫山房为例分析了三景的营造技艺和空间分布特点,总结出岭南园林讲求声、光、香多感官景观的交织营造,其三景具有典型地域性、时间性的物境特征,追求务实性、享乐性的情境特征,展现文化性、艺术性的意境特征。
岭南园林三景的多元性与艺术性,为岭南园林和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AbstractThis study delv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and artistic attributes of Soundscape, Smellscape, and Lightscape within Lingnan Gardens, drawing upon ancient texts and field research. Focusing on four renowned Lingnan gardens—Yuyin, Qinghui, Liang, and Ke—it showcases examples of integrated multi-sensory landscape design, emphasizing the unique regional and temporal aspects of these sensory experiences. Specifically, the analysis centers on Yuyin Garden,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spatial arrangement of Soundscape, Smellscape, and Lightscape, and elucidating the intertwined multi-sensory landscape elements that highlight sound, light, and scent.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Soundscape, Smellscape, and Lightscape in Lingnan Gardens exhibit distinctive regional and temporal traits, aim for functional and pleasurable experiences, and reflect profound cultural and artistic value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rich diversity and artistry of these sensory landscapes offer innovative perspectives for Lingnan garden design and the enhancement of living environments.文章亮点1)声景、光景和香景三景融合与多元景观营造是岭南四大名园的宝贵造园经验,应重视和总结三景的营造共性与艺术特征;2)岭南园林的营造应保护古典园林环境的多样性,突出三景的地域性与时间性特征。
文化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价值与保护
文化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价值与保护概述传统民间艺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代表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审美品味和创造力。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传统民间艺术形式面临着衰退和消失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传承传统民间艺术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传统民间艺术的价值,并提供几个保护与传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方法。
1. 传统民间艺术的价值1.1 保持文化认同和身份传统民间艺术是某个地区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参与这些艺术形式,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根源,并加强对自身文化认同和身份的认识。
1.2 艺术表达和创意思维传统民间艺术通过各种媒介表达出当地人民对生活、自然、信仰等方面的情感和想法。
它鼓励创意思维,并与其他艺术形式共同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
1.3 经济和旅游价值传统民间艺术在经济和旅游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们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创造就业机会,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 传统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方法2.1 文化政策支持政府应该设立相关文化政策来保护和支持传统民间艺术。
这包括提供资金支持、法律保障、建立专门机构等,以便有效地推动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2.2 教育与培训教育是传承传统民间艺术不可或缺的一环。
学校可以设置相关课程,向学生介绍和培养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理解。
此外,还可以开办工作坊、研讨会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民间艺术的学习与实践中来。
2.3 社区参与与传承社区参与是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社区应该充分发挥其力量,组织展览、表演、节日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并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2.4 数字化保护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保护成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新途径。
通过数字录音、摄影和视频等手段,可以将传统艺术形式记录下来,并将其收集和保存在在线数据库中,以便更加广泛地推广和传播。
结论保护和传承传统民间艺术不仅仅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责任,也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呵护。
通过政府与社会各个层面的合作与努力,我们可以确保这些珍贵的艺术形式得到妥善保护,并为未来世代的人们带来无尽欢愉与启迪。
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与地域性再谈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
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工艺美术品种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为了保 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
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提 供法律保障和支持。
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
2、建立保护档案:对传统工艺美术进行普查和记录,建立完整的档案体系, 以便于后期的保护和传承。
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
3、推广保护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教育等,提高公众对于传统工艺 美术保护的认识和意识,鼓励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
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例如,某地区通过建立民 间艺人工作室和技艺传习所的方式,为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同时,开展国际合作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例如,中国与法国合作开展的中法文 化年活动,通过互相交流和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并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传统工艺美术的地域性
传统工艺美术的地域性
传统工艺美术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 历史和生活方式。地域性不仅为传统工艺美术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传统 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资源。为了体现传统工艺美术的地域性,我 们应该:
传统工艺美术的地域性
1、保护地域文化特色: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工艺美术都具有独特的文 化特色。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这些特色,避免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被同化或消失。
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
2、拓展应用领域:传统工艺美术的应用领域应该得到拓展。例如,将传统工 艺美术应用到现代家居、服饰、公共空间等领域,不仅能提升物品的艺术价值, 还能为传统工艺美术注入新的生命力。
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
43项来自中国的世界非遗
43项来自中国的世界非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化遗产深厚,其中有43项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
1.古琴艺术(列入年份2008年)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2.昆曲(列入年份2008年)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发源于600多年前。
昆曲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3.蒙古族长调民歌(列入年份2008年[我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是内蒙古自治区传统音乐,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代表曲目有《走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等。
4.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列入年份2008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有一系列带有地域性特色的套曲,如《哈密木卡姆》《和田木卡姆》《刀朗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
5.羌年(列入年份2009年)羌年是流行于四川省理县、茂县、汶川县、北川羌族自治县23个乡镇的羌族聚居地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3-5天。
6.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年份2009年)木拱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技术含量很高的品类,也是世界桥梁史上仅有的品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浙江、福建两地,核心技术是搭建拱架。
7.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年份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织锦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以人物、动物、植物图案为主。
8.中国篆刻(列入年份2009年)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9.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列入年份2009年)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
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发展的三重价值
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发展的三重价值作者:刘立云贺云翱来源:《人民论坛》2022年第24期【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2022年11月,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不同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家族中和社区中的长者在生产生活和礼仪活动中将与之相关的技法、习俗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血缘亲族以及社区中的年轻一代,使得特殊的技艺诀窍以及有关的仪式和仪轨知识代代传承。
此次申遗成功再次体现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贡献,是向世界传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就、介绍中华文化的新机遇。
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并积极拓宽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内涵与表达形式也应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作为唯一不断代传承的文明古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特别是传统技艺方面的资源尤为突出。
在进一步做好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上,持续挖掘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对于强化文化纽带、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言传身教的特性,在保持社群文化的认同感和持续性上具有先天优势。
文化认同一方面来自于文化主体对自身的认同,另一方面来自于其他群体、民族对文化主体所确证的文化的接纳与承认。
文化是在特定地域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的,法国哲学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将环境作为精神文化的外部动力。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言传身教将技艺的诀窍代代相传,形成了代际传承关系,在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交互中形成了特定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文化规范,也逐渐形成了特定的社群环境,进而构建起文化符号认同、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价值认同。
传统民居现代化的研究进展与设计导向
传统民居现代化的研究进展与设计导向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目的与问题 (4)二、传统民居概述 (5)2.1 传统民居的定义与特点 (5)2.2 传统民居的分类 (7)2.3 传统民居的价值 (8)三、传统民居现代化的研究进展 (9)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3.2 现代化改造的技术与方法 (12)3.3 现代化改造的案例分析 (13)3.4 现代化改造的挑战与问题 (15)四、传统民居现代化的设计导向 (16)4.1 功能性与舒适性的平衡 (17)4.2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18)4.3 可持续性与环保理念的应用 (19)4.4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设计策略 (20)五、结论与展望 (21)5.1 研究总结 (22)5.2 研究不足与局限 (23)5.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24)一、内容描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民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在此背景下,传统民居现代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传统民居现代化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导向,以期在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设计导向方面,本论文强调以下几点:一是尊重和保护传统民居的历史文脉和文化特色,避免过度商业化和现代化改造;二是注重功能创新和空间优化,使传统民居满足现代社会的生活需求;三是倡导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推动传统民居向可持续、环保、节能的方向发展。
传统民居现代化的研究进展与设计导向对于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究,为传统民居的现代化改造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民居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
传统民居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其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对建筑功能、舒适性和环保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使得传统民居在满足现代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
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地域特色
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地域特色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地域特色而闻名于世。
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和传统技艺展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地域特色。
本文将就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地域特色进行探讨。
一、中国戏曲艺术中国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繁复的艺术技艺脱颖而出。
中国戏曲根据地域不同,分为京剧、豫剧、粤剧、越剧等不同戏种。
这些戏曲表演形式通过声腔唱腔、舞蹈、表演和面具等元素的结合,展现出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
比如京剧以唱腔、表演、化妆和武打为主要表现手段,讲究线条和色彩的和谐搭配,体现出北方地域的豪放和刚强;而越剧则以优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风格,反映了江南地域的柔情和细腻。
二、传统民间舞蹈传统民间舞蹈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其表演形式和地域特色也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
例如,广东的舞龙舞狮以狮子和龙为形象,体现了广东人民的勇敢和豪迈;四川的变脸舞以快速换脸的技艺吸引了无数观众,展现了川剧的独特魅力。
此外,云南的泼水节舞蹈、西藏的藏戏等都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各自地域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
三、传统民间绘画传统民间绘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地域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例如,中国南方的水墨画以细腻的线条和淡雅的色调为特点,常常表现出江南水乡的美景和田园风光;而中国北方的年画则以鲜艳的色彩和朴素的形象,展现了北方地区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
四、传统民间音乐传统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地域特色,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多样性。
比如云南的花灯节音乐,以其独特的乐器和节奏,展现了云南地区民间音乐的特色;陕西的秧歌音乐则以欢快的节奏和独特的舞蹈形式,展示了陕西地区民俗音乐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地域特色密不可分,各地的民间艺术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传统技艺,展现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
观赏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引发的思考——传统制造技艺类非遗项目保护与利用刍议
摘要:本文以传统制造技艺丰富内涵及相关特性为基础,对传统制造技艺的独特价值、保护利用现状与痛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产业升级、开展生产保护、培育传承队伍、健全扶持机制等保护利用的突围策略。
关键词:传统制造技艺;非遗;保护2015年文化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通过镜头拨开一个个民族记忆中最精华的篇章,让众多非遗项目有一个系统的影像支持体系。
笔者在仔细赏析这部作品的同时,亦对我国传统制造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利用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传统制造技艺丰富内涵及相关特性(一)传统制造技艺的丰富内涵传统制造技艺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总结长期的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探索、试错、创新与改良,利用特定的加工工具、工艺工序及相关材料呈现出来的用以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艺术鉴赏和审美需要的特定技术。
传统制造技艺虽是人民大众创造出来的,是总结日常生产生活相关优秀知识、技术与经验而得出的精神财富,但却通过所制造出来的工具设备、衣食住行相关实物等以活态形式呈现出来并经由手工艺人、能工巧匠乃至普通群众传承至今。
传统的制造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细分为数类:其一是器械设备制造类。
如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松花石砚制作技艺、木活字印刷技术、坎儿井开凿技艺等;其二是煅烧造类。
如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黎族泥片制陶技艺等;其三是农产品食品加工类。
如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朝鲜族泡菜制作技艺、察干伊德奶制品制作技艺等;其四是织缝印染类。
如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苗族蜡染技艺等;其五是金属加工类。
如铅锡刻镂技艺、乌铜走银制作技艺、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藏刀锻制)、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等;其六是髹漆类。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特征
第24卷第6期2009年12月柳 州 师 专 学 报Journal of L iuzhou Teachers College Vol 124No 16Dec 12009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09—11—05 [作者简介]陈能幸(1984—),女,广西南宁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陈炜(1977—),男,广西桂林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民族经济学的研究。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特征陈能幸,陈 炜(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南岭走廊有十几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留存着大量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标准对南岭走廊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并把握其所表现出的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整体性、传承性、延续性、活态性、创新性、脆弱性、濒危性特征,是对南岭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特征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020(2009)06-0023-05 南岭是五岭山脉及其附近的山地和低谷,从行政区上看,包括广西的桂林、贺州、梧州,湖南的郴州、永州、怀化、邵阳,广东的韶关、清远、河源,江西的赣州等地。
民族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根据民族学界多年来的研究提出的一个新的民族学概念。
它是指“一定的民族或族群长期沿着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河流或山脉向外迁徙或流动的路线。
并认为在这条走廊中必然保留着该民族或族群众多的历史与文化的沉淀”[1]。
“南岭走廊”是与“西北走廊”、“藏彝走廊”相并列的中国“三大民族走廊”之一[2]。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是指在南岭走廊黔、桂、湘、粤、赣等交界处的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中壮傣语支的壮族、布依族,侗水语支的侗、水、仫佬、毛南等民族,苗瑶语族中的瑶族、苗族、畲族等。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中国的民间艺术就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中,民间艺术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一、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历史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的古代时期。
最早的民间艺术形式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
随着时代的变迁,民间艺术也不断发展和演变。
唐宋时期,南北民间艺术文化逐渐融合,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滑稽戏、评话、评剧、京剧、杂技等等。
明清时期,民间艺术更是风起云涌。
除了传统的文学、戏剧,还有扇子、雕刻、纸剪、年画等民间艺术形式。
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意义1.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的一个重要方面。
民间艺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一种方式。
它不仅反映了人们的想象和创意,也反映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状态。
从民间绘画、木版年画、陶瓷、雕刻、剪纸等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古人的生活习惯、信仰以及能力和审美境界。
2.弘扬中华文化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之重器。
可以说,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民间艺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精神,对于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民间艺术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可以通过民间艺术的传播和推广,使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了解,加深民族间的友谊与团结。
3.培育文化人才民间艺术在传承中需要有人不断的学习、研究和创新。
这些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传统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也在于更好地传承和推广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和发展。
同时,在学习和掌握这些技能的过程中,更能对人们的自我意识、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影响。
因此,培养民间艺术人才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4.展现普通人的智慧和才能此外,民间艺术还展现了普通人的智慧和才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第13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倡导社会责任感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引导青少年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通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活动,培 养青少年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为构建 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国内保护措施
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 产法》,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非遗项目传承、传播和发 展,鼓励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各级文化部门积极开展非遗普查、认定、建档和数据库 建设等工作,完善非遗保护体系。
举办非遗展览、演出、论坛等活动,推动非遗与现代生 活的融合,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
龙舟竞渡文化推广
通过媒体宣传、文化交流等途径,推 广端午节龙舟竞渡文化,增强人们对 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05 校园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与传承活动设计
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讲座
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 家学者进校宣讲,介绍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
传承现状等。
通过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增强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
遗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会传承途径
社会组织推广
通过各类社会组织、协会等机构的推广和传播,扩大非物质文化 遗产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大众传媒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 产进行广泛宣传和报道。
公共文化活动
举办展览、演出、讲座等公共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接触非 物质文化遗产。
3
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魅力,掌握相关技艺和知识,为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梁的挖底拔亥
❖ 扁作梁断面为矩形,高宽比为1:2.5~1:2 左右。《营造法原》中讲,扁作梁用料分为 独木、实叠、虚拼三种。实际营造中,由于 独木做法浪费木料,一般仅用于小型梁架。 扁作梁上部受压,下部受拉受弯。因此,无 论实叠或是虚拼,下部主料不得少于2/3梁高。
❖ 轩的名称因椽之 形式不同,可分 鹤颈轩、菱角轩、 船篷轩、海棠轩、 一枝香轩、茶壶 档轩、万形轩等。 轩根据构造不同 有:抬头轩、磕 头轩、半磕头轩 等。
屋架戗角制作工艺
❖ 嫩戗发戗 ❖ 水戗发戗
❖ 由于江南气候多雨,传统建筑屋脊高耸,翼 角的冲出与起翘值均大于北方建筑,其发戗 技术是一大特色。发戗分为“水戗发戗”和 “嫩戗发戗”两种形式,前者是主要以水作 发戗,起翘较小,后者以木作发戗,嫩戗作 为起翘的主要承重构件,起翘较大。嫩戗发 戗屋角木作构造较为复杂,关于戗角的木构 件,除了作为结构层的老、嫩戗,摔网椽、 立脚飞椽之外,工匠将其主要构件归结为 “五板五木”,“五木”指菱角木、扁担木、 孩儿木、戗山木和高里口木;“五板”则包 括:遮椽板、瓦口板、摔望板、卷戗板和鳖 壳板。
❖ 苏州香山帮匠师以建筑的纵轴线上的一排梁架称为 一贴,也称贴式,每一贴根据其所在建筑的方位而 命名。位于建筑中间部位的梁架称之为正贴;与正 贴相邻的梁架称之为次贴;位于最边缘的构架称之 为边贴。
❖ 一般情况,正贴、次贴构架以步柱落地,以大梁联 系,其上作抬梁,使建筑中部有较大的空间。边贴 屋架则采用“柱柱落地” 形式,或步柱和脊柱落地, 金柱不落地的“三柱落地”构架形式,使构架更为 稳定。
传统木构架的地域性与历史性
北京建筑大学 马全宝
地域性问题
❖南北差异:
❖ 南方使用穿斗体系,北方使用抬梁体系
❖ 南方木构在大式建筑上沿用月梁做法,北方 月梁消亡,直梁几乎成为唯一的形式
❖ 南方保留了干阑式居住形态的痕迹
❖ 南方建筑廊步采用轩的做法,北方仅陕西少 量使用
❖ 南方使用嫩戗发戗的做法,北方使用直线型 老角梁和仔角梁做法
❖ 实滚芦菲片墙是平放和侧立的砖组合砌筑的形式, 在每一层砖砌体中扁砌和丁头侧砌交替出现
❖ 空斗墙又称斗子墙,砖纵横相间放置,围砌 成中空的结构。其斗状空腔中以碎砖、灰浆 填实。以围砌方式不同可分为单丁、双丁、 三丁、空斗镶思、实扁镶思、小合欢、大合 欢七种基本形式。
❖ 花滚墙实际上是实滚与 空斗相间砌筑的一种方 法。一般扁砌两三皮, 立砌一层,立砌时墙体 留有空腔,以碎砖拌以 灰浆填实。
建筑文化圈:
❖ 京都文化圈:受到北京明清官式建筑影响的做法,涉及承德 、沈阳、曲阜等地
❖ 黄河文化圈: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 甘肃等
❖ 吴越文化圈:太湖流域以及浙江北部 ❖ 楚汉文化圈:湖南、湖北、江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 新安文化圈:新安江流域的皖南、赣东北、浙西一带 ❖ 闽粤文化圈:浙南、福建、广东、台湾 ❖ 客家文化圈:广东、福建、赣南,闽粤文化圈的亚文化圈
❖ 苏州地区的苏式彩画与北京地区的苏式彩画有着很大的不同。 苏州苏式彩画色调柔和,常以浅蓝、浅红、浅黄作画,很少 用金,追求朴素无华、淡雅别致的风格。北京苏式彩画色彩 以青绿为主,间以大红大金,与和玺彩画、旋子彩画相映衬。 纹样上,苏州苏式彩画同样迥异于北京苏式彩画,其花式可 分为上五彩、中五彩、下五彩三等,但不及京式彩画严格。
❖ 春秋战国以来,盛行以台榭建筑为宫室,其特点是夯筑高大的多层 土台,每层在夯土台中挖出房间,中间留隔墙,墙上架檩,前檐敞 开处立柱和纵向构架(简称纵架,以区别于使用梁的“横架”),檩 和纵架上架椽,构成单坡屋顶,实际上是横墙承重的土木混合结构 。台榭顶上都要建一主体建筑,目前已发现两个主体建筑的基址。 其一是秦咸阳宫一号遗址,平面方形,中间有方1.4米的柱础,其 上原有“都柱”,四周为夯土或土坯墙,墙身内外用壁柱加固,用 为承重外墙。其二是西安王莽九庙中最大一座台榭,台顶主体建筑 也是方形,中间有都柱,四周为用壁柱加固的夯土墙,内外壁柱不 相对,也是承重外墙。这两座台榭顶上的主殿仍是土木混合结构。
❖ 第五种是把阑额架在柱顶之间, 成为柱列之间的连系构件,柱上 施柱头铺作(斗拱),柱间在阑额上 施补间铺作(叉手),与柱头枋、槫 共同构成纵架,上承屋顶构架, 表现为全木构建筑。
❖ 从时代顺序和构架特点看,Ⅰ、Ⅱ型最早,是土木混合结构。Ⅲ型可 以是混合结构,也可能是木构架。Ⅳ、Ⅴ型是全木构架建筑。其中Ⅲ 型见于云冈二期之末,即北魏迁都洛阳的前夕,Ⅳ型见于北魏迁洛阳 之初,都在五世纪之末。Ⅴ型始见于北魏末东魏初,即534年左右。 这正好反映了北魏中后期木构架逐步摆脱夯土墙的扶持,发展为独立 构架的过程。如果我们进一步拓展考察范围,通观北朝各主要石窟, 就可看到,Ⅱ型迟至北齐所凿太原天龙山石窟第一、第十六窟中仍然 存在;Ⅲ型在北齐所凿邯郸南响堂山石窟第七窟、北周所凿天水麦积 山石窟第四窟、第二十八窟、第三十窟中都还存在;Ⅳ型在北魏洛阳 出土宁懋石室、、沁阳东魏造像碑、隋开皇四年所凿太原天龙山第八 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第四窟北周壁画中都出现过;第Ⅴ型在天水麦积 山隋代所开第五窟中出现,另在河南发现一陶屋也属此型。这情况表 明,在北朝中后期,Ⅲ、Ⅳ、Ⅴ型构架方式还共存了较长时间,到北 齐,北周末才统一于Ⅴ型
❖ 包袱锦,是苏式彩画中最具特色的形式。
❖ 香山帮建筑雕刻技艺精湛,主要分为木雕、 砖雕、石雕三类。三类雕刻在技法、工艺上 各有特点,但题材和艺术风格上有很多相同 之处。相比而言,北京帮雕刻构图严谨,端 庄华丽;山西帮粗犷大气,风格浑朴;东阳 帮画面丰富,精致繁复。香山帮雕刻在构图 不拘一格,轻松活技术,是中国传统木构架的 重要分支,表现出与北方和中原地区风格迥 异的艺术风格,有着独特的营造技术。
❖ 《营造法原》一书的编写,扩大了香山帮的 影响力,使其成为江南木构架营造技艺的代 表。
❖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山帮建筑构架特征
❖ 第三种是外檐全用柱列承托纵 架。它表现的房屋有二种可能 ,一种是四面都是这样的全木 构建筑;一种是中心部分仍是 厚墙承重的混合结构房屋,如 工型所示,而在四周加一圈全 木构的外廊。
❖ 第四种是柱子上伸,直 接承托檐抟(檩),把原 为一整体的纵架分割成 数段,阑额由柱子上栌 斗口中向下移到低于柱 顶处,成为柱列间的撑 杆。它表现的是全木构 架房屋。
梁架用材工艺特点
❖ 香山帮木构件构造及用材与北京做法有许多 不同之处。根据梁的断面,可分为圆作与扁 作。一般来说,扁作等级较高,装饰华丽, 多用于富裕人家的厅堂、宗祠或园林建筑中。 圆作用料较省,用于低等级建筑。香山帮建 筑平房梁架的大梁都用圆料,不用矩形方料。 殿堂和较大的厅堂建筑用扁作,较小的厅堂 用圆作。也有的建筑在边贴用圆作,明间用 扁作的,做法灵活。
❖ 网师园轿厅北面万卷堂前砖雕
❖ 网师园文王访贤砖雕
❖ 网师园郭子仪上寿图砖雕
❖ 东山明善堂独占鳌头砖雕
❖ 东山明善堂麒麟送子砖雕
东山雕花楼木裙板上的雕刻
虎丘中石雕的亭
明善堂中的阴亭
木构建筑的历史性
❖ 容易被忽略的南北朝
❖ 建筑结构两晋南北朝三百年间(281-581年)是中国建筑发生较大变 化的时期。在这以前,建筑基本属于古拙端严的汉代风格,建筑以 多用劲直方正的直线为特点,构造上以土木混合结构为主;在此之 后,是豪放流丽的唐代风格,建筑以多用遒劲挺拔的曲线见长,构 造上以全木构架为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构造方法间的 演进、过渡就发生在这三百年里。这一阶段就是汉风衰歇、唐风蕴 酿兴起的过程。在这里,我们主要应探讨它的演化渐进过程。
❖ 傅熹年先生对北朝时期五种基本构架的总结
❖ 第一种建筑四壁都是厚墙,前 檐墙内立门窗框,装门窗,墙 顶为由斗拱、叉手组成的纵架 ,上承屋顶。它所表现的是屋 身全为承重墙,无柱,墙上用 纵架、横梁构成屋顶,是土木 混合结构。
❖ 第二种建筑山墙及后墙为厚墙,前 檐在两山之间架设一由斗拱、叉手 组成的通面阔长的纵架。纵架卢两 端由山墙支承,中间部分用一或二 根木柱承托。它所表现的是山墙、 后墙为承重墙,前檐及屋顶为木构 架的土木混合结构房屋。
❖ 冠云楼木构架形式
❖ 圆梁用料省,截面直径一般仅为跨度的1/20, 底部挖地较大,端部做拔亥。梁的拱势向上, 一般可按1/300~1/150起拱。柱梁檩交接的 节点不用斗拱,也没有通长的枋与垫板。梁
下仅以仅以短小的机(替木)托于檩下交接
处。童柱为圆柱且有显著收分,下端做雷公
嘴咬接在梁背上。从用料来看,香山帮建筑
❖ 老戗、嫩戗、菱角木、扁担木、孩儿木、千金销、木箴等位 于戗角斜线上,是主要的承载构件。老戗嫩戗是角梁的主要 结构构件,嫩戗下料时截面基本为方形,在安装弯眠檐、立 脚飞、遮椽板时切削成型。老、嫩戗之间以菱角木、扁担木、 孩儿木、千金销相连。摔网椽、立脚飞椽及其他相关构件 (捺角木、弯眠檐、高里口木、戗山木等)构成其他部位承 载构件。摔网椽与立角飞椽与檐椽与飞椽作用相当,是基本 的受力构件。高里口木又称弯里口木或关刀里口木,钉于摔 网椽上,将立脚飞椽逐根垫起。它不仅有封没椽子之间空隙 的作用,还有加固立角飞椽和生起立角飞椽的作用。弯眠檐 又称关刀弯眠檐,是位于戗角处的眠檐。弯眠檐是戗角处立 脚飞、瓦口板、遮椽板等构件的制作与安装的重要依据。戗 山木相当于生头木,位于廊桁和梓桁上,其作用是将摔网椽 逐根垫起,直至最后一根摔网椽上皮基本与老戗基本相平。 捺脚木是立角飞的固定构件。这主要因为靠近嫩戗的几根飞 椽几乎没有后尾,同时立脚飞与高里口木之间不做榫卯,仅 用椽钉钉死。为了防止这几根立脚飞的倾覆,就采取在其后 根处加钉捺脚木的方法。
❖ 摔望板、卷戗板、鳖壳板、遮椽板、瓦口板 是应用于戗角屋面的五种板材。其中,摔望 板相当于正身屋面的望板,是位于摔网椽上 的木基层。卷戗板则是钉在摔网椽上的木基 层,其上钉立脚飞椽,立脚飞椽随高里口木 和戗山木起翘,上面钉鳖壳板作为基层。这 样,屋面在转角的曲面就形成了。遮椽板与 瓦口板是戗角檐口处的曲形板材,用以控制 和校正檐口曲线形态。戗角两侧的遮椽板在 嫩戗端部合拢,用马口连钉固定。遮椽板另 一端则与正身遮椽板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