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带伸展构造机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卷 第3期1996年 9月
地质科技情报
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Vol.15 No.3
Sep. 1996造山带伸展构造机制综述¹
张进江 郑亚东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100871)
摘 要 总结了对伸展构造研究的进展和造山带伸展构造在地壳演化中的重要地质意义;从岩石圈抗拉强
度方面阐述了伸展构造的发育位置和造山带伸展构造的普遍性;对造山带伸展构造的阶段性和多样性以及各
阶段的特征进行了论述;概述了同收缩伸展构造的多种机制并从深部和浅部作用两方面对造山后(包括末期)
伸展构造机制进行了综述。重点对造山带伸展构造的共轴与非共轴两种机制进行了探讨,确定了两种机制的不
同特点,讨论了成因,并提出了判别共轴与非共轴机制的定量与定性方法。
关键词 造山带 伸展构造 变形机制 共轴变形 非共轴变形 运动学涡度
1 伸展构造的地质意义
自70年代北美盆岭省大型伸展构造被认识以来〔1〕,造山带伸展构造就引起地质学界的极大关注并形成了一个研究热点。就目前研究现状,对伸展构造有以下几点重要认识:¹伸展构造的概念性变化。广泛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结果表明,过去被公认的由高角度穿壳断层组成的对称裂堑式伸展构造只发育于局部特殊地区,而绝大多数伸展构造则以置根于中下地壳的铲式或低角度正断层为特征。º在全球范围内,伸展构造主要发育于造山带。因为造山带具有较厚的地壳、较大的重力势能差以及较弱的抗拉强度和构造不连续性,加之下部热动力作用,所以造山带是伸展构造发育的有利部位,这也是洋盆多次开合于同一位置的原因之一。»造山带伸展构造具有普遍意义,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造山带几乎都发育有伸展构造,如南非Barberton太古代花岗绿岩带、欧洲加里东和海西带、中国秦岭、北美科迪勒拉以及欧亚特提斯—喜马拉雅山系等。¼造山带伸展构造具有多阶段性和多样性。既有造山后(包括末期)伸展构造,也有同造山伸展构造;既有垂直于造山带的伸展,也存在大量平行于造山带的伸展。同时,伸展构造的发育机制也各不相同。½造山带的夷平作用过去认为以剥蚀为主,现认为伸展构造导致的构造剥蚀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伸展构造与造山带岩浆活动密切相关,而且造山后伸展构造可能进一步演化为下一个构造旋回的开端,所以造山带伸展构造是造山带、甚至是岩石圈演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2 岩石圈伸展构造的发育位置
伸展构造发育位置的首要控制因素是地球物质运移和板块运动导致的岩石圈应力场,它·
26
·
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472142)成果 收稿日期:1996-04-29 编辑:黄秉艳
决定了以下几个伸展构造发育的有利位置:¹地幔上涌区,即洋中脊和大陆裂谷。º挤压应力减小或消失的大陆和地体边界即造山带。水平挤压应力的减小和消失导致应力三轴转换,产生水平拉伸应力场〔2〕。»活动大陆边缘,即弧后扩展区。
图1 岩石圈抗拉强度与地热梯度和地壳厚度的变化关系〔3〕
伸展构造发育位置的第二个控制因素
是岩石圈的抗拉强度。大量的模拟实验和
理论计算表明,岩石圈的抗拉强度是圈内
各层强度的垂向积分,主要受地热梯度、物
质组分和地壳厚度的影响,其中地壳厚度
至关重要〔3,4〕(图1)。设岩石圈由石英蠕变
机制的上地壳、长石蠕变机制的下地壳以
及橄榄石蠕变机制的上地幔组成,则抗拉
强度自上而下增强。地热梯度增高,岩石圈
中接受应力的能干区域上移,抗拉强度降
低,外加应力集中于强度小的上部地壳,使
岩石圈破裂而形成伸展构造。在相同的地
热梯度下,岩石圈的抗拉强度主要受地壳
厚度的控制,地壳的增厚同样会使岩石圈
能干区域上移,抗拉强度减小(图1)。
大陆或地体碰撞形成造山带、俯冲板
片拆沉、热的软流物质补充于造山带根部、
形成热穹隆〔5〕,或造山带根带的热对流夷平作用〔6〕,都可能使造山带地热梯度增高。造山作用是岩石圈增厚的主要机制并以地壳增厚为主,故造山带具有较大厚度的地壳。以上两个因素,加之造山带本身具有构造不连续性,决定了造山带具有较弱的抗拉强度,利于伸展构造的发育,使造山带伸展构造具有普遍意义。
3 造山带伸展构造的阶段性
造山带伸展构造的阶段性首先由Coney〔7〕就北美盆岭省的伸展历史提出,并将其分为2个阶段,即第三纪中期法拉龙板块俯冲减速形成的以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为特征的伸展阶段和第三纪后期东太平洋洋隆消失、安德烈斯转换断层形成所引起的盆岭式伸展阶段。90年代,伸展构造的阶段性指的是同收缩伸展阶段和造山后(包括造山末期)伸展阶段〔8,9〕。同收缩伸展构造与造山作用同期形成,其形式与机制多样,但以造山挤压导致的侧向挤出最为常见,伸展方向也多与造山带平行。该阶段持续时间与造山运动一致,可发生于造山运动的各阶段,但其规模不大且不造成地壳的显著减薄。另外,该阶段处于收敛期,使高压矿物与伸展构造伴生。造山后(包括末期)伸展构造是在碰撞挤压作用减弱或停止后,增厚的造山带楔体在重力势能差、下部动力作用及其它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大规模伸展构造。其伸展方向总体与造山带走向垂直,持续时间约30Ma,但主要集中于前10Ma,之后呈衰减态势直至地壳恢复正常厚度〔8〕。由于下部热作用和构造剥蚀的绝热减压,使造山后伸展构造处于高温低压环境。
·
27
·
4 造山带伸展构造机制
4.1 同收缩伸展构造机制
该阶段伸展构造形式多样,机制也各不相同。侧向挤出最为普遍并形成平行于造山带的伸展构造,其机制为不平整大陆边缘的碰撞或斜向碰撞在局部形成较大的水平挤压应力和较大高差的楔体,从而使物质向侧向挤出形成伸展构造。不平整边界的碰撞还会改变板块运动的方向和构造应力场。第二种重要的同收缩伸展构造机制是断坡垮塌机制。造山运动形成大规模的断坪—断坡构造,多次叠置形成具有超过重力稳定临界边坡角的楔体,加之断坪—断坡的弯曲作用而形成正断层伸展构造〔10〕。如果断坪—断坡构造形成于不平整边界的突出部位,就会形成平行于造山带的侧向断坡垮塌伸展构造〔9〕。走滑拉分伸展是另一种同收缩伸展构造机制。大陆碰撞形成雁列式走滑断层体系,相邻断层末端产生正断层揭顶作用,使下部物质抬升,三者共同作用形成平行于造山带的伸展构造〔2〕。增生楔逆冲前锋迁移也是同收缩伸展构造的一种机制。俯冲边界形成增生楔及其后的伸展区,在俯冲前缘,低温、高压环境形成稳定的大厚度增生楔,但增生楔逆冲前锋不断向外迁移(俯冲带后退),使先前形成的增生楔进入伸展区形成与挤压同期的伸展构造〔11〕。
4.2 造山后(包括造山末期)伸展构造机制
造山后伸展构造较普遍,研究也较为深入,其成因机制可从深部和浅部机制两方面考虑。在深部机制方面,大陆碰撞形成造山带并在其下形成下凸的根带,根带通过拆沉〔5,12〕作用或对流夷平作用〔13〕而消失,导致造山带的浮力反弹。去根作用及热的软流物质的补充在造山带下部形成热穹隆,同时使地壳产生广泛的部分重熔,形成岩浆上涌,进一步加强了浮力反弹效应,从而导致造山带的拉伸应力场。Shemenda〔14〕提出了两种软流层超压机制,一种是地幔软流圈在大陆碰撞后形成软流圈透镜体超压机制,另一种是造山运动使地壳增厚并在下地壳形成楔状壳内软流层,进一步收缩造成类似于流体的超压作用,使造山带产生水平拉伸应力场。
造山后伸展构造的上部机制主要是造山运动形成的造山带楔体与周围相比,存在较陡的压力梯度和较大的重力势能差,从而使楔体发生重力扩散以达到与周围的平衡。但这只是一种趋势,增厚不是一个足够的趋动力,还需诸多因素的促使作用〔15〕。首先,水平挤压应力的减小和消失,使增厚产生的巨大垂向压应力变成主压应力,形成利于重力扩散的应力场〔2〕。在造山增厚过程中,流变性质的弱化和水分的加入在造山带下部形成韧性软弱带,该带规模随增厚程度增大而增大并进一步弱化,形成造山带楔体的不稳定基底〔16〕。造山带上地壳的叠置在其内形成稳定性最差、强弱互层的三明治式结构〔17〕。造山带下部的热剥蚀、热穹隆和热松驰以及部分重熔使上述软弱层进一步弱化,使造山带楔体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状态,这种不稳定状态在造山带楔体向正常地壳的过渡区域最为明显〔18〕。另外,造山带中普遍发育的低角度逆冲断层是构造薄弱面,在失稳的重力作用下极易活化,促进伸展构造的形成。
综上所述,在垂向压力梯度和重力势能差的作用下,在深部及壳内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造山带在挤压体制末期和期后发生大规模的伸展构造运动,使地壳减薄。但岩石圈上下层变形分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伸展结果。下部变形广泛而上部集中产生拆离断层—变质核杂岩体系,上下部变形范围相同则形成裂谷系统,但以前者较为多见〔19〕。
·
·
28